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鹿展宏图 金浦春正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60
颗粒名称: 梁鹿展宏图 金浦春正浓
其他题名: 漳浦县60年变迁综述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从解放前经济落后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历程,还介绍了漳浦县的交通发展情况以及花卉和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 建国后 经济发展 漳浦县

内容

历史大跨越
  漳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早在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漳浦附州为县,长期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而著称。境内最高山脉为梁峰,最长河流为鹿溪。明万历年间,晋江人、进士何乔远在所著的《闽书》中,提到漳浦时写道:“旧有金名焉,谚谓之金漳浦。”可见“金漳浦”的雅称久远、深广,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扬。为什么在漳浦的前面能冠之以“金”字呢?因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山多海阔,气候宜人,堪称是得天独厚的一方宝地。但是,直到解放前夕,这里山荒海闲田低产,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处于一穷二白状态。人们无语问苍天:“金漳浦”,“金”在何处?
  梁鹿展宏图,金浦春正浓。漳浦东临台湾海峡,现辖31个乡镇场,土地面积21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6公里。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在全省率先大念山海经,率先引进台资开展农业合作。碧海金滩涌春潮,万千帆影逐浪来,梁鹿大地欣欣向荣,古老的漳浦青春焕发,在山海开发中显露金色的光彩,四时花卉争艳今更艳,常年茶果飘香今更香。同时抓工业、抓港口、抓基础设施建设,沧桑巨变,令人刮目相看。60年间,漳浦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历史大跨越。漳浦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台资企业密集地、全国文化先进县、新兴临港大县和国家级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春色满园,正在海西建设中崛起。
  北有一束花,西有一杯茶。热情好客的83万漳浦人如今春风满面,正以鲜花、香茶迎接南来北往的宾朋。
  古道换新颜
  一条长约50公里的交通干线贯穿漳浦全境,通向漳州、福州和汕头、广州。这条道路从唐宋元明清走来,一直是土路,逶迤曲折,崎岖难行,被称为闽粤古道。民国年间,历经10多年修建公路,后因抗战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织民工加快修复,至1950年初全线勉強通车。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泥水路”。1966年改道,在这条古道上修建的公路,被纳入324线国道。1980年铺设柏油路面,1990年闽南第一洞盘陀岭隧道凿通,从此千年的盘陀路成为坦途。1994年国道全线改造,截弯取直,铺设水泥路。路面从双车道拓寬为四车道,后又改为六车道。60年此为缩影:道路越走越宽广。
  解放初,漳浦交通落后,靠水上航运载人载物,木帆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全县仅有几个小型港口码头,陆上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过。如今境内有公路224条,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除324国道外,漳浦还有沈海高速公路穿越,境内里程73公里。另外,厦深铁路漳浦段工程于2008年9月动工建设,正按序时进度推进。厦深铁路是国家级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漳浦境内的路段全长33公里,包括10座大桥和2条隧道,其中盘陀岭梁山隧道是福建段最长的隧道,全长9888米。漳浦陆上第三条交通主干线己呼之欲出!
  花香飘海峡
  漳浦境内国道北端为马口,马口溪上有双桥通过。这里自古以来是闽粤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在此设立甘棠驿。马口溪又名策士溪,据传南宋末年,少帝赵昺一行被元兵追击南逃至马口,在这里开科取士,一时“野草齐花,溪山改色”。未揭榜时元兵已追来,宋帝曷传旨“尽赐进士”,然后继续南逃。如今,马口真的“野草齐花”,成为花卉的大世界。
  漳浦野花野草虽多,但以前很少有人移栽种养,即使移种也仅为欣赏,非为营利。1983年9月,省委书记项南来到漳浦,肯定山海开发大种水果的成绩,题写“漳浦县花果中心”。当时许多人不理解:漳浦是种了很多水果,但没有种花啊。项南说,水果是先开花后结果嘛,怎么不能叫花果中心!漳浦称为花果之乡,那时花是借了果的光,想不到10多年后,花卉的风头就大大压过了水果。
  漳浦县花卉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起步,当时县城的居民和沙西镇的农民,利用庭院和屋顶,种植花卉和榕树盆景,渐成星火燎原之势。1995年7月,漳州市在漳浦马口筹建闽南花卉中心,3年后建成10公里花卉走廊,漳浦花卉年产值就超过了亿元,被福建日报称为“金浦亿元花”。从1999年开始,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花博会在马口举办,至今己举行10届。10年花会,规模越办越大,档次越办越高,名声越办越响。以花为媒,创造商机,成为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的载体,海峡两岸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平台。如今,马口基地已有镇宇、富圣、杰腾和钜宝等30多家较大型花卉企业落户,100多名台湾花农在此投资创业。东南花都占地7800亩,是海峡西岸最大的植物园、花卉世界。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与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闽台风俗文化互动的舞台。
  茶香连两岸
  梁岳泉水美,盘陀茶叶香。漳浦境内国道西端为盘陀,唐代在此建驿楼,因山路迁回险峻难行,自古就有“盘陀岭上几盘陀”、“太行蜀道复如何?”之称。1966年改造被纳入国道后,汽车上下岭爬坡需拐64个弯,险象环生。这个偏僻贫穷的山乡,因改革开放而焕然一新,324线国道的双向隧洞把山路变成坦途,台资企业天福集团的落户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镇”。
  茶是古老的产业,漳浦县自唐宋时期即有栽种茶叶,历经起伏。清康熙《漳州府志》载:“漳浦县磁灶山,山多产茶。”《漳浦县志》记述:“清代漳浦有茶园数千亩,年产量50余吨,茶叶由15家茶庄销往厦门、香港和东南亚。”到解放前夕,全县的茶园仅剩百亩。解放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1993年,台商李瑞河到盘陀创办天福茶庄,并建茶厂,扶持当地农民种茶。1998年,李先生成立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建成茶食品厂。2002年初,天福建成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2006年,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天福校办厂建成开业。2007年,投资2.5亿元的漳州天福茶学院建成开学,第二年即向全国招生,并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资格。盘陀镇的茶叶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72亩,如今发展到5000亩。盘陀的工商税收5年增加10多倍。天福集团以盘陀为后勤基地,全国各地的直营连锁店达到900多家。盘陀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产业重镇,成为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更上层楼望故关”,而今盘陀成金山。盘陀岭下,一片繁荣:国家4A级景区天福茶博物院游人如织;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迎来海内外一批批学子;数千亩茶园依山峦环绕叠翠、数十家茶厂顺国道展延飘香……
  潮声如鼓雷
  古雷半岛位于漳浦县南端,南北走向呈条带状向大海延伸。南北长17.3公里,东南宽3-4公里(最窄处仅300米),面积40平方公里,多为沙滩、沙丘及沙质地。古雷以“潮音时至,声如鼓雷”得名。多少年来,古雷风沙肆虐,农田村舍被掩压;海盗倭寇,累有骚扰,曾被作为界外弃土。改革开放,大地回春,上世纪的80年代初,古雷走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前列。古雷人植树造林,镇压住了风沙,成为全县第一个绿化乡;古雷人率先发展海水养殖,告别贫穷,走上了富路……如果把漳浦比喻成一个巨人的话,那么她有两条腿伸向大海,一条长腿是古雷半岛,一条短腿是六鳌半岛。在漳浦大念山海经的过程中,这两条腿跳起了“海上芭蕾”。特别是这条长腿,金鸡独立,舞姿优美,跳出了高水平,令人击节赞叹!
  良港逢良机,开发正当时。古雷半岛气势雄奇地伸进台湾海峡,环抱起一个肚大口小的瓶状大海湾,形成一处全国罕见的优良深水港址——漳州古雷港。这里水深港阔,风平浪静,20万吨船舶满载可全天候进出港区,30万吨船舶满载可乘潮进入港区,可规划布局万吨以上泊位22个。
  如果古雷只有海水养殖的优势,那她仅是平凡的;如果古雷又有优越的深水港址,那她则是伟大的(古雷的英语谐音即伟大之意)。古雷最大的优势就是深水港址,璞玉岂能当成石头,良港岂能使之沉睡?11985年春,厦大海洋专家蔡爱智率调查组前来勘察,撰文论证:漳浦古雷下安是一处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址。此后,国家交通部、水电部、海洋局领导先后来视察,中国港口协会的4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考察,一致确认港区自然条件优越,全国罕见。开发古雷港逐步形成共识,提上了领导的议事日程。2003年7月,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漳州市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并授予市级行政管理权。2004年,第一个大型项目投资6亿元的一德石化落户,5万吨级泊位的石化专用码头投入建设。2006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福建古港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确定为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188亿元的古雷石化项目于2009年5月破土动工,古雷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
  从风沙满天的穷乡村,到基本小康的小渔村,再到临海港口工业新区、新城,古雷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畅想古雷、唱响古雷、擂响古雷,迎接凤凰涅槃般新古雷的诞生!
  工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生产总值1949年1310万元,1978年11249万元,增长3.49倍。2008年110.9亿元,2009年计划数126.18亿元(上半年实现50.68亿元),比1978年增长111倍,比1949年增长962倍。人均GDP达到1.52万元,是1949年的291倍。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288万元、1978年的549万元,2008年增长到4.16亿元,2009年计划数8.07亿元(上半年实现4.12亿元),增加27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年为2057万元,2008年45.67亿元,2009年计划数52.52亿元,增长254倍。经济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业立县初见成效。
  漳浦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前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仅有小碾米厂和发电量仅4千瓦的小电厂,以及简易印刷馆和一些手工作坊。五十年代,由政府投资陆续兴办一批工矿企业。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后来提出“以工立县,兴工富民”的口号,形成全党抓工业、全民重视工业的浓厚氛围。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60万元,1978年4724万元,2008年82.6亿元,2009年计划数92.27亿元(上半年实现47.2亿元),60年增长15377倍。至2008年,工农业比重己从1949年的3.75∶96.25、1978年的31.49∶68.51,调整为55∶45。三次产业比重从1949年的81.92∶3.19∶14.89调整为23.7∶28.5∶47.8。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216家(外资工业378家,内资企业838家),实现工业产值82.6亿元(规模产值61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10家(天福茶业、电力公司、一帆重工、肯博纺织、盈丰食品、泉丰食品、扬绿化工、仂元工业、丰盛食品、新润食品),10家企业共实现规模产值22.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37%。2008年实现工业税收2.96亿元,新增产值上3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其中天福集团新增产值3.32亿元,纳税5149.8万元,成为全县第一纳税大户。全县己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雨伞帐篷、五金家电、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了运动器材、皮革、造船、石化能源等具有集群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
  农业走前列
  漳浦是农业大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动人民治山治水,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至1978年,全县共新建中小型水库85座,库容总量达2.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0万亩,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漳浦县人民冲破极左思想的束缚,勇敢地向“一大二公”挑战,在全省率先试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把荔枝树、海蛎埕包产到户,然后把责任田分到户,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万安农场党委思想解放,1979年即推行联产计酬的办法,迅速扭亏为盈,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1981年初,刚到福建上任的项南同志,第一次下乡时,就到漳浦调查研究。他称赞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思想活跃,富有创业精神”、漳浦搞生产责任制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向山向海进军是在“干一个伟大的事业”。1982年,漳浦掀起山海开发的热潮。1983年9月,省委书记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肯定山海开发的成绩,题写“漳浦县花果中心”、“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他还提出要美化、香化,积极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山上种林果茶,海边养鱼贝虾,随着山海资源的开发,引进台湾的优良农业品种,对台农业积极有成效地开展,漳浦成为全省创办台资农业企业最多的县份。
  农业布局日趋合理,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县农业总产值,1949年1541万元,1978年1.03亿元,2008年67.58亿元,2009年计划数70.48亿元,60年增长456倍。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连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字号规模企业27家,2008年实现产值15亿元,自营出口8000万美元。天福获中国驰名商标,天福、盈丰、新润、东南花都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德立信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输港蔬菜加工企业,丰盛食品、和晟食品、锦园农业等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和六鳌紫菜、霞美牡蛎、盘陀茶叶、马坪黄牛、沙西榕樹盆景等特色产品形成规模,打响了品牌。漳浦成为商品粮基地县、科教兴海示范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和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并被评选为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芦笋之乡,沙西镇成为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盘陀镇成为中国茶文化镇等荣誉称号。
  开放结硕果
  漳浦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发展浦台经济合作得天独厚的“五缘”优势,更有着优越的港口优势,丰富的物资资源和劳力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对台投资、服务的优惠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商、外商朋友到金漳浦投资兴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累计批准三资企业886家,新批项目合同外资额2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5亿美元,出口创汇总值达到16.8亿美元。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7221万美元,出口总值2.68亿美元,是1988年的186倍。
  尤其是浦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占全县外资农业项目的近60%,是福建省引进台资农业项目最多的县份之一。漳浦县的浦台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3月,第一个项目浦台合作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台胞邱伏对与漳浦县旧镇镇经联社合作兴办,合作开发,经营草虾和淡水鳗鱼等水产品养殖。之后,一些台胞、台商陆续来到漳浦,进行海水养殖、山地开发等合作。1994年10月,漳浦成立台商联谊会,全县有台资企业14家,实际到资614万美元。此后,台资企业逐步向全方位、高层次、高投入、效益型、规模型发展,成为漳浦县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漳浦县已成为全省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县份之一,全县累计批准台资企业519家,总投资12.8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03亿美元。漳浦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绥安工业区(含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他、旧镇工业园和金浦园)、赤湖工业区(含五金园、皮革园、游艇园)和佛坛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在全国率先建成“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规划面积3万亩,力争扩大到30万亩。投资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科研、教学等领域。设立“二个中心”即台湾农民科技服务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孵化中心,“六个产业区”即花卉产业区、果蔬产业区、茶叶产业区、渔业产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农畜产品加工区。目前有70多个项目入园,总投资1亿美元。其中台商建设蝴蝶兰温室而积5.5万平方米,引进台湾蝴蝶兰系列品种30多种,成为福建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梁鹿展宏图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2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投入1.53亿元完成国道324线漳浦段改造,投入0.49亿元实现省道漳东线全线贯通。古雷供水工程、杨美水库引水工程、杜古线延长线、台玻专用道路、杜浔11万伏变电站、赤湖五金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为重点项目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46亿元,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64.6%,2008年比1978年增长444倍。
  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大,县城变大、变亮,街道变宽、变净了。解放初,县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0.5万人,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如今,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新楼耸立,道路宽畅。县城的西湖公园名家设计,景色怡人,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公园之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村村通电、通水泥路,城乡环境有了根本改观。
  和谐社会有效构建,民心工程扎实有效,加大财政对教育、卫生、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2008年投入3556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有8万多名学生享受政策优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获省级“平安县”称号。精神文明扎实推进,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涌现出天福茶业、漳浦广电等一批创建全国文明的先进单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漳浦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不足60元,1984年335元,2008年6631元,2009年计划数7294元,上半年实现3710元。30年增长超过100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316万元,2009年6月底达58.27亿元,增长1840多倍。
  金浦春正浓
  花艳承春露,茶香凭东风。国道两端,茶香花香诱人;金浦大地,处处生机勃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141所、中学3所,2009年,全县有小学240所,中学45所(其中完中11所),大学1所。2007年建成全日制高校天福茶学院。解放前,漳浦缺医少药,传染病传行。现今医疗网络健全,农村医疗设施不断完善,获全国农村初保工作先进县和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在全省率先试行新农合村级协管员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2.9%,新一轮新农合参合率达98.9%,居全市前列。漳浦剪纸名闻国内外,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确认为福建省竹马戏之乡。漳浦芗剧团在全国民间戏曲比赛中获得殊荣,乌石妈祖千年金身像、大车鼓队先后在台湾巡安和巡演引起轰动,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建成全省领先水平的县级广电中心,有线电视光缆村村通工作居全国前列。科技进厂入村,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县文化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锦绣金漳浦,处处风光美。诗般的旅游,旅游的诗。全县被确认的重点文物国家级4处、省级9处、县级120处,有40多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和古城堡。漳浦有奇特迷人的滨海风光,最突出的有:世界罕见的滨海火山地貌,全国最美的十个海岛之林进屿、南碇岛古火山景观;海蚀风化花岗岩奇观六鳌抽象画廊;全国最大的风动石群古雷菜屿列岛;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城六鳌古城等。还有崎沙湾、江口湾、后蔡湾、将军澳、红山湾、整美火山奇观等引人入胜的滨海风光。这些旅游资源在国内独树一帜,堪称世界奇观。
  漳浦旅游业从无到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迅速发展,现拥有全国4A景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还有一批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中。滨海火山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赵家堡被评入全省最美的十个乡村。漳浦县被国家品牌组委会评选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还荣获“福建省十大空中最美家园”。
  漳浦已形成“东有火山岛,西有一杯茶,南有一幅画,北有一束花,中有赵家堡和天福石雕园”的旅游格局,开辟了滨海风光、人文朝圣、自然生态三条特色旅游线路,让人寻幽览胜留连忘返。
  海西建设,漳浦先行。漳浦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港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推进古雷港的龙头带动,以古雷石化、六鳌海上风电场、旧镇台玻工业等大型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强县、实现漳浦新跨越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双桥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溪山镇
相关地名
沙西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古雷镇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马坪镇
相关地名
沙西镇
相关地名
兴海县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闽粤古道
相关专题
漳浦县工业产值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古雷半岛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