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81
颗粒名称: 历史回顾
分类号: K26
页数: 12
页码: 138-149
摘要: 本文主要回顾了漳浦县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同学在漳浦的学习和革命经历,以及漳浦县的“土整”运动等。。
关键词: 历史事件 漳浦县

内容

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同学在漳浦
  赵学樵
  1950年3月,由于福建前线工作办事处的需求,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尚未结业,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支前任务,后被安排在漳浦工作,并定居下来的林漱岑、黄奕鼎、赵学樵、郑振松等四位同学,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创建60周年之际,回忆在漳浦的经历,深有感受。
  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创办于建国前夕,是我省第一所以培养地方干部为宗旨的“抗大”式政治学校。校长张鼎丞(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副校长方毅(省委副书记)、教育长伍洪祥(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部长)。
  1949年9月25日,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革大”)开学。我们幸运地被录取,光荣地成为一名学员。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植无产阶级世界观。并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
  我们在福建革大经过学习《目前形势与任务》,了解中国革命胜利形势,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社会发展史,树立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世界的观念,认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国家本质、五种社会形态发展,了解社会发展规律,领会历史唯物主义;学习《青年修养》,树立劳动观念,组织观念,群众观念,确立实事求是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进行自我反省改造,建立革命人生观;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政治协商共同纲领》,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意义,现阶段党的总路线总政策,以及最基本的政策思想,为离校后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1950年3月24日,革大将要结业,张鼎丞校长在省府大礼堂给全校师生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报告,他尖锐地指出:“有的人半条心为革命,一半为了自己,在遇到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或环境困难时,最容易发生动摇;有的人两条心,表面为革命,其实反革命。我们必须做到一条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下,还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段精辟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直到今天保持革命晚节,仍然起着鞭策和激励的作用。为了革命需要,革大结业典礼尚未举行,于1950年3月25日下午,我们随同680位同学踏上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征程,在闽南一带搞支援前线,筹集调运粮食等工作。
  1950年秋,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国总动员。形势发生骤变。解放台湾的任务被搁置。我们的支前工作暂告结束。应中共漳浦县委要求,林漱岑、林广东、林志敏、郑树洪、杨大聪、马戒三、赵学樵等7位同学留在漳浦。黄应嵩同学等一些人暂留漳浦参加土地改革,结束后调回漳州分配工作。留在漳浦工作的马戒三、杨大聪、林志敏、林漱岑、赵学樵等被分配在县人民政府粮食科。林广东在财政科,郑树洪在司法科。1952年后,郑树洪、林志敏、杨大聪、马戒三先后调离漳浦。郑树洪、林广东去漳州,杨大聪回福州,林志敏调往浦城,马戒三调任县政府粮食科副科长、民政科科长、农税科科长、漳浦报社总编辑(更名马非)、宣传部副部长,于1966年6月后,调往福建日报社。
  1951年9月,郑振松同学从龙溪专署财粮科调来漳浦。1965年,黄奕鼎同学从龙溪地委宣传部调来漳浦。
  1951年,漳浦县农业税科成立,我调往该科搞“土整”和农业税征收工作。1952年,在长桥区公所任副区长。1953年到中共福建省党校理论辅导员班学习半年,回县后在县委党校任理论辅导员。1955年,下放到石榴区公所任3年财粮干部。1957年“反右”后调回在县委办公室当干事10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在朝阳渠东风、顶马、苦竹溪等渡槽搞水利建设后,参加省龙坎铁路大会战。1971年,到漳浦盐场办事组工作5年。1976年,调回县在县工业交通办公室工作。1980年,去县工业局任副局长5年。1985年,工业局撤销合并到县经济委员会,在县经委办公室任主任,当经委调研员3年。1991年退休,属“5.12”干部。退休后,去石古台商企业金兰纺织有限公司任副厂长。1993年至1997年,在漳浦和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三兴集团公司服务。1997年12月底辞去台商企业工作回家安度晚年。由于闲不住,而参与社会活动,学打门球,上县老年大学,学唱歌画画,上时政课,习作近体诗,学跳交谊舞,生活很充实。2007年,参与福建省老年学学会漳浦研究小组活动,写些有关老年学问题的文章,《要统筹兼顾老有所为》,被省老年学学会《老龄问题研究》采用刊出。2008年冬,受省老年学学会漳浦研究小组指派,应中国老年学学会征稿,写了《略论农村老年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老年文化现状初探》、《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开启新思路,推动农村老年文化大发展》等文章,后两篇文章被评为优秀论文。
  林漱岑同学于1951年12月,从县粮食科调到县建设科任副科长。1953年调去筹建大南坂农场,到万安接收县劳改队,筹建大南坂农场万安分场。1955年,调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56年,调任县农业局副局长。1987年,任县农业局局长。1991年离休,安度晚年。
  郑振松同学支前结束后,被分配到龙溪专员公署(今漳州市人民政府)财粮科任科员。1951年,调来漳浦县在县税务局会计股任股长。1959年,调任县财政局农业财务股股长。1969年,调去石榴人民公社任会计辅导员。1972年,参加筹建漳浦糖厂(白糖厂)任总会计、行政组副组长。因眼睛视网膜萎缩提前于1999年退休,属于“5.12”干部。
  黄奕鼎同学支前结束后,于1950年秋,在龙溪县第四区任粮食助理员。1952年,调任第一区副区长。1955年,任第十区区委书记。1959年,去上海华东党校学习后安排在龙溪地委宣传部讲师团任讲师。1965年,调来漳浦县任县委党校副校长。1973年,调任县教育局副局长。1982年,调任县地震办副主任,后任主任。1992年离休,安度晚年。
  4位同学在漳浦五六十年,在各自不同的平凡岗位上,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兢兢业业,勤勤垦垦工作一生,为漳浦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尽力尽责。值得欣慰的是,牢记党的教导,保持共产党员应有品德,经受住解放初期复杂严峻、出生入死的对敌斗争考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方面磨炼,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做到不变节、不贪腐,没有一个落后掉队,保持革命晚节。并教育培养好子女,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为人民服务教导的结果。留在漳浦的革大同学,都安居乐业,享受晚年,第三、四代正在茁壮成长。
  忆漳浦“土整”
  赵学樵
  1951年,漳浦县农村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把地主拥有的土地无代价没收,分配给无地和地少的雇农、贫农和下中农,实现“耕者有其田”,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度。漳浦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当年,在完成土地改革工作的基础上,为澄清农村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面积真实情况,纠正由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土地面积填报不实的虚假现象,以获得真实的土地面积数据,打下公平征收公粮的计征依据基础,在已结束土地改革的乡、村开展土地清丈整理(简称土整)工作。并为颁发土地证给农民,保护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和产权,以巩固土改成果。
  1950年12月,漳浦县农业税科从粮食科剥离出来另立,专门负责农业税(即征收公粮)计征工作。我从粮食科被调到农业税科去任科员。农业税科科长是由财政科副科长提升调过来的,名叫傅桂馨;科里有会计陈兰花(女),旧镇石柄村人;还有原国民党时期的县政府工作人员,解放后被漳浦县人民政府留用的郭剑豪和张如福这两位科员,共5个人。
  当时,县政府主管县里土地整理清丈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农业税科。科长傅桂馨安排我和科员张如福负责土整工作的具体业务。从招收土整工作助手,培训骨干入手。当时,由各区公所介绍社会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来县政府农业税科报到,招收有20余名,报名地点在当时的私人办的逢源小学(今县实验小学)四角楼上,培训班设在登楼后靠右边一间四方形的教室。时间是1951年秋,秋阳融融,衬托出漳浦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当主人,喜获土改成果的心情。参加土整工作骨干培训班的20多名知识青年中有陈明道(今粮食局退休干部)、黄友才(今国土局退休干部)等同志,他们成为漳浦县第一批财粮工作的有生力量。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讲明什么是土整,为什么进行土整,给土整助手们知道所做的是什么样工作。着重讲清土整的政策是真实客观地澄清土地改革后每户所拥有的土地、房屋等情况,包括澄清机关、学校、医院、祠堂、庙宇等公共场所的土地和建筑物情况,力求全面不漏。并讲明土地清丈的具体步骤方法,登记造册等程序。由科员张如福具体讲解如何填写编造土地草册、清册和汇总,由我讲如何清丈土地,怎样依照不同地块的形状,运用算术、三角、几何求证面积的方法,以及在地块上就地填写清丈数据等操作要求。经过为期一星期的培训,将土整骨干分成3个组,第一组去第一区(今绥安镇)的马坑乡(今马坑行政村),第二组去第二区(今石榴镇、盘陀镇)的盘陀乡(今盘陀行政村),第三组去第四区(今旧镇镇)的秦溪乡(今秦溪行政村、玉厝行政村),这3个是当时第一批进行土地改革并已结束的乡村。以这3个乡搞土整工作试点,先走一步,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指导全县土整工作有序地开展。同时,各区也从培训骨干入手,搞一至两个乡的试点,开展工作。
  我带了一个土整工作组7个人,驻进马坑乡的乌潭埔一户贫下中农家。他很贫苦,是一位纯朴巴实农民,身躯瘦长,40多岁,有家室和儿子,住在刚从地主那里由土改工作队、乡农会给他的一套有一房一厅一个厨房的房屋里。我们7个人住在大厅,跟他家吃住一起。一餐地瓜稀饭,两餐大米与地瓜丝参半的干饭(饭煮熟后用饭瓢捞起来的),将米浆加菜料当菜汤,一碟咸菜,一碟没有油腥的清菜。我们工作组按规定标准交付吃饭的粮票和菜金(一天1斤粮票,3角钱)。马坑乡距县城只有5公里,境内贯穿一条漳浦通往平和的公路,是丘陵地带。分布有水田、农地、果园,既有平原地洋田,也有山地山垅田,具有内陆代表性。并靠近县政府所在地,工作联系很方便。马坑乡虽然是漳浦县城郊,但很穷困,读书人很少,当时几乎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只有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乡文书兼乡财粮。马坑乡的土整工作,由他来组织乡里有小学文化程度和初识字的青年共10多个,参加土整的土地丈量工作。他们集中在马坑小学里,经过清丈土地的具体作法和土地面积计算方法的几天培训,掌握了统一的土地清丈技术之后,以马坑乡当时的基点村分组,分为马坑、乌潭埔、高罗山(含西庙)、棕口、下学(含新厝顶)等5个组,每组4人分为丈量员2人,计算编号员1人,填写丈量数据纸条登记员1人,一般由计算编号的人为组长,负责基点村范围内的土地清丈工作。马坑乡田地地块形状很复杂,有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多边形、菱形、葫芦形、曲蛇形、蝴蝶形等等地貌。清丈时,以田埂的中间线和前后坎的边线为田地地块的边界线,扣除水沟、渠、道路等公共用地,依照以三角形、方形、梯形为基本地形,采用切补法和相似求证法的简易办法,按三角形、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运算,计算出每坵土地面积。由登记员详尽登记四周地界(即四至)关系户主的姓名,(如果一个方位地界关系户主有2户、3户的,都要登记其每户姓名),地段名称,土地类别,写明是水田或是农地、果园这些情况。把数据登记好后,用一根小竹竿夹住,有的使用小木板登记数据,然后插在田坵岸上,待这个地段(片区)全部清丈登记完毕后,再统一收起来,集中到乡政府,以地段(片区)为单位,把每田坵土地面积和“四至”的数据,按照清丈土地草册过渡表格(附册)的内容,包括地段名称、户主姓名、土地类别、土地面积、东西南北地界关系户姓名等。再以户为单位归纳汇总成土地清册(正册)。其内容除了田地外,还包括房屋、宅基地、空闲地、畜栏、粪池、零星果树等土地面积,房屋间数、果树棵数。另外,对其他用地,如乡政府、学校、庙宇、祠堂、墓地等都要按上述要求内容进行清丈登记造册。经抽查复丈核对修正无误后,才定案。通过这样细致地工作,把误差率降低到最小范围。
  县把3个试点经验向各区通报,起到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指导土整工作顺利进行。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分头深入到各区、乡去检查,及时纠正清丈中遗漏或过严过宽等偏向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用了半年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完成土地清丈登记工作。
  紧接着进入“土整”工作的第二阶段,填写和颁发土地房屋所有权证(即土地证)。1952年初,县政府成立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室(简称发证室),设在农业税科,由傅桂馨科长负责。我和张如福及几名土整工作助手,留在发证室,继续工作。以乡为单位,以乡文书为负责的一批缮写者,集中在乡政府或祠堂、学校的公用场所,进行填证工作。期间,由于当时全县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三反”(反贪污、浪费、官僚主义)运动,一些区公所的领导忙于“三反”工作,出现对填写土地证工作抓得不紧,人力投入不足,进度缓慢,有的停顿。1952年2月20日,县政府召开全县的区公所区长会议,及时扭转了只顾抓“三反”运动,放松抓填证工作的思想和作法,统一认识,把填证工作作为突击性任务,保证要在3月底完成填证工作。同时,县发证室组织全部力量下乡,具体协助各区公所解决土改中遗留问题,并改变前阶段由各乡填证后送县校对的作法,而由发证室的助手下去就地校对,及时纠正错漏,同时,采用由区公所集中各乡力量,组织填证小组,一个乡一个乡地进行突击填写,解决了部分乡因力量不足影响填证工作问题。当年3月1日,全县抽调了70名中、小学教员,分别派到第四区(今旧镇、霞美两镇)、七区(杜浔、沙西两镇)去协助。
  土地证有80厘米长,80厘米宽,内分正副联(正联约50厘米宽,副联约30厘米宽)。副联是存根,正联是正证,填写内容是一致的。记载有户主姓名、成员名字、地址(县、区、乡、村、自然村);土地类别(田、农),地段名、面积(亩、分、厘、毫)、四至(东西南北方位接埌关系户姓名)、备注;果地、杂地、粪池、畜舍的地名、数量、面积、四至、备注;房屋地名、结构性质、间数(座)、四至、备注。上面盖有颁证机关漳浦县人民政府10厘米见方的公章和县长柯永麟每字5厘米竖写的印章。发证时问:公元某年、某月、某日。
  经过1个月的突击,至1952年3月31日,全县170个乡,有101个乡已填好证盖完印章,有42个乡的土地证己发到乡,有10个乡填完证正在盖印章,有9个乡正在填证,还有7个乡刚由土改转入土整,有一区罗北乡,五区江口乡、楼下乡,六区石椅乡、西潘乡,九区鳌南乡、鳌北乡等。1952年5月,全县结束土地发证工作。
  结合“土整”同时进行的土地评定产量。这是实行依人口、产量,依率计征,合理负担农业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当时,各乡依地段的土质、肥瘠、水利条件、产量高低等因素,把土地分为3等9级,逐片逐段逐垅进行调查摸底,以贫下中农为主体,选拔评定小组,由评定小组民主评定,按质分类,定级定产。从村、乡、区逐级汇总上报到县。县组织区、乡联评,听取群众反映,纠正定产偏高偏低问题,提出调整方案,在各区召开人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各区定产的产量情况表(1952年)
  单位:亩产量(斤)
  当年,按此产量落实到各乡各地段及每户的土地产量,计征秋季农业税赋。
  注:一区,今绥安镇、大南坂农场
  二区,今石榴镇、盘陀镇
  三区,今官浔镇、长桥镇
  四区,今旧镇镇、霞美镇、下蔡林场
  五区,今佛昙镇、马坪镇、前亭镇、白竹湖农场
  六区,今赤湖镇、湖西畲族乡、赤岭畲族乡
  七区,今杜浔镇、沙西镇、杜浔盐场
  八区,今赤土乡、万安农场、旧镇镇浯江片等
  九区,今深土镇、六鳌镇、漳浦盐场
  古雷半岛1955年划归漳浦县管辖记事
  黄仰文
  古雷半岛旧属漳浦县。民国五年(1916年)创建东山县,划古雷半岛归东山县管辖。建国后,古雷半岛属东山县第四区,全境面积37.2平方公里,区公所设在东林村,下设港口、龙口、杏仔、岱仔、城内、油澳、西林等七个乡。因沿海战备需要,于1955年12月重划归漳浦县管辖。
  当时,受漳浦县人民政府委派,由民政科长马戒三、文教科人事干部张启硕、卫生科主办科员黄仰文等三人为代表前往东山县第四区(即古雷区)接收。我们到达古雷后,当晚即举行交接座谈会,东山县政府派出前来交接的代表、区委书记李加富、区长刘成水、副区长齐文化,还有东山县农会主席吴炳坤等参加。会上由区长刘成水介绍古雷区基本情况以及海防战备情况。其时,沈淮森在区公所负责财粮工作,任统购统销办公室主任。翌日,张启硕、黄仰文由区公所有关负责同志分别陪同前往该区中心小学、区卫生所交接座谈,介绍学校师生人数、卫生所工作人员及设备情况。当天下午,并参访了当地供销合作社、海产品等农贸市场以及区公所周围的坑道等防御工事。
  古雷区卫生所实有工作人员5人:所长兼医生为陈楚铿、助产士张秀瑾、药剂生洪焕章、会计林××,出纳庄锦侢再;区卫协分会主委、中医师黄茂春。
  第三日,我们三人回到县城,向县人民政府领导汇报。县长柯永麟因公外出,县长陈国俊和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吴运琳听取汇报,参加汇报会的有教育科科长何庆云,卫生科科长郭华荣因在省学习,未到会。会上,马戒三科长作了接收情况综合汇报,并将捎回的区卫生所工作人员花名册、工资表、财务收支表以及库存的医疗器械、药品清单和全区学校间数、班级数、学生数以及教职员工名册呈给有关领导传阅;至于人事组织档案则由东山县委组织部、人事科另行派人专程送达我县组织部、人事科存档。在汇报会上,我还出示当时我在古雷区公所会议室里按照墙上张贴的《东山县地图》描绘在笔记本的古雷半岛地形及乡(村)位置图。领导们听了我们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们接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从此,古雷半岛重新归漳浦县管辖。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