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85
颗粒名称: 文化文物
分类号: K877
页数: 6
页码: 150-1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包括黄道周的书画艺术和青龙寺的梦中灵应匾等。
关键词: 文化 文物 漳浦县

内容

黄道周的书画艺术
  孙英龙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初九日诞生于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天启二年(162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他是明代著名的儒学大师、大书法家、爱国主义者。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身殉国,是福建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石斋自幼聪颖敏捷,髫龄即好习书作画,及长无所不工,博学多才,冲破时俗之牢笼,越出宋元之窠臼,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直接取法魏晋,兼法六朝,远师钟繇,再参索靖草法,能得其神髓而不袭其貌,挹其英萃而自出新意,别树一帜,自成一家,称“漳浦体”。其书画如其人品,刚正不阿,不偕流俗;奇而不肆,古而不怪,具有强烈的个性,融百家之长,成为明季书坛突出的大家。善隶书、狂草、行书、楷书,尤其狂草更显其功力,有手卷、中堂、条幅、册页等流传于世。
  黄道周人品高,学术修养深,书法意境随之而土。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他疾恶如仇,在任上先后上疏了37次,不畏强权,直言敢谏,言辞严厉。他那民族气节焕发的浩然正气,以及俊逸旷世的胸臆所感奋。
  想见黄道周当年临刑前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勿忧。”锋铮十六字,真乃惊天地,泣鬼神,威震人寰!他的书法字行间洋溢忠义之气、爱国爱民之心,贯透阳刚之气,黄道周书法代表作有《石斋逸诗》、《孝经》、《孝经颂》等,风格峻劲方正、潇洒流丽,刚中带柔,拙朴沉毅,险峭见胜,极具苍劲挺拔、阳刚之气,转折处多用逆势的翻折笔,如刀削斧斫,断崖峭壁,风骨峭然。傲然奇崛,奇险高古,严冷方刚,真是豪情奔放。他的书法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正如世有“字如其人”之说。其行草代表作有《洗心诗》、《榕坛问业》等,承继张芝一挥而就,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的书风,博采众长,形成了笔势魄力雄道,刚毅有力,飞动变化,痛快沉着,既险劲又稳重的风格。观其字,有时如和风偃草、披美缤纷;有时跃动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一泻千里。其章法字紧行疏,虚实相生,横无法,竖成列,行距很远,形成密不透风的字与宽可走马的行之间的强烈对比。结字奇拙,以顿驻为涵容;构造夸张,以茂密寓历落。点画任意收缩、扩张,随心腕底,用笔既捷疾又徐缓,夸大线条的流量长度,以奇险制胜,点画奇变而不离法度,结体欹侧而复得严正。以其真书古朴之韵,注入行草之中。
  石斋早年所作隶书“白云深处”石刻,承继汉碑华美派之衣钵,用笔奥折而能洞达,顿挫而能飞扬,八角垂芒,波磔俯仰,极尽华饰之美。故云:“石斋隶书自成一体。”晚年在邺山讲堂所书“蓬莱峡”、“道不绝风”、“墨池”等摩崖石刻,用笔劲直、气势磅礴、圆转流利、古朴雄浑、天趣盎然,融方正峻逸书风于宽博雄放的摩崖之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此处成为闽南珍贵书法石刻的重要地方。
  黄道周在家乡东山、漳浦、龙海、平和留下许多碑刻、墓志。如在东山关帝庙留下他亲书的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留下一本亲笔手书《榕颂》。在漳浦石斋讲学处有自作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吠亩中犹乐尧舜之道.”在龙海邺山讲堂有他的手书石刻遗迹“蓬莱峡”、“墨池”、“芙蓉峡”等五处。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说他:“忠端(黄道周)书法,根巨晋人(王羲之等),兼涉北朝(魏碑),刚劲之中,自成精熟,迥非文(文征明)、董(董其昌)辈所敢望。”精代王有龄也说:“黄忠端为一代理学名臣,其遗墨片纸只字皆当珍。”
  石斋中年所作《松石长卷》,集天下奇松怪石于咫尺缣帛之中,其画风高雅,结构严谨,功力雄厚。山石线如铮铮铁骨,松枝线则挺拔刚健,能把峥嵘苍劲奇松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准确。其松树各具风姿,或拔地参天,或豁腹虬形,刚毅如壮士,矢矫如虬龙.傲立于高山之巅,经风霜,冒雪雨,顽强不屈。观其卷,作者才气纵横,而严冷方正,气壮山河,节义千秋之像俱在。画松具有民族性的,可以经受千百年岁寒的考验,足见志之所在。《武夷泛棹图》为石斋晚年泛舟武夷时所作,其中闽山奇观,武夷之胜独越不群,山川之灵秀,草木之神韵,云气之飘渺,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着丹青能得清新悦目、隽逸潇洒,境界开阔,看似清简淡远,实则寓伟峻沈厚于清远之中。题诗书法老健,铁画银钩,辅成画意之妙。《桐阳论画》云:“黄忠端公道周画格磊落,奇气郁勃,纯乎士气……盖先生画深灏流转,元气淋漓,实由其书溢而画也。”
  纵观石斋所作山水人物、长松怪石,极为奇石磊落,风神超逸。以书入画,融诗书画印为一炉,纳天下名山精英为一卷,发正气凛然结撰而成,藉诗书画缘情言志,寄兴寓意。这与其人品胸襟、品德修养、气魄胆略,才情游历分不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评他:“至人惟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乾隆帝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石斋一生创办明诚堂、邺山书院,浙江大涤书院,并在各处讲学,其游踪遍及全国各地,留下许多诗文和书画作品、遗墨不计其数,流传世界各地,为我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博物馆所珍藏。黄道周的书画艺术,流芳千古,永放光辉!
  青龙寺“梦中灵应”匾的来历
  吴木信
  编者按,青龙寺亦称龙岭岩,创建自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寺中原有3块匾额:一为永乐皇帝的御札匾,早已遗失;二为黄道周题的“泉锡还清”匾,匾虽被毁,今已复制悬挂寺中;第三个为“梦中灵应”匾,匾已毁,题匾者为谁?是为何因赠匾?均无人知晓。笔者经多方寻访,终于解开这个谜。
  1996年,漳浦宗教局组织编写《漳浦佛寺》一书,当时,我负责搜集青龙寺的有关资料。由于“文革”的劫难,文物毁于一旦,因而编写的难度很大。我依据原掌握的部分资料线索,进一步的探讨、查证、核对,整理出一些资料,付诸出版。
  象牙村吴任久先生读了该书后对我说:“梦中灵应”之匾额的叩谢人不是陈德仁,而是陈×谟,他说忘了一个字,其余的字词也回忆不起来。一时,我觉得很尴尬。此资料是长兴大师在世时提供的,他甚至还说可能是平和人,当时又没有别人提出异议,我只好采用这个名字。然而,这竟然错了。我自忖,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海底捞针地不断寻访,谋得史实。
  后来,又听得吴山水先生(龙岭人,公安退休人员,居城关)说,匾额楷书“梦中灵应”四大字,左边竖书两行小楷,即“光绪廿七年辛丑科,邑内儒士陈嘉谟叩”。听他所言,似是真实。为了不再搞错,我要他配合寻访查证。有一天,我阅读《漳浦文史资料》时,发现陈嘉谟曾任漳浦十全善会副会长的记载,认定他是城关人,因而寻访的力度也加大。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泥水匠告诉山水先生:他曾看到陈嘉谟的遗像,挂在东街口门牌三号的陈应得家中。于是,我们决定登门拜访。
  夏夜,我们驱单车来到东街口三号宅门,迎接我们的是陈弼逸,任溪南小学的校长。坐定之后,我言明是寻访陈嘉谟而来的,他说那是我爷爷,还是我父亲比较了解,于是他带我们来到老人的住处——登门拜访了。
  老人便是陈应得,退休的牙科医生,己是87岁高龄,白发苍苍,戴着眼镜,行动自如,听觉正常,神志清醒,很健谈。寒喧之后,陈校长向父亲说明我们的来意,我也提出具体的话题,因而,陈老话匣拉开了。他说:“我父亲原名陈学海,字典臣,年轻时为求功名,曾到龙岭岩过宿圆梦。据他对我说,当晚梦见自己与一个朋友用三个铜钱赌博,一注之下,三个铜钱全笑(意为赢了)。对方说,秀才,就中给你(向赢者付钱)。我父亲抓起那三个钱一看,奇了,却变成三个字一一陈嘉谟。他猛然醒来,记忆幽然,心想,莫非是教我取名陈嘉谟才能得中。天亮后起床,洗理完毕,便焚香拜佛,并许下愿心:依佛祖指教,得中之后,定当答谢。当年二月(农历),他更名陈嘉谟,到漳州参加光绪二十七年辛丑院试,不久喜讯传来,我父亲得中秀才,且享有秀才田租,但不多。当时他尚未婚娶,后来从事教书育人,直至年迈。我一生未曾到过龙岭岩,不知道那个匾额是什么样的,甚感遗憾。”
  经过此次采访,解开“梦中灵应”匾来历之谜。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