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浔江·杜浔港·浔江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51
颗粒名称: 杜浔江·杜浔港·浔江城堡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0
页码: 237-2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杜浔镇的发展历史和命名演变,以及当地人才辈出的现象。邱韩保是当地的开基祖,在浔江之畔择地肇基,开发繁衍,人丁兴旺,渐成大族。邱懋炜是当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为宗族人口生活起居安全建造浔江土堡。
关键词: 漳浦县 杜浔镇 历史

内容

杜浔——漳浦南区古镇,梁山南麓一块风水宝地,一颗璀灿明珠。她,前海后山,山青海蓝,鱼米之乡;她,民风纯朴,人文厚重,人才辈出。在古代诸多人物中,有宋代高登、明代陈琛,刘庭蕙、黄廷金、黄季成、邱懋炜、卢化鳌、陈朱图,清代黄时中、邱有容、邱士镛等50多位科举仕宦名士乡贤。他们都曾为国为民做过许多好事实事、他们多有忠君爱国敬业爱民爱乡事迹。其中以高登的忠孝,刘庭蕙母的节义,名扬青史。他们与浦邑的另二位乡贤名士黄道周、张若仲齐名,被树立为漳浦县“忠孝廉节”的典型代表,弘扬至今。
  梁山山脉的一条余脉,从西北逶迤走来,在此隆起一座突兀俊秀的山丘——新德山。新德山的南麓是一片坡度适中的开阔地,向东南、向南一直延伸到高山塔、麒麟山下的东溪流域;向西、向西南直至海边。(古代,东山湾海域一直伸展到杜浔。方位在西浯、杜浔、水港、路边、六鳌尾、崎圳头、徐坎、蓬山、高山、塘南、庄前这一范围之内,称浔海或浔中海域,是东山湾海域东北角部分。)明代称杜浔的,应该是单指今之文卿村。作为行政区划上的命名“文卿保”,最初出现在民国时期,它从“旧城保”演变而来。“文卿”是邱姓开基祖邱韩保的谥号,以祖宗谥号为地名,颇有创意,况且字义也高雅。“旧城”则是从明代邱姓建有浔江城而来。笔者近又查阅明万历漳州府志,始知,杜浔明代时书写为“渡浔”,这两个字在当时从地理位置出发,是最贴切不过的,“渡”,渡口,摆渡;“浔”,浔中海域水边深处。意即浔中海域水深处的渡口,也寓意南来北往者到此需乘坐渡船,经浔中海域方能到达。(包括从县城出发到渡浔者,最便捷的途径是从溪南、后港、后井、龙迹亭、径口、过洋再顺杜浔江南下。据传漳浦南区通县城的官路,也沿此方向。)
  后来“渡浔”演变为“杜浔”主要是为节省笔画,将“渡”改写为同音字“杜”(当然,这与浔中海域逐渐南移,北边已有陆路通往,无须全靠“渡过浔海才能到达”。所以“渡”字在这个时候又显得不够贴切,改用“杜”字,既从实际出发,又节省笔画,方便书写。)所以文卿村社名是从“浔江”、“渡浔”、“旧城”到“文卿”的演变过程。今天“杜浔”地名的含义,一指杜浔镇,泛指杜浔镇所辖16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二指杜浔镇建成区,包括文卿、正阳、范阳三个行政村,(共5千多户,17000多人)邱、洪、卢三姓为主的杜浔集镇。
  邱韩保肇基浔江之畔
  话说元朝中叶,漳浦第二十八都南炉(今龙海市东泗乡西岭村南炉社)邱姓讳韩保者,中举后官至潮州路揭阳县主簿,归休后在浔水之畔择地肇基,开发繁衍,人丁兴旺,渐成大族,村社也不断拓展,人才也逐渐脱颖而出。以开基祖邱韩保之父为第一世,邱韩保为第二世,传至第六世,有邱峻(号式尧)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举人,授义乌(今浙江义乌)知县,第九世邱时庸(号东园),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授庆远府(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通判。(《漳浦县志》称时庸居官清介,有百行)。第十世邱汝植,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未仕。汝植,字直甫,号晴梁。同是第十世邱汝材(时庸子),万历八年进士,授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知县,第十一世邱懋灼,万历二十二年举人,未仕。懋灼,字以华,号华区。同是第十一世邱懋炜,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到清代,邱士镛(懋炜孙),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授浮山(今山西浮山县)知县;邱有容,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邱文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邱庆麟,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还有清末咸丰、光绪间,邱景坦、邱元达、邱道邹等等。可谓人才济济、英才辈出。于是,第九世邱时庸(东园公)为宗族人口生活起居安全,于明嘉靖年间便率乡人建造浔江土堡。土堡又经历近百年的风雨,墙多有坍塌,且人丁的发展,土堡也已容纳不了全部族人了。
  邱懋炜与浔江城
  在明代嘉靖至万历的98年间,漳浦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读书的风气浓厚,读书求取功名形成氛围,涌现出一批经国家最高考试,并入围成为进士的人才。嘉靖年间有林梅、林功懋、徐表、林策、陈梧、王春泽、林一新、王健、朱天珠、王应显、徐鼎、林敬、江潮、蔡明复、林士章、蔡一楠、林梓、胡文耀、林绍、杨守仁、郑恭;隆庆年间有卢维祯、赵范、林鹏飞;万历年间有林缵振、沈汝梁、蔡时鼎、刘庭芥、刘霖、袁有凤、陈一洙、薛士彦、林士宏、蔡升、蔡琮、邱汝材、刘庭蕙、刘庭兰、郭廷良、吴华、陈公相、陈锦、林汝诏、江环、林茂桂、蔡杲、王志远、黄季成、胡宾墀、杨一葵、陈臣表、倪大器、胡廷宴、商文昭、朱一鹗、林宰、蔡宗禹、邱懋炜、陈镳、涂一榛、颜容暄、刘行义、刘正中、吴廷爚、程绍南、王志道、卢化鳌、林应聚、石公胤胤等70名(这不包括当时属漳浦县,以后分析为云霄、东山、龙海县的25名)其中渡浔人邱懋炜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
  邱懋炜,杜浔邱姓第十一世,汝桓子,字以鄂,号肯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兵科给事中、江西赣州知府,升广东副使,是一位有见地、有胆识、有作为、敢说真话、善办实事的官员。他的事迹在《漳州府志》、《漳浦县志》有传。他在提升广东副使后,以父母年迈,需要俸养为由,辞去这一职务,急流勇退,归休回乡。回乡以后,热心公益事业,修造溪南石路(杜浔通往县城必经之道),建置义冢,赈济灾民,最为突出的是率领民众乡亲,抵御海寇入侵,避免了一场浩劫,保守一方平安,尔后又组织领导修筑浔江城堡,使宗族得以安居,其作为深得民心,乡里士民感念其德行,逝后祀为乡贤。
  关于邱懋炜建浔江城堡的事迹,现存于邱懋炜故居的一通石碑,记载得最为详尽。这通石碑,立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是由当时漳浦在朝廷、在外省担任要职的官员分别撰文、篆额和书丹的。修筑浔江城堡的大略过程是这样的: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郑芝龙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集团,率千余舫海盗船队,从铜山(东山)顺杜浔港长驱直入浔海,准备登岸劫掠杜浔,先行的海盗侦探、间谍已登岸,呼应指示尚在船只上的主力靠岸,懋炜先生闻讯,当机立断,脚穿草鞋,手执利器,带领乡亲勇壮,奋起直追,立歼已登陆的海寇前哨、间谍,以号于众。邱先生身当士卒、奋不顾身的行为,极大地调动乡亲民众自卫还击的积极性,震摄海盗匪寇的气焰,逼使“千余舫无敢复舣岸者”——海盗龟缩在船上,不敢登陆杜浔。不多久“则望浔却走矣”。在邱先生带领下,杜浔乡亲取得击退海盗集团入侵的胜利,避免了一场大灾难,县邑士民称颂,杜浔民众感恩载德。(这一事件,漳州府志,漳浦县志均有记载,但时间为崇祯元年(1628年)《漳浦县志》:“崇祯元年,郑芝龙由厦门抵铜山,二月入杜浔,乡绅邱懋炜统众拒之,循去。”《漳州府志》:“崇祯元年,郑芝龙由厦门抵铜山,三月攻杜浔堡,乡绅邱懋炜率众拒之。”府、县志载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碑文所述的时间相差一年。天启七年是1627年,崇祯元年是1628年。)
  这一事件之后,邱先生把乡亲的安宁,时常挂在心上,谋划“万载之安”的措施。认为杜浔临海靠港,且四周开阔“无门户藩篱之限”。于是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发动修建城堡,自己带头捐资,众乡亲积极响应,尽力而为。工程自崇祯十三年正月动工,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竣工,历时两年又八个月,扩建后的浔江城,周长450丈,墙高丈余,墙上筑有堞雉,可作护城人的掩体,设置4座城门,达到城堡的作用功能。城堡筑成,县邑和乡里士民都称赞先生的功德义行,一致请求给先生立功德碑,“以志不朽”。于是,碑文提请时在朝廷任兵部左侍郎的漳浦人林宰撰写。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林侍郎的撰文,由吏部郎中、尚宝少卿、同乡卢化鳌书写,陕西左布政使、漳浦人刘行义为碑篆额。然后交付工匠镌刻、制碑。落款立碑人有进士陈朱图、许祚昌,知州黄廷金以及举人、贡生、监生、秀才和知名人士共84人。他们联名镌碑,记述先生建浔江城事迹始末,以及先生在朝为官“冰心介性”,不畏权奸,敢于直谏,无私无畏品德,颂扬先生“居有清声,行有遗爱”、“抗节勇退,一意青山”。
  浔江城堡落成后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明亡清立,改朝换代。作为地处闽南沿海的漳浦县,在南明小朝廷控制下,延续2—3年后,终究一统于“大清帝国”的版图。浔江城堡并没有受改朝换代的影响,依然屹立在浔水之畔。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肃清盘踞在东南沿海几个岛屿的,以郑成功为统帅的反清复明武装力量这支隐患,采纳降将黄梧的计谋,令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以切断郑军与沿海居民的联系,切断郑军的情报与给养。漳浦县的“迁界”在康熙元年开始实行,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即今沙西、杜浔、古雷、霞美、旧镇、深土、六鳌、赤湖和佛昙、前亭大部分。)居民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内迁。“迁界”是在清军高压下的被逼行动,期限内未迁者,房屋被烧,城堡被毁,悄有抵抗者格杀勿论,沿海居民祸从天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惨绝人寰。迁界事件,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海局势缓和,政府才下令复界。流浪异乡、寄人篱下20年的沿海居民部分返回原籍,重建家园。
  居住在浔江城堡内的邱姓族人,虽也免不了内迁之祸,但由于崭新的浔江城堡,被选为驻兵营汛之所,保留下来。城堡内的民居住宅,祖祠、庙宇也都得以较完好地保留。这相比周边村社,城堡被毁,民居被烧、被拆,浔江城算是幸运的。其幸运全赖于邱先生领导修建的城堡的雄壮牢固,适合军事之用。邱先生建城初衷,是为了防范海寇盗贼的,殊不知在迁界中被派上用场,作为清军兵营,客观上又起到了保护民众财产的效果。这也许是邱先生预想不到的“额外”功德吧。
  雄踞在浔水之畔的浔江城堡,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飞机空袭轰炸城镇村社,时有发生。为较快地疏散城里人口,时任联保主任的邱如信经报请上级批准,于1939年征用民伕,拆毁大部分城墙,同时拆除东、南、西北三个城门。故至今文卿人尚有“邱懋炜建城,邱如信毁城”的说法。浔江城的风采,今已荡然无存了。但从遗址上尚可辨认它的界址走向。三座被拆毁的城门遗址也可辨认:东城门在邱志艺、邱其才店厝之间;南城门在邱乌店厝前;西北城门在邱建定宅前。只有东南城门在邱怀荣、邱镇谋店厝之间,保留至今。
  浔江、浔海、杜浔港寻踪
  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这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浔江、浔海、杜浔港同样在经历过千百年形成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风光之后,在十九、二十世纪之际,也逐步走向消亡。杜浔港已消声匿迹,港道变成良田,港道流经走向只保存在漳浦早期的地图上。笔者到县档案馆,查阅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杜浔地段比例尺1∶25000的地图,图上港道宽度在0.7—0.3cm之间,可知当时的实际宽度在175米—75米之间,港道分支的港叉星罗棋布,并且与高山港相沟通,形成浔中海域纵横交错的水上通道。杜浔港港口码头在何位置,今文卿长者也难以准确认定,有许多说法,但认为在关帝庙(马爷庙)附近的人比较多数。时间久远,当代人已从先人口传的记忆中淡化消失,这很正常。《漳浦县志》(清康熙志、光绪再续志)有作简略记载,知道杜浔港仍是当时漳浦县九处港口之一,杜浔渡为15处津渡之一。
  昔日杜浔江(浔江),并非今日公路漳东线田墩桥下的这条小溪,那么单一、那么远离浔江城(文卿村)。这里,先援引清末杜浔处士邱迁和同治年间漳浦知县娬敏的诗各一首,从侧面体会杜浔江的气势和幽深。邱迁处士的诗题为《泛杜浔江》是一首乘船游江赏春的七绝律诗。诗曰:“烟雾横斜抹远林,飞涛激浪笼轻阴。扬船笑指浔江去,夹岸桃花春色深。”这里且不表沿江两岸桃花春色,景致气象万千。单说邱处士结伴春游,在家门口的杜浔港码头或是杜浔渡口上船,扬起风帆穿越浔海的“飞涛激浪”,在谈笑风声中,船只很快地驶入浔江,掩没在柳丛桃花间,融入了浔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中。邱处士的这一首诗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浔江、浔海是无障碍相通的,浔江是一条可行船只的潮汐溪流(与未建旧镇桥闸前的旧镇港、鹿溪相似)。清末同治八、九年(1869—1870年)漳浦知县、满族人娬敏下乡到杜浔北侧路边村的六鳌尾社,有感而发,作《六鳌尾野眺》诗一首,也是一首七绝,诗反映六鳌尾社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自然景色,诗曰:“地滨斥卤海通潮,野阔天低入望遥。九十九峰青到眼,巉岩不入画图描”。这首诗表明了六鳌尾滨临海边,土地多为盐碱地,海潮可通达村社附近,在此西望梁山诸峰,满目青翠,高峻的山石,难以描入画图中。娬知县的诗,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浔海潮通六鳌尾社前村口,那里的土地多是盐碱度很高的埭田。据此推测,浔江的出海口应在今水港社附近,浔江江面是很宽敞的,其主航道应该是靠近浔江城堡(即今文卿村),与杜浔港码头的航道相衔接。浔江源头来自梁山南麓诸多坑涧、山谷之水,经内径、径口、交口、岭后、南山的多条溪流汇集成浔江,由于这一范围的集雨面积广大,山间茂林修竹,故常年来水甚为丰富,同时,受潮汐作用,更使浔江长年丰水。由于是潮汐江口,下游江水咸淡掺半,是洄游鱼类繁殖的最佳场所,自然是盛产鱼虾蟳贝的好地方。今路边村六鳌尾社属杜浔镇靠山区的村社,但在140年前却是“地滨斥卤海通潮”的海边村社,反差就这么大。这一说法又是出自漳浦知县的诗行,应该是当年的客观实际。娬知县写这首诗时,年龄已经是58岁了,是一位有相当历练老成的县官,写诗作文定会从实际出发的,再说他任漳浦知县满两年后,便提拔任漳州府通判。从他入选《漳浦县志》的44首诗中,侧面反映其在浦任职两年间,是一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恤民情,有所作为的知县,同时也是一位水准较高的诗人。娬知县诗作几何,笔者尚不知晓,但有诗44首入选《漳浦县志》,从此可推测其诗作数量很多,因为县志所收录的诗篇,自唐至清千余年,一共才收录130首,娬敏知县占44首,可见其诗的质量水平。这是题外话。
  现今距文卿村西去约一公里,公路漳东线田墩桥下的这条溪,是近百年来浔江河道几经变迁后,留存下来的规模款式。桥以下笔直的溪道,则是1975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对旧溪截弯取直,改溪造田的结果,它纵向穿越“沙杜片”万亩水田耕地,直到海堤五口斗门闸。当今这条溪渠,行使百年前杜浔江和杜浔港的一部分功能,起到引水灌溉,排洪减灾作用。百年前像邱处士泛舟于浔江之上的诗情画意,已一去不复返了。
  忆昔当年,浔中海域波涛澎湃,渔舟点点,杜浔港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港口码头,舳舻接踵而至,船上岸上,人来人往穿梭忙碌,时时呈现繁忙劳作景象……此情此景今已被“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大农业氛围所取代,尤其是在新世纪之初,县政府在上级支持下,花巨资对“沙杜片”万亩水田耕地,实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称:“漳浦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园区”。从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修筑机耕运输田间道路,石砌标准排灌渠道,铺设节水型供水、灌溉管道,以及土地平整改良等。随着现代农业手段的不断注入,“沙杜片”的农业产出将不断增长,农民的收益也必将年胜一年。
  杜浔前程似锦
  浔江浔海浔港的百年沧桑,邱、洪、卢六百年的风雨同舟,培养和炼就了杜浔人的聪明睿智,从而历史的确立了作为漳浦南区经济文化中心的牢固地位。今天,经历新中国建国59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杜浔,时时、事事、处处都能够体验到她的无限生机活力。市场繁荣,商贾云集,街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式车辆穿梭如织,人流物流信息流通达四方。沈海高速在这里开设杜浔互通口,拓宽改造后的省道漳东线穿境而过,新建成古雷港疏港公路——杜古线宽敞笔直,以漳浦四中为代表的中小学教育网络健全巩固,青少年都得到良好的教育,50多年来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大学生人数,与封建时代最辉煌的嘉靖——万历98年的全部进士人数比,已是百倍增长。随着古雷港口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杜浔作为古雷港的后方腹地,将承接一部分项目的落地建设,将承担着供水、供电、供农副产品以及提供文化教育资源
  等的任务分工。她的漳浦南区商贸中心地位更加凸显,教育文化
  中心的位置更为提升,交通枢纽和仓储物流基地也将随之形成
  ……杜浔前程似锦,其明天必将是艳阳高照,紫气东来,四时祥
  和,万家安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邱胜利
责任者
邱懋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