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地区村社及姓氏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52
颗粒名称: 攀龙地区村社及姓氏的变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247-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攀龙村位于漳浦西门外三十里,属石榴镇一个行政村,以巨龙盘亘而得名。历史上曾属南靖县,后划归漳浦县。攀龙村三面高山环抱,水利资源丰富,以米粮仓著称。清知县曾到攀龙社,写下《攀龙社》诗一首。
关键词: 漳浦县 攀龙地区 姓氏变迁

内容

攀龙位于漳浦西门外三十里,属石榴镇一个行政村。三面高山环抱,岩峰山、石屏山、洞内山三山拱峙,如巨龙盘亘而得名“攀龙”。崇山峻岭、溪涧交错,汇聚成龙岭溪、坪水溪,漈西溪从攀龙社两边萦绕而过,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清知县娬敏曾到攀龙社,写下《攀龙社》诗一首:
  山翠分还合,河流清且沦。地灵龙乍跃,仁至虎能驯。
  终岁无忧旱,长年总是春。犹烦司牧虑,民俗未还醇。
  攀龙村纵横五里、平川成盆地,历来以米粮仓著称,素有诗礼传家的美誉。现在这里不但郁木葱葱,办起林场,兴建了坪水水库、水电站。乡村水泥道路南北贯通,2005年又进行农田平整改造。机耕路、引水渠、灌溉渠四通八达。100多年前娬敏说的“终岁无忧旱,长年总是春”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几易辖属
  旧称车田有二十四保,包括今石榴镇、南浦乡及中西林场,攀龙是其中一个保,宋时为居仁里第一图。元至治年间,析漳浦、龙溪、龙岩三县地建县于九围矾山之东,命曰“南胜”,攀龙属南胜县。至元三年(1337年)畲民李胜等人作乱,杀长吏晏只哥,乱平后遂徙治于小溪琯山(址在今旧县村)攀龙距县治近百里。
  至正十六年(1356年),县尹韩景晦以其地僻多瘴,又徙治于双溪之北,即今靖城镇,改名“南靖”。明正德一十三年(1518年)分设平和县,县治地于九峰,攀龙仍属南靖,地邻漳浦、平和,与县相距百余里。
  雍正年间,漳浦名士蔡致远在朝任礼部侍郎,以车田二十四保距南靖县治太远,有难治之患,向清廷上疏《请移远县地界改属近县》,建议将车田划属漳浦县。
  雍正十一年,朝廷派员勘度形势、十三年(1735年)以南靖之居仁里第一图车田十五保及平和下林保,地近漳浦而归管辖。从南靖划归漳浦的十五保是:端阳(今东洋)、夏周(今下车)、西山(今岭后西山一带)、巽石(今后埔寸石)、石榴坂(今石榴村)、长兴(今田寮长兴)、田墘(今温斗村)、芳林(今芳林村)、大水(今胜利村)、攀龙(今攀龙村)、崎溪(今顶下崎)、乌陂(今白灰乌陂寨)、福地(今北地、东坑)、象牙庄(今象牙村)、山城(今龙岭、山城、车本)。车田共有二十四保,还有九保,即今南浦乡及中西林场,至1957年才划归漳浦。
  多姓聚居攀龙村
  攀龙原有住民宋、余、柯、洪、黄、李、林等姓,林氏家族一支独秀,其他家族日渐衰微,最后迁徙他乡或渡台另辟基业。
  宋姓迁入攀龙时间不详,开基祖名佚,子孙居霞岭,建造一座四方型土楼,坐东朝西,世称宋厝楼,后裔式微,以致外界不知攀龙有宋氏族人居住,但《漳浦县志》对攀龙宋氏于清代有进士、举人、贡生的记载颇详细:
  宋报先,雍正元年(1723年)中式举人、广东榜。
  宋帝简,雍正十年(1732年)中式举人,乾隆十年(1745年)登进士。
  宋膺简,乾隆十八年(1754年)本学贡,著作有《南华经注解》。宋氏虽是丁少族小,却在雍正时期十年内两人中举,十三年后宋帝简又中进士,门庭显贵,但时过不久,乾隆后期却消声匿迹。其祖宗的事迹却不为世人所知。据老辈传说,宋厝楼择地“睏牛”,才有贵人出,后来地理被人所破,说是修路,在宋厝楼大门前铺设石板桥锁住牛嘴,将牛捆死,所以很快就衰败。这毕竟是传说。旧社会漳浦瘟疫发生频繁,宋氏族人很可能遭此难而消亡。
  宋氏与林家和睦相处,相互联婚,岭二房七世祖妈为宋氏女,凤房十二世林成祖的结发妻就是宋氏闺名荫。如今攀龙没有姓宋,五十年代初,尚有残墙断壁的宋厝楼,现已拆除,开辟成荔枝园,唯有“宋厝楼”成为古地名而流传下来。
  余姓居攀龙兵营口,开基祖名佚,时间不详,由于较早衰败,没有传说,后裔流向不明,原住地有一口池塘,时至今天世人还称它余厝潭。
  柯姓约于元朝至元年间迁居攀龙兵营顶,兴旺昌盛,衍成一族,这时,林姓也很繁盛,在明成化年间,时号“九大汉”的林家九兄弟时常寻畔与柯家争吵斗殴,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夕,柯厝潭放水捉鱼,与柯家又吵闹起来,“九大汉”捉起大鱼掷向柯公,柯公被砸得鼻青脸肿,满身污泥。柯家即上南靖县衙状告“九大汉”抢鱼行凶打人。当时,南靖知县只是派差役过问几次,也就不了了之,柯家自认势弱人少,不可久留,遂举族搬走,有的到溪南投靠同宗亲人,有的移居县城绥北、绥西。后来,林家也将柯厝潭改名叫“独瓶潭”。“‘九大汉’赶柯公”的故事流传至今。
  洪姓于明初迁居攀龙下营社,开基祖名曰尾发,传十代,虽衍成一族,但人丁不旺,周围村庄均为林姓,外围住民为吴姓,事业无法拓展,林姓为红旗、吴姓为白旗双方械斗极为激烈,毁社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洪氏后裔道南先生撰《洪氏家谱》云:“及公(秉正)之世,林吴两家族大而迫人。丁出入即劫掠,以索金五斗、牛羊则暴取以自奉,时迫势危,不得已而为迁台计也”。
  所以,在乾隆、嘉庆年间,十八世三派的裔孙育德、登榜、大斌、绍元、原漾等先后渡台入垦猫罗、北投,秉正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以八十一岁高龄率七十六岁的妻子陈洵美及宏、园、悦、得、轻五子及长孙善述举家渡台,卜居彰化北投堡顶茄庄。洪姓先民渡台后繁衍成二十多个村庄,蔚为大族,人口万余。
  现在,攀龙没有洪姓,下营社前田中央还保留洪氏一世祖墓,名曰“墩仔前墓”,社内还有洪姓祖祠堂遗址。台湾法学界宿儒“司法院”副院长洪寿南先生于1992年在台北市闽南同乡会成立45周年特刊《思源》上发表《我流的是漳浦血脉》一文,怀念漳浦祖地。1993年,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洪敏麟教授率领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宗亲一行15人到攀龙寻根认祖,并将祖墓,祖祠堂一一拍照,带回台湾让宗亲相互传阅,找到祖籍地,看到先祖的祖坟,感到莫大的欣慰。洪教授还撰写《漳浦洪姓传台湾》一文刊载于《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黄姓居攀龙龙潭社,开基时间不详,先祖名佚,丁少族小,在大樟树旁有一座三合土民房,五十年代初才倒塌。据说此民房为黄姓旧居地。黄姓与林家相处甚密,相互联婚,天才四房的宗谱较详细记载,康熙年间,十世祖妈黄氏名泽,龙潭人,十一世祖妈黄氏名奏,十一世祖妈黄氏名巳,十二世祖妈黄氏名赖等人,并注明龙潭人。嘉庆后就少记载。据老辈说,黄氏后裔移居平和县南胜坎头,居住地也称龙潭。攀龙现无黄姓。
  坪水湖原住民为李姓,没遗迹可查,在坪水进口处留有“李厝山”地名。
  林姓于元末至正年间从深土鹭厦迁居攀龙下林,开基祖名文大,字子华为鹭厦大用公第五子,祖妈陈氏,生子二:长桐月,次纯朴为二世,纯朴公返居鹭厦守祖,生以长,以深二子,后裔居陂东、车鳌、林前。
  二世桐月生子三:长以和、次以顺、三以贤。
  三世以和行一,生三子:长永余、次永祥、三永祯。
  三世以顺行二,移居乌陂,生子永贵,贵生元贞,元亨为五世,衍成大族,部分后裔移居大南坂林厝。清末,瘟疫猖獗,乌陂社民众暴死无数,几乎亡社,传说只剩下三户,20世纪四十年代初就不知去向。所以乌陂今已无社,只留下地名。20世纪70年代,乌陂寨为军垦农场,称“寨仔农场”。
  三世以贤行三迁居广东饶平,待考。
  四世始为繁盛,永余行一,生三子:长乾、次坤、三朗,世称“松、明、朗”三大房。
  四世永祥行二,移居过田,生子元转,转生体政、体加为六世,后裔居盘陀后陂、枋林、下埔。
  四世永祯行三,移居坪水湖,枝繁叶茂,兴旺昌盛,在坪水溪两岸垦荒造田,建房造楼,号称坪水十八社,别称银湖庄。坪水碗窑盛产碗、盘、碟、瓶各种瓷器,畅销各地。因此,坪水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社,据传坪水出“首者”,家财百万,清初由于山贼横行,屡遭抢劫,民不聊生,纷纷搬离坪水湖,有的居下营,有的居田墘,也有移居广东,渡台居新竹、苗栗,一部分居县城,称为县房林,后裔居下寮、鳌东、东门、城顶、营里、后江等人口4000。
  五世名乾行一,松房祖,俗称后埔公,生三子:坦庵、可塘、新楼,后裔居长美、八卦楼、后埔。
  五世名坤行二,明房祖,俗称井墘公,生三子:体重、体辅、体达。
  五世名朗行三,朗房祖,俗称下厝公,生三子:体道、体质、体闰、后裔居刘角,陂仔后。乾、坤、朗各生三子,共九子,时号“九大汉”。
  明房最为昌盛,一为体辅即岭公,二为体达即凤公,六世岭公生三子;长章、次新、三琼。章行一,字良士,即岭大房,生二子,长国仪,次孝睦,国仪生四子:长立敬、次立慎、三立焕、四立命号称天才四大房,人丁鼎盛,后裔居下营,潭岸头、田埔、顶埔、下埔、径口、径头、内湖、洞仔溪、埔边、下林、龙潭、古塘、刘角、大埕、大祖、支分岱水庵后各社。新行二,字良敏即岭二房,生默泉、四友二子,居住地称岭二,传衍陂头、上营。六世凤公生五子:长峰、次乔、三森、四楚、五栋,峰移居广东,森过番,乔、楚、栋的后裔居兵营口、兵营顶、松脚尾、下厝、大埕、龙示等。
  清朝中叶,攀龙林姓进入鼎盛时期,民房庭院行行排列有序,东面建造瑞东楼、下林楼,西面有燝安楼,南面有鸿禧楼,北面有下营楼,相辉映衬,非常壮观,宅深人稠,时盛万烟户,人口数万。
  旧社会宗派械斗激烈,“吴林拼”时代,林姓在内湖修建土楼做为据点,扼守交通要地,从攀龙经径头,到内湖,向南过岱水,直下田墘通县城。向西直通平和五寨,与子慕公子孙连成一片,互相支援,万无一失,同时,设立圩场,进行物资贸易。族谱里有“内湖圩”记载。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两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雍正年间,已是人丁鼎盛,农耕日少。车田一带林、洪、吴姓的先民纷纷往台湾开垦土地,以攀龙林姓最多,他们是:
  十一世林忠孝于雍正年间渡台居大甲。今台中市。
  十二世林成祖于雍正十二年渡台居大甲,后移板桥。
  十三世林华观于乾隆三十六年渡台居竹南下头厝,今为新竹县。
  十三世林大鹏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大甲,今台中潭子乡。
  十三世林生于乾隆年间渡台居竹南镇港墘,今为新竹县。
  十三世林纯朴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大甲,今台中潭子乡。
  十三世林使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大甲,今台中潭子乡。
  十三世林壮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大甲大安,后移板桥汴头。
  十三世林积庆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大甲,今台中潭子乡。
  十三世林永远于乾隆年间渡台居板桥,今台北中山区。
  十三世林厌于乾隆三十五年渡台,居港墘,今为新竹县。
  十三世林泽生于乾隆年间渡台居苗栗头份镇。
  十四世林卫灵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台南。
  十四世林 于乾隆年间渡台,居台南。
  十四世林天宗于乾隆末年渡台,居苗栗中港,后移居宜兰。
  十五世林长于乾隆末年渡台,居台中潭子乡嘉仁村。
  十五世林眛于乾隆末年渡台,居苗栗中港后移居宜兰。
  十七世林积慎于嘉庆年间渡台,居宜兰。
  还有十七世林基、林建、林有三兄弟于嘉庆年间渡台,居台中雾峰等等二十多人,繁衍成二十多宗支,散居台湾南北各县市,人口二万多。最负盛名的是台北大垦首林成祖,终身为通事(大头家),得以广置产业,为一方富豪,他的业绩载入台湾通史,后裔达4000人,他的七世孙林丰正,原任台湾省副省长,民国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现任国民党副主席。2006年2月19日回乡祭祖、挂匾。
  清道光年间,攀龙发生一场瘟疫,男女老少暴死无数,亡社的有田埔、潭岸头、洞仔溪、中营、兵营口、兵营顶、松脚尾、下埔、径口、径头、内湖、鳌楼等,社存者也是室空人稀,据说当时人口不足千人,现在也只有4000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智诗
责任者
宋报先
相关人物
宋帝简
相关人物
宋膺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攀龙
相关专题
宋姓
相关专题
余姓
相关专题
柯姓
相关专题
洪姓
相关专题
黄姓
相关专题
林姓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攀龙社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