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史札记(续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98
颗粒名称:
文史札记(续三)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6
页码:
201-2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漳浦县的一些地方传说、庙宇、石坊表和古桥等文化历史遗迹,涉及到当地地名由来、宗族渊源、庙宇兴建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石刻等内容。
关键词:
地方传说
历史遗迹
漳浦县
内容
“鹿市头”的由来
漳浦县城丁字街口都叫做“头”,如石狮头、古井头、北街头和鹿市头。石狮头、古井头在同一地点,因麦市街正冲西街处立一只石狮,作为“石敢当”之类辟邪物,以及附近临漳驿前一口驿前井,俗称古井,所以得名:北街头是北街正好从此处开始:然而,鹿市头因何得名,却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过去这里曾是贩卖山鹿或鹿肉的市场,又是丁字路口,因而得名为鹿市头。
第二种说法:宋代高东溪家住县城,高东溪出外当官,高母在家居住,家中养一只鹿,每天上午,高母把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连同所需的钱放在一只竹篮里,把篮子挂在鹿角上,让鹿走到集市,人们知道它是高母养的鹿,就按篮中纸上所写要买的东西放上,收下钱,买完东西,鹿就走回家。由于鹿帮高母来市场买东西,所以就叫做鹿市头。
第三种说法:漳浦县城原来是一个大村庄李澳川,在南门溪边,由于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一个货物集散地,形成集镇。唐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从盘陀岭南的火田迁到这个大集镇。从此,人口骤增,经济更加繁荣,在州衙门口,逐渐开设店铺,形成街市,即现在的府前街,民众为了区别于南门溪边的“溪市”,称这街市为“陆市”。后来形成丁字街口,就称为“陆市头”。因为“陆”字又是数字“六”的大写,又把“陆市头”叫成“六市头”,这与“六鳌”原是“陆鳌”(陆地上的大鳌),后来把“陆”字当做数字“六”,称为“六鳌”的情况相同。
从上面三种说法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比较切合实际,而第二种说法是出自对高母的崇敬而编的故事。因为高东溪从来没有住县城,高东溪祠是明代成化年间为纪念高东溪而建的,他所以号“东溪”是他的家乡宅兜社处在杜浔的东溪水系,因而以“东溪”为号,并非取县城东门外的东溪之意。
对于同一个丁字街口,文字上写成“鹿市头”,口头上称为“六市头”,两称并用,一直至今。
漫话“一品山”
赤湖镇南峰村后雄社后有一座小山,叫后雄山,因山上巨石镌刻“一品山”、“一品朝山”、“当朝一品”、“万海朝宗”、“万宝朝宗”、“嫡孙坟至”等10多处,所以又得名一品山。这些石刻都没有落款,究竟刻于何时?何人所刻?历来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要从后雄社的住民说起。
南宋末年,翰林学士王振祥的儿子王元吉迁居漳浦十五都(今赤湖、深土、六鳌一带),后裔传衍前王、后王和王厝社,又分衍横山的横口社。“王”字为姓,古代方言读为“衡”(至今潮州话尚保留这种读音),又“衡”字不常用,而被与之方言音相近的常用字“雄”取代,所以,社名都写为前雄、后雄和雄厝,至今沿用(横口的“横”,读音也为“衡”)。
清初,清廷实行“迁界”,凡界外百姓都必须迁入界内,十五都划在界外,所以,王姓都迁入界内居住。康熙二十年“复界”后,王姓只回居前雄社,而后雄社被曾居住在附近吉春社的谢姓衍居,一直至今。谢姓始祖谢光启,系南宋诗人谢枋得裔孙,于元末明初入居赤湖城内西谢,其次子武庆分衍吉春社。“复界”后,谢氏子孙拓居后雄社,葬十二世祖妈吴氏于一品山西南麓,其后裔传台湾彰化二水乡,其祖妈墓亦被称为“台湾墓”。
后雄社紧靠其家山一品山,能在山中营葬坟墓和石上刻字的,只能是该社住民。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家族中若没有人官居一品者,绝不敢僭越在家山刻“一品”的字样。而王、谢二姓在东晋分别出了宰相王导、谢安,所以王、谢后裔引以为荣,在家山刻“一品”是顺理成章的。且从石刻没有署款来看,应为社中住民共同镌刻无疑。又从谢姓祖妈墓前后石上均有石刻及社中建有崇祀谢安的广惠尊王庙来看,该石刻为谢姓所刻的可能性较大。
台湾彰化二水乡《谢氏族谱》载,始迁祖谢达,为谢氏十四世,这与后雄《谢氏族谱》及十二世祖妈墓碑文相符。传台后裔二十世谢东闵,曾任“副总统”,其《自传》中多次提到祖地是漳浦县赤湖吉春社(即今后雄社)。一品山、台湾墓(谢氏祖妈墓)成为台湾谢氏祖地的象征及认祖的标志。
漳浦城南五庙及文物
漳浦县城及城郊多庙宇,单土地公庙就有80多座,较大规模的庙宇也有20多座,其中在城南的土地庙有绥南16座和南门18座,共34座;大型庙宇5座,称“城南五庙”。20世纪90年代,祖籍县城南隅的台胞回乡寻根认祖,并寻觅“城南五庙”的遗踪。
所谓“城南五庙”是指城隍庙、关帝庙、玄天上帝庙、佛祖庙和妈祖庙。这5座庙有的尚保存完好,有的已倾废,现略述如下。
城隍庙,在南大街,坐北向南。古代认为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漳浦县自唐宋时就在城南建城隍庙,元代徙庙于县西,明代移建在城南今所。城隍庙有三进,首进为前门,中进为正殿,祀城隍威灵公,后进为寝殿。城隍庙历代均有兴废,今庙址及规模依旧,前门和中进主殿进行重建。
关帝庙在下尾巷头,印池西边,坐南向北,为两进三开间土木结构。现庙已拆除,改建民居。
玄天上帝庙,在南大街,城隍庙左边斜对面。坐南向北,清代扩宽街道,前门被拆除,现仅存后进,仍奉祀玄天上帝(帝爷公),2009年修建龙湖路中段,此庙属拆除范围。
佛祖庙,在长潭仔尾。坐西向东,为两进三开间两庑廊土木结构,悬山顶,庙壁嵌有石雕及碑刻。今庙己倾圯,长潭仔也已填平,庙与潭俱建筑民居。
妈祖庙(即天后宫),在南门外溪边。建于明万历间,坐南向北,南门桥在右前方。庙为两进三开间两庑廊土木建筑,悬山顶,左侧有厢房,门匾“金南水镇”。由于地势较低,常遭大水淹没,所以在后进正殿两侧后墙用石条竖立,建成落地窗,以利排涝,形成“水镇”建筑的最大特色。
城南不仅庙宇多,官员府第和石坊表也多。城隍庙前有高夫子祠,后有蔡相府,左有詹御史府,右有林尚书府,民间有城隍神不敢入座的传说。其实,左前盐仓埕还有袁进士府,后面还有李府、陈我峰府,左后有蔡本俊府、王厝内王氏府,右后有叶侍卫府等等。南大街至南门外有石坊表9座:为赵范父赵淑宽立的“奕世纶恩”,为刘霖父刘大成立的“纶章游锡”坊,为胡廷宴父胡文远立的“荣宠天申”坊,为王应显父王穹立的“龙章宠锡”坊,为户部侍郎吴原立的“少司徒”坊,为林士章祖林竦、父林烽立的“崇恩”坊,为詹惠立的“进士”防,为山东参政王春泽立的“藩伯”坊,为吴森立的“进士”坊等。
此外,南门外有五凤桥(南门桥)、乾桥(沟仔尾桥)和得仙桥(土桥)三座古桥。得仙桥外京里社、中营社大道上有坊表5座:为朱天球立的“宫保尚书”坊,为刘庭蕙母陈氏立的“华衮褒贞”坊,为商声妻林氏并媳商琳光妻蔡氏立的“双节”坊,为蔡新母林氏立的“贞孝”坊,为刘学周妻张氏立的“节孝”坊。此外,京里社还有南坛,祭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俗称“天地坛”,坛已废,其神堂由当地民众改为陈元光庙。总之,县城南隅文物比比皆是,这是古代漳浦县城繁荣的象征。
横口王氏八代诗人
漳浦县历代出了不少文人,他们的著作书目载于全国、省、府、县志书,并有15人,39种,396卷收入于《四库全书》。这些著作中,有不少是诗集。漳浦人诗文著作最多的是明代黄道周,其次是宋代蔡元鼎,明代周瑛、王会、林楚、王志远、王志道、何楷、张士楷,清代蓝鼎元等。然而,就家族而言,诗人最多、著述最丰者,要数官浔横口王氏。
据《漳州市志·艺文卷》的“诗文著作书目”转录《著述综录》所载,有横口王叙(字仲安)编《墙东诗录十八集》,收录横口王氏18人的诗,每人各一集,每集一卷,共18卷。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刊印本,南靖人、江南淮徐道庄享阳为撰《(东诗录)序》。现将《墙东诗录》各人诗集列下:
王宾《员峰稿》、王宝《慥庵草》、王会《归田稿》、王节《竹轩稿》、王志逵《升斋草》、王志远《钑镂稿》、王志道《如江集》、王澄世《焚馀草》、王焕世《拙逸堂草》、王屏世《鸠飞草堂稿》、王翼世《芦庵稿》、王仍 《岭云草》、王仍缙《吾庐集》、王仍辂《珠溪集》、王仍搫《近勇堂草》、王叡《芦漪草》、王睿《思斋集》、王曰仁《竹里馆草》。
官浔横口王氏是漳浦县的科第世家,著名人物有:王会,字延亨,号梦斋,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宫曲靖同知,他的著作尚有《北雍集》、《舂陵集》、《滇中集》、《建文野史》、《梦斋笔谈》;王会子王节,号竹轩,以子志远官封晋州知州、户部郎中;王志逵,字如升,号升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官绍兴府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王志远,字而近,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四川、河南右布政使,江西、广西左布政使,他的著作尚有《意雅涉笔》、《宝廉堂疏》、《书经解》、《中庸说约》、《王氏四书》;王志道,字而宏,号东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左副都御史,隆武时,任吏部侍郎,他的著作尚有《如江二集》、《易解》、《六十四卦名》、《千续韦编》、《诗经疏》、《阴符解》、《老子首篇解》、《松关书义》;王仍缙,字伯云,《漳州府志》载为清初著名诗人;王仍辂,字载卿,志道孙,入清不仕,与丹山张士楷交游,隐入珠溪万山中,称诗集为《珠溪集》,暮年乃还东里故居,老死于茅亭中;王睿《羔山夜坐》诗载《漳州府志·艺文):“山荒眠虎豹,夜静听江潮。不寐吟偏切,多愁酒莫消。堂虚灯黯黯,野旷竹萧萧。惟有庭中桂,花开慰寂寥”。
在《墙东诗录》诗人中,王宾、王宝应是王会的父辈,以下分别为王会的儿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连续八代人俱有诗集行世,这在漳州府是独一无二的,列于全国诗坛而无愧;这不仅是横口王氏的荣誉,也是漳浦人的荣誉。
无字的石坊表
漳浦县城东郊草埔村后有个变电站,变电站西南有个小水库,水库南边靠岸处有一块巨石,微仰的石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这个石刻并非文字记述,而是一座浮雕坊表,坊表为两柱单门二楼式,线条简朴清晰,通宽约340厘米,高约300厘米,坊中坊外均无文字。坊表南边有一小山,山顶构筑一座避乱的小山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什么事?在此荒郊野岭的山谷中凿刻此无字坊表?这坊表跟小山寨又有什么关系?这历来就是一个谜。
关于这座无字坊表有这样的传说:蔡新的第六子“六公子”玩世不恭,大胆妄为。有一次,广东解往京城的十万两库银经过漳浦,被“六公子”劫持而去,说要作为建一座全石的坊表和一座五里深坑桥的费用。解押官到京城奏知朝廷,皇帝派大臣到漳浦追查此事。“六公子”得知后,急忙召集工匠,在草埔社后山谷中大石上凿刻此座坊表,又在地名五里(在三古与马口之间)和深坑(在长桥社旁)各建一座小小的石桥,以应付钦差大臣的查勘。钦差大臣到漳浦实地查勘,确实有一座用整块石头凿刻的坊表,又有五里桥、深坑桥,而且得知“六公子”就是当朝宰相蔡新的儿子。于是,不再深究,就回京缴命。而“六公子”也安然无事。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这座无字坊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悲痛的历史。查阅《漳浦县志》,自明正统间至清初顺治间,漳浦历经多次战乱,城郊常遭劫掠杀戳:“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余党张福荣陷邑,居民死亡殆半,城中为墟,郊坰地无主者,厥后招集残黎,听其以丁力占垦,犹未免旷土。”(“草埔”的地名大约由此而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县郊,十一月,倭寇麦园埔”;“嘉靖四十一年,张琏率倭寇入掠县郊,民逃匿山中,其虔刘于锋镝之下者,不可胜纪;”“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佛潭桥寇据新亭寨,总兵杨佐被杀;”“顺治八年十二月,郑成功大举袭县,时四郊悉被焚掠。”据以上记载,草埔、新亭、麦园埔一带战乱频冗,民众死者无数,连躲藏在小山寨中的也难幸免,尸体即抛入山间坑壑中。
这个无字坊表也许就是后人为悼念这些无数的死难者而刻的。站在小山寨上,俯视山脚下,在静谧的斜阳中,这无字石坊表似乎在倾诉着一段悲痛的历史。
邱懋炜与杜浔城
杜浔是漳浦县南区的重镇,人烟稠密,良田万顷,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杜浔镇居民有邱、洪、卢三大姓,其中邱姓建了一座浔江城堡,俗称杜浔城。建城者是邱姓族人邱懋炜。
邱懋炜,字以鄂,号肯怡,杜浔文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升兵科给事中,上《屯田》、《马政》、《边防》、《备倭》、《玩弁》、(厂珰》等奏疏。历任广东参议、赣州知府,升广东副使,以亲老不赴任,致仕归家。
邱懋炜回乡后,海寇郑芝龙尚未受朝廷招抚,在沿海扰乱。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二月(《漳浦县志》载为“崇祯元年二月”),郑芝龙从杜浔港登陆进犯杜浔,邱懋炜组织乡民抵抗,他脚穿草鞋,手执武器,走在队伍前面,乡民个个争先奋勇杀寇,郑芝龙急率众退走,自此,不敢再侵扰杜浔。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邱懋炜鉴于地方极不安静,又考虑海寇可能会重来侵扰,于是与族人商议修筑城堡,并首倡捐金,众人亦尽力损资相助,在原有其伯祖邱时庸修建的旧城堡遗址上,加以增扩,周长四百五十丈,城上筑雉堞,设三个城门,外筑敌台,备护御。自崇祯十三年正月动工,至崇祯十五年八月竣工。
城堡建造完成,请时归休在家的兵部侍郎、县城新路人林宰撰写《给谏肯怡丘公建堡碑记》,《记》中说:“夫自丁卯之事观之,先生之保聚井牧者,与逆徒争一旦之命;自庚辰之事观之,先生之教宁宗党者,为来许画万载之安,先生心血亦殚矣!”“事成,迩人德之,远人义之,合辞己请,共为勒石,以志不朽。”颂赞邱懋炜御寇、建城的功绩及众人力请为其立碑的因由。同里的进士陈朱图、许祚昌,知州黄廷金,以及举人徐明彬、涂伯案等80多人前来庆贺,皆列名碑上,足见当时庆典的盛况。
现杜浔城己被拆除,仅存一座城门和几段残垣,而镌刻建城堡碑记的石碑至今仍存于邱懋炜的祠堂中,邱懋炜建城堡的故事尚在民间广为流传。
盘陀涂四世仕宦
盘陀涂氏居衍在盘陀镇割埔村的盘陀涂、水阁、树下、山边等社,祖祠所在地称为盘陀涂社。盘陀涂氏于第四至七世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和一个吏员,是盘陀各姓中科举仕宦最多的姓氏。其祖祠中堂壁匾“祖德传芳”。对联:“江右宗风远,漳南世泽长。”“至刚至大,塞乎天地:有典有则,贻厥子孙。”灯号“涂府进士。”原堂中挂有进士、文魁等匾额,以显荣耀。。
盘陀涂始祖涂德,字崇旭,号恂庵,于明永乐、宣德间迁居漳浦盘陀。传至第四世涂为宪,字大法,号西皋,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官广东韶州府通判,称通判祖。他与县城人、长史林埙往来密切,亦结识泉州惠安人张慎(进士张岳之父),交情甚笃。涂为宪子涂充,字汝实,号肖皋,嘉靖间,授鲁府引礼舍人,此乃陪王府来往大小官员之礼宾官,其才貌、言辞俱出众,受人钦羡。涂充次子涂绩,字希唐,号凝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历官广东潮阳教谕、怀集知县,为政廉明,重视人才培养,百姓怀念。涂绩元配王氏,系赤土岭下云人,太常寺卿王应显的女儿,因此,王应显卒后才葬在盘陀天鹅山西麓。涂绩三子涂梦花,字季凝,号江伯,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年方22岁,少年得志,然而不久明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登辛丑科进士,时年44岁,属大器晚成,授山西翼城知县。他的著作有为诏安进士林日瑞撰《祀西湖忠臣祠记》传世。
涂氏世代科甲仕宦,他们在离村不远处另建别墅,开池引水,建筑楼阁,其后裔在此居衍,即为水阁社,今亭台楼阁已不见,而社旁有大潭(鱼池)遗址,其后裔至今尚能传述当年此处繁华的状况。
水田刘氏与水田寨
漳浦县的刘姓有杜浔北坂(涵头)刘、霞美刘坂刘和县郊水田刘。明代,北坂出了进士刘庭芥、刘庭兰、刘庭蕙,号称“漳浦三刘”;刘坂出了叔侄进士刘霖、刘正中,刘霖称为“殿中执法”,尽人皆晓。然而,县郊溪南水田刘却鲜为人知,水田出了知州刘文芳,更为默默无闻。
刘文芳,号勉斋,县城南郊水田社人。父亲刘桐,读书业儒,善于教督子弟。文芳自幼聪颖异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参加乡试,中式举人。初授教谕,升广东曲江县知县,清白廉介,考绩为最,擢广西郁林(今玉林市)知州,卒于官,葬在水田社北侧山下。其孙女为甘肃巡抚、诏安(今属东山县)人林日瑞继室,淑德鼓范咸备,累封夫人;又一孙女嫁给杜浔沙岗(今属沙西镇)武举人林遇朱。
明代及清初,水田社人烟密集,有数百户人家,建刘氏祖祠,坐西向东,祠前立数座石旗杆夹。社前有水田近千亩,所以社名称为水田。原社中建筑一座土楼和数座“六壁”庭院,分成楼仔派和“六壁”派。在土楼旁设墟场,叫做土楼仔墟,村社极为繁荣富庶。有一部分族人迁衍磁窑附近,称为“小水田社”。后来,宗族内讧,又遭瘟疫、战乱,水田社竟然倾圯荒废,今仅存水田寨社。
清顺治年间,刘文芳后裔刘克廉,娶妻陈氏,生一子伯爵,年方八岁,克廉病逝,陈氏抚养伯爵成人。刘伯爵生一男二女:男刘学周;长女嫁给下布社蔡世远。后来,蔡世远登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卒赠尚书、太傅,民间称为“旧相”。康熙间,刘伯爵在水田社东侧山丘上建小寨堡居住,称水田寨社,相传建堡时获得女婿蔡世远的资助。寨堡沿山势而筑,坐南向北,居高临下,有顶、下两个寨门,顶寨门门额刻“和安寨”,内有一座玄天上帝小庙正向寨门:下寨门门额刻“和和山城”,颇具特色。刘学周早逝,未婚妻张氏归刘守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县城南郊京里社大路边,建节孝坊,以为旌表。
今水田寨有12户人家,并有一部分族人移居县城。前几年,水田刘氏尚存一幅头戴乌纱帽、身穿绯红官服、腰结腰带的刘文芳画像。至今,寨中居民尚在传谈其祖宗出外当官的事迹和下布“旧相”蔡世远建寨堡给岳父母居住的故事。漫话“瞻云北阙”楼
在绥安镇与旧镇镇交界处的鹿溪之滨,自北向西南毗连着五个村社,它们是岭顶、楼内、树下、后营和涂厝,其中岭顶、楼内属今旧镇镇甘林村,树下、后营、涂厝属;绥安镇英山村。五个村社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出村社界限了。
这五个村社居住着不同的姓氏,涂厝为涂姓,后营为孙姓(原住附近孙厝尾社),树下为蔡姓,岭顶为赵姓,楼内现亦为赵姓居衍。楼内社是因有一座楼而得名,楼作内外两圈,均为方形,内楼、外楼各开一个楼门,同向南。外楼门上不见楼匾,内楼门上楼匾为“瞻云北阙”。据当地民众说,楼为王参君(或作王堪君、王监军)所建。因“王”与“胡”方言语音相近,也传为鹿溪桥社胡军门(胡廷宴)后代所建,楼主人曾与甘林下坑社进士赵桐友相互诅咒,以致家败楼毁。但鹿溪胡姓却否定这一点,因为胡廷宴与弟郡马胡廷宰都建府在县城,他们的后裔都居住在绥东一带。然而,王参君是谁?楼建于何时,还是一个谜。
据《漳浦县志》记载,这个地区明清时属枫溪保,介于瑞岩保、后港保与甘林保、秦溪保之间。有一个村社叫枫林坑社,建一座楼,称枫林坑楼,亦称枫溪枫,这座楼就是现存的瞻云北阙楼。明末清初诗人陈祖虞《宿枫溪楼》诗:“杂树低平楚,危楼插太虚。人间虽念乱,此地且安居。拂席云归后,开窗月出初。悠悠终夕话,好为羡樵渔。”又据《浦北林氏族谱》载,浦北林氏五世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官宁府长史,其第六女林倩,嫁枫林坑社王豸,以子王健进士,官浙江参政而封宜人。从上述可知,枫林坑社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出了进士王健,官至浙江参政,其父王豸(《漳浦县志》载,王健父为王璇,而王豸之子为王春泽,恐系误记)封承德郎、户部主事,称王封君。这样,枫林坑楼是封君王豸或其后裔所建,建楼时间在嘉靖、万历间。民众传为“王参君”,应系王封君之误。
又据《乌石林氏宗谱》记载,进士王健是探花林士章长子林汝谐的岳父,其同科进士林一新、王春泽。林一新是林士章从叔,而王春泽的祖母是林士章祖父的四妹,所以,王豸、王健父子与乌石林氏有着密切的关系。乌石进士林功懋(士章族叔)、林士宏父子于嘉、万间建万安楼,林春斋(士章堂兄)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晏海楼,而这与王豸(或其后裔)建瞻云北阙楼不无关系。
现楼内社已无王姓,王豸、王健的后裔为何消逝也无从稽考,仅存此座残破的瞻云北阙楼,任人评说是非。会魁、解元刘庭兰
在古代科举中,漳浦县有不少的会魁和解元,其中,明代刘庭兰既是解元,又是会魁,为漳浦人争得荣誉。
刘庭兰,字国征,号纫华,杜浔涵头(今北坂村)登科社人。家境贫困,与兄庭芥随祖父至山中读书,生活清苦,兄弟勤勉攻读,立志青云。万历四年(1576年),庭兰与兄庭芥、从兄庭蕙同科中式举人,时称“漳浦三刘”,庭兰名列第一,称解元,该科称“刘庭兰榜”,誉满闽省。万历五年,刘庭芥与同科举人刘霖(刘坂人)联捷进士,庭芥获第7名,列二甲4名,曾参与让皇帝选取鼎甲三及第之荣幸,在明朝,这是仅次于探花(第3名)林士章的最好名次,而庭兰与庭蕙落第。
万历八年(1580年)庭兰再接再励,参加会试,夺得第14名会魁,更为意气风发。其时,直隶解元、南乐县人魏允中,南直隶解元、无锡人顾宪成也在这科会试被录取,均名居前列,与刘庭兰鼎足而立,时人称“三解元”,三人并负俊才,踌躇满志,同时上书副相申时行,“张居正专政,灾异见,而中外竞颂功德。允中、庭兰各上书座主申时行,劝之补救,时行不能用。”(见《明史·魏允中传》)。魏允中与兄允贞、弟允孚时称“南乐三魏”,与“漳浦三刘”并称于世,《明史》也为刘庭兰立传。
不久,参加殿试,顾宪成获第5名,列二甲2名;魏允中第61名,列三甲1名;刘庭蕙第218名,列三甲158名:刘庭兰出人意料之外,仅获第291名,列三甲231名,该科录取302名进士,庭兰列倒数第12名。该科福建人最好名次是晋江人温显,获第6名,在顾宪成之后;漳州府最好名次是龙溪人谢文炳,获第25名,漳浦人最好名次是薛士彦,获第52名,列二甲49名;庭兰岳父林士宏第65名,列三甲5名,翁婿同科进士,传为佳话,漳浦县同科进士尚有蔡升、蔡琮、邱汝材、王应麟4人,名次均在庭兰之前。这对于少年得志、指斥方猷的刘庭兰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然而,更大的噩耗随之传来,父亲刘祥鸾病逝,庭兰未及观政(见习),立即归家葬父。丧事未了,庭兰也抑郁而死,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世人皆为之叹惜。
刘庭兰长子履悼,号步纫,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未仕;次子履恺,庠生,为林汝诏长女婿、探花林士章的孙婿,移居县城军仔顶。高东溪的两篇《铭》
高东溪,名登,字彦先,东溪是别号,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人。杜浔地区有两个水系:源出祖妈林流经徐坎的称西溪;源出霞美尖石岭和杜浔大旗山、狮头山一带流经近城社附近合流的称东溪,宅兜地处东溪水系,所以他就以“东溪”为号,世称高东溪。
高东溪一生忠孝,《宋史》及省、府、县志书均为其立传,漳州府城、漳浦县城为其建祠崇祀。祠中有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匾额“忠孝两全”、“百世师表”和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因他德高望重,浦人称他为高夫子,并树立他为漳浦县“忠孝廉节”四贤人中“孝”的典型。
高东溪坚贞高洁的情操为世人所钦敬,他的《方竹杖铭》和《慎独斋铭》正是他情操的体现,现将铭文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方竹杖铭》:“噫!其节高乎曰高,其操坚乎曰坚,其中虚乎曰虚,其外圆乎曰圆,然则胡为而圆?今此君能方矣,盖其德也全。听琴横膝,望月倚肩,与高子兮周旋。”高、坚、虚、圆是竹的特性,而此杖却能弃“圆”而“方”,即弃其圆通而取其方正,这正是高子(高东溪自称,下同)所禀赋的高贵品质。
《慎独斋铭》:“靖康初,高子以少故去贤关(太学),僦居景德僧寺,兀兀终日,咄咄书空,因揭‘慎独’颜檐间,为之铭云:其出户(门外)如见突,其入虚(空屋)如有人,其行无愧于景(日光),其寝无惭于衾(被子)。请事斯语,无怠厥终。”他把自己的居室称为慎独斋,所谓“慎独”,系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他在《铭》中提出“出、入、行、寝”四种行为举止的准则,并且坚持到最终也不懈怠,以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
读其文,观其行,言行一致,这正是高东溪之所以能成为“百世师表”之所在。漫谈“高东溪故宅石刻”
《漳浦县志·丛谈》有一则记载:“东溪高先生故宅在杜浔。明季,有某绅作冢于此,掘地得石刻云:“汝昔不如我昔,我今不如汝今。天地好循环,何用苦劳心’。或劝改葬,绅不从焉。”并注明“采《郡志》”。
“丛谈”就是传说,此传说不是出于漳浦人之记述,而是采自《漳州府志》,传闻就会更加失实。从石刻内容看,这是一首谶语诗,所谓谶语就是一种隐语或预言,这些谶语无论用于何时何事都合适,这是造谶语者惯用的伎俩。早在汉代,就盛行谶语,隋炀帝曾正式禁毁谶纬,但仍断续流行。至唐代,尚存在这类谶语诗,《全唐诗》收录两首,归类为“鬼诗”,现抄录如下。
其一,慕容垂《冢上答(唐)太宗》:“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荣华各异代,何用苦劳心。”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建立者,唐太宗征辽时,路过其墓,得此诗。
其二,赵 (jǐn9)《献高骈》:“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人生一世事,何用苦劳心。”高骈是唐末淮南节度使,因挖墓砖筑城,得此诗。
高东溪故宅石刻诗与上述的诗同一模式,且也与墓有关,足见此传说系从这两首诗的典故蜕化而来。高东溪先生一生忠孝,品德高尚,生前决不模仿此种“鬼诗”作为谶语,以儆戒后人,这纯属后人托作。据了解,宅兜高东溪故宅旁确有一座坟墓,建于天启二年(1622年)冬,其墓碑文“乡进士步纫刘公及配孺人蔡氏、程氏墓。”其墓主是谁?这是涵头进士刘庭兰的儿子、举人刘履悼的墓。刘庭兰,号纫华,他的儿子取号“步纫”,有“步其后尘”之意。因为刘庭兰后裔比较衰微,所以,好事者就编造这则传说来加以附会,这是“忠孝两全”的高东溪生前所料想未及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