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瞻云北阙”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007
颗粒名称: 漫话“瞻云北阙”楼
分类号: K295.7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位于漳浦县绥安镇与旧镇镇交界处鹿溪之滨的五个村社及其所居住的不同姓氏的由来,重点探讨了瞻云北阙楼的建造者及建造时间,以及楼内社王姓后裔消逝的原因。
关键词: 阙楼 姓氏 漳浦县

内容

在绥安镇与旧镇镇交界处的鹿溪之滨,自北向西南毗连着五个村社,它们是岭顶、楼内、树下、后营和涂厝,其中岭顶、楼内属今旧镇镇甘林村,树下、后营、涂厝属;绥安镇英山村。五个村社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出村社界限了。
  这五个村社居住着不同的姓氏,涂厝为涂姓,后营为孙姓(原住附近孙厝尾社),树下为蔡姓,岭顶为赵姓,楼内现亦为赵姓居衍。楼内社是因有一座楼而得名,楼作内外两圈,均为方形,内楼、外楼各开一个楼门,同向南。外楼门上不见楼匾,内楼门上楼匾为“瞻云北阙”。据当地民众说,楼为王参君(或作王堪君、王监军)所建。因“王”与“胡”方言语音相近,也传为鹿溪桥社胡军门(胡廷宴)后代所建,楼主人曾与甘林下坑社进士赵桐友相互诅咒,以致家败楼毁。但鹿溪胡姓却否定这一点,因为胡廷宴与弟郡马胡廷宰都建府在县城,他们的后裔都居住在绥东一带。然而,王参君是谁?楼建于何时,还是一个谜。
  据《漳浦县志》记载,这个地区明清时属枫溪保,介于瑞岩保、后港保与甘林保、秦溪保之间。有一个村社叫枫林坑社,建一座楼,称枫林坑楼,亦称枫溪枫,这座楼就是现存的瞻云北阙楼。明末清初诗人陈祖虞《宿枫溪楼》诗:“杂树低平楚,危楼插太虚。人间虽念乱,此地且安居。拂席云归后,开窗月出初。悠悠终夕话,好为羡樵渔。”又据《浦北林氏族谱》载,浦北林氏五世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官宁府长史,其第六女林倩,嫁枫林坑社王豸,以子王健进士,官浙江参政而封宜人。从上述可知,枫林坑社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出了进士王健,官至浙江参政,其父王豸(《漳浦县志》载,王健父为王璇,而王豸之子为王春泽,恐系误记)封承德郎、户部主事,称王封君。这样,枫林坑楼是封君王豸或其后裔所建,建楼时间在嘉靖、万历间。民众传为“王参君”,应系王封君之误。
  又据《乌石林氏宗谱》记载,进士王健是探花林士章长子林汝谐的岳父,其同科进士林一新、王春泽。林一新是林士章从叔,而王春泽的祖母是林士章祖父的四妹,所以,王豸、王健父子与乌石林氏有着密切的关系。乌石进士林功懋(士章族叔)、林士宏父子于嘉、万间建万安楼,林春斋(士章堂兄)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晏海楼,而这与王豸(或其后裔)建瞻云北阙楼不无关系。
  现楼内社已无王姓,王豸、王健的后裔为何消逝也无从稽考,仅存此座残破的瞻云北阙楼,任人评说是非。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林埙
相关人物
林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