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37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
页数: 15
页码: 166-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人物春秋的情况。其中包括梁山之麓忆蔡新先贤继往开来谱漳浦新篇、东溪·宅兜·高东溪等。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春秋

内容

梁山之麓忆蔡新先贤继往开来谱漳浦新篇
  林仲文
  漳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清朝康雍年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蔡世远及乾隆年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蔡新更是漳浦历代名人中的佼佼者。蔡世远、蔡新是同宗同祖叔侄“两帝师”,他们都生于梁山之麓的下布村,在漳浦同一村落出现“两帝师”,这是个奇迹,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经历了300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两帝师”至今仍被传诵纪念,先贤的事迹永垂不朽。
  2007年12月28日是蔡新诞辰300周年纪念日。为了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两位清朝的历史名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联系乡情亲情,团结海内外华人和朋友,加强中外经济往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展现漳浦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漳浦的知名度,加快漳浦的经济社会发展。漳浦县隆重举行了纪念蔡新诞辰300周年暨世界蔡氏文化经济论坛活动,共同学习了蔡世远、蔡新爱国爱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明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们体国恤民、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益、为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学习他们深明大义、注重伦理、至孝至善的传统美德;学习他们仗义疏财、乐善博施的义举。“两帝师”的爱国爱民、勤奋博学、宽和大度、勤政廉洁的精神以及对外开放的经济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一、学习蔡新丰功伟绩,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蔡新是我省清代职位最高,任职时间最长的历史名人,他从官莅政,清正奉廉,爱国爱民,是一位深受崇敬的政治家。蔡新,字次明,号葛山,又号辑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出生于漳浦县大南坂下布村,嘉庆四年(1799年)卒,享年93岁。蔡新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太子太傅。他辅弼乾隆君侧,受到朝廷的器重,皇帝对他的勤政廉洁,谨诚尽职,言不及私,体国公忠的品德赞赏备至。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赐蔡新母亲“欧荻延禧”。蔡新67岁时出任礼部尚书,乾隆皇帝特赐他可以骑马进入紫禁城,照顾在澄怀园办事。蔡新任兵部尚书,乾隆皇帝赐给他“武库耆英”和红绒结顶冠服、“黄扉宿彦”褒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典试礼闱,蔡新任会试典官,为了避嫌,蔡新令儿子蔡本俶回避不参加应试,乾隆为了表彰其正直无私,将蔡本俶提为工部屯田司主事任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参加正月千叟宴、二月辟雍讲学的朝廷盛典,蔡新以大学士兼国子监坐讲《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皇帝亲临御讲,朝中三品以上官员300多人参加听讲,乾隆赐茶赠文绮,并为蔡新赋诗,典礼完毕,蔡新面恳乞休,乾隆允许以原官致仕,加封太子太师,亲执玉如意等物赐给蔡新,令驿站用车马送回漳浦。蔡新80大寿时乾隆在同乐园设宴请他并赐人参1斤。嘉庆元年,仁宗御赐“绿野恒春”匾额及诸多珠宝。蔡新逝世时嘉庆加恩晋赐太傅,并赐祭葬、谥号文恭。蔡新一生得到皇帝器重嘉奖之多,是闽南历史上任何官员无法相比的。
  蔡新勤奋博学,学问深醇,是一位著名文臣,其政绩主要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巨著《四库全书》,蔡新付出了后期心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四库全书》馆、《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历任的16名正总裁官中,蔡新名列第14位,负责《四库全书》的最后完善,主持编撰工作十余年,为这部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巨著沤心沥血。蔡新入直上书房以后,由师傅升总师傅,辅导皇子读书达40年之久。清入关后,历朝都以有学问的汉臣为师傅教皇子皇孙读书。满族征服汉族,最终被汉文化所同化。蔡新在上书房教皇子读书对传播汉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蔡新通晓政治、军事、史地、理学、易学等,知识出类拔萃,才华横溢。在哲学方面,蔡新继承儒家理学,在学术上以“求仁”为宗旨,以孟子的“不动心”为指归,他著作有《事心录》、《辑斋诗文集》等。蔡新还精于书法,还有许多手书笔迹,散失在民间,有待进一步征集。
  二、学习蔡新高尚的官德人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蔡新从官50年,始终人品端正,宽和大度,尽忠职守,清正廉明,值得后人学习。他在乾隆后期腐败成风的官场中能独善其身,做到相府虽然堂皇壮观,相爷却是财尽囊空,两袖清风,保持廉洁、奉公守法的优良作风。这与跻身九门提督、军机大臣、大学士之列的和珅当官20年,贪污受贿9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12年财政总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蔡新的体国恤民,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兵于务农、且耕且守”,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散利薄征,账穹恤民”等思想,他呼吁朝廷要关心农民的疾苦,注重农耕民食,努力巩固邦本,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蔡新为官不结党营私,却仗义疏财,乐善博施,在家乡设置书田,创办义学,使无力延师的农家子弟得以入学,使赴乡会试的文人得到资助。他还捐资劝粜,设置义仓,积粮以救灾民。又建义冢,给穷人有地埋葬亲属。他回漳浦家居时,遇典史巡检之类小县吏,都以礼相待,对当地父母官非常尊重,认为维护父母官的尊严可以减少乡人犯法。族人与邻村溪南发生纠葛,他劝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教育乡人不得倚势压人,被传为历史佳话。
  蔡新的传统伦理美德,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楷模,首先是孝。蔡新中进士后第二年即回家为父营坟。乾隆十八年、二十二年两次请假回家探望母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母亲逝世后守孝3年。不当高官侍奉母亲,真为孝子。蔡新位高权重而左右没有妻妾,身边只有何夫人贤慧理家,孝顺婆婆,深明大义,注重伦理,性和平易,更值得后人学习。
  先贤的优秀品德,高风亮节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蔡新文化需要挖掘整理。几年来,漳州市蔡新研究会和蔡新故里委员会致力于蔡新文化的研究、维护。编写出版了蔡新文集、故事专辑,收集了蔡新书法遗墨、诗词文章、木刻、石刻、牌匾等文物40多件,还收集蔡新90岁寿诞时,刘墉、纪晓岚等文武百官73帧贺寿贴,都是七言、五言诗句,这些贺寿帖书法风格多样、弥足珍贵。我们还要进一步收集和保存这些文化瑰宝,并对外展览开放,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鉴赏,进一步展示漳浦的文化底蕴。
  三、学习“两帝师”文化学术,挖掘中华文化遗产。
  蔡世远、蔡新堂叔侄“两帝师”现象国内绝无仅有。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学者称“梁村先生”,漳浦县大南坂下布村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主持福州鳌峰书院、雍正元年被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历任待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蔡世远学识渊博,精于性理研究。在哲学方面研究和继承二程、朱熹、周敦颐、张载等名家学说。蔡世远的著作有《二希堂集》十五卷、《古文雅正》十四卷,有《朱子家礼辑要》、《鳌峰学约》、《合族家规》、《先儒遗书汇编》;与朱轼合编的《历代名臣、名儒、循吏传》四十八卷等。蔡世远因其学识渊博,得到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举荐为《性理精要》的分修编纂。蔡世远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史称蔡世远是一个有理想、有气节、为人正直,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好人。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正气和节操,要有向上奋发的精神,他说:“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之气胜也。……”。蔡世远心地纯正,乐于行善。康熙四十九(1710年),他回漳浦省亲、途经浙江,听说漳州、泉州闹饥荒,即向在浙江的同乡借款,并劝说他们捐银买米数千石,将粮食由海上运回漳泉,平价卖给百姓。他回下布村家居时,设族规,置大小宗祭田,每月资助粮食给孤寡老弱者维持生活,使他们能正常过日子。乡人受到感化,周围300多户人家,20余年没有出现赌博等不良现象。他一生廉介,淡泊为怀。所得俸禄多半赞助族人,死时几乎一无所有,家属无力发丧,清世宗特赐银500两,诸皇子赠银300两为他料理后事。
  蔡世远的理学、儒学思想直接影响到堂侄蔡新。蔡世远是乾隆皇帝师傅,蔡新是嘉庆皇帝师傅,“两帝师”现象与蔡氏家族重视教育有密切关系。蔡新先祖人文鼎盛,仕途辉煌,书香门第。蔡世远的祖父蔡而煜是蔡新的曾祖父,蔡世远是蔡新的堂叔父。蔡新自幼进入堂叔创办的下布村学堂“梁麓书室”读书,接受蔡世远的理学思想教育,继承蔡世远的清廉正直、笃实忠厚、谦虚谨慎的优秀品德,尊奉“操履端谨,言行必忠于礼”的儒家学说,守从蔡世远家法。
  学习蔡新开放的经济思想,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建设。
  清朝乾隆年代,蔡新主张开海禁,和外国通商贸易。这种主张强国利民,相当于当今的“改革开放”。这种经济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促使沿海地区海上通商贸易更加繁荣,增加国家的收入,提高沿海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交流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乾隆六年(1740年),噶喇吧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福建官吏奏请朝廷要求禁止和南洋各国通商往来。这件事朝廷一时议决不下,内阁大学士方苞写信询问蔡新,蔡新在向方苞的复信中建议,不宜一律禁止与南洋各国通商,这一主张得到了朝廷采纳,避免了一概断绝与南洋通商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研究“两帝师”文化,对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重大意义。与蔡新同时代的漳浦人吴沙、许山河等人迁徙台湾开拓发展,还有林成祖及闽南地区迁台的很多著名实业家,至今子孙繁衍台湾。蔡新和蔡世远都十分关心、重视台湾的稳定和发展,都主张不能另眼看待台湾疆土与百姓。在漳州守将蒋为光调任台湾期间,蔡新给他写的诗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台湾自入版图近百年,设官置吏与内地同。盖漳泉之外官,全国之屏蔽,而沿海7省要害之区也”。说明台湾与内地的重要关系。蔡世远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回漳浦家居时,台湾朱一贵起义,得悉朝廷出师台湾,急修书给总督满保,建议清军入台后要告诫将士不要随意杀人。台湾局势平定后又建议朝廷选用贤能者担任台湾地方官员,得到朝廷采纳,使得台湾官民团结、社会治安稳定。
  在这次纪念蔡新300周年暨世界蔡氏文化经济论坛上,把蔡新的这种对外开放经济思想以及蔡世远、蔡新的治台方略运用到现实中,对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美丽的金漳浦是一个文明古县,文物大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县共有包括蔡新故居、蔡新相府等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诒安堡、孔庙、锦江楼等4处,有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天福茶博物院和东南花都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天福石雕园、东南花都等2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来,漳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品牌的打造,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以文化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构成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规划将“两帝师”故居、永清堡、著名古刹清泉岩、“闽中之望”梁山等整合成大型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旅游度假景区,进行招商引资,加大开发力度。
  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牵线搭桥,携手合作,抢抓发展商机,寻找合作领域,把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挖掘资源,以多渠道、多信息、多领域、多方合作为基础,开展资讯交流,加强经贸合作,共创共赢,共谋发展。
  东溪·宅兜·高东溪
  陈桂味
  迄今880年前的北宋、南宋之际,国难当头。漳浦出了个忠孝两全,官德高尚的乡贤名士姓高名登,他与明代黄道周、张若仲、刘庭蕙母等名士乡贤,分别作为漳浦县“忠孝廉节”的典型代表,立为榜样,弘扬至今。
  高登(1104—1148年)字彦先,号东溪,九都宅兜人(今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官宦世家。宋神宗熙宁年间,祖父士林及叔祖耀祖为逃避“青苗债”,携家人徙居入闽。宋哲宗元符年间,士林之子高拱者(拱,字时中,号若庐)辗转迁至漳浦九都独角麒麟山下、东溪之滨的宅兜社定居,娶妻陈氏(邻村前埔人),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初一日生子登。登11岁父丧,母陈氏以织蔴为生,勤俭供登入学读书。少年高登,勤奋好学,“读书日诵数千言,及长,究极理义,持身励行。”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高登被推举入太学深造,与太学生陈东、张元千、徐揆等结为至交。其时正逢北宋末年,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金屡屡进犯,朝廷派别林立,是战是和举旗不定,权奸豺狼当道。国家面临外患内乱,金兵大军压境,直逼京都汴梁(今开封),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登以太学生身份上书,强烈要求除奸抗金,与陈东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站在抗战救亡的最前列。他们直言敢谏,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正义行动,不但没被朝廷采纳,反而遭受逼害。靖康元年(1126年),登被“屏斥还乡”。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考中进士,考官又忌其切直,列作“文理纰缪”,只授个广西边远山区小县富川县的主簿(治所今属广西贺州富川县。)主簿是知县以下、与县丞同为县的佐官,掌一县文书及处理日常事务。在任期间,受地方长官的器重,命其兼任复审贺州、梧州等六郡案件、以及新兴县赈灾,登依法秉公,申张正义,体恤灾民,深得民众拥戴。绍兴八年(1138年),应召回京都尚书省(都堂)述职考察,他又利用这一机会,上书万言及时议六篇,抨击时弊,力主抗金,直斥权奸,其忠义节气秉性依然,因此得罪权相秦桧,外放静江府古县令(今广西永福县)。在古县任职期间,勤政廉政、无私无畏、除恶扬善、深得民心,但由于抵制广西长官欲在古县为秦桧建造生祠,遂被罗织罪名,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秋编管容州,即被撤职除名籍,贬到容州入籍监管。(容州,即今广西容县)。容州地处穷僻,民间仰慕其名节与学识者,纷至沓来。上门请教,“执经相从者数百人,登为讲明《大学》、《中庸》之道。方教行而疾作矣”。绍兴戊辰(即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寓舍”。——被免职除名且受监管的高先生,也不忘教化、讲学、论道,可借讲学正开始施行,因患疾病客死他乡,时年仅四十四岁。棺椁由长子扶、次子持护棺回漳浦安葬。
  高先生从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进士到绍兴十八年病逝容州贬所,十六年的宦游历程,时时处处体现其忠君爱国、直言敢谏,高风亮节气贯长虹,然而报国无门,屡受排挤打击。他的事迹,为后人所推崇弘扬。先生逝世后的第8年即绍兴二十六年,为先生平反昭雪的文书投至朝廷;第25年,即南宋孝宗乾道九年,丞相梁克家上书奏请为先生平反昭雪;第30年左右,即南宋淳熙九至十二年间,漳州郡学教授田澹“仰公直节,始祠于学宫之旁”,同时,收集先生遗文刊刻成册,使《高东溪文集》得以传世;第40年,漳州知府傅伯寿、朱熹连续向朝廷上奏章,吁请为先生追认封赠,朱熹还为其作《高东溪先生祠记》。
  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太学生吴震上书朝廷,奏准在漳浦县城建造高先生祠堂,修复高先生墓茔。这一工程由漳州知府姜琼、同知蒋浚、漳浦知县汪谨、县丞钟鼎等官员主持,义官陈琰、耆老欧愚辈计材督役,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动工,十七年(1481年)竣工,礼部尚书徐溥撰写《重建东溪祠堂记》,并由兵科都给事中吴原书丹、工部屯田主事陈奂篆额,镌刻于石,立碑纪念……
  正是高东溪先生忠孝名节,人格魄力,虽然任官卑微,且较短暂,但《宋史》、《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均有他的传记,其中宋史《高登传》篇幅长达1430余言。《漳浦县志》除高登传之外,还有收录先生的五篇上疏奏章,五篇(首)诗文。县志所载,还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宝文阁学士、漳州知府朱熹的《乞褒录高登状》奏章一篇、《东溪高先生祠记》、《谒高东溪祠文》、《又谒高东溪祠文》、《跋彦生家诸帖》等文章四篇;还有明代成化年间,时任礼部左侍郎徐溥撰写的《重建东溪祠堂记》;有明代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的林希元撰写的“宋刻《高东溪文集》序;有明代万历年间漳浦知县王猷〔万历二十七——三十二年(1599—1604年)任〕撰《重修东溪先生祠堂记》;有乡贤名士陈景肃《怀高东溪二首》、林缵振《读东溪遗事》、张士楷《高东溪读〈易〉处》二首选一,等等,盛赞高先生忠孝节义,刚正不阿,是“一代之人豪”。而朱熹夫子所撰一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形象概括高先生的忠孝人生。有关获鹿感鱼的故事,志书传记里均作描述,漳浦民间故事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维妙维肖,相传至今。
  有关高先生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存史资料颇为丰富。这是研究高东溪先生及同一时期政治、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也使得高先生高尚品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历久弥珍。而为高先生所喜爱,引以为自己名号的东溪,以及先生故里——独角麒麟山下的宅兜村,即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先说东溪。当年的东溪,从宅兜村前流过,蜿延曲折汇入杜浔港出海。这是一条与海相沟通的潮汐溪流,一年四季,咸淡水交融,是洄游鱼类繁衍的好场所,故四季溪水长流,鱼虾肥美,渔舟唱晚,鸥鹭翱翔,两岸青松翠竹掩映,是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溪流。自然生态环境如此妖娆多姿,高先生怎不引以为荣?怎不引以作为自己的名号呢?东溪其源头有三条溪流:一条来自今霞美山岭村东北方的尖石岭及以北坡地的倒水汇集;一条来自今杜浔院边村刺里社北的大旗山、另一条来自下黄社北的狮头山(属梁山山脉的余脉、海拔在200米左右)。这三条上游支流向南、向西南流经近城社附近合流后,继续向西南方向流去,经坑边、桥头等村社,再过路打、宅兜村前、在中沄堀分为二条支流,一条继续向西南流经后园、西浯,并在王公庙附近汇杜浔港入海;一条向偏西流经正阳、洪桥、三横河、万佃园,同样汇入杜浔港入海。东溪全长约15公里,自高先生那个年代至今,千年沧桑,东溪今已在漳浦的版图上消失了。历朝历代,随着人口增长,山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源头来水出现季节性断流,东溪下游,杜浔港及其出海口,由于清代盲目围垦造田,下游溪道淤积堵塞,出海口也经常改道,使东溪在建国初期就演变成一条小溪流。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大跃进”和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把东溪搞得面目全非,“截弯取直”改溪造田尚未成功,“农业学大寨”运动因动乱而中断,东溪失去了排洪,灌溉应有功能,直至新世纪之初,杜浔港流域“沙杜片”的万亩耕地实施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时,杜浔镇续建东溪,镇党委书记黄国锋同志亲自督阵,终于开通了东溪下游段,使死水沟变成活水渠。改造后的东溪与原来的东溪大多相距甚远,旧溪道溪床大部分被平整为耕地,高先生那个时代的东溪,已难以寻踪了。倘若高先生在天之灵欲作故地重游,当会惊叹换了人间。
  再说先生故里宅兜。今日宅兜,已为洪姓所居,高姓者已式微、且式微得有些隐晦、微妙,宅兜社的规模,也萎缩至100余户人家,集中在祖祠“高诚堂”周边。据说高姓风光兴旺时期,宅兜社范围与桥头社接壤,有几百户人家。宅兜高姓式微的原因有三:一是高先生直系从儿子辈外迁县城乃至迁徙到外县居住,高先生有四个儿子:扶、持、振、拂。长子高扶,原名高箕,字伯起,号立庵,生于建炎三年(1129年),绍兴十四年(1144年)秋,随父来到广西容州贬所。父卒容州,扶护棺椁归漳浦,葬于家乡宅兜社附近的蟠山。乾道元年(1165年)改葬父于县城东郊印石山龙湫坡(在今石斋村车仔社东前,墓茔至今尚保存完整)。扶于乾道九年(1173年)卒,享寿四十五岁。
  扶生二子:长穹、次礼。他们的后裔仅有极少数留居漳浦县城,大多数于明、清时期播居龙溪、海澄和云霄。至第四世孙一诚,迁徙浦东,又一支分迁同安竹坑。传至第八世,本支长房名云浦,迁海澄(今龙海市浮宫漈都开基;次房名盖浦,生二子:长惠南、次惠淑。惠南避元征兵迁居南靖埔仔尾,传三子:长添福、次添寿、三添园,为第十世。添福迁广东陆丰,裔传惠东县华湖;添寿传裔海澄浮宫漈都,与第八世长房云浦之裔聚族而居。此支后裔又有部分移居广东惠来、陆丰、普宁林惠山;添园传裔南靖一带。高扶次子高礼,生子觉明,于元代曾任湖南安乡县尹,后避退返乡,再迁居广东潮阳县,衍传该县的和平镇下寨、成田、高丰和惠东华湖,以及江西永丰县城。在潮阳的后裔建“高氏宗祠”于平和镇下寨,堂号“孝思堂”,并有分支衍派迁台、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东溪先生的次子高持,原名袭,字仲安,号述庵。生子高霄,孙充宗,曾孙光宗,重孙一勤。后裔高启于元代分居南靖县何岭头,传裔塔仔、西坑、官田等地。
  东溪先生的第三子高震,原名庭,字叔昌,号静斋,传子高兴,孙友梅,曾孙一举,迁居龙海县公卿山(石码高坑),又传裔海澄浮宫漈都一带。迨明末,又有部分族人再由海澄衍传云霄城霞港街。
  东溪先生的第四子高拂,原名高桴,字季士,据传当时已婚聘岳飞三女银瓶小姐,未娶,岳飞被秦桧所害,银瓶小姐投井自尽,高拂循入佛门为僧,故无嗣。
  除高先生直系亲人迁徙外地,宅兜高姓族人,也陆续外迁。少数留居宅兜的高姓族亲,约于清末改为洪姓并把高作为名字的第一个字,有类似诏安县官陂坪寨村的“张廖”复姓。新近,笔者与陈结仲、林祥瑞二位先生结伴(杜浔镇副镇长洪添益陪同)二度造访宅兜洪德安等老人。洪德安老人今年86岁,是退休教师,据他所述,他的曾祖父叫洪高以,祖父叫洪高理,父亲叫洪高才,祖孙三代,名字重迭,这是一般命名常识性错误。然而,宅兜洪姓如此命名,却是历史事实(到洪德安这一代以后,高字也逐渐被放弃。解放后出生的人,便不再用高字作人名的第一个字了)。他们分析,一是当时洪高有婚嫁、招赘关系,在姓氏确定问题上有这样的约定、承诺。二是可能是清末漳浦宗派械斗频繁剧烈,高姓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到毗邻大姓洪姓之中,改用洪姓,而把原姓“高”字,作为名字的第一个字,隐藏保留下来。不管怎样分析,他们至今还不清楚个中真情,“洪高”仍是一个未解的谜。唯独兜宅社前,与祖祠并列建筑规模不大的“高岳圣祠”,没有多大变化。这是漳浦唯一的一座奉祀高东溪与岳飞两位历史名人的祠庙。祠庙里祀高东溪和岳飞的神像。圣祠原本应是高姓家庙,由本宗族人供奉,现由宅兜本社人供奉、祭祀,故香火稀疏。高岳圣祠左边是家庙祠堂。近年修葺一新,厅堂上方的牌匾上,书写着“高诚堂”三个刚健有力的大字,厅堂的花岗岩柱石上,镌刻着“麒麟为屏,居怀思远有贤孝;金鲤献瑞,敦睦昌明奠正基。”“高堂有圣,世泽流芳藻;洪福齐天,家声颂德源。”厅堂正中神龛联:“高追念祖德,忠孝传芳。诚远怀先贤,世泽流长。”在祖祠外门的门楣上则题写“洪氏家庙”。这洪氏家庙高诚堂,让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内涵。
  迁徙闽南、粤东各县的高姓后裔,多有发展。现在漳浦城关的高姓,人口121人,居住在高厝厝巷、西街,是守护高先生墓茔的守墓户后裔。迁徙在邻县市的有龙海市浮宫的漈都,石码的高坑,云霄火田的高地,南靖县埔尾、何岭头、塔仔、西坑、官田;在粤东的有陆丰、惠来华湖、普宁林惠山、潮阳县城、和平镇下寨、成田、高丰等地,还有分衍在江西永丰县城。潮阳平和镇下寨“孝思堂”高姓族人,部分移居港台和新马泰等地。林林总总,可谓枝繁叶茂,源远流长。他们都把有高先生这样的祖先,倍感荣耀和自豪。龙海、漳州、南靖等地高姓后裔,每年立冬日,组团成群结队,乘坐数辆、十数辆汽车专程来漳浦县城城南高东溪祠,举行隆重的祭祀、缅怀活动。
  2008年立冬祭祀活动,更是盛况空前。3800多位高姓宗亲、高东溪后裔,乘坐百多辆大、中巴或轿车,从龙海、芗城、南靖、平和、云宵、诏安、闽清等县、市(区);从广东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揭东、揭西、惠州等县市;从广西钦州、博白;从海南万宁县;从浙江玉环县;还有来自泰国高氏总会的代表等等。他们千里迢迢、万里飞越,怀着对先祖东溪先生的崇敬景仰之情,云集漳浦县城东郊,举行隆重的高东溪陵园落成庆典。
  高东溪墓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经几次小修,使先生的墓地维护保留至今。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高先生逝世860周年。年初,高东溪裔孙联谊会倡议修建高东溪陵园。经一番发动,得到高姓宗亲热烈响应,筹资60万元,这一义举得到县政府相关部门、所在地镇、社区的支持。县博物馆王文径馆长为陵园作规划设计,石斋社区协助处理土地,明确陵园的四至范围,[东西(宽)28米,南北(长)37米]。高东溪裔孙联谊会组织人员负责施工,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初动工,11月初完工。坟墓主体部分及墓前埕地均用精制花岗岩块石和板材筑(铺)设,墓碑按原件安上,四周有石栏杆环护,甚为古朴壮观。11月7日立冬日,焕然一新的高东溪陵园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舞龙弄狮,礼花礼炮齐放,迎来闽粤浙等地的高先生后裔、宗亲,与当地县、镇、社区代表约4千多人的大盛会、大祭典仪式,以告慰高先生在天英灵,更求先生忠孝英魂、高风亮节,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书籍:
  《宋史》、《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海澄漈都高氏族谱》、《石码高坑高氏族谱》、《高氏源流》、《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