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专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59
颗粒名称: 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专栏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16
页码: 1-1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在建国六十周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变迁。文章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各个领域的介绍和发展历程的梳理,展示了漳浦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建国后 经济发展 漳浦县

内容

梁鹿展宏图 金浦春正浓——漳浦县60年变迁综述
  严利人
  历史大跨越
  漳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早在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漳浦附州为县,长期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而著称。境内最高山脉为梁峰,最长河流为鹿溪。明万历年间,晋江人、进士何乔远在所著的《闽书》中,提到漳浦时写道:“旧有金名焉,谚谓之金漳浦。”可见“金漳浦”的雅称久远、深广,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扬。为什么在漳浦的前面能冠之以“金”字呢?因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山多海阔,气候宜人,堪称是得天独厚的一方宝地。但是,直到解放前夕,这里山荒海闲田低产,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处于一穷二白状态。人们无语问苍天:“金漳浦”,“金”在何处?
  梁鹿展宏图,金浦春正浓。漳浦东临台湾海峡,现辖31个乡镇场,土地面积21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6公里。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在全省率先大念山海经,率先引进台资开展农业合作。碧海金滩涌春潮,万千帆影逐浪来,梁鹿大地欣欣向荣,古老的漳浦青春焕发,在山海开发中显露金色的光彩,四时花卉争艳今更艳,常年茶果飘香今更香。同时抓工业、抓港口、抓基础设施建设,沧桑巨变,令人刮目相看。60年间,漳浦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历史大跨越。漳浦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台资企业密集地、全国文化先进县、新兴临港大县和国家级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春色满园,正在海西建设中崛起。
  北有一束花,西有一杯茶。热情好客的83万漳浦人如今春风满面,正以鲜花、香茶迎接南来北往的宾朋。
  古道换新颜
  一条长约50公里的交通干线贯穿漳浦全境,通向漳州、福州和汕头、广州。这条道路从唐宋元明清走来,一直是土路,逶迤曲折,崎岖难行,被称为闽粤古道。民国年间,历经10多年修建公路,后因抗战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织民工加快修复,至1950年初全线勉強通车。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泥水路”。1966年改道,在这条古道上修建的公路,被纳入324线国道。1980年铺设柏油路面,1990年闽南第一洞盘陀岭隧道凿通,从此千年的盘陀路成为坦途。1994年国道全线改造,截弯取直,铺设水泥路。路面从双车道拓寬为四车道,后又改为六车道。60年此为缩影:道路越走越宽广。
  解放初,漳浦交通落后,靠水上航运载人载物,木帆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全县仅有几个小型港口码头,陆上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过。如今境内有公路224条,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除324国道外,漳浦还有沈海高速公路穿越,境内里程73公里。另外,厦深铁路漳浦段工程于2008年9月动工建设,正按序时进度推进。厦深铁路是国家级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漳浦境内的路段全长33公里,包括10座大桥和2条隧道,其中盘陀岭梁山隧道是福建段最长的隧道,全长9888米。漳浦陆上第三条交通主干线己呼之欲出!
  花香飘海峡
  漳浦境内国道北端为马口,马口溪上有双桥通过。这里自古以来是闽粤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在此设立甘棠驿。马口溪又名策士溪,据传南宋末年,少帝赵昺一行被元兵追击南逃至马口,在这里开科取士,一时“野草齐花,溪山改色”。未揭榜时元兵已追来,宋帝曷传旨“尽赐进士”,然后继续南逃。如今,马口真的“野草齐花”,成为花卉的大世界。
  漳浦野花野草虽多,但以前很少有人移栽种养,即使移种也仅为欣赏,非为营利。1983年9月,省委书记项南来到漳浦,肯定山海开发大种水果的成绩,题写“漳浦县花果中心”。当时许多人不理解:漳浦是种了很多水果,但没有种花啊。项南说,水果是先开花后结果嘛,怎么不能叫花果中心!漳浦称为花果之乡,那时花是借了果的光,想不到10多年后,花卉的风头就大大压过了水果。
  漳浦县花卉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起步,当时县城的居民和沙西镇的农民,利用庭院和屋顶,种植花卉和榕树盆景,渐成星火燎原之势。1995年7月,漳州市在漳浦马口筹建闽南花卉中心,3年后建成10公里花卉走廊,漳浦花卉年产值就超过了亿元,被福建日报称为“金浦亿元花”。从1999年开始,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花博会在马口举办,至今己举行10届。10年花会,规模越办越大,档次越办越高,名声越办越响。以花为媒,创造商机,成为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的载体,海峡两岸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平台。如今,马口基地已有镇宇、富圣、杰腾和钜宝等30多家较大型花卉企业落户,100多名台湾花农在此投资创业。东南花都占地7800亩,是海峡西岸最大的植物园、花卉世界。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与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闽台风俗文化互动的舞台。
  茶香连两岸
  梁岳泉水美,盘陀茶叶香。漳浦境内国道西端为盘陀,唐代在此建驿楼,因山路迁回险峻难行,自古就有“盘陀岭上几盘陀”、“太行蜀道复如何?”之称。1966年改造被纳入国道后,汽车上下岭爬坡需拐64个弯,险象环生。这个偏僻贫穷的山乡,因改革开放而焕然一新,324线国道的双向隧洞把山路变成坦途,台资企业天福集团的落户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镇”。
  茶是古老的产业,漳浦县自唐宋时期即有栽种茶叶,历经起伏。清康熙《漳州府志》载:“漳浦县磁灶山,山多产茶。”《漳浦县志》记述:“清代漳浦有茶园数千亩,年产量50余吨,茶叶由15家茶庄销往厦门、香港和东南亚。”到解放前夕,全县的茶园仅剩百亩。解放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1993年,台商李瑞河到盘陀创办天福茶庄,并建茶厂,扶持当地农民种茶。1998年,李先生成立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建成茶食品厂。2002年初,天福建成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2006年,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天福校办厂建成开业。2007年,投资2.5亿元的漳州天福茶学院建成开学,第二年即向全国招生,并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资格。盘陀镇的茶叶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72亩,如今发展到5000亩。盘陀的工商税收5年增加10多倍。天福集团以盘陀为后勤基地,全国各地的直营连锁店达到900多家。盘陀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产业重镇,成为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更上层楼望故关”,而今盘陀成金山。盘陀岭下,一片繁荣:国家4A级景区天福茶博物院游人如织;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迎来海内外一批批学子;数千亩茶园依山峦环绕叠翠、数十家茶厂顺国道展延飘香……
  潮声如鼓雷
  古雷半岛位于漳浦县南端,南北走向呈条带状向大海延伸。南北长17.3公里,东南宽3-4公里(最窄处仅300米),面积40平方公里,多为沙滩、沙丘及沙质地。古雷以“潮音时至,声如鼓雷”得名。多少年来,古雷风沙肆虐,农田村舍被掩压;海盗倭寇,累有骚扰,曾被作为界外弃土。改革开放,大地回春,上世纪的80年代初,古雷走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前列。古雷人植树造林,镇压住了风沙,成为全县第一个绿化乡;古雷人率先发展海水养殖,告别贫穷,走上了富路……如果把漳浦比喻成一个巨人的话,那么她有两条腿伸向大海,一条长腿是古雷半岛,一条短腿是六鳌半岛。在漳浦大念山海经的过程中,这两条腿跳起了“海上芭蕾”。特别是这条长腿,金鸡独立,舞姿优美,跳出了高水平,令人击节赞叹!
  良港逢良机,开发正当时。古雷半岛气势雄奇地伸进台湾海峡,环抱起一个肚大口小的瓶状大海湾,形成一处全国罕见的优良深水港址——漳州古雷港。这里水深港阔,风平浪静,20万吨船舶满载可全天候进出港区,30万吨船舶满载可乘潮进入港区,可规划布局万吨以上泊位22个。
  如果古雷只有海水养殖的优势,那她仅是平凡的;如果古雷又有优越的深水港址,那她则是伟大的(古雷的英语谐音即伟大之意)。古雷最大的优势就是深水港址,璞玉岂能当成石头,良港岂能使之沉睡?11985年春,厦大海洋专家蔡爱智率调查组前来勘察,撰文论证:漳浦古雷下安是一处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址。此后,国家交通部、水电部、海洋局领导先后来视察,中国港口协会的4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考察,一致确认港区自然条件优越,全国罕见。开发古雷港逐步形成共识,提上了领导的议事日程。2003年7月,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漳州市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并授予市级行政管理权。2004年,第一个大型项目投资6亿元的一德石化落户,5万吨级泊位的石化专用码头投入建设。2006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福建古港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确定为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188亿元的古雷石化项目于2009年5月破土动工,古雷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
  从风沙满天的穷乡村,到基本小康的小渔村,再到临海港口工业新区、新城,古雷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畅想古雷、唱响古雷、擂响古雷,迎接凤凰涅槃般新古雷的诞生!
  工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生产总值1949年1310万元,1978年11249万元,增长3.49倍。2008年110.9亿元,2009年计划数126.18亿元(上半年实现50.68亿元),比1978年增长111倍,比1949年增长962倍。人均GDP达到1.52万元,是1949年的291倍。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288万元、1978年的549万元,2008年增长到4.16亿元,2009年计划数8.07亿元(上半年实现4.12亿元),增加27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年为2057万元,2008年45.67亿元,2009年计划数52.52亿元,增长254倍。经济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业立县初见成效。
  漳浦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前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仅有小碾米厂和发电量仅4千瓦的小电厂,以及简易印刷馆和一些手工作坊。五十年代,由政府投资陆续兴办一批工矿企业。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后来提出“以工立县,兴工富民”的口号,形成全党抓工业、全民重视工业的浓厚氛围。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60万元,1978年4724万元,2008年82.6亿元,2009年计划数92.27亿元(上半年实现47.2亿元),60年增长15377倍。至2008年,工农业比重己从1949年的3.75∶96.25、1978年的31.49∶68.51,调整为55∶45。三次产业比重从1949年的81.92∶3.19∶14.89调整为23.7∶28.5∶47.8。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216家(外资工业378家,内资企业838家),实现工业产值82.6亿元(规模产值61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10家(天福茶业、电力公司、一帆重工、肯博纺织、盈丰食品、泉丰食品、扬绿化工、仂元工业、丰盛食品、新润食品),10家企业共实现规模产值22.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37%。2008年实现工业税收2.96亿元,新增产值上3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其中天福集团新增产值3.32亿元,纳税5149.8万元,成为全县第一纳税大户。全县己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雨伞帐篷、五金家电、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了运动器材、皮革、造船、石化能源等具有集群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
  农业走前列
  漳浦是农业大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动人民治山治水,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至1978年,全县共新建中小型水库85座,库容总量达2.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0万亩,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漳浦县人民冲破极左思想的束缚,勇敢地向“一大二公”挑战,在全省率先试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把荔枝树、海蛎埕包产到户,然后把责任田分到户,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万安农场党委思想解放,1979年即推行联产计酬的办法,迅速扭亏为盈,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1981年初,刚到福建上任的项南同志,第一次下乡时,就到漳浦调查研究。他称赞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思想活跃,富有创业精神”、漳浦搞生产责任制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向山向海进军是在“干一个伟大的事业”。1982年,漳浦掀起山海开发的热潮。1983年9月,省委书记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肯定山海开发的成绩,题写“漳浦县花果中心”、“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他还提出要美化、香化,积极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山上种林果茶,海边养鱼贝虾,随着山海资源的开发,引进台湾的优良农业品种,对台农业积极有成效地开展,漳浦成为全省创办台资农业企业最多的县份。
  农业布局日趋合理,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县农业总产值,1949年1541万元,1978年1.03亿元,2008年67.58亿元,2009年计划数70.48亿元,60年增长456倍。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连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字号规模企业27家,2008年实现产值15亿元,自营出口8000万美元。天福获中国驰名商标,天福、盈丰、新润、东南花都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德立信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输港蔬菜加工企业,丰盛食品、和晟食品、锦园农业等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和六鳌紫菜、霞美牡蛎、盘陀茶叶、马坪黄牛、沙西榕樹盆景等特色产品形成规模,打响了品牌。漳浦成为商品粮基地县、科教兴海示范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和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并被评选为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芦笋之乡,沙西镇成为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盘陀镇成为中国茶文化镇等荣誉称号。
  开放结硕果
  漳浦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发展浦台经济合作得天独厚的“五缘”优势,更有着优越的港口优势,丰富的物资资源和劳力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对台投资、服务的优惠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商、外商朋友到金漳浦投资兴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累计批准三资企业886家,新批项目合同外资额2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5亿美元,出口创汇总值达到16.8亿美元。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7221万美元,出口总值2.68亿美元,是1988年的186倍。
  尤其是浦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占全县外资农业项目的近60%,是福建省引进台资农业项目最多的县份之一。漳浦县的浦台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3月,第一个项目浦台合作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台胞邱伏对与漳浦县旧镇镇经联社合作兴办,合作开发,经营草虾和淡水鳗鱼等水产品养殖。之后,一些台胞、台商陆续来到漳浦,进行海水养殖、山地开发等合作。1994年10月,漳浦成立台商联谊会,全县有台资企业14家,实际到资614万美元。此后,台资企业逐步向全方位、高层次、高投入、效益型、规模型发展,成为漳浦县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漳浦县已成为全省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县份之一,全县累计批准台资企业519家,总投资12.8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03亿美元。漳浦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绥安工业区(含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他、旧镇工业园和金浦园)、赤湖工业区(含五金园、皮革园、游艇园)和佛坛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在全国率先建成“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规划面积3万亩,力争扩大到30万亩。投资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科研、教学等领域。设立“二个中心”即台湾农民科技服务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孵化中心,“六个产业区”即花卉产业区、果蔬产业区、茶叶产业区、渔业产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农畜产品加工区。目前有70多个项目入园,总投资1亿美元。其中台商建设蝴蝶兰温室而积5.5万平方米,引进台湾蝴蝶兰系列品种30多种,成为福建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梁鹿展宏图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2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投入1.53亿元完成国道324线漳浦段改造,投入0.49亿元实现省道漳东线全线贯通。古雷供水工程、杨美水库引水工程、杜古线延长线、台玻专用道路、杜浔11万伏变电站、赤湖五金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为重点项目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46亿元,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64.6%,2008年比1978年增长444倍。
  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大,县城变大、变亮,街道变宽、变净了。解放初,县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0.5万人,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如今,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新楼耸立,道路宽畅。县城的西湖公园名家设计,景色怡人,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公园之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村村通电、通水泥路,城乡环境有了根本改观。
  和谐社会有效构建,民心工程扎实有效,加大财政对教育、卫生、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2008年投入3556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有8万多名学生享受政策优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获省级“平安县”称号。精神文明扎实推进,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涌现出天福茶业、漳浦广电等一批创建全国文明的先进单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漳浦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不足60元,1984年335元,2008年6631元,2009年计划数7294元,上半年实现3710元。30年增长超过100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316万元,2009年6月底达58.27亿元,增长1840多倍。
  金浦春正浓
  花艳承春露,茶香凭东风。国道两端,茶香花香诱人;金浦大地,处处生机勃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141所、中学3所,2009年,全县有小学240所,中学45所(其中完中11所),大学1所。2007年建成全日制高校天福茶学院。解放前,漳浦缺医少药,传染病传行。现今医疗网络健全,农村医疗设施不断完善,获全国农村初保工作先进县和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在全省率先试行新农合村级协管员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2.9%,新一轮新农合参合率达98.9%,居全市前列。漳浦剪纸名闻国内外,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确认为福建省竹马戏之乡。漳浦芗剧团在全国民间戏曲比赛中获得殊荣,乌石妈祖千年金身像、大车鼓队先后在台湾巡安和巡演引起轰动,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建成全省领先水平的县级广电中心,有线电视光缆村村通工作居全国前列。科技进厂入村,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县文化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锦绣金漳浦,处处风光美。诗般的旅游,旅游的诗。全县被确认的重点文物国家级4处、省级9处、县级120处,有40多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和古城堡。漳浦有奇特迷人的滨海风光,最突出的有:世界罕见的滨海火山地貌,全国最美的十个海岛之林进屿、南碇岛古火山景观;海蚀风化花岗岩奇观六鳌抽象画廊;全国最大的风动石群古雷菜屿列岛;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城六鳌古城等。还有崎沙湾、江口湾、后蔡湾、将军澳、红山湾、整美火山奇观等引人入胜的滨海风光。这些旅游资源在国内独树一帜,堪称世界奇观。
  漳浦旅游业从无到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迅速发展,现拥有全国4A景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还有一批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中。滨海火山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赵家堡被评入全省最美的十个乡村。漳浦县被国家品牌组委会评选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还荣获“福建省十大空中最美家园”。
  漳浦已形成“东有火山岛,西有一杯茶,南有一幅画,北有一束花,中有赵家堡和天福石雕园”的旅游格局,开辟了滨海风光、人文朝圣、自然生态三条特色旅游线路,让人寻幽览胜留连忘返。
  海西建设,漳浦先行。漳浦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港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推进古雷港的龙头带动,以古雷石化、六鳌海上风电场、旧镇台玻工业等大型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强县、实现漳浦新跨越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林森果硕茶飘香——来自漳浦开发50万亩果园的报告
  黄步翔 程德源
  1979年,是十年动乱结束,进入改革开放,谱写中华民族振兴史的第一年。
  作为龙溪地区(今漳州市)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海洋大县,拥有面积1981平方公里(现为2135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11个国有农林茶盐场的县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金漳浦”、“海滨邹鲁”。但十年动乱加上往前推的农村政策过份强调的“以粮为纲”,使漳浦山海优势丢尽,占十分之八的山海资源,产值仅占种植业的九分之一,与千年文明古县身份大相径庭。
  全县山地面积164万亩,1980年勘察荒山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15%,是全省5个荒山超过百万亩的县份之一。水果园面积5.02万亩,品种只有老祖宗留下的荔枝3万亩、柑桔3千7百亩、香蕉400亩、凤梨1.03万亩,总产量仅317万公斤。
  全县二大河系鹿溪、南溪和5条小河流由于聚雨区内山林荒芜水土流失,年年洪水一泛滥,岸垮堤崩,一泡雨就能使上百个村庄受淹,雨过天晴十天不雨就火烧埔。
  全县浅海滩涂面积51万亩,1980年水产品仅1376万公斤,其中海水产品1321万公斤(浅海流刺、木桁作业),淡养水产品57万公斤(池塘水库),养殖业也仅有泥蚶2—300亩,对虾187亩。
  山区种水稻,沿海种地瓜、花生和大豆,都是传统农业,粗耕粗作,早期年平均亩单产115公斤,中晚稻128公斤。
  197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9亿元,财政收入688万元,1980年796万元。而财政支出分别为1309万元,1411万元,收不抵支。人均国民收入176元,农民人均收入1979年59.83元,1980年61.03元。
  各类经济型工业企业1979年全县也仅有100家家庭作坊式工厂。1980年工业总产值4158万元,净产值850万元。(以上引用数字为80年不变价)
  (一)
  由于农业的单一经营,漳浦这片富饶的土地,却只能“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这就是摆在浩劫后漳浦县委、县革委会头头脑脑们必须面对的现状。唯一可以让人放心的是人心思定,人心思稳,盼望富裕的人心企盼。这就可以达到人心可依,人心可用,只要你的作为是为他们所想的。
  在经过一年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的争论和对农村状况的调查研究后,1981年8月,县委决定奋战一年,发动群众上山种荔枝二百万株,建立10万亩果树基地。
  这是为改变漳浦长期落后的面貌,具有长远意义的一着棋。然为,这一决定,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反对的人说,县委书记领着县委乱放炮,放着粮田不去好好抓,却别出心裁开什么果园,一年要种二百万株,上千年来祖宗才种上15万株,谈何容易。苗、工、钱从哪里来。
  大家知道,山上造一亩林,种一亩果,滩涂上养一亩海蛎,鱼池里养一亩鱼和虾,一年收入至少二三百元,多至上千元。如果死抠54万亩耕地,放着164万亩山地,51万亩浅海滩涂不去开发,漳浦能改革开放出什么名堂呢?要出成果,就必须打山海的主意。在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状况下,只能从山开始,所以
  县委首先提出开发果园,利用山的资源,为漳浦的振兴起带头作用。
  但是,万事开头难,开山种200万株果树,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种果要挖一个上宽1.2米,下宽0.8-1米,深1米的果穴,工程量量很大,二是要200万株果苗,苗源不足,三是完成10万亩开发任务需要75万元,财政这时还拿不出来。在这些困难面前,县委领导们没有只说不做,当“甩手掌柜”。县委常委会分工,由书记亲自挂帅,完成开挖200万个果穴的组织工作。分管财务的副县长筹集75万资金,农业局长完成200万株果苗培育和调集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问题在大家共同努力,1982年5月份,200万个果穴,200万株果苗和开发10万亩果园的75万资金在省里有关厅局和银行的支持下到位。除种上127万荔枝外,还种上了橄榄、柿子、龙眼、香蕉、柑桔等果树50多万株。但由于夏日干旱,栽下的果苗枯死一部分,加上管理没跟上,荔枝只成活75万株。有资料表明,从明代广东布政使陈亹、广西按察使林功懋从广东引进荔枝到家乡佛昙大坑(鉴湖)和旧镇乌石栽种的千年间,漳浦全县再经解放后30多年努力,也只发展荔枝47万株,按每亩16株计,也只有3万亩左右。而这次一年就成活70多万株,虽没达到目标,但栽种了相当于历史以来荔枝园的一倍半以上,加上其他的果树一年栽活140多万株,这成果也是鼓舞人心的,是漳浦治穷致富的全新行动。
  (二)
  初战告捷,但在首轮开发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山顶不绿化,水土流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序的开挖大穴,也要冒水土流失的风险。管理无法跟上,会冒成活率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大面积开发果园,绿化山地,一缺劳动力,二无资金,三少技术,四无管理手段,五缺产品加工和产品流通渠道。
  针对上而的问题,县委在1982年冬季,由长桥公社团委会组织100人青年突击队,指派团县委一名副书记负责在长桥顶马试验场试挖水平条壕式果园,以求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使百万山地绿化,林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仍然制约山地开发;完成35万亩果园开发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和组织管理者,更需要一个有制度有章程有服务宗旨的管理机构。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需要典型引路。为此,在1982年我们决定再次开发天鹅山。这里是一个有千亩寸长不长的风化沙质土壤的连片山坡地,解放后曾三次开发均未成功。我们带领农业部门和水土办一批干部进行实地勘查,重新制定发展规划,改进开垦办法,选择适当树种,组织劳力包括机关干部上山,一口气干了几个月。经过两年努力,天鹅山开出连片千亩果园,种植了适宜天鹅山土质条件的杨梅、余甘、龙眼等5万多株果树,同时营造350亩防风林,天鹅山的“天鹅”飞起来了,让人们看到了开发山地果园的希望与前景。
  为了使开发山海的举措让全县人民有一个思想准备,1983年3月23日,在全县召开的有2003人参加的农村三级扩干会议上,县委提出,要把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到林、牧、副、渔、工、商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去,使责任制来个大发展。使农业经济又们个大发展。
  1983年3月27日,县委主要领导经过三个多月写成的《如何解决漳浦林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完稿后,立即印发各个公社和县直各单位。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县林业工作,近几年下了决心,想把它搞上去,但年年造林,年年不见到新林,而且越来越少,这是什么问题?”分析的结果,病根有三条:(1)对林业生产特点认识不足,抓不住要害(场在林在,场散林光):(2)对山地分布不均衡特点认识不足(山少的不重视,山多的管不了,类似的结合部有10大片,43万亩);(3)对供需矛盾认识不足。《报告》提出,请老“包”上山,在“管”字上面下功夫,办法是,联合办场,合股办场,可以县社联办,社社联办,也可以大队之间联办,跨区域办林场。资金来源国家适当补贴投资,大部分贷款解决,由农行贷款,利息从林业局育林基金支付,本金分十年逐步还清,得利按比例分成。山林所有权不变,但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谁办谁得利,长期不变。县同时启动山林所有权和使用权确认发证工作,以打消联合办场各方的疑虑。这就是当年办十大林场的最初思路。在当初,用贷款造林是石破天惊的大举动。大家知道,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和物力造林,收效却不大,而且林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慢,产出率有限,举债造林,匪夷所思,岂不为子孙背债。
  然而,山顶林戴帽,山腰绕果园,谷底竹满沟(后改为山坡茶飘香)简称山上林果茶,才是漳浦念“山经”的真面目。林业周期长,可以种果树,种茶叶,种花卉,以短养长,以长促短,关键在于布局,在于管理。县里专门贷款600万,每个林场60万,作为他们的开办资金。
  1982、1983年两年,漳浦县在开山造林种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仅是个开头,全县待开发的宜林山地尚有百万亩,适宜发展养殖业浅海滩涂二十万亩,真正大干还在后头。因此,大胆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已成为十分逼切的问题。
  改革,到底从哪里着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请教。在霞美乡,这是一个有山有海的地方,是县里最早自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这里把田分了,把地分了,把海堤牡蛎石分了,个别村连生产队原先的队部也把埕砖挖起一块分了。要大规模开发山和海,这时的群众,才意识到一家一户力量太单薄。虽然分田分海初步尝到甜头,但也仅仅是解决温饱,要致富,就必须像县里在调研中树立典型那样,搞规模开发,搞规模管理,才能得到规模效益,真正脱贫致富,否则小打小闹,谁也富不起来。
  这里话要倒回来说,在过去的二年间,我们在山和海的开发间,发现了不少在动乱岁月里,农民自己悄悄开发自己周围的山海资源,迅速致富的事迹。霞美公社一个村子有一家蔡姓人家,门对而是个小港湾。几年里,他和儿子亲朋好友们悄悄地搞围垦60多亩,养殖草虾,一年就收回成本,二年就大发,成为当时难得的万元户,十万元户;长桥公社青果村有一个叶姓农民,在谁也不要的一个山坳里,也是靠亲朋好友的帮忙,在山脚下围了一块60来亩的小果园。他在山坳里挖了一个2亩左右的蓄水池,同时兼养牛蛙和家鱼,池边种上香蕉和竹子,缓坡地,他种上荔枝,龙眼和柑桔,再往上陡坡地,种上土杨梅和相思树作为绿化带。我们当时对这种立体种植很感兴趣。总结为山顶头戴帽,山坡果环绕,山脚种翠竹,有水养鱼虾,并向全县进行宣传推广,以典型引路发动群众投入念山海经的大开发活动种去。
  但到了要搞大规模开发,群众们为难了。他们反映,不是我们不开山围海致富,主要是我们一家一户势单力薄,从资金、技术到种苗、饲料(农资供应)都有困难,东西卖得出去卖不出去也不知晓,最好有人帮忙我们解决。有的群众则提出建议要求县里组织一个能服务的联合体,为他们提供系列化服务。
  松散型的联合体,这是一种新鲜的想法,引起了我们县委主要领导的高度注意,也使我们反复进行思考和探讨。是啊,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再造一个海的漳浦和山的漳浦:林果种上了,大规模开发的资金哪里来?开发若搞上去,管理工作如何落实?产品多了,保鲜、加工、包装、流通环节怎么办?一家一户田分了,山地怎么开发?农民不懂技术,不会管理,谁来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那种产品可以成为拳头,建创汇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问题,令人深思。
  1983年4月,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视察。他向漳浦的同志介绍了许多国内外农业生产模式,包括日本的、美国的、以色列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用大工业生产的理念来改造漳浦这块“风水宝地”,成立“托拉斯”式的管理模式,并建议这个管理组织名字叫做“中心”。即根据行业叫做花果中心、水产中心、林业中心、糖业中心和牧畜中心。这就是日后漳浦陆续建立的五大服务中心。“中心”是一个多层次,松散的经济实体,用经济合同的形式,与国家、集体、个人经济建立长期的生产业务关系,达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权责利一元化的目的。专业户在这里获得科技信息、信贷资金、优质种苗、技术指导、生产资料、加工运输、产品销售等服务。
  省委书记的漳浦行,拨亮了县委班子心中的一盏灯。在班子取得一致意见后,选将点兵,上山下海大念“山海经”。首先办起水果中心和水产中心,县委书记亲任董事长,分工一名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委常委专职分管山海开发事宜。
  要围海搞养殖,开山造果园,大面积的山海开发,急需大量资金,我们县委领导带着农行行长,跑福州,跑北京,求爷爷告奶奶,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得到了不少省厅的大力支持。到后来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一笔援建性质的低息国际贷款,许多人不敢要,怕负子孙债,可我们不犹豫,一口气要了二亿元人民币值的贷款,使海的前亭佛坛两镇的花厝围垦、霞美刘坂围垦、沙西屿头围垦等三大垦区上万亩虾池围垦工程上了马;长桥、官浔、赤岭、赤土、南浦、中西、前亭、湖西、城关、石榴、盘陀、旧镇、霞美等乡镇和十大林场的山地开发项目也先后风风火火地动了起来。
  最让人担忧的是大面积开发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和自己在顶马实验场(后改为示范场)的实践经验,推出水平条壕式的开垦方式,经过一冬一春甚至1小时74毫米暴雨的洗礼,说明这种开垦方式是科学的,可以解决水土流失的开发弊端(三十年的风雨考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保证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整体规划的准确实施,县委选兵选将选行家,筛选出10个水产、水利专家到各海域垦区指挥工程,监督质量。又派出县委办、政府办、农办、农业局5名大学生到5个片区指挥山地开发。
  不管是海还是山,是林还是果,统一筹款,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标准质量,然后折价统一合同交农民承包经营。
  漳浦开拓性创办“中心”这一管理模式,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民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有组织的规划和开发避免了山海生产的无序行为。统一筹措资金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借贷难的问题。一家一户无法解决劳动力集中开发的问题交由“中心”处理。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农民技术问题和供销难题。县里同时筹建大型果汁厂和扩建罐头厂,以解决保鲜或万一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农民们大规模专心搞开发管理,大念“山海经”吃下定心丸。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觉。
  当时中国经济理论界一位权威人士闻讯到漳浦考察后极力赞赏“漳浦模式”提发展方向。尔后,漳浦这种做法经新华社《国内动态》刊登后,时任中共中央要职的领导即批示:“这种服务中心的专业联合形式,可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应予关注”。
  花果中心成立后,开始阶段是由一乡三场(长桥乡,长桥农场,顶马示范场和石坑林场)联合组成。首先对周围三十万亩山地进行整体规划,并筹集180万元,组织县里三个开发公司承包开发水平条壕式果园3.5万亩,其中千亩连片的果园有6个,种植各种水果154万株,造林12万亩,并建立了一个有1700亩规模的亚热带水果品种园和果树苗圃,引进泰国芒果、美国汕梨、墨西哥香蕉、菲律宾菠萝和国内如浙江温州的东魁杨梅、台湾的巨峰葡萄、罗汉果、二十一世纪梨、莲雾等优良水果34种。
  “中心”的兴起和发达,我们县委着手品牌效应,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打出“霞美牡蛎”“旧镇鱼虾”“六敖紫菜”“竹屿泥蚶”四大品牌,建立四大商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地。“中心”的建设使漳浦外向型经济和创汇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开发山海行动高潮不断迭起,许多乡民要求山的开发规模要扩大,我们引进世行贷款后,决定把花果中心扩大至全县18个乡镇6个国营农林茶场和10个联办林场(10个林场后建立林业中心单独经营),共有专业户和联合体12903个,占全县农户近10%。拥有新开辟的水平条壕式果园8万亩。培育和引进种植的各类水果247万株(其中柑桔70万株、荔枝70万株、杨梅100万株、枇杷5万株、龙眼2万株,还有余甘、凤梨、香蕉等)形成了以旧镇、城关、赤土为主的荔枝生产基地,以盘陀、长桥、官浔为主的茶基地,长桥、赤岭、南浦为主的柑桔生产基地和湖西、佛坛为主的龙眼基地,全县山地新老果园至84年初己达15万亩,另有耕地香蕉果园3万多亩。
  花果中心创办后,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指挥各地进行有规划的开发,并向从事开发的群体和专业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协调各乡场有计划合理地连片开垦荒山和荒坡,建设水平条壕式的标准果园。其好处是留草带可防止水土流失,过剩雨水可以渗入条壕沟内,表土回填可充分利用地力,沟式深挖有利果苗生长,解决了过去开荒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坐苗现象。如赤岭有一千亩山坡地用原始开荒法,都过去五年了荔枝树就是不肯长大结果,后经水平整地科学改造后,第二年就丰收丰产。二是资金借贷服务,由中心担保,农业银行可放心向专业户承包户提供贷款,中心先借垫,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开发,然后核算成本后折价落实到承包户(只计成本,不算管理费用)。1983年至1984年,“中心”向国内农行担保贷款240万元开发果园3.5万亩。1986年又向世行贷款4000万元,开发果园5万多亩。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主要是建立科研基地,有顶马示范场,龙山园艺园,中西鸟咀柑桔试验场,有标准果园3000亩,主要任务是进行小规模商品生产测试和立体果业实验先行先试,除培育新品种外,还担负引进培育优良果树苗种任务,至86年己培育优良果树品种120万株,引进欧、亚、美、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81个果树优良品种25万株。中心还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近百期,讲座10场,培训农民技术员900多名,又聘请20多名有经验的果农和退休农艺师承包果园管理,建立示范点。四是生产供销服务,主要是为开发群体提供生产资料,调运金鸡牌锄头2万把,调运复合肥、中央氮、过钙等300多吨,还有海土、蘑菇土上千吨。五是加工储运服务,已着手筹建年产4000吨的果汁厂和3000吨蜜饯厂。中心本部的实验室己试产出小批量果汁和果酱,大生产后产能过剩问题已在逐步实施的各项工程中加于研究,加于重视,采取措施,是可以得到解决。
  (三)
  漳浦通过花果中心和其他四个专业中心的这种服务组织形式,在领导群众大念“山海经”,开发山海资源,发展商品经济中,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人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解放军报》新华社专稿、省内报刊都做了大量报道和宣传,使漳浦的山海经越唱越响,越唱越大。沿至现在25年,还一直在不断进行中,还没有歇下脚步的迹象。
  当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改革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年,我们从办“中心”中得到一些启发,一是加强领导的关键在于搞好服务;二是善于采取经济手段来加强服务:三是从实际出发建立社会服务组织。这些思路和组织都是符合当时农民利益的。我们帮助规划和开垦,在对全县山海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各自区域的生产发展规划,制订各自区域生产主项即支柱产业,开发需要有序、科学地进行。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推行承包,采取多种形式为生产者提供种、养技术,并做好技术培训和普及推广工作,技术咨询和承包生产的服务,使科技在农村普及推广。我们建立科研、种苗基地,力争满足种养户的需求,这也是一个急需的服务,是以科学为前提的。我们努力解决大规模开发的资金问题,凡从事开发性生产的农民或乡镇中小企业,到现在仍普遍存在资金的瓶颈制约问题,当年是,今后也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之,农村的生产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二是技术问题,三是借贷问题,四是流通问题,五是社会服务问题。这五大问题,依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教育和提高他们的素质来加于解决。
  现在,中央政府对农村实行惠农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我们和农民的对话机制也少了很多。那么,我们的“三农”工作如何持续地进行呢,当年漳浦县委带领群众大念山海经的组织形式,又能给我们以什么的启迪呢。
  大念山海经已过了二十五年,改革开放也已过了三十个年头。当年开发的35万亩果园据航拍测定,现在全县的果园面积已超过50万亩达到了60多万亩。全县30年共造林面积226万亩,使漳浦的154万山地基本绿化,一座座山峦披绿装,一条条溪流水澄清。千山绿涛起澎湃,万亩果茶飘韵香,当年的山海经是念对了,我们感到欣慰。
  广西选种记
  陈桂味
  为我县粮食生产上新一个台阶,1989年12月8日至18日,我等一行7人,驱车赴广西南宁、玉林等地,考察引进水稻杂优品种,此行得到广西种子公司的热情接待和鼎力支持,圆满完成任务。为我县杂优品种推广普及、品种的优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每一年,县种子公司都从广西调进大批优质的杂优品种,惠及千家万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没有变,省、地(市)县、乡抓农业的领导网络和农技网络非常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措施相当到位,可操作性强。可以说是行政手段、经济投入、科技措施多管齐下。在诸多措施中,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实现粮食总量这一条,是刚性指标,关键措施。我县是福建省农业大县,是粮食主产区之一,省市特别关注。县委、县政府历来就把农业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大念山海经,大搞山海开发,发展林果茶渔虾贝的同时,切实抓好25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从领导力量配备、技术人员到位、财力、物资保障到政策的优惠倾斜等方面来保证粮食生产上台阶上水平。当时,(指1980—1990)县委县政府班子领导职数较少,县委班子成员7人,政府班子一正三副,但对分管农业的领导力量配备上是强有力的。县委书记黄步翔(1974.11—1986.7)、县长卢亚来(1980.4—1983.9)、张如崧(1983.9—1987.10)都是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的专家、行家,分管农村、农业工作的县领导戴全成、陈启宙、陈辉等同志也同样是农字号出身的领导,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乡镇场的一二把手,大多数也是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的干部,对农村工作相当老炼。县乡两级有这样的领导结构,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措施部署的推行,基本能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八十年代末,我县粮蔗生产任务繁重,粮食生产方面,上级推行“吨谷田”建设,是硬指标硬任务,糖蔗生产方面,为保证新投产(1984年2月)的日榨蔗2000吨(1990年12月技改后日榨量2500吨)的鹿溪糖厂每年(榨季)有25—30万吨供榨量,同样是硬任务硬指标。当时,我任副县长,但未分管过农业,县委主要领导可能是基于“农业对口”方面的考虑,在1989年1月6日县委、县政府两套班子联席会上,对班子成员分管工作做了调整,就把农业局、社企局划给我分管,同时相应减少原分管的部门。
  尽管自己是“农科”出身,接受任务以后,心感压力很大。查阅有关资料,我县自1982年以来,粮食生产因粮蔗、粮果、粮渔“争地”矛盾加剧,种粮的比较经济效益偏低,出现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上不去。(1982年:25.0595万吨;1983年:23.977万吨;1984年:22.269万吨;1985年:19.427万吨;1986年:19.384万吨;1987年:22.13万吨;1988年:22.13万吨)。1989年4月15日,省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苏昌培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在听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汇报之后,要求我县粮食生产在今明两年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即要赶超1982年的水平。会上苏副省长还就此话题风趣地说,这次下来,是来向你们讨粮食的。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一是要把粮食安全摆上工作的首位,把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粮食生产的形势与任务就如此严峻,担当此责任,确实令人寝食不安,时不我待。
  我们及时召开农口会议,传达苏副省长指示,总结分析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原因,寻找差距制订措施,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赶超历史最高水平的奋斗目标。农委、农业局、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都振作起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决心打一场以品种革命、主攻单产的攻坚战。所谓品种革命就是推广实践证明可创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下称“杂优”)。这是主攻单产的一条捷径。对于杂优推广及制种,我县七十年代中期,曾在沙西、杜浔、佛昙等乡镇引进种植及制种,由于当时杂优品系很少,仅汕优63,特优63等几个,这些品系,生育期偏长、晚熟,造成推广困难。以后几年,品种有所增加,如特优64,汕优64,但株偏高,叶片大,容易发生病虫害,仍然难以推广。推广不开的另一条很主要原因,是育秧管理难度大。常规水稻每亩大田需15—20斤稻种,而播杂优每亩大田只需稻种2斤,给农户育秧管理带来不便。时至1989年省内外杂优品系已有很大发展,选择适应我县大田播种的品系已不是难题,大家都聚焦于育秧关上。为了突破育秧难这一环节,同志们集思广益,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一是举办杂优育秧技术培训,县农技站培训村农技人员、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培训村干及部分农户,每期用半天时间传授育秧技术;改育水秧为湿润育秧;二是联户集体育秧,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改分散零星育秧为集体大坵育秧:三是育商品秧,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技站、村农技员合作搞批量商品秧,供应农户大田种植。这几条措施的落实,效果很显著。1989年全县早稻23.33万亩,产量9.16万吨,单产393公斤,其中全县推广杂优3.41亩,单产425公斤,每亩比常规品种增产43公斤。农户掌握到技术要领,尝到了丰产的甜头。当年晚季,全县水稻播种面积25.27万亩,其中推广杂优4.75万亩,单产435公斤。当年早晚两季推行杂优8.16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6.79%。这一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5.6万吨,超历史最高的1982年0.54万吨,提前一年实现苏副省长对我县粮食生产提出的目标,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见闽政(1990)综22号文件〕。
  1989年我县打了一场粮食生产翻身仗,极大地激励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县乡镇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农口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技人员,大家乘胜前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委和农业局领导在年终总结表彰会上,不失时机地提出明年的粮食总产再超历史(即超1989年),并制订引进高产、优质杂优品系,扩大杂优播种面积,提高吨谷田概率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增产措施。
  从农业通报获知广西杂优制种技术过关,制种面积大,种源广,所培育的“汕优桂”、“博优”等品系丰产性能好,稻谷品质佳的信息之后,认为很有必要立即组织人员实地考察一番,只要是适合本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优品种,都要争取批量引进。经县委主要领导批准,1989年12月8日,由我带队,成员有县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农技站长阮仲铭,盘陀乡乡长陈黎明、农业局副局长胡山云、县种子公司经理胡荣桂、县政府办王少平,乘坐农业局一辆面包车,一路西行。当时沿途公路多为双车道沙土路,面包车时速在60公里左右。8日当天行至广东惠东,行程420公里;9日赶至广东西北部的德庆县,行程450公里;10日到达广西玉林,玉林市是考察的第一站,因事先有电话联系,到时,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梁明权(梁副书记和我同是1988年第八期市长研讨班同学)、市农业局和种子公司的领导热情接待我们,详细介绍该市水稻杂优各品系的生育特征、品质、单产等指标数据。我们选择了5个品种、市农业局的领导承诺要以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做好首次“卖买”,为两地间建立起长期的互利互惠友好关系打基础。当下我们签订了合同。11日上午,我们告别了玉林,匆匆上路,朝西向着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进发。
  玉林距南宁380公里,过贵县入宾阳,越是靠近南宁,道路等级越高,面包车提起速度,奔驰在宽敞的柏油公路上。下午4点许到达南宁,很快地与自治区种子公司取得联系,前来接待的同志把我们安顿在靠近种子公司的自治区工商局招待所住宿。
  经过4天的长途跋涉,同志们都很劳累疲倦。用过晚饭,已是仲冬季节的南宁,天气还很炎热,大家就在住地楼下的市场散步乘凉。这是一处规模不小的农贸市场。市场的夜市很热闹,一个个小吃摊点整齐有序地摆满市场,每个摊点的小锅灶上烟雾缭绕,人头攒动,男女老幼三五成群围坐在小圆桌、小方桌周围,津津有味地在吃什么东西。靠近一看,原来是清一色田螺(当地称田螺为螺蛳,吸田螺称“攻螺蛳”),陪我们一块散步的同志(已忘了他的姓名)告诉我们,“这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风味小食,是用田螺(颗粒比我们漳浦的大)煮调味可口的杂烩汤而成。每到夜晚,一家子或三五个同事好友散步至此,每人花五角一元钱来碗螺蛳汤,围坐一块,边聊边尝已成习惯”。眼前果然如此:摊摊满座,人人忙碌,吸田螺发出的响声此起彼伏,蔚为奇观……。每个地方的生活饮食习惯各有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点不差。有机会常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就能见多识广,这是题外话。
  13日上午,自治区种子公司副经理郑恒受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广西杂优制种技术、面积、分布以及所培育的品种系列的特性特征。他是高级农艺师,从事杂交水稻科研与制种技术创新推广做出重大贡献,是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常委。他是广西桂平县人,45岁(1989年)。在交流座谈会上,他知道大家是来自福建漳浦县,便主动和大家认“老乡”,坦诚地讲述他的家史,他说据族谱记载,先人于明末清初为避难,兄弟4人从漳州府漳浦县月屿保辗转迁徙到广西桂平、贵县,并在此定居繁衍,己历300余年,今己形成几个村庄,村民还保留闽南话。(座谈中老郑也说出几句闽南话),表示以后一定要安排时间到漳浦祖居地走一走,正由于亲缘使然,大家的气氛突然升温”,变得更热烈、融洽。郑经理即当场拍板可提供现库存(明年早季用种)小批量种子;明年可提供“汕优桂99”、“博优96”优良品种万斤以上。他待人真诚厚道,讲话朴实果断,初次见面,就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为今后我县广西调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0年2月14日,广西博白县种子公司庞经理来浦签订晚季供种合同,郑恒受同志委托庞经理到月屿走一趟。2月15日,由我和阮仲铭、胡荣桂等人专程陪庞到赤湖镇月屿村寻根谒祖)。
  14日早上,我们离开了南宁,登上返程的旅途。返程路线定从钦州、合浦、北海进入广东南部。钦州是原计划的看点之一,因任务在南宁得到圆满解决,所以途经钦州作短暂停留,把半天时间安排到北海市参观。北海市黄菊利副市长,也是1988年在北京学习时的同学。由于事先有电话联系,他得知福建“同学”造访,非常高兴。黄副市长来北海履职之前,在自治区建设厅任职,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师,为人和蔼可亲。我们抵达后,黄副市长亲自陪我们参观旧城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坐落在北部湾畔的北海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全国六大渔场之一。北海旧城区不大,规划并正在实施的新城区范围很大,道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建设标准起点很高。黄副市长带我们“走马观花”,看新城区道路建设,看港口码头,看北海银滩(滨海旅游景区)等。城建是他的本行,介绍建设情况也传授经验,尽管是农业之外的工作,仍受益匪浅。(20年过去了,今日北海已是广西南端、北部湾北岸一颗璀灿的明珠)
  15日上午,我们离开北海,驱车赶路返乡。当晚住广东阳江,16日晚投宿惠州,17日晚住潮州,18日下午到家。广西之行首尾10天,来去匆匆,一心为了引进杂优稻种,沿途风光只从车窗眺望。(仅途经北海造访“同学”,用半天时间与此行引种无关的事),在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下,算是高效率。回来后,在一次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农业工作时,该领导表扬“这种方法值得提倡”,十分肯定此行成绩,汇报之余轻松问及有没有顺便到桂林玩一玩。我回答说,南宁到桂林往返最少要3天,为了赶时间没有去。这位领导点头称赞精神难能可贵。至今,同行的同志每每谈起此行,还回味无穷,津津乐道,此行办事的专一,食宿的简朴,同学的情意和巧遇郑经理这位“老乡”,使要办的事项项完满……。
  从广西选订的杂优稻种,均按合同如期运达,并全部用于1990年的早晚两季。广西引进的博优系列、汕优系列在我县各乡镇大田表现良好,米质也佳,单产在480—508.4公斤,全县34个行政村实现“杂优村”。深得农民欢迎,为以后推广杂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6473.8公顷(84.7107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2218.6公顷(48.328万亩),在水稻播种面积中,推广杂优8150公顷(12.22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25.3%,比1989年提高28.5个百分点,单产508.4公斤。是年全县粮食总产26.6万吨,刷新粮食生产新纪录,1991年1月19日,国务院授予漳浦县人民政府“1990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从此以后,县农业局、种子公司与广西种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每年都派人到广西调进杂优稻种,一直到今天。每次到广西,均受到自治区种子公司领导、受到郑恒受副厅长的关照支持。
  漳浦粮食生产60年
  陈元安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的丰歉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对粮食和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漳浦是漳州粮食主产区,其产量约占漳州市产量的17.0%左右。建国60年来,漳浦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粮食总产22.30万吨,是1949年总产7.57万吨的2.95倍,年均递增率4.90%。回顾60年来粮食发展史,归结为“五个台阶”和“四个徘徊”。
  查县统计局资料:漳浦县粮食生产“五个台阶”是:1957年总产10.36万吨,突破10万吨;1965年总产15.27万吨,超过15万吨;1979年总产21.13万吨,跨过20万吨大关,1989年总产25.60万吨,闯过25万吨;1996年总产30.65万吨,越过30万吨。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曾出现1958—1963年、1967—1977年、1984—1988年、2002—2008年等四个徘徊期。
  漳浦县粮食发展呈“马鞍型”发展、“螺旋式”上升,表明漳浦粮食生产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一、生产关系变革是粮食上台阶的推动力
  1950年11月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1951年11月成立农业互助组,1953年成立农业初级社,1956年成立农业高级社,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在生产措施上狠抓农业“八字”宪法的实施,普及科学技术应用,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1956年粮食总产9.93万吨,单产136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31倍和1.24倍;1957年突破10万吨总产大关。
  1958年大跃进,同年浦县组建10个人民公社。由于大跃进年代生产高指标,管理瞎指挥,收益搞平调,还有“一大二公”的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1960—1962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徘徊。
  1967—1976年10年间,文革动乱,粮食生产再度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理顺生产关系,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期间,累计比1976年增产粮食76.28万吨,粮食得到稳定的增长。1979年,漳浦县粮食总产21.13万吨,面积97.46万亩,单产217公斤,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1983年,粮食面积88.15万亩,单产272公斤,总产23.95万吨。随着漳浦县政府提倡“大念山海经”、“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及日榨2000吨漳浦糖厂投建,调整了3-4万亩耕地种蔗,直到198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1.93万亩,单产270公斤,总产仅为19.39万吨。1984-1988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出现第三次徘徊。
  1988年以来,漳浦粮食生产推广稻薯麦综合开发,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旱粮工程”、“三熟三高产”,开发“吨粮田”、“吨谷田”等增产粮食活动,提高复种指数。1989年粮食总产25.60万吨,首次突破25万吨,面积84.71万亩,单产302公斤。1990年春,国务院授予漳浦县人民政府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6年粮食总产30.65万吨,突破30万吨。
  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第四次徘徊。
  二、依靠科技进步是粮食产量飞跃的金翅膀
  上世纪50年代大面积推广地方良种和双季稻,使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110公斤提高到1959年的171公斤;60年代至70年代推广“高秆改矮秆”、“间作改连作”等耕作制度改革,粮食单产1979年为217公斤,比1959年提高46公斤;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问世和80年代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产栽培模式应用,叶面肥推广、水稻病虫草鼠害综防等增产配套技术应用,直至90年代以来,推广粮食高产优质品种(如脱毒甘薯、优质稻、超级稻等)、实施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改革水稻育秧方式,推广抛秧、培育壮秧、配方施肥,实施旱地高产多熟制工程等粮食配套生产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粮食生产质和量的飞跃插上了金翅膀。2007年粮食产量提高到412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9年亩增107.5公斤,年递增5.3公斤。
  三、增加投入是粮食增产后劲的推进器
  (一)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
  1、1990年农用化肥施用量12.27万吨,比1980年5.69万吨,增加6.58万吨,2005年农用化肥施用量20.29万吨,比1980年增加14.60万吨。
  2、1990年农用机械总动力9.78万千瓦,比1980年的4.88万千瓦,增加4.90万千瓦;2005年为24.35万千瓦,比1980年增加19.45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990年1.74万千瓦,比1980年0.33万千瓦增加1.41万千瓦。2005年7.62万千瓦,比1980年增加7.29万千瓦。
  3、农村用电量1990年为931万千瓦时,比1980年的144万千瓦时增加787万千瓦时,2005年为14523万千瓦时,比1980年增加13736万千瓦时。
  (二)增加资金投入
  解放以来,漳浦县投入资金,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兴修水利,改土培肥,提高农田的产出率和农作物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自1951年5月起,人民政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至1989年,国家投入水利建设经费达6888.5万元(其中地方投资932万元);总投工1.03亿工日,完成土石方9755.9万m3。兴建各项水利工程4849处,建立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7座,蓄水量101—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17座;蓄水量10—100万m3的小(二)型水库62座,还有塘坝4769处,总库容量24240万m3。建引水工程138处,提水工程2000多眼水井,修建6大河流防洪堤长224km。全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1.75万亩(比1949年8.5万亩,增加33.25万亩),占耕地面积79.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以县农业局为主组织实施吨粮田;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省级商品粮基地、标准农田等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为主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土地局为主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县水利局为主组织实施旱地改造、节水工程、防汛工程、海堤江河岸加固工程等项目。形成多部门多项目全方位支持粮食生产的格局,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的排灌渠道和田间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配套,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现代化农田格局要求,逐片改造,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据县农业局实施项目的统计,自1990年至2007年的18年间累计投资3393.5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2033.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359.11万元(即投工投劳68万工日)。建设排灌渠系163.19km,田间机耕路108.87km,建设标准农田4950亩,改造中低产田85425亩,新增粮食5.085万吨,新增农业产值7627万元。
  四、稳定和完善政策是粮食生产最有效活化剂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集体经济体制束缚农民种粮积极性。1982年国家实行提高粮食统购价,每50公斤从10元提高到15元,同时化肥、农药价格稳中略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23.9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粮食生产停滞徘徊,其原因:一是种粮效益低。1985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行“倒三七”价格直接减少粮农收入,呈现抑制粮食生产的消极后果。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市场粮价上涨、政府每年都采取一些微调措施,但粮食合同定购价格明显偏低,其种粮效益未得到有效改变。同时,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猛涨,粮食生产成本剧增,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再度扩大。二是错误估计粮食形势,导致粮食生产决策的失误,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忽视粮食生产,出现贬低粮食战略地位的倾向,粮食种植面积锐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粮食连续减产。通过逐年娇枉摆正粮食生产位置,至1989年,漳浦县粮食生产再度走出徘徊局面。
  21世纪初,国家取消粮食的收购,把原来统购统销放开,实行产区和销区直接签订粮食购销合同,按市场规律发展粮食生产。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自2006年国家对种粮采取直接补贴给粮农。其标准是:2006年每亩粮食良种补助5元,2007年每亩粮食良种补助13元,2008年和2009年每亩种粮面积实行综合补助分别为34.8元,四年来,国家对漳浦县粮食补助面积每年为54万亩。国家付钱补助虽刺激粮食生产,但其资金使用分散,管理不周,加上种粮效益差和地处改革开放金三角的漳浦,其粮食生产要恢复昔日辉煌,尚须加努力。
  五、综合开发是粮食增产的新途径
  漳浦县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主要是走综合增产的路子。其增产策略为“十字型”,“横”指水平扩展保面积,“竖”指垂直扩展攻单产,实施面积单产齐抓,时间空间互补,水稻旱粮并进,高产低产相促。主要途径:
  (一)切实保护粮食耕地
  1、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
  强化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坚持“占用一亩、开发一亩”,“增加一个人口,扩种复种一亩”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区和高产区建立粮食耕地保护区。
  2、开发冬季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总量。
  冬种要扩大马铃薯、过冬甘薯和冬季绿肥面积。(如粮肥作物,蚕豆、豌豆、毛豆等)。
  3、实施旱粮多熟制高产栽培模式。
  利用春花生种植面积,间套种甘薯、玉米、大豆、高梁,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提早甘薯和其它粮食作物套种时间,避免夏秋旱,实施旱地“1241”工程,提高旱地复种指数。
  利用山地幼林地、茶果园,选择较肥沃、湿润地域种植“巴西旱稻”,亩收150—200公斤稻谷。
  (二)实施区域性开发,主攻粮食单产
  1、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
  根据土地存在障碍因素,实施以改水为中心,改土培肥为手段,提高单产为目标的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产稳产田。
  2、开发建设“吨粮田”
  通过土地整理和治理,改善田间排灌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推广规范化和标准化栽培模式,开发和建设“吨粮田”、“吨谷田”。
  3、推广以优质高产杂交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优良品种
  对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杂交稻推广优质高产超级稻;常规稻推广优质高产的“佳禾早占”、“特优占”;地瓜、马铃薯推广脱毒甘薯、马铃薯良种;大豆、杂粮等要引进新的良种进行推广。
  4、普及运用增产实用技术
  首先是提高地力,实行用养结合,创造保护高产稳产的土壤生产能力;要科学施肥,突出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其次是强化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保护全县粮田生态平衡,把主要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三是要加速应用化学调控剂,推广“多效唑”育秧,使用优质叶面肥和增产菌等根外喷施增产技术。四是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对农民的培训、示范,推广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具。
  (三)加强农技体系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目前,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已初步形成。县农技推广中心,下设农技、土肥、经作、良种、种子等站(股),20个乡镇均设农技站,8个农林茶场设生产科,每个行政村聘用农民技术员1名,全县聘用286个。要通过县乡(镇)农技部门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并通过村级农技服务组,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和普及科学种粮,科技兴粮。
  先行先试的浦台农业合作
  程德源
  在我的案头,有一册台湾学者林再復先生编著的《闽南人》丛书,在“漳州府”开篇中写道:闽八州漳最在南,民有田以耕,纺苧为布,弗逼於衣食,乐善远罪,弗七州可比。……漳浦为诸邑冠,漳自紫阳范治以来,垂五百年,人为诗文,家成邹鲁,俗厚讼稀,俗质朴谨畏,尚儒雅。这是一个文明漳浦的写照。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河南籍将軍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太宗命屯兵漳浦剿乱,以统一疆土。至武则天垂拱二年,陈元光奏请在漳浦建州立县,传播中原文化。自此,漳浦这块被时人誉为“邹鲁之邦”的风水宝地,地不劳而富,人崇尚儒雅,人杰地灵,俊才輩出,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影响邑内邑外和外移的人群。
  漳浦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历朝历代,两地人员往来不绝如缕。《闽南人》一书中,详尽记载了漳泉两郡自明清以来陈、林、黄、张、李、王、吴等78姓入垦台湾的具体人员,入垦地点及在台各姓的堂号。其中漳浦人林成祖率族开发板桥,成为台北林氏旺族;漳浦人吴沙率族入垦宜兰,成为“开兰第一人”;漳浦“兰氏三杰”,对平定台湾、治理台湾、繁荣台湾,做过历史性贡献,其后裔现遍布台岛;“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祀祠祖庙就是漳浦的威惠庙,妈祖的第二真身黑脸妈祖(当地林姓族人称其为姑婆祖)在漳浦乌石,都己有千年的历史,独具的“圣王文化”和“妈祖文化”使两岸人民关系如胶似漆,来往更加密切。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漳浦去台人员1.2万人,台属2.6万人;从明清移民始,在台祖籍漳浦的各姓子弟达200多万人,是台胞重要的祖居地之一。
  在历史流淌的长河中,漳浦与台湾积淀了浓浓的血缘,长长的情缘,深深的人缘,厚厚的文缘,商缘在它们的催发下,也自然而然薄积厚发。至2008年,漳浦全县己有台资企业512家,其中农业企业就有189家(种植业71家、畜牧业6家、水产业37家、蔬菜及食品加工业63家、农业休闲观光3家、生物科技企业9家),另有2家企业在漳浦但在市里注册未以统计在内。这些台资农业企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0%。
  《闽南人》写漳浦人好客热肠,好胜争强。这话不假,不论邑外邑内的漳浦人,都有敢为人先尝先试的冒险精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海两岸坚冰尚未解冻,就有几名耐不住别离之苦的去台人员冒险犯难,绕道港澳或东南亚诸国偷偷回到故里,有一位张姓的去台人员甚至一年偷偷跑回一次。路趟熟了,自然成了地下通道。1984年国庆节过后不久,省委五办一位副主任和市台办一位副主任陪着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漳浦,自称祖籍也是漳浦。好客的漳浦人听说来了亲人,二话没说就留住了他。他就是后来扎根漳浦创业被当地人叫做台湾邱,开拓漳浦与台湾农业合作交流的第一人。在以后日子里,经过他的介绍引进,陆续投资漳浦的台湾企业不少于30家。邱先生在台湾,后在日本长期从事草虾和鳗鱼养殖,是台湾虾鳗养殖业主中的翘楚。他养的草虾,可以5尾一斤,着实让当时的漳浦人大开眼界。由于财务纠纷,邱先生在台湾回不去,他表示愿意在福建,特别是漳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长,合作养殖草虾和鳗鱼,他带来的标本立即吸引了县委领导的目光。当年,漳浦人正遵循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的教导,大力开发山海资源。有朋自彼岸来,正好学习台湾农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台湾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何乐而不为。县委领导立即拍板,把旧镇港湾里的500亩国有鱼池和在白沙村的一栋二层8间的渔需站供其无偿使用。县里还在竹屿盐场的一座大仓库里帮邱先生办起一座育苗场,派2名渔业科技人员跟班学习他们的先进育苗技术。
  为确保“一条虾”在漳浦试养成功,1985年春节后不久,时任国家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漳浦视察,县委听从林部长的建议,先后组织二批人员由县委书记带队前往山东,辽宁等地学习取经,并聘请山东二位科技人员到漳浦现场指导生产。后来,在台湾科技人员和国内不少专家的指导下,县里在前亭海湾办起一座大型育苗场和2000亩草虾养殖示范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3.5万虾池的虾苗供给和养殖技术问题,使这条草虾为漳浦实现1亿元产值的即定目标。后来,邱先生又千方百计从国外引进美国红鱼,东方对虾,日本鳗鱼等海养品种,为漳浦开发10万亩“海上田园”做出了很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邱先生通过各种关系,从台湾招来一批又一批昔日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介绍他们在漳浦落户发财。其中一名王姓台商,在1986年出资替“台湾邱”注册开办“浦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不久台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王老板又回台湾鼓动二十多位台商到漳浦投资办厂。县委县政府以诚待人,以诚招商,热忱服务,这种以一引十,以十吸百的滚雪球方法,使漳浦这块台胞祖居地,又成为台胞登陆的热土,成为早期两岸农业合作先行先试和商贸往来,投资办厂的首选地。特别是邱先生在漳浦养草虾成功后,台湾养殖业主纷纷登陆漳浦从事草虾鳗鱼石斑鱼等海上养殖作业,最多时多达上百家。他们和当地政府百姓合作,使漳浦的养殖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为两岸人民带来了很多实惠。
  漳浦有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其中沿海就占了1半。54万亩耕地沿海一线占有30万亩,在耕作历史上,一直以种植花生、地瓜和蔬菜为传统作业,由于粗耕粗作和品种问题,产量、产值都一直困扰着沿海一线从事农业的人们。因此,熟知家乡根底的去台人员总是想方设法为故里的经济作物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费尽心思,通过异地邮寄或者夹带偷送等方法把種籽带回故里。家住佛坛镇的去台人员杨先生,1982年就偷偷带回了不少蔬菜种子在村里试种。1986年杨先生在家乡办起一家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附近几个村的农民种植芦笋。杨先生则在种子提供和技术管理方面推广台湾的先进方法,并在县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使“白石芦笋”成为漳浦蔬菜绿色食品六大品牌之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漳浦的土地是富庶的,许多到漳浦考察的台商都确定这一条,愿意到漳浦投资办企业。赤湖镇、深土镇是沿海最适宜种蔬菜的地区之一,许多去台人员和台湾投资者从台湾带来品种,管理技术和加工工艺,与当地政府和科普组织合作,发展农户带土地加入基地,由台湾技术员和当地科普组织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化生产原料产品,产品再由公司(企业)向农民进行订单收购,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这种“公司(龙头企业)+科普(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十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成为漳浦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一种好模式,是浦台两地在合作交流,经营销售的一个好方法,它即发挥台商的市场、生产技术的优势,也发挥当地劳工、土地等资源的优势,促进了漳浦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使漳浦一跃成为全省创汇蔬菜的领头羊,成为福建省冬季对日蔬菜供应最大的生产基地。现全县有43家蔬菜加工企业在漳浦沿海一线落户,赤湖镇有一家台资企业,就带动了1500多户农民建立1.2万亩大葱生产基地,吸纳农场劳动人口1000余人。
  花,在人们的眼里、在心中都是美的。花美,花妍,花秀,花艳,花香,它可以美化环境,亮化氛围,陶冶情操,调节情绪,陶醉心灵。千百年来,爱美的漳浦人,就有植花种草,雕塑盆景于庭院案前的爱好。因此,就有了举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以花为媒,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于是,也就有了漳浦境内百里花卉走廊的形成。在上个世纪末,有这个美好希骥的漳浦人,提前二年在福建省海峡两岸花博会举办前,就对周边的农民用科普手段进行花卉盆景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转变成准花农。不断来漳浦考察投资办厂的台商们闻风而动,他们和岛内的精明的种植花卉的台农和经销商们联合,转变投资花卉产业。一位蔡姓台商率先在花博园区种植50亩火鹤花,花卉产品再从厦门出口取得花般的效益。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产合作环境,热忱的服务态度,使台商纷踏而至,在百里花卉走廊里,引进了观花类,观叶类,插花类,绿化类花卉树种,沿着国道324线,布下了花的走廊,绿的画屏,美的海洋。其中位于东南花都核心区内,有10多家台资企业慕名在此建造了6万多平方的大棚种植区,他们从台湾引来的红宝石、史密斯、荷黄、红迷你、夕阳红等蝴蝶兰系列产品30多种,年产蝴蝶兰成品花200多万盆,培育组培苗1000多万株。另外台湾兰花、郁金香等,加上本县沙西榕树盆景基地生产的人参榕、根须榕树盆景,还有从海南等地来的棕榈科绿化树等上千种花卉树木,使花博会真正变成东南花都,每年成功举办一次海峡两岸花卉博览盛会,并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论坛,对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2006年,福建省政府主办的花博会吸引中台办、农业部联手参与,使花博会影响力更大,吸引力更强。浦台两地花卉的合作发展,成为漳浦农业一大生产亮点,一大主柱产业。花的事业,在这里开的更美、更艳。
  漳浦水果产业的发展与早期浦台农业合作的先行先试是分不开的。1984年,项南书记再次视察漳浦,指导漳浦用托拉斯方式开发花果山。他给漳浦的花果中心起名并亲自拟定宗旨: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在谈到科研生产时,县委书记向省委书记汇报了漳浦与台湾的缘,汇报了“一条虾”的养殖经过。当晚,项南书记接见了漳浦县委对台工作部的全体同志,指示说,台湾的和平统一,要从民间做起,从争取台湾民众做起,对台工作无小事。漳浦与台湾有特殊的渊源,你们可以先从农业开发方面,引进品种,引进技术,引进设施,甚至引进人才,进行民间交流。对台的工作,要多做少说,甚至不说。要很好地做好闽台农业合作工作。台湾的农业是比较发达的,很多方面值得学习。省委书记的一番话,使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和引进工作纳入了县里开发50万亩果园建设工作议题。有关部门利用旧镇港作为台湾渔船临时停泊点和对台小额贸易的便利条件,第一次就从台湾引进一船有台湾芭乐、莲雾、剥粒凤梨、二十一世纪梨、甜杨桃、巨峰葡萄等36个品种的果树苗,在一个县办农场的山坳里先种先试,确保无疫情后,大胆进行进行推广示范,并请来一名台湾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从此后,县里又在海边的
  一个林场,辟出500亩隔离区,对从台湾引进的果树品种进行隔离试种。90年代后期,从台湾引进的芭乐、苹果枣、甜杨桃、巨峰葡萄、甜瓜,还有珍珠西红柿等优良品种,由台湾投资者或去台人员以及大陆方面的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经营下,成为漳浦50万亩果园的新贵落下户并大批量生产。在引进品种的同时,台商还带来先进管理模式,配套的设施和工艺技术,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一家台资企业,带来台湾农业“产销班”的组织模式,建设700亩水果示范基地,建立了以畜产品、水果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在鼓动农民参与入股的同时,采用农资统一采购,种植统一管理,产品统一包装,销售统一价格,公司统一销售,分红统一标准的形式,严格把守技术关和质量关,对农户的种植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保证产品高产、优质,形成绿色食品的品格。去年,这家公司的牛奶蜜枣全部热销江浙沪等地,进入沃尔玛、世纪年华等知名超市,价格比本地产品高出一倍多。
  浦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经历了暗的、半公开的、明的几个阶段,已成为漳浦最强势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对漳浦的农业格局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了革命性转变。全县己形成以国道324线台资企业为龙头的花卉生产、茶叶生产的产业带;省道漳东线台资或合作企业为龙头的蔬菜、水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带;以沿海一线10个乡镇的合作企业或台资企业为龙头的鲍鱼、海水养殖的积聚区;以内山10个乡镇台资企业为龙头的水果业种植和产品加工区;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主区域,百里花卉走廊为一线的花卉生产产业带;以盘陀天福茶庄为主区的产业生产区。这些产业带区的发展,应该说是浦台农业合作发展的积极成果和效应。
  浦台农业合作交流,是开先河的一段有趣故事。人们把早期冒险来漳浦投资办厂的人士戏称为敢死队。现在,两岸关系在朝积极方面发展,漳浦己名正言顺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的立足地和台湾农业科技示范、辐射“窗口”。尤其是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以来,创业园面积扩大至30万亩,园内的功能区划按“两个中心,六个产业区”确定了发展方向,并着重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帮助解决金融海啸下台湾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生产空间。这样的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已不同于昔日的合作交流。它已是两岸互释善意,争取双赢的高层次合作经济行为。漳浦县储备了重点以园艺、畜牧、水产、食品加工、花卉等优势产业为主的100多个项目,准备迎接第二波闽台农业高层次合作交流,使漳浦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两岸早日和平统一做出更多贡献。
  喜看漳浦县农业农村新发展
  李鸿坤蔡江南
  一、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漳浦县地处闽南金三角,辖20个乡镇、11个农林盐茶场,共有277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16个社区、56个农场作业区。全县人口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4万人,占87.2%。土地面积2135平方公里,267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了27个优良海湾,海岸线长度名列全省第二,是福建省的海洋大县,古雷半岛的下垵是一处国家级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址。漳浦历史悠久,山海田兼备,侨台特俱全,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气候温和。漳浦县位于东经117°24′—118°01′北纬23°43′—24°21′,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冬季有“天然大温室”之称;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一块宝地。
  二是区位优越。漳浦县东临台湾海峡,南望汕头,北接厦门,距台湾澎湖98海里,距香港230海里,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116公里,距汕头142公里,是往来福建、广东的必经之地。国道324线、国家沿海交通大动脉——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境内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海上运输有旧镇、下寨、下垵等码头,其中旧镇码头是福建省对台贸易停靠点,规划建设中的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可停泊20万吨级轮船(现已建成1万吨级码头1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通信、广播、电视覆盖全县。
  三是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50万亩,人均0.69亩,但山坡地165万亩,海域面积93万亩。水电资源充足,储水总量14.7亿立方米,县城建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11万吨,全县中小水电站40多座都与全省联网,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14.7万千伏安,可满足工业生产和农业用水用电。
  四是基础较好。这里四季常青,终年花果飘香,是福建省粮食、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畜禽的主产区,素有典型的“水果鱼米之乡”“金漳浦”之美誉,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福建省现代农业示范县、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也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获“十五”期间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海域管理示范县、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全国初级水利化县、全省渔业十强县、“十五”期间漳州市农村经济先进县等称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漳浦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2008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财政总收入6.7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1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6亿元(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6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8元。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1、规划先行: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全县仅完成6个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的编制。2008年全县编制完成了9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
  2、试点示范:市级示范村4个、市级整治村28个、县抓重点村11个、乡(镇)级示范村42个,其中:
  ①市级示范村第一批2个:长桥镇东升村旧镇镇西示村;第二批2个:长桥镇长桥村、大南坂农场上埔村。
  ②市级整治村28个:绥安镇后潭村绥安镇绥西村(西庙自然村)石榴镇温斗村盘陀镇盘陀村南浦乡龙桥村(龙溪新村)官浔镇溪坂村赤岭乡扬美村湖西乡赵家城村马坪镇马圩村前亭镇后蔡村前亭镇江口村佛昙镇下苏村佛昙镇后许村赤湖镇北桥村赤湖镇前张村六鳌镇龙美村六鳌镇大沃村深土镇庵下梧村赤土乡前坂村旧镇镇白沙村霞美镇黄埔村霞美镇白石村杜浔镇正阳村杜浔镇近城村古雷镇杏仔村沙西镇沙西村沙西镇下寨村大南坂农场上埔村。
  3、村容整洁:
  第一批:重点整治镇1个,重点整治村23个。
  第二批:重点整治镇6个、重点整治村52个。
  第三批:2008年重点整治镇9个、重点整治村70个,其中:省级重点整治镇(乡)6个:赤湖镇、杜浔镇、沙西镇、大南坂镇长桥镇、湖西乡。省级重点整治村26个:前亭镇大社村、前亭镇田中央村、前亭镇桥仔头村、马坪镇后康村、马坪镇仙都村、深土镇山边村、深土镇示埔村、佛昙镇先锋村、佛昙镇下坑村、旧镇镇潭仔头村、沙西镇高山村、长桥镇割后村、长桥镇春光村、长桥镇溪内村、长桥镇甘棠村、大南坂镇青年山村、大南坂镇农一村、赤土乡溪东村、赤土乡赤土村、赤土乡下坂村盘陀镇割埔村、盘陀镇和美村、湖西乡丰卿村、湖西乡岭脚村、赤岭乡油坑村、赤岭乡前园村。
  ②市级重点整治镇(乡)3个:前亭镇、马坪镇、深土镇。
  三、主导产业不断优化
  粮食:至2008年底,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2.5万亩,产量21.1万吨。其中水稻31.76万亩,产量13.6万吨。
  水果:至2008年底,全县水果总面积38万亩,产量34.2万吨,居全国第24位,产值6.15亿元。其中荔枝面积10.86万亩,产量2.9万吨。龙眼10.2万亩,产量2.4万吨。香蕉5.4万亩,产量13.96万吨。蜜柚等柑桔类面积1.5万亩,总产1.6万吨。桃李杨梅等杂果面积10.04万亩,总产13.34万吨。
  水产:至2008年底,全县水产品总产量32.2万吨,居全国第23位,产值31.9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5.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3.6万吨,鲍鱼养殖面积134万m2,初步形成对虾、牡蛎、紫菜、泥蚶、青蟹、鲍鱼、花蛤、扇贝、网箱养鱼、溢蛏等十大养殖基地。
  蔬菜:至2008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复种),产量41万吨,产值6.1亿元,其中无公害面积16万亩,是全国百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形成佛昙白石芦笋、深土丹山洋葱、赤湖日本大葱、杜浔豆类叶菜类四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片。
  花卉:至2008年底,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销售额5.9亿元。目前漳浦花卉已形成四大类规模化品种,分别为蝴蝶兰,年销售额1.62亿元,占总额的32%,榕树盆景,年销售额1.25亿元,占总额的25%,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类,年销售额7065万元,占总额的14%,观赏苗木类年销售额8960万元,占总额的18%。
  畜牧:至2008年底,全县生猪存栏26万头,出栏50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家禽存栏320万羽,出栏680万羽。牛羊存栏8万头,出栏2.4万头。全县肉蛋奶总产量4.8万吨。
  食用菌:种养面积137万m2,产量1.12万吨,产值5900万元。
  茶叶:种植面积9158亩,产量394吨,产值6762万元。
  林竹: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1.5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0.5%,其中有林地162.34万亩,全县活立林蓄积量14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相思树、桉树、木麻黄以及天然阔叶林等。绿竹8300多亩,麻竹5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53.1%。
  四、品牌建设扎实有效
  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67个,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绿色食品认证15个,4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英国BRC认证2个,注册农产品条形码18个,ISO、HACCP等农产品体系认证20个,制定农产品标准1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5个。其中:天福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县农业方面获得的首枚中国驰名商标);新润食品的UVILAND牌速冻荔枝、丰盛食品的图形牌冻煮杂色蛤肉、和晟食品的六鳌紫菜、霞美牡蛎、乌石荔枝、联侨系列速冻蔬菜、仁宝速冻蔬菜、沙西榕树盆景、盈丰糖姜、盈丰蟹肉、漳宝速冻马蹄爽(恒鸣食品)、漳宝速冻蒜米(恒鸣食品)、六鳌经济公司的六鳌紫菜等13个产品获省级名牌;盈丰食品的“盈丰”、联侨食品的“联侨”、云海贸易的“云瀚”等3个获著名商标:盈丰糖姜、乌石荔枝、霞美牡蛎、白石芦笋、六鳌紫菜、协香酥糖、聚宏糖果、永顺达蜜饯、丰盛食品的贝壳类(非活)及鱼制食品等9个产品获市级名牌;神味食品的“神味及图”、丰盛食品的“丰盛第4060999号图形”、宏发食品的“聚宏”、协香食品的“协香”、永顺食品的“永顺达”、锦湖茶叶的“朝天马”、天福茶叶的“天福茗茶”、盈丰食品的“盈丰”、联侨食品的“联侨”、云海贸易的“云瀚”、福利来食品的“鳌岛”、夏农食品的“夏农及图”等12个产品获知名商标。
  五、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引办农业加工(种养)企业304家,主要有:蔬菜加工企业48家、水产品加工(养殖)企业34家、茶叶加工(种植)企业50家、林产品加工(种植)企业53家等。其中:第六轮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
  1、第六轮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盈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新润食品有限公司、漳浦县东南花都有限公司。
  2、第三轮认定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福建盈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新润食品有限公司、漳浦县丰盛食品有限公司、漳州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漳浦县农朋食品有限公司、漳浦县丰收园果菜有限公司、漳浦夏农果蔬有限公司、漳浦海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漳浦三茂农业有限公司、漳州富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漳州元新食品有限公司、漳浦中冷食品有限公司、台湾农民创业园有限公司
  3、新一轮认定的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盈丰集团、天福茶业、新润食品、丰盛食品、德立信农业、农朋食品、丰收园果菜、夏农果蔬、泉丰食品、和晟食品、海安水产科技、星运园艺、三茂农业、立兴罐头、康尔佳闽南黄牛、沙西榕树、万鑫绿化、马兴食用菌专业社、天马农业、群诚龙养殖场、丹东农业、元新食品、榕宝园艺、顺新榕树盆景、杰腾生物科技、长生农产、中冷食品、中绿(福建)食品、县花卉盆景协会、台湾农民创业园有限公司
  4、农字号规模企业:至2008年底,全县3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8.4亿元,税收8006万元(含调库),自营出口9142万美元,分别比增47.3%、233%和60.2%。年带动农户3.5万户,带动种植基地8万亩、养殖基地5万亩,就业人数达6000多人。从产值情况看,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6家(盈丰、泉丰、德立信、立兴、农朋、夏农、锦榕、天福、丰盛、新润、元新、永丰、中冷、丰收园、福顺达、大茂),产值上5000万元有10家(盈丰、泉丰、夏农、德立信、天福、丰盛、中冷、农朋、元新、新润),上3亿元有3家(天福、盈丰、泉丰);从上缴税收情况看,上缴税收达100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企业有5家(盈丰、泉丰、立兴、天福、元新),300万元以上的有3家(盈丰、泉丰、天福),上1000万元有1家(天福);从自营出口情况看,自营出口达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4家(恒天、盈丰、泉丰、德立信、元新、长生、福顺达、农朋、丹东、新润、元新、永丰、中冷、丰收园),自营出口2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家(恒天、盈丰、泉丰、德立信、元新、长生、农朋、新润、元新、永丰、丰收园),上1000万美元的有2家(泉丰、盈丰)。
  5、全县出口型农字号企业达到53家,其中:蔬菜23家(永丰食品、丰收园果菜、绿发农产品贸易、福顺达农产、鸿腾食品、夏农果蔬、旺狮农产、锦榕果蔬、永信达农产、长生农产、德立信农业、竹企农产、进丰冷冻、丹东农业、鲁东食品、新润食品、农朋食品、恒鸣食品、景然农业、中冷食品、金阳食品、恒美食品、立诠食品):水产5家(泉丰食品、元新食品、恒天食品、大统食品、千翊食品);花卉6家(闽南花卉、星运园艺、镇宇生物、杰腾生物科技、松林兰艺、林业公司苗圃)。
  6、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4个:至2008年底,全县8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会员9414人,注册资金2749万元,股金40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806万元,年销售收入2.34亿元,净利润4153万元,带动农户2.55万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年增收1万元。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类看,84个合作经济组织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个,专业技术协会1个,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19个,其它9个:从注册登记情况看,工商注册74个,民政部门登记10个;从创办主体看,部门创办57个,专业户组织创办27个;从产业分布情况看,畜牧业7个,水产业14个,园艺业14个(其中茶业1个、水果9个、花卉4个),蔬菜21个,食用菌2个,其它26个;从区域分布情况看,乡镇级81个,村级3个。
  六、对台农业合作成效显著
  漳浦是著名的台胞祖籍地,台湾700多万祖籍漳州人中漳浦籍就占200多万人。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与台湾血缘亲地缘近、语言文化习俗相通等优势,以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加大了对台农业的引资力度。至2008年底,六个产业区已吸引了66家台资农业企业入园创业,投资总额1亿多美元,其中自2006年4月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设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以来,新进驻台资农业企业25家,投资总额3950美元。全县已累计批办台资农业企业213家。目前,我县已发展成为全省县级最大的虾贝鱼苗育种集散中心,台湾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示范及茶文化旅游中心,全省洋兰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全省冬季蔬菜对日出口的重要基地。共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150多个,引进先进种养殖技术30多项,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总投资2亿元占地1100亩的全球首个台资茶叶高等学府——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顺利招收新生506名的基础上,2008年获准向海外招生,共招了新生800人,成为我省第四个获得海外招生资格的院校。
  农业产业与农业品牌
  李鸿坤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大庆,60年来,漳浦县的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县农、林、牧、鱼业总产值(2008年)达67.6亿元(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6631元。农村呈现出一派繁荣富裕、和谐美满的大好景象。本人曾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现仅就我县农业产业和农业品牌的发展现状作个概述,与读者从某个角度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共享欢庆之情意。
  一、不断优化的农业主导产业:(以下数据均截至2008年底)
  粮食: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2.5万亩,产量21.1万吨,其中水稻31.76万亩,产量13.6万吨。
  水果:全县水果总面积38万亩,年产量34.2万吨,居全国第24位,产值6.15亿元。其中:荔枝面积10.86万亩,产量2.9万吨;龙眼10.2万亩,产量2.4万吨;香蕉5.4万亩,产量13.96万吨;蜜袖及柑桔类面积1.5万亩,产量1.6万吨;桃李杨梅等杂果10.04万亩,产量13.4万吨。
  水产:全县水产品总量32.2万吨,居全国第23位,年产值31.9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5.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3.6万吨;鲍鱼养殖面积134m2。初步形成对虾、牡、紫菜、泥蚶、青蟹、鲍鱼、花蛤、扇贝、网箱养鱼、溢蛏等十大养殖基地。
  蔬菜: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复种)、产量41万吨、产量6.1亿元。其中:无公害种植面积16万亩,是全国百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形成佛昙白石芦笋、深土丹山洋葱、赤湖日本大葱、杜浔豆类叶菜类四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片。
  花卉;全县花卉种植面积4.8万亩,年销售额5.9亿元。目前漳浦花卉己形成四大类规模品种。分别为:蝴蝶兰,年销售额1.62亿元,占总额的32%:榕树盆景,年销售额1.25亿元,占25%;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类年销售额7065万元,占14%;观赏苗木类,年销售额8960万元,占18%。
  畜牧:肉蛋奶总产量4.8万吨,产值6.5亿元。全县生猪存栏26万头,出栏50万头;家禽存栏320万只,出栏680万只;牛羊存栏8万头,出栏2.4万头。
  食用菌:种养面积137万m2,产量1.12万吨,产值5900万元。
  茶叶:种植面积9158亩,产量394吨,产值6762万元。
  林竹: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1.5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5%,其中有林地面积162.34万亩,活立木畜积量140万立米,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相思树、桉树、木麻黄以及天然阔叶树等。森林覆盖率达53.1%。绿竹8300亩,麻竹5000亩。
  二、扎实有效的品牌农业建设:
  有优化的产业、丰富的产品,必须要有信誉的品牌。品牌农业,是指农业各产业质量水平高、消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00年以来发展较快。目前,己获得“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荔枝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榕树盆景之乡(沙西)”、“中国茶文化镇(盘陀)”等6个国家级带区域性品牌称号。
  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有:天福集团的“天福”商标。
  曾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农产品15个,有“乌石荔枝”、“白石芦笋”、“霞美牡蛎”、“赵家堡牌龙眼干肉”、“深土洋葱”、“霞美杨梅”、“古雷鲍鱼”、“百信鲜乳”、“仁宝速冻蔬菜系列”、“农朋速冻青刀豆”、“六鳌紫菜”、“锦园青枣”、“鳌岛紫菜”、“丰盛冻煮巴菲蛤肉”、“恒鸣速冻蔬菜”。其中:“农朋联侨速冻春刀豆”、“六鳌紫菜”、“锦园青枣”、“鳌岛紫菜”、“丰盛冻煮巴菲蛤肉”、“恒鸣速冻蔬菜”等6个标志尚在使用。
  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13个。有:新润食品的“UVILAND牌速冻荔枝”、和晟食品的“六鳌紫菜”、霞美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霞美牡蛎”、旧镇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乌石荔枝”、联侨公司的“联侨系列速冻蔬菜”、仁宝公司的“仁宝速冻蔬菜”、沙西镇的“沙西榕树盆景”、盈丰集团的“盈丰糖姜”和“盈丰蟹肉”、恒鸣食品的“漳宝速冻马蹄爽”和“漳宝速冻蒜米”、六鳌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六鳌紫菜”、丰盛食品的“图形牌冻煮杂色蛤肉”。
  获福建省著名商标3个,有:盈丰集团的“盈丰”、联侨食品公司的“联侨”、云海贸易公司的“云瀚”。
  获漳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9个,有“盈丰糖姜”、“乌石荔枝”、“霞美牡蛎”、“白石芦笋”、“六鳌紫菜”、“协香酥糖”、“聚宏糖果”、“永顺达蜜饯”、丰盛食品的“贝壳类(非活)及鱼制食品”。
  获知名商标(市级)12个,有:神味食品的“神味”及图案,丰盛食品的“丰盛第4060999图形”、宏发食品的“聚宏”、协香食品的“协香”、永顺食品“永顺达”、锦湖茶叶的“朝天马”、天福茶叶的“天福茗茶”、盈丰食品的“盈丰”、联侨食品的“联侨”、云海贸易的“云瀚”、福利来食品的“鳌岛”、夏农食品的“夏农”及图案。
  获奖A级景区2个,有:天福茶博物院、东南花都。
  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有:东南花都。
  至2008年底,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67个;注册农产品条形码18个;有ISO、HACCP等农产品体系认证20个;英国BRC认证2个;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150个;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15个。
  发展品牌农业,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精心打造漳浦农业品牌,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
  古堡新颜——赵家堡保护与旅游开发记事
  林仲文
  岁月沧桑,古堡犹在,皇族后裔,生生不息。在湖西乡的硕高山下,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南宋末年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古城堡——赵家堡。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赵家堡仍以其独特的古建筑群体,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后人留下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演绎着宋代王孙们的心路历程,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一批批游客蜂拥而至,在古堡中感受探古的幽情与回味历史的沧桑。
  赵家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亡国王族聚居的古城堡,它既具备了较高的防御能力,又具备了供族人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城堡在居住、礼仪、民俗、宗教、园林、休闲等方面的设置都有着极为详尽的安排,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小区,集中体现了皇族后裔的生活场景。在整体规划布局立意上,独具匠心,处处仿照了北宋故都开封之旧,并流露出了一个皇族后裔追慕先祖帝业而踌躇满志的精神抱负和无可奈何的悲怆情感,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特殊的建筑风貌和古堡建筑者及继承者的精神世界。
  赵家堡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但在从前,这里山谷盘密,山道弯曲,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赵家堡才慢慢地被外界知晓。
  1984年2月,我国古建筑界三大泰斗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专程到漳浦考察赵家堡,对赵家堡作出了“赵家堡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城堡,其布局处处犹似汴京之旧,使我们重温宋史,更觉有胜文献之记载”等论断。继后,故宫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单士元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对赵家堡的评论文章,指出“历代王朝灭亡后,改朝换代尚未有见所谓亡国王族聚族而居传之数百载者,赵家堡实为罕见…。…”
  1986年,国家文化部代部长朱穆之在考察赵家堡时指出:“赵家堡是一处研究亡国王族去向问题不可缺少的见证物,要把它作为人类遗产好好的保护下来。”
  2000年2月,郑孝燮、罗哲文“二老”第四次到赵家堡,对赵家堡的保护维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挥毫题词:“赵家古城完璧楼,国之瑰宝著千秋”。
  赵家堡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后,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苍老与衰落,但如此重要的文物古迹,是不能让其倒塌的,做好保护与修缮工作己是迫在眉睫,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85年赵家堡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4月,县政府成立了赵家堡保护与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从此,赵家堡迎来了一次环境整治、文物保护修缮与开发建设的春天。通过几年来的整治和管理,赵家堡已从一个脏乱差的乡村走向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重点旅游景区。
  一、上下齐心,整治成效显著
  赵家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越来越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省、市有关领导多次到赵家堡参观考察,并指示要加大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2004年4月2日,县政府成立了“漳浦县赵家堡保护与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我兼任管委会主任,财政局局长邱瑞明、文体局局长林永章、旅游局局长邱志民、湖西乡党委书记刘建英、博物馆馆长王文径等任成员,下设办公室,县政府以浦政〔2004〕综57号文件下发。从而建立了健全有力的领导机构,对赵家堡进行全面的保护与管理。管委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2004年4月26日,我主持召开了管委会成员会议,专题就赵家堡的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研究布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县、乡、村各级力量步调一致地投入到环境整治中,对堡内环境整治的工作事宜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了工作任务。湖西乡党委、政府负责完璧楼厢房、诒燕堂、志堂、官厅等重点区域内住户的搬迁安置;负责堡内旅游线路铺设,潘杨二湖整治、清淤和堡内卫生的清理和环境的绿化美化,由涂文胜、黄文富具体实施。县文体局、博物馆负责志堂、诒燕堂的整修,宋史博物馆的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布展,文物牌、指示牌的制作;负责跟踪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文物修缮专项经费;负责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向上争取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县旅游局负责旅游公厕的设计建设,导览员的培训管理,重点旅游项目的落实和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工作。
  万事开头难,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整治中,群众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重点也是难点。有些群众对搬迁工作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房屋是祖辈留下的,凭什么要他们搬出去呢?这给整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为了能顺利做好搬迁工作,我常常要在乡里、在村内蹲点,一住就是三五天,有时一天从县城到赵家堡要来回好几趟,有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问题,便带领乡和村的干部一遍又一遍认真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让群众明白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的道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齐心努力下,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对环境整治和搬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理解,管委会共投入了40多万元,搬迁安置了11户、34人,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在环境整治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以前的赵家堡,存在垃圾乱放、污水乱排、建筑物乱搭乱盖、生畜放养等现象,环境卫生脏乱差。为了能让赵家堡重现昔日的辉煌,我们下定决心,加大力度进行环境整治。在整治中,我们采取了“先重点、后一般,整治一处、保洁一处”的办法,动员当地干部、群众、老人协会等积极参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拆迁、承建。共投入30多万元,铺设了居民的排污排水管道,整治和修筑了官厅广场,划定并铺设了旅游路线,对完璧楼、五落官厅、诒燕堂、潘杨二湖等重要景点区域,进行了重点环境整治,拆除了部分牛舍、猪舍、厕所等影响景观的临时搭盖,清理垃圾杂物,运出了多年沉积的垃圾500多车,平整路面、地面,制定乡规民约,规范家禽家畜圈养、居民杂物、农作物、建筑材料、燃料、垃圾等堆放地点,设立保洁员,对旅游道路、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扫,堡内环境进一步清洁卫生。在旅游道路两侧区域及重点景区周围实施绿化工程,使景区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对赵家堡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整治。通过整治,使古堡换了新颜。
  二、加快建设,景区设施逐步完善
  赵家堡做为稀世国宝,必需向世人展示其历史的荣耀与沧桑。因此,应将赵家堡规划建设成为重点旅游景区,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文物、更好地吸引广大游客走进赵家堡、了解赵家堡,进而了解赵宋皇室的兴衰历史轨迹。而要使赵家堡成为一个重点旅游景区,做好环境卫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应根据景区的规划,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整治与开发建设赵家堡中,最困难还是资金的问题。当时县财政对赵家堡的经费投入有限,在这种客观条件面前,管委会各成员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积极向上争取经费。2006年,我们把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拨补的赵家堡旅游重点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赵家堡外东门至西门的环堡水泥路建设,解决了拖拉机、牛羊群穿堡而过的问题。
  赵家堡做为我县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必须按旅游景点的要求,规范地设置好各个景点。管委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了景点线路指示牌、文物的简介、赵家堡景区全貌图及开发建设规划图;在高速公路路口、村道、县道湖赤路口等设置广告牌、交通指向牌:根据赵家堡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在堡内修造了东门至内城门、垂纶楼至西门、北门至牌坊等12条旅游道路;铺设了官厅广场、三堂大埕、诒燕堂大埕等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的旅游公厕;建设湖赤路通往赵家堡东门700多米的主道路:收集和整理有关宋史资料,将志堂创设为“赵家堡博物馆”,共陈列了图片500多帧以及大量的文字资料,使人仿佛漫步于宋代历史长廊,感受到赵宋皇族的兴衰历程。此外,导游员的培训也是景区开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采取了公开选拔与就近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了10多名导游员,规范和印发导游词,并由旅游局负责对导游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和考核。
  这几年,我们注重对赵家堡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宣传,先后出版了《赵家堡的传说》(县文联编)、《历代名人咏漳浦·林仲文书法集》(福建美术出版社)、《走进漳浦》(邱志民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走近赵家堡》(施毅平著·海风出版社)等书籍,这些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书籍,详细介绍了赵家堡的历史、建筑物的风格与寓意、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讲述了一段段皇族后裔眷恋王朝、企盼“完璧归赵”的心态和赵氏后裔奋力拼搏、生生不息建堡置业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赵宋皇族兴衰落没的历程。为导游员全面客观地学习了解赵家堡、讲解赵家堡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也为游客提供了可读性、艺术性较强的读本,进一步提高了赵家堡的旅游品牌和知名度。
  三、四百年庆典,古堡焕发新机
  2004年,正值赵家堡建堡四百周年,为进一步宣传推介赵家堡,推动赵家堡旅游景区的品牌效应,充分展示漳浦的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漳浦旅游知名度。县委、县政府对赵家堡庆典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赵家堡建堡四百周年庆典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并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于2004年11月27日,在赵家堡内隆重举行了《福建漳浦·宋城赵家堡建堡四百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省委副书记梁绮萍、漳州市市长何锦龙、县委书记谢毅泰等省、市、县有关领导,文物界、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海内外赵氏宗亲代表,省内外知名旅行社、各大新闻媒体记者,各界人士及当地群众近万人参加庆典,盛况空前。庆典仪式由县长蔡金海主持,市长何锦龙、县委书记谢毅泰及省旅游局领导、省文物局领导、赵氏宗亲代表等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当天下午,在县会议中心还举行了“赵家堡保护与利用座谈会”。会上,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赵氏宗亲等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省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员郑国珍说:“赵家堡世界罕见,出类拔萃,体现了中华民族亲缘关系永不衰败的传统,是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历史见证,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不但牵动赵氏宗亲的心,而且牵动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心,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适度合理地利用。”使我们对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赵家堡有了更大的启发。庆典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漳浦县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签约仪式、宋朝茶文化表演和民族文艺大车鼓表演等系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庆典活动,使沉默了四百年的赵家堡向世人展示了其雄姿,体现了其文物及旅游的价值,焕发了新的商机,也让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游客全面了解和亲身体会了赵家堡的沧桑历史,进一步提高了赵家堡的旅游品牌,大大提升了我县的旅游知名度。从此,赵家堡的大门更加敞开着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四、强化管理,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
  赵家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83年起,相继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城内外民居建筑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保护了古城堡的历史风貌。从上级有关领导及广大游客对赵家堡的赞美与肯定的评价中,使我们更加增强了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1999年至2000年,曾邀请了中国建筑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的专家对赵家堡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测绘,编制了《赵家堡保护详细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专家联合审议后,于2000年3月正式行文批准实施,2005年邀请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建筑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前来考察,编制了《赵家堡古建筑群修缮方案》和《赵家堡木结构腐朽虫蛀及白蚁防治处理方案》,于2005年7月正式行文批准实施,对赵家堡的保护与修缮有了科学依据。
  为加强对赵家堡文物修缮工作的领导,经省文化厅批准,2008年10月16日,县政府成立了“赵家堡诒安堡建筑群修缮委员会”,由县长陈汉夫任主任,我任副主任,文体局、公安局、财政局、发改局、交通局、林业局、国土局、博物馆、湖西乡等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修缮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文体局局长林永章兼主任,博物馆馆长王文径兼副主任,县政府办许建有、湖西乡党委宣传委员谢冬义、赵家城村委主任陈碧华等任成员。办公室负责具体修缮的技术、经费等日常管理工作。从而正式启动了赵家堡建筑群修缮方案。
  2006年,管委会积极地向国家文物局争取了赵家堡专项修缮经费150万元。根据已制定的修缮方案,对上级专项修缮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对完璧楼、官厅、诒燕堂、志堂、西门庙等建筑物的木柱、梁、屋顶、墙体等进行更换和维修,确保赵家堡古建筑文物的安全。
  在加强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加强对景区的日常管理。通过与三星旅业有限公司签定承包协议,将赵家堡的日常管理和旅游宣传工作、安全保护等委托给三星公司,至2009年9月止。三星公司是投资建设火山地质公园的开发商,旅游网络和旅游市场十分广阔,将赵家堡委托给其进行管理、推介,整合资源,有利于赵家堡和火山公园旅游品牌的提升。双方约定:管委会将赵家堡的门票、停车场收费和导览服务收入授权给三星公司。三星公司每年付给管委会2万元,作为管委会的宣传及部分修缮经费。三星公司要负责对赵家堡内主要景点的卫生清扫,管护已经绿化的区域,确保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做好完璧楼、诒燕堂、志堂等展览馆的介绍、讲解,并做好文物的防火防盗等安全保护工作。三星公司在承包管理赵家堡的儿年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严格遵守、履行协议,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景区的管理工作。
  我们还通过与三星公司携手合作,将赵家堡与火山地质公园捆梆进行宣传推介。通过设置广告牌、标语,拍摄宣传片,印发宣传材料,出版书集,对外招商等途径,提高赵家堡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旅游栏目》、上海东方卫视《中华百家姓溯源》栏目、中央电视台《快乐学汉语》栏目、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大脚逛大陆》等栏目组多次到赵家堡采访、拍摄,宣传报道。赵家堡的名气已响誉海内外,2006年6月,被评为漳州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2007年1月评为“福建最美的乡村”。
  通过儿年来对赵家堡的环境整治、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开发建设,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赵家堡城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清新的气息。重点文物古迹的原貌得以保护与修缮,不少有碍观瞻的现代建筑、临时搭盖得以拆除,新铺设的千米石板路、水泥路宽阔通畅,新增加的绿化美化带郁郁葱葱,昔日拥挤、脏乱差的赵家堡,现已变得整洁美观、雍容典雅,又有了其华贵的气派。赵家堡能有今日的成就,这得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感谢赵氏宗亲、各界人士的理解与支持,感谢管委会各成员的不懈努力。
  下一步,我们还要着手规划赵家堡、诒安堡、蓝廷珍府第“五里三城”旅游景区,通过区域联动,做大做强“五里三城”旅游品牌,加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宋史长河一条街,充分发挥乡村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和畲乡特有的民族习俗风情,创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发展休闲农业,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我们相信,随着景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赵家堡必将以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翔实的史料、更加优质的服务迎接众多宾朋和游客的到来。不久的将来,“五里三城”旅游景区也将成为海峡西岸富有特色的旅游胜地。
  漳浦教育六十年
  郑汉琛 蓝海安 胡国忠
  1949年10月漳浦解放后至1952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县各级学校,着手整顿,发展老区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发动师生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普遍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51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城关幼稚园,同时接管全县小学141所,其中私立小学1所(城关逢源小学)。接管仅有的漳浦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道周高级中学、私立纯美初级中学等三所中学。1952年春天,县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指示》精神,创办石榴乡的车本、龙岭、山城、长兴小学,霞美乡的黄埔、巷内小学。1953年4月,全县12个行政区分别成立扫盲领导机构,开办扫盲中心小学,配置扫盲专职校长、教导主任,专职抓扫盲工作,并在城关、英山乡搞试点。1953年至1957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停办春季班,逐步发展中学教育,漳浦教育稳步推进。1953年,漳浦县第一初级中学开办高中班,校名改为“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1955年,县重点小学认真贯彻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小学生守则》(二十条),中学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十八条)。1956年,旧镇、杜浔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扩办为漳浦县第三、第四中学。1958““大跃进”中,中小学规模发展过大。石榴、长桥、深土小学均附设初中班;漳浦第二中学增设高中部;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增办干部业余大学。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但因过多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影响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办学规模,专业学校(卫校、农校、水产学校等)相继下马,集中力量办好中小学,适当减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截至1965年,全县有中学6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学生3903人,学生数比1949年增长11.6倍;小学239所,学生36965人,学生数比1949年增长3.5倍。耕读小学、农业中学和成人教育、幼儿教育都取得一定成绩。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成为重灾区,各级学校均受到极大冲击。漳浦县举办中小学“三月三”集训班和“清队”学习班,许多中小学教师受到打击处分。这一期间,中小学曾一度停课“闹革命”,后虽复课“闹革命”,但因学校管理混乱,教学秩序差,上课不正常,加上教育战线出现的象张铁生式的怪现象,大大影响教学,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损失,出现严重倒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学校布局,并通过集资办学等手段,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9年,县革委会为贯彻“恢复、调整、整顿、提高”的通知,撤消一大批办学条件差的小学附设初中班,撤消够不上办完中条件的15所完中;1981年,遵照上级指示,普通教育必须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压缩高中,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力量,办好重点学校。我县又压缩了深土、湖西两所完中,转为附设职业性质的专业高中班,又把县城另一所初中校改为“福建省漳浦职业中学”,前亭中学也随着改为“前亭水产职业中学”,面向全市招生。同时漳浦二中、四中、五中均附设了职业高中班,为我县今后实施科教兴县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活动,大大提高师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有利于培养一代新人。1981年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守则》(十条)、《中学生守则》(十条),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遵纪守法和行为规范的教育。1982年9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三级扩干会,贯彻省政府三届五次会议精神,专项研究教育工作。会议通过《漳浦县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十条规定》,县人大作出《关于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八条决议》,学校工作已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教师再也不是被人看不起的“臭老九“,而是备受社会认可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焕发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认真备课,上好课,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为已任,不少新老教师加入党组织。中小学生的德、智、体也得到全面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同学被县、市、省评为“三好生”、“优秀干部”。革命烈士黄淑华、吴勇泉为救落水的同学,曾美珍舍已救学生,均献出宝贵生命,为一代人的楷模。
  1982年起,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注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业余中等专业教育,建立函授、电大、农村技术学校等成人教育网。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省政府也制定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实施分级办学责任制,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漳浦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各乡、镇(场)领导与县长签订实现学校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的责任书。我县教育局积极认真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宣传县委第七次党代会奋斗目标和任务,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一曲“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赞歌在漳浦大地唱响。
  1989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304所,在校学生89611人,小学教职工4040人(公办教师2405人,民办教师751人,代课教师8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28%、毕业率100%、巩固率98.5%、普及率95.7%。有中学46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小学附设初中1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05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811人,教职工1629人。
  1990年,为敦促基础教育迅速发展,上级在“一无二有”的基础上,又提出搞好中小学配套工程建设要求,实现“一无十有”(无危房,有校舍、有校门、有围墙、有课桌椅、有操场、有厕所、有升旗台、有仪器设备、有图书资料、有劳动基地),为日后的教育“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奠定坚实基础。由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县管完中)的精神,省政府为鼓励农村兴办初中,还出台省、市、县三级政府各负责10万元人民币支持创办初中校的政策。县政府为了鼓励乡镇、村集资建校的积极性,在全县集资建校动员大会上宣布,从1993年起,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00万元,按村镇集资建校总投资的10%补贴给予鼓励。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乡镇、村建校的热情,加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有关“城市教育费”和“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征收等政策,多渠道集资,全县上下用最大的财力,掀起新建、扩建小学、初级中学和新办初中的热潮。多数乡、镇、村举债为教育“两基”硬件达标建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1990年至1997年,8年间新办小学12所,新办初级中学13所,还有3所完全中学。这一阶段,全县有311所小学、8所公立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39所初级中学、8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中学、3所职业高中班,总计在校生167007人。由于政府行为到位,自1994年至1997年4年间,新建中学校舍155539平方米,新建小学校舍155353平方米,总投资1亿6千多万元。1997年11月经省政府教育“两基”验收团实地验收,小学生均校园面积1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6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面积2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5平方米。学校占地和校舍面积均达标。1991年,教育部公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几个文件对中小学师生道德与行为进行规范定格,有力地促进师生素质的提高。漳浦县教育局借这股强劲东风在全县大力开展提高行为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随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漳浦县进一步开展加强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的宣传教育。在“扫除青壮年文盲”方面,教育局遵照县人民政府的指示,要多办实事、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澄清底册、制定规划、解决照明、供应课本、培训师资、大办文化夜校、增配扫盲干部,加强督促检查,大大地加速农村扫盲步伐,农村夜校遍地开花。接着各乡镇把重点转移到办好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开展技术培训。全县24个乡镇场中心文化技术学校共办专业技术培训班367班(期),参加学习人数达18960人。与此同时积极开办村一级文化技术班,全县333个行政村,有267个村办学,占总村数的80%。1993年9月统计,全县通过在技校学习,扫除文盲率从“四普”时的36.8%,,下降到21.4%,共有5万多人接受镇村文化技校的培训。为了迎接“两基”验收,从1994年开始,我县把中小学校作为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阵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晚上,广泛发动中小学生参加扫盲工作。县教育局还发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暑假支教扫盲的通知,形成“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有文化都来学”的良好氛围。1997年通过省级验收,漳浦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1997年12月,经福建省政府派教育两基验收团到我县为期五天的验收,通过了我县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99年,全县有全日制小学304所。在校学生107389人,小学教职工4494人。有中学48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38所:又有小学附设初中4所。各中学在校学生59436人,教职工3766人。
  根据实际和形势发展,有计划撤并那些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小学、小学附设初中班和一小部份独立初中,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计划生育处于稳定状态,出生率下降,1999年全县小学在校生107389人,至2008年在校小学生只有53238人,减少50%。,从2000年到2009年这10年期间,小学撤并80所,保留229所,附设初中班全部撤并,独立初中班撤并5所。
  2000年起,漳浦县教育部门贯彻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对师生的素质教育。教育局督导室于2002年向全县中小学印发《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让各校认真检查对照,通过分期分批督导评估验收,大大促进各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同时,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以中考、高考为例,从1999年至2007年,中考评比中的三率(巩固率、及格率和优良率)综合比,每年都有14—16所学校达到管理目标,被评为先进校。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上省专线人数逐年增加。1999年,全县上省专线以上人数993人,2000年,全县省专上线数1230人。2008年,全县本科上线数2595人,专科上线数5236人。漳浦一中上省专线人数从1995年至2002年连续8年居市同类学校第二位。从2003年至2008年,漳浦一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6年居市第一位。
  1992年,漳浦一中被省教育厅确认为“二级达标学校”后,2000年,漳浦职业中专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职校”。2001年,漳浦二中和达志中学分别被省教育厅确认为“三级达标学校”。2005年,漳浦四中被省教育厅确认为“三级达标学校”。2006年,道周中学和漳浦三中也被省确认为“三级达标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腾飞,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并愈来愈加大投入力度。2005年,对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低保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2007年,对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实行生活补助。2008年,县城学生与农村学生一样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免一补”,反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2008年是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又一跨越式的发展。全县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年3月份通过省级验收。我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059.35万元,其中省级以上专项补助金303.6万元,县政府在2004年投入690万元,2008年又拨50万元用于远程教育配套基金。我县有农村中小学273所,其中农村中学40所,按“模式三”配备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小学212所按“模式二”配备,21所小学教学点按“模式一”配备。省规定远程教育配备模式所有项目,各校均已配齐,覆盖率达100%。我县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最终目的是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手段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子女入学的需求,2004年,漳浦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我县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漳浦育才学校”,“漳浦龙成中学”在县城创办,“漳浦英才学校”在杜浔镇创办;2006年,“漳浦德才学校”在县城创办,“漳浦育贤学校”在原鹿溪糖厂创办:2007年,“天福茶学院”,在盘陀镇创办。全县更有几百所民办幼儿园在各地开花结果。
  龙成中学、英才学校、办学成绩显著。龙成中学2008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一炮打响,本科上线率全县第一,全校参考学生304人,上本科线193人,专科线93人;中考综合比81.3%,全县第二、全市第六。英才学校成绩更为显著,首届中考综合比,全市第一。
  此外,还须写上几笔的是“捐资办学”和“人才辈出”两个部分。
  一、捐资办学
  捐资办学是漳浦人的好传统。无论侨胞、台胞或港澳同胞,还是国内的企业家、社会乡贤,各界人士均继承这种好传统,他们出于爱国爱乡的感情,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支持家乡发展教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崇高愿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的义举,促进了漳浦教育的发展;他们的精神值得表彰与讴歌。
  (一)旅外侨胞捐资办教育事业。早在1919年,旅外侨胞陈照馨先生就捐资在家乡马坪创建了私立育才小学,成为漳浦县有史以来第一所侨办学校。
  侨胞杨纯美先生,于1934年携带巨款回故乡佛昙下赵创办“漳浦县私立纯美中学”,于1936年建成,并存巨款于中国农民银行厦门分行作为学校基金。
  解放后,旅外侨胞陈荣金、陈荣泰等捐资助建佛昙中心小学教学楼、修建代卿小学,助设建仁学园奖学金。
  旅居印尼华侨、归侨——蓝亚南、蓝德光、蓝全钦、蓝彰传、黄道、陈允金等创办漳浦县华侨中学。
  侨胞蓝博华、蓝精华、蓝荣华、蓝龙华、蓝竞华、蓝良华、蓝爱华、蓝天龙、蓝通源、黄有财、黄曲发等,助建漳浦侨中图书馆、教学楼,设奖学奖教基金。又助建湖西苏溪小学教室。
  侨胞杨维廉先生捐建佛昙岱嵩小学。设置岱嵩小学奖学奖教基金。
  侨胞杨江泽先生建园东小学(后称鸿儒小学),其后裔杨达华、杨港生等建鸿儒小学教学楼——江泽楼。
  侨胞陈允金先生,捐资建成赤湖前湖小学校舍。
  旅居印尼侨胞柯汉扬先生,在母校漳浦一中设立“春晖奖学金”,捐建一座“春晖亭”、“柳园”。在漳浦二中设立“纯美奖学金”。
  侨胞杨合成先生捐款建石门小学教学大楼等。
  侨胞蓝赞绪先生捐款资助白竹湖和坑小学,创建和坑中学。
  侨胞林仙桃先生为佛昙港头小学设立奖学金。
  旅美侨胞陈锡铨先生捐资建马坪中心小学新校舍“照馨楼”。
  旅菲侨胞郑大进先生带头捐资建设大南坂新民小学。助建大南坂中学和新民小学教学楼等。
  侨胞陈潭源投建马坪后康小学。
  侨胞戴益祥、戴文钦投建马坪中学和文安幼儿园。
  侨胞黄良寿先生花林小学教学楼。给小学发奖教奖学金等。
  侨胞陈壬水先生等修建马坪中心小学,重建原有育才小学校舍,马坪中学建“爱乡楼”,设马坪育才奖教奖学基金。
  侨胞蓝通源先生兴建华侨中学校舍、教学楼、图书馆、苏溪小学校舍。参与集资设立漳浦华侨中学奖教奖学基金等。
  侨胞陈福荣先生修建马坪中、小学办公楼、教学楼等。陈壬水、陈宝鼎创设“育才奖学基金”。
  侨胞蓝天龙先生为湖西苏溪小学捐建校舍,为侨中捐建图书馆,设立奖学奖教基金,捐建教学楼等。
  旅居印尼侨胞杨嘉文先生襄助石埕村建石埕小学新的教学楼。
  美籍华人学者陈中民先生,代表旅居台北的92岁高龄的父亲陈则蔡在漳浦一中设立奖学金。
  马来西亚侨胞庄万发先生设置前亭庄厝小学奖学金。
  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杨集文,捐款建造漳浦一中跑道。捐资设置漳浦二中奖学奖教基金,又以夫人杨玲玲名义增设助学金。
  侨胞蔡福庆先生独资建佛昙洞野华侨小学,设立奖学金。还捐款助建华侨中学、马坪中学等。
  印尼旅美华人杨震欧先生(杨纯美内孙)偕子杨翼中、杨贤中先生秉承先祖父的遗志,在漳浦二中兴建“玉树科学楼”。
  华侨陈迪鹏(杨纯美外孙)、吴玉玲伉俪捐资修建漳浦二中纯美纪念馆,创建龙美图书馆;又在马圩小学、漳浦二中设立陈迪鹏奖学奖教金。
  香港同胞杨炳川、陈国强、杨小龙、陈逢福等先生捐资建设漳浦二中灯光球场。
  旅居印尼蓝宝华、黄万丁夫妇在漳浦华侨中学设立“黄骥爱心助学金”,对在华侨中学就读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捐资给湖西畲族乡顶坛小学教学用具。
  旅美博士张群豪在漳浦一中设立“群豪奖学金”。
  旅菲侨胞郑远明先生,捐赠人民币30万元在漳浦一中设立“远明助学金”,每年用3万元资助1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2006年漳浦二中七十周年校庆,香港同胞杨天滋捐赠联想液晶电脑10台。
  2008年杨江泽先生的后裔杨达华、杨达裕、杨达丰、杨达盛、杨大俊、杨达义在鸿儒小学设立“江泽奖教奖学金”。
  (二)旅外台胞捐资办教育事业。旅台同胞陈志谟、陈瑞和、陈建中先生,80年代捐资投建达志中学科教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楼。1994年陈建中捐资建南峰小学,并为达志中学设立奖教奖学金。此外陈建中个人献款为代卿(大坑)小学营建校园,为湖西乡后洞设立图书馆,为湖西华侨中学图书馆添置图书。
  旅台同胞林瑞国、阮福贵、李武雄等先生于1995年捐资建设长春中学教学综合楼和校舍。
  旅台同胞黄秉心,献款建设长桥幼儿园。
  赤湖镇前湖村寓台人员陈水财支援前湖小学修建校舍。
  旅台同胞陈连木献款支援建设北桥小学教学楼。。
  旅台同胞黄其福设长桥小学奖学基金。黄秉心的侄儿黄其福捐款在长桥小学设置奖学基金。
  寓台人士捐建四中图书馆——万卷楼,其中有卢涌泉、卢毅辉、林梅清、郭光辉等107位台胞。
  旅台同胞张缉熙捐资建长兴田寮小学围墙,在长兴、田寮二小学和漳浦五中设立奖学金。
  旅台同胞黄观亮捐资给湖西中心小学补充设备,捐资作为湖西城内村助学金,又献资为华侨中学图书馆购置图书和设备。
  旅台同胞王永城捐资给盘陀中学及官浔小学添置教学设备。
  旅台同胞陈启三为墩柄学校献款修建校舍。
  旅台同胞徐鸿进、徐木枝、徐承令等献款帮助大坪小学增添设备。
  旅台同胞杨兴旺捐资给林埭小学添置教学设备。
  旅台同胞蓝焕长献款作为赤岭前园小学修建校舍。
  台胞陈建仁等捐资建设代卿小学教学大楼。
  二、人才辈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加大投入。1953年秋,漳浦一中增办高中部,1958年秋,漳浦二中增设高中部,从此,许多漳浦学子不用到外地读高中,大大方便就学,同时为更进一步培养人才、为大学直接输送人才创造条件。例如漳浦一中首届高中毕业生,1956年毕业41人,当年考上大学的24人,占毕业人数的近60%。
  60年来,漳浦各完中培养出来、输送到大学继续深造的学子数以千万计,其中的突出人才成百上千,可说英才辈出、俊彦频涌。其中包括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文艺、体育人才,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党政军正处(团)级以上领导者等等。例如:
  胡良彬,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群豪,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阿实,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谢荔梅,国际运动健将,曾荣获亚洲田径室内锦标赛三级跳远冠军。陈孔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贷款司司长,驻巴西大使馆公使。黄瞻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谢淑女,全国优秀班主任。卢万发,全国优秀教师。李志远,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满松,人民军医出版社社长,文职少将军衔。
  以上十几位就是其中佼佼者。
  漳浦县老年大学办学史上的新飞跃
  黄美成郑汉明胡炳连
  2009年10月14日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评审组莅临我县老年大学进行评审验收,条件基本达标,漳浦县老年大学将成为全省第二批省级示范校,这是我校办学史上的新飞跃。
  2005年省老干部局、老龄办、老年大学联合发出闽老学字[2005]6号文件《关于在县级以上老年大学(学校)开展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创建和评估活动的意见提出四大方面省级示范校的达标条件,目的是推动和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和老年大学的发展。
  自此,我县老年大学把创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作为努力奋斗的主打目标。几年来,在省、市老年教育机构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在县老干部局直接领导下,经过全校工作人员、教师和学员共同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及2008年先后两度被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授予“全省老年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我校创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的工作也在逐年推进。2006年县委县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责成有关部门认真及时办理、落实县政协委员张弓等提出的《关于尽快建设漳浦县老年活动中的的提案,决定在县西湖公园内择址建设以县老年大学为主体的县老年活动中心。这期间,县老年大学也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行政、教学管理,并取得良好成效。
  2008年10月7日,县老年活动中心剪彩、揭牌,与此同时,县老年大学也搬迁到新校区。学校新添置办公、教学桌椅、音响设备等。县政府大幅度增加县老年大学的经费预算。县委编制办下达编制文件,正式确认县老年大学为事业单位,核定在编人员。
  学校新的工作班子根据省文件要求,重点做好:历年来文书、教学档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根据社会和学员的需求,设置新学科、增加新班级:根据“两轮驱动”的办学理念,成立新的团队学会;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继续办好绥南分校等。
  2009年,县委发出浦委综[2009]38号文件,重新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和校务委员会;成立创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领导小组;县政府批拨专款添置钢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仪器;争取社会赞助,购置电脑等。
  学校在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四个工作小组安排工作程序、内容、重点,按规定时间完成各项工作;写好书面汇报材料;请县广电局协助拍摄专题录像汇报;排练文艺汇报演出节目;做好校内各处室的整理、布置等。
  根据评审条件,我校作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已基本达标,具体分述如下:
  一、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一)领导班子
  漳浦县老年大学领导班子健全,班子成员热心老年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富有奉献精神。县委按上级有关要求,历任县长兼任老年大学校长,现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曾智勇任校长,兼校务委员会主任,由组织、人事、宣传、教育、财政、民政、劳动、文体、卫生、广电、老干部局等部门领导组成校务委员会,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德渊兼任副主任。校委会在协调解决老年大学一些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老年大学建校五周年、十周年校庆开展大型庆祝活动、筹建新校区以及省级示范校的创建工作等,校委会各成员单位都给予许多支持和配合。
  平时,我们采取口头、书面、简讯、总结报告等形式,向领导汇报学校情况,使领导重视、支持学校工作,历任校长也都到过学校巡视、调研、召集有关人员开座谈会,解决学校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人员队伍:我校现有在编工作人员2名(县编委文件确定),聘请黄美成任常务副校长(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汉明任办公室主任(原县进修学校校长、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胡炳连任教务处主任(原一中教务处干部)。
  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富有教育工作经验、工作扎实、无私奉献、勤于服务。可以说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
  (三)师资队伍:我校根据教学和活动需要,聘任了学制班的常任教师11人(教师职称是高级教师4人,中级职称4人)、还聘请教练、学会顾问和艺术指导。他们是我县各界的专家、名师、能人,身体健康、专业水平高,热心老年教育事业,乐于奉献,队伍稳定,是广大学员信赖的良师与益友。
  (四)办学设备
  1、由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建成的新校区位于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县西湖公园内,建筑面积1026m2,设有多功能厅、教室、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展览室、电脑室、电子琴室、乐器室、值班室等。室外有5000m2磁砖铺砌的活动场所,可供集会、文娱演出或开展拳剑操舞活动。
  2、在旧校部还有二间150m2的大活动室作为乒乓球室和棋牌室。
  3、2008年10月我校搬迁到新校区后,新购一百张新课桌,250张有靠背的铁架椅,以及其他办公室桌椅、设备。
  4、增添了一套多媒体教学仪器以及两套分别供室内外使用的音响设备。
  5、由日本友人、彩蓝制帽有限公司董事长重松章捐助叁万元购置10台电脑、建立电脑室。
  6、增添1台钢琴,供音乐班配乐之用。
  7、增添15台电子琴,建立电子琴室。
  (五)办学经费:学校办学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2007年12月之前每年拨1.5-2万元。遇到开展大型活动,如举行学校建校大庆,参加县歌咏大会等,山学校提出申请,县领导审批,财政追补。老年大学的创办,受到上级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市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协会领导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并赠送电脑、电视机,香港漳浦同乡会捐赠3万元支持学校建设,今年5月份,日本友人、漳浦彩蓝制帽有限公司董事长重松章捐资3万元。
  去年,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从2008年起按老年大学学员数,每员按200元纳入财政预算,去年6万元。今年预算经费为7万元,我校每年收缴的学费回拨给学校作经费。
  二、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一)办学规模
  1、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要求,我校积极创新“两轮驱动”的办学模式,现开设学科11个;14班:时事政治、音乐、书画、摄影、英语、卫生保健、电脑、拳剑操(四个班)、交谊舞、芗剧、剪纸。11个团队:文艺队、合唱队、腰鼓队、曲艺队、乐器队、门球队、地掷球队、乒乓球队、太极拳队、志愿者服务队、健身气功活动点。7个学会:书画学会、摄影学会、中国台湾问题研究学会、老年健康长寿研究学会、漳浦剪纸学会、诗词学会、集邮协会等。
  2、我校现有校本部学员320人,绥南分校学员71人。学员相对稳定,每年巩固率在95%以上。
  (二)行政管理:2008年学校组建新的工作班子,我们争取县档案局支持,对自建校以来所有行政文书、教学资料,按要求进行规范化的归类、整理。行政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学服务,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理念,建立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层次分明。
  1、分工负责,以点带面。三位校领导和三位艺术指导分工负责。每人抓几个班队学会,具体协助班队学会的管理,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2、健全机构,任人为贤。班队通过认真选拔,建立健全班队委会组织。学会通过选举、推荐产生正副会长、秘书长。对个别任班队长多年,要求调整下来的同志,我们尊重他们的要求,同时发了一张“荣誉证书”,肯定他们的服务、奉献精神。
  3、行文记载,查有实据。近年来,我们把所做的主要工作以文件形式发布,以示负责。2008年一年包括年初工作计划,年底总结等内容在内共发文10号。此外,我们还设立一本“老年大学纪事本”,记载老年大学的大事、要事。文件和纪事本均归档保存。
  4、各项管理工作目标明确,规章制度健全。
  近年来,我们以漳州市老年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会章程为样本,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学校各处室、班队、学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章程,共计22项,初稿经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形成我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漳浦县老年大学规章制度及团队学会章程汇编》,印发给每个班队、学会负责人,要求他们将具体内容传达到学员,共同执行遵守。
  制度中有一项班队长、学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很大,效果明显。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雷打不动。会前,学校领导就做了充分准备,会上通报了学校工作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布置下阶段工作任务。联席会有助于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5、严格财务制度。我校帐号挂靠老干局,开支单列老年大学项目,由老干局出纳、会计兼管。老年大学设报账员,单据由老干局分管领导审批,条条有经手、证明、审批三项目。学校能坚持节约开支、勤俭办学、合理使用原则,保证教学活动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活动,学员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学习,做听课笔记,与教师交流教学体会。
  1、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有可操作性的《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去年起,我们重新建立学员登记表和可佩带身上的学员证卡(分别贴上个人照片),以及各种表册、点名簿,实打实地核准全校所有学员(含绥南分校71名)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员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在“优秀事迹栏”里记下学员的在校期间的优秀事迹、受奖情况。
  2、学校设置了全校总课程表,标明每个班级、团队、学会的上课或活动的时间、地点、指导教师、班队长和学会会长。严格学员的考勤制度,由班队长、会长负责点名,记录,对缺课次数较多的学员要了解原因并汇报教务处。
  3、学校建立健全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定常任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学年要做好教学总结,并报送教务处。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综合后反馈给全体教师和学员,让大家彼此都心中有数,共同执行。
  4、各科教材以自编为主,每学年由教务处收集汇编一次。截止目前,装订成册的教学档案已有几十本之多。
  5、重视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时政课是必修课,如何能吸引更多学员来听课学习,学校领导着力在讲课内容质量和师资力量配备上进行改进和加强,请了县党校、社科部门共建时政课,听课人数大为增加。时政课自2002年起就开设“台湾问题”的专题讲座,许多学员对此很感兴趣。去年时政班班长建议,成立一个“中国台湾问题研究学会”,20多名学员报名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选举学会理事会,通过了章程,制定了活动计划。除了听讲座外,他们还请在我校学习的台胞讲台湾风光、民俗文化,组织到天福茶学院、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企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漳浦人民与台湾同胞的历史渊源关系,召开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更好掌握理解中央对台政策。
  除此,我校摄影、国画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卫生保健课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以及集邮学会开展集邮文化进校园活动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组织适合老年人特点、形式多样、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老年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除了日常安排的课程外,老年大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不断扩展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
  ①从1996年起即组建“夕阳红文艺轻骑队”,配合形势和党的中心工作,自编歌舞、快板、三句半、小芗剧等,先后在县城关、以及各乡镇演出累计达百余次之多。还到龙海市白水镇宣传演出,省市县各种宣传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②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活动。仅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为例。我校出动参加的文艺活动就有:3月22日,我校在西湖公园内举办以“喜迎奥运、激情欢歌”为主题的大型广场文艺晚会。5月1日参加县委宣传部、总工会举办的“庆五一、颂辉煌,先行者之歌”大型歌咏比赛,我校百人合唱队荣获“特别奖”。9月27日为庆祝《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实施三周年,我校与县终身教育促委会举办一场广场庆祝晚会。2009年元旦,我校在本校楼前举行“漳浦县老年大学元旦联欢会”。2月9日,我县举行庆元宵民俗文化大踩街活动,我校出动腰鼓队60人参加。8月7日,文艺队、腰鼓队二个精彩节目参加县农体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举办六十周年辉煌成就座谈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座谈会,集邮、剪纸、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其中书画、摄影还选送省市展出),举办校乒乓球比赛,门球队、地掷球队参加县老体协举办的比赛。
  ④积极组队参与市县体育比赛活动。我校的拳剑操班和门球队,地掷球队多年来经常活跃在市县的有关项目的比赛或表演场上。其中门球队是我县老年门球队的强队之一,多次在强手竞争中夺魁。校门球队副队长被市老体协聘去当教练。拳剑操班学员总数近百人,他们坚持每周一至五早晨训练。远的不说,2008年以来,两次组队参加漳州市老体协组织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的柔力球赛和马鞭舞表演赛,均获优秀奖。11月28日我县老年体育工作暨老年健身展示会在旧镇召开,我校拳剑操班,应邀到会上表演了泰迪球、马鞭舞、功夫扇、柔力球、海峡秧歌等。我县和祥陵园发展有限公司自去年以来举办了两届“和祥杯”太极拳邀请赛。我校学员成为各参赛队的骨干。不管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得奖者大部分来自老年大学。
  ⑤漳州老年大学剪纸班师生到我校与剪纸学会学员开展联谊活动,切磋技艺,他们称赞漳浦剪纸开办二个月,成绩显著。
  ⑥县老年大学和县中老年艺术团自今年来周二、五晚上在校门口举办“激情广场大家乐”的活动,吸引众多游园群众,形成一个深受欢迎、社会反映好的文化广场,县文化局很重视,准备配备更完善的活动器材,推动社会文化活动。
  ⑦书画、摄影班学员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生活,找景点采风,创作大批作品参加各种展出和比赛活动,多人获奖。其中:陈丰盛的绘画作品于2008年获首届全国老年书法家老年美术家作品大展赛金奖。
  ⑧学校迁入新校后,经常组织出版书画、摄影、剪纸、集邮作品在校内展出,让学员欣赏,活跃校园文化。每逢节日,也将作品展排放在外走廊上,供游园人欣赏,反映很好。
  (四)科研工作:我校每学期结束都认真进行回顾梳理,写出总结文章。省市年会,我校先后有十几篇文章上报交流。2008年8月,我校拳剑操班一篇有关太极健身的教学研究论文《一个学习太极的蓬勃群体》在福建省老年大学体育健身教学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我校学员赵学樵2008年初写一篇题为《统筹兼顾老有所为》的论文在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老龄问题研究文集》上发表。
  我校各专业学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均安排有会员做专题发言或论文汇集工作。
  三、努力提高办学成效
  漳浦县老年大学创办以来,随着我们对老年教育工作认识的提高,贯彻“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学、教、乐、为”相结合的施教方针日趋全面。根据社会和学员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近几年学科门类发展较快,全校现共有31个班级、团队、学会,各项工作管理和活动正常有序,正沿着省提出“六化”标准进行。学校越办越好,正逐步形成有漳浦县老年大学办学特色的“学习、健康、快乐、和谐”的校训、校风,全校呈现一派人气旺、事业兴、有生机、有活力的良好局面,深受广大学员的认可与喜爱。在社会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一)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老年大学是对老年同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会议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广大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校自创办起,一贯把时政课当作必修课,紧密结合党的宣传工作中心,安排专题讲座,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不同时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提高学员的政治文化素质,确保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如今年,我校时政课教师何耀昌开设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共5讲。聘请县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蔡立芬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党校高级讲师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问题。县司法局局长指导学习《物权法》。参加时政课学员逐年增多,讲课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深受学员欢迎。
  我们还通过编文艺表演节目,出版宣传专栏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批判“法轮功”,宣传“八荣八耻”,歌唱“公民道德”,在学员中倡导老人要保晚节、保健康(身心健康)。可喜的是至今我们老年大学从没出现学员犯罪或犯错误受处分的问题。
  (二)校园里和谐相处,互相关心的氛围浓厚,讲爱心、作奉献的事迹不断涌现。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第7天,我校举行赈灾捐款活动,我校学员在本校内共捐了8700元(不含学员在其他各种场合捐献)。本着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我校建立学员值班员制度,管理班级、校园的环境卫生安全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学员的倡议,我们又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为学校和社会开展服务活动。这二项制度建立是我们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领导和学员的肯定。2008年12月份,我们开展了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活动,共评出11个先进班队和6个优秀教师,113个优秀学员(包括绥南分校15名学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广泛开展宣传先进、学习先进的活动。通过本校出版《通讯》、板报、县电视台《传真干线》、《金浦报》等阵地,宣扬优秀教师、学员事迹,弘扬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广大学员希望做老年大学“永远的学生”。
  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实践,学员们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家感到越学越爱学。许多老学员从老年大学创办至今没有中断过。现年94岁的学员曾敏英,84岁那年就进了老年大学,一晃就过了十年时光,人家问她,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上老年大学呢?她说,老年大学把我的心给拴住了,我离不开!可见,广大学员对老年大学都“情有独钟”,都希望做老年大学“永远的学生”。
  (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老年人是社会的一支重要群体。上了老年大学的老年人一方面不断增强素质、完善人生,另一方面又在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给人照个像,教孩子画个画,唱个歌,到学校办个书画摄影展、邮展,给亲戚、朋友讲点卫生保健常识,带动更多人参与晨练健身……等等,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群众对老年大学的学员也就更有了一种敬慕感了。我县老年大学开办至今,从国家体育总局到省市县各级党政部门授予的荣誉达数十种之多。盛名之下,我们当更加奋发有为,不负众望。
  四、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创建老年大学示范校目的意义就是在于给基层校办学以示范,带动老年教育的共同发展。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在绥南社区办老年大学分校。我县于2003年将绥南老年学校正式纳入我校作为分校管理。2008年6月重新调整绥南分校领导机构。县老年大学实施对绥南分校的指导,主要有以下方面:
  1、指导分校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按县老年大学学籍管理规定,2008年4月,县老年大学将绥南分校学员编入到老年大学总名册中,统一编号,填写学员登记表,制作学员证(分别贴上学员照片)。
  2、请分校主要领导参加总校期初工作座谈会,了解工作部署、安排,参与讨论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3、派教师到分校兼任音乐课教学和指导文艺队活动。
  4、校领导到分校检查、指导工作。近期主要检查指导创建省级示范校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5、让绥南分校参与老年大学开展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活动。统一评选范围、名额、条件、要求、时间安排。
  (二)选派文体骨干到城关各社区当文体活动辅导员,开辟新的娱乐健身活动点。与绥北社区共同举办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漳浦解放日文艺晚会。
  (三)为农村基层校提供活动资料,如歌本、拳剑操光盘、演出导具等。组织到乡镇与当地老年学校开展联谊活动。
  (四)经常与县老龄办沟通信息,关注基层老年学校办学,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老龄办还把我校的《规章制度及团队、学会章程汇编》作为全县老年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参照,共同推动漳浦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漳浦县老年大学通过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的评审验收,是漳浦县老年大学办学史上的一次新飞跃,同时也是她前进的一个新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经常查找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严格按照省级示范校的“六化”标准,即办学社会化、设施现代化、教学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环境花园化,提升要求,奋发有为,继续谱写我县老年大学前进、发展的新篇章。
  高速路上茶飘香——记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服务区
  严利人
  一颗明珠耀眼亮,高速路上茶飘香。在漳诏高速公路上,天福漳浦高速公路服务区名闻遐迩,夜晚像一颗明珠璀璨夺目,白天像一杯浓茶香气扑鼻,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游人,赢得众多的赞美和惊叹……
  这个由台商李瑞河创办的服务区,严格遵守高速公路管理规定,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创建“最文明、最卫生、最优美、最丰富、最安全、最满意”的服务区这个目标努力建设。服务区现己成为漳州市的一个重要的接待窗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服务区”、被评为省高速公路系统“三星级服务区”、获“漳诏高速系统2003年先进单位”等殊荣。
  根系唐山美梦圆
  服务区位于漳诏高速公路漳浦县旧镇段,1999年11月4日由省政府立项,经过三年多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部分(A、B区)于2002年12月29日开业。总占地2000亩,距厦门100公里,离汕头150公里,投资1亿元人民币,服务区包含有高速公路配套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含油茶厂)、皮定均将军纪念园四大部分,是全国第一家由台商外商投资经营的、与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石雕园内的道路有:海峡路、唐山路、故园路、归乡路、华夏路、葛洪路、茶园路、问天路。每条路旁都有独特的景点,美不胜收,令人浮想连翩。在最为平坦的唐山路旁,屹立着一块约长3米、宽2米的天然大石头。石头上铭刻着李瑞河先生题写的“根系唐山”四个大字,表达了他浓浓的唐山情结。
  李瑞河先生于1961年在台南开设第一家天仁茗茶店以来,至今已有130多家。1993年初他回大陆开拓茶事业,在祖籍漳浦创建天福茶庄,发展的顺利超过了想象,目前在大陆各地的天福茗茶直营茶叶连锁店达910多家。现今,他在海峡两岸拥有两个集团公司,一是天仁集团,一是天福集团。他一手拉扯大的这两个“兄弟”,从规模、资本额、销售额来比较,“天福”均大大超过了“天仁”。作为总裁的李瑞河先生风趣地说:“这叫做小兄弟赢了老大哥,在大陆拼一年胜过台湾很多年!”
  就拿高速公路服务区来说,这是李先生梦寐以求的建设项目,在台湾未能实现,在大陆却变成现实。他说:“1980年前后,我在台湾曾三次参加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投标,结果都没有成功。来到祖国大陆,我分别在福建漳浦和四川夹江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规模之大是在台湾不敢想像的。这是祖国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丰硕成果,使我能一步一步实现宏愿,美梦成真。”
  精美石头说历史
  雕石铭感唐山情,一片荒山变仙境。这个集旅游服务、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景区,当初是一大片荒凉的山地,海拔低处14米,高处160多米,落差达150米。李瑞河与他的助手独具匠心,在这12座荒山上精心布局,依据山势修路引水造景,变成如诗如画的仙境。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精美的石头也会诉说历史,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这里的“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就像一个大舞台,让一组组“精美的石头”当主角,演奏着闽台交往的乐章,诉说着闽台渊源的历史,讲述着先辈从大陆赴台垦荒、后辈到大陆创业回馈桑梓的动人故事,让观众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石雕园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分为一、二、三、四区及闽台民俗馆、丹岩景区,以及问天石(重达50吨的风动石)、宋帝殿、天女潭等天然与人文景观。建筑房屋10多处,2万多平方米:山间道路8条,其中电瓶车水泥路900多米,上下山石板路2000多米;建筑1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1座、山塘5口,水面50亩;依山建亭8座、桥4座、休息站3个、扶手拦杆20多处700多米,山体石刻40多处。以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的身世和创业历程为蓝本,以石雕语言为载体,采用圆雕、浮雕、刻线雕、仿真雕塑等多种手法,表达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史实。建有圆雕40多座,浮雕1200平方米,雕刻人物500多个。这些雕塑分布于6座山头、500多亩山间,形成完整的故事。在山路旁还树立长安型四角石雕灯笼、春日型六角石雕灯笼各100座,石笼内白天播放优美的闽台歌曲,夜晚放射出柔和的灯光。游人在石雕群中流连忘返,细细品味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读到的是一气呵成的绝妙文章,看到的是巧夺天工的精美画卷。
  祖先遗训从未忘
  为什么要建设规模宏大的石雕园呢?李瑞河先生说,这源于我对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根源与走向的认知和思考。小时候,我与伙伴们玩游戏,常唱儿歌:“唐山过台湾,心肝结成团”。当时年幼不解其意,后来随着年纪和历事的增长,才慢慢体会到先人从唐山(大陆)背井离乡来台湾开发的艰辛以及被台湾海峡阻隔而愈积愈重的思乡愁绪。我的先祖李正直是于200年前从大陆渡海来台的,先祖的墓碑上刻着“金浦”两字,家谱上写明祖地在福建的白衣堡。我的爷爷李有义和伯父李淡水都曾一再嘱托我,要回大陆寻根。1989年,我终于找到了故乡漳浦沙西下寨村,前往寻根拜祖。1993年,我回到漳浦创办天福茶庄。此后,我请时任县委统战部长的林笃诚带我看看旧镇港,先人就是从这里乘船往鹿港的。到了旧镇港,触景生情,潸然泪下。我想到,17岁时我随全家离开南投茶园前往高雄开茶行,走一个钟头的路到山下乘火车。故土难舍,当时一步一回头,十分心酸。我体会到先祖的移民心情,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经过很危险的黑沙沟,是很不得已的。因此,我萌生了建设一个永恒纪念物的心愿。当前台湾一些人对历史的淡漠,让我深感不安。出于历史的责任感,我要作时代的见证人,投巨资建石雕园喊出自己的心声。这件事先祖没有能力做,后人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自认为责无旁贷。能赚钱的项目很多,可我执著地选择建石雕园,可能亏损10年,我也义无返顾,因为我认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多次在台湾的公开场合,我发言时理直气壮地说:“我是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唐山子民、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拓荒精神永传承
  在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离天福服务区5公里开外的地方,乘客就能看到石雕园标志性的石雕——拓荒。这尊石雕屹立在一座山头上,表现的是一位拓荒者的形象。拓荒者30多岁,男性,高18米,重600多吨。18层,由390多块漳浦花岗岩雕塑拼装组成。底座是20米直径的园台。拓荒者腰间挂着镰刀,双手奋力挥起洋镐,从头顶上向下砸去。石雕的人头高2米,镐头长5米,镐柄长7米。雕像气势雄伟,表现了开拓奋斗的坚定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站在这尊石雕前,李瑞河先生介绍说,这个创意来自我童年的经历。那时我12岁,我父亲购了1公顷的荒山,与帮工一起开垦茶园。我送茶水上山,在他们休息时,我高高抡起洋镐,狠狠砸下去。镐头溅出火花,双臂震得酸麻,才能挖出一个坑,没几下就汗流浃背了,可见当年先人赴台垦荒的艰辛。我要把这个情景定格成石雕,于是请人举镐垦地,从各种角度拍下照片,再反复画图、设计、修改、定型,于是有了这个作品。为此,我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些石雕由我总体构思策划,由我的助手黄国辉负责具体设计并担任现场指挥。前期工作完成后,组织20多位雕塑家和100多位工匠,突击施工8个月方告竣工。可以说,石雕园是众人齐心合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形象表达述怀诗
  1998年李瑞河先生写下《述怀》的诗篇:“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同年,他在漳浦盘陀天福茶庄的对面,兴建天仁食品厂,门前造景时特地建了一座“思根亭”,又在金浦池上架起由林洋港先生题名的“连心桥”。这一切为日后建石雕园打下了伏笔。2000年,在建设天福茶博物院时,李先生把院内一座高15米的人工造景土山,取名为“唐山”,表达了他根系唐山的故乡情、中国心。
  石雕园是《述怀》诗的形象表达。第一区以“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为主题,反映先人迫于生计,渡海赴台的艰难场景和到台湾披荆斩棘的劳动场面,石雕风格古朴粗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区以“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为主题,反映先人到台湾安居后如何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利用自然地势,以原有山石的错落载叠,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与雕塑作品融汇辉映、意趣盎然的景区。第三区以“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为主题,地处山谷,以江南园林式布局,给人一种幽雅、惬意的空间感受。周围的松树林,增添了几分“松韵晚吟”的诗意。第四区以“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为主题,主要表现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期实现“祥和乐利,富而有礼”的大同世界。此区位于较高的山峰上,以对称布局,形成前途光明、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人联想起李瑞河先生投资大陆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他事业的起、承、转、合。在这里,外行的人能看到热闹,内行的人能看出门道。雅俗共赏,男女老少各得其乐。石雕园如同一杯好茶,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面向海峡盼回归
  在服务区靠近高速公路的路旁,有一座巨型石雕像——“盼归”,寓意深长,分外引人注目,成为标志性的艺术品。
  石雕的主体是位端庄秀丽的少妇怀抱孩儿倚门眺望。雕像高10米,宽4.5米。浅灰色,用漳浦县出产的688型号花岗岩为原料,分8层,40多块雕件组合而成,重约150吨,投资40万元。石基座7米见方,高2.1米。以基座为中心,是一个直径50米的大环岛。环岛内是绿化带,地毯草覆盖,造景石和黄榕球等花卉点缀。石雕与右侧的台湾美食城、商场、茶庄、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停车场、公厕等建筑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盼归”石雕出自天福集团总裁、台商李瑞河先生的创意。
  2002年初,在建设天福高速公路服务区时,李先生就提出在入口处的显要位置,建一座醒目的石雕。根据他的构想,总裁顾问黄国辉画出设计图,并经两人反复推敲修改定稿。由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参与创作,历时八个月的精心施工才得以完成。
  “盼归”构图简洁明快,线条流畅,人物造型丰满。主体是位站立的少妇,中国传统贤惠妇女的典型。五官秀气,身材匀称,浓发披肩,短袖衫合体,长裙据飘拂,丹凤眼满含深情注视着前方。她的身后是一方门柱,脚旁依伏着一头哈巴狗,显露出家的温馨。抱在怀中的男孩,挥动着左臂,满脸的稚气中充满了期待。基座上的贴金大字、颜体“盼归”,每个字1.4米×1.2米,庄重深沉,点化出了主题。
  2002年12月29日,厦汕高速公路漳诏路段通车,天福服务区同时开业。李瑞河先生与漳浦时年114岁的寿星蔡松苍共同为“盼归”雕像揭幕。从此,这座石雕成为漳诏高速旁的一个亮点,千千万万的过往客人注视她、欣赏她,并在像下留影。李先生说,我的原意是给过往的司机提个醒,开头想在基座上刻10个大字:“妻儿倚门望,盼君平安归。”但意犹未尽,后来融汇众人的智慧,减缩为两个字。不但更为含蓄,而且寓意也深了一层。因为这座雕像面对台湾海峡,所在地漳浦旧镇港是明清时代对台往来的重要港口,很多人从旧镇港去台湾谋生。这雕像与背后山上的“唐山过台湾”100组石雕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一脉相承的关系。过去,我们的祖先从大陆去台湾,如今,我们从台湾来大陆,这是历史的回归,一种新的潮流。血浓于水,不忘根本。因而,这雕像也可以理解为大陆亲人向对岸同胞发出深情呼唤,表达了我们期待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心声!
  “盼归”寓深意,“盼归”有深情。中国人自古以来尽忠孝、讲诚信、重情义,祝千家万户平安幸福,愿中华民族早日大团圆,共享大家庭的温馨!
  台湾美食成亮点
  身在海西能遍尝海东美味,这己不是梦想。2008年5月起,位于天福服务区内的台湾美食城落成投入营业,为人们提供了集中品尝台湾各种风味美食的好去处。台湾美食城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供应台湾小吃、名特产、台菜、便当、茶饮等,台湾各地的名吃名点齐备。还现场制作外卖,可同时容纳1500人用餐,为过往游客提供天然、健康的饮食,创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色餐饮。
  两岸佳偶茶为媒,跨海姻缘一茶牵。台湾美食城内,活跃着一对如同鸳鸯相伴的夫妻。男的叫李庆光,台北人,现为美食城经理;女的叫陈旭真,漳浦人,现为经理助理。此前,两人分别是天福茶食品厂研发部经理、天福茶博物院茶艺师。李庆光在兼任茶艺组日语教师时,清纯可爱的陈旭真不时奉上一杯香茶,令李庆光砰然心动,于是便展开爱情攻势。陈旭真父母不想爱女远嫁,开始不太同意这门婚事。但是爱情的力量巨大,李庆光的诚心终于打动了陈旭真的父母。婚后,李庆光投资在沙西海边陈旭真家宅基地上,建起两层楼房,直接把爱巢安在女方家。李庆光对岳父母十分孝顺,节假日常带着美食回家团聚,把岳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女儿不但没有远嫁,而且还多了个像儿子一样的好女婿。2008年2月,两人担任筹建中的台湾美食城经理、助理,李庆光便带妻子回台湾考察。陈旭真心灵手巧,现场学艺,加上丈夫口传手教,很快便进入角色。什么台南碗稞、新竹大肠面线、云林蚵仔煎、“卤肉饭”、“彰化肉圆”等,都是陈旭真的拿手菜,颇得顾客的赞赏。李庆光夸奖她不愧为是台湾媳妇,烹制的台湾美食有正宗的风味。
  台湾美食闽南飘香,引来众多游客品尝。李瑞河先生推出的“李家肉粽”,由台湾师傅领衔制作,成了美食城的招牌小吃。多的一天可卖出了3000多个。特意从厦门赶过来的吴小姐一下子就订购了100个“李家肉粽”,她说这味道很好,买回去与厦门的亲戚朋友一起分享。为适应送礼需要,他们将熟的粽子真空包装,贴上商标,装进礼盒,保质期可以达到30天,然后通过空运、快递,卖到了哈尔滨、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其中一天就发了100盒、每盒10个的“李家肉粽”到成都。
  茶香景美天福情
  昔日的荒郊,如今成闹市。游人如潮,服务区总经理林伯琪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区内现有员工460多人,设茶庄、超市、餐厅、宾馆、旅游公厕、休息小站、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为客人提供免费品茶和试吃茶食品、公厕免费用纸、免费提供景区导游人员等。这是全国最大、最有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公园之一。我们十分重视环境建设,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大量投入,将绿化、美化工作贯穿环境建设的全过程,单绿化投资就达1000多万元。目标是做到待人最文明、园区最安全、内容最丰富、环境最优美、旅客最满意。把客人当亲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天福服务区推行一整套文明用语,员工讲文明、讲礼貌,无论对同仁、上级,还是对游客,均是笑脸相迎、声声问好。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对环境赞叹不已:“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一位客人说:“天福的卫生间比我家的客厅还漂亮。”年逾八旬的台胞张先生参观石雕园,两位员工边搀扶边讲解,他一口气走了900多米,称赞说:“你们就像孙女一样亲!”一位旅客在餐厅遗留上万元的钱包,立即联系归还……好人好事,不胜枚举。
  雕石述历史,铭感唐山情。李瑞河先生把他对祖国认同、民族认同的文章“书写”在千亩山地上,是一篇气壮山河的宣言,代表了广大台胞的共同心声。海峡两岸人民血肉相连,是任何力量也分割不开的!踏遍青山人未老,晚霞满天胜朝霞。李瑞河先生心系中国根,茶连两岸情,正在把祖辈“唐山过台湾”的历史,续写成“芳草报故园”的新篇章。
  凤鸣高冈迎朝阳——记台资企业漳浦源太集团
  严利人
  《诗经》云:“风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高才得以施展的机会。在漳浦县绥安工业区内,就有这样一只“凤凰”,筑巢于茂盛的梧桐林中,迎着朝阳唱起悦耳的歌声,引来百鸟飞翔。她就是台资企业漳浦源太集团。
  落户金浦 开创辉煌
  “祖国大陆市场广阔,潜力大,发展前景看好,我对扩大投资充满信心!”在花园式的企业源太公司的办公楼内,董事长曾茂彬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笔者的专访。曾先生慈善和祥,待人热情真诚,有仁者风范。谈起来大陆投资创业的经历,他说当时大胆西进是正确的选择。
  曾先生1933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县,1960年开始做雨伞的外销,1964年兴办雨伞企业。由于经营有道,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台湾伞业界颇有名气,被推选为第七届台湾区制伞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恶化,他积极向外寻求发展。曾先生的祖籍闽南,但具体在何方并不清楚。
  到闽南来虽无亲可探,但有根可寻,自然有一种亲切感。“我考察了东南亚和大陆等许多地方,最后还是漳浦留住了我。我全家搬来,在这里扎根创业,漳浦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1989年9月,曾先生在漳浦兴办开创洋伞厂,属于投石问路的性质。他说,开始心里忐忑不安。有位日本朋友对我说,大陆员工素质低,生产与生活条件差,劝我不要去冒险。可是我到大陆投资,一切都很顺利。员工经过半年的上岗培训,不但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制造出了档次高、质量优、成本低的雨伞,证明他们的素质相当高。我们生产的100多种雨伞,质量都是世界一流的,全部出自漳浦员工的双手。发展的顺利超过了预想,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县领导与我真心交朋友,海关等部门热情服务,令我深为感动。道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使我对投资越来越有信心。
  “办企业当然想赚钱,但有时也不一定。”曾先生说,“我办企业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有时不赚钱,只要有益于社会,也努力去做。”他介绍说,1997年,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吃早餐时,听一位教授谈到他研究出一种生物肥料,有利于改良土壤,种出的作物吃了对人身体有益。一打听,他是理学兼医学博士大友俊介先生,言谈中教授对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伤害深感不安,有心用自己的技术回报中国人民。曾先生听了他诚恳的话语,深受感动:“好!我帮您完成这个心愿!”于是,他与教授进行了技术合作,在漳浦创办利农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液体、固体有机肥,于两年后投产。他说:“漳浦是农业大县,有50多万亩水果,我生产生物肥料,目的是为漳浦做贡献。就是亏一点也心甘情愿!”
  落户金浦展宏图,廿载创业铸辉煌。曾先生在漳浦的事业从小到大,不断拓展,投资领域从单一的雨伞制造业发展到有机肥料、帽子生产、运动器材等多元化经营。共办起7家企业,员工1 600多人,年产值达3亿元左右。
  凤鸣高冈 百鸟飞翔
  曾茂彬先生不但创造了自己事业的高峰,还诚心诚意地为漳浦招商,先后邀请50多批、500多人次的外商、台商来漳浦考察,还10多次自费往日本、意大利洽谈投资项目,以现身说法宣传漳浦的投资环境。经他的努力,直接引进17家外资、台资企业。
  开创的成功,给曾先生吃了定心丸,同时也激发了他在日本、台湾等地商界朋友的投资兴趣。日本极光株式会社社长酒井幸治先生是曾茂彬的老客户,两人私交甚好。由于业务上的联系,酒井先生多次来到漳浦,眼看开创洋伞厂越办越红火,便萌生了投资的意愿。他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与曾先生合资,曾先生欣然应允。于是曾先生出资51%、日商出资49%,于1993年12月在漳浦绥安工业区内建成光源伞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超亿元,两年内收回投资。光源的投产令酒井先生十分自豪。在开业典礼上他用日语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让世界首位的技术在漳浦这个富有魅力和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制造出最佳质量的洋伞,将漳浦的光源创办为世界第一的制伞工场,形成中日友好、经济发展的牢固纽带和榜样。”
  光源的真诚合作,成为一盏耀眼的引资明灯。酒井先生与日本阳樫装身株式会社社长上田可惠子、重松川株式会社董事长重松章、五光株式会社社长五十岚肖司等都是东京依势丹超级商场互为相识的供应商,在一次聚餐会中,酒井先生向他们介绍光源企业,还安排他们到漳浦参观考察。一到漳浦,他们就被绥安工业区内的一片土地吸引住了,提出的投资条件是:与光源毗邻,并全权委托曾茂彬先生代办有关手续和基建事宜。1995年和996年日商独资创办的企业漳浦阳樫饰品有限公司、漳浦彩蓝制帽有限公司、漳浦五光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先后建成投产。上田可惠子女士激动地说:“因为有缘,才有阳樫,我在中国设立工场的宿愿终于变成现实。”重松章先生兴奋地说:“彩蓝开业,是我人生最高的纪念日。”五十岚先生深情地表示:“我得以如愿以偿。漳浦的公司取名五光,是取我董事长五十岚的“五’和光源的‘光’,以表示对光源、对曾先生的最大谢意。”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日本的市场萎缩,曾先生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开拓欧洲市场。通过合作伙伴、日商森正一先生(源太公司副董事长),他结识了意大利柏莎里诺公司的老板。这是一家有140多年历史的著名制帽企业,有意在东方设一家分厂,己考察过日本、泰国等地,对投资地点还举棋未定。曾先生为之心动,亲赴意大利邀请对方来中国考察。1988年3月和6月,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分别来到漳浦,看了源太集团的企业,对投资环境十分满意,就初定了绥安工业区的一块37亩地皮。由意商出资50%、曾先生与日商出资50%,在漳浦设立柏莎里诺制帽有限公司,第一期投资500万美元。4幢计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很快建成,于1999年9月9日投产,期盼三方真诚合作会长长久久。
  曾先生胸怀坦荡,对合作伙伴讲真诚,对客户讲信用,对员工讲亲情。前些年,他在绥安工业区预购了五块厂房用地,朋友来了就让别人选,剩下一块差的留给自己,有的人感到不理解,连妻子都说他太傻。他说:“客商是我引进的,地块理应让他选。再说土地关键还是要人去整理。”对自己的这块高低不平的山坡地,他精心设计,把低洼地建成假山鱼池,地势高的地方建厂房,空地上栽绿竹树木,加以绿化美化,建成花园式的源太伞业有限公司,受到众人称赞。因为热心为第二故乡招商引资,曾茂彬获得漳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被大伙亲切地称为漳浦“编外招商局长”。
  拥抱成功 享受温馨
  投资祖国大陆20年,台商曾长松既拥抱着事业上的成功,又享受着家庭的温馨。7月初,在宽敞的办公室内,源太集团总经理曾长松向笔者介绍创业的历程,叙述着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曾先生父子是台湾制伞业很有名望的企业家。父亲曾茂彬是台湾区制伞工业同业公会的第七届理事长,而曾长松则是第十一届理事长,现为顾问。父子们一起打拚,源太兵集团越办越兴旺。曾茂彬任董事长,企业逐步交给下一代管理,曾长松不负父望,挑起了总经理的重担。他善于开拓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被推选为漳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监事主席、漳浦县台商联谊会会长,深得同行敬重。
  谈起投资的感受,曾长松先生说,大陆发展势头猛,变化很大,两岸三通,投资环境好,心态也有很大变化。从开头的半心半意,投石问路,到现在全心全意地扎根发展,信心越来越坚定。政府部门非常配合,真心实意对待台商,提供优质服务,让台商安心发展。最受感动的是,该办的事,不需要用钱打通关节,不必进行桌下交易,都能办好,因而心里特别舒坦,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一家10多人长期在这里居住,父母慈祥恩爱,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分工不分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他还在大陆找到称心如意的妻子,生下活泼可爱的孩子,既享受创业之乐,又感受家庭之乐,事业、感情双丰收。
  在源太集团内,劳资关系融洽,洋溢着亲情。曾总经理说,他父亲奉守“诚以待人,人本为善,不诚无为,一诺千金”的信条。他胸怀坦荡,与员工亲如一家,逢年过节常举行联欢晚会,每个月为员工集中过生日,员工生病住院都前往慰问,企业效益好常为员工加工资和发奖金。下属一个企业,前些年因出口减少,生产不景气,250名员工经过讨论,主动要求取消每月庆生日的加菜金5000元,并减少每人的薪水一成。他父亲不同意,说员工的心意领了,但出口减少不是员工的责任,怎么能降低工资和福利呢!有一次,制帽厂的青年结婚,他父亲把自己的凌志轿车借给他使用一天,风光地办喜事。洋伞厂一位管理花草的员工到了退休年龄,己交社保金13年,按规定交足15年才能每月领取退休金,为此公司替他代交了两年的社保,使他安享晚年。一位江西壮年员工内脏病变,已花医药费7000元。医院说需要大手术,这位员工决定放弃治疗,回家等死。曾长忪到医院慰问,鼓励他积极治病,公司先垫付2万元为他动手术。所以,员工与他们关系都很好,亲切地叫曾茂彬为“曾爸爸”、“大家长”。去年春节放假前夕,公司突然接到一份急需出口的定单,老板很为难。源太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紧急动员,决定21名党员全体留下来加班,当晚经过4个多小时的突击,顺利完成出口定单任务,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曾长松先生对员工的索质、劳动技能、敬业精神十分称赞,他说,培养和重用当地的管理人才,都很称职。为了减少人事费用,他们将公司总部从台湾移到了漳浦,目前业务往来80%在大陆,20%在台湾。
  不做最大 要做唯一
  “不做最大,要做唯一。”这是曾长松总经理企业经营的理念。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的回答是:与消费者的心连在一起,跟着潮流变化,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走少量精致化的道路。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曾总经理的对策,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开发大陆市场。样品间内,各式各样的晴雨伞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曾先生如数家珍,一一打开这些伞向笔者介绍。产品确实独特独到,特色鲜明,十分精致,但是问到售价,不禁咋舌,每把几十元、几百元,贵的达一二千元,简直就是奇货可居的艺术品。曾先生表示,这些伞既是产品,也是艺术品。今年来采用刺绣、贴布绣等民间工艺,巧妙地用到雨伞上,把工艺性、流行性、使用性融为一体,提高附加值两倍以上,市场价增加三倍以上。工艺伞一个月生产1.5万打,投放市场供不应求。曾先生说,这种战略叫价值创新,摆脱恶性竞争,别人没有,只有我有,就是唯一。为了实现唯一,产品就要少量、多样,摸准市场的脉搏,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与时俱进,及时推陈出新。问到有多少新产品,曾先生介绍,单上半年就推出新产品1000余种,其中帽子100多种,晴雨伞700多种。伞的品种从开始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种,这在全世界制伞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曾先生自豪地表示,源太的伞品占日本高档伞的份额达二成以上,在中国大陆大城市一流百货商场内都能看到其身影,品质与信誉受到客户的青睐。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如何?因为应对得当,曾总经理成竹在胸,他说,虽然运动器材等产品销路萎縮,但晴雨伞、帽子等主产品产销势头不错,均有可观的增长。源太靠创新站稳了脚跟,国际市场得到巩固,国内市场得到开拓,内销总量从占5%提升到20%。上半年的业绩比去年同期好,今年定为公司的成长期。曾先生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他逆势操作,化危机为转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小盆景 大产业——记漳浦盆景发展历程
  张弓
  漳浦民间自占就有“崇榕情结”,盆景资源丰富,盆景情缘源远流长,文人雅士、盆景爱好者培植盆景自陶自乐,大雅之堂、居家小院各式精美盆景随处可见。浓厚的盆景文化打下了以榕树为主的盆景业的发展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漳州地区兴起盆景热,榕树薯块以形态奇特怪异、古朴吉祥得到盆景爱好者和大众的喜好,一时间各地旧屋、古庙、山石上能长榕薯的地方均被采挖一空,榕薯量稀价高,可做盆景材料的老榕树也被大量采挖。(本人也曾多次同爱好者周六晚从漳州乘火车到华安,夜宿铁路旁,隔天上山采挖,天晚乘火车回漳州,得益不小。)漳浦县沙西镇也出现一大批挖榕薯、榕树桩专业户,其中沙西镇庄前村李增佳、李建设、李天龙等几位前辈(现均为沙西镇花卉盆景分会理事)首先嗅到发展商机,他们采集老榕树果实荫干后播种,经多次试验,终育苗成功,将榕树苗移植于小瓦盆,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各种规格的榕薯。
  20世纪80年代初,人工种植榕薯的成功经验在沙西镇庄前村得到传授,庄前村村领导号召村民种植榕薯并传授技术和提供榕苗,经几年的种植大家都买了好价钱,也都有了一套种榕薯的技术,庄前村领导带领村民种榕薯致富事迹在省、市各传媒播送宣传。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种植榕薯有利可图,销路看好,全县各乡镇己有很多人利用庭院屋顶培植,特别是沙西镇和绥安镇培植的人最多,一时间培植榕薯用陶瓦花盆供不应求,全县陶瓷厂由一家增建至近十家仍满足不了需求。由于榕薯原生枝叶叶大、疏、淡,冠片造型慢且难度大,后从国外引进印度榕和泰国榕到国内,种植户改用印度榕和泰国榕枝条嫁接榕薯成功,成型后的冠片密且叶小,上盆后俏丽吉祥酷似人参,人参榕就这样叫开了,好听吉祥的名字为大家所接受,更受客户欢迎,销路更进一步看好。
  20世纪90年代初塑料培养袋的推广与应用让人参榕的栽培成本大大降低,幼苗移植小袋(20x16cm)培育9月后可有薯块100克左右,二次换袋(30x25cm)移植9个月可有薯块250克~300克左右,依此类推经多次换大袋培育可达到所需的重量(最大可达30公斤)。出售前或上盆前可入大田移植培育,1年后增加1.5~3倍重量。袋栽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人参榕的栽培逐步告别庭院屋顶栽培的庭院经济模式,逐步向规模地、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气根型和树桩型盆景在这期间得到大量栽植发展。部分不能成为榕薯(块根)的榕树苗可培育成气根榕的树桩榕,气根榕和树桩榕不需袋栽培育,可直接下田种植,经科学栽培和造型,几年后就可成为气根型盆景和树桩型盆景。由于气根型和树桩型盆景形态亮丽多姿、价格便宜,深受客户欢迎,这两型榕树盆景同人参榕盆景一样发展迅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参榕销路逐年看好,形成供不应求势头,县政府十分重视,将花卉产业列为漳浦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将沙西镇省道3公里两旁和绥安镇渣岭——岭门国道两旁列为花卉盆景开发区将花卉盆景产业视为高优农业扶持发展。从此花圃式的专业化种植园如雨后春笋在漳浦各乡镇建立投建,沙西镇几年间建立花圃300多个,绥安镇建立花圃100多个,面积从10亩一100亩以上不等。随着漳浦花卉盆景产业的发展壮大,育苗专业户,育薯专业户、嫁接专业户、供袋供盆专业户、销售专业户等专业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在漳浦县花卉盆景发展的关键阶段,1994年4月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在众多花卉盆景专业户和爱好者的共同要求下自愿成立,协会为名符其实的群众组织,资金自筹,协会宗旨为会员、为花农、为花卉盆景企业服务、为漳浦县花卉盆景产业发展壮大作贡献,协会成立时会员32位,现己发展会员256位。1997年4月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在沙西镇11个自然村成立“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沙西镇分会”,会员105位。协会成立后对漳浦花卉盆景产业的发展壮大做了很多有益的贡献。
  进入21世纪,漳浦的榕树盆景产业进一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特别是海峡两岸花卉博览园于1998年10月建于漳浦马口,且每年举办一次连续十届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更为漳浦花卉盆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漳浦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把花卉盆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经济增长亮点来抓,沿国道线324线马口——盘陀50公里地段两侧纵深各1000米建设花卉走廊。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积极号召成员到花卉走廊建花圃、树窗口,认真组织成员参加每一届的展销展示,广交海内外朋友,充分利用花博会的广告效应,连续十届的花博会大大促进了漳浦花卉盆景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从此漳浦榕树盆景(特别是人参榕盆景)响亮全国,走向世界。
  在大面积、大批量种植人参榕盆景、气根型盆景和树桩型盆景的同时,多杆式榕树盆景这期间也得到大量发展。由于8cm以下直杆式绿化用榕树种植过多,销路不畅,价格回落,沙西镇盆景分会带领会员成功地将绿化榕树多株拼合组成多杆式盆景,多杆式盆景株杆高低错落、嫁接泰国榕枝叶后形成数十个冠片,杆有3-10株不等,给人于南国丛林的感觉并深受客户青睐。多杆式榕树盆景已成为一大产业,年销5-8万盆,年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
  随着榕树盆景国内外销售订单增多,客商对榕树盆景的品质要求日趋严格,为规范榕树盆景生产经营、提高品质和推动榕树盆景产业的持续发展,漳浦盆景协会和沙西镇分会先后参与和协助县各有关部门制定并通过了“榕树盆景企业标准”(全国唯一标准)、申报并荣获沙西镇“全国榕树之乡”称号、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并授予“人参榕原产地标记”称号等等,这些硬件的取得对榕树盆景(特别是人参榕盆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出口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也更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2005年5月,漳浦花卉盆景协会列为福建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点和漳州市示范点,在省、市、县农办的扶持指导下,制定、实施并完成了十几个大项目、开展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我县的榕树盆景为主的盆景产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主要有“人参榕薯块快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人参榕盆景冠状叶片快速成片技术交流与推广”、“推广人参榕盆景用培养土及栽培土的优质低成本组合配比”、“推广超大型绿化榕树(直径大于30cm)引促气根成干技术”、“超细叶榕嫁接培育技术研究与推广”、“三角梅盆景花期调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等。
  产业化、专业化培植起来的榕树盆景都是大众化的盆景,产值、产量的绝大部分是靠大众化盆景创造的,但小数量的精品盆景却不可忽视。价高质优的精品盆景体现了漳浦盆景制作的水平和影响着大众化盆景的销售,精品盆景有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精品盆景的制作工艺,造型技术和栽培管理经验深深地影响着大众化盆景的生产栽培,精品盆景是大众化盆景的师傅,学习观摩对象。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在绥安镇建立精品盆景基地约20多亩,经十几年实践研究,有了不同品种、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精品盆景三千多盆,这些精品盆景供会员、花农、爱好者观摩学习欣赏,协会在基地定期组织技术交流、现场操作示范,从而提高了盆景种植者的技术水平、鉴赏能力和制作技艺。精品盆景代表漳浦县和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参加1—10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展览和省内外展览,获得省级以上金奖8个、银奖18个、铜奖46个等,为漳浦盆景争了荣誉,提高了漳浦盆景(特别是榕树盆景)的知名度,促进漳浦榕树盆景销售,由此省林业厅2008年12月首次评授县花卉盆景协会张弓和林云连同志为高级盆景师、曾陆三同志为盆景师称号,漳浦县首次有了得到确认的盆景艺术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6月漳浦花卉盆景协会精品盆景基地被福建省花协评为“福建省盆景艺术活动中心”并授牌(福建省只有3处),2006年评为“省先进活动中心”,漳浦县花卉盆景协会2006、2007、2008连续三年被授予“省先进协会”,2007年被省级政府授予“福建省百强农村专业科技协会”,2007年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百强农村专业科技协会”。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后,我县花卉盆景技术人员和榕树种植专业户观摩学习了历届海峡两岸(漳州)花博会精品盆景展中南安县和我县盆景协会榕树盆景的引促气根技术,在这基础上自创一套大中型榕树促生气根和沙袋引气根下地技术,气根下地后迅速膨大,近主干处气根与主干结合迅速增大主干,远离主千处气根分散下地形成热带雨林式景观。该技术已在各县各乡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全县形态各样、多姿多彩的大中型榕树盆景和绿化用大中型榕树在沿海各乡镇农民住家屋前屋后、乡村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价格每株千元至万元不等,成为农民勤劳致富门道,年可为我县创产值6千万元以上。因该技术可以低成本快速培养榕树,比采挖野生榕树贩卖更合算,从而也有效地制止了乱挖野生榕树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榕树盆景为漳浦县盆景产业拳头品种,不可忽视的还有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型盆景、山水盆景、挂花盆景和挂果盆景。微型盆景以12厘米以下盆钵载植各种造型的小榕薯(100克以下)、小榆树、仙人球、福建茶、松树等等艺术花木,其小巧玲珑深得大家喜爱。我县花协会员戴小坤在历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和每年深圳春节花卉展销会期间,都以销售我县的微型盆景成为销售亮点,并数次获销售大户称号。山水盆景用山石和小树木等艺术组合于浅盆,成为有诗情画意的盆景。我县有百余家花农和爱好者在创作和经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最具代表的是我县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92岁高龄的曾永茂先生,他创作的山水盆景数次在县、市和花博会上获得大奖,多次在我县和我市电视台专题展播,他的独树一格的山水盆景得到众多盆景专家的高度评价。挂花盆景在我县以三角梅为主,有艺术造型的挂花三角梅盆景比普通三角梅花卉价值高百倍以上;优秀的三角梅树桩上盆培育成高档位的挂花三角梅盆景,往往要花上10年以上的时间,我县现有百位花卉种植户在培育。2009年,我县花协理事黄顺章先生创作的一盆挂花三角梅盆景,题名:“犹有花枝俏”,获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花卉展铜奖。挂果盆景为种植于花盆内能开花结果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盆景,我县的挂果盆景以种植山柑桔、柑桔、石榴、九里香为主,由于野生桩己采尽,现多以播种栽培,有数10位花农种植,正逐步成为规模。2009年,我县陈全春先生业余精心种植培育的一盆芒果挂果盆景开花结果,挂果一颗重达1.2市斤,该盆直径仅30厘米,枝干仅3厘米,盆小枝小果大,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中国花卉报、中国花木盆景、中国花卉等报刊杂志争相报道,称之为独一无二的芒果挂果盆景,我县花卉盆景协会特向陈全春先生颁发“创意奖”荣誉证书。
  如今,漳浦县有百里花卉走廊,千家花卉盆景企业,全县盆景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区遍布全县15个乡镇,年产值近6亿元。漳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榕树盆景和榕树栽培基地,榕树盆景出口量居全国之最,产品除销售全国各地和台湾香港外,还远销荷兰、法国、日本、韩国、美国等欧、美、亚洲等地。漳浦县已是名符其实的“花卉之乡”和“中国榕树之乡”,小盆景终成大产业。
  漳浦盆景历经20世纪70年代末零星种植——80年代庭院式小批量种植——90年代小规模花圃式多品种种植——进入21世纪初具雏形的规模化系列化分工合作式种植,30年间产值从几万元到现在数亿元产值,速度可谓突飞猛进,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漳浦盆景能取得这么大的业绩和形成这么大的产业,关键在哪里呢?简言之——天时、地利、人和。
  漳浦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海风、沙质地等像是专为榕树生长环境设计一样,非常适合榕树和大部分盆景树种生产繁殖;改革开放后,政府重视、政策宽松优惠、扶持到位,如:全部免税、大量广告政府买单、政府搭台举办展览、让花农免费参展、建设花卉走廊和多个花卉盆景基地等等,花卉盆景专业户和企业深受其益;最重要是漳浦人敢拼、敢干、能创新,聪明勤劳的漳浦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善于发现商机、勇于实践、勇于摸索、勇于从无路中走出路来,把小路开拓成大路而走上成功之路。
  榕树盆景现在还是漳浦的朝阳产业,还有大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相信经不断创新发展该产业会越滚越大。前途虽然一片光明,但不能忘记近十年来两次人参榕价格暴跌的惨痛教训,无计划无订单的盲目扩种、无序的竞争压价、进口方的无理的要求等等,导至价格暴跌。今后如何化解和避免、如何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能否更有所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能否早日在盆景行业促成并发挥作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种植者的素质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何更多地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等等,值得我们三思和努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