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94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4
页码:
173-222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包括镇海卫的乡贤与寓贤、漳州人与国子监、涂一榛与吴山坪墟、文史札记等。
关键词:
历史
文化
漳浦县
内容
镇海卫的乡贤与寓贤
林祥瑞
明初,制定《军卫法》,自京师到郡县皆立卫所。漳州府设两个卫:漳州卫和镇海卫。镇海卫建有儒学和朱文公祠,在朱文公祠左右还建有两个祠,左边为乡贤祠,右边为寓贤祠,分别崇祀乡贤陈真晟、周瑛和寓贤丰熙、邵经邦、陈九川。两祠中各有一通碑记:两广总督张岳撰《镇海卫乡贤祠碑记》:福建巡抚金学曾撰《重修镇海卫寓贤祠记》,分别对镇海卫的乡贤和寓贤的事迹进行阐述和彰扬。现分述如下。
一、乡贤
镇海卫在嘉靖初设立儒学前,就已出了不少人才,有进士周瑛、陈杰、石腆、林文焕、吴仕典、田邦杰、周大谟等,有举人郑普、林俭、吴棱、陈珠、张璘、陈一中、吴大奎等,还有理学陈真晟。这些人才是镇海卫文化发展的先驱,其中,陈真晟、周瑛成为楷模,受卫人尊敬而崇祀为乡贤。《明史》及地方志书均给予立传。
陈真晟,字晦德,改字剩夫,以漳南布衣自号,世称陈布衣。祖籍泉州,父陈安,隶属镇海卫后千户所。真晟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自幼聪颖好学,至长泰拜进士唐泰为师,熟读经史。赴省试,以有司防察过严,认为没有以礼待士,遂辞归不再参加科举,从事于潜研程朱理学,且达到极高的造诣。
天顺三年(1459年),他到北京向皇帝上《程朱正学纂要》,采程氏的学制,朱子的论说,发前人所未备的理学论述,并作心学图说,绘制二图,一是六十四卦圆图,一是太极圆图,两图下面各大书一“心”字,阐明“圣人心与天地同运,学者之心法天之运”。终言“立明师、辅皇储、隆教本”数事,以毕图说之意。不久,又上《正教正考会通》,定考德为六等,考文为三等,务先德行而后文艺,纲领节目,规制详密,各有案例可拟。两书都没有得到采纳。
陈真晟的学问有很大的成就,但没有遇到赏识。当时,江西吴与弼是较有名气的理学学者,他就到江西找吴与弼探研理学。吴与弼,字子传,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天顺间,征聘至京,授左谕德,坚辞不仕,放还,因而被称为“聘君”。他是建文二年(1400年)会元、传胪吴溥的儿子,其学识自有其家学渊源,为一代理学名家,其弟子胡居仁、陈献章、娄谅俱有名于世。陈真晟到南昌,先拜会时任翰林编修而因病在家休养的张元祯。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官至吏部侍郎,东阁学士,也精于理学,与陈真晟交谈后,对其学识大加赞服说:“斯道自程朱以来,惟先生得其真矣,吴、许二子亦未是,如康斋者,不可见,也不必见也。”所谓:“吴、许”是指宋末元初学者吴澄和许衡(《镇海卫志》的注释误为吴与弼和许孚远)。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宋元之际的理学名家,入元,官翰林编修: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南沁阳人,宋末元初理学家、律历家,入元,官至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他们两人讲求程朱理学,对朱、陆(朱熹和陆九渊)合流有一定的影响,但终归近于朱。张元祯对陈真晟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吴澄、许衡的成就不及陈真晟,更不用说吴与弼了。陈真晟受到如此高规格的肯定,就不再去找吴与弼印证,回家继续精研潜思。
后来,陈真晟随后军千户所迁往龙岩,晚年定居龙溪玉洲(今龙海市角尾镇东尾附近),成化十年(1474年)卒,享年64岁。成化间,提督佥事周孟中撰文致祭,兵部郎中、龙溪人林雍为撰《陈布衣行实》。弘治间,漳州知府彭桓为其立墓表碑,碑文:“大明阙下两上书请补正学布衣陈先生墓。”嘉靖二年(1523年),杨廉编入《理学名臣录》,并有赞语:“栖迟海滨,水月自娱。独学无师,每叹索居。端默沉潜,慕回如愚。持守有余,和靖之徒。尝学龙门,诣阙上书。大字古体,庄重安舒。心箴屡揭,示我屋庐。”
《明史》记述:“真晟学无师承,独得于遗经之中。自以僻处海滨,出而访求当世学者,虽未与与弼相证,要其学颇似近之。”镇海自真晟为学,儒学始正,自真晟讲行文公家礼,风俗始正。他的著作有《陈剩夫集》(或作《布衣存稿》),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周瑛,字梁石,号翠渠,祖籍莆田,父周举,调戍镇海,因以为家,周瑛生于宣德四年(1429年),早年博览群书,无所不究。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历官广德知州、南京礼部郎中、抚州府知府、镇远知府、四川参政、四川右布政使,到处有政声。
周瑛自景泰四年(1453年)中式举人后即回籍莆田,他的儿子由莆田学中式举人、登进士。有些史料记载直认周瑛为莆田人,而另列一个漳浦镇海卫的周瑛,这是没有参阅《漳州府志》、《漳浦县志》(尤其是《漳浦县志·杂志·坟墓》“周布政墓”条)而造成谬误。
周瑛未登进士时,曾拜陈真晟为师,研读理学。登进士后,与广东陈献章(吴与弼学生)、龙溪进士林雍相往来,研讨学问。陈献章之学主于静,而周瑛认为学当以居敬为主,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他凡事必辨析精微,洞见原本,尝说:“我于居官行已,知畏天命。凡事自检于心,求合于天,而人有不知者矣。”《明史·周瑛传》记述:“积累既多,则能贯通,而于道之一本,亦自得之矣,所谓求诸万殊而后一本可得也。”
正德七年(1512年),漳州知府陈洪谟聘请周瑛纂修《漳州府志》,周瑛欣然答应,他说:“(镇海)登云岭下,先坟在焉。每翘首南望,神爽飞去。”所以,他从莆田到漳州后,翌日即前往镇海,至祖坟山俯仰瞻眺,若有所失。隔天,备牲牢祭拜父坟,然后回漳州,动笔修撰府志。正德十年(1515年)卒于莆田,享年87岁。周瑛的著作颇丰,有16种之多,其中《书纂》、《翠渠摘稿》收录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嘉靖二年(1523年),杨廉把周瑛收入《理学名臣录》,并赞曰:“谄鬼有《辨》(指戒民尚鬼的《祠山杂辨》),训民有《录》(指令民葬祭循礼的《教民杂录》)。乡有保伍,庠有教育。仕多善政,不一而足(《镇海卫志·周瑛传》缺此二句)。公心隆古,人心未淑。越雪蜀日,或以迁目。邵、蔡(指宋代理学家邵雍、蔡元定)之书,尘满简牍。志在旁通,求之颇笃。”
陈真晟和周瑛是镇海卫在成化、正德间的两颗熠熠明星,开该卫理学与科举的先河,尽管后来两人都迁离镇海,但对镇海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嘉靖间,翰林学士丰熙谪戍镇海,深知陈、周二位先生的才学,常引用他们的学识向求学者讲课,向当时的提学副使吴仕,再向兵备佥事谢汝仪建议,建祠崇祀这两位乡贤。靖十二年(1533年),在朱文公祠左侧建成乡贤祠,丰熙捐俸助修,并请同僚、时任江西提学佥事(后为两广总督)的惠安人张岳撰《镇海卫乡贤祠记》(见附录),叙述建祠缘由、二位乡贤的事迹以及崇祀乡贤的意义。
二、寓贤
嘉靖间,有三位因向皇帝建言等事而被谪戍镇海卫的朝臣,他们是翰林学士丰熙、刑部员外郎邵经邦、礼部郎中陈九川。他们因“批逆鳞、触忌讳,谪居于斯也”,卫入“崇理学,御教化而春秋俎豆焉者”。崇祀三人为寓贤,初祀入陈、周二乡贤祠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乡贤祠渐圮8,在重修乡贤祠的同时,另在朱文公祠右侧建寓乡祠,祀三位寓贤,并请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撰《重修镇海卫寓贤祠记》(见附录),赞扬“三位先生行事在朝廷,风采在四海,表疏在吏录,实迹在乡评,文章在传播,昭昭乎不可泯也。”的事迹。
但在同时或稍后的尚有两位并非“建言”而戍镇海者,一是万历元年谪戍的吏部尚书陆完,一是万历二十一年谪戍的郧阳巡抚、佥都御史李材。陆完于正德间因与造反的宁王宸濠有书信交通,被治罪,当斩,后得戍镇海卫。因此,只称侨寓,不列为“贤”;李材是谪戍镇海卫最迟者,时三位寓贤已崇祀,重修时可能尚未离开戍所或其他原因,故也只称侨寓,不增入寓贤之列。其实,陆完与李材也均为寓贤。此五位侨寓镇海者,《明史》及地方志书均给于立传。
丰熙,字原学,号白斋(见《漳浦县志》)、一斋(见《镇海卫志》),浙江鄞县人。幼时颖异,曾在家中书壁:“立志当以圣人为的,逊第一等事于人,非夫也。”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及第第二人,称榜眼,皇帝奇其对策,本欲取为状元,但听说丰熙走路有点跛,遂改为第二名,特赐给状元袍带,授翰林编修,升侍讲、右谕德,出掌南京翰林院事。父丧守制,终丧起复故官。嘉靖改元,进为翰林学士。当时对嘉靖皇帝朱厚熜生身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尊谥为恭穆献皇帝,朝臣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丰熙坚决反对,因而被廷杖,嘉靖四年(1525年)遣戍镇海卫。朝廷虽有几次赦免,但丰熙均不在其列。在戍十三年,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镇海戍所。卒后,卫人以其有功于镇海,呈请配享乡贤祠中。
他在镇海足迹不履公门。博学多才,终日讲学著书。以陈真晟、周瑛生长于镇海,均为理学名臣,呈请有司,立祠崇祀二位为乡贤。曾寓居漳州府城东郊云洞岩,与龙溪处士蔡烈(鹤峰先生)交游,叹曰:“先生不言躬行,熙已心醉矣”。并在云洞岩留下题咏笔迹;经过莆田时,与方良永(谥简肃)、郑岳(号山斋)、林翠庭交为至友。他与惠安张岳为同僚,张岳为撰《一斋记》,赞扬其操守说:“常独居一室,其湛然默乎其中者,日益虚静;其充然发现见于外者,日益和粹;其静观天下之理而自得之者,又日益精察而有条。盖其学之所至,不以富贵、贫贱、患难而易其守,可致一之极矣。”并阐发其名斋之意。《四库全书总目》并没有收入丰熙的著作,而收录其子丰坊的著作8种共95卷。丰坊虽博学工文,但性情狂诞,又喜纂伪书,托古人之作,有多部托其祖、父遗作,以夸侈其家学渊源。
邵经邦,字仲德,江西仁和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漳浦县志》、《镇海卫志》作“辛未年”,即正德六年进士,误,现从《明史》、《明进士题名碑录》改正),官刑部员外郎。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辅臣张璁罢官,九月,复召入辅政,十月,发生日食,他向皇帝上疏,认为这是召用张璁造成的。皇帝大怒,令谪戍镇海卫。嘉靖十六年(1537年),皇子出生,大赦天下,惟有邵经邦与丰熙等8人不在赦例,没有获赦免。在戍所,他与同戍的丰熙、陈九川时相讨论。他竭力启蒙,以讲学自任。采古今论学之语,发明其要者,成《宏道录》;又删掇诸史,成《宏简录》,所著诗文,成《宏艺录》,在卷首有“艺苑玄机”73条,专指明作诗之法。这三部书总称为《三宏录》。他自称“《三宏集》成,瞽开聋鸣者是也。”对自己的著作做了肯定。《宏艺录》32卷收入《四书全书总目·存目》。后卒于戍所。他的著作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御史胡维新、提督学道蔡国珍刊行于世。
陈九川,字惟浚,号竹亭,又号明水,江西抚州人。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后与王守仁交游,学习理学。历官太常博士、礼部郎中。正德十四年,皇帝下诏南巡,诸臣具疏进谏,大臣舒芬等107人罚跪午门外,并各杖30大板;陈九川、万潮、夏良胜等数十人下诏狱,后被削籍除名。因舒芬、陈九川、万潮、夏良胜四人都是江西人,时称“江西四谏”而名满朝野。九川被削籍后,复从王守仁、邹守益研究理学,嘉靖改元,召复故官太常博士,升礼部郎中。适逢天方(泛指阿刺伯地区)国贡玉石,九川被讦告私留部分玉石而下诏狱,时礼部尚书张璁、吏部尚书桂萼欲夺辅臣费宏之位,指使属官再讦九川盗贡玉馈费宏制玉带,皇帝大怒,谪戍九川于镇海卫。在镇海戍所,他与丰熙、邵经邦研讨学问,互相发明。在戍不久,放还,卒于家。他归家后居明水山,因而改号明水。著有《明水文集》14卷,是其门人董君和所编,收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评其诗“小有韵致,而不免薄弱。”
陆完,字全卿,号水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历官御史、江西按察使、宣府巡抚、佥都御史、兵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极有才智,但急于功名,善交权势,平素与宁王宸濠交通,宸濠反,搜出书籍,得陆完书信,皇帝大怒,将置死刑,正德帝死。嘉靖登居,大臣以陆完征讨有功,得减死,谪戍福建镇海卫。当初,陆完曾梦至一山,题名“太武”,不甚解,后至戍所,镇海有太武山,才恍然大悟。叹息说:“我戍镇海太武,早己定矣。”后游太武山,甚为感慨,咏《登太武山歌》,大书刻于石壁。
陆完戍居镇海,常至漳州府城,与龙溪白石人广东参政林魁、漳浦人寓居漳州府城的云南知府赵浑相友善。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二日,卒于漳州开元寺碧玉堂。林魁为赋《吊陆水村》诗二首,其一:“深山闻讣泪空流,中立终非为国谋。独有狼山风卷海,可凭青史照千秋。”其二:“谓公负国则不可,谓公忠国又难言。千秋太武山头月,惟有登临一沧然。”这是对陆完一生恰当的评论。
陆完是5位侨寓中最早谪戍镇海者,也死得最早,他之所以没有被列为寓贤,正是由于“谓公忠国又难言。”然而他也因“谓公负国则不可”,《明史》、《闽书》、《漳州府志》、《漳浦县志》、《镇海卫志》均为其立传。
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兵部郎中、广东佥事、广东副使,因平缅甸功劳,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李材在郧阳时,改参将署为学宫,激起兵变。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诏令李材还籍候勘。又被在云南征伐缅甸时冒报战功,罪该斩,后再勘,李材罪不掩功,拟戍。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谪戍镇海卫。
李材爱好讲学,所到之处则聚生徒,既至戍所,从之者更多。当时,他的好友许孚远巡抚福建,常到镇海与其交往。因此他忘记自身的处境,对来访官员和绅士还是以都御史的礼接待,卫所将帅入见,行部属的礼,他也受而不辞,人们对此颇有议论。他遇到操练期间,必穿申胄、执武器到教场供职。当时,海事平静,久不练兵,卫所军官皆纨绔子弟,对训练深感辛苦,于是大家议论设立讲堂,让李材讲学,这正合李材之爱好,操练之事也就停止。
李材从邹守益学理学,上接王守仁,然不循其轨辙,以《大学》“知止知本”为宗,概括其主旨日“正修”。见游览所至之处,必大书“修身为本”、“随处体认天理”等字,书法遒古。
李材在戍所数年,归卒于家,年79岁。他的著作有由他的门人李復阳编的《李见罗书》20卷,还有《观我堂摘稿》12卷、《将将纪》24卷。这些著作均收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评论说:“材尝患世之学者每以朱、王两家格物致知之说,争衡聚讼,因揭“修身为本”一言,以为孔、曾宗传,而谓“知止则知本”,其学较姚江学派(王守仁学派)稍为近实。”这是对李材的学术较准确的评价。
三、对漳州文化的影响
镇海卫的7位贤人,对镇海卫、对漳浦县、对漳州府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在镇海有的进行讲学,有的生徒就问,在镇海卫儒学设立之前和之后,对镇海卫文化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他们大部分都曾居漳州城,并在云洞岩留下诗文,成为漳州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其题字、诗文载于《云洞岩石刻录》。
陈真晟崇尚程朱理学,撰写《程朱正学纂要》,他是明代继长泰唐泰之后的著名理学家,他对漳浦的理学家林一阳、林楚(号春斋)叔侄影响颇大,林春斋撰《辑思经》、《搞性对》,明末张士楷撰《谈学录》,编印陈布衣《心学二图》和林春斋《思经图》;清代蔡一橙撰《陈布衣心经注》,蔡衍鎤著《西铭续解》等。
陈真晟的文艺造诣也颇高,《镇海卫志·艺文》收录他的宝塔诗(亦称“一字至七字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幽》、《闲》、《清》、《静》四首,描述他生活与心态。原文第一首多缺字,现选录其第二首《闲》:
闲。
林下,山间。
常袖手,自怡颜。
客无迎送,交不往还。
市途长谢绝,邻里息跻攀。
户外雪深盈尺,窗前日上千竿。
落魄一生堪自在,逍遥万事不相关。
漳州诗人写这种诗的人极少,而陈真晟却为我们留下这四首,这是漳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瑛自登进士后,勤于政事。他受学于陈真晟,从政后与理学家广东陈白沙(献章),龙溪林蒙庵(林雍)、蔡鹤峰(蔡烈)相交往。《明史》列为“儒林”,《漳州府志》列为“儒学”。他的著作书目载于史志的有16种。他纂修《漳州府志》,并撰《正德漳郡志序》;游漳州云洞岩,在岩寺后题刻“云洞”两个楷书,旅游者至此必驻足瞻仰;又在寒泉洞口题五绝一首:“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辉。凭君细调护,至宝天下稀。”
陆完登太武山,写下《登太武山歌》,刻于石上,但没有记载下来。撰写《漳浦县学学田记》,赞扬福建提学副使邵锐为漳浦县学建置学田的功德,载《漳州府志》。他游云洞岩,在仙人迹上方悬崖题诗一首:“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淳皓。”后来,他的五世孙陆某游云洞,在这首诗的左方题《恭诵先少保全卿公诗次韵恭赋》诗:“惘怅遗书化劫灰,搜罗手泽萦怀抱。口开石壁口如椽,云净峰口秋月皓”。他游瑞竹岩,在寺右石上题“陆完同蔡烈游”六个大字,并在题字下题诗一首:“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山挂远帆。”他还有仰孟岩碑记一篇刻于石。此外,他为好友赵浑题画像赞:“望之如山,即之如玉。委弃廊庙,栖迟岩谷。先年而老者貌,与世若忘者福。德在三郡,其民永思;报在七子,其泽可知。虽然,所可写者,天之所与;其不可写者,乃先生之所自得,而世之所师。”赵浑初任云南知府,因不愿趋附刘瑾,被调任广东雷州知府。不久,因与吏部尚书费宏抗论,被调贵州思州知府。赵浑自知忤逆时势,就乞请致仕。陆完对此深表同情而加以褒扬。然而,“委弃廊庙,栖迟岩谷”等语也是陆完对自身境况的写照。
丰熙登太武山,写下《太武山》诗一首:“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朱草紫芝云外地,碧桃红杏洞中天。石盘棋散留残子,火灶丹成起断烟。借问王乔真甲子,寻常七日是千年。”他常居云洞,在云洞题刻诗文,有题字6处,题辞1处,游记1篇等共11处,是题刻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者,这正体现其榜眼出身、翰林学士的横溢才华。
他的题字有:霞窝、仙梁、得朋、风动、枕流、孝妇冢,其中“霞窝”书法高妙,更为世人所宝,游人至此,必留步观瞻,并摄影纪念。诗3首,其一“云屏护霞窝,历象决双皆。洞口桃花开,飞色迈空翠。”其二“玄岩映寒泉,碧桃倚修竹。隔洞古调闻,拂弦人似玉。”其三“片石千人屋,天工太泄机。海风吹不破,应待野云归。”题辞一则:“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此题辞在鹤宝中左右,无题款,《云洞岩刻录》认为“书法似丰学士(丰熙)”。游记一篇为《鹤峰云洞游记》,全篇共1160字,刻于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丰熙于十月四日来访蔡烈,同游云洞,十一月三日同游太武,四、五两日再游云洞。他游云洞后,感受极深,撰写此篇游记,文末说:“兹山之精神气概,历数日尽得之,山尽石,石尽巨且美,他山莫侪焉。夫石在山犹骨在人,恃以立者,美益贵矣。昔人谓地以人胜,其相遇与否?盖数存焉,遇则数之盛也。予雅爱贤,亦雅爱山,兹山之美与主人之贤,既相遇矣,而余参其间,兼得平生所仅见,予其亦遇哉!”他认为能遇到蔡烈,遇到云洞岩为“平生所仅见”。从历史观点看,山是永在的,而能有丰熙为之题刻,为之撰游记,这才是真正的“遇”,使其亘古永存。正如镇海卫人、衡州知府、湖广副使吴仕典的游云洞岩诗所说的:“妙景天下希,化工效神智。不遇希世人,谁阐千年秘?”云洞岩遇上了象丰熙这样的“希世人”,才能获得阐发弘扬。
邵经邦与陈九川也曾游云洞,陈九川题刻“玄岩”二字;邵经邦在风动石西旁题“邵经邦游”四字,因年久字迹风化,“邵”似“邱”,“邦”似“和”,被录为“邱经和游”,而不知其为谁?他们二人比较谨守,不似丰熙的豪放,仅各题字一处,以寓雪泥鸿爪。
李材为人比较张扬,凡游览所至之处,必大书“修身为本”、“随处体认天理”等字,以体现其学识。然而在《云洞岩题刻录》中尚未发现有他的题刻,是否他没有到云洞岩?或虽到了而没有题刻?或虽有题刻而署名已风化难辨?这尚待查考。他游太武山,撰写《咏太武二十四景》,分12韵24句,每句一景,全诗如下:
一脉流通涧谷桥,浴仙盆上水迢迢。
云根洞接蓬莱路,石眼泉归大海潮。
象径往来无俗客,石屏谈笑有渔樵。
烟霞飞石真堪画,回首天峰出九霄。
石门胜景几年多,紫石生成古佛陀。
香炉石迹堪赏往,锦亭峰上漫吟哦。
石幢楼接云霞外,狮子迹游大海过。
欲向棋盘寻一著,安乐窝里乐呵呵。
涅口石上妙谈玄,更有栖云楼最妍。
龙潭泉接漕溪脉,仙灶茶烹太液泉。
百丈石迹高山口,普明延寿塔冲天。
曾向马蹄石上去,仙人迹在几千年?他游漳浦七都梅铺福寿院,大书“法堂”两字,院僧视其与《御马监太监邓原敕谕碑》同为至宝,刻匾悬于寺中;题“修身为本”四大字,刻于院前山石上,今己不存。
综观上述,镇海卫乡贤与寓贤为漳州地区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云洞岩等处的摩崖石刻,更是漳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附录:
(一)镇海卫乡贤祠碑记
景泰、天顺间,布衣陈公、翠渠周公二先生同时产于镇海,皆以学问有闻于天下。二公盖为圣贤义理之学者。
曾闻布衣少食贫,业作末艺,一日过乡校,闻讲《中庸》“戒惧慎独”,若有会于心者,遂弃其业从之。既,读《大学》“格物致知”之训,知其与《中庸》互相发明,又知其功夫真切,不越乎“敬”之一字。故其学以默坐澄心、反躬践履为本,于章句文义,盖有不数数然者。翠渠自业举子时,已不安于俗学之陋,其学自六经、四子、天文、律历,字书及方外之书,无所不究,而每以辨析精微,洞见本源为归宿之地。盖二先生之所自得及其从入如此。
布衣,未尝仕也。天顺中,徒步诣阙下,献所为《正学》、《正教》等书,直欲变一世学术、人才,以归诸古,非止于径约而不适用者。翠渠,广德之政,有循吏风,晚年仕颇偃蹇,即投绂以归,淡然有以自适也,其所存可知矣。镇海故戎垒,自二先生后,人始知学,至为立博士弟子员以教养之,而祠未设,无以致其向往之意。
嘉靖乙酉,一斋丰先生熙由翰苑谪戍是垒,常举二先生之学为学者言之。既,又以祠事言于提学副使吴公仕(《镇海卫志》错作“吴公仕典”,现据《福建通志·总辖》、《漳浦县志·艺文》改正),牍具而吴去。越数岁,兵备佥事谢公汝仪乃举行之,命指挥使徐侯麟,度隙地为屋三间,并祀二先生。顾我士力浅薄,廊庑仪观,多弗克称。一斋又斥其月饩,得金若干以佐其费。既成,驰书于岳,俾记之。
岳之先世,盖尝听讲于翠渠者,而布衣之言论风旨,亦尝窃闻其大略如此。当二先生时,士大夫以讲学有闻者多矣,为说皆务高远,考其要归,能无憾于后学者盖鲜,独二先生之学,粹然本于考亭无议也。昔朱子有言曰:“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有尊德性、道学问两事,为用力之要。”然学者性质趣识不能尽同,大抵多因其所近者。而人诚能兼取二先生之所用力,而反之于身,以审其先后之端,如病者用药,阴阳寒热,其中病源,而不至于偏胜,则庶乎有合于圣人之行,无愧于二先生,而一斋拳拳倡励之意,亦可以无负矣!
布衣名真晟,字剩夫,泉人;翠渠名瑛,字梁石,莆人。初设垒时,调二郡之人戍守之,二先生盖守者子孙云。
嘉靖(十二年)癸巳秋九月吉日
江西按察司提学金事、惠安后学张岳谨书。
晋安高口隶石。
漳州府知府孙裕,镇海卫指挥同知高伟、祝正隆、王渊立石。
(二)重修镇海卫寓贤祠记
寓贤祠者,祀世庙时建言三先生也。三先生者谁?浙江仁和郡刑曹邵经邦、鄞县半翰林学士熙、江右抚州陈先生主政九川也。三先生何以致此?批逆鳞、触忌讳,谪居于斯也。卫人祀之者何?崇理学,御教化而春秋俎豆焉者。
当世庙初,议推崇大典,而一时议礼诸臣,各效衷悃,三先生独持正论,或抗之于前,或列之于后,或推明“昔之政在礼,今之礼在政”,期以翊中兴、开盛治,表表焉者也。三先生行事在朝廷,风采在四海,表疏在吏录,实迹在乡评,文章在传播,昭昭乎不可泯民也。
余独惜夫三先生禀受扶舆正气,一也;其遭谪居遥远,困苦瘴海烟雾之中,亦一也。其无如人心公论,必俟久而后定,何也?其又无如天道好还,必又笃佑忠良,何也?三先生之在海濒也,操志益励,苦节弥贞,生著于朝,殁终于戍。方丰公殁,吊形无人,独邵公恸哭,经纪其丧以还,君义友情,可谓两全。乃邵公尤多所著述,有《弘道录》,并轨《西铭》;有《弘简录》,齐驱《纲目》,几数十万言,为世传诵不朽。穆宗御极,诸言事受褫谪者,继膺舒荫,而邵公刚直不阿,朝野寡援,独终编伍,良可于悒。最后,公胤子康生请于朝,特允复原职,以光泉壤。而一时学校群推公而崇祀之,迨今无所异议;公孙子巘举于乡。呜呼!此公论久定之征,天道佑忠之答也。余托公梓里久,知公为最详焉。
祠在镇海太武山麓,宋考亭朱夫子祠东,与乡贤陈、周二公并祀,于礼未称,且岁久倾圮,曷慰卫人仰止之望?余因臬副(系按察副使别称,原文误为“集副”,以致释为“集贤殿直学士”,今据《福建通志·职官·总辖》改正)高君从礼请,协谋于督学沈公儆炌(原文作“觉公儆价”,今据《福建通志·职官·总辖》改正)、分巡马君邦良,期为新之,佥曰“可”。再下其议于漳郡守韩公擢、陶君拱圣、梁君继挥、俞君咨益、王君大益以及卫使、所学群师生公议之,又金报曰“可”。由是,遂专其事于海防馆陶君,鸿工饬材,相居拓地,得文公祠西并峙三楹,焕然堂构,乃蠲日释奠而妥侑焉。其东则乡贤祠并而新之,岁时均祭,著为定令,从众愿也。或曰“三先生不能一日定于朝廷,而殁也顾安其神于海濒?”余则以忠魂道派,无所不在,必不介然尔也!
祠成,始于己亥秋,落于庚子冬。凡费若干金,其捐俸有差,与夫口口勤者,得天理民彝之不容已也,皆得例书其名,以风百世。是为记。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兼巡抚福建地方、右金都御史金学曾撰文。
万历二十九年、岁在辛丑夏四月之吉。
漳州人与国子监
圃人
国子监的设立
国子监亦称国学、太学,始设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成立蒙古国,建元中统,当时即设置国子监,首任国子监祭酒是宋末元初的学者许衡。至元八(1271年),始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统一中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迁都北城(今北京),称大都,此时,北京始有国子监。大德十年至至大元年(1306~1308年),在今址建成国子监,宋末元初学者吴澄为撰《贾驯修庙学颂》。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南京,改元朝国子监为北平府学。永乐二年(1404年),改北平府学为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原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在北京者称为北京国子监,终明一代,保持两京均有国子监。
清代,以明代的北京为京师,称燕京。顺治元年(1644年),即命饬新国子监,扩元、明之旧制,左庙右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增建辟雍,为乾隆皇帝庆祝登基50周年大典临辟雍讲学之用。至此,国子监规制大备,即今北京国子监之规模。
国子监既是中国古代掌邦国儒学训导政令的行政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学府,官办的中央大学,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现北京国子监有一座中心建筑,称为“辟雍”,四面环水,这是清乾隆间增建的,为乾隆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入国子监读书的对象是贡生和监生,也收入落第举人。
国子监机构简介
元、明、清时,国子监均设置一套完整的行政领导和教学事务的官员,略述如下。
元代设领国子监、兼国子祭酒、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员。
明代设祭酒1人,司业1人,绳衍厅监丞1人,博士厅五经博士5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典簿厅典簿1人,典籍厅典籍1人,掌馔厅掌馔2人。
清代增设管理监事大臣1人,其余官员仍照明代所设。
祭酒,国子监行官长官,职责是总司监事,相当于大学校长,官阶从四品:司业,国子监副长官,是祭酒的副手,相当于副校长,官阶正六品;监丞,掌学规、督教课、察勤惰、核支销,相当于大学教务处长,官阶正八品(清代为正七品);博士,掌明经讲论,负责考试事宜,相当于教研室主任、教授,官阶从八品(清代为从七品);助教,担任各堂实际教学的任务,相当于副教授,官阶从八品;学正,是助教的助手,相当于大学的讲师,官阶正九品(清代为八品);学录,也是助教的助手,起辅导员作用,相当于大学的助教,官阶从九品(清代为正八品);典簿,是事务官,职在明立文案,支销钱粮,季报文册,掌管监生注册及课程进度、成绩登记,相当于大学的办公室主任,官阶从八品;典籍,掌管图书典籍及国子监刻版,相当于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官阶从九品;掌馔,掌管膳食等事务,官阶未入流。清代增设管理监事大臣,总理国子监一切事务,一般由正三品以上大员兼任。明、清在国子监任职的漳州人
明清两朝,元代国子监官员没有漳州人。漳州人任过国子监的官员有28人,共32人次。在北京国子监任职、载于《国子监志者有22人,25人次:明代有祭酒3人,司业2人,监承1人,博士3人,助教4人,学正2人,学录4人;清代有兼管监事大臣1人,监丞1人,助教1人,学正1人,学录2人。明朝在南京国子监任职、不载于《国子监志》者有7人: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2人,学正2人,典簿1人。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北京国子监任职、载于《国子监志》者
(1)明代
祭酒: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漳浦乌石人,其堂叔林一初、林一阳举人,林一新进士,称“三凤齐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联捷进士,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由南京国子监祭酒转北京国子监祭酒。任过两京国子监祭酒,漳州府仅此一人。他在国子监任职时,崇雅黜浮,端正学风,两京人士烝烝向风。在北京时,考虑到太学生结业回家,归本省参加里选,会受到一定限制,上疏请令其直接参加省试,并从此形成制度,使太学生多有成就。万历二年(1574年),升礼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吕旻,字仁甫,号滨溪,龙溪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第二甲第二十一名,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升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万历五年(1577年),任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右侍郎(《国子监志》载“任国子监祭酒”,《漳州府志·吕旻传》、《龙溪县志·吕旻传》俱缺载)。
林釬,字实甫,号鹤胎,龙溪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编修。天启七年(1627年),由国子监司业升国子监祭酒,时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生祠于太学旁,强求林釬办理,林釬坚决反对,当夕挂冠弃官而归。魏忠贤矫旨,削其官籍。崇祯元年(1628年),起补詹事府少詹事,历官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
司业
林士章,隆庆二年(1568年),由翰林编修升国子监司业。时国子监祭酒王希烈是他的座主,师生同为国师,传为佳话。王希烈处事务持大体,而林士章佐以严密,考课绳纠,无所假贷,诸生交心敬服。翌年,丁父忧,归家守制。隆庆六年(1572年),起补南京国子监祭酒。
林釬,天启七年(1627年),由翰林编修升国子监司业,随升国子监祭酒。
监丞
吴宗熹,字伯焜,号滨阳,南靖人(今漳浦石榴崎溪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会试第七名,称会魁,时年20岁,钦赐婚娶,恩享殊荣。授海宁知县,因忤上司,贬景州学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国子监助教升国子监监丞。不久,升工部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年),参加主持广西乡试,事毕还朝,请归家休沐,卒于家中,时年32岁,时人惜之。
博士
林浩,字克浩(一作克和),龙溪人(《国子监志》作漳浦人,《海澄县志》作海澄人)。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授南海知县,均徭役,忤势豪,贬南雄教谕,后升衢州府教授,嘉靖十四年(1535年),升国子监博士,严约束,虽同乡,无少贷。迁辽府长史,致仕。家居20年,倡筑堤,障咸蓄淡,乡人立碑颂德。
张惟方(《国子监志》作“张惟芳”),字崇仁,号近初,龙溪人(《漳州府志》作“平和人,一作龙溪人”),万历四年(1576年)由顺天中式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十四年,任国子监博士,官至湖广副使。
洪时蕃,号震阳,龙溪人,广东参议洪异的玄孙,金华知府洪公谐的侄孙。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任国子监博士,官至浙江佥事。
助教
马普,龙溪人。贡生,授丰城教谕。天顺三年(1459年),升国子监助教,再升翰林院检讨。
郑守德,漳浦人(《国子监志》作“莆田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莆田学中式举人,授翰林院待诏,供事裕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升国子监助教,官至礼部主事。
吴宗熹,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景州学正升任国子监助教,十八年升监丞。
陈镳,字君义,号观海,漳浦赤湖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浙江诸暨知县,万历四十年(1612年),调国子监助教,历官刑部员外郎署郎中、广西按察使。
学正
赵明敬,龙溪人。永乐四年(1406年)任国子监学正。
林宷,号肖考,漳浦县城新路人,通政使林梓长子。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顺天中式举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任国子监学正,官至广西副使。
学录
林懋,龙溪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宣德四年(1429年),任国子监学录。官至开建知县。
高耸,号果斋,漳浦县城东门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任国子监学录。官至临江府通判。
王会,字延亨,号梦斋,漳浦官浔横口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应天中式举人,授太湖教谕。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国子监学录,冬至颁历,内廷士人俱哗,祭酒以下官员俱夺俸;王会独无哗,因以教师之典范,升道州知州,明察鞠狱,救活81命。后升曲靖府同知,摄府事,入觐以亲老归休。其孙王志逵,举人,王志远、王志道俱进士,亦称“三凤齐鸣”。
叶文懋,龙溪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国子监学录。
(2)清代
管理监事
蔡新,字次明,号葛山、缉斋,漳浦下布人,礼部侍郎蔡世远堂侄。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授翰林编修,历官工、刑、兵、礼、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以礼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复以大学士兼管国子监事。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乾隆皇帝临辟雍讲学,特命大学士伍弥泰、兼管监事蔡新进讲《四书》,命祭酒觉罗吉善、邹奕孝进讲《周易》。讲毕,乾隆皇帝特制御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次日,衍圣公孔宪培、兼管大学士蔡新等率官生表谢,国子监官生恭进诗册。讲礼毕,蔡新面恳乞休,乾隆皇帝允以原官致仕,加太子太师。
监丞
李植惠,海澄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乾隆四年(1739年),任国子监监丞,升礼部主事、员外郎。
助教
庄亨阳,字元仲,号复斋,南靖龟洋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授潍县知县。丁母忧,三年服满,不忍离其父,隐居不仕。乾隆元年(1736年),荐授国子监助教,六堂国子生多愿为弟子。迁吏部主事,出为德广府同知,擢徐州知府,升江南淮徐海道。
学正
叶文馥,海澄人,进士叶廷推侄,乾隆十八年(1753年),与叔廷推同科中式举人,几科会试不第。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国子监学正,官至内阁中书。
学录
丁必捷,平和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任国子监学录。
张寿介,南靖人,进士张雄孙,吏部郎中张福衍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副贡,授教谕,升国子监学录,调部司务。充伴送琉球使,却馈金,以廉操闻于世。
二、在南京国子监任职、不载于《国子监志》者
明代
祭酒
林士章,隆庆三年(1569年),以国子监司业丁父忧,归家服丧。隆庆六年(1572年),起补南京国子监祭酒。翌年,转北京国子监祭酒。
博士
赵超,字志腾,号拙轩,漳浦赵厝人,进士赵浑之父。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授登州、台州教职,修登、台二郡志。升南京国子监博士(《漳州府志》载任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志》无赵超之名,《赵厝赵氏族谱》载任南京国子监博士)。
助教
林纯一,字元真,号诚斋、无伪翁,漳浦乌石人。洪武间荐辟(《漳州府志》作洪武间贡生,《乌石宗谱》作洪武五年(1372年)举人),授长泰教谕。丁父忧,服满,起补河南洧川教谕。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国子监助教(时京城在南京),是漳州府第一个在国子监任职的官员。在国子监以经史训迪学生,端正学风,改变元朝以来尚武的风气,深受学生钦敬。他立身立家、行伦立教均为后世敬重,被尊称为“助教公”。
刘和,长泰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授国子监助教(时京城在南京)。
郑贤,龙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举人,授寿州学正,历典顺天、江西、广东乡试,公严无松。升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志》无郑贤之名,应系任职南京》)。
沈兆甲,号嗣旸,漳浦官浔沈厝人。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进士,授国子监学正,升北直隶香河知县。(据《漳州府志·选举》载“任国子监学正”,而《国子监志》不载沈兆甲任职,故暂录在南京国子监任职者。)
典薄
潘桂芳,字佳植,龙溪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岁贡,授钱塘、泰宁教谕,擢国子监典簿,升梧州通判(据《漳州府志·潘桂芳传》载“擢国子监簿”,而《国子监志》不载潘桂芳任职,故暂录在南京国子监任职者)。
由国子监贡生、监生中式举人的漳州人
由国子监贡生、监生中式举人者,明代有81人(由应天中式者19人,由顺天中式者62人);清代12人,共93人,其中龙溪27人,漳浦24人,海澄9人,长泰6人,南靖6人,平和6人,诏安3人,镇海卫11人,漳州卫1人,遍及漳州府各县。长泰黄文史、海澄柯挺中式第一名,称解元,为漳州人争得荣誉。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举人中有19人登进士,他们分别是龙溪张惟方、王以通、戴以让、郑怀魁、陈作楫、黄可润;漳州卫徐銮;漳浦叶期远、林敬、倪大器、杨一葵、刘正中;镇海卫游天庭、郑恭、俞曰都、何楷;平和张佐治;海澄柯挺、陈以珪等。现据《漳州府志》所载,抄录如下。
(一)明代
(1)南京应天府中式者
洪武间:龙溪郭实;长泰黄文史(第一名,解元);南靖黄功。
永乐间:龙溪陈彧;漳浦蓝通、黄凤;长泰杨骖。
宣德间:龙溪林严。
正统间:漳浦杨盛。
景泰间:漳浦叶穆。
成化间:漳浦邱峻。
嘉靖间:漳浦王会、叶期远(《漳浦县志》作顺天中式)、林一初(《漳浦县志》作顺天中式);平和许鼎。
万历间:龙溪曾会中、吴应诏;漳浦胡廷宰(改名廷实)。
崇祯间:平和卢启中。
(2)由北京顺天府中式者
宣德间:龙溪郑嘉(第四名,经魁)。
正统间:南靖蔡麟。
成化间:南靖陈昂。
弘治间:平和(《漳浦县志》作“漳浦人”)吴梦麒。
嘉靖间:龙溪许衍;漳浦林敬、林楚、赵宗风:镇海卫(属漳浦县)涂勋、俞鼎、游天庭、郑恭。
隆庆间:龙溪张廷榜;漳浦张时迪;长泰戴洪谟;海澄李文晰。
万历间:龙溪吴原业、张惟方(《平和县志》作“平和人”)、高则贤、王以通、陈翰、萧储卿、戴以让、郑怀魁、吕贞、郑爵魁、吴淳熙:漳州卫徐鉴;漳浦倪大器(《漳州府志》作“海澄人”)、杨一葵、李希濂、赵从诏、蔡宗禹、林宷、刘正中(第二名,经魁)、涂绩;镇海卫(属漳浦)林云龙(第三名,经魁)、游宇(改名禹图)、彭荣科、黄廷赏、俞曰都、王臣皋;平和张佐治、吴养中:海澄柯挺(第一名,解元)、许一敬、许浃、陈以珪、张时泰(第四名、经魁)、苏天骥:长泰戴大槐、戴廷采、杨逢源;南靖卢奎;诏安胡士意。
天启间:龙溪张尚绩;漳浦詹启昌;镇海卫(属漳浦)何楷:平和查廷橚(《漳浦县志》作漳浦人)。
崇祯间:龙溪林学曾;海澄林翰文;诏安陈梓。
(二)清代
由顺天府中式举人者
顺治间:龙溪陈作楫、杨蓄海;海澄陈炯宏:南靖谢逢春、黄元篆。
康熙间:龙溪郭鸿渐、谢亦骥。
雍正间:诏安王廷佐。
乾隆间:龙溪黄可润;漳浦蔡本德、蔡长沂。
道光间:龙溪李承颖。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漳州人既有不少官员在国子监任职,尤其是林士章、吕旻、林釬、蔡新均居祭酒与管理监事,为国子监工作尽职尽力。更重要的国子监为漳州府培养众多人才。总之,国子监与漳州人科举仕宦有着密切的关连,是漳州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本文参考资料:
《钦定国子监志》、《北京国子监》、《元史》、《明史》、《清史稿》、《福建通志》、《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漳浦县志》、《海澄县志》、《南靖县志》、《平和县志》、《长泰县志》、《诏安县志》、《镇海卫志》。
涂一榛与吴山坪墟
圃人
明代万历间,马坪(时属镇海卫)出了一个进士涂一榛。天启间,涂一榛归休,在家乡设立一个墟场,称吴山坪墟,载《漳浦县志·方域》,今墟址尚遗留碑亭一座(含碑)和另两道石碑刻,记述当年设墟盛况。
涂一,字廷荐,马坪倒头溪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初授金坛(今江苏金坛县)知县,政绩显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升员外郎,再升郎中。不久,调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考功司掌官员考绩、升降之职责。任职期间,凡贪官污吏皆一笔勾罢,同僚对他说:“这样不是太苛刻了吗?”一榛曰:“宋代范仲淹说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正是说这种事。”天启元年(1621年),转大理寺丞。天启三年(1623年),升通政使司左通政。
涂一榛任金坛知县时,曾主持东林书院,因而,被阉党指为道学党人,他上疏抗辨,直指诸奸人情状,言辞激烈,读其疏者都感危颤。天启五年(1625年),以病乞归休。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被削职在家的海澄海沧衙里(今厦门海沧区)人、巡抚周起元被阉党派出的缇骑(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逮捕。九月,死于狱中。涂一榛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有缇骑来逮捕我,我只能投水自尽,你们不用向缇骑求情。”祯七年(1634年),郁抑而死。
涂一榛归休后,深感家乡倒头溪处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购买生活食用品困难,距最近的墟场马坪墟和前亭墟都有10里。于是,筹划在倒头溪与附近的吴山坪(今作峨山坪)、城仔内之间的鹰石山设立一个墟场。随即向县、府申报。天启六年试开市,因地僻路陡,情况不佳,于是就向漳南道申请墟场交易免税。天启七年(1627年),漳南道批准,禁止在吴山坪墟收税,并把禁令刻成“道禁”碑,立于墟场。墟场交易顿时繁荣起来。崇祯元年(1628年),涂一再立一石碑,中刻“义集永不抽税”,6个大字,左上刻“崇祯元年”,右下刻“左通政涂立”。这就是现存卧放于果树园中的两块石碑。
吴山坪墟设立后,方便了附近的民众,整个地区的经济随之发展起来,民众感恩载德。崇祯七年,涂一榛逝世后,民众在吴山坪墟的山坡上建一座碑亭,亭中立一道歌颂涂一榛的惠乡功德碑。今亭的盖顶虽已倾落,前梁横披石刻也不存,而石碑与石亭前柱对联尚存,石碑字迹模糊,柱联为“桑梓碑华同岘首,芝兰庭馥胜桐乡”。把他比为晋代大臣羊祜和汉代大司农朱邑,永为民众思念。
涂一榛父涂宽,万历间,以子一榛官封金坛知县;长子涂伯案,字虞卿,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授浦城教谕;次子涂仲吉,字德公,太学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道周被逮下狱,涂仲吉在南京闻讯,急赴北京,上疏救道周,被杖一百,并论戍,后被赦归。崇祯十六年(1643年),涂一榛遗体埋葬在海澄白塘山(在今龙海市隆教乡白塘村),应涂伯案、仲吉兄弟之请,黄道周为撰《涂纳言墓志铭》(“纳言”是通政使司的别称),赞扬涂一榛刚正不阿的精神,也为他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叹。其铭曰:“吾闻诗书,皆好正直,譬之绳准,以为物则,谁谓天求,而抗不克;铸象于鼎,异类所怪,以剑试石,铅削所骇,谁谓道业,朝拱乃大;见尔诸昆,球琳琅玕,呼雷出冰,拔地出山,安知岱华,亦栖是间。”铭文最后6句,正是对其诸子的赞许。
涂一榛的著作《尚友斋论古》,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取自春秋范蠡至宋文天祥等68人的本传,他在传后一一给予评论。其中有“台谏不可随众口占风”。则是为当时明朝政局而发的议论;涂伯案著《留史》、《授命录》、《涂虞卿文集》:涂仲吉存有奏疏两篇:《上怀宗疏》、《再上怀宗疏》,载《漳浦县志·艺文》
〔相关链接〕
(1)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宋范仲俺当了宰相,有意改革吏治,拿出诸路监司的名册,把不称职官员的姓名,一笔勾掉。富弼在旁说:“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仲淹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路”是宋朝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百姓受害。
(2)岘首:岘首山,亦称岘山,在湖北襄阳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晋羊祜镇襄阳时,尝登岘首山,置酒言詠。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碑立庙,碑称“羊公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故又名为“堕泪碑”。
(3)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晋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4)桐乡:汉大司农朱邑曾任桐乡啬夫(小乡的长官),为民敬信,死后葬于此。朱邑,字仲卿,舒(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为舒桐乡啬夫,廉正不苛,吏民爱敬。后官至大司农。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无余财。神爵元年卒。初,邑病且死,属之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郊外,民众果然共为邑建冢立祠,岁时祠祭,久之不绝。朱邑之意并非指子孙不肖,而是子孙会衰微零落,而乡民奉祀是永久的。
文史札记(续三)
林祥瑞
“鹿市头”的由来
漳浦县城丁字街口都叫做“头”,如石狮头、古井头、北街头和鹿市头。石狮头、古井头在同一地点,因麦市街正冲西街处立一只石狮,作为“石敢当”之类辟邪物,以及附近临漳驿前一口驿前井,俗称古井,所以得名:北街头是北街正好从此处开始:然而,鹿市头因何得名,却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过去这里曾是贩卖山鹿或鹿肉的市场,又是丁字路口,因而得名为鹿市头。
第二种说法:宋代高东溪家住县城,高东溪出外当官,高母在家居住,家中养一只鹿,每天上午,高母把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连同所需的钱放在一只竹篮里,把篮子挂在鹿角上,让鹿走到集市,人们知道它是高母养的鹿,就按篮中纸上所写要买的东西放上,收下钱,买完东西,鹿就走回家。由于鹿帮高母来市场买东西,所以就叫做鹿市头。
第三种说法:漳浦县城原来是一个大村庄李澳川,在南门溪边,由于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一个货物集散地,形成集镇。唐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从盘陀岭南的火田迁到这个大集镇。从此,人口骤增,经济更加繁荣,在州衙门口,逐渐开设店铺,形成街市,即现在的府前街,民众为了区别于南门溪边的“溪市”,称这街市为“陆市”。后来形成丁字街口,就称为“陆市头”。因为“陆”字又是数字“六”的大写,又把“陆市头”叫成“六市头”,这与“六鳌”原是“陆鳌”(陆地上的大鳌),后来把“陆”字当做数字“六”,称为“六鳌”的情况相同。
从上面三种说法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比较切合实际,而第二种说法是出自对高母的崇敬而编的故事。因为高东溪从来没有住县城,高东溪祠是明代成化年间为纪念高东溪而建的,他所以号“东溪”是他的家乡宅兜社处在杜浔的东溪水系,因而以“东溪”为号,并非取县城东门外的东溪之意。
对于同一个丁字街口,文字上写成“鹿市头”,口头上称为“六市头”,两称并用,一直至今。
漫话“一品山”
赤湖镇南峰村后雄社后有一座小山,叫后雄山,因山上巨石镌刻“一品山”、“一品朝山”、“当朝一品”、“万海朝宗”、“万宝朝宗”、“嫡孙坟至”等10多处,所以又得名一品山。这些石刻都没有落款,究竟刻于何时?何人所刻?历来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要从后雄社的住民说起。
南宋末年,翰林学士王振祥的儿子王元吉迁居漳浦十五都(今赤湖、深土、六鳌一带),后裔传衍前王、后王和王厝社,又分衍横山的横口社。“王”字为姓,古代方言读为“衡”(至今潮州话尚保留这种读音),又“衡”字不常用,而被与之方言音相近的常用字“雄”取代,所以,社名都写为前雄、后雄和雄厝,至今沿用(横口的“横”,读音也为“衡”)。
清初,清廷实行“迁界”,凡界外百姓都必须迁入界内,十五都划在界外,所以,王姓都迁入界内居住。康熙二十年“复界”后,王姓只回居前雄社,而后雄社被曾居住在附近吉春社的谢姓衍居,一直至今。谢姓始祖谢光启,系南宋诗人谢枋得裔孙,于元末明初入居赤湖城内西谢,其次子武庆分衍吉春社。“复界”后,谢氏子孙拓居后雄社,葬十二世祖妈吴氏于一品山西南麓,其后裔传台湾彰化二水乡,其祖妈墓亦被称为“台湾墓”。
后雄社紧靠其家山一品山,能在山中营葬坟墓和石上刻字的,只能是该社住民。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家族中若没有人官居一品者,绝不敢僭越在家山刻“一品”的字样。而王、谢二姓在东晋分别出了宰相王导、谢安,所以王、谢后裔引以为荣,在家山刻“一品”是顺理成章的。且从石刻没有署款来看,应为社中住民共同镌刻无疑。又从谢姓祖妈墓前后石上均有石刻及社中建有崇祀谢安的广惠尊王庙来看,该石刻为谢姓所刻的可能性较大。
台湾彰化二水乡《谢氏族谱》载,始迁祖谢达,为谢氏十四世,这与后雄《谢氏族谱》及十二世祖妈墓碑文相符。传台后裔二十世谢东闵,曾任“副总统”,其《自传》中多次提到祖地是漳浦县赤湖吉春社(即今后雄社)。一品山、台湾墓(谢氏祖妈墓)成为台湾谢氏祖地的象征及认祖的标志。
漳浦城南五庙及文物
漳浦县城及城郊多庙宇,单土地公庙就有80多座,较大规模的庙宇也有20多座,其中在城南的土地庙有绥南16座和南门18座,共34座;大型庙宇5座,称“城南五庙”。20世纪90年代,祖籍县城南隅的台胞回乡寻根认祖,并寻觅“城南五庙”的遗踪。
所谓“城南五庙”是指城隍庙、关帝庙、玄天上帝庙、佛祖庙和妈祖庙。这5座庙有的尚保存完好,有的已倾废,现略述如下。
城隍庙,在南大街,坐北向南。古代认为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漳浦县自唐宋时就在城南建城隍庙,元代徙庙于县西,明代移建在城南今所。城隍庙有三进,首进为前门,中进为正殿,祀城隍威灵公,后进为寝殿。城隍庙历代均有兴废,今庙址及规模依旧,前门和中进主殿进行重建。
关帝庙在下尾巷头,印池西边,坐南向北,为两进三开间土木结构。现庙已拆除,改建民居。
玄天上帝庙,在南大街,城隍庙左边斜对面。坐南向北,清代扩宽街道,前门被拆除,现仅存后进,仍奉祀玄天上帝(帝爷公),2009年修建龙湖路中段,此庙属拆除范围。
佛祖庙,在长潭仔尾。坐西向东,为两进三开间两庑廊土木结构,悬山顶,庙壁嵌有石雕及碑刻。今庙己倾圯,长潭仔也已填平,庙与潭俱建筑民居。
妈祖庙(即天后宫),在南门外溪边。建于明万历间,坐南向北,南门桥在右前方。庙为两进三开间两庑廊土木建筑,悬山顶,左侧有厢房,门匾“金南水镇”。由于地势较低,常遭大水淹没,所以在后进正殿两侧后墙用石条竖立,建成落地窗,以利排涝,形成“水镇”建筑的最大特色。
城南不仅庙宇多,官员府第和石坊表也多。城隍庙前有高夫子祠,后有蔡相府,左有詹御史府,右有林尚书府,民间有城隍神不敢入座的传说。其实,左前盐仓埕还有袁进士府,后面还有李府、陈我峰府,左后有蔡本俊府、王厝内王氏府,右后有叶侍卫府等等。南大街至南门外有石坊表9座:为赵范父赵淑宽立的“奕世纶恩”,为刘霖父刘大成立的“纶章游锡”坊,为胡廷宴父胡文远立的“荣宠天申”坊,为王应显父王穹立的“龙章宠锡”坊,为户部侍郎吴原立的“少司徒”坊,为林士章祖林竦、父林烽立的“崇恩”坊,为詹惠立的“进士”防,为山东参政王春泽立的“藩伯”坊,为吴森立的“进士”坊等。
此外,南门外有五凤桥(南门桥)、乾桥(沟仔尾桥)和得仙桥(土桥)三座古桥。得仙桥外京里社、中营社大道上有坊表5座:为朱天球立的“宫保尚书”坊,为刘庭蕙母陈氏立的“华衮褒贞”坊,为商声妻林氏并媳商琳光妻蔡氏立的“双节”坊,为蔡新母林氏立的“贞孝”坊,为刘学周妻张氏立的“节孝”坊。此外,京里社还有南坛,祭祀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俗称“天地坛”,坛已废,其神堂由当地民众改为陈元光庙。总之,县城南隅文物比比皆是,这是古代漳浦县城繁荣的象征。
横口王氏八代诗人
漳浦县历代出了不少文人,他们的著作书目载于全国、省、府、县志书,并有15人,39种,396卷收入于《四库全书》。这些著作中,有不少是诗集。漳浦人诗文著作最多的是明代黄道周,其次是宋代蔡元鼎,明代周瑛、王会、林楚、王志远、王志道、何楷、张士楷,清代蓝鼎元等。然而,就家族而言,诗人最多、著述最丰者,要数官浔横口王氏。
据《漳州市志·艺文卷》的“诗文著作书目”转录《著述综录》所载,有横口王叙(字仲安)编《墙东诗录十八集》,收录横口王氏18人的诗,每人各一集,每集一卷,共18卷。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刊印本,南靖人、江南淮徐道庄享阳为撰《(东诗录)序》。现将《墙东诗录》各人诗集列下:
王宾《员峰稿》、王宝《慥庵草》、王会《归田稿》、王节《竹轩稿》、王志逵《升斋草》、王志远《钑镂稿》、王志道《如江集》、王澄世《焚馀草》、王焕世《拙逸堂草》、王屏世《鸠飞草堂稿》、王翼世《芦庵稿》、王仍 《岭云草》、王仍缙《吾庐集》、王仍辂《珠溪集》、王仍搫《近勇堂草》、王叡《芦漪草》、王睿《思斋集》、王曰仁《竹里馆草》。
官浔横口王氏是漳浦县的科第世家,著名人物有:王会,字延亨,号梦斋,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宫曲靖同知,他的著作尚有《北雍集》、《舂陵集》、《滇中集》、《建文野史》、《梦斋笔谈》;王会子王节,号竹轩,以子志远官封晋州知州、户部郎中;王志逵,字如升,号升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官绍兴府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王志远,字而近,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四川、河南右布政使,江西、广西左布政使,他的著作尚有《意雅涉笔》、《宝廉堂疏》、《书经解》、《中庸说约》、《王氏四书》;王志道,字而宏,号东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左副都御史,隆武时,任吏部侍郎,他的著作尚有《如江二集》、《易解》、《六十四卦名》、《千续韦编》、《诗经疏》、《阴符解》、《老子首篇解》、《松关书义》;王仍缙,字伯云,《漳州府志》载为清初著名诗人;王仍辂,字载卿,志道孙,入清不仕,与丹山张士楷交游,隐入珠溪万山中,称诗集为《珠溪集》,暮年乃还东里故居,老死于茅亭中;王睿《羔山夜坐》诗载《漳州府志·艺文):“山荒眠虎豹,夜静听江潮。不寐吟偏切,多愁酒莫消。堂虚灯黯黯,野旷竹萧萧。惟有庭中桂,花开慰寂寥”。
在《墙东诗录》诗人中,王宾、王宝应是王会的父辈,以下分别为王会的儿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连续八代人俱有诗集行世,这在漳州府是独一无二的,列于全国诗坛而无愧;这不仅是横口王氏的荣誉,也是漳浦人的荣誉。
无字的石坊表
漳浦县城东郊草埔村后有个变电站,变电站西南有个小水库,水库南边靠岸处有一块巨石,微仰的石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这个石刻并非文字记述,而是一座浮雕坊表,坊表为两柱单门二楼式,线条简朴清晰,通宽约340厘米,高约300厘米,坊中坊外均无文字。坊表南边有一小山,山顶构筑一座避乱的小山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什么事?在此荒郊野岭的山谷中凿刻此无字坊表?这坊表跟小山寨又有什么关系?这历来就是一个谜。
关于这座无字坊表有这样的传说:蔡新的第六子“六公子”玩世不恭,大胆妄为。有一次,广东解往京城的十万两库银经过漳浦,被“六公子”劫持而去,说要作为建一座全石的坊表和一座五里深坑桥的费用。解押官到京城奏知朝廷,皇帝派大臣到漳浦追查此事。“六公子”得知后,急忙召集工匠,在草埔社后山谷中大石上凿刻此座坊表,又在地名五里(在三古与马口之间)和深坑(在长桥社旁)各建一座小小的石桥,以应付钦差大臣的查勘。钦差大臣到漳浦实地查勘,确实有一座用整块石头凿刻的坊表,又有五里桥、深坑桥,而且得知“六公子”就是当朝宰相蔡新的儿子。于是,不再深究,就回京缴命。而“六公子”也安然无事。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这座无字坊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悲痛的历史。查阅《漳浦县志》,自明正统间至清初顺治间,漳浦历经多次战乱,城郊常遭劫掠杀戳:“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余党张福荣陷邑,居民死亡殆半,城中为墟,郊坰地无主者,厥后招集残黎,听其以丁力占垦,犹未免旷土。”(“草埔”的地名大约由此而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县郊,十一月,倭寇麦园埔”;“嘉靖四十一年,张琏率倭寇入掠县郊,民逃匿山中,其虔刘于锋镝之下者,不可胜纪;”“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佛潭桥寇据新亭寨,总兵杨佐被杀;”“顺治八年十二月,郑成功大举袭县,时四郊悉被焚掠。”据以上记载,草埔、新亭、麦园埔一带战乱频冗,民众死者无数,连躲藏在小山寨中的也难幸免,尸体即抛入山间坑壑中。
这个无字坊表也许就是后人为悼念这些无数的死难者而刻的。站在小山寨上,俯视山脚下,在静谧的斜阳中,这无字石坊表似乎在倾诉着一段悲痛的历史。
邱懋炜与杜浔城
杜浔是漳浦县南区的重镇,人烟稠密,良田万顷,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杜浔镇居民有邱、洪、卢三大姓,其中邱姓建了一座浔江城堡,俗称杜浔城。建城者是邱姓族人邱懋炜。
邱懋炜,字以鄂,号肯怡,杜浔文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升兵科给事中,上《屯田》、《马政》、《边防》、《备倭》、《玩弁》、(厂珰》等奏疏。历任广东参议、赣州知府,升广东副使,以亲老不赴任,致仕归家。
邱懋炜回乡后,海寇郑芝龙尚未受朝廷招抚,在沿海扰乱。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二月(《漳浦县志》载为“崇祯元年二月”),郑芝龙从杜浔港登陆进犯杜浔,邱懋炜组织乡民抵抗,他脚穿草鞋,手执武器,走在队伍前面,乡民个个争先奋勇杀寇,郑芝龙急率众退走,自此,不敢再侵扰杜浔。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邱懋炜鉴于地方极不安静,又考虑海寇可能会重来侵扰,于是与族人商议修筑城堡,并首倡捐金,众人亦尽力损资相助,在原有其伯祖邱时庸修建的旧城堡遗址上,加以增扩,周长四百五十丈,城上筑雉堞,设三个城门,外筑敌台,备护御。自崇祯十三年正月动工,至崇祯十五年八月竣工。
城堡建造完成,请时归休在家的兵部侍郎、县城新路人林宰撰写《给谏肯怡丘公建堡碑记》,《记》中说:“夫自丁卯之事观之,先生之保聚井牧者,与逆徒争一旦之命;自庚辰之事观之,先生之教宁宗党者,为来许画万载之安,先生心血亦殚矣!”“事成,迩人德之,远人义之,合辞己请,共为勒石,以志不朽。”颂赞邱懋炜御寇、建城的功绩及众人力请为其立碑的因由。同里的进士陈朱图、许祚昌,知州黄廷金,以及举人徐明彬、涂伯案等80多人前来庆贺,皆列名碑上,足见当时庆典的盛况。
现杜浔城己被拆除,仅存一座城门和几段残垣,而镌刻建城堡碑记的石碑至今仍存于邱懋炜的祠堂中,邱懋炜建城堡的故事尚在民间广为流传。
盘陀涂四世仕宦
盘陀涂氏居衍在盘陀镇割埔村的盘陀涂、水阁、树下、山边等社,祖祠所在地称为盘陀涂社。盘陀涂氏于第四至七世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和一个吏员,是盘陀各姓中科举仕宦最多的姓氏。其祖祠中堂壁匾“祖德传芳”。对联:“江右宗风远,漳南世泽长。”“至刚至大,塞乎天地:有典有则,贻厥子孙。”灯号“涂府进士。”原堂中挂有进士、文魁等匾额,以显荣耀。。
盘陀涂始祖涂德,字崇旭,号恂庵,于明永乐、宣德间迁居漳浦盘陀。传至第四世涂为宪,字大法,号西皋,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官广东韶州府通判,称通判祖。他与县城人、长史林埙往来密切,亦结识泉州惠安人张慎(进士张岳之父),交情甚笃。涂为宪子涂充,字汝实,号肖皋,嘉靖间,授鲁府引礼舍人,此乃陪王府来往大小官员之礼宾官,其才貌、言辞俱出众,受人钦羡。涂充次子涂绩,字希唐,号凝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历官广东潮阳教谕、怀集知县,为政廉明,重视人才培养,百姓怀念。涂绩元配王氏,系赤土岭下云人,太常寺卿王应显的女儿,因此,王应显卒后才葬在盘陀天鹅山西麓。涂绩三子涂梦花,字季凝,号江伯,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年方22岁,少年得志,然而不久明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登辛丑科进士,时年44岁,属大器晚成,授山西翼城知县。他的著作有为诏安进士林日瑞撰《祀西湖忠臣祠记》传世。
涂氏世代科甲仕宦,他们在离村不远处另建别墅,开池引水,建筑楼阁,其后裔在此居衍,即为水阁社,今亭台楼阁已不见,而社旁有大潭(鱼池)遗址,其后裔至今尚能传述当年此处繁华的状况。
水田刘氏与水田寨
漳浦县的刘姓有杜浔北坂(涵头)刘、霞美刘坂刘和县郊水田刘。明代,北坂出了进士刘庭芥、刘庭兰、刘庭蕙,号称“漳浦三刘”;刘坂出了叔侄进士刘霖、刘正中,刘霖称为“殿中执法”,尽人皆晓。然而,县郊溪南水田刘却鲜为人知,水田出了知州刘文芳,更为默默无闻。
刘文芳,号勉斋,县城南郊水田社人。父亲刘桐,读书业儒,善于教督子弟。文芳自幼聪颖异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参加乡试,中式举人。初授教谕,升广东曲江县知县,清白廉介,考绩为最,擢广西郁林(今玉林市)知州,卒于官,葬在水田社北侧山下。其孙女为甘肃巡抚、诏安(今属东山县)人林日瑞继室,淑德鼓范咸备,累封夫人;又一孙女嫁给杜浔沙岗(今属沙西镇)武举人林遇朱。
明代及清初,水田社人烟密集,有数百户人家,建刘氏祖祠,坐西向东,祠前立数座石旗杆夹。社前有水田近千亩,所以社名称为水田。原社中建筑一座土楼和数座“六壁”庭院,分成楼仔派和“六壁”派。在土楼旁设墟场,叫做土楼仔墟,村社极为繁荣富庶。有一部分族人迁衍磁窑附近,称为“小水田社”。后来,宗族内讧,又遭瘟疫、战乱,水田社竟然倾圯荒废,今仅存水田寨社。
清顺治年间,刘文芳后裔刘克廉,娶妻陈氏,生一子伯爵,年方八岁,克廉病逝,陈氏抚养伯爵成人。刘伯爵生一男二女:男刘学周;长女嫁给下布社蔡世远。后来,蔡世远登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卒赠尚书、太傅,民间称为“旧相”。康熙间,刘伯爵在水田社东侧山丘上建小寨堡居住,称水田寨社,相传建堡时获得女婿蔡世远的资助。寨堡沿山势而筑,坐南向北,居高临下,有顶、下两个寨门,顶寨门门额刻“和安寨”,内有一座玄天上帝小庙正向寨门:下寨门门额刻“和和山城”,颇具特色。刘学周早逝,未婚妻张氏归刘守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县城南郊京里社大路边,建节孝坊,以为旌表。
今水田寨有12户人家,并有一部分族人移居县城。前几年,水田刘氏尚存一幅头戴乌纱帽、身穿绯红官服、腰结腰带的刘文芳画像。至今,寨中居民尚在传谈其祖宗出外当官的事迹和下布“旧相”蔡世远建寨堡给岳父母居住的故事。漫话“瞻云北阙”楼
在绥安镇与旧镇镇交界处的鹿溪之滨,自北向西南毗连着五个村社,它们是岭顶、楼内、树下、后营和涂厝,其中岭顶、楼内属今旧镇镇甘林村,树下、后营、涂厝属;绥安镇英山村。五个村社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出村社界限了。
这五个村社居住着不同的姓氏,涂厝为涂姓,后营为孙姓(原住附近孙厝尾社),树下为蔡姓,岭顶为赵姓,楼内现亦为赵姓居衍。楼内社是因有一座楼而得名,楼作内外两圈,均为方形,内楼、外楼各开一个楼门,同向南。外楼门上不见楼匾,内楼门上楼匾为“瞻云北阙”。据当地民众说,楼为王参君(或作王堪君、王监军)所建。因“王”与“胡”方言语音相近,也传为鹿溪桥社胡军门(胡廷宴)后代所建,楼主人曾与甘林下坑社进士赵桐友相互诅咒,以致家败楼毁。但鹿溪胡姓却否定这一点,因为胡廷宴与弟郡马胡廷宰都建府在县城,他们的后裔都居住在绥东一带。然而,王参君是谁?楼建于何时,还是一个谜。
据《漳浦县志》记载,这个地区明清时属枫溪保,介于瑞岩保、后港保与甘林保、秦溪保之间。有一个村社叫枫林坑社,建一座楼,称枫林坑楼,亦称枫溪枫,这座楼就是现存的瞻云北阙楼。明末清初诗人陈祖虞《宿枫溪楼》诗:“杂树低平楚,危楼插太虚。人间虽念乱,此地且安居。拂席云归后,开窗月出初。悠悠终夕话,好为羡樵渔。”又据《浦北林氏族谱》载,浦北林氏五世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官宁府长史,其第六女林倩,嫁枫林坑社王豸,以子王健进士,官浙江参政而封宜人。从上述可知,枫林坑社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出了进士王健,官至浙江参政,其父王豸(《漳浦县志》载,王健父为王璇,而王豸之子为王春泽,恐系误记)封承德郎、户部主事,称王封君。这样,枫林坑楼是封君王豸或其后裔所建,建楼时间在嘉靖、万历间。民众传为“王参君”,应系王封君之误。
又据《乌石林氏宗谱》记载,进士王健是探花林士章长子林汝谐的岳父,其同科进士林一新、王春泽。林一新是林士章从叔,而王春泽的祖母是林士章祖父的四妹,所以,王豸、王健父子与乌石林氏有着密切的关系。乌石进士林功懋(士章族叔)、林士宏父子于嘉、万间建万安楼,林春斋(士章堂兄)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晏海楼,而这与王豸(或其后裔)建瞻云北阙楼不无关系。
现楼内社已无王姓,王豸、王健的后裔为何消逝也无从稽考,仅存此座残破的瞻云北阙楼,任人评说是非。会魁、解元刘庭兰
在古代科举中,漳浦县有不少的会魁和解元,其中,明代刘庭兰既是解元,又是会魁,为漳浦人争得荣誉。
刘庭兰,字国征,号纫华,杜浔涵头(今北坂村)登科社人。家境贫困,与兄庭芥随祖父至山中读书,生活清苦,兄弟勤勉攻读,立志青云。万历四年(1576年),庭兰与兄庭芥、从兄庭蕙同科中式举人,时称“漳浦三刘”,庭兰名列第一,称解元,该科称“刘庭兰榜”,誉满闽省。万历五年,刘庭芥与同科举人刘霖(刘坂人)联捷进士,庭芥获第7名,列二甲4名,曾参与让皇帝选取鼎甲三及第之荣幸,在明朝,这是仅次于探花(第3名)林士章的最好名次,而庭兰与庭蕙落第。
万历八年(1580年)庭兰再接再励,参加会试,夺得第14名会魁,更为意气风发。其时,直隶解元、南乐县人魏允中,南直隶解元、无锡人顾宪成也在这科会试被录取,均名居前列,与刘庭兰鼎足而立,时人称“三解元”,三人并负俊才,踌躇满志,同时上书副相申时行,“张居正专政,灾异见,而中外竞颂功德。允中、庭兰各上书座主申时行,劝之补救,时行不能用。”(见《明史·魏允中传》)。魏允中与兄允贞、弟允孚时称“南乐三魏”,与“漳浦三刘”并称于世,《明史》也为刘庭兰立传。
不久,参加殿试,顾宪成获第5名,列二甲2名;魏允中第61名,列三甲1名;刘庭蕙第218名,列三甲158名:刘庭兰出人意料之外,仅获第291名,列三甲231名,该科录取302名进士,庭兰列倒数第12名。该科福建人最好名次是晋江人温显,获第6名,在顾宪成之后;漳州府最好名次是龙溪人谢文炳,获第25名,漳浦人最好名次是薛士彦,获第52名,列二甲49名;庭兰岳父林士宏第65名,列三甲5名,翁婿同科进士,传为佳话,漳浦县同科进士尚有蔡升、蔡琮、邱汝材、王应麟4人,名次均在庭兰之前。这对于少年得志、指斥方猷的刘庭兰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然而,更大的噩耗随之传来,父亲刘祥鸾病逝,庭兰未及观政(见习),立即归家葬父。丧事未了,庭兰也抑郁而死,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世人皆为之叹惜。
刘庭兰长子履悼,号步纫,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未仕;次子履恺,庠生,为林汝诏长女婿、探花林士章的孙婿,移居县城军仔顶。高东溪的两篇《铭》
高东溪,名登,字彦先,东溪是别号,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人。杜浔地区有两个水系:源出祖妈林流经徐坎的称西溪;源出霞美尖石岭和杜浔大旗山、狮头山一带流经近城社附近合流的称东溪,宅兜地处东溪水系,所以他就以“东溪”为号,世称高东溪。
高东溪一生忠孝,《宋史》及省、府、县志书均为其立传,漳州府城、漳浦县城为其建祠崇祀。祠中有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匾额“忠孝两全”、“百世师表”和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因他德高望重,浦人称他为高夫子,并树立他为漳浦县“忠孝廉节”四贤人中“孝”的典型。
高东溪坚贞高洁的情操为世人所钦敬,他的《方竹杖铭》和《慎独斋铭》正是他情操的体现,现将铭文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方竹杖铭》:“噫!其节高乎曰高,其操坚乎曰坚,其中虚乎曰虚,其外圆乎曰圆,然则胡为而圆?今此君能方矣,盖其德也全。听琴横膝,望月倚肩,与高子兮周旋。”高、坚、虚、圆是竹的特性,而此杖却能弃“圆”而“方”,即弃其圆通而取其方正,这正是高子(高东溪自称,下同)所禀赋的高贵品质。
《慎独斋铭》:“靖康初,高子以少故去贤关(太学),僦居景德僧寺,兀兀终日,咄咄书空,因揭‘慎独’颜檐间,为之铭云:其出户(门外)如见突,其入虚(空屋)如有人,其行无愧于景(日光),其寝无惭于衾(被子)。请事斯语,无怠厥终。”他把自己的居室称为慎独斋,所谓“慎独”,系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他在《铭》中提出“出、入、行、寝”四种行为举止的准则,并且坚持到最终也不懈怠,以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
读其文,观其行,言行一致,这正是高东溪之所以能成为“百世师表”之所在。漫谈“高东溪故宅石刻”
《漳浦县志·丛谈》有一则记载:“东溪高先生故宅在杜浔。明季,有某绅作冢于此,掘地得石刻云:“汝昔不如我昔,我今不如汝今。天地好循环,何用苦劳心’。或劝改葬,绅不从焉。”并注明“采《郡志》”。
“丛谈”就是传说,此传说不是出于漳浦人之记述,而是采自《漳州府志》,传闻就会更加失实。从石刻内容看,这是一首谶语诗,所谓谶语就是一种隐语或预言,这些谶语无论用于何时何事都合适,这是造谶语者惯用的伎俩。早在汉代,就盛行谶语,隋炀帝曾正式禁毁谶纬,但仍断续流行。至唐代,尚存在这类谶语诗,《全唐诗》收录两首,归类为“鬼诗”,现抄录如下。
其一,慕容垂《冢上答(唐)太宗》:“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荣华各异代,何用苦劳心。”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建立者,唐太宗征辽时,路过其墓,得此诗。
其二,赵 (jǐn9)《献高骈》:“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人生一世事,何用苦劳心。”高骈是唐末淮南节度使,因挖墓砖筑城,得此诗。
高东溪故宅石刻诗与上述的诗同一模式,且也与墓有关,足见此传说系从这两首诗的典故蜕化而来。高东溪先生一生忠孝,品德高尚,生前决不模仿此种“鬼诗”作为谶语,以儆戒后人,这纯属后人托作。据了解,宅兜高东溪故宅旁确有一座坟墓,建于天启二年(1622年)冬,其墓碑文“乡进士步纫刘公及配孺人蔡氏、程氏墓。”其墓主是谁?这是涵头进士刘庭兰的儿子、举人刘履悼的墓。刘庭兰,号纫华,他的儿子取号“步纫”,有“步其后尘”之意。因为刘庭兰后裔比较衰微,所以,好事者就编造这则传说来加以附会,这是“忠孝两全”的高东溪生前所料想未及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