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浦台茶缘关系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36
颗粒名称:
浦台茶缘关系研究
分类号:
D618
页数:
5
页码:
161-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台茶缘紧密相连,两地茶业历史悠久。漳浦是福建沿海的文明古县,与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的茶叶源于福建,其中有些则源于漳浦。两岸茶业交流合作深入加强,构建闽台茶经济区、建设茶叶共同市场形成共识。
关键词:
漳浦县
茶叶历史
研究
内容
闽台一水相连,茶叶同根同源。面对中国地图人们发现,福建、台湾就像两片茶叶镶嵌在海峡两岸。纵观历史与现状,闽台茶业有着深深的渊源。闽台茶缘是闽台五缘特别是地缘关系的一个侧面的生动体现。闽南功夫茶与台湾功夫茶一脉相承,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两地土壤、气候、茶叶品种、制茶工艺、饮茶习惯、茶礼俗等都相似。如今,在海西战略带动下,闽台茶业的交流合作正不断深入加强,构建闽台茶经济区、建设茶叶共同市场正形成共识,两岸茶业面临着大好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
漳浦作为福建沿海的文明古县,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浦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多雨多丘陵。经专家考证,北纬30度以内,特别是25度附近,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区。浦台两地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茶礼俗等都相似。浦台茶缘关系非常突出。
闽台“五缘”相通,两地人同祖,族同史,语同音,习同俗,茶同根,种同源,台湾的茶叶源于福建,其中有些则源于漳浦。
台湾栽培茶树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台茶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是浊水溪流域一南投县名间乡松柏坑茶(埔中茶)及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邻近之竹山、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前不久,在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的家乡松柏坑村,发现一株树龄约二百年的老茶树,李先生兴奋地说:“我的先祖正是二百年前从福建漳浦来此定居的,世代种茶,到我是第七代。这株老茶树可认定是我先祖从漳浦带来茶苗栽种的。”
李瑞河先生的推断有历史依据,合情合理。因为他的祖地漳浦是唐初建县的文明古县,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清初《武夷山志·武夷茶歌》载有:“漳芽漳片标各异”、“漳人好事自珍秘”等诗句。清康熙《漳州府志》载:“漳浦县磁灶山,山多产茶。”《漳浦县志》记述:“清代漳浦有茶园数千亩,茶叶由15家茶庄销往厦门、香港和东南亚,驰名海内外。”天福集团后勤总部所在地漳浦盘陀镇,是名符其实的茶文化镇。盘陀地名因盘陀岭而得名,盘陀岭是古代闽粤交通要道,唐代即在此建立驿楼,驿楼旁即建有佛寺、茶园。去年金秋,在天福茶学院内,漳浦县200多件墓葬出土的紫砂壶集中展示,规模为全国之最。其中最抢眼的,就是在盘陀从明万历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中出土的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壶盖内沿有轻度磨损,证明墓主生前已使用多时。这是迄今发现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确纪年的年代最早的“明代良陶”时大彬作品。让人惊奇的是,该茶壶出土时,壶内还满满地保存着明代茶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鉴定:一、该茶叶是目前为止,已知确定年代的最早茶叶;二、很可能是明代的一种炒青绿茶;三、如果这茶是当地名茶的话,那么茶树品种很可能是武夷变种。如今谁也无法也不能估算这把国家一级文物茶壶的货币价值,但谁都把它同漳浦这个千年古县的历史内涵联系起来。2008年5月,漳浦出土的部分明代古茶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上展出,引起了轰动。有这世界第一的紫砂壶和世界最早的茶叶实物作佐证,而且日本最早的天目茶碗也是来自福建漳州,可以说,漳州特别是漳浦历史上就是茶区,是闽台功夫茶的发祥地。这就为茶树移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李瑞河先生还说,南投名间乡有13个村,只有李、陈两大姓,全部是从漳浦移民过去的后代。松柏坑是李姓村庄,发现的老茶树属大叶型品种,这种茶树在漳浦原先是当家品种。两地的茶树一脉相承,有这株老茶树作证,李先生的先祖从漳浦带着茶苗赴台垦荒,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历史陈述。
“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这是台商李瑞河于1998年在漳浦盘陀写下的《述怀》诗篇。200年前,他的先祖从唐山漳浦渡海到台湾垦荒种茶,筚路辟新天;如今,李先生从台湾回到唐山祖地创业,用“芳草”(茶叶)回馈桑梓,在茶业领域内辟新天,谱写着新的历史诗篇。李先生的天福集团落户于漳浦盘陀,在这里开茶庄、辟茶园、办茶厂,建成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全球唯一的茶业高校、举世无双的大茶壶,心想事成,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难道是偶然的吗?
茶是古老的产业,在现代一度沦为夕阳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福建漳浦乃至大陆各地,茶产业一蹶不振:茶园荒芜,茶青一斤仅几毛钱,农民纷纷砍掉茶树种果树;茶业没地位,销售没有专卖店,仅在食杂店内兼卖;茶叶制作粗糙,包装简陋,往往采用白纸包裹,半斤一包或二两半一包,不登大雅之堂;茶叶价格低廉,一斤只有几元钱,高档茶则闻所未闻。从农业、工业到商业,茶都排不上位置、形不成气候。茶没有形成产业链,茶文化还只停留在历史的层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台茶在福建传统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机械化革新,将茶叶的品质与工艺,市场与观念,都大幅度提升到一个高点。台湾的茶叶经济发达,茶叶种植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台湾对乌龙茶的生产技术、加工机械以及营销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在两岸逐步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闽台茶业合作与茶人交往出现了新机遇、新潮流。
祖籍福建漳浦的台湾天仁集团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初回祖地福建经营茶叶,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包装、茶用具、茶食品、茶教育等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产业一条龙。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85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9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现己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集团。
闽台茶人的传承关系在张天福、吴振铎、阮逸明三人身上有着生动的体现。茶叶泰斗张天福是吴振铎的老师,而吴振铎又是台湾笫一位茶叶博士阮逸明的老师。1982年,吴振铎与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在台湾共同发起创立中华茶艺协会,吴振铎被选为首任理事长。1993年初,李瑞河赴祖国大陆漳浦创业,率先在福建茶区推广吴振铎培育的“金萱”、“翠玉”等台茶新品种,促进了福建乌龙茶品种的创新升级。2002年初,李瑞河在漳浦建成天福茶博物院,特地邀请吴振铎的得意门生阮逸明博士跨海前来担任院长,2007年天福茶学院创立时,又聘请阮逸明兼任茶学院名誉副校长。浦台茶树根连根,两岸茶人共同铸造着中国茶业的辉煌。
浦台携手茶飘香,托起夕阳变朝阳。一度成为夕阳产业的茶叶,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十多年前,砍掉茶树种果树,谁能想到演变成现在砍掉果树种茶树。福建茶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全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茶产业己成为漳浦农业的重要支柱,漳浦的茶产业、茶文化、茶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居重要的地位。天福集团在漳浦投资超过5个亿,有员工2000人,每年发放工资2000多万元。交纳的税费2005年为722万元,2006年为967万元,2007年为2106万元,2008年1~9月上缴各项税收4246万元,连续两年翻番。
正如一首歌《茶神话》所唱的那样:“千年的茶树,长着一个神话,不老的根叶,系着一个中华……千年的茶道,传着一个神话,几代的茶缘,牵着两岸一家。”以山之灵、水之韵奇妙组合而成的茶,成为浦台五缘特别是地缘关系的生动缩影,成为浦台区域独特的资源与人文特征的写照。我们要携手合作创双赢,打造两岸茶叶共同市场,在全球创造中国茶的世纪,迎来茶业的新辉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李瑞河
相关人物
卢维桢
相关人物
吴振铎
相关人物
阮逸明
相关人物
张天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天福茶学院
相关机构
中国茶叶博物馆
相关机构
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
相关机构
台湾天仁集团
相关机构
中华茶艺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古县
相关地名
南投县
相关地名
名间乡
相关地名
鹿谷乡
相关地名
竹山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盘陀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大同市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朝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