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梧与顶车潘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89
颗粒名称: 潘碧梧与顶车潘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4
页码: 156-169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南靖县车田象牙庄保顶车社的历史渊源和潘氏家族的世系谱系,涉及了潘碧梧的家族历史、学术成就、社会活动和地域背景等内容。同时,文章也记录了潘氏家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对漳州地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潘氏 家族历史 漳浦县

内容

明代中期,流行王守仁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的理学,因王守仁曾到闽南、粤东平乱,建立福建平和县,归漳州府管辖,所以,王守仁对漳州的影响很深,他的理学在漳州也颇为流行,漳州的阳明学派学者不少,其中,潘碧梧是较为著名的理学家之一。潘碧梧是哪里人?《漳州府志》、《海澄县志》都把他归为海澄县人,这是错的。潘碧梧的里籍是南靖县居仁里第一图车田象牙庄保顶车社,为今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顶车社人,顶车潘姓至今尚流传着许多关于先祖潘碧梧的故事。
  一、话说“车田”
  车田自漳州建州时就隶属漳浦县,历唐、宋至元代中期至治间(1321~1323年),析出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建立南胜县,县治在矾山九围之东,即今平和县南胜镇,时漳浦的车田及其他大片土地划归南胜县。车田距南胜约20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南胜县主要经济繁荣的区域。车田即今漳浦县石榴镇的石榴坂、象牙庄地区,距漳浦县城仅8里。当时为了促进新建的南胜县经济发展,特将近在漳浦县城西郊的“粮仓”划归南胜县。
  至元三年(1337年),南胜县徙县治于小溪琯山之阳,即今平和县小溪镇;至正十六年(1356年),再徙县治于九龙江西溪之北,并更改县名为南靖县,县治即今南靖县的靖城镇。这样,两次县治迁徙,使车田离县城越来越远,已有百里之遥。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时佥都御史、南赣汀漳巡抚王守仁平定闽南粤东之乱,准奏割南靖清宁、新安二里设置平和县,而车田属南靖居仁里,不在割划范围,仍属南靖县,这样,车田西接平和县的五寨,北紧靠漳浦县的东山保,成为南靖县的一块“飞地”。车田要往县城,其最佳路线是借道东山保,经大坪岭,进入南靖县的大坪、龙溪墟;或从车田的山城从山路经栖云岩再经大坪岭到大坪、龙溪墟,然后往县城。
  清雍正十年(1732年),礼部侍郎、漳浦县人蔡世远上疏《请移远县地界改属近县》,认为车田远去靖城百里之外,官府管辖鞭长莫及;而车田离漳浦县城仅十里,“车田人商旅往来俱漳浦贸易,而南靖实为罕到,故有司难得而治。”因此,建议将车田二十四保(包括龙溪墟的九保)改归漳浦管辖。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南靖居仁里第一图车田的石榴坂、象牙庄等十五保划归漳浦县管辖(龙溪墟九保,仍归南靖,至1957年才划归漳浦县)。至此,车田又回归漳浦县的疆域,一直至今。
  由于车田在归属上有如此复杂和特殊的情况,而“车田”这个地域名称也仅在史书上出现,民众中很少使用,所以即使是漳浦人,也少有知道车田在哪里的,《山美(田尾)潘氏族谱》实为车田潘碧梧的弟侄、子孙所编纂,自然不必注明车田在何处,而后来海澄田尾的藏谱者却认为车田就是海澄的地名,致使《海澄县志》直认潘碧梧为海澄人,并为之立传。《漳州府志》因袭《海澄县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理学家潘碧梧
  潘鸣时,字徵平,号碧梧,世称碧梧先生,南靖县车田象牙庄保顶车社(今属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顶车社)人。现据《漳州府志》、《海澄县志》、《潘氏族谱》中的《潘碧梧传》整理如下。
  潘鸣时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潘日跻,博览群书,过眼成诵,族叔潘荣(后为户部尚书)甚相器重。但年近三十而逝,壮志未酬。父潘世望,为人慷慨特达,善于排难解纷,正己利人,为乡所倚。
  潘碧梧聪明颖异,家贫,采樵以资学业,读书龙岭岩,勤奋力学。少有大志,其住所,左画八卦,右图八阵,逖然有文武经世之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26岁时,就毅然以挽回风俗人心为己事,倡行乡会,彬彬有礼之风俗,为他乡仿效。
  他早年即从事于穷理实践之学,得王阳明《传习录》,专提“良知”,读之深有领悟,就到浙江钱塘、会稽一带,会见王阳明的高徒王畿、钱德洪、贡受轩等共相探研,得到印证,对阳明理学日益自信。归来后,以阐发阳明理学为己任,在家乡象牙庄顶车社中建乡学,四方来学者二三百人,随材造就,各得其益。时漳浦乌石人林楚(号春斋)精研程朱正学,也出入于姚江之学,成为名家,学生众多,林、潘二人分别在东、西两地讲学并结下深厚友情。潘碧梧对比他大8岁的林春斋十分敬服,他曾对林春斋说:“某学本出自尊府,至开关启钥,则吾兄之功为多。尝历外江诸友,非无种种佳论,终觉是剪彩之花,不似吾兄一一根著。”由于潘碧梧的虚心慕友,学术越精,声誉越高,终于成为漳州地区的著名理学家。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侵扰漳浦沿海一带,潘碧梧立即组织训练乡兵,积义仓,准备抵御。继而张琏与倭寇合伙,纵掠漳浦,并侵入内地,远近百姓近万人逃到车田一带避乱。
  嘉靖四十年(1561年),平和县五寨社林汝忠率众起事,因车田有乡兵守护,不敢进犯,而对漳浦县东山社进行攻掠,时漳州府推官邓士元兼摄漳浦县事,率兵至东山社围攻林汝忠,被林汝忠打败。回县城后,就请当时辞官在家闲住的四川副使、乌石人林功懋荐徵其好友、南靖车田潘碧梧率乡兵抗击林汝忠。由于车田的乡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潘碧梧亲自率领乡兵,攻入五寨社,活擒首领林汝忠,平息了反乱。
  经过了这场平乱,潘碧梧的名声更为众人所敬重,提督学政副使姜宝、蔡国珍和巡海道周贤宣都认为潘碧梧有经时济世之才能,先后荐徵他主持省养正书院和漳州府龙江书院的讲会,学生们都得到极大的启发。
  隆庆元年(1567年),设置海澄县,也许是有族亲在海澄,更兼经漳浦到海澄路途平坦,潘碧梧入海澄学籍。翌年,领恩贡生,入太学。归来后,由友人侯任、施仁和山长陈第延请,主持漳州芝山讲会,讲述阳明学派的理学,不竞声华,一时成为社会风尚,影响颇深。此时,他隽家居住漳州府城,与施仁、高则贤、潘桂芳、周一阳被尊为“五贤”。听讲的学生如王应麟(后为潘碧梧的侄女婿)、张惟方、苏攀、吴道濂等,后来都各有成就。
  万历六年(1578年),授河南信阳州判官,时年已62岁。他到任后,陈述利病,剔除宿弊,百姓得以安居。适知州缺,代理知州事务,欲施行乡约,遵崇民善,忤逆上官之意,万历八年(1580年),被报罢官。信阳士民十分爱戴,留他落籍信阳,继续为民众讲学、训导,但他年纪己老,谢绝挽留而归。万历九年(1581年)三月,卒于家中,终年65岁。
  他的著作有《易图说》、《读书偶见》、《乡约练兵书》、《平五寨事略》及应酬书札等编(《漳州府志》、《海澄县志》又载有《语录》、《易经偶见》、《顽庵录》、《人和楼录》等)。
  潘碧梧逝世后,提督学政副使徐即登举祀为漳州府乡贤;提督学政耿定力特在南山寺东偏创建祠堂崇祀;他的学生右佥都御史王应麟、湖广副使张惟方、贵阳府通判苏攀和吴道濂等为立租田,以供祠祭之费用;万历三十七至四十年(1609~1612年),闵梦得任漳州知府期间,应允府学学生的请求,春秋以府学教官临祭。时吴道濂、苏攀也已逝世,就以这两个学生配祀。
  三、漳浦车田顶车潘氏
  顶车社在省道山旧线象牙东段北侧,新建象牙市场东北方,为潘姓聚居村社,今有100户400多人口。原潘姓住顶车、下车仔、埔仔头、汤流沟和甘边五社,祖厝有三座并列,后遭瘟疫等原因,下车仔住吴姓,埔仔头、糖流沟和甘边社已废。
  顶车社有一座古楼,在社的东边,原名嘉野楼,建于明嘉靖间。有内外两楼,都是方形。内楼三层,楼门向西,内每边5间,共60间房屋,中一天井,楼门前(西边)和北边各有平屋一列,西边的7间,北边的10间。外楼大门向南,门间三层,其余都是两层,每边各15间,有120间房屋,内外楼共有房屋近200间。外楼门匾丢失,重修时只在门上书写“嘉野楼”三字,今字被白灰涂抹。楼门前有一方水塘,楼东侧有一条大水沟,为护城河,原与水塘相通。整座楼房结构似“同”字,而左内加一竖,也即一个大方框“口”内藏一个“石”字。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古代土楼建筑中极为少见。
  嘉野楼西边为顶车社,社中尚有古建筑遗址2处:一为古大厝遗址一处,残垣和大门石框尚存,未知何人故居。二为学仔厅遗址一处,坐北向南,原主屋一厅两房,屋前铺一个砖埕,埕外建围墙,前墙正中开花窗一个,大门在围墙花窗左边。右边围墙开一圆门洞,通西边厢房,厢房一厅三房,紧附着主屋,北端结小西厅,南端开一个巷头门。现主屋东、南围墙已倒塌,西边的山墙与围墙及厢房尚存,厢房尚有一户人家居住。这座学仔厅据说就是潘碧梧先生讲学处,在此听讲的学生有300多人。后来,成为潘氏家族学塾,培养了举人潘庭礼、潘承清,贡生潘枝香等人。
  潘氏祖祠紧靠在象牙新市场东边,原有三座,坐西向东,后来相继倒塌,其中有一座可见残址,几年前,祠中尚有一棵桂花树,祠外有水井,祖祠外右角(东南方)有水塘。
  潘姓先祖坟墓中,有一座督金龟朝北斗”墓,在象牙新市场东北方,墓坐南向北,略偏东北。1958年大跃进时,墓后曾筑炼铁炉,墓碑被挖去筑炉,墓也被炉渣掩盖一部分,现尚可辨认其遗址,墓上生满草木,墓埕尚存,墓右开一水沟,沟中曾流红水,传为伤了龟右眼,故俗此墓为“独眼金龟”。《潘氏族谱》中有幅“金龟朝北斗”墓图,其描绘墓及三座祖祠、顶车楼的位置与实际方位完全相同。
  2007年,台湾彰化潘厝潘姓族亲来认祖,带来台湾潘姓族谱,明确记载,其祖先“由福建省漳州府樟(漳)浦县车仔社(原注:今福建省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车仔)来台,先至大武郡东保的施厝坪,后移居枋桥头庄新店天公埕。”并记载是十一世祖敦厚于清乾隆初期(1736~1755年),背负十世祖基创之灵牌,与侄子一齐迁台。敦厚后迁到七星落地的第四、五墩居住,即今彰化县社头乡新厝村潘厝社。其侄另择他处发展。
  台胞来认祖,因车仔无族谱可对,原有族谱己丢失。今人仅记辈序最后一句:“正己是真师。”所以,尚未确认。留下台湾编的族谱在潘金龙处。与台胞接头者潘永义。
  四、漳州潘姓源流
  1、《潘氏族谱》的纂修
  ①家谱分上、下卷,卷首有序言二篇,《潘氏续修家谱乞言疏》一篇。上卷为:凡例、姓原、宗法、世系等篇;下卷为:世纪、勋爵、科第、特奏、荐辟、恩荫、明经、女懿、世宠、世懿、祠墓、祀典、家训、艺草等篇。谱中下卷无“艺草”,有“坟图”12幅。
  ②族谱始修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南京户部尚书潘荣纂修,请时任少詹事兼翰林侍讲的状元、莆田人柯潜撰序。序中说:“大司徒疏庵公与不佞同官,又为朝望臣,以天子望臣退而家居,为家修谱,是诚足为斯谱光也。”
  ③明崇祯二年(1629年),续修族谱,由车田潘氏族人纂修,修谱者为十四世鸣球(又写有“徵梅”、“一智”,疑为鸣球的字、号),十五世穆、庭仪、应唐、云登、为埙,十六世英懋(碧梧孙、庭礼长子)。由应唐、英思(英懋弟)请时在家闲住的左副都御史、漳浦人王志道撰序,序中说:“吾漳潘氏,称衣冠甲族,旧故有谱,久多轶焉弗详。一日,潘君应唐、英思等因……纂修,汇而成编。”“修己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收矣萃涣,毋亦惟率祖攸行是凛,盖肃然有宗法之遗焉!”
  ④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十八世孙潘文俊敬抄。此次仅为抄录存藏,似无续修内容。
  ⑤族谱由龙海市海澄镇黎明村仁美(田尾)社潘金川、潘马爱父子珍藏。2003年3月,黎明村仁美社潘姓族亲将旧谱复印传世。本文即据此复印本编写。
  2、津州潘姓辈序
  《潘氏族谱》载,潘氏辈序共20个字,谱中没有标明从何世起辈,是否从一世诒徽为“英”辈,难以确定。其辈序如下。
  英隽开宏运,乾刚赖以扶。同人为大道,正已是真师。
  3、漳州潘姓开漳五祖
  始祖:潘节,唐仪凤二年(677年)从玉钤卫翼府左郎将陈元光入闽辟漳建郡,任队正,有功,升校尉。至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赠昭德将军。子景。
  二世潘景,唐开元二年(714年),陈珦为父复仇,景统兵为前锋,直捣蓝奉高巢穴,讨平有功。开元四年(716年),任李澳川行军总管。
  再传潘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以异才荐授中书舍人,历官大司空。
  再传潘存实,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登独孤璋榜进士,历官南省郎中、东宫左庶子,累迁户部侍郎、资治尹兼翰林院学士制诰,特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祀乡贤、名宦。
  再传潘嶷,存实后裔(一说存实子),官四门博士。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刺史王绪攻下汀漳二州,沿途劫掠,嶷从漳浦甘棠乘舟经海路逃难,至晋江东石下径定居。
  从潘景至潘存实,其参与社会活动时间自公元714年至818年,相距104年,故非直接传承关系,而属名人摘录。
  4、漳州及顶车潘氏世系
  一世
  诒徽,字丕猷,潘嶷九世孙,居晋江东石下径(潘径)。宋绍熙二年(1191年),避仇携家归漳,居住龙溪,为重开漳州潘姓始祖,故列为一世。宋宝庆间赠文林郎。耽经嗜史,雅尚风节,日夕课子无虚时,见机明决,人咸式其隐德。生二子:武、载。
  二世
  武,字叔允,诒徽长子。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特奏名第三名,授文林郎。生一子:垫。
  载,字叔熙,诒徽次子。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未科登蒋重珍榜进士第四名。生二子:垧、靖,兄弟徙居泉州惠安县辋川。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其裔孙、长史潘一谔来漳谒祖。
  三世
  垫,初名垍,字尊岳,号善甫,武之子。丰仪俊伟,学行优闳。宋理宗淳祐祐元年(1241年)以异才荐,任金浦主簿。升万州(在今四川万县)判官,以年老道远,请告。择地于漳浦上漈(即今漳浦县玳瑁山茶场坑仔尾社,原属赤岭公社油坑大队)居焉。卒于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壬辰四月初八日。葬在漳浦县二十八都上潦平登山大陂溪上,墓道碑立在潘仓大道边,地名潘岭(在今龙海市白水镇),题曰:“金浦主簿潘公神道”。娶林氏,生三子:彦玫、彦珷、彦 。
  四世分派为福、禄、寿三大房
  彦玫,垫长子,为福房祖。生三子:天锡、天从、天与。徙居峨山(即浯漾山,在今龙海东园)、古坑(今龙海东园新林村)、车田(今漳浦县石榴、象牙一带)、上潦(今漳浦玳瑁山茶场坑仔尾社)、霞潭(或作霞田潭,即今龙海白水郊边村)等处。
  彦珷,垫次子,为禄房祖。生四子:世忠、世祥、世抚、世贵,分居仁美(今海澄镇黎明田尾社)、官田(在龙海颜厝官田)、栖棚(今龙海角美白礁潘厝)、笋江(今属泉州南安县)等处。
  彦 ,垫三子,为寿房祖。生四子:景茂、德茂、景芳、德芳,徙居方田、瓜园(二处今在龙海白水镇方田村)。
  五世福房
  天锡,福房一,派住峨(漾)山、车田(即今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顶车社)。
  天从,福房二,派住峨(漾山、古坑。
  天与,福房三,派住霞潭(即霞田潭)。
  世忠,禄房一,派住仁美(在今龙海市海澄镇黎明村田尾社)
  世祥,禄房二,派住瓜田,分住官田(出南京户部尚书潘荣)、北京(有多人任职锦衣卫)。
  世抚,禄房三,徙居坂仔、栖棚。
  世贵,禄房四,为致政公,徙分笋江。
  景茂,寿房一,派住方田、瓜园(均在今龙海白水镇方田社)。
  德茂,寿房二,派住方田、瓜园。
  景芳,寿房三,派住方田、瓜园。
  德芳,寿房四,派住方田、瓜园。
  以下为福房一的派系,六世至八世有汝山、志良,世次未详。
  九世
  智绍,娶李氏。生二子:本亨、本盛。
  十世为车田潘氏一世祖(时车田里已割归南靖县)。
  本亨,讳顺长,号隐叟,智绍长子。生于明永乐十三年乙未,于明宣德、正统间徙居南靖县车田里,即今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顶车社,为顶车潘氏始祖。娶吴氏,谥隐顺,夫妻卒葬在漳浦县城西郊虎山之中心,坐北向南。生三子:俊明、俊杰、俊智。
  本盛,讳佾,号履道幽人。智绍次子,卒葬在泉田尾枫树下。又一墓葬在象牙庄社旁号为“金龟朝北斗”,并附有坟图。
  十一世
  俊智(祖父名智绍,而名俊智,似有不合),本亨三子。娶侯氏,谥贞淑,(侯氏墓在三角径观音亭处,墓名“倒飞凤”)生二子:日跻、良助。
  十二世
  日跻,讳长(疑有误,因祖父讳顺长),号云林,俊智长子。娶许氏,生一子:世望。
  良助,讳赞,号静庵,俊智次子。娶徐氏,生三子:世彦、世道、世极。
  十三世
  世望,讳巍然,号宾旸,日跻子。娶吴氏柔(谥疑有缺字),继娶郑氏温惠,生八子:鸣时、鸣镳、鸣镆、鸣琮、鸣瑀、鸣皋、鸣凤、鸣远。
  世彦,讳巽,号墩默,良助长子。娶徐氏慎睦,生三子:鸣文、鸣武、鸣盛。继娶许氏,无出。
  世道,讳达,号碧溪,良助次子。娶林氏恭顺,生五子:鸣夏、鸣云、鸣章、鸣护、鸣春。
  世极,讳造,号守劣,良助三子。娶林氏勤惠,继娶郑氏慈惠,生三子:鸣阳、鸣球(崇祯间,续修族谱)、鸣铎。
  十四世
  鸣时,字徵平,号碧梧,世望长子。精研王阳明理学,世称“潘碧梧先生”。隆庆二年(1568年)恩贡,授河南信阳州判官,署州事,忤上官,报罢。先居车田顶车社,归休后居漳州府城。娶欧氏懿恭,继娶黄氏勤淑,生四子:庭诗、庭学、庭礼、庭怡。生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于万历九年(1581年),寿65岁,卒葬漳州东门外二十七都霞桥浦口社墩田中。
  鸣镳,号一梧,世望次子。娶何氏,生三子:庭济、庭江、庭言。
  鸣镆,字徵锷,世望三子。娶洪氏,继娶熊氏,生一子:庭举,改名封。
  鸣琮,字徵璜,世望四子。娶姚氏,生二子:庭辉、庭仪(崇祯间,与叔鸣球等续修族谱)。
  鸣文,字徵理,号光峰,世彦长子。娶庄六姐。鸣文早逝,无子,立堂弟鸣阳第五子庭修为嗣。庄氏守节,按院给匾“旌表贞节”,府给匾“独秉正气”,县给匾“柏舟永誉”。
  十五世
  庭诗,号绍碧,碧梧长子。娶陈氏,生二子:英棨、英棐。
  庭学,号钟云,碧梧次子。娶林氏,生五子:英诏、英诰、英谐、英诲、英谕。
  庭礼,字士让,号立台,碧梧三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举人,官广州府通判、淮府审理正。娶吴氏,生二子:英懋、英思。
  十六世
  英懋,碧梧孙,庭礼长子。太学生,天启七年(1627年)中式顺天副榜第三名,称副贡(族谱误为崇祯元年中副贡)。崇祯间,参与纂修《潘氏族谱》。
  英思,碧梧孙,庭礼次子。崇祯间,父兄辈纂修族谱完成,适遇左副都御史、漳浦横口人王志道被削职归家闲住,英思偕堂叔应唐持谱请王志道作序,载《潘氏族谱》中。
  十八世
  文俊,谱系失记(疑为碧梧玄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抄录《潘氏族谱》,即今传世之手抄本。抄录时,其本人世系未补续,甚为可惜。附录:
  一、尚书潘荣世系
  属禄房二,潘世祥后裔,居龙溪潘田社(今龙海市颜厝镇官田村)。
  八世潘从周,龙溪县颜厝潘(官)田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孙荣累赠赠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
  九世潘乾佑,从周子。明景泰四年(1453年),以子荣敕封吏科给事中,进阶徵仕郎。成化九年(1473年),赠中宪大夫。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赠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
  十世潘荣,字尊用,号疏庵,乾佑子。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景泰元年(1450年),授吏科给事中;天顺六年(1462年),赐一品服,充册封琉球使,寻擢本科都给事中;成化六年(1470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寻改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升南京户部尚书。考满,赠太子太保,赐葬祭,祀乡贤。墓在府城南郊岭兜社小山上。弘治八年(1495年),纂修《潘氏族谱》,请状元柯潜撰序。
  十一世潘谦,荣长子,荫赐冠服,未仕。
  潘俭,荣次子,国子生,荫,未仕。
  潘恩,字敦宠,号惧斋,荣子,正德八年(1513年)
  岁贡,授湖广宁乡教谕。
  十二世潘统,荣孙,补荫,未仕。
  二、潘氏迁居外地科举人物
  (一)泉州惠安县辋川
  潘一谔,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官至泗州知州、淮府长史。万历间,曾回漳州认祖。
  (二)泉州晋江县
  潘维岳,明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第二名,经魁,历官揭阳知县、江西道监察御史、黄州知府。父潘宽,封揭阳知县,改文林郎、江西道御史。
  潘洙,字士鼎,号鹏江,维岳侄。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式举人第一名,解元。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父潘维城,岁贡,赠吏部郎中。
  潘汶,洙弟。万历四十二年举人,未仕。
  潘澜,维岳侄,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使。父潘维垣,赠兵部员外卜郎、参政。
  潘藻,字士雅,澜弟。万历四十六年岁贡,任宁德训导,升广东长乐知县,时以其兄澜任广东按察使,改官,归卒。
  潘缙芳,明泰昌元年(1620年)选贡,任广西庆远府经历。
  潘庚钟,字道宣,崇祯十五年(1624年)举人,随郑成功抗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堕毁漳浦县城及公署,迁县治于旧镇。
  〔相关链接〕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人。嘉靖五年(1526年)会试中式,十一年(1532年)廷试登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他是王守仁高徒,讲授阳明学派的理学,但杂入禅机,为人所非议。著《龙溪全集》、《龙溪语录》。与钱德洪编辑《阳明全书》第32~38卷的《年谱》、《世德纪》等。
  钱德洪,原名宽,字德洪,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嘉靖五年会试中式,与王畿同样不参加会试,十一年廷试登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他是王守仁高徒,讲授阳明理学,较为恪守儒家规矩。著《绪山会语》、《平濠记》。编辑《传习录》(与徐爱辑录)、《阳明全书》。
  贡安国,号受轩,理学家,与欧阳德齐名。
  邓士元,监生,广东徐闻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漳州府推官,以剿寇有功,升海防同知。
  姜宝,字廷善,号凤阿,江苏丹阳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任福建副使,提督学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姜凤阿文集》等。
  蔡国珍,字汝聘,号见麓,江西奉新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任福建副使,提督学政,官至吏部尚书。著《怡云堂集》。
  周贤宣,号洞岩,江西万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四十二年,任福建巡海道,官至福建右布政使。在任期间,聘请潘鸣时、施仁为五经书院长,揭讲阳明之学,以训漳士。
  徐即登,字献和、德峻,号匡岳,江西丰城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间,任福建副使,提督学政,官至河南按察使。著《周礼说》。
  耿定力,湖北麻城人,尚书耿定向弟。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万历间任福建副使,提督学政,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闵梦得,字昭余,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三十七年任漳州知府,四十年升副使,分守漳南道。
  林楚,字德春,号春斋,漳浦乌石人,嘉靖三十年(1558年)举人,官雷州府通判。理学家,与潘碧梧为挚友。
  林功,字以谦,号竹溪,漳浦乌石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时林功懋任四川副使,辞官在家。而邓士元以府推官摄漳浦县事,谕林功懋荐潘碧梧组织乡兵抗五寨林汝忠之乱。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潘鸣时
相关人物
潘碧梧
相关人物
潘节
相关人物
潘景
相关人物
潘弼
相关人物
潘存实
相关人物
潘嶷
相关人物
诒徽
相关人物
诒武
相关人物
诒载
相关人物
诒垫
相关人物
诒彦玫
相关人物
诒彦珷
相关人物
诒彦㻑
相关人物
诒天锡
相关人物
诒天从
相关人物
诒世忠
相关人物
诒世祥
相关人物
诒世抚
相关人物
诒世贵
相关人物
诒景茂
相关人物
诒德茂
相关人物
诒景芳
相关人物
诒德芳
相关人物
诒智绍
相关人物
诒本亨
相关人物
诒俊智
相关人物
诒日跻
相关人物
诒良助
相关人物
诒世望
相关人物
诒世彦
相关人物
诒世道
相关人物
诒世极
相关人物
诒鸣时
相关人物
诒鸣镳
相关人物
诒鸣镆
相关人物
诒鸣琮
相关人物
诒鸣文
相关人物
诒庭诗
相关人物
诒庭学
相关人物
诒庭礼
相关人物
诒英懋
相关人物
诒英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车田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潘氏族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