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银滩创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21
颗粒名称: 碧海银滩创大业
其他题名: 漳浦水产养殖业30年
分类号: S9
页数: 8
页码: 40-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形成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三大亮点、三大转折。70年代末,漳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海开发,掀起对虾养殖热潮,随后贻贝养殖热和鲍鱼养殖热也相继兴起。漳浦县水产养殖中心负责全县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苗种和饲料供应、收购、加工和营销工作,并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对虾育苗场。
关键词: 漳浦县 水产 养殖业

内容

漳浦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省海洋大县,也是水产养殖大县。全县海岸线长267公里,有11个沿海乡镇(场)共76个临海行政村。海域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1.7倍,,其中滩涂面积161.3平方公里(24.2万亩)。有大小岛屿27个,海湾47个,水产养殖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沿海渔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从1990年至2007年,我县水产养殖产量逐年均居全省第一,这是漳浦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努力奋斗的结果。漳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她饱含着漳浦历届领导和全体人民创业的艰辛和汗水。
  漳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提高于90年代,并在90年代末基本形成现有的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以前,漳浦的渔业体制同全国沿海县区一样,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制度。解放初期,渔村各自组建渔业专业组,开展渔业合作化运动,由县政府水产科统一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和四定(定产值、定工分、定工具、定成本)的生产体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此时沿海渔民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和简单水产品粗加工,水产养殖份量较小。最大的养殖场有霞美山前泥蚶养殖场和沙西庄前泥蚶养殖场,养殖面积也只有一百多亩左右。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一大二公”的影响,渔民的积极性不高,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基本停滞不前。全县水产品均在1万吨左右徘徊,水产养殖产量只有1500吨左右,期间的1972—1975年呈逐年下降态势。
  改革开放后,全县水产品总量逐年上升,水产养殖占总量的比例加大,从改革开放前的15%上升到1983年的32%、1984年的42%,到1985年养殖、捕捞,各占渔业产量的半壁江山。2005年提升到84%,居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水产养殖产量占总量比例增长过程,客观反映我县水产养殖发展变化的历程,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发展战略的结果。200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36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占31.2万吨,养殖面积达29.5万亩。
  在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浓墨重彩的是时任漳浦县委书记的黄步翔。正是以黄步翔为“班长”的县委、县政府班子,乘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从漳浦县情出发,大念“山海经”,始终咬住山海开发不放松,带领全县人民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围滩造塘(池),养虾殖贝,开创漳浦养殖业新局面,为当今“耕海牧渔”的大好局面奠定扎实雄厚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漳浦水产养殖业发展经历了三次飞跃,形成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三大亮点、三大转折。一是70年代末起步,80年代兴起的对虾养殖热;二是90年代初的贻贝养殖热;三是20世纪初的鲍鱼养殖热。首先掀起我县水产养殖热潮的是对虾养殖。正是有对虾养殖热潮的兴起,才有随后第二次第三次的养殖热潮。
  70年代末,漳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海开发,县委书记黄步翔亲自挂帅,规划我县水产养殖发展蓝图,并付诸实践。
  1979年12月,在漳浦旧镇成立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漳浦公司。该公司既有公司经营运作机制,又承担着引导和推进全县对虾养殖业的职责,主要任务是通过多方融资,开发和扶持对虾养殖,并承担种苗的引进和产品出口业务。同年,漳浦县也是龙溪地区第一口虾池在前亭镇江口村建成,面积20亩,该口虾池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县水产养殖业大发展拉开了序幕。
  1980年,漳浦县第一个人工育苗室在漳浦县前亭镇崎沙村建成,隶属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漳浦公司,该育苗室也是当时龙溪地区第一个人工对虾育苗室。育苗室的建成投产以后,全县相继建有对虾育苗场(室)30多座,改变过去靠捕捞天然虾苗进行养殖的传统作法,为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提供基本条件,推动围垦建虾池的热潮。1983年,县委在竹屿成立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中心,养殖中心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县开展对虾养殖,既提供技术服务,苗种、饲料供应,又与国内外银行合作融资,发放虾池围垦和对虾养殖资金。同时,又开展对虾产品收购、加工、营销工作,努力做到种、养、加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中心主任由时任漳浦县委常委的陈辉兼任,并从水产局、海防部、农委等相关部门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到中心担任领导和技术骨干。还聘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水室主任陈明达任科技副县长,重点抓对虾养殖生产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力量。为了让陈明达带领的专家组能够安心在漳浦全力开展对虾养殖技术指导,黄步翔书记指示在水产养殖中心建专家楼,这在全省县级基地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县委的重视程度和远见卓识。
  漳浦县水产养殖中心下辖育苗场、饲料厂、冷冻厂、养殖场。建成的育苗场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对虾育苗场,育苗水体达3000多立方,每年育苗5000—8000万尾,共育苗98000万尾。于1984年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龙溪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漳浦县水产局合作,又开展“长毛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当年培育出合格亲虾1588尾,1985年生产出0.8—1.2cm规格的长毛对虾苗5376万尾,可满足4000亩虾池养殖用苗,为漳浦大面积推广对虾养殖提供充足的苗种。随着水产养殖中心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逐步成熟,漳浦沿海各地水产业能人通过聘请省内外水产专家,相继在杜浔、佛昙、六鳌、沙西各地建立对虾育苗场,从事育苗生产。在加强人工育苗研究,实现长毛对虾苗种,自供自给的同时,漳浦县水产局又不失时机地从外地引进高、新、优品种,优化我县对虾养殖品种结构。84年起,开始从山东省日照市引进中国对虾(即东方对虾)苗种,长期派驻技术人员在山东省日照市,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引进高品质苗种,在苗种引进高峰的1987年,共调运24班机4.3亿尾东方对虾苗。
  1984年前,我县对虾养殖尚处在开发初期,养殖规模小,主要是受苗种供应和金融支撑的限制。84年后,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新品种的引进,世界银行、国内银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县对虾养殖热潮的掀起解决了苗种和资金这两个瓶颈问题。同时,广大养殖户通过几年来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对虾亩产已从80年的9.34公斤提高到48.3公斤,对投资创业更有信心和热情。各地不断涌现出众多的养虾万元户,进一步激励更多渔民主动投入到水产养殖行业中去。养殖对虾成为当时渔民跨入万元户行列的捷径之一。例如1987年,旧镇白沙村的陈墩仁养虾12亩,亩均产量637公斤,创历史最高亩产;又如沙西白衣村的陈开周,养虾3.47亩,亩均产量463.8公斤,亩均收入5121.64元,共盈利17772.10元,一夜之间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元户。像他们在养虾中取得成功的例子枚不胜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事迹传遍漳浦大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养虾热的升温。1987、88两年是漳浦养虾发展的高峰。1988年,全县已有对虾养殖面积3.5万亩,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对虾养殖大县。
  漳浦县大力发展对虾养殖的成功为龙溪地区乃至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业树立了典范。1986年,省委书记陈光毅和原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莅临漳州,指示要总结推广漳浦大念“山海经”的典型经验。漳浦县委、县政府在成绩面前不自满,而是自加压力,向规范化、产业规模化方向,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目标迈进。为进一步加强领导,1984年,县委调县海珍品实验场场长方荣和任水产局长(方毕业于厦大生物系),随后又选任政府副县长(兼水产局长一段时间),从而大大地加强工作的协同性和组织指挥力,充分调动全县各种资源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县政府于1987年制定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若干优惠政策。提出切合漳浦实际的“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因地制宜”的渔业发展方向,同时,从融资、电力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从引进外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给予支持,走多品种、多模式发展道路。陆续引进了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高优高品种,到1988年基本形成对虾养殖大布局。这一时期的漳浦水产养殖业处在县委高度重视、部门全力以赴、沿海乡镇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态势,养殖户热心精心养护,虾池普遍高产高收,沿海村社无不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为进一步挖掘海洋发展潜力,县委县政府在90年初提出在巩固对虾养殖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养殖。规划建设“海上田园”,推广海上立体养殖,实施壮大“蓝色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迎来了全县开发浅海养殖的热潮,其中贻贝养殖是热点。贻贝的繁殖力极强,对海洋生态环境要求不高,附在木桩、岩石上即可快速生长繁殖。我县沿海有较丰富的木麻黄资源,可供做附着基,就地取材,成本较低,给大面积养殖贻贝提供条件;贻贝又是海中珍品,在发展初期,每斤鲜贝市场售价达2—3元,而成本在0.5元/斤以下。为此,县委选择把贻贝养殖做为浅海开发的突破口。1991年,在下蔡林场海区,用木麻黄作附着基,采用延绳式或浮筏式养殖模式试养贻贝取得成功。当年10月,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组织沿海五县有关负责人到场参观,并作了重要指示,指出要把贻贝养殖做为突破口,全面开发“海上田园”。领导的重视,进一步催化开发的热潮。政府鼓励、干部积极参股,为群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迅速形成全民参与的投资的开发热潮。许多干部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资金,与亲戚、朋友合股,开发贻贝养殖,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短短2个月,从古雷湾到浮头湾,海上到处竖立起附苗用的木麻黄木桩,一坵坵一片片,犹如陆地田园;岸上到处是在加工、运载附苗材料的人群,可谓人山人海,一派繁荣景象。到1993年,也就是仅用二年时间,全县已发展贻贝养殖8000多亩,产量超万吨。1996年后,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发展势头才逐步减弱。
  如果说贻贝养殖热潮中,存在投资者过热,对市场容量估计不足,导致产品滞销,养殖户亏损,那么鲍鱼养殖热的兴起则是养殖业者理性的选择。政府也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地发动,而是认真做好技术性工作的研究,制定详细的科学发展规划和标准,加强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水、电、路等,为渔民或投资业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鲍鱼是海珍之王,早在70年代,东山县就专门建立鲍鱼增殖站,专门研究鲍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到1977年初步获得成功,但由于苗种批量生产技术未能成熟,人工养殖发展相对缓慢。
  1992年,东山县引进台湾九孔鲍育苗取得生产性突破,育苗技术有了新的进展。于是在1993年,县水产局与绥安镇绥西村合资在古雷下垵组建我县第一家鲍鱼养殖公司——漳浦县海珍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各出资一半。聘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长期从事鲍鱼技术研究陈炳能工程师任技术顾问,技术人员由县水产局抽调。当年投入鲍鱼育苗生产,产苗200万粒,获得生产性成功,并随后推广到几个重要养殖乡镇。为了吸取过去对虾养殖因缺少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虾病大面积发生的深刻教训。1997年,县政府制定颁发《关于实施鲍鱼养殖基地发展规划的意见》,县水产局又根据《意见》制定古雷鲍鱼城和佛昙鲍鱼园区发展详规,规划分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吊养二种养殖模式,第一期陆上工厂化养殖占地2600亩,海上吊养500亩。
  经过1993—94二年试验和1995—97年小面积推广,水产养殖新一轮创业的条件基本成熟,广大生产者通过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认为鲍鱼产业虽然是一项投资大,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但工厂化养殖技术具有可控性较强、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1998年后普遍加大投资力度,2001年后又从原来陆上工厂化养殖向浅海吊养发展。丰厚的经济效益打造出新一轮养殖热潮——鲍鱼养殖。截止2005年,全县已有工厂化养殖企业300多家,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占地近万亩,海上吊鲍3600亩,整个下垵——岱仔海区的“海上田园”和浮头湾部分海域,已被海上吊鲍所占据。全县年产商品鲍1550吨,苗种1.5亿粒,成为漳州市第一鲍鱼养殖大县。工厂化养殖分布在佛昙、古雷、下蔡、六鳌、前亭、赤湖等地。2004年又引进北方优良品种黑鲍,更是为鲍鱼养殖业开创广阔的新天地,该鲍生长快、抗病力强、商品规格大。且不同品种轮养、套养也解决了品质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鲍鱼养殖过程中,县、乡政府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定了相应防治鲍鱼病害大面积发生的工作预案,所以在2002、2003年鲍鱼病毒较严重的年份,病害对产业的冲击较小,鲍鱼养殖业稳定发展。
  如果说80年代对虾养殖业催生了众多的万元户,而20世纪初的鲍鱼养殖热则催生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漳浦县境内最大鲍鱼企业养殖面积超2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近期还不断收购小养殖场以壮大企业规模,以期达到上市目标。古雷“灯塔”牌鲍鱼远销世界各地,并在1999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
  漳浦水产养殖业辉煌成果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是漳浦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的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大念“山海经”,战略决策的结果。水产养殖业从改革开放前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鱼、虾、贝、藻四大类几十个品种。其中,对虾、鲍鱼、花蛤、牡蛎、紫菜、青蟹、泥蚶、蛏、石斑鱼、海鳗、海带已成为水产养殖的规模养殖品种,对虾、鲍鱼、花蛤养殖规模居漳州之冠。水产养殖业成为沿海渔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到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业已形成六个养殖产业带。一是对虾养殖产业带,分布在全县沿海各地,面积上万亩的有佛昙、前亭二镇,全县养殖面积6.5万亩,养殖品种有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刀额新对虾;二是鲍鱼养殖产业带,工厂化养殖主要在古雷、佛昙,海上吊养主要在古雷下垵——岱仔海区和浮头湾近海;三是花蛤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佛昙、前亭、沙西、竹屿一带,养殖面积近4万亩,平均年产花蛤2.5万吨;四是牡蛎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霞美、古雷、沙西一带,面积5万亩,霞美牡蛎因味好质佳闻名遐迩;五是紫菜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六鳌、霞美、赤湖一带,面积2.5万亩,养殖模式为浮筏式,养殖品种在1995年前为“阔盘紫菜”,随后逐步被“坛紫菜”替代,紫菜以六鳌品质为佳,1999年,获国家工商局注册“六鳌紫菜”商标,2002年6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六是青蟹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沙西、杜浔一带,主要养殖模式是与虾蟹生态混养,青蟹以沙西养殖品质最佳,沙西“红蟳”早在80年代就声名鹊起。
  漳浦县水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不平凡的。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走发展水产养殖业之路,是切合我县实际,具有漳浦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在漳浦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重重地写下一篇有内涵、有成效的发展史,成功的经验也将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渔业发展的借鉴,并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木枞
责任者
黄步翔
相关人物
陈明达
相关人物
陈墩仁
相关人物
陈开周
相关人物
陈光毅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童万亨
相关人物
陈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