农村与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38
颗粒名称: 农村与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2
页码: 88-9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漳浦县农村与农业喜迎“造福”到农家——漳浦县“造福工程”实施概况、溪坂花卉产业风光无限。
关键词: 漳浦县 农村 农业

内容

喜迎“造福”到农家——漳浦县“造福工程”实施概况
  李鸿坤
  “造福工程”是政府投入补贴资金,为消除农村贫困民居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由各级扶贫机构(扶贫办隶属同级农办)牵头组织实施。其做法是实行整户、整村(或部份)规模化整体搬迁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建设新村(居)。主要扶持对象有:一是居住在高山、偏远、分散的偏僻山村,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部份农民。二是居住在“五边”(山边、沟边、岩边、溪边、水库边)有地质灾害隐患的群众。三是解决沿海、沿江(河)“连家船”居民(又称疍民或船底人)上岸定居。福建省从1994年起率先在全国实行“造福工程”扶贫项目。我县自1999年起至2010年的12年间,每年都争取到项目立项,不断扩大“造福工程”规模。
  “造福工程”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把搬迁与推进开发式扶贫相结合,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努力实施整村搬迁,把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做好避险搬迁,集中安置,优化空间布局。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努力提高搬迁项目的建设水平,着力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
  “造福工程”由农办(扶贫办)、民政、财政、国土、建设、公安、计生、林业等部门共同协调实施,主要有资金补助与政策优惠扶持两部份。
  资金补助:1995年至2006年人均补助1000元;2007年补助标准为人均1500元;2008至2010年人均补助标准2500元,今后将视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对计生户,增发1个人头的补助金,少数民族户、革命老区户,民政救助对象,灾后倒房户等群众的搬迁,有关部门再给予相应补助。此外,把新居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造福工程”安置点的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建设,政府还适当给予安排专项补助。
  优惠政策有:(1)“造福工程”项目搬迁点急需用地,由国土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免征耕地占用费,核免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费用。(2)林业部门为搬迁户及时办理林地审批手续,并优先安排搬迁建设自用的木材指标。(3)建设部门要做好新村规划,优化农村住宅设计,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帮助测量放样。
  笔者曾多年参与我县的“造福工程”实施协调工作,现对部分搬迁项目点作简略概述:
  官浔镇春建村竹围自然村。该村处于低洼地带,“三点雨就成灾”,每逢汛期,民房受淹,农民居住条件困难,1999年列入市“造福工程”项目,有14户67人选择就近坡地上建新居,解除受涝之苦。每人补贴1000元,共6.7万元。成为我县第一个“造福工程”项目点。次年市脱贫办又拨2.4万补助基础设施建设。
  石榴镇车本村。是我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海拔780米),同时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支持车本村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车本村就已经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新世纪以来,该村新村建设正在起步,2000年建成8幢标准化楼房,农办(扶贫办)拨给“造福工程”65人指标,补助资金6.5万元。
  赤岭畲族乡杨美村。该村地处山区盆地,土地肥沃。1971年建设杨美水库,库区内低洼的11个自然村迁移外地。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使没有外迁原分散在库区周边的8个自然村,零碎地分割隔离,交通、通电、通讯等都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些自然村向中心村古美山集聚迁移,市农办自2000年至2010年,先后8次安排105户、555人纳入“造福工程”搬迁项目,补助资金94.275万元。附加基础设施配套补助10万元,共104.275万元。现在,杨美村民居条件大大改善,经济迅速发展。
  南浦乡南浦村的内坑自然村。该村65户、253人,地处大喜山下,1999年,村后山体发现裂缝,随即有滑坡可能,被列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点。2000年经市农办批准为“造福工程”搬迁点,拟整村搬迁。南浦乡党委、政府认真负责,把“造福工程”搬迁与新村建设,老区建设,灾情补助结合起来,取得民政、财政、老区、国土、建设、新村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2001年由县计委立项。在内坑溪南侧乡道旁山坡集中安置建新村。内坑新村的建成,既达到避险整体搬迁,又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深受群众好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造福工程”项目3年间(2001年指标33户189人;2002年指标18户102人;2005年指标18户60人)共投入补助资金45. 1万元,其中:人头补助35. 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0万元。
  绥安镇查岭村石壁自然村。该村地处深山内的石壁山下,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僻贫困小山村。每逢有台风登陆漳浦时,石壁村都要受“下山风”之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绥安镇政府将该自然村列入整村搬迁项目,选址在国道324线查岭路段旁建新村,市、县农办自动介入,先后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安排“造福工程”搬迁指标34户135人,资金18万元,协助该新村建设项目进展。
  湖西乡后洞村,村小社多,整个行政村共92户457人,居住在11个分散的小社(自然村),社与社之间是山间小道,而通往山下的也是一条崎岖山路,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受阻。马肚自然村以地处海拔480米的朝天马山腹地得名,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人口仅40多人,民居生活条件恶劣。 2004年“造福工程”目补助45人5.85万元的指标,帮助该村8户修缮危房。但更值的一提的是,当时后洞村为市领导挂钩的扶贫村,由市、县农办(扶贫办)牵头,在交通、民政、财政、计委、老区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共计补助240多万元,建造一条从湖西乡所在地的城内村通至后洞村长7.2公里,宽4.5米的乡村公路,并铺设水泥路面;2008~2009年,上级又补助80多万元,修建通往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5.6公里,彻底改变出行靠徒步肩挑的历史,对该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该村拥有小车10辆、机板车5辆、手扶拖拉机7辆、后三轮摩托车3辆、摩托车156辆,后洞村民梦寐以求的通车愿望终于实现。此路被当地群众称为“造福路”。
  盘陀镇蒲野村赤桧自然村地处鹿溪之畔,盘陀水系与象牙水系汇合处的低洼地带,全社152户660人。每逢汛期,常有房屋被淹,道路冲毁,桥梁倒塌,群众居住条件差,经济难于发展。市、县农办于2009年、2010年两年共安排“造福工程”搬迁指标113户528人,补助资金132万元,帮助该村灾后集中重建新村,改善居住条件,项目尚在实施中。
  “造福工程”给贫困搬迁群众带来的好处有:享有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助资金,基本解决搬迁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困难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增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促进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我县实施“造福工程”十二年来,全县共完成搬迁任务45个自然村(居民点),602户2817人,政府补助资金555.05万元。“造福工程”,在我省已实施16年,近年将继续实行。2008年省政府闽政办(2008)5号文下发《福建省加快实施“造福工程”的若干意见》,加大实施力度,逐年增加任务指标,适时提高补助标准。我们盼望有更多的农村居住贫困户及时得到扶持,早日脱贫。
  溪坂花卉产业风光无限
  曾陆三
  溪坂村是漳州市花卉苗木特色村,又是国家四A级景区东南花都和举世瞩目的一年一届的国家级盛会——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主会场所在地,南通广东汕头,北接漳州市区;也是位于我县北大门,国道324线从村境内穿过,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商贾云集。这里,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为当地发展花卉苗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溪坂,山清水秀,土地平坦开阔。目前,有3200多人口,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少数农民开始挖掘野外榕树等,制作成盆景材料,并千辛万苦运到龙海百花村销售,获取低廉的收入。1995年,溪坂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漳州市人民政府拟定在溪坂村马口为中心点,创建百里千家万亩花卉走廊。由此溪坂村快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溪坂人开始追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规模发展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花卉苗木业。
  “以花为媒,广交朋友”。 1999年1月18日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成功召开,政府先后引进了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包括香港、台湾及内地的多家花卉企业落户溪坂,如今在溪坂的土地上,已有上百家企业从事花卉的科研、引种、生产、销售等业务。为溪坂花卉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强大的推动作用。溪坂村几乎家家户户成了种花育苗专业户,一改了溪坂人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耕作却收入甚微的落后状态。众所周知,如今在溪坂村的土地上已经成为永不落幕的花市和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宝地。
  我省花卉苗木产业已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支柱产业项目。连续十一届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和不定期的农产品展销会,使溪坂花卉极具知名度,广大的海内外客商纷纷慕名前来旅游观光、洽谈花卉交易,花卉产品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在溪坂投资的一些外商企业,他们生产的高档年宵花也同样俏销,还出口意大利、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荷兰、卡塔尔等世界各国。花卉市场前景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2008年7月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为做大做强漳州花卉产业,提升花博会对外影响力,斥巨资完善花博园的配套建设,延长迎宾路至花博园,同时对324线国道过境路段进行改建,以及建设1.5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交通更加四通八达,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溪坂花卉品牌优势更加突出,使得全方位确保花卉业成为富民产业,并实现了富裕农民的目的。
  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20世纪90年代以前,溪坂主要的经济来源以粮食和水果为主,花卉苗木业的形成后,成为溪坂村农业经济创新产业中一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全村农民人均年总收入达15000元,花卉占总收入的90%还多。随着收入不断递增,如今90%以上农家住上新楼,有的还购买小车,而且每天早晨起来村庄菜市场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人们在这儿选购一天的食品。乡亲们生活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致富不忘公益事业,近年来,各基点水泥路、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体焕然一新,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体乡亲还不吝出资重建紫溪翁氏大宗祠,这所象征翁氏代代繁荣昌盛和团结友爱的仿古代建筑的落成,体现了乡亲的凝集力,并为老年人提供了宽敞温馨的活动场所,真是利在当今且功德无量之举。这些都是做强做大花卉经济所带来效益的足够体现,实践表明,继续巩固发展花卉苗木业,仍然是溪坂村一条行之有效的富民之路。
  溪坂花卉苗木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关键在于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和依托已有的规模优势。溪坂村现有花卉苗木总面积4500亩,主导品种有大树移植苗、树桩盆景、绿化地被苗、耐寒棕榈科植物、观赏竹类以及进口绿化树种等。花农从事苗木种植业历时十多年,走过了启动期——生长期——成熟期的奋斗过程,拓宽了销售领域,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肯定,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掌握了栽培技术。
  在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溪坂村许多花农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到外地承包土地发展苗木,他们的经验也影响并带动着周边邻村加入到发展苗木业中,有的邻村朋友还与该村经验丰富的花农合作经营,不仅规模扩大,而且产品达到多样化,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搞起营销的有识之士外出灵市面,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大胆引进新品种,如花叶良姜、红花继木、八角金盘、黄金宝树等。头年春季引进种植的黄金宝树培育于25cm的塑料袋中,第二年每株的售价高达20元。目前已经销售到了城市绿化运用当中,成为小区美化和绿色通道的主要产品。其它许多品种由于质量好、价格廉而一直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近几年来,如红花继木、红叶石楠、毛杜鹃等地被供不应求。
  未来前景广阔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后几年,我国各城市建设区绿化覆盖率要求达35%。这表明在未来几年内,溪坂的花卉苗木业与各地花卉产区一样,产品将保持供给旺盛的市场需要。花卉业的效益是可观的,“一亩花十亩田”是溪坂人对花卉效益高的形象概括。绿化苗木基地亩产值超过了5万元,就是一般各类扦插袋苗基地亩产值也有3万元以上,而大树移植品种其所获得的效益大家更不言而喻了。总之,溪坂的花卉苗木,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溪坂今日花盛开,当地人更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溪坂村花卉产业正朝着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的轨道继续走向健康、稳步、发展之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