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闽南 不辱使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31
颗粒名称: 出征闽南 不辱使使
其他题名: 陈伯钧在漳浦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136-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伯钧是参与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老战士,曾在漳浦红土地上留下英雄足迹,展现了革命者风采。在漳州战役中,他率部协同作战,迅速打击敌人,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漳州会议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他率部驻扎在漳浦西部山区,承担警戒任务并建立靖和浦苏区。
关键词: 漳浦县 陈伯钧 革命历史

内容

漳浦革命历史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红旗不倒。因而许多在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熠熠生辉的开国功臣名将,都曾在漳浦红土地上,留下英雄的足迹,展现革命者风采,陈伯钧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伯钧,四川省达县河市乡人,1910年11月26日出生于一个小康农家。高小毕业后于1923年春考入省立万县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无理开除,适逢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重庆招生,陈伯钧报考被录取。1927年5月参加叶挺指挥的平定夏斗寅叛乱战斗,在咸宁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随部赴南昌参加武装起义途中被捕。伺机脱离魔掌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由前委书记毛泽东直接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排长之职。三湾改编时,矢志革命到底,绝不动摇,曾任代理连长。并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与游雪程、徐彦刚先行上井岗山做团结改造袁文才部的工作。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在毛泽东同志直接熏陶下,逐渐成长为红军队伍中富有军事、政治斗争领导才干的骁勇善战的年轻指挥员,曾亲自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1931年初,他刚满20岁,已任红三军第七师师长,在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2年初,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日寇对厦门亦虎视眈眈,而国民党政府却置民族危亡、国土沦丧于不顾,对日敌入侵采取不抵抗政策,歇斯底里地加紧“剿共”。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于2月26日作出了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决心“领导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党和红军积极准备反第四次围剿军事行动,由于当时中共临时中央提出了一条与实际情况完全相违背的所谓“进攻路线”,中央红军被迫攻打赣州,久攻不克,在遭到重大伤亡后不得不撤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建议中革军委将中路军的任务改为向闽西、浙江、苏南、皖南等敌人势力比较薄弱和空虚的地区发展。因粤军正图谋向赣南、闽西蠢蠢欲动,中革军委同意毛泽东建议,将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入闽作战,以巩固闽西苏区。毛泽东与林彪、聂荣臻率部到达长汀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形势的正确分析,致电苏区中央局,提出“根据目前政治军事形势,东路军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开展时局。若置于龙岩附近筹款,仍是保守局面,下文很不好做”的倡议,得到中央局批准。4月2日,毛泽东同志致电周恩来,建议“五军团全部必须立即出发取直径急行军……于14日赶到龙岩。”其时,红五军团第三军驻江西信丰地区,接到命令后,陈伯钧和政委李湘龄率部与第九师(第八师在赣南)以日行百里速度急行军,按原计划于14日从千里之外赶到龙岩,15日到达南靖金山。与红一军团会合后,立即向漳州急驰,进入攻击阵地。4月19日凌晨,漳州战役打响,红三军作为预备队协同作战,适时投入战斗,向纵深进展,直插天宝圩的东埔,追歼驻天宝镇的一四六旅部之敌。此役一天之内,于漳州屏障天宝山一带,全歼张贞部一四五、一四六两旅主力,并击溃增援之敌。20日上午,东路军进入漳州。
  同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漳州县委书记蔡协民和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邓子恢在漳州芝山红楼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的革命斗争状况,毛泽东听完汇报后,十分关注邓子恢与闽南红军游击队领导小山城农民反抗张贞为充实自己的军事实力,强行摊派所谓“航空救国捐”,进而开辟小山城、龙岭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针对闽南斗争实际,以其深遽的洞察力,敏锐的分析判断,对闽南以后的斗争方向、道路作出了重大决策。他强调指出,这次红军打下漳州,并不是要长期占领城市,当前的革命重心仍然在农村,闽南党组织必须抓紧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原属南靖,1957年划归漳浦县辖)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向漳浦、南靖、平和、龙溪、云霄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公开宣传、秘密组织等。
  4月21日,陈伯钧参加了毛主席主持召开的东路军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明确了东路军进漳后的各项任务。22日,陈伯钧又聆听了毛主席向红三军、红四军和东路军总部连以上干部所作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的报告。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陈伯钧率部与第九师偕邓子恢、王海萍、蔡协民、曾志等闽南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于24日越九龙岭急驰奔赴漳浦。根据漳州会议部署,东路军红三军驻防区域向漳浦方向推进百余里,几乎解放漳浦全境。红三军第九师驻扎漳浦东部沿海一线,准备迎击日寇或国民党军从海上进犯。陈伯钧部驻漳浦西部山区至平和南胜、五寨一带,承担警戒张贞残部及粤军可能由云霄、广东大埔向平和、漳浦进犯和建立靖和浦苏区的重大任务。
  作为一个参与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老井岗战士陈伯钧来说,他深感毛主席此次安排的用意和对他寄予的厚望。他把七师司令部设在即将建立苏区的山麓之圩镇石榴坂地方后,即与邓子恢等深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一带考察山形地貌,以便制定开展工作步骤。富有井岗山斗争经验的他,隐约地感到,即将建立的苏区尽管处在靖和浦三县交界的群山之中,重峦叠嶂、茂林深竹,又环抱着盛产粮食的块块盆地,确实是打游击的好地方,且新的苏区崛起后,不仅成为拱卫中央苏区的屏障,又可以据此发展,使红色区域直通海口,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成为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时必欲先拔之的眼中钉、肉中刺,将承受沉重的进攻压力。尽管新苏区的山脉是平地突兀拔起,宛如一条巨龙在自北向南翻腾呼啸,但东面临漳浦平坦地带,西侧虽与中央苏区相距仅百多里,却被平和县属境内的一些较大的盆地断断续续阻隔着,其间山脉起伏也较大,不仅易受敌军纠集重兵东西夹击,甚至会形成四面受敌的态势,更何况国民党军进攻苏区时,往往采用的是山要火烧、石要过刀的残酷手段,在难以得到中央苏区红军武装遥相呼应的情况下,唯有扩大土地革命斗争区域,获得更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靖和浦苏区的革命武装才能有广阔的地带得以周旋,也才能保卫和巩固、发展靖和浦苏区,并由此为依托,向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战争。他的想法,与对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同样轻车熟路的邓子恢、蔡协民、曾志等是不谋而合的,邓子恢还告诉陈伯钧说,中央红军进漳前夕,我们就是靠群众的支持,两次打退了张贞部与靖和浦三县民团三路合击哩!看来不扩大革命区域,单凭据险与敌人抗争,确实不能使靖和浦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的,这次就得好好借助中央红军大军压境这股东风,使革命星星之火,在漳州大地来个燎原之势,今后靖和浦革命就更红红火火了。于是,他将七师兵力,沿拟建苏区的山村及山下周围村庄全面铺开,迅速在数百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配合地方党组织、赤卫队,发动群众,卓有成效地开展轰轰烈烈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首先,肃清红色区域及周边地区乡村反动民团残余势力,解除群众参加革命活动的后顾之忧,保证各项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其次,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政策、主张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如在许多墙壁上书写“打倒蒋介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反对日本出兵中国”、“反对国民党出卖东三省”、“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等大幅标语和墙报。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广泛散发传单,还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进行宣传。还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济贫、宣布废除苛捐杂税田租债务等活动,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穷人的大救星,只有跟着共产党、红军干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激发了参与革命的热情。紧接着,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各乡村成立革命委员会,设立分田委员会,进行土地与人口的登记、统计和田地等级、成分评定等工作,按照中央苏区分田的做法,开展分田。尔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乡党支部。实现了祖祖辈辈“耕者有其田”愿望的苏区各乡村群众参加革命活动热情日益高涨,纷纷参加了赤卫队、农会、妇女会、青年团和儿童团等群团组织,形成了男女老少参加革命热火朝天的局面。此外,参加红军更成为青年最强烈的向往,许多青年踊跃报名,或瞒着家人、亲友加入红军队伍,如大坪村的徐金厚、石榴乡的余国界、余阿柔、余婴仔、余水池等等。至陈伯钧率部回师时,虽开展分田运动时间较短,但靖和浦苏区中心区各乡村均已成立苏维埃政府,周围区域各乡村在成立革命委员会后虽未来得及完成分田工作,但大部分建立了党支部,为以后靖和浦苏区革命斗争夯实了基础。
  5月中旬,东路军从漳州、龙溪、海澄、漳浦、南靖、平和等地青年刚参加中央红军的人中,抽调600余人,与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合并,组建5个红军游击大队,先后开赴漳浦县城集中,由红三军拨出200多条枪,并派尹林平、张长水等40多名军事干部充实加强和进行短期正规化军事训练。几天后,在县城西郊新厝顶村,由党代表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平,下辖6个连,按中央红军建制,各连均建立党支部,并设立政委职。关于红三团的番号由来,当时闽南地方尚无其它红军部队,为何取此名称?已无证可考,但从创建红三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陈伯钧经历考证,他参加秋收起义时是在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又曾亲自组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这次第三军在闽南创建一支新的红军部队,作为主要参与创建者之一,出于对部队归属的考虑或对往日在两个第三团的战斗岁月深深眷念,由陈伯钧提出此支部队的番号建议应当未尝不可,更似乎顺手拈来,倘不,乃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至此,红三团的建立,标志着靖和浦苏区的完全形成,闽南开始出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作为处在中央苏区的边缘,靖和浦苏区所开展的斗争,与中央苏区息息相关。
  5月下旬,东路军总部获悉粤桂军阀有可能共同入侵赣南或闽南,且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正奉调开赴福建剿共途中,据此,毛泽东等决定东路军主动撤离漳州,回师赣南。红三军奉命到漳州集结,陈伯钧在完成毛泽东制定的创建靖和浦苏区的各项任务后,率部与邓子恢告别漳浦,告别浸透着他心血的靖和浦苏区,挥师返中央苏区。
  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冲锋陷阵、驰骋疆场革命生涯中,陈伯钧历任红十五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八路军第一二0师第三五九旅旅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五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初,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参与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历任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1957年起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
陈伯钧
相关人物
叶挺
相关人物
夏斗寅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游雪程
相关人物
徐彦刚
相关人物
袁文才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聂荣臻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李湘龄
相关人物
张贞部
相关人物
罗明
相关人物
蔡协民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向红
相关人物
王海萍
相关人物
曾志
相关人物
张贞残
相关人物
周旋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徐金厚
相关人物
余阿柔
相关人物
余婴仔
相关人物
尹林平
相关人物
张长水
相关人物
党代表
相关人物
冯翼飞
相关人物
王占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河市镇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咸宁市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三湾乡
相关地名
新岗山镇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赣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苏区镇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金山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东埔镇
相关地名
天宝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龙岭镇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九龙岭镇
相关地名
五寨县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