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31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7
页数: 14
页码: 65-7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漳浦县人物春秋摄江山胜景采世间万——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艺术家陈达文二三事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 情况

内容

摄江山胜景 采世间万——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艺术家陈达文二三事
  陈桂味
  引言
  一生与照相机结伴,年逾古稀仍奔波忙碌于采风创作,足迹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同时也涉及闽南诸县的风光名胜、民俗民情。其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已到如醉如痴的境界。
  1996年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为其颁发“从事摄影30年”的荣誉章。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为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福建艺术摄影协会理事,原漳州市摄影协会副主席、顾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品7次参加全国性摄影大展,2次入选国际影展,多次在省级摄影比赛中获奖。这就是陈达文同志。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对陈达文这样评价:为人诚厚谦和,做事稳定,研艺精巧。扎根于家乡这一块沃土,是福建仅有的几位有基础的国家级摄影艺术家。并为其题辞,称其是“摄坛高手”。
  笔者认识达文同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若追溯更早一些,应是从认识其父亲开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县农械厂工作,有一次,风寒感冒,咳嗽不止,和工友到城关卫生院找陈荣基医师开处方。初见陈医师,第一印象甚好:慈样、和蔼可亲。看病开药方相当仔细,还叮嘱饮食起居应注意的事项。看病的过程虽短暂,但人际间的关爱,如一缕春风,沁入了心田。服过陈医师的几剂中药,病情日渐好转,不几天也就痊愈了。此后,一旦有“虚火上炎”、“头烧额热”,便习惯于到卫生院找陈医生开处方抓药。往来的次数多了,谈话的机会也多了,话题也就广泛了。始知陈医师也是个苦出身:3岁丧父,7岁丧母,童年就到乡下一远亲家放牛,备尝孤儿的辛酸苦楚。稍长,经人介绍到叶天赐医师开办的中西医药堂当什工,由于诚实肯干,得到老板的信任,拜师当学徒,直至解放前夕,“出师”在旧镇城内开办一间诊所。解放后的50年代中期,私营诊所合并成联合诊所,遂举家迁回县城。联合诊所又几经演变,组建成卫生院,于是在卫生院当了门诊医师。陈医师还曾大略介绍家庭子女概况,时间久远,大多都忘记了,只记得有个儿子在县文宣队专业做舞台灯光,叫达文。
  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开始接触达文同志。那个时候,笔者在县政府工作,所分管的工作,如滩涂山林纠纷调处,扶贫成果检查,农业成果验收以及地质灾害救援,移村重建,等,都有必要现场影像的留存。当时,录相在县级尚未出现,所以每有拍照任务的时候,政府办(或有关部门)都通知县文化馆专业从事摄影工作的陈达文来承担拍照任务。
  达文同志是作为摄影工作者的身份来参加上述的各项工作的。当时,县政府的交通工具仅三四部蓬布的北京吉普,每次下乡,领导、干事不分彼此,都挤在一个车上,零距离接触。达文同志话语很少,每当明白工作内容,明了工作意图之后,一到现场,就背上那个体积不算小的摄影包,风风火火地忙他的拍摄。其业务相当娴熟,工作干净利落,加上所使用的照相机质量上乘,还备有广角长焦成套镜头等先进照相器材,适宜于用光影作画,拍摄画面清晰,背景烘托主体,人物刻画表达瞬间情感,层次分明,远近、明暗构图讲究。当天采拍的相片,一般在隔天就送到主办单位手中,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备受称赞。其中的人物特写镜头,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瞬间拍摄下来的,所以都显得生动逼真,自然和平,这种“瞬间美”的艺术境地,是一般摄影人所不具备的。怪不得由达文同志拍摄的许多照片,成为单位会议室墙上镜框里的“贵宾”,成为单位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成为个人相册中的“珍品”。
  一、迷恋大海
  达文同志对大海一往情深。他热爱大海,喜爱那万顷波涛、金色沙滩和那一望无际的木麻黄林带;喜爱那翱翔在岛礁浪花间的海鸥、停泊在港湾澳口的渔船和那满载收获喜悦、紫红色脸庞的渔民。从古雷头至前亭江口湾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以大海为题材的占有相当份量,参展、获奖作品也大都是海的题材。创作这类作品,要比其它题材花费更长时间,更多精力,如《赶小海》、《沙洲深处有林带》、《碧海明珠》,是经过几年的守候才获得成功。更要紧的是能以艺术家的慧眼、匠心独到地发现景物
  慧眼识崂岈 1978年间,通过家住六鳌的一位工友介绍,达文同志就只身涉足六鳌崂岈山。他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陶醉、所迷恋。为了拍好崂岈山海蚀景观组照,他又接二连三地独自深入现场,对每一景观都反复构思立意。当时交通还不甚方便,县城到六鳌的班车一天才二三个班次,为图方便,他就骑自行车,驮个摄影包,带1壶开水2个馒头,来个“早出晚归夺中午”,每天行程80多公里,往返于县城——六鳌半岛的路上,沉浸在崂岈山东南麓,潜心于采摄创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六鳌半岛崂岈山西侧已建成拆船厂,拆船业正当兴旺。那年,一艘万吨的废油轮刚冲滩进厂,笔者同县有关部门的同志下厂工作,达文同志作为摄影工作者随行。在拆船厂完成拍摄任务后,独自一人到厂外海边采风去了。去的时间很长,大家等不得一起吃午饭,当时又没有手机这样便当的联系方式。直到过午时分,才见以他一头汗珠闯了进来,很兴奋地告诉大家,山那边有一大片花岗岩海蚀地貌,景多且美,是一处可待开发的风景区……。回县城后,他冲洗了几十张崂岈山海蚀地貌的照片,送到办公室,让我先睹为快。果然是一幅幅象是从书市买来的风景图片,精美得很。海边的花岗岩经过海风海潮千百年的侵蚀,风化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如飞鸟走兽,象人物山水,似彩虹云霞,令人耳目一新。我从中选取二三幅,加以放大,注明“六鳌崂岈山风光”,套上镜框,悬挂在办公室墙上作为风景图片加以宣传。
  六鳌崂岈山海蚀地貌千姿百态的图片,陆续从达文手中飞出;1995年,曾在漳州市(地点芗城中山公园)展出;1996年,《漳浦海蚀景观》(精选),参加福建省大通杯徐霞客入闽影展,并获二等奖。还见诸报刊、杂志,以及新闻宣传橱窗。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为政府有关部门所重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开发商慕名前来考察,海角边荒的崂岈山顿时热闹起来,进入新世纪,县旅游部门及六鳌镇人民政府,将其规划为旅游区,并积极招商引资,迎接开发建设
  菜屿列岛三日 2002年4月,市政协会同沿海县市政协,开展漳州滨海旅游资源调研。我县是漳州市沿海大县,有216公里海岸线三个半岛、八个海湾和70多个岛礁。滨海、岛屿自然风光旖旎、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市政协把调研的重点放在漳浦,要求县政协抓住机遇,组织相关部门,选派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摄像、录相专业人员,参加调研,并要求把成果编制成画册和录相专题片。县政协安排笔者牵头,组织这一活动全过程。经与部门协商,请来广电局徐来禹负责录相及制作,请来陈达文负责拍摄(参加拍摄的还有陈祖禄老同志和林治宁)。市县调研活动由市政协副主席沈元坤带领23位市政协委员,4月1日至3日在我县三个半岛开展活动,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和部分委员参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抽出时间,分别参与调研活动。负责录、拍像的同志随行踩点。1日到林进屿、南碇岛考察,2日到到菜屿列岛的红屿、沙洲岛考察,3日到六鳌半岛崂岈山、六鳌古城及湖西赵家堡考察。调研活动结束后,我们录相和拍摄小组的活动正式启动,开始认真细致的摄、录创作工作,其中用三天时间深入菜屿列岛的红屿、井垵、巴流和沙洲采风。这里,单表这三天工作的经过。
  菜屿列岛旧时称礼是列岛,坐落在古雷半岛东侧的浮头湾南部海面上。由菜屿,巴流屿、井垵屿、沙洲屿、红屿、内鹰屿、外鹰屿、小狮球礁、龙虾白礁、妈祖印礁等17个岛礁组成,总面积4.93平方公里,主岛菜屿以盛产紫菜得名,面积0.25平方千米,海拔61.7米,红屿面积最大,有0.9187平方千米;其次是沙洲屿,面积0.5687平方千米;再次是井垵屿,面积0.4125平方各米。这4个岛屿地下有淡水泉,挖井可得淡水,有古雷杏仔、城内、旧镇白沙等村渔民,季节性渔业生产居住于此。自然风光以红屿、沙洲最为优美。
  4月13日(农历三月初一),我们接到杏仔村党支部书记陈元利电话通知,于中午乘车赶到杏仔村,下午3点乘船前往红屿,村委主任洪坤泽陪同(兼协助船工掌舵,景点向导,上下船安全等)。是日,阳光灿烂,海面风平浪静,挂机船行约45分钟,便到达红屿东南侧停泊处。红屿岛没有码头,小船停靠在岸线边上的几块巨石之间,大家依次爬上,跨越几道沟壑,在坤泽主任的指点下,各自四散,去寻找采拍的景物。
  红屿的自然景观多且奇特:有重约二三千吨的巨型风动石,有“生命之门”——酷似女阴的巨石;有“魔鬼之城”和多处迁迴曲折、幽深神奇的洞穴,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这些景物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大海风浪的锤炼洗礼,才成今日模样,它们个个沉睡在尚未开垦的荒岛之上,被冷落多年。“今天我们来了,要把尔等的风采介绍给世人”,摄录组的同志面对每个景物,兴奋得很,时而高声大叫,时而即兴吟诗,喜形于色,一直忙碌到黄昏,才乘船回杏仔村。
  为了赶明天的潮水和拍晨曦下的列岛风光,我们一行6人,当晚决定在杏仔村过夜。村委会安排我们住在原民兵哨所。这时的哨所,已被一村民承包经营饮食餐馆,备有床铺、被席,虽是简陋但尚可将就,方便就好。村委会把我们的生活也安排在这里。当天晚餐,由村支书和村主任陪同,安排得很丰盛,有好几样海鲜,还备有啤酒。大家尽兴,冲淡了白天工作的疲倦。杏仔村两委对宣传推介菜屿列岛风光十分重视,对这次的采风活动寄予厚望,要求一定要出成果,对达文、来禹这两位漳浦知名的摄影、录相“师傅”特别嘱托。而这两位师傅对菜屿列岛早就十分向往,心中都有一本创作“蓝图”,比如“晨曦的菜屿列岛”、“日出大海映红屿”、“海平面初升太阳下的风动石”、“海鸥的天堂”等等。按村支书、主任的安排,确定明天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
  14日拂晓,浮头湾海面风力只2—3级,大海宁静得很,偶尔传来出海作业渔船的动机声和海鸥飞翔的鸣叫声,我们原班人马,4点上船,将近5点到达红屿,在手电光束的引领下,大家摸着石头爬上海岛,集结于红屿东南角的风动石脚下,等候东边海平面日出。暮春三月的海岛清晨,仍有点寒意,大家有备而来,都穿着冬服。海岛的蚊子特别多,成群结队,对突然出现的人群,特别感兴趣,向我们发起轮番进攻,借手电光看,蚊子全身乌黑,长脚,比陆上的鸟脚蚊个头大得多。蚊嘴如钢针,穿透牛仔裤,直达皮肤,顿时肿痒起来。用斗笠、毛巾、树枝来做工具驱赶不见效果,大家只好不停走动,丝毫不敢停顿。直到东方出现朝霞,海天亮了起来,蚊虫才逐渐退去,大家才转入各自的工作。按达文同志的意图,要把动、静、远、近景并收于画面,在风动石周围选取摄录的最佳位置和角度。这是个世上少有的风动石。大略考察构成,风动石由一颗椭圆形石蛋和驮“蛋”的巨龟组成,石蛋长18米,高8米,宽10米,“体重”约2700吨,它横卧在一块造型酷似巨龟的大石上,二者接触面约5平方米。驮蛋的巨龟又平稳地卧在连片直达海底的花岗岩盘石上,所以千万年来巍然屹立。我们完成这个景点的摄录后,转向岛屿的中部北部,顺利完成了海蚀地貌“天罗地网”、“魔鬼之城”、“生命之门”、“浮雕长廊”等景观的摄录,午后二点半乘船到达井垵屿。
  井垵屿住有杏仔村、古城村、白沙村渔民,是季节性作业临时居住,几座小屋,散落在岛屿西面的一个澳口之上,均以家庭为单位,一般都是中年夫妻。由于坤泽主任事前已安排一户人家代煮午饭,我们一抵达,只见饭桌上大硿小盆,全装满白米粥。洪主任又用手机催促另一位渔民把鲜鱼送来。或许是大家有口福,这位渔民送来的是一条5—6斤重的墨鱼。我们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墨鱼,十分稀奇,围观良久。坤泽主任介绍,这是墨鱼家族中的一种,体内没有海螵蛸,本地渔民称其“软时”……。大墨鱼解体后经水煮,切成条块,沾酱油佐餐,味道十分鲜美,大家狼吞虎咽,一扫而光。餐后,各自在井垵屿采风,约傍晚6点许,乘船返回杏仔渔港码头,上岸后,直达住所。当晚,仍然在民兵哨所睡“统铺”。
  15日,农历三月初三。今天的任务是摄录沙洲屿的景点。沙洲是菜屿列岛诸岛礁距离陆地最近的岛屿。与杏仔村相距1.35海里,岛屿的面积仅次于红屿,为第二大岛。沙洲岛上的景点很多,为争取时间,我们一早便剩船出发,15分钟左右便到达小岛西南部的澳口,停泊在岸线的沙滩边。沙洲有季节性作业的渔民居住,近年来发展网箱养鱼,住岛的渔民多了起来,多数是杏仔村的。几幢石头房屋集中在澳口不远的沙坡地上,房前屋后,木麻黄虽不成林,但也有百来株高大成材的,长势茂盛,可以挡风遮阳。厝边有2口水井,井深10多米,泉水丰富,水质甘甜,满足驻岛渔民的生活用水。南边高坡之上,有座妈祖庙,传说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维修。山脚下有一座大伯公庙,庙里奉祀的是那些死于海上的无主亡灵(红屿也有一座此庙)。妈祖庙、大伯公庙规模虽不大,但香火很旺,渔民们特别看重。上岛的游客也多备有香烛供品到庙祭拜,保佑海岛旅游平安顺利。和红屿一样,沙洲的自然景观也颇有特色:“沙鱼石”、“观音石”、“雄鹰展翅”、“斗牛”等海蚀花岗岩造型,以及浪动石(千吨巨石随海浪涌动的节拍而晃动),这些景致,我们尽收镜头。海上天气,千变万化,说变就变,下午4点,天气还好,晴空万里,蓝天白云,风平浪静,海天一色。到4点许,海面刮风了,顿时云雾从四面八方向海岛涌来,顷刻间,菜屿诸岛从远及近,全笼罩在重重的雾霭之中,消失在海面上。船工生怕越来越大的风浪,大家受不了小船的颠波,当机立断返航回家。海面雾大,能见度不上百米,挂机船加快速度,向岸线逐渐靠近。这时,船工才发现方向偏了,船到达的不是杏仔码头而是东林(古雷)的岸线。于是小船又调头南下,终于到达杏仔渔港码头,上岸已是下午5点半了。
  菜屿列岛三天的采风就要结束了,县政协派来接我们回城的车也已到达。晚餐,杏仔村支书和主任备了丰盛的海鲜,古雷镇长陈石金也专程赶来,为我们送别,也为此行的成果而庆贺,期待早日见到我们的作品——画册和录相片。
  海岛三日,摄录两组满载而归,单达文同志就用了胶卷12卷,拍摄了400多幅景物照片,同行的陈祖禄、林治宁同志,每人也拍了二三百张,为后续编排画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画册于同年10月编印出版,12开本,58面,共刊载129幅图片,这些图片是从陈达文等3位作者一千多幅照片中遴选出来(多数为达文同志作品),画册名曰:《漳州滨海风光·漳浦》,它比较全面地展现我县滨海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滨海旅游开发提供了画面资料,深受市县领导、沿海各乡镇领导的好评。
  二、钟情大山
  山海田兼备的漳浦县,是达文创作的原始素材。他有关山的作品,也很多、很精彩。从题材上看,更多的是体现作者关注革命历史文物,关注老区民生。这里,选取其二个方面
  足迹遍及老区山村
  我县是福建著名的老区县。早在1927年,共产党人就把革命火种传播,1928年3月,中共漳浦县委诞生于马坪。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之后的一个时期,龙岭、山城、车本一带,便是闽南革命根据地。靖和浦中心县委驻车本村;杜浔过洋村龙潭、后井一带,是红三团第三大队驻地;霞美巷内村附近的西崎山虎硿岩,系1942年中共漳浦县委机关临时驻地。在1943年初的一次战斗中,中共闽南特委委员、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庭坚在虎硿岩壮烈牺牲,漳浦县委书记张太西等弹尽被捕,于同年7月英勇就义。中西林场的内处寮、内过溪;湖西乡的后洞村、赤土乡的苦竹及横山水尾自然村,当时都是革命队伍驻营地和开展活动的地方。这些革命老区,多分布在大山深处,云雾山中。这种地区,在平和年代,经济建设时期,受诸多条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民生状况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老区经济。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山地开发和自然资源开发力度,老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老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达文同志对革命老区怀着崇敬之情。30多年来,他走遍全县老区基点村,拍摄创作许多反映老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出现的新事物、新面貌。他利用老区项目建设或节庆活动的机会,主动身临其境,采风拍摄,创造了大量“老区新貌”、“山村风情”、“革命历史文物”等方面图片。如1986年9月28日,随市县扶贫办的同志到车本村检查扶贫;1988年1月6日,随车本公路建设领导小组踏勘车本公路线路走向。达文同志不辞劳苦,身背四五公斤重的摄影包,跟随队伍,跋涉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而且还要不时地拍摄。为公路选线提供了许多图片。1989年12月,车本公路开通之后,又多次到车本村采风,其中有笔者所知的2000年10月17日,2001年1月29日和7月1日,3次到车本村,拍摄革命文物,山村风貌,老区民情和自然景观等。又如1986年冬和2000年10月,深入中西林场内外寮、内过溪自然村采风,对内寮自然村原红军游击队驻营地(一座两层的土坯楼)及红军标语等革命文物,如获至宝,多角度选拍。对山村的参天大树,茂密竹林,“小桥流水”和长满藓苔爬满藤蔓的石墙等都一一用特写镜头拍摄。又如2000年10月10日和23日,参与政协对赤土横山水美社情调查,访贫问苦、体恤民情,采拍了这里贫困面貌的照片,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尔后的2001年1月12日,又随同县委主要领导带队的“横山水美现场办公会”,拍摄了当天县委现场办公的盛况,生动反映党和政府情系革命老区,关注老区民生的画面。2007年5月18日,“六一”儿童节前夕,达文同志得知县委副书记洪颐要到湖西乡后洞村看望后洞小学方建国老师(方老师是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感动漳州人物)。达文同志主动请缨,义务担当摄影记者。此行,除记录了县委领导关心老区小学师生的场面外,达文同志还拍录了多幅山村风貌照片,要与1990年所拍的后洞风貌作个对比。(1990年5月8日,达文曾随县领导来到后洞采风并在村部过夜)同时,还步行一段山路,登上朝天马山顶峰的古寨堡,把这里的文物、风光尽收镜头。深土的灶山,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76年7月7日,皮定钧将军座机失事,撞毁于灶山主峰的南峰,机组人员全部殉难。以后,人民政府在殉难处建造烈士陵园,成为漳浦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或烈士殉难日,县镇党政组织干部和学校师生,到此凭吊英灵缅怀英烈活动,达文同志曾多次随团队上山采风,记录每次活动的盛况。在此前的1975年,达文同志曾步行登上灶山采风,到过山上的唯一的一个小山村——深土东平村歇脚、喝茶。在高处回望东平村民居,发现小山村古民居井体近似八卦造型,便选好角度,俯拍全貌,冲洗出来的照片,果然酷似八卦图。于是,遂命名为《东平八卦堡》。《东平八卦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而名扬四海。
  情注梁山鹿水间
  梁山鹿水是漳浦的象征,是达文艺术摄影创造的家园。多少年来,他怀着深情、激情,年复一年地探索、追寻梁山鹿水的气质和魂魄。在不同季节、不同的时辰,多角度地拍摄金刚山的巍峨、宁静、安样,鹿溪水的婀娜柔美,汹涌澎湃。梁山有九十九峰,他曾结伴来到鸡笼山、雀目山、梁山、金刚山、水晶场;泛舟祖妈林水库,逆流进入白沙溪,再沿溪而上,直达少有人踪迹的梁山腹地,采拍深山峡谷,巨石飞流,枯藤老树和烂漫山花。他曾登上旗山之巅,俯拍鹿溪平原万亩田畴和鹿水南流的倩影。他追溯鹿水源头,探观音亭古石拱桥,饮“佛祖乳”甘泉,抚摸被流水磨励了千百年的光滑可爱的溪石,他探澎水源头(鹿溪上游一条支流)对那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留连忘返。(澎水水库库区,有一大片旺盛茂密的生态公益林),此外,南浦的大坪山、官浔的玳瑁山,赤湖的南峰山、莲花山……都留有达文同志的足迹,她们的多姿倩影,都留存在他的画册中。
  与青山联系在一起的水库、寺庙。这又是达文采风的另一个题材。关于水库采风,早些时候的汛期抗洪,在祖妈林水库、浯江桥闸、旧镇桥闸、鹿溪桥闸等,作灾情采风,在此就不赘述。这里仅述2003年(是年春早连夏早,全县各地旱情严重),为反映各地早情和抗早的情况,达文同志随同抗早工作组,在一个星期内,跑遍全县各中型水库,对梁山、后井、祖妈林、眉力、杨美、赤兰溪、石过陂等7个中型水库的库容,一一拍成图片,作为有关部门的资料。关于庙宇宫观的采风,达文同志也很有兴趣,全县分布在山里的大小寺庙,都有他拍照的痕迹。一些寺庙,如海月岩、清泉岩、峰山岩、半山岩、悟道岩、鹿坑岩、龙迹亭、高山寺、白云庵、栖云庵、雨斋顶、紫薇寺、乌石天后宫等等,景致佳、文物多,达文同志曾多次光顾。在市县政协、统战部所编印的庙宇宫观专辑中,多有达文同志的作品。
  三、寻觅民俗风情
  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达文同志对民俗风情这一领域,颇有研究,认真追寻。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的地方史志书籍,了解民俗风情的渊源,发展过程和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不辞劳苦,深入采风。例如在正月十五,乡村一些地方有“做丁桌”,“新娘穿灯脚”的风俗,即凡去年新婚夫妻或生男孩的家庭,是日,应在祠堂摆一桌供品祭拜祖先,(生男孩者吊一盏红灯笼)新娘打扮得体,绕祠堂红灯笼行走一周(称穿灯脚),让乡亲一睹新娘风采,祝贺添丁,宗族兴旺等。届时祠堂内外,人山人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达文为要在不同姓氏、不同村社,采拍到这一盛况,往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前,就要事先与亲朋戚友联系妥当,到时骑着摩托车出发,或佛昙,或湖西,或旧镇……如实记录活动盛况,与当地乡亲同乐共庆。又如农历二月,漳浦大部分乡村都有开展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做“节”的这一天,把开漳圣王及其主要将领的神像,用四人抬的大轿,迎请到该村社,供大众祭拜,家家户户除办一桌的供品,集中于祠堂前的广场上,还要在门前摆设供品、香烛鞭炮,当巡游队伍来临,即点燃香烛鞭炮,以示迎接。夜晚,在村社的公共场所(一般在祠堂、家庙之前),用稻草(或禾草),堆叠数堆,待神像巡游到来时,点燃草堆,让青壮年扛抬神像从熊熊燃烧的火堆冲过,此节目俗称“跳火”。这些活动结束后,一般还有演戏(芗剧或潮剧),一直到通宵达旦。有个别村社迎神活动很特殊,扛抬神像到村旁小溪(或有水的田地里),开展竞赛,称“走水王”,如罗山社正月十五日“走水王”就很有特色,周边观众助威、呐喊,气氛十分热烈。还有三月的妈祖诞辰,农历十一月的“做年尾”、“谢居安”等等,这些民间风俗的场面,达文同志都想办法深入其境,把其精采的情景一一收入镜中,存在像册。
  民俗这一社会现象,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民俗研究,是新时期社会工作者的一项任务。在此并非宣扬封建迷信。相信读者都有这样的共识。
  结束语
  以上讲述达文摄影工作的二三事,大多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这只是他从事艺术摄影40多年的一小部分。40多年的工作事迹,还很多很多。笔者诣在从这二三事中,看到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工作、对艺术无止境的执着追求,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刻画得如此维妙维肖,对梁山鹿水爱得那样深沉。(达文同志在县外省外采风的事迹,本文限于篇幅,不作介绍)。经年累月的田野采风,他肤色显得黝黑;受梁鹿山海的特别滋润,虽年逾古稀,却是一身刚健的体魄,心态体态,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他崇尚检朴,厚积薄发。早期的诸多老照片,今已成文物,成为珍稀资料。新近,他一面整理历年积累的图片资料,从中精选2000多幅,并按类别精工粘贴、编辑装订成册,已完成“漳浦山水风光”、“荷塘情趣”、“昨天老漳浦”、“老绥城街巷民居”、“漳浦海蚀景观”、“漳浦民情民俗”、“小品集”等7卷共千余幅;另一面继续不停顿地深入山村、田野采风,骑上摩托,背上摄影包,奔波在梁山鹿水间,蓝天白云下。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