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44
颗粒名称: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8
页码:
213-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文物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古雷半岛的天后宫、旧镇城·旧镇铳城、读《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碑、“志节榕”下墓道碑考辨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文物古迹
内容
古雷半岛的天后宫
孙英龙
古雷半岛属渔业地区,渔民崇信妈祖,共有港口、杏仔村沙洲岛、汕尾、下垵等四座妈祖庙。现简介如下。
港口天后宫
港口村天后宫始建于元代年间,庙左边大门口存有石门鼓一对,半圆形,下面有浮雕云彩捧着石鼓上缠枝莲花图案,高69厘米,直径54厘米,厚38厘米,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是漳州市妈祖庙中最为古老的文物之一。证明港口天后宫之悠久历史。
天后宫在村东部前面,面临大海,海沙铺满庙的周围屋后两边。扁向东,主庙宽15米,深32米,480平方米,庙有正殿、庑廊、门厅与左厢房组成,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土木结构,悬山顶,右厢房宽五间。
庙屋脊有双龙抢珠、飞凤鸟兽,脊角为龙头。前殿屋脊有双龙抢珠瓷雕,龙下面有16个古装故事人物,屋脊两边有各种花卉、鸟兽、古代人物等雕塑,具有闽南建筑艺术特色。
庙历经明代,清初重修,七十年代又重修,并由著名画家东山人林少丹作妈祖墨笔画,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妈祖画像在正中大殿壁上,周边配祀舍仁爷、甘艺将军、观音佛祖、海龙王公、开漳圣王等。大殿有8支圆梭柱柱础,4支四方形柱础。殿上匾“母仪天下”、“大德配天”,对联:“大德配天海口慈航普济,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大门悬木匾“天上圣母”。庙前有一大广场约3000多平方米。
庙中原存碑三通,六十年代移到村中,现尚存二通,均为清代官府处理沿海泥泊纠纷的告示,被辟断作为桥板,其中一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立,高214厘米,残宽45厘米,复为桥板,内文不详;碑二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高145厘米,宽82厘米,正文上部风化严重,下部保存较好。
港口村姓林,古雷半岛姓林的民众都很信奉妈祖,是他们的姑婆祖,因此曾举行龙年全古雷半岛林姓村庄的妈祖绕境行香活动,规模很大,游妈祖神从港口出发,到林姓乡村东林、红龟、下崛、西林、后湖、汕尾、马湖、松脚等村庄。游妈祖队伍十分热闹,有神轿、“肃静”、“回避”木牌、彩旗、凉伞、锣鼓、脚跷、舞狮、西乐队等一大阵,单神轿10多架。
沙洲岛妈祖庙
在漳浦县古雷镇东南6.5公里,菜屿列岛西北部,距大陆最近点2.2公里的杏仔村海面上,有一个沙洲岛,岛上有一座明代始建的妈祖庙,称沙洲岛妈祖庙,是漳州市在海中的妈祖庙之
该岛自明代就有渔民在此搭渔寮、渔棚居住。九十年代有60多家,现在有40多家,主要从事捕鱼和养殖鲍鱼、紫菜,现在杏仔村600户3000人,500条大小渔船。主要从事渔业。渔民历来敬仰信奉妈祖,早在明代就在沙洲岛建妈祖庙,现在每条渔船都有包妈祖香火在船头设“妈祖龛”,插香朝拜。
妈祖庙建在岛上半山坡,海拔约50多米,坐北向南,即朝杏仔村。庙为古式建筑,屋顶有瓷雕装饰,庙顶为琉璃瓦,庙不大,长5米,宽4.2米,面积20多平方米,庙前有一小广场30多平方米,是花岗岩石砌成的广场,广场下面就是大海。庙于2000年有修建。
庙殿中奉祀妈祖神像,上匾“天上圣母”,对联书:“无远弗泽永垂万载,有感恩学明流千古”。有一巨桌(案桌)及一青石桌,香炉供信徒拜妈祖时放牲礼品。桌上有一对竹茭杯,殿上悬有数条渔民赠送好祖庙的彩色金横批,有一条横彩绣金字“天上圣母”,也是渔民赠送的。庙二近有门窗。庙内有许多渔民赠送妈祖的礼品,有9个妈祖金色头盔,十分光艳、妈祖披肩、香烛等。有一小香油箱供渔民来添香油。
这个庙虽在海岛上,但香火旺盛,我们看到许多人有老人、妇女、青年,特别一些穿着鲜艳的渔家女,挎着盛满丰盛供品的竹篮,内有牲礼肉蛋、糖饼、水果,从杏仔村专程坐船到沙洲岛妈祖庙敬拜妈祖,拜时还在庙广场放鞭炮,祈求平安、富裕、幸福、美满。据说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来拜的信众更多。长期以来,杏仔村海上极少发生海难事故,渔民认为这是妈祖保佑渔民安全的结果。所以每条渔船都包妈祖庙的香火到船上拜。至今,庙前留存一明代始建的妈祖庙石厝顶,宽1米多,前后石脊小巧玲珑。
历史上杏仔渔船曾走南闯北,到浙江临州等地卖鱼货,回来就到岛上妈祖庙拜谢。平时渔业生产丰收,渔民也到妈祖庙拜谢。
这里渔民传颂着妈祖显圣灵的事迹。有一次,白沙岛渔民上多人住在一间破旧渔寮里,这渔寮渔民正在说闲话,忽然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走过渔寮,渔民们都拥出渔寮争着看她,就在这时,渔寮倒塌了,这十多个渔民全部逃过劫难,没有一人伤亡。但这时却见不到那漂亮女子。大家都说:“这是妈祖庙妈祖显灵救人。”大家更为感恩戴德。
妈祖庙周围及前面风光秀丽,庙旁有几块古代被海浪冲刷成一洞洞的奇形怪石,如禽似兽。庙前面海上有一群明礁石,有一石形如印章,礁石在妈祖庙前,称为“妈祖印礁”,形成一道风景线。站在妈祖庙远眺:渔排、礁石、碧海,风景优美,是处游览胜地。
下垵妈祖庙
下垵妈祖庙在漳浦县古雷镇最南端下垵村,面向东山湾,背靠古雷头山,古雷头山以外为台湾海峡。因该村地处古雷半岛末端,故名下垵,下垵海域水深避风,建有万吨码头,是优良深水港口。下垵有360户1500人,主姓林,大多是渔民,发展扇贝、太平洋牡蛎和海带,形成“海上田园”,还养殖鲍鱼。设有下垵码头,供渔船、小货船停靠,渔民信仰妈祖,于清代建成妈祖庙。
该庙面向西南,2000年有维修。为抬梁式土木建筑,悬山顶,建筑面积80平方米,庙前广场1000多平方米。屋脊为闽南剪瓷雕“双龙抢珠”花卉、古代人物、红色琉璃瓦。
庙由大殿、拜殿、广场等组成。大殿奉祀妈祖神像、千里眼、顺风耳等神像。有案桌、石柱等,神龛上悬匾书“天上圣母”。大殿两边有许多壁画。
大门上悬匾“海不扬波”,大门两边上面有彩画,下面有六幅山水彩画。拜殿有二支镂雕青石龙柱,十分精美。中有放一大石香炉。庙前二边有二方修建庙捐资名字的石碑。雕刻十分精致。广场前面就是大海。他们是在农历十月初七做祈安节才做戏,渔民信仰妈祖常到庙祭拜,香火兴旺。
汕尾妈祖庙
汕尾妈祖庙在漳浦县古雷镇岱仔村汕尾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汕尾村有300多户1600多人,主姓黄,地处古雷镇南部。汕尾地处海边,自古至今汕尾是通往东山岛铜陵的对渡港口码头,现在每日往返三班,是漳浦古雷、杜浔一带往返东山岛的重要码头港口,原没码头,现建有停船码头。2000年厦门明达玻璃有限公司投资在汕尾建成五千吨级建材综合码头。正因为这里有许多村民从事航运、渔业捕捞及养殖,他们信仰妈祖,为求保佑航行安全,就在清嘉庆年间建起了妈祖庙。
该妈祖庙面向东山湾,庙宽5.2米,长12米,面积62.4平方米,广场1600平方米。庙由前后殿、拜亭、广场等组成,庙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红色琉璃瓦,庙屋脊有各种鸟兽、花卉、人物等剪瓷雕装饰,双翘角为龙头。庙小巧玲珑,古色古香,80年代有重修。大殿有四支石柱,两边有壁画,木窗门。庙左前边有一大金炉。殿中奉祀妈祖神像,千里眼、顺风耳,龛上面悬匾“水德配天”,并吊天公炉,庙拜亭挂有四支红柑灯。由于香火旺盛,整座庙都被薰得微黑。有一老妇女在此庙专门管理。
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都要大搞各种纪念活动,举行演戏等活动。
旧镇城·旧镇铳城
圃人
《漳浦县志·建置志》“城池”条载城池17座,土堡30多座,凡官建的都称城,民建的称堡或寨。在17座城池中,除县城外,属镇海卫的有镇海城、铜山城、陆鳌城(还有悬钟城,因已割属诏安县,故不载入);属巡检司城的有井尾司城、青山司城(先建在陆鳌青山,后因建陆鳌所城,迁青山司城于赤湖亭里的莆头)、古雷司城、后葛司城(在杜浔近城村的楼内城)、盘陀司城;属驻兵城堡的有长桥城、马口城、将军岭城,秦溪城、霞陵城;属民居城的有云霄镇城、赤湖城和旧镇城,其中云霄城、赤湖城属官建民助,有碑文记述修建情况,既是民居,又是驻兵据点和官署。云霄城原驻防参将,改驻游击,又是云霄厅署所在地;赤湖城设公馆,亦称公馆城,供官员差旅住宿兼驻兵,其修建及功用均有文章或碑记叙述明确。在这些城池中,唯独旧镇城,记述非常简单,只有“在邑东十五里,明季知府施邦曜建,迁界时堕。”寥寥几字,既没有记述其民众要求建城及官方批准督建的情况,也没有指出其驻兵的功用。那么,旧镇有没有城?城是谁建的?什么时候建?而施邦曜有没有在旧城建城?建什么城?什么时候建的?做什么用途?
查阅《旧镇郑氏族谱》,旧镇郑氏祖妣郑光德妻赵氏,携四个儿子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到漳浦旧镇结庐定居,子孙兴盛。谱载:“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扰掠县郊,乡人大骇,鸠众筑城,名曰土堡,立神庙,盖祠亭。”据此可知,旧镇土堡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郑氏为首,聚集乡人共建,以防寇患。同时建神庙(李辅胜庙),建郑氏宗祠。后来,民间习惯把旧镇城称为“城内”,而城的东郊张、陈、李等杂姓居住地称“城外”,至今沿用。又载:“清顺治八月辛卯秋九月,石井藩主国姓,字成功,师次镇港,叙其亲,盖清源之裔。时遣部将潘庚钟堕倒县城,县署移于旧镇,增筑土堡,立社、坛,置山寨,左右峙者十有四处。年春元宵,大张灯彩,以庆春王,示令五里路内各乡,毋得演唱喧哗,闹我镇境,是所谓亲亲而仁民也。”又载:“委潘部将(庚钟)筑堡,自西门下转弯至龙眼营社,再转至董门头。”据《漳浦县志·寇乱》载:“顺治八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成功大举袭县,土著将弁潜为内应,掳驻防副将杨世德、知县范进幽之。”顺治十年七月,郑成功诈降,其党散入邑地,征索租饷,县官不能行法。”“顺治十二年四月六日,郑成功檄潘庚钟堕县城,并及公署。邑民逃窜山谷。贼(指郑成功)即旧镇为邑治。”据上所述,《旧镇郑氏族谱》跟《漳浦县志》所载基本相同。郑成功既然以旧镇为县治所在地,必须加强城堡防御功能,尤其是西边的城防,正是清军进攻的重点,自西门下至董门头,增筑城墙,扩大城的范围,更利于防守。所以,扩大后的旧镇城称为千丁城。
旧镇处鹿溪出海口,是一个贸易良港,宋代设敦照务(官署),专办盐敦事务收税发照,称为敦照镇。又因古代春秋有一个叫计然的人,善于经营,所以又称旧镇为计然城。所以,旧镇纯属贸易为主的经济城镇,并非军事要地。至清初郑成功设旧镇为县治时,才驻兵防守。
《旧镇郑氏族谱》修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记载旧镇建城两次:一为明嘉靖间民建居民城堡;一为清顺治间郑军扩建西边城墙,防清兵进攻。没有明天启、崇祯间曾由官方督建旧镇城的记载。
那么,《漳浦县志》“旧镇城”条所载是什么城呢?原来在旧镇东侧一里的港边石柄山上,有一座铳城,称旧镇铳城,又因在石柄山上,也称为石柄铳城。铳城就是炮台,在小山丘上围筑一座小城堡,周长约400米,南面正对六鳌虎头山,海船从浮从湾的虎头山外驶进旧镇港,均在此炮台射程之内。这是明代防倭、防海寇的重要军事设施。崇祯七年,施邦曜任福建右参政分守漳南道时,建这座铳城,并在城下西侧巨石上镌刻“分守漳南道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明崇祯柒季孟夏立。”二十五个大字,分三行,字迹清晰,至今尚存。碑文明载,施邦曜建的是旧镇铳城,而不是旧镇城。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旧镇原建有一座旧镇城,为郑氏聚居地,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由郑氏族人倡建,纯属民建。清顺治间,郑成功以旧镇城为县城,扩建西门以下城墙,以防清军从西面攻袭。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旧镇划为界外,旧镇城拆毁;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时没有在旧镇建城,而是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漳南道时,在石柄山上建旧镇铳城,作为炮台之用,这是海防军事设施,防御海寇船只进入旧镇港侵扰。
《漳浦县志》将“旧镇铳城”误载为“旧镇城”,如果修志者有实地到旧镇考察铳城的摩崖石刻,应不至于误载史迹的。2004年点校《漳浦县志》时,编者在“旧镇城”条后加注铳城的摩崖石刻全文,以备读者查考。
〔相关链接〕
施邦曜施邦曜,字尔韬,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明史》作“四十一年进士”,现据《明进士题名碑录》改正),历官工部郎中、漳州知府、福建副使、福建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光禄寺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李自成进京,崇祯吊死,施邦曜服毒自杀。赠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谥忠介。清代赐谥忠愍。
秦溪城 在秦溪村营脚社北边,距旧镇二里多,称“兵营”,南边村社也得名“营脚”。城墙周长约400米,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后来东、西两城门堵住,仅留南门通营脚社。现存东门门匾“晏晏海门”于营脚社中。秦溪城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时拆毁旧镇城,将石料运至此地建军事驻防城堡。营脚村民指点东门外墙根下的那些荒草堆,就是当年驻防士兵的坟墓。
读《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碑
林祥瑞
高东溪先生名登,字彦先,东溪是其别号。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出生于漳浦九都宅兜社(今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11岁丧父,母亲陈氏(邻村后姚前埔社人)养育其成人。入太学,与太学生陈东上书请斩“六贼”(指蔡京等6个奸臣)。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授富川县主簿,升古县令,他敢与奸相秦桧作斗争,被编管广西容州,卒于容州。他一生为国尽忠,事母尽孝,为当代人所尊崇,死后20年,在漳州学宫旁建祠崇祀。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该祠题匾“忠孝两全”、“百世师表”,撰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并撰写《东溪高先生祠记》。
明成化间,漳浦县人(今属云霄)举人吴震上疏于朝,请在漳浦县城建祠崇祀高东溪,事下礼部,准予建祠。成化十六年(1480年)动工兴建,翌年完成。成化十九年(1483年),兵科都给事中、漳浦县人(今云霄人)吴原请礼部左侍郎徐溥撰写《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刻碑立于祠中。碑文录载《漳浦县志·艺文》(以下简称“艺文”),篇名改为《重建东溪祠堂记》。这里所谓“重建”,是指在漳州城已有建祠,且已倾圮,此为再建,而就漳浦县而言,实为始建。
文革期间,石碑被錾凿成两半,作为围墙门柱顶的盖帽构件。去年整修东溪祠,拆掉门柱,石碑重放祠中。笔者闻讯至祠,拜读原碑全文,得见庐山真面目。
原碑分碑首和碑文两部分。碑首篆刻文字分5行,每行2字,共10字,已被截去上面1排的“重、东、先、高、祠”五字,剩下为“建、溪、先、公、记”五字,补齐为《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碑文共26行,开头1行为文章名称《漳浦县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第2~4行分别为撰文、书丹、篆额者的落款;第5~23行为正文,每行满行为52字,其中提行超格者有第7行“今上”超格两字,第8行“朝事”、第12行“朝廷”、第23行“国朝”各超格1字;第24行为撰文时间;第25~26行为立石者署名,其中“教谕”、“举人”、“义官”、“邑士”、“同立石”刻于两行骑缝。
经校对,发现原碑文与“艺文”字句不同的几种情况:(1)属“艺文”增字的。如“已获大贤人君子之文”的“人”字,“与陈东再上书诣阙”中的“陈”字,“王时雍纵兵欲尽歼之”中的“纵兵”两字,皆原文所无;(2)属“艺文”缺字的。如“经始于成化十六年”中的“十”字,“既而托其县人”中的“既”字,“乞加恩礼起复之”中的“之”字,“故于祠之成”中的“之”字;(3)属“艺文”改动的。如“徽国朱文公实为之记”中的“实”改为“始”,“命义官陈琰、耆老欧愚辈计材督役”中的“计”改为“训”,“将刻石置诸祠下”中的“诸”改为“之”,“予惟公初祠之建”句改为“予惟公之初祠”,“军民不期而会者数万”中“会”改为“集”,“当得与末议”中的“与”改为“预”;(4)石碑錾断外,毁掉一至二字,即每行第23、24字,这些字绝大部分可从“艺文”补出,但有1处“经始于成化十六年”恰好“十”字被毁掉,而“艺文”只有“成化六年”,时间明显有错,今据徐溥、姜谅、汪瑾等任职时间,补为“十”字;(5)属“艺文”漏录的句。
“艺文”正文最后至“俾刻之以著”,而碑文在此句后面尚有“国朝之令典,以为臣子忠义之劝云!”14个字。笔者在点校《漳浦县志》时,读此文有似完未完之感,但无原碑可供校对,今读碑,才知道“艺文”漏录最后1行。因古文格式至此遇到“国朝”两字须提行,所以前行到“著”字为止,以下14字自成1行。前辈抄录时失误,漏录最后1行,而历次的修志者竟然没有发觉碑文不完整,为之一叹!现抄录补齐,以臻完璧。
现将原碑全文抄录如下。(“/”为碑刻每行终了的记号,加着重号“·”者为被凿毁的字)
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碑首篆额)
漳浦县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
赐进士及第、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经筵讲官、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同修国史、东海徐溥撰文/
赐进士出身、承事郎、兵科都给事中、邑人吴原书丹/
赐进士出身、承德郎、工部屯田主事、邑人陈奂篆额/
宋迪功郎东溪先生高公,讳登,字彦先,闽之漳浦人也。没葬县东,既二十年,郡博士田澹仰公直节,始祠之学宫之旁,徽国朱文公实为/之记。历岁既久,祠益倾颓,以至于今,废将无存,过者往往犹能道其事而深惜之。太学生吴震,公乡人,以谓/今上尝诏天下,褒崇忠义,考公为人,宜加褒崇,特疏其事请于/朝。事下礼部,议如震言。每岁之春,有司致祭,复修其坟茔,设一人守之,著为令。于是,知漳州府姜谅、同知蒋浚率凡知漳浦县汪瑾、县丞钟鼎,/命义官陈琰、耆老欧愚辈计材督役,重建是祠。经始于成化十六年,又逾年而祠成。其规制、礼典视前盖有加而无不及。既而托其县人、/今兵科给事中吴君原,请予记之,将刻石以置诸祠下。
予惟公初祠之建,已获大贤君子之文。公之直节,足以表于当时信于后世矣。/顾予何人,敢执笔以继其后?虽然,公之事,人固能道之,而未必知其详,况忠言危行,虽复书之,人无厌者。且/朝廷褒崇之意,郡县承奉之劳,乡邦建白之义,又皆不可以不书乎?按《宋史》:公宣和间游太学,适金人犯京师,公与陈东等上书乞斩六贼。/廷臣复建和议,夺种师道、李纲兵柄。与东再抱书诣阙,军民不期而集者数万,王时壅欲尽歼之,公与十人屹立不为动。钦宗即位,擢吴敏、/张邦昌为相,敏又雪前相李邦彦无辜,乞加恩礼起复之。公言:“从敏请,是大失天下之望,人心自此离矣。”于是,凡五上书,皆不报。初,金人/至,六馆诸生将遁去,公曰:“君在,可乎?”已而退师,敏遂讽使人斥公。绍兴二年廷对,有司恶其言直。授富川主簿,多善政。秩满,归至广,为帅/连南夫奏辟赈饥。终任,召赴都堂审察,遂上疏万言及时议六篇。秦桧恶其讥己,格其言。授静江府古县令,善政益多。帅胡舜陟谄桧,以/古县为桧所生地,欲祠其父,公沮之,舜陟怒,陷以死罪。会舜陟死,而事白。广漕辟摄归善令,因差考试,公摘经史中要语命题:策《闽、浙水/灾所致之由》。郡守李仲文驰以达桧,桧震怒,坐以前事,取旨,编管容州。公授徒以给,家事一不问,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后,丞相梁克家暨守臣争疏其事以闻,得追复其官。公性至孝,其学以慎独为本。所著有《家论》、《忠/辨》等篇。盖史传所载,其略如此。
窃惟公生当宋叔世,言论事行卓然不群,真所谓一代之人豪也。盖其尽忠,则陈东之党与;其嫉恶,则秦/桧之仇雠。东之死,宜公之斥,其势相因者也;桧之显,宜公之晦,其道相反者也。今去当时已久,言及东与公之事,犹能使人称赞不已;至/桧,则未有不唾骂者。人心之公,于是可见。予忝佐宗伯,于凡褒崇之典,当得与末议。故于祠之成,勉书此,俾刻之以著/国朝之令典,以为臣子忠义之劝云!/
成化十九年岁次癸卯夏四月望书/
郎中吴瓌,主事吴超,教谕口口、杨武、经历吴骥,监生叶谐,冠带监生陈柬,阴阳训术凌斐,举人郑普、吴震、程贵、徐口,义官陈口、余庆、沈冠、丘黉、林稠、陈敏、邑士陈旃、林璠、程黼、程潜、沈元、程宏、蔡宽、陈策、徐襟、蔡琚同立石/〔相关链接〕
(一)撰文、书丹、篆额者简介
(1)徐溥,字时用,号谦斋,江苏宜兴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及第,历官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撰写本文时任礼部左侍郎。他用人惟贤,诗文清润有思致,著有《谦斋集》。
(2)吴原,字道本,号云坡,本县云霄镇城(今云霄县城)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历官兵科都给事中、太仆寺卿、户部右侍郎,终户部左侍郎。书写本碑文时任兵科都给事中。他宽厚乐施,善记忆,著有《云坡集》等。
(3)陈奂,字朝美,号古愚,本县鉴湖(今佛昙镇后许)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户部郎中、贵州参议,为本碑篆额时任工部主事。有《旭罗岩》诗载《漳浦县志·艺文》。
(二)立石者选介
①吴瓖,字仲伟,号省庵,吴原从弟。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官至云南右布政使,时任南京兵部郎中。
②吴超,字华越,号起仁,县城西郊马坑人。成化十四年(1479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时任户部主事。
③吴震,字道复,号直斋,吴原弟。成化四年(1468年)举人,官至广东提举。本碑文记述他为太学生时,认为原建在漳州城中的高东溪祠已废,宜在漳浦重建祠堂加以褒崇,特上疏朝廷。经礼部议论批准,在漳浦县城建祠崇祀,高东溪祠由是而建。
(三)倡议建祠及始建时间
(1)本碑文记述“太学生吴震,公乡人,以谓今上尝诏天下,褒崇忠义,考公为人,宜加褒崇,特疏其事请于朝。”吴震于成化四年(1468年)中式举人,倡议建祠事应在此前。而《漳浦县志·祀典》“高东溪祠”条载“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举人吴震上言登有忠孝大节,宜专祀于邑,制可。”两说时间相差10年以上。但应以原碑文为准,“祀典”条至清代所写,而吴震已中举,不再是太学生,故以举人称之,时间以为在建祠前两年,故写为十四年,实为误写。
(2)开始建祠时间应在成化十六年,十七年建成,十九年撰碑文。徐溥于成化十五年任礼部右侍郎,寻转左,撰文时为礼部左侍郎。姜谅系成化十五至二十一年任漳州知府,而《漳浦县志》载知县汪瑾于成化十八年任,县丞钟鼎于弘治十七年任,对照本碑文,俱有误。
“志节榕”下墓道碑考辨
圃人
县城东门外十二巷尾大路南边,一棵榕树左侧盘根上有一通墓道碑,榕树向左伸出枝干护住碑顶,绿叶蔽荫,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蔚为奇观。此碑因碑文末处有“高先生墓道”字样,且碑与榕树相处奇特,历来认为是宋代贤人高登(号东溪)的墓道,此榕树也被尊称为“志节榕”。笔者幼时见过此碑此榕,但记不起碑文。后来碑与榕树俱毁,已无从考查。
近翻阅漳浦县档案馆保存的《漳浦文史初稿》第三辑,林庆余先生撰写的《漳浦几株著名古树·志节榕》一文中,给我们保存这一宝贵的资料,记述如下:“墓道碑立于东关外十字巷通往旧镇的汽车路边,坐南向北,石碑上横眉刻‘大明敕’三字,直行镌‘北京国子学录、通判临江府、致仕果庵高先生墓道’二十字。”从碑文记载可知,此碑为明代敕建,墓道碑主人任过北京国子监学录,后来官至临江府通判。显而易见,此是明代官员的墓道碑,主人姓高,号果庵,但果庵是谁?尚是个谜。
查阅《漳浦县志·选举志》,高姓任过临江府通判的只有一人,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高耸;再查《钦定国子监志》,高耸于弘治九年(1496年)任国子监学录,是漳浦县第一个在北京国子监任职者,颇为显荣。这样,可以确定“志节榕”下墓道碑的主人果庵就是高耸。
高耸是否高东溪的后裔,史志没有明确记载。因为宋代高东溪是漳浦人心目中的圣人,路人读碑时仅看到碑文最后五字“高先生墓道”,而没有顾及紧接在上面是“果庵”而非“东溪”。就“北京”两字而言,南宋建都在浙江的临安,即今杭州,与北京无关;金国虽曾建都在今北京,而当时称为中都;明代建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此时才有北京的称呼。再者,碑首横眉刻“大明敕”三大字。综上所述,此墓碑主人是明代官员,说是宋代人的,纯粹是一种误会。
高耸是县城东门人。他的父亲高敏,正统十一年(1446年)岁贡,授余姚教谕,《漳浦县志》所载高姓科举仕宦不多(见“附录”),其中,明代高敏、高耸父子较为杰出,但有关资料很少。在《浦北林氏族谱》中,记载高耸与县城北街的宁府长史林埙有姻戚关系,高耸的儿子高大化娶林埙的第七女儿。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县城北街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岁贡,官宁府审理正,进阶长史。因察觉宁王宸濠有异志,进行规谏,被杖责,后辞官归隐。正德十六年(1521年),林埙在县城北郊柳场埔(今农科所一带)开荫生基(坟墓),并立墓道碑于承恩亭(今县城北郊大亭)官道旁,碑文为:“大明敕宁府审理正、进阶长史雅庵林先生墓道。”漳浦士绅吟诗作贺,高耸的贺诗:“铨曹遴选一英髦,不负明时紫诰褒。晓日王门春盎盎,秋风菊径乐陶陶。丰碑先向北亭竖,延寿应齐南斗高。援例进阶加长史,锦衣光映凤凰毛。”赞扬林埙辞官退隐,又获进阶长史(正五品),步入大夫行列的荣耀。
高耸的墓道碑约建于嘉靖初,比林埙的略迟。弘治、正德间,漳浦县显赫的官员极少,居县城者更寥若晨星,所以一些官员竞相仿效,竖立墓道碑于县城郊外大道边,其内容与形式也基本相同,从上所述两个墓道碑的情况,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一斑。
附录:
漳浦高姓科举情况
明代
高敏,县城东门人。正统十一年(1446年)岁贡,授浙江余姚县学教谕。
高耸,号果庵,高敏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历官国子监学录、江西临江府通判。
高滥,弘治十七年(1504年)岁贡,授景宁县丞。
清代
高鹏飞,字翼夫,祖籍漳浦六都(今属云霄县,《云霄县志》载为“高广保人”),居广东陆丰东海镇。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官雄县知县。
高翔,六都(今属云霄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岁贡。
高恒,字升甫,六都(今属云霄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岁贡。
高国璜,吏员,广东即用通判。
此外,高东溪传往海澄漈都的裔孙高克正,字朝宪,号中川(亦作衷荃),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是明代漳州府高姓唯一的进士。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