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台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22
颗粒名称: 浦台交流
分类号: D618
页数: 35
页码: 24-5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浦台交流包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台胞回漳浦祖地寻根谒祖综述,赤子情深系故园——记漳浦县台胞陈瑞和、陈建中父子,宝岛问茶访天仁。林成祖招收垦民造就漳州人东渡开发台湾等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 交流

内容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台胞回漳浦祖地寻根谒祖综述
  漳浦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漳浦县地处福建南部沿海,面对台湾海峡,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县份之一,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现今居住在台湾的漳浦籍台胞有明、清两朝渡海入台始祖的后裔,抗战胜利后至祖国大陆解放前的去台人员(旅台同胞)及其后代,近20多年来与台胞结为伉俪的配偶,人口众多,分布台湾各地。本文所辑录的,是部分入台始祖后裔回漳浦祖地寻根谒祖纪事。
  据史料记载,漳浦人入台垦拓应追溯到明万历年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霞美眉田村人张自然到台南垦拓,传衍众多后裔。明末清初郑成功父子收复、治理台湾时期,及清康熙到道光年间(1662-1851年)又有大批漳浦人渡海入台,垦殖、传衍于台湾的大片地区,在台湾开发史上做出了伟大贡献,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
  入台始祖因为多种原因而背井离乡、渡海入台,却始终没有忘记祖根就在漳浦。他们在很多地方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祖地漳浦的印记。例如宜兰是以漳浦人为主的漳籍垦民开发建设的,90%以上的宜兰人的祖籍在漳州,这其中的80%以上的祖籍在漳浦,宜兰也就被称为台湾省的漳浦县。无数的漳浦入台始祖长眠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墓碑碑首刻着“金浦”二字。1994年宜兰史家白长川到漳浦进行文化交流时,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无论是早期开发的兰阳溪以北,自头围(今头城镇)到五围(今宜兰市),就是后期开发的兰阳溪以南,今罗东、苏澳一带,举目山上,都可以见到许多墓碑上冠有“金浦”二字的清朝坟墓。再如,由佛昙洞野人蔡德建传衍的台北蔡姓望族,被冠以“金浦蔡”。祖地官浔横口的入台始祖王国庆,不仅号其拓垦、传衍的今桃园县桃涧堡番仔寮为“横圳”,死后其墓碑碑首刻上“金浦”二字。漳浦垦民早期建居的村社,有很多也以“漳浦”冠首。如高雄县仁武乡今仁福村、嘉义县梅山乡今安静村原先就叫“漳浦厝”,南投镇今凤鸣里,原先就称“漳浦寮”。等等,比比皆是,代代相传。
  早期的寻根认祖,有史料记载的如:清雍正年间的黄姓后裔黄本渊到漳浦狮头堡谒祖,并在祖祠挂匾;乾隆年间赤湖后江的吴氏后裔每年都要回后江参加春秋大祭;宜兰的“锦湖”之祖陈斌、陈光昭回赤湖拜祖,有一次还特意从台湾带回一副青石雕窗,安在大祖祠大门的两旁,陈斌死后也运回赤湖祖地埋葬。
  在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台湾允许探亲的近20多年来,中断日久的台胞回祖地寻根认祖得以复苏。据粗略统计,仅近20多年来回祖地寻根认祖的台胞在5万人次以上。
  南投草屯洪姓是回来寻根认祖最早的一批。1988年至1989年间就回来3次。后裔中有台湾法学界宿儒洪寿南、历史学家洪敏麟教授等知名人士。洪寿南先生曾任台湾“司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要职。他曾经在闽南旅台同乡会庆祝成立45周年的特刊《思源》上发表“我流的是漳浦血脉”一文,表达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情怀。1992年,洪敏麟教授首次带领访亲谒祖团回到祖地,在攀龙墩前、龙山潭头埔祭奠祖墓时,当场掬起一杯坟上的黄土带回台湾。
  陈姓是漳浦第一大姓,传衍于宜兰、台中、南投、桃园、彰化、嘉义等地区。宜兰的入台始祖特别多,有马坪、万安农场西垅、石榴梅林、赤湖锦湖派、赤湖万源派、鉴湖(佛昙大坑、轧内、后许一带)、赤土水磨等。1988年12月,台中、台北、宜兰、苗栗、南投等五市县的16位商界名流,在陈氏宗亲会理事长陈文彬先生带领下到佛昙大坑祖祠谒祖。南投有一座“西水”祠堂,系由西垅、水磨的后裔于光绪年间合建,奉祀来自两地的入台始祖。1989年间,南投县陈氏宗亲会理事长陈金春第三子陈明证首开西垅、水磨认祖记录,并捐资修西垅祖祠。翌年其弟陈明政再来,拍了许多照片回台湾。宜兰的马坪、鉴湖之裔,南投的深土墩柄之裔、石榴梅北之裔等诸多陈氏后裔,都陆续回祖地寻根认祖。2009年12月25日,现任南投县政府秘书长的陈正清先生首次到赤湖寻根认祖。2010年1月4日,金门县颍川堂陈氏宗亲会会长陈水在(金门县第一、二届县长)带领全体宗亲会理事到赤湖谒祖会亲。
  漳浦威惠庙(俗称西庙),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是唐玄宗敕建的漳浦第一座官建的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主要将领的庙宇,是开漳的58姓子弟兵将士的总祖祠,“香火”遍及台湾和东南亚。1990年威惠庙重建,桃园县议员蓝胜民等11位漳浦蓝姓后裔率先集资捐款复建“盛德世祀”石碑坊。之后,台胞邱正吉、蔡勇男、陈榕生等积极筹集献款,几年间陆续建成“开漳圣王”牌坊、中、前、后3座大殿,庙区公路、停车场、牌楼前的99级台阶等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
  林姓是漳浦第二大姓,传衍于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彰化、台南、嘉义、苗栗等地区,祖居地有石榴攀龙、旧镇乌石、马坪仙都、佛昙东坂等乡镇。后裔寻根认祖,“龙井林”最早,“板桥林”规模最大、人次最多。
  “龙井林”第九世裔孙林瑶棋先生于1988年11月18日首赴乌石寻根认祖,接着1989年4月、1991年11月2日及之后的每一年,都有包括“台中龙井林开荣祭祀公业谒祖探亲团”、南投草屯林瑞国先生等在内的宗亲到浯江寻根认祖、谒祖会亲。宗亲们同时十分注重回馈桑梓、捐助公益事业。“龙井林”设立“林青龙公奖学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贫困子弟;林瑶棋捐资倡建乌石天后宫;林瑞国募捐巨款兴建、扩建乌石天后宫,使浯江成为朝圣妈祖和观光旅游之胜地;特别是林瑞国先生为主捐巨款并发动宗亲捐款兴建长春中学。长春中学1994年12月8日动工兴建,翌年9月24日竣工投入使用,为浯江地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
  石榴攀龙村入台始祖较多,也不乏回祖地寻根认祖的后裔,但其中除台北板桥林成祖后裔有比较完整的寻根谒祖资料外,其他的或记载不详、或无记载。
  板桥林氏回祖地寻根谒祖,都以宗亲会“祭祀公业林成祖等五公业管委会”名义。1992年7月间,该会主任委员林俊宏等宗亲受族人委托到攀龙寻根认祖,从此,两地宗亲交往日益密切,板桥林氏宗亲每年组团到攀龙谒祖已成为惯例。且每次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可冠两岸交流之首。仅2010年4月12日至18日,访亲人数分6批共有400人以上。据统计,从1992年7月至2010年4月,板桥林氏到攀龙谒祖会亲的有5000人次以上。既展示家族的兴旺发达,也表达其深厚的祖地情怀。他们先后献巨款修葺“龙山堂”祖祠,重修林成祖结发妻宋氏祖妈及长房海庙公祖陵。
  林丰正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是林成祖第七世裔孙。林丰正先生及其夫人、女儿多次回攀龙谒祖,向祖祠龙山堂敬献“源远流长”匾额,还捐款10万元人民币,在攀龙小学设立“林成祖助学金”。他身居台湾政坛高位,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多次应邀代表国民党到大陆参加两岸交流活动。林成祖第八世裔孙林明月女士,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上海市台联会长,2010年5月20日偕夫婿回祖地攀龙访亲谒祖。在祖地,她拜会宗亲父老,祭祀龙山堂列祖列宗,祭奠祖妈宋氏陵墓,缅怀祖恩祖德,对近年来两岸宗亲的密切交往表示满意和欣慰。林明月女士生长在台湾,曾留学日本、美国,是1979-1981年间第一批回大陆参加四化建设的留学生。
  佛昙镇东坂村洪厝自然村,原名红厝垅,是入台始祖林纯直的祖地,林纯直于乾隆末年渡台,后定居于五结子。2010年4月10日,宜兰酒厂厂长王武宪等6位“红曲寻根之旅”访亲团,首次到洪厝寻根认祖。
  谢姓分布在彰化二水、南投名间、南投镇等地。台湾已故“第六任副总统”谢东闵,是彰化二水的谢氏后裔。他在所著《归还》一书中自述:“我的祖籍在福建省漳浦县,大约清嘉庆年间,先祖——谢家第十五世祖增福公渡海来台,他来台时间没记载,子孙研究推算,可能在公元1769到1820年之间,他来台定居二水。”据谢氏族谱记载,祖地在“漳浦县赤湖月屿堡吉春社”,吉春社现名后雄村。早年间,其弟谢敏初曾托人到漳浦寻根,1992年初,谢东闵请他二水的堂亲到漳浦谒祖会亲。
  李姓分布在南投集集、名间等地。后裔中有“世界茶王”李瑞河,祖上世代种茶。先祖李正直,祖地沙西下寨,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名间,李瑞河是第七代裔孙。1990年,李瑞河到下寨寻根认祖,捐款修葺祖祠“绍光堂”,1993年在漳浦盘陀创办天福茶庄。10多年来,他“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从寻根认祖到扎根创业,做强做大“茶”文章,创造多项世界之最:茶博物院文化品位最高,连锁店最多,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最大、最有特色,茶叶加工基地规模最大,茶学院(全陈“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址在盘陀,目前是全球唯一)创立最早。2010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看望台胞,李瑞河先生荣幸地参加会见,並与胡总书记亲切交谈。
  吴姓分布在宜兰、台中、南投、桃园、台南、嘉义、高雄等地。“开兰第一人”吴沙(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携眷渡台,祖地石榴小山城大园头)后裔聚居在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南投的吴左第七代裔孙吴玉纹女士于1999年1月到石榴小山城寻根认祖,是已知的寻根认祖的第一位女性。2003年12月3日、2005年12月2日、2007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一),吴玉纹或带领母亲、丈夫等一家老少,或带领亲朋戚友,或带领在福州的公司员工到小山城谒祖会亲。2005年12月捐款10万元人民币帮助修筑村水泥路。2007年10月2日至11月5日,投资20多万元人民币,在祖地小山城建成石构“怀亲亭”,作为寻根认祖纪念,也作为宗亲老人休闲活动的场所。
  张姓分布在台中、桃园、嘉义,台中最多,址在绥安中营的“太尉堂”是两岸张姓的总祖祠。自1988年4月以来,就有台中、高雄、台北的张氏后裔来寻根认祖,在“太尉堂”挂匾。
  蔡姓分布在台北,“金浦蔡”是台北望族,2009年2月21日,世界蔡氏协会副会长蔡忠勇、台北县金山乡蔡苍台等多位宗亲首次到佛昙洞野村寻根认祖。2006年10月,国民党“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蔡勋雄先生到漳浦参访,并考证其祖地“金浦县石桥头”即为漳浦县赤岭乡前园村蔡坑。
  郑姓分布在台南、高雄等地。据《漳浦姓氏丛谈》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率船队从旧镇登陆,攻占漳浦县城,驻军旧镇,旧镇郑氏与之会亲,一些人加入其队伍,后来随之进军台湾,传下后裔,1989年有一批宗亲来旧镇谒祖会亲。”2009年11月5日,高雄、台南的43位宗亲再次到旧镇谒祖。
  沈姓,有沈姐后裔、台南市中学教师沈清瑞先生受族亲委托,于199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到官浔康庄村横口社寻根认祖,他随身带有3张照片:高雄县沈氏始祖沈姐公神主照片、高雄县仁武乡沈氏宗祠照片和横口“玄天上帝”画像照片。
  蓝姓分布在宜兰、台北、南投、桃园、台南、屏东、新竹、苗栗等地区。址在赤岭乡石椅村的“种玉堂”是蓝姓总祖祠。清代,“种玉堂”有过3位对台湾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十二世蓝理、十五世蓝廷珍和蓝鼎元,称为“蓝氏三杰”。此外,还有十七世蓝元枚。去台的始祖有十五世大轮居桃园大溪,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十八世武、瑞芳分别居台北市和宜兰。种玉堂派蓝氏在台湾现有人口超过2万人。1988年有后裔蓝胜民,1989年11月有后裔蓝金塗,1994年7月有后裔蓝换长等到种玉堂寻根认祖。1993年11月,蓝敏女士、蓝丰玉、蓝金塗、蓝鸿博、蓝鸿正先生等蓝氏后裔到漳浦参加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徐姓主要在桃园,后裔多次回南浦大坪寻根认祖。2010年4月,桃园祭祀公业徐淡建派下研究会会长徐荣祥再次回大坪,并准备长期住下,在祖地修建祖祠和整理、编印族谱。
  回祖地寻根认祖的还有杨姓、王姓、潘姓、施姓、刘姓等后裔。他们分别衍居于宜兰、台中、桃园、金门、嘉义、台北等地。
  台胞寻根认祖,经历了曲折,付出了艰辛,得到了包括大陆在内的诸多方面热心人士、亲朋戚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演绎了一幕幕悲欢离合、感人肺腑的凄美故事,成就了许多佳话美谈。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与失望,因祖地不详或变迁致使暂时未能实现寻根认祖的愿望。相信在两岸亲人的努力下,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赤子情深系故园——记漳浦县台胞陈瑞和、陈建中父子
  严利人
  台胞祖籍地漳浦县赤湖镇,有一所以台胞名字命名的中学——“达志中学”。“达”,代表旅台乡亲陈达元;“志”,代表旅台乡亲陈志谟。达德明志,启智育才。这所中学情牵两岸,寄托着台胞陈瑞和、陈建中父子等人浓浓的爱乡之情。
  捐资兴学育英才
  “献出赤子一片心,报答故乡养育恩”,这是陈志谟、陈瑞和、陈建中祖孙三代的共同心愿。
  陈瑞和1932年出生于漳浦县赤湖镇南峰村,早年就读于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后去台攻读机械专业。其父陈志谟历任漳浦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漳平县县长、“国大代表”,1949年赴台湾办实业。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父子俩相继在台湾开办制鞋工业,兼营建筑、化工和制鞋机械业,事业有成。由于海峡成藩篱,他思乡情切,多少回故乡入梦中,梦醒泪沾巾。直到1991年春天,陈瑞和才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陈瑞和先生秉承家训,深受达则济世、尊师重教传统思想的熏陶,努力把报国之志、爱乡之情化作具体行动,慷慨捐赠公益事业,为家乡做了大量好事。1991年秋,陈瑞和奉80多岁父亲之命,回家乡漳浦赤湖镇考察教育,捐资200万元,为赤湖中学兴建科教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楼等5000多平方米,增设高中部,使其由初级中学升格为完中学校。并建议取父亲同乡好友陈达元将军的“达”和父亲名字中的“志”,将学校更名为达志中学,获省政府批复同意。福建省政府授予陈瑞和“乐育英才”金质奖章和奖匾,漳州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陈志谟先生在台湾喜赋对联“达则兼善天下,百年树人春风化雨;志存回馈桑梓,捐资兴学作育英才”,赠给达志中学,表达喜悦心情和祝愿。
  此后,陈瑞和又捐资100万元修建漳州九龙公园、赠送一批医疗设备给赤湖医院,为漳州一中、赤湖中心小学设立奖学奖教金,以及捐资为家乡修路、资助养老院等。他的这些嘉行义举为家乡人民所传颂。当谈起这些贡献时,他深情地说:“鱼恋水,鸟恋林,游子恋故园。我们报乡效国、回馈桑梓,做些好事是应该的。”
  祖辈传统永继承
  “献出赤子一片心,报答故乡养育恩。这是祖父、父亲的座右铭,我牢记于胸中。我要教育后代不忘祖辈愿望,达则兼善天下,让捐资兴学的传统薪火相传,为社会、为家乡、为达志多做善事、好事。”这是漳浦达志中学名誉校长陈建中发自肺腑的心声。在风景秀丽的达志中学校园内,陈建中先生指著教学楼厅柱上“达则兼善天下,百年树人春风化雨;志存回馈桑梓,捐资兴学作育英才”的对联,介绍说,这是祖父晚年在台湾亲笔撰写的,对联表达了祖父的心声,也是对我们后代的期望和教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建中1957年出生于台湾,15岁往美国读书,毕业于加州州立大学,25岁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在美国、泰国办有企业。1994年,陈建中回到故园,在达志中学设立奖学奖教金。17年来,陈瑞和父子每年都为达志中学师生颁发奖学奖教金,从每年3万元增至4万元,再到5万元,累计发放奖学奖教金57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陈建中捐资100万元,为达志中学兴建图书馆,被漳浦县政府聘任为达志中学名誉校长。陈建中续写祖孙三代接力助学的佳话,在当地传为美谈。
  达志中学骄人的办学成绩,令陈建中先生深感欣慰与自豪。他说,达志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改善,老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读书,现有师生4000多人,成为漳浦县在校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高考、中考成绩突出,连年获市县嘉奖。作为名誉校长,脸上也有光彩。我感念家乡故土情深,以微薄之力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只是尽到一位游子对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我父亲和我已故的爷爷平日生活简朴、非常节俭,但对家乡的教育、对故土的发展却很热情、很慷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陈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著深厚的家教基础和感情,他说,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寓意建设中华。我的两个儿子出生在美国,名字也是爷爷起的,叫做希贤、希仁,希望他们贤达、仁德。希贤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毕业,现在美国从事贸易生意。希仁加州圣和西大学企管系毕业,考上復旦大学财务管理的研究生,以后计划在中国发展。祖国生机勃发,市场广阔,前程无限,相信儿子在祖国大陆大有用武之地。我以后要带儿子回乡认祖,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海峡两岸架桥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令陈瑞和父子激动不已,他们积极抽调境外企业的资金到漳浦参与开发建设。1995年12月,他们在漳浦官浔镇马口投资500万美元兴办三本肥料有限公司。公司占地110亩,拥有年产2万吨复混肥生产线1条,年产5万吨有机复合肥生产线2条,年产2万吨挤压条肥生产线一条,已研制并成功开发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肥、茶叶果蔬专用肥等系列肥料品种。公司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一家档次高、配套齐全、管理科学的环保型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等地。
  陈瑞和先生说,家乡漳浦是农业大县,鱼米花果之乡。为了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所以我决心办有机肥料工厂。企业赚的钱全部回馈家乡,用于办学和公益事业。公司之所以取名“三本”,是“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农以肥为本”之意。产品商标叫做“农好”,就是要造好肥,利农业,为海峡两岸架起一座生态农业的桥梁。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农业时代,有机肥料无污染、无公害,是大势所趋。漳浦的闽台农业合作大有发展前景,在家乡创办有机肥料厂,旨在回馈桑梓,让乡亲得到实利。
  2001年1月,“金厦”开通水运直航后,陈瑞和父子当年就组织138位金门同胞到厦门、漳州考察农业。他们还向金门销售一批高粱专用肥,又在台湾阿里山开办千亩高山茶园“三本”肥料示范点,表示要让“三本”生物肥料绿遍两岸田园。他们经常带领台湾等地的企业家到漳浦考察,宣传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家乡招商引资。通过陈瑞和牵线搭桥,一位台商来漳浦租地1200亩从事农业开发。事先讲好两人合资,等手续办妥后那位台商想独资,陈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别人认为他前期工作付出那么多,这样太吃亏,他说:“我合股不合股不要紧,能为家乡引来资金,使家乡更快地富裕繁荣起来,我就满足了。”达志中学(赤湖中学)举办35周年庆典,由于陈瑞和先生的热诚邀请,160多位台胞从台中、南投、金门跨海前来参加盛会。金门县原县长陈水在向达志中学赠送“作育英才”的金字木匾,并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国家的进步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计。陈瑞和先生为达志中学贡献了很多心血和钱财,为此我十分尊敬他。我希望同学们成才、成器,将来报效社会、建设国家。”父子俩还热心为台湾同胞寻根,例如为南投县陈氏宗亲找到祖地漳浦万安西垅社,并牵头组织、全程陪同120名台胞回乡谒祖,使两地宗亲200年后实现大团圆。
  两岸一家,血浓于水。陈建中先生说,我祖父坚定地反对“台独”,晚年曾赋诗“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何时九州同”,表达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期盼。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祖国的统一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我时常教育后代,不能忘记根本,要继承祖辈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故乡的繁荣发展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宝岛问茶访天仁
  严利人
  福建、台湾,就像两片茶叶镶嵌在海峡西东两岸;天福、天仁,就像两位弟兄称雄于中国茶业市场。
  海西茶人,海东品茗,这是很多爱茶者的响往。初夏,笔者随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际合作访问团赴台,其间抽空宝岛问茶,得以一偿夙愿。天仁茗茶是台湾茶叶的笫一品牌,又是大陆天福茗茶的老大哥,天福以漳浦为主要基地,作为漳浦人,怎能不登门拜访?!
  饮一口天仁高山茶,幽香扑鼻,颊齿留芳。天仁集团由祖籍漳浦的李瑞河先生创办,前身是1953年的高雄县冈山的铭峰茶行。1961年在台南开设天仁茗茶门市,1975年改制为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中国第一家茶业上市公司。现有136家连锁店,其中台湾地区76家,国外60家(美、加、日、新、马、澳)。笔者这次赴台行程仓促,只走访了2家天仁门市、1家吃茶趣及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另有天仁茶文化大楼、天仁茶园、头份工厂、天仁茶文化馆等均未及光顾,留有遗憾。以茶会友,台湾“立法委员”、天仁茗茶董事长李明星、天福集团常务董事陈福松、天福集团台湾管理处总经理曾明顺、总裁顾问戎绍鑫将军、天仁台北区经理赖新化、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刘淑娟等与我们品茗谈心,茶香情浓,令人难忘。
  两岸同口都爱茶
  台北市繁华街区衡阳路中段,“天仁茗茶”的大招牌分外醒目。这是一幢5层楼,每层420平方米,产权为天仁集团所拥有。一楼是天仁茗茶旗舰店,二楼是天仁吃茶趣,三楼是天仁陆羽茶艺中心,四楼是天仁茶艺基金会,五楼为会议室、培训中心。
  在一楼天仁茗茶店贵宾室内喝茶,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大幅的天福茶学院全景图,醒目的位置有李瑞河总裁与胡锦涛总书记今春在漳浦握手等照片,另一边桌上摆放着天福石雕园标志性雕塑《拓荒》、《盼归》的缩小复制品,感到分外亲切。环顾店堂内外,从装璜设计到商品排列,都与天福大同小异。这其中,有天仁的传承,有天福的创新,有双方的融合。这同的方面:两个集团的总裁都是李瑞河、经营理念都是“天然、健康、人情味”、客来都免费奉茶问好微笑服务、店面环境幽雅有中国传统特色、布置突显茶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的喝茶氛围……有趣的是,天仁、天福的注册商标的外形都是一个“口”字,形象表达张开口的大嘴巴要喝茶。天仁的“口”里是一只茶杯,杯内一片茶叶;天福的“口”里是一把茶壶,体现大陆的市场大,而且壶内装满了“福”气。两岸茶业界龙头老大的大同小异由此可见一斑。
  大陆游客爱台茶
  台湾的农产品、食品丰富多彩,加工考究,风味独特,令人喜爱,但价格相对较高。经过市场考察,笔者认为茶叶特别是中高档茶叶很有吸引力。台湾乌龙茶品质优良,尤其高山茶滋味甘醇,耐冲泡,而且价格公道。一斤1500至3000元新台币,高档茶6000至8000元新台币。天级的不超过1万元新台币,折算成人民币仅2000多元。而大陆乌龙茶高档的每斤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甚至达1万元、2万元。台茶价廉物美,因而成为大陆游客伴手礼的首选。据行家介绍,台湾的茶叶源自福建,北、中、南茶乡区域分布广阔,每个乡镇的茶叶种类、香气、韵味等各有不同。台湾年产茶1.8万吨,其中90%是乌龙茶,另有少量绿茶、红茶。高山茶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半球型乌龙茶,约占总产量的二成。大陆游客赴台行色匆匆,购物往往受制于人。据内行人士透露,被推荐引导的购茶点,中间人要从中拿四成、五成甚至六成的回扣,而且所称“阿里山高山茶”大多是用越南茶假冒的,不可不提防。如果游客自行到有品牌的茶店购买,就不会上当受骗。
  台湾有茶业企业1万多家,半个世纪以来,天仁茗茶独占鰲头,深受喝茶人士信赖,目前占有台湾市场份额的八分之一。天仁加工的各式特色茶来自台湾各个产区,庐山茶、阿里山茶、大禹茶、梨山茶的韵味各不相同。天仁茶厂采用逐批次检验合格的茶叶与制作流程,完美呈现每一款茶的质感与风格。在天仁衡阳店,笔者看到“检验用心,品茗安心”的告示,内容是“从一开始的茶叶原料选购,天仁即委托国际检验机构SGS逐批检测,完全符合CNS国际标准再进行生产、销售,所有的检验的合格证明,代表着天仁对品质的承诺与坚持。”在天仁日月潭店,墙上挂着由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署名的“产品保证”铜牌,内容是:“经本直营店出售之产品,保证品质真实、不二价,如有假货或抬高价格,可向海峡两岸之天仁、天福直营店包退包换。”笔者询问店员,有人退货换货吗?她坚定地摇点:为质量和价格而投诉的事,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引领潮流吃茶趣
  丰茗珍馔,趣味吃茶,这是天仁引领潮流的一项创举。在衡阳天仁吃茶趣,我们边喝茶边吃各种点心,议论风生,其乐融融。
  茶叶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饮料,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新口味的追求,天仁积极开发茶叶多样化消费形态,不断研发出天然、健康的茶叶保健食品。天仁茗茶为适应饮茶文化的新趋势,提供顾客舒适的用餐与品茗环境,於2000年成立天仁吃茶趣,结合天仁茗茶连锁店全系列的风格特色,融入了年轻、休閒、生活化的新茶文化,成为具现代、多元、中国风之新复合式茶馆。天仁吃茶趣研发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茶膳、茶点、茶饮口味,而店内所提供的餐点皆以天仁茗茶品质最好的茶入味,很受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喜爱。笔者看到,当晚店里的生意兴隆,120个座位几近客满。店长介绍,节假日的生意更好,需要排队等坐位,有的打包带走。目前台湾有10家天仁吃茶趣,今年还会开1至2家,营业额已达天仁的20%左右。另外,在美国、澳洲已开4家店,势头看好。
  一堂两店茶飘香
  日月潭位于台湾本岛中央,是台湾最大最美丽的高山湖泊。在日月潭边五星级大倈阁酒店宽畅的大堂内,笔者看到海峡两岸独有的奇观:一个大堂内开了两家茶叶店,天仁茗茶店、天福茗茶店比邻而居,相距约15米,成犄角之势。许多游客在两店内观看评点购物,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两岸千奇百味的特色茶,令人拍案叫绝。
  两岸未通茶先通,两岸三通天仁、天福先行。店长介绍,这两家店是2008年5月开办的。李总裁提出“拥抱漳州,牵手两岸,走向世界”,这是牵手两岸的形象表达。这一堂两店成为日月潭的新景观,两岸政治人物马英九、吴敦义、张克辉、郑立中、王在希等都前来考察,品饮“两岸茶”,体味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林成祖招收垦民造就漳州人
  东渡开发台湾
  林智诗
  满清王朝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清兵只在台南、高雄、屏东设立屯兵制而开辟几个村庄点缀其间,其他皆为蛮荒之地。《台湾大安乡志》第294页记载:“漳浦人林成祖于康熙年间来台时,初居大甲,先承租“番田”耕作,也顾佃帮耕,家资日富后自立垦户,组织佃民于康熙末年开垦温寮、水柳、溪州、松仔角、牛埔及德化社的大甲东、大甲西、日南、日北、双寮等五庄。散布于大甲溪与大安溪一带的滨海平原,“番社”的土地也经林成祖之手租与汉移民耕种。开启北台湾开发之钥匙。
  康熙五十九年(1820年),台湾农民朱一贵率众起义,反对官府贪污暴政,不上五个月就占领全台,南澳总兵兰廷珍奉命领兵入台平乱。伊彰义教授著《台湾开发史研究》一书中写道:“乱略定,林成祖、郑图佐、章旺三人受兰廷珍派遣,共入内山幽谷诸社响导平乱、查缉匪党”。说明林成祖于康熙末年渡台,并于五十九年已担任德化社通事。
  雍正时期,林成祖招佃开垦秀朗故地的中坑、彰和二庄,即今平河、力行、枋寮、庙美等地。旋而北上摆接十三庄,在开垦枋桥、土城时遭受平埔族山胞的反抗,开垦不得不中断。此时,垦民又常遭山胞袭击,为保护佃民,林成祖向官府呈请设防自卫获准,即自备粮饷,招募壮丁,设置隘寮,日夜守望巡防,使佃农安心耕作。未几,当地“番社”发生流行性传染病,很多“番人”不治身亡,林成祖懂医道,会看病,用草药救治很多“番人”,“番社”的头目非常感动,主动把土地让出来开垦,还把女儿嫁给林成祖。于是“汉番”和睦相处,渐渐接受汉文化,平埔族人也和汉人通婚,摆接十三庄(今板桥平原)很快就开发成以漳州人移民为主的汉人农业社会(见《台北县志》第1284页)。
  雍正九年(1731年)十二月,大甲西社发生“番变”,引起北路“番乱”。次年七月,水师提督王郡东渡平乱,张达京领岸里社,林成祖领大甲东南,日南北等社自请堵截“凶番”,德化社管辖大甲东南、日南北、双寮等五庄,属林成祖职责。
  雍正末年,林成祖与郑维谦、陈梦兰、朱焜侯、陈化伯等人合伙拓垦台北之五庄草地,即大加腊、八芝莲林、沪尾、八里坌、兴直等五处,遍布于今台北平原,而且筑陂凿圳引水灌溉农田,而地尽辟,拓展至板桥、中和平原,沟洫纵横,耕地实现水田化。
  《台北县志》第1357页记载:“乾隆初,林成祖与杨灿南同资招佃,开辟土城员林村,辟粉寮(今湖兴村)设厂制造米粉。同时林成祖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组织垦民开垦石壁潭(今石潭村)、洲尾庄(今洲美村)、羊稠、下湾仔、五份内沟、社后、深丘、新埔、鴄子墘、埔乾里、武胜湾、含港嘴、江翠、岚翠、广福、乡云、景星、浦兴等地。乾隆五年(1740年)招佃开垦淡水、内湖、新店、安坑、营盘口(营盘里)、海山头庄(海山里)、西盛庄(西盛里),并在此地建置仓库。乾隆十三年(1748年)招佃开垦中和庄的水尾,芎蕉脚、南势角、枋寮、员山仔、土城庄的寮坑、柑林陂、冷水坑、火烧庄、大安寮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林成祖至竹南平野招佃开垦,辟成头份、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名。佣佃课耕,林洪、温殿玉、吴水中、黄日新、罗德达等人共同承租之垦地,每甲征租谷八石(见《头份镇志》)。
  开垦的土地常为早天所苦,林成祖倾资兴建水坝,开凿水渠,引水灌田,促进垦殖业发展,雍正年间至乾隆六年(1741年)开凿大甲斟和十四份埤圳外,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凿大安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凿永丰圳、暗坑圳,大安圳引大汉溪的水经土城等地流入板桥四泮头,分为四大股,主干渠长三十余里,宽二丈四尺,溪底采用“倒虹吸”,烧制陶管铺设而成,耗资10多万两银,使大安寮、港仔嘴庄(今板桥、永和平原)3230多甲(1甲合11.31亩)约36531亩的农田得到灌溉,大安圳为台湾著名四大古圳之一,《淡水厅志》卷三“水利篇”有详细记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林成祖又招佃开凿后龙渠分道猫狸庄圳,灌田448甲,合5066亩。
  至乾隆中叶,林成祖经营的土地达到数万亩,岁入谷10多万石,成为台湾北部大富豪。因此,在板桥大兴土木,林家大公馆落成后,又建造大房(海庙)公馆,在新埔建造二房(海筹)公馆,深丘三房(海文)公馆。楼房馆舍排列成行,相辉映衬,形成街道,取自家乡的社名标称“后埔街”沿用至今。
  《台湾开发史研究》一书中记载,雍正后期,林成祖移居板桥至开发淡水、内湖计四十年,由于来台后至晚年一直担任通事,接触面广,跨足于“番人”和官府两方面,利用通事之职便,向官府申请垦地招佃开垦,或与人合资开发,通事按照任职何处,垦辟之地就到何处。所以,林成祖开垦的土地极多。垦辟之中也做“中人”,将“番人”的土地租赁给汉移民而从中受益,为番汉民众所敬仰,尊为一方领袖,声名远播的“大头家”,此时的林成祖家大业大,已然成为须人协助的大垦首,必须拥有一批垦民为其劳作,依当时的情况,除部分闻名而来台湾讨生活的流民外,还需向内地招工,遵循中国民族传统因素以血缘、宗缘、地缘作为招垦的主要对象,首选当然是家乡的兄弟、亲戚、族人、同乡等。因此,林成祖招收大批漳州人带入台湾北部当垦民,影响极大,“三缘”关系体现尤为突出。
  (一)有血缘关系的攀龙人举族渡台垦殖,《攀龙林氏族谱》记载:“四世永祯公移居坪水,传衍十八社,开发碗窑,富甲一方,但屡遭山贼打劫,不得安宁,其后裔于乾隆初搬回攀龙,百多人渡台居竹南一带。六世体达公(飞凤房)生五子分五房,居兵营口、兵营顶、松脚尾、下厝,传至11—14世,有200多人于康熙,乾隆年间陆续渡台,居大安大甲、淡水、板桥。坪水房、飞凤房子孙过台湾不少是父子、叔侄、兄弟同往,形成三十多支小房系,现其后裔有回乡谒祖及取得联系者,并已收入《攀龙林氏族谱》的有二十多宗支,人数20000余。他们是:
  康熙年间十二世林成祖(名秀俊)渡台居大安后移板桥。
  雍正年间十一世林忠孝(秀俊叔父)渡台居大安大甲。
  乾隆年间:十三世林华观渡台居竹南下头厝。
  十三世林大鹏渡台居大安潭子。
  十三世林生渡台居竹南中港。
  十三世林纯朴、林使、林积庆渡台居大甲潭子。
  十三世林跳(又名壮)、林桔父子渡台居大安,后移居板桥汴头。
  十三世林泽生渡台居竹南头份。
  十三世林厌渡台居竹南港仔墘。
  十三林正直渡台居中和。
  十四世林卫灵、林㷟兄弟渡台居台南。
  十四世林天宗渡台居竹南海口,后移居宜兰。
  十五世林长渡台居竹南港仔墘,后移居台中嘉仁里。
  十五世林昧渡台居竹南中港。
  十七世林永远渡台居永和。
  嘉庆年间:十七世林积慎渡台居宜兰。
  十七世林有、林建、林基三兄弟渡台居彰化阿罩雾庄。
  攀龙人多在乾隆初期渡台,而且分布于台湾北部,都在林成祖开辟之地,他们渡台后先做垦民,后租田,再买田耕种,当时已有很多“番人”有地不能自耕,清政府下令许汉民承佃,按甲纳租,均给“众番”口粮,只要有“番田”承佃,置产甚快。华观公的后裔林正国先生编纂家谱的序言写道:“吾祖华观公年轻时来台居竹南,于中港、港仔墘购置地产甚多,后回攀龙邀兄弟来台开垦,跳公、厌公、昧公的家谱也有同样记载。
  (二)从地缘看漳州人渡台人数和居住地。陈孔立先生著《清代台湾社会移民》一书中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汉人仅350000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691338人,47年的时间净增340000多人,来自漳州籍者有153000多人,占48%,其中漳浦县籍23000人,占7%,居漳州第三位。至嘉庆十六年(1811)汉人达到1901833人,1926年统计为3751600人,漳州籍人数为1319500人,占35%。占台湾各县人口比例为:台北284600人,占39.2%;新竹106500人占18.3%;台中361100人,占42.2%;台南423800人,占42%;高雄129300人,占26.4%。而台北地区漳州籍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更大,士林占65%,内湖占36.4%,板桥占60%,中和占66.4%,土城占62.8%,石门占93%,金山占100%,万里占96.4%,基隆占49.8%,瑞芳占48.5%。其中士林、内湖、板桥、中和、土城、中港、竹南、通肖、苑里、后龙、台中大甲等都是林成祖开疆辟土之地,体现招佃必选同乡人。
  (三)宗缘关系看台湾林姓分布,潘英先生在其《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一书中指出,林姓在台湾各县市所占的比例得出两个论点:
  其一,占各县市第一、第二者都是北台湾,如文献所示,第一者为台中市、宜兰、云林,第二者为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县、南投、台南、高雄县、屏东、台东、花莲,第三者为台南市、高雄市、彰化县、嘉义县、桃园县。在民国45年(1956年)人口统计,林姓人数闽籍占85. 5%,而65. 8%分布于云林县、彰化县、台北县、南投县、台中、嘉义、宜兰与台北市占最多,同样也是北台湾的比例占最高。
  其二,各乡镇林姓占该县市人口的比例为:占15—20%者有贡寮、竹南、宜兰、罗东、苏澳、头城、乌日、大肚、龙井、太平、鹿谷、三民、车城、芳苑、番路、新港、新化、龙崎;占20—30%者有礁溪、壮围、五结、潭子、大里、万峦、秀水、麦寮、莿桐、竹崎、丰滨;占30—40%者有台西、基隆、仁爱区;占50—60%者有马公。
  两个论点表明,居住在台湾北部林姓人家的先祖多为漳州籍,也就是当年招佃来台的垦民。
  林成祖渡台后即担任通事,自立垦号、广招佃工,组织垦民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对台湾的垦殖业贡献巨大,林成祖、王志杰、施世榜并称开发台湾三大功臣。纵观台湾漳籍人数及居住地的分布,透过血缘、宗缘、地缘关系加于探讨,发现大批漳州人东渡开发台湾与林成祖招垦有重大关联。
  〔相关链接〕
  通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番社”含十家或百家,设通事领之,由官方认可。通事,是介于官府、汉移民、“番人”之间的桥梁,维系官府与“番社”的关系。
  台湾行随感
  林祥瑞
  乌石妈祖 巡安台湾 2002年9月8日,乌石妈祖应台湾世界弘道协会请求,由台胞林瑞国先生带领彰化廿四庄天上圣母会数十名妈祖信徒护驾,从漳州乌石天后宫出发,巡安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受到数百万民众的迎奉,这在台湾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有个小插曲:乌石妈祖到台湾之前,2002年16号台风“森拉克”正在接近台湾岛,台湾气象部门预报“森拉克”将袭击台北。于是,台北十分紧张,叠起沙包等防台风、洪水的措施。后来,台风向西北方向转移。此时,正好乌石妈祖莅临台湾。台湾当局责备气象部门“误报风情”,而台湾民众却坚信这是乌石妈祖显灵,使台风转向,保佑台湾安宁。这使台湾民众对乌石妈祖的信仰更加升温。
  世界弘道会会长陈再发先生对漳浦乌石妈祖到台巡行事先做了大量宣传,印发几万张宣传品赠送、张贴,台湾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做了报道;到各重点妈祖庙联系、开座谈会及组织专职护驾队护驾巡行等事宜;对乌石妈祖环台巡行的路程作了周密的安排。自9月8日至12月30日,共分30站巡行;2003年元月1日至7日,举行天祭;元月11日(后延至14日),乌石妈祖圣驾返回乌石天后宫。巡行头香(站)是彰化廿四庄天上圣母会,然后沿西部自北而南巡行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各县市;由屏东转向东部,自南而北巡行台东、花莲、宜兰、基隆、台北各县市;由台北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各县市;再由台中巡行到澎湖、金门、马祖;最后回到南投埔里镇。2003年元月1日至7日,在海拔3275米的埔里武岭(合欢山)顶举行天祭,由乌石妈祖会合台湾各地妈祖共同鉴坛,有十万人参加天祭仪式,盛况空前。
  漳浦县妈祖文化交流访问团于10月28日乘机抵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世界弘道会派人专程到机场迎接我们,并派导游和一辆专车,带领我们到各地交流、访问。我们进行的路线基本与乌石妈祖巡行的路线相同。我们刚到台湾时,妈祖巡行到高雄。当妈祖巡行到花莲市港天宫时,我们正好赶到此处,得以观瞻当地迎奉妈祖的盛况。参加迎奉的有30多个队的民众,共3万多人,有护驾队、参香队、乐队、技艺表演队等等,前呼后拥,人山人海,锣敲喧天,鞭炮震耳欲聋。这种迎神盛况极为罕见。弘道会送给我们一盘光碟,纪录乌石妈祖巡行高雄这一段的录像,据说已有170多万台湾民众参拜乌石妈祖。
  我们每到一处妈祖庙,都受到热烈的接待,我们送给他们漳浦剪纸和我写的《文化古乡乌石》一书,让台湾民众更多地了解乌石妈祖,了解乌石,了解漳浦,增强共识,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台湾民众对乌石妈祖为何如此尊崇?其原因可归结为下面三点:
  首先是基于台湾妈祖文化的积淀。据导游介绍,台湾大大小小的妈祖庙有1500多间,80%的人都崇信妈祖。当他们得知漳浦乌石妈祖是乌石人、探花林士章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致仕时,从莆田湄洲祖庙请回的,保存至今已有420多年,弥足珍贵,因而涌现一股迎奉乌石妈祖的热潮。
  其次是台湾民众普遍具有求神庇佑的心态。台湾自然灾害频繁,通过迎奉乌石妈祖环岛巡行,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诉求。
  再次是基于台湾民众要求“三通”的心理定势。台湾民众企望通过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促使当局尽快实现与大陆“三通”,从而促进祖国早日统一。
  2003年1月14日,林瑞国、陈再发专程护送乌石妈祖回宫,并举行“漳州乌石天后宫”大牌坊奠基典礼,也将对乌石天后宫进行扩建。
  漳州乌石天后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纽带,扩建后将更加香火兴旺,将有更多的海内外香客前来瞻仰朝拜,乌石妈祖也将更加灵感,为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日月潭风情
  日月潭是一个天然湖,而称为“潭”,极有闽南韵味。闽南人称池、塘、湖为潭,特别是我们漳浦人,更把印池、西湖称为印池潭、西湖潭。而台湾的日月潭闻名世界,到台湾不可不到日月潭,到日月潭不可不乘艇游湖,不可不吃邵族文化饕餐,不可不参观“毛王爷之家”。
  日月潭在南投县鱼池乡德化社,地当台湾岛的中点,当初并不为人们所知。有一次,附近高山族追逐山鹿追到了这里,发现了这个天然湖,后来就举族迁来潭边居住,这就是现在的住民邵族。日月潭面积约6平方公里,潭面海拔760米,原最深处21米,后来出水口增筑6米高堤岸,增加蓄水量,建立发电厂。潭中有一个小岛,名为光华岛,也称拉鲁岛,岛上有邵族祖墓,是邵族祖灵圣地。光华岛北部湖面开阔,象形“日”,南部窄长,象形“月”,故名为日月潭。四周层峦耸翠,百水朝宗,湖光山色,景物如画。沿湖景观有邵族德化社(日月村)、大竹湖水鸟公园、文武庙、孔明庙、玄光寺、慈恩塔等等。
  我们从德化社八角亭码头乘游艇,自湖的东南方逐渐驶向湖心,湖面也随之开阔,群山似围着我们转,湖周景色争入眼帘。船头劈开水面,船尾滚起水花,波浪涌向两侧,湖光荡漾,虽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气势,倒有“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的境界。船逐渐驶向湖西南方,湖心光华岛呈现眼前,船渐近,岛上几棵枝干虬斡的树越发显得挺拔,有一棵枯树直刺青天。我们登上码头,因登岛台阶在南投“9.21”大地震时崩塌,我们只能站在平台上观览岛上风光。就是这个小小的湖心岛,把整个湖分成“日”与“月”,使之闻名于世。站在这里,可望见青龙山上慈恩塔,塔为八角九层,塔顶尖端海拔1000米,是日月潭周围的最高点。
  离开光华岛,游艇进入“月潭”,湖面骤然变窄,两岸群山排闼送青而来,似在列队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中午,在湖畔日月村水沙涟街迥原餐厅用餐。日月村是邵族居住地,餐厅门口摆着邵族人的木雕像、木臼木杵,门楣、墙壁雕刻着邵族人逐鹿和杵舞的图案。餐厅老板叫地昂,汉名张家铭;老板娘叫布妮,汉名石金英。老板憨厚寡言,专做内务,而布妮专主外务,招待客人。她用普通话招呼我们进屋,立刻送上茶水。我好咬文嚼字,不禁问她:“请问您餐厅名字何意?”她说:“迥是远,我们餐厅在僻远的原野里,所以叫迥原。”令我十分吃惊的是她非但圆满地解释了餐厅名称的含义,且“迥(jiǒ ng)”的读音准确无误。
  布妮能说会道,边上菜边介绍每一道菜的内容,潭中鱼虾、山菇、竹笋、土产米饭、山猪肉等等,都是当地山珍潭味,称为邵族文化饕餐。饕的原义是指贪食,这里引伸为“吃了还想食”之意。的确,这些日月潭特产极为味美可口。菜上得差不多了,布妮的话也多了,娓娓不倦地说:“你们大陆看过象我这样皮肤黑黑的人吗?看过杵舞吗?我们这边的杵舞真好看,姑娘们跳起杵舞更加好看。”她到柜台拿了一张放大的姑娘照片说:“这是我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你们看漂亮不漂亮?你们谁有儿子,给我招为女婿吧。”我说:“这样,你们邵族就被汉化了。”她说:“不怕,不怕,我们现在是近亲结婚,传衍不繁,要改变一下。”她边说边笑,最后说:“别当真,我是在开玩笑的。”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大家快乐地走出餐厅时,布妮还在门口向大家招呼:“欢迎再来。”
  离开迥原餐厅,我们去参观“毛王爷之家”,毛王爷是邵族酋长,威望很高,曾带领族人与日本人对抗。他死后,族人建馆纪念,这个馆就是“毛王爷之家”。
  我们一进门,从柜台后走过来一位姑娘向我们招呼,她自我介绍是毛王爷的曾孙女,手里拿着一枝小棒,指着壁上挂图、照片,一幅幅向我们讲解。她身材细小玲珑,口齿伶俐,如果说刚才在餐厅遇到的是“阿庆嫂”,那么,眼前这位小姑娘则是“李翠莲”。她那连珠似的讲解声真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耳不暇聆,但却十分清晰悦耳,正如《老残游记》中形容白妞说书的情景:“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每个人的耳轮深处。”听这位小姑娘讲解是一种享受。讲到最后,她突然地说:“你们知道我们邵族现在有多少人吗?”稍一停,她风趣地说:“仅有300多人,比我们中国国宝熊猫还少的多呢!”我们紧张的耳神经突然得到了舒缓,顿时报以欢快的笑声。临别时,大家分别和这位小姑娘合影,作为美好的留念。
  日月潭风光旖旎,邵族人情更好,令人流连忘返。
  恒春印象
  台湾物产丰富,各地都有其较出名的,如池上的大米,基隆的鲜鱼,南投的槟榔,太麻里的“释迦”(林檎,即番仔荔枝)等等,而位处台湾南端的恒春却有“三宝”和“三奇”。
  恒春是屏东县的一个镇,原地名陇角,北纬22。线正通过此镇城,故气候温和,四季常绿,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祯到台湾部署海陆防务,调整行政区划。他来到陇角地区,正值秋冬之际,看到稻黄树绿,气候和暖,东北季风虽大,却不觉冷,故在上奏皇帝的奏折中称此地“四季恒春”,从此,“恒春”就代替了陇角,成为此处的地名。
  我们来到恒春的垦丁里,适值刮东北季风,当地称为落山风,风很大,达7级以上,但不冷,反倒觉得凉爽。当晚,我们住宿在垦丁夏都沙滩酒店。导游赖先生是恒春镇人,陪同我们的漳浦台商协会林森豪会长是垦丁里人,他俩对恒春、垦丁的风俗风情、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特别是林会长,边带我们游览,边讲述童年打野仗、捉蝴蝶的经历。还有我们就餐的旭海餐厅的职员李先生特别健谈,在服务空暇,走来坐在餐桌旁,给我们讲述恒春的“三宝”和“三奇”。
  恒春的“三宝”是:巩麻、洋葱、港口茶。巩麻,现称为龙舌兰,原为遍地丛生的野生植物,日本人用其纤维打制海船用的绳索,使巩麻身价百倍,成为一宝。自从出现尼龙制品后,巩麻的身价顿落,已不是宝了;洋葱,亦称番葱,从日本大阪引进种籽培植,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洋葱生长比别处好,恒春成为著名的洋葱产地;港口茶,系福建武夷山茶引种在港口,故称“港口茶”,其味道与武夷茶不同,别具有特殊的甘香,被誉为珍品。
  恒春的“三奇”是:落山风、男女嚼槟榔和恒春民谣。落山风是秋冬之交的东北季风。恒春的东面是山冈,峰峦连绵,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翻过山峦,吹向台湾海峡,由于气压差的关系,使地面的风变得更猛烈,据说最大可达12级,但就是不冷,故成为一奇;恒春并不种槟榔,但却男女人人喜嚼槟榔,这又构成一奇;恒春民众喜欢唱民谣,恒春民谣原称为《思乡曲》,是其祖先从闽南移居台湾后对家乡思念的歌曲,后称为《思想曲》、《思想枝》,是从漳州、漳浦一带的歌谣变化而成的,歌词有成套的,也有即兴编唱的。当天晚上,在一间夜餐馆内,赖导游和林会长大展歌喉,餐馆职员用胡弦、月琴伴奏,令我们耳目一新。
  恒春还有许多观光景点,我们参观了鹅銮鼻和“出火”。
  鹅銮鼻是原山地住民语言的音译,当地人称为“荷兰仔鼻”,是台湾岛的最南端,台湾的“天涯海角”。鹅銮鼻的最尖端建有一座螺旋状、半圆锥体形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观海平台。站在平台上观望,三面都是海。观海台下是珊瑚礁。东边太平洋的浪涛汹涌,直压过来,西边台湾海峡近于风平浪静,而南面巴士海峡的波浪又直拍脚下的海岸,浪打浪又击出新的浪花,真为天下之奇观。难得到此“海角”一游,大家都照相留念。
  “出火”在恒春城东门外3里处,所谓的“出火”是指正在燃烧的天然气口。我们在台湾参观了两个“火口”,一为南投关仔岭的“水火同源”,一即为此“出火”。关仔岭的“水火同源”的天然气口很小,只是在山坎下一个小气口燃烧,但火力颇大,火舌直冲坎顶,高达五六米,气口旁有泉水涌出,故称为“水火同源”。恒春的天然气口与前者不同,是在一片平埔上,由一堆碎石堆叠成的气口,直径约10米左右,火从石缝中逸出,煞象一个大打铁炉的炭堆,风箱拉动,火舌从炭缝中燃出的样子。我们是夜间去参观的,导游给我们每人买一支“爆米花盘”,供我们爆玩。汽车停在公路边,“出火”在公路北侧,我们下车后摸黑步下二三十级石
  阶,穿过一片树林,还看不见前面有什么亮光。过了一片平地,“出火”就在眼前。“出火”堆外围了一圈水泥低栏,跨过栏杆,接近火口,各就各位,或3人一处,或5人一堆,各拿一把盘子爆起米花来了。我过栏杆较缓慢,落在后边,只好一个人蹲在一处烧爆。这里地下天然气储量似乎不多了,气体慢慢逸出,火焰时而变大变小,时而从另一处石缝钻出。
  烧烤是要用蹲着,我蹲的功夫很差,不断地变换双腿的姿势,而且又要跟着变换位置的火焰烧烤,实在有点“脚不从心”。我的旁边有位女教师带有4个学生在烧鸡蛋,她看到我太笨拙,先是用手电筒帮照我的烤盘,后来觉得我真的不行,就帮我烧爆,我站起来帮照手电筒。经过交谈,知道这位老师姓杜,大专毕业,读中文专业,这4个是初中一年级补习班的学生,补习班的老师要辅导好几门功课,她辅导国文、英语、数学、历史等科。我告诉她我也是教师,教数学科,今已退休。由于是同行,话谈得很投机。谈着谈着,突然爆了一声,米花爆了,彼此皆大欢喜。我先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就送给杜老师与她的4个学生共享。这时,我的同伴们也都烧爆了,大家尝完后,离开“出火”往回走,由于天黑路暗,我还是走在最后,到要上石阶时,发现顶端有支手电筒给大家照路,等我登上最后一级石阶,发现照手电筒的是杜老师,4个学生向我们招手说“再见”,啊!太感谢了,杜老师。
  恒春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物产丰富,但最使人感动的是恒春的人热情好客,地好人更好。太感谢了,恒春人。
  再见 台北
  台北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从基隆坐车上高速公路向西驶往台北,不久,在路的左边看到了台北机场,这机场很小,仅为台湾岛内航班使用。路的右边有一条河,这就是著名的淡水河,圆山大饭店即建在右边的山坡上,十分显目。过了台北,往桃园的高速公路很宽,每边各有4+1车道,路上车辆也很多,这是因为国际机场在桃园,所以交通特别繁忙。
  我们的目标是经新竹到苗栗的竹南后厝龙凤宫。当时不是梅雨季节,经过新竹时,没有受到“新竹雨”的洗礼。将近竹南,路左远处有一尊背向高速路的大妈祖,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后厝龙凤宫。车到龙凤宫前,下车却望不到大妈祖。进宫后,主人带我们参观,原来大妈祖在第三进的屋顶上,身高45.33米,外观是妈祖像,里面是7层楼房。从第1层起,每层都摆1千多尊的小妈祖像,7层共有1万尊。这座楼房的设计和内容真是出人意表。此前,我们参观了苏澳南天宫金妈祖,重200公斤,还有玉妈祖,原璞重20吨;北港朝天宫身高16米的巨型妈祖石雕像(从大陆雕刻运去台湾,据说与湄洲巨型妈祖石雕像同样大)。这些都堪称为世界妈祖像之最。
  当晚在台北住宿,由台胞林瑞国先生在五月花大酒家设宴招待,席间,有两个乐手用电子琴和黑管伴奏,赴宴者可上台唱歌,宾主尽欢。翌日,我们游览了市区,参观国父纪念馆,台湾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纪念馆颇为宏伟庄严,内塑孙中山先生坐像。像前左右有两个全身戎装的士兵站岗守卫,站立着不动,使人误会也是雕像。
  台北是我们唯一住宿两个晚上的地方。11月6日晚上是我们旅台的最后一个夜晚。晚餐由台商招待,在圆山大饭店金龙厅举行酒会,欢送我们。圆山大饭店是座仿古建筑,歇山重檐顶,黄色琉璃瓦,古色古香。酒会前,我们在进门大堂休息。大堂进门两列柱子间摆列着很多木雕、根雕,既是展览品,又是商品,每件都有标价。大堂里响着柔和的轻音乐,起初我以为是放唱片,后来发现在右边第三排柱子间的小台上有一对男女青年在演奏。我素来爱好音乐,就移步过去坐在台前听众座上,观赏表演。在五月花大酒家的乐手是用西洋乐器伴奏,而这里是用民族乐器,男的打扬琴,女的弹中阮,此时正在演奏《天涯歌女》,乐曲奏得圆润甜美,很是动人。接着,女乐手改弹三弦,合奏《喜洋洋》,乐曲演奏得明快、跳跃,也很动听。但因为都是弹拨乐器,所以第二乐段悠扬柔婉的旋律无法体现出来。他(她)们演奏结束,按了电钮,改放唱片。我趁着收拾乐器时和他们交谈,知道他俩都是音专在校生,俱18岁,每天下午5点至5点半来圆山大饭店演奏乐曲,可得到一些报酬。我说有的乐曲用二胡演奏比较合适,如刚才《喜洋洋》的乐段,他们说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俩不是学二胡专业的,所以只能用弹拨乐器演奏。他俩不仅表演认真,待人的态度更为纯真。
  酒会结束,宾主互相道别,并祝我们旅途平安。
  11月7日早晨6点,我们乘汽车离开台北,前往桃园国际机场,回望台北,尚在曈昽待旦之中。再见,台北!
  两岸人神同根源 古公三王共敬仰
  严利人 严峥
  5月14日下午,台湾同胞100多人来到漳浦湖西丰卿村,参加古公三王祖庙重建落成安座大典。锣鼓声声,参拜团在村民的迎接下,迈步来到丰卿古公三王祖庙祭拜,续写了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篇章。
  漳浦的三王公祖庙位于湖西乡丰卿村狮球山上,是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宫庙,供奉主神三王公。据记载:南宋末年,有一股宋军撤到漳浦,隐蔽在丛山密林中的湖西坚持抗元斗争。大王柳信,精于医道,常采制草药,为乡民治病;二王叶诚,武艺高强,且通晓地理,常帮山民寻泉打井;三王英勇,常入山中射豺狼、杀虎豹,保护人畜安全,与山区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三义士结为金兰,情同骨肉,造福百姓。后三将领与元军激战,壮烈牺牲。乡民痛悼,将他们合葬于狮球山上,并建庙祭拜,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期间,漳浦湖西乡一带居民把三王公作为乡里的保护神,虔誠供奉。许多赴台的乡民,也把家乡崇拜的三王公宝像或香灰、符牌,随身带到台湾,奉为护家神祗。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湖西坑仔尾村民廖地,决定去台湾谋生。他的母亲特地到三王公庙,求得宝像一尊,让儿子随身带去。廖地到台湾,随漳浦人吴沙到宜兰县垦荒。后于定居于二结(二围),建镇安庙供奉三王公宝像,保境安民。有一次土著民出草,举族向开荒的漳州移民杀将过来,情况十分危急。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呜。土著民认为这是不样之兆,不战而退。漳州移民相信这是三王公显灵吓跑生番。于是,三王公被视为保护神,受到移民顶礼膜拜。头城、二城、二结、四结、五结、罗东等地先后兴建起九座三王公庙,以头城三王公庙为中心寺庙。后来,台北、桃园、花莲也陆续分香建庙。台湾所有的三玉公庙,都以漳浦坑尾三王公庙为开基祖庙。所以,《台湾道庙考》指出:三王公神明「灵传漳浦」。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为三王公祭祀日,漳台两地同日举行祭典。据《漳浦文史资料》记载:“湖西乡坑仔尾三王公庙,庙制较大。清乾隆间,香火传往台湾蛤仔滩(今宜兰),现三王公庙遍布台湾,其匾额为‘古公三王’。”因此,宜兰的三王公庙与漳浦的三王公庙一脉相承,成为海峡两岸人同根、神同源的见证物。
  古公三王祖庙于2009年5月动工在原址重建,第一期工程投资人民币110多万元,其中80多万元由台湾同胞捐赠。台湾中华道教古公三王弘道协会监事张诚烋说:“今天,湖西古公三王庙第一期工程落成,我们组队前来祝贺,台湾的三王公庙大多都有派人来,以后每年都会回祖庙寻根谒祖。”
  2007年4丹月,台湾的三王公宝像首次到漳浦谒祖,是在台湾50多家三王公庙、150多位台胞护送下进行的。台胞林奠鸿先生说,宜兰二结镇安庙是从漳浦湖西分香到台湾的,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后来又从镇安庙分香出去,在台湾各地建起一百多家三王公庙,香火旺盛。如今,台湾信众每年都组团到漳浦谒祖进香,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台胞还捐资支持当地教育事业。镇安庙管委会在祖庙山上镌刻石壁对联:“三王功高盖寰宇,千秋神威镇闽台”,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本文讲述了引水工程建设、赴朝作战60周年纪念、浦台交流、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历史回顾、三峡移民工作、农村与农业、畲乡今昔、文化文物、姓氏丛谈、史海钩沉、文史工作回顾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