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台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35
颗粒名称: 浦台关系
分类号: D618
页数: 5
页码: 161-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浦台关系的情况。其中包括浦台茶缘关系研究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回顾

内容

浦台茶缘关系研究
  严利人
  闽台一水相连,茶叶同根同源。面对中国地图人们发现,福建、台湾就像两片茶叶镶嵌在海峡两岸。纵观历史与现状,闽台茶业有着深深的渊源。闽台茶缘是闽台五缘特别是地缘关系的一个侧面的生动体现。闽南功夫茶与台湾功夫茶一脉相承,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两地土壤、气候、茶叶品种、制茶工艺、饮茶习惯、茶礼俗等都相似。如今,在海西战略带动下,闽台茶业的交流合作正不断深入加强,构建闽台茶经济区、建设茶叶共同市场正形成共识,两岸茶业面临着大好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
  漳浦作为福建沿海的文明古县,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浦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多雨多丘陵。经专家考证,北纬30度以内,特别是25度附近,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区。浦台两地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茶礼俗等都相似。浦台茶缘关系非常突出。
  闽台“五缘”相通,两地人同祖,族同史,语同音,习同俗,茶同根,种同源,台湾的茶叶源于福建,其中有些则源于漳浦。
  台湾栽培茶树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台茶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是浊水溪流域一南投县名间乡松柏坑茶(埔中茶)及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邻近之竹山、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前不久,在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的家乡松柏坑村,发现一株树龄约二百年的老茶树,李先生兴奋地说:“我的先祖正是二百年前从福建漳浦来此定居的,世代种茶,到我是第七代。这株老茶树可认定是我先祖从漳浦带来茶苗栽种的。”
  李瑞河先生的推断有历史依据,合情合理。因为他的祖地漳浦是唐初建县的文明古县,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清初《武夷山志·武夷茶歌》载有:“漳芽漳片标各异”、“漳人好事自珍秘”等诗句。清康熙《漳州府志》载:“漳浦县磁灶山,山多产茶。”《漳浦县志》记述:“清代漳浦有茶园数千亩,茶叶由15家茶庄销往厦门、香港和东南亚,驰名海内外。”天福集团后勤总部所在地漳浦盘陀镇,是名符其实的茶文化镇。盘陀地名因盘陀岭而得名,盘陀岭是古代闽粤交通要道,唐代即在此建立驿楼,驿楼旁即建有佛寺、茶园。去年金秋,在天福茶学院内,漳浦县200多件墓葬出土的紫砂壶集中展示,规模为全国之最。其中最抢眼的,就是在盘陀从明万历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中出土的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壶盖内沿有轻度磨损,证明墓主生前已使用多时。这是迄今发现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确纪年的年代最早的“明代良陶”时大彬作品。让人惊奇的是,该茶壶出土时,壶内还满满地保存着明代茶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鉴定:一、该茶叶是目前为止,已知确定年代的最早茶叶;二、很可能是明代的一种炒青绿茶;三、如果这茶是当地名茶的话,那么茶树品种很可能是武夷变种。如今谁也无法也不能估算这把国家一级文物茶壶的货币价值,但谁都把它同漳浦这个千年古县的历史内涵联系起来。2008年5月,漳浦出土的部分明代古茶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上展出,引起了轰动。有这世界第一的紫砂壶和世界最早的茶叶实物作佐证,而且日本最早的天目茶碗也是来自福建漳州,可以说,漳州特别是漳浦历史上就是茶区,是闽台功夫茶的发祥地。这就为茶树移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李瑞河先生还说,南投名间乡有13个村,只有李、陈两大姓,全部是从漳浦移民过去的后代。松柏坑是李姓村庄,发现的老茶树属大叶型品种,这种茶树在漳浦原先是当家品种。两地的茶树一脉相承,有这株老茶树作证,李先生的先祖从漳浦带着茶苗赴台垦荒,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历史陈述。
  “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这是台商李瑞河于1998年在漳浦盘陀写下的《述怀》诗篇。200年前,他的先祖从唐山漳浦渡海到台湾垦荒种茶,筚路辟新天;如今,李先生从台湾回到唐山祖地创业,用“芳草”(茶叶)回馈桑梓,在茶业领域内辟新天,谱写着新的历史诗篇。李先生的天福集团落户于漳浦盘陀,在这里开茶庄、辟茶园、办茶厂,建成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全球唯一的茶业高校、举世无双的大茶壶,心想事成,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难道是偶然的吗?
  茶是古老的产业,在现代一度沦为夕阳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福建漳浦乃至大陆各地,茶产业一蹶不振:茶园荒芜,茶青一斤仅几毛钱,农民纷纷砍掉茶树种果树;茶业没地位,销售没有专卖店,仅在食杂店内兼卖;茶叶制作粗糙,包装简陋,往往采用白纸包裹,半斤一包或二两半一包,不登大雅之堂;茶叶价格低廉,一斤只有几元钱,高档茶则闻所未闻。从农业、工业到商业,茶都排不上位置、形不成气候。茶没有形成产业链,茶文化还只停留在历史的层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台茶在福建传统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机械化革新,将茶叶的品质与工艺,市场与观念,都大幅度提升到一个高点。台湾的茶叶经济发达,茶叶种植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台湾对乌龙茶的生产技术、加工机械以及营销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在两岸逐步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闽台茶业合作与茶人交往出现了新机遇、新潮流。
  祖籍福建漳浦的台湾天仁集团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初回祖地福建经营茶叶,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包装、茶用具、茶食品、茶教育等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产业一条龙。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85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9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现己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集团。
  闽台茶人的传承关系在张天福、吴振铎、阮逸明三人身上有着生动的体现。茶叶泰斗张天福是吴振铎的老师,而吴振铎又是台湾笫一位茶叶博士阮逸明的老师。1982年,吴振铎与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在台湾共同发起创立中华茶艺协会,吴振铎被选为首任理事长。1993年初,李瑞河赴祖国大陆漳浦创业,率先在福建茶区推广吴振铎培育的“金萱”、“翠玉”等台茶新品种,促进了福建乌龙茶品种的创新升级。2002年初,李瑞河在漳浦建成天福茶博物院,特地邀请吴振铎的得意门生阮逸明博士跨海前来担任院长,2007年天福茶学院创立时,又聘请阮逸明兼任茶学院名誉副校长。浦台茶树根连根,两岸茶人共同铸造着中国茶业的辉煌。
  浦台携手茶飘香,托起夕阳变朝阳。一度成为夕阳产业的茶叶,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十多年前,砍掉茶树种果树,谁能想到演变成现在砍掉果树种茶树。福建茶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全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茶产业己成为漳浦农业的重要支柱,漳浦的茶产业、茶文化、茶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居重要的地位。天福集团在漳浦投资超过5个亿,有员工2000人,每年发放工资2000多万元。交纳的税费2005年为722万元,2006年为967万元,2007年为2106万元,2008年1~9月上缴各项税收4246万元,连续两年翻番。
  正如一首歌《茶神话》所唱的那样:“千年的茶树,长着一个神话,不老的根叶,系着一个中华……千年的茶道,传着一个神话,几代的茶缘,牵着两岸一家。”以山之灵、水之韵奇妙组合而成的茶,成为浦台五缘特别是地缘关系的生动缩影,成为浦台区域独特的资源与人文特征的写照。我们要携手合作创双赢,打造两岸茶叶共同市场,在全球创造中国茶的世纪,迎来茶业的新辉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