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的浦台农业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64
颗粒名称: 先行先试的浦台农业合作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7
页码: 40-46
摘要: 这篇文章属于描述了中国福建省漳浦县与台湾之间农业合作交流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文章重点介绍了双方合作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一些具体的合作案例。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历程 漳浦县

内容

在我的案头,有一册台湾学者林再復先生编著的《闽南人》丛书,在“漳州府”开篇中写道:闽八州漳最在南,民有田以耕,纺苧为布,弗逼於衣食,乐善远罪,弗七州可比。……漳浦为诸邑冠,漳自紫阳范治以来,垂五百年,人为诗文,家成邹鲁,俗厚讼稀,俗质朴谨畏,尚儒雅。这是一个文明漳浦的写照。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河南籍将軍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太宗命屯兵漳浦剿乱,以统一疆土。至武则天垂拱二年,陈元光奏请在漳浦建州立县,传播中原文化。自此,漳浦这块被时人誉为“邹鲁之邦”的风水宝地,地不劳而富,人崇尚儒雅,人杰地灵,俊才輩出,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影响邑内邑外和外移的人群。
  漳浦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历朝历代,两地人员往来不绝如缕。《闽南人》一书中,详尽记载了漳泉两郡自明清以来陈、林、黄、张、李、王、吴等78姓入垦台湾的具体人员,入垦地点及在台各姓的堂号。其中漳浦人林成祖率族开发板桥,成为台北林氏旺族;漳浦人吴沙率族入垦宜兰,成为“开兰第一人”;漳浦“兰氏三杰”,对平定台湾、治理台湾、繁荣台湾,做过历史性贡献,其后裔现遍布台岛;“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祀祠祖庙就是漳浦的威惠庙,妈祖的第二真身黑脸妈祖(当地林姓族人称其为姑婆祖)在漳浦乌石,都己有千年的历史,独具的“圣王文化”和“妈祖文化”使两岸人民关系如胶似漆,来往更加密切。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漳浦去台人员1.2万人,台属2.6万人;从明清移民始,在台祖籍漳浦的各姓子弟达200多万人,是台胞重要的祖居地之一。
  在历史流淌的长河中,漳浦与台湾积淀了浓浓的血缘,长长的情缘,深深的人缘,厚厚的文缘,商缘在它们的催发下,也自然而然薄积厚发。至2008年,漳浦全县己有台资企业512家,其中农业企业就有189家(种植业71家、畜牧业6家、水产业37家、蔬菜及食品加工业63家、农业休闲观光3家、生物科技企业9家),另有2家企业在漳浦但在市里注册未以统计在内。这些台资农业企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0%。
  《闽南人》写漳浦人好客热肠,好胜争强。这话不假,不论邑外邑内的漳浦人,都有敢为人先尝先试的冒险精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海两岸坚冰尚未解冻,就有几名耐不住别离之苦的去台人员冒险犯难,绕道港澳或东南亚诸国偷偷回到故里,有一位张姓的去台人员甚至一年偷偷跑回一次。路趟熟了,自然成了地下通道。1984年国庆节过后不久,省委五办一位副主任和市台办一位副主任陪着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漳浦,自称祖籍也是漳浦。好客的漳浦人听说来了亲人,二话没说就留住了他。他就是后来扎根漳浦创业被当地人叫做台湾邱,开拓漳浦与台湾农业合作交流的第一人。在以后日子里,经过他的介绍引进,陆续投资漳浦的台湾企业不少于30家。邱先生在台湾,后在日本长期从事草虾和鳗鱼养殖,是台湾虾鳗养殖业主中的翘楚。他养的草虾,可以5尾一斤,着实让当时的漳浦人大开眼界。由于财务纠纷,邱先生在台湾回不去,他表示愿意在福建,特别是漳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长,合作养殖草虾和鳗鱼,他带来的标本立即吸引了县委领导的目光。当年,漳浦人正遵循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的教导,大力开发山海资源。有朋自彼岸来,正好学习台湾农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台湾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何乐而不为。县委领导立即拍板,把旧镇港湾里的500亩国有鱼池和在白沙村的一栋二层8间的渔需站供其无偿使用。县里还在竹屿盐场的一座大仓库里帮邱先生办起一座育苗场,派2名渔业科技人员跟班学习他们的先进育苗技术。
  为确保“一条虾”在漳浦试养成功,1985年春节后不久,时任国家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漳浦视察,县委听从林部长的建议,先后组织二批人员由县委书记带队前往山东,辽宁等地学习取经,并聘请山东二位科技人员到漳浦现场指导生产。后来,在台湾科技人员和国内不少专家的指导下,县里在前亭海湾办起一座大型育苗场和2000亩草虾养殖示范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3.5万虾池的虾苗供给和养殖技术问题,使这条草虾为漳浦实现1亿元产值的即定目标。后来,邱先生又千方百计从国外引进美国红鱼,东方对虾,日本鳗鱼等海养品种,为漳浦开发10万亩“海上田园”做出了很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邱先生通过各种关系,从台湾招来一批又一批昔日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介绍他们在漳浦落户发财。其中一名王姓台商,在1986年出资替“台湾邱”注册开办“浦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不久台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王老板又回台湾鼓动二十多位台商到漳浦投资办厂。县委县政府以诚待人,以诚招商,热忱服务,这种以一引十,以十吸百的滚雪球方法,使漳浦这块台胞祖居地,又成为台胞登陆的热土,成为早期两岸农业合作先行先试和商贸往来,投资办厂的首选地。特别是邱先生在漳浦养草虾成功后,台湾养殖业主纷纷登陆漳浦从事草虾鳗鱼石斑鱼等海上养殖作业,最多时多达上百家。他们和当地政府百姓合作,使漳浦的养殖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为两岸人民带来了很多实惠。
  漳浦有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其中沿海就占了1半。54万亩耕地沿海一线占有30万亩,在耕作历史上,一直以种植花生、地瓜和蔬菜为传统作业,由于粗耕粗作和品种问题,产量、产值都一直困扰着沿海一线从事农业的人们。因此,熟知家乡根底的去台人员总是想方设法为故里的经济作物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费尽心思,通过异地邮寄或者夹带偷送等方法把種籽带回故里。家住佛坛镇的去台人员杨先生,1982年就偷偷带回了不少蔬菜种子在村里试种。1986年杨先生在家乡办起一家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附近几个村的农民种植芦笋。杨先生则在种子提供和技术管理方面推广台湾的先进方法,并在县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使“白石芦笋”成为漳浦蔬菜绿色食品六大品牌之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漳浦的土地是富庶的,许多到漳浦考察的台商都确定这一条,愿意到漳浦投资办企业。赤湖镇、深土镇是沿海最适宜种蔬菜的地区之一,许多去台人员和台湾投资者从台湾带来品种,管理技术和加工工艺,与当地政府和科普组织合作,发展农户带土地加入基地,由台湾技术员和当地科普组织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化生产原料产品,产品再由公司(企业)向农民进行订单收购,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这种“公司(龙头企业)+科普(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十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成为漳浦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一种好模式,是浦台两地在合作交流,经营销售的一个好方法,它即发挥台商的市场、生产技术的优势,也发挥当地劳工、土地等资源的优势,促进了漳浦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使漳浦一跃成为全省创汇蔬菜的领头羊,成为福建省冬季对日蔬菜供应最大的生产基地。现全县有43家蔬菜加工企业在漳浦沿海一线落户,赤湖镇有一家台资企业,就带动了1500多户农民建立1.2万亩大葱生产基地,吸纳农场劳动人口1000余人。
  花,在人们的眼里、在心中都是美的。花美,花妍,花秀,花艳,花香,它可以美化环境,亮化氛围,陶冶情操,调节情绪,陶醉心灵。千百年来,爱美的漳浦人,就有植花种草,雕塑盆景于庭院案前的爱好。因此,就有了举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以花为媒,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于是,也就有了漳浦境内百里花卉走廊的形成。在上个世纪末,有这个美好希骥的漳浦人,提前二年在福建省海峡两岸花博会举办前,就对周边的农民用科普手段进行花卉盆景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转变成准花农。不断来漳浦考察投资办厂的台商们闻风而动,他们和岛内的精明的种植花卉的台农和经销商们联合,转变投资花卉产业。一位蔡姓台商率先在花博园区种植50亩火鹤花,花卉产品再从厦门出口取得花般的效益。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产合作环境,热忱的服务态度,使台商纷踏而至,在百里花卉走廊里,引进了观花类,观叶类,插花类,绿化类花卉树种,沿着国道324线,布下了花的走廊,绿的画屏,美的海洋。其中位于东南花都核心区内,有10多家台资企业慕名在此建造了6万多平方的大棚种植区,他们从台湾引来的红宝石、史密斯、荷黄、红迷你、夕阳红等蝴蝶兰系列产品30多种,年产蝴蝶兰成品花200多万盆,培育组培苗1000多万株。另外台湾兰花、郁金香等,加上本县沙西榕树盆景基地生产的人参榕、根须榕树盆景,还有从海南等地来的棕榈科绿化树等上千种花卉树木,使花博会真正变成东南花都,每年成功举办一次海峡两岸花卉博览盛会,并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论坛,对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2006年,福建省政府主办的花博会吸引中台办、农业部联手参与,使花博会影响力更大,吸引力更强。浦台两地花卉的合作发展,成为漳浦农业一大生产亮点,一大主柱产业。花的事业,在这里开的更美、更艳。
  漳浦水果产业的发展与早期浦台农业合作的先行先试是分不开的。1984年,项南书记再次视察漳浦,指导漳浦用托拉斯方式开发花果山。他给漳浦的花果中心起名并亲自拟定宗旨: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在谈到科研生产时,县委书记向省委书记汇报了漳浦与台湾的缘,汇报了“一条虾”的养殖经过。当晚,项南书记接见了漳浦县委对台工作部的全体同志,指示说,台湾的和平统一,要从民间做起,从争取台湾民众做起,对台工作无小事。漳浦与台湾有特殊的渊源,你们可以先从农业开发方面,引进品种,引进技术,引进设施,甚至引进人才,进行民间交流。对台的工作,要多做少说,甚至不说。要很好地做好闽台农业合作工作。台湾的农业是比较发达的,很多方面值得学习。省委书记的一番话,使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和引进工作纳入了县里开发50万亩果园建设工作议题。有关部门利用旧镇港作为台湾渔船临时停泊点和对台小额贸易的便利条件,第一次就从台湾引进一船有台湾芭乐、莲雾、剥粒凤梨、二十一世纪梨、甜杨桃、巨峰葡萄等36个品种的果树苗,在一个县办农场的山坳里先种先试,确保无疫情后,大胆进行进行推广示范,并请来一名台湾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从此后,县里又在海边的
  一个林场,辟出500亩隔离区,对从台湾引进的果树品种进行隔离试种。90年代后期,从台湾引进的芭乐、苹果枣、甜杨桃、巨峰葡萄、甜瓜,还有珍珠西红柿等优良品种,由台湾投资者或去台人员以及大陆方面的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经营下,成为漳浦50万亩果园的新贵落下户并大批量生产。在引进品种的同时,台商还带来先进管理模式,配套的设施和工艺技术,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一家台资企业,带来台湾农业“产销班”的组织模式,建设700亩水果示范基地,建立了以畜产品、水果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在鼓动农民参与入股的同时,采用农资统一采购,种植统一管理,产品统一包装,销售统一价格,公司统一销售,分红统一标准的形式,严格把守技术关和质量关,对农户的种植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保证产品高产、优质,形成绿色食品的品格。去年,这家公司的牛奶蜜枣全部热销江浙沪等地,进入沃尔玛、世纪年华等知名超市,价格比本地产品高出一倍多。
  浦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经历了暗的、半公开的、明的几个阶段,已成为漳浦最强势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对漳浦的农业格局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了革命性转变。全县己形成以国道324线台资企业为龙头的花卉生产、茶叶生产的产业带;省道漳东线台资或合作企业为龙头的蔬菜、水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带;以沿海一线10个乡镇的合作企业或台资企业为龙头的鲍鱼、海水养殖的积聚区;以内山10个乡镇台资企业为龙头的水果业种植和产品加工区;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主区域,百里花卉走廊为一线的花卉生产产业带;以盘陀天福茶庄为主区的产业生产区。这些产业带区的发展,应该说是浦台农业合作发展的积极成果和效应。
  浦台农业合作交流,是开先河的一段有趣故事。人们把早期冒险来漳浦投资办厂的人士戏称为敢死队。现在,两岸关系在朝积极方面发展,漳浦己名正言顺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的立足地和台湾农业科技示范、辐射“窗口”。尤其是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以来,创业园面积扩大至30万亩,园内的功能区划按“两个中心,六个产业区”确定了发展方向,并着重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帮助解决金融海啸下台湾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生产空间。这样的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已不同于昔日的合作交流。它已是两岸互释善意,争取双赢的高层次合作经济行为。漳浦县储备了重点以园艺、畜牧、水产、食品加工、花卉等优势产业为主的100多个项目,准备迎接第二波闽台农业高层次合作交流,使漳浦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两岸早日和平统一做出更多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德源
责任者
林再復
相关人物
邹鲁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林乎加
相关人物
王老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板桥区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宜兰县
相关地名
乌石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旧镇镇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佛坛镇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深土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江浙沪
相关地名
新农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