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节榕”下墓道碑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48
颗粒名称: “志节榕”下墓道碑考辨
分类号: K877.45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漳浦县城东门外的一座墓道碑,该碑因碑文末处有“高先生墓道”字样,且碑与榕树相处奇特,历来被认为是宋代贤人高登(号东溪)的墓道。但经过考证,该墓道碑主人为明代官员高耸,并非宋代高东溪。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漳浦县的士绅吟诗作贺的情形。
关键词: 漳浦县 墓道碑 考辨

内容

县城东门外十二巷尾大路南边,一棵榕树左侧盘根上有一通墓道碑,榕树向左伸出枝干护住碑顶,绿叶蔽荫,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蔚为奇观。此碑因碑文末处有“高先生墓道”字样,且碑与榕树相处奇特,历来认为是宋代贤人高登(号东溪)的墓道,此榕树也被尊称为“志节榕”。笔者幼时见过此碑此榕,但记不起碑文。后来碑与榕树俱毁,已无从考查。
  近翻阅漳浦县档案馆保存的《漳浦文史初稿》第三辑,林庆余先生撰写的《漳浦几株著名古树·志节榕》一文中,给我们保存这一宝贵的资料,记述如下:“墓道碑立于东关外十字巷通往旧镇的汽车路边,坐南向北,石碑上横眉刻‘大明敕’三字,直行镌‘北京国子学录、通判临江府、致仕果庵高先生墓道’二十字。”从碑文记载可知,此碑为明代敕建,墓道碑主人任过北京国子监学录,后来官至临江府通判。显而易见,此是明代官员的墓道碑,主人姓高,号果庵,但果庵是谁?尚是个谜。
  查阅《漳浦县志·选举志》,高姓任过临江府通判的只有一人,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高耸;再查《钦定国子监志》,高耸于弘治九年(1496年)任国子监学录,是漳浦县第一个在北京国子监任职者,颇为显荣。这样,可以确定“志节榕”下墓道碑的主人果庵就是高耸。
  高耸是否高东溪的后裔,史志没有明确记载。因为宋代高东溪是漳浦人心目中的圣人,路人读碑时仅看到碑文最后五字“高先生墓道”,而没有顾及紧接在上面是“果庵”而非“东溪”。就“北京”两字而言,南宋建都在浙江的临安,即今杭州,与北京无关;金国虽曾建都在今北京,而当时称为中都;明代建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此时才有北京的称呼。再者,碑首横眉刻“大明敕”三大字。综上所述,此墓碑主人是明代官员,说是宋代人的,纯粹是一种误会。
  高耸是县城东门人。他的父亲高敏,正统十一年(1446年)岁贡,授余姚教谕,《漳浦县志》所载高姓科举仕宦不多(见“附录”),其中,明代高敏、高耸父子较为杰出,但有关资料很少。在《浦北林氏族谱》中,记载高耸与县城北街的宁府长史林埙有姻戚关系,高耸的儿子高大化娶林埙的第七女儿。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县城北街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岁贡,官宁府审理正,进阶长史。因察觉宁王宸濠有异志,进行规谏,被杖责,后辞官归隐。正德十六年(1521年),林埙在县城北郊柳场埔(今农科所一带)开荫生基(坟墓),并立墓道碑于承恩亭(今县城北郊大亭)官道旁,碑文为:“大明敕宁府审理正、进阶长史雅庵林先生墓道。”漳浦士绅吟诗作贺,高耸的贺诗:“铨曹遴选一英髦,不负明时紫诰褒。晓日王门春盎盎,秋风菊径乐陶陶。丰碑先向北亭竖,延寿应齐南斗高。援例进阶加长史,锦衣光映凤凰毛。”赞扬林埙辞官退隐,又获进阶长史(正五品),步入大夫行列的荣耀。
  高耸的墓道碑约建于嘉靖初,比林埙的略迟。弘治、正德间,漳浦县显赫的官员极少,居县城者更寥若晨星,所以一些官员竞相仿效,竖立墓道碑于县城郊外大道边,其内容与形式也基本相同,从上所述两个墓道碑的情况,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一斑。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圃人
责任者
高敏
相关人物
高耸
相关人物
高滥
相关人物
高鹏飞
相关人物
高翔
相关人物
高恒
相关人物
高国璜
相关人物
高克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