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绿浪涌群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20
颗粒名称: 林涛绿浪涌群山
其他题名: 漳浦林业30年散记
分类号: S7
页数: 24
页码: 16-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林业30年散记的情况。其中包括育苗改革力度大、良种壮苗促丰产、强化措施抓造林、百万荒山披绿装、科技兴林、助推林业快速发展、依法治林结硕果、森林资源增三倍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林业 散记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光阴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漳浦林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兵,笔者亲历改革开放30年漳浦林业的发展变化,从漳浦山河大地由秃到绿的巨变,深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伟大。深感今天青山绿水的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开创漳浦林业的新篇章。
  这30年,是漳浦林业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漳浦林木种苗事业迅速发展、造林面积最大、质量最好、成效最快,造林管理最规范的时期;也是林政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森林资源迅速增长的年代;是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年代:也是花卉业从无到小,从小到大、成为漳浦重要产业的年代;是漳浦从荒山超百万亩的全省落后县变成全省30多个沿海县(市、区)中的林业“强县”的年代。国家林业部授予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省政府授予漳浦县“造林绿化达标县”;2000年,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授予漳浦县“中国花木之乡”,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漳浦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改革开放30年,森林资源快速增长。从2007年森林资源续档资料与1980年林业区划资料对比看出:有林地面积从1980年的509630亩增加到2007年的1605769亩,净增1096739亩,增长315.08%;荒山从1980年的1064111亩到2007年的121856亩,净减942255亩,减少88.55%;林木蓄积量从1980年的47.9739万立方米到2007年的140.2万立方米,净增加92.2261万立方米,净增192.24%,年平均净增3.53万立方米;林地绿化程度从1980年31.7%到2007年91.7%,净增60%,年均净增2.22%;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17.3%到2007年的53.96%,净增36.66%,年均净增1.36%。如今的漳浦,一座座山峦披绿装,一条条溪流水澄清,千山绿涛澎湃,万壑百鸟和鸣。
  育苗改革力度大,良种壮苗促丰产
  苗木是造林物质基础,有了良种壮苗,新造林木才能速生丰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漳浦绿化步伐,我县吸取八十年代初从外县调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教训,提倡自育苗、自造林,狠抓育苗机制改革,育苗技术创新。过去粗耕粗作大田育苗变成按“标准育苗”,育苗实现“专业化、容器化、标准化”,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2008年共育各类苗木合格苗52341万株(不含花卉、园林绿化、果苗)。其中裸根苗类:木麻黄1610万株,桉树340万株,松类30116万株,相思类2440万株、其他1903万株;容器苗类:木麻黄680万株,相思类816万株,桉类13658万株、松类1646万株,黑荆845万株。
  育苗机制改革主要有:从过去合同计划育苗到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化育苗;从由林业局统一苗木包销到育苗户自育自销;从由林业局支付苗木款改为造林单位支付苗木费;从由林业局补助育苗户到育苗户自负盈亏。经过不断改革,到1998年全部取消合同苗,由育苗户自行育苗、销售。许多有经验的育苗户选择交通方便、立地条件适宜地块办起育苗场。如今全县有注册办证育苗场11家(不含花卉,园林果苗)。新育苗木除满足本县造林外、湿地松、木麻黄、桉树、优良相思容器苗还销往全省各地。
  育苗技术推广和创新方面:一是大力推广和摸索容器育苗技术,1984年大面积推广柠檬桉容器育苗技术、培育柠檬桉容器苗,建设赤岭、长桥、赤湖西潘、半石等柠檬桉基地,1989年又摸索湿地松、台湾相思容器苗营养土配方及育苗技术,1989年后大量培育湿地松和台湾相思容器苗;1995年摸索木麻黄容器苗营养土配方及育苗技术,1996年后就大量培育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苗的容器苗。1992年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82.8%;1997至2005年后,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94.3%;2005年后,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98%以上。二是苗木繁殖采用新途径。过去用种子培育实生苗,苗木分化严重,特别是从病虫树或未成年树采集的种子育苗质量更差。80年代后开始摸索苗木无性繁殖技术,现已推广巨尾桉、卷荚相思等的扦插技术,推广巨尾桉组培技术,并还成功培育桉树、香樟、黑荆等50多种林木果树组培苗。从2003年起,每年可培育1000多万株巨尾桉组培苗供造林;1996年还探索成功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从1997年起,平均每年育70万株左右木麻黄优良品系水培苗供给本县及龙海、云霄等县、(市)育容器苗造林,既保持了母树优良性状,又加快育苗速度。
  强化措施抓造林、百万荒山披绿装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漳浦营造林事业最辉煌时期。这个时期,党委、政府最重视林业,造林面积最多,造林质量最好,成效最快。1992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提前一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199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绿化达标”,多次被省评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县。由全省有名的荒山超百万亩落后县变成“林业大县”,全省三十多个临海县(市、区)中的林业强县。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造林2262947亩(1988年后每年上报的面积都是实的),是前三十年(1949—1978年)造林面积1475654亩的1.54倍。
  一、党委、政府重视,措施有力。
  1980年林业区划统计结果,漳浦有荒山1064111亩,是全省五个荒山超百万亩的县之一,引起县委的高度关注。县委书记黄步翔看到林业问题严重性和重要性。为了改善漳浦生态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漳浦经济,县委、县政府决心把林业抓上去。黄步翔等主要领导跑遍漳浦山山水水,决定在各乡(镇)结合部的远山、高山和大、中型水库集雨区创办林场,造林绿化,并于1982——1983年先后组建十个县办林场(其中马口林场于1986年10月移交市林业局管理),利用农行贷款和县财政每年拨出资金支持造林和林业管理;其次县建立“花果中心”,引导全县人民包山种果,加快近山低山绿化,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加快沿海地区绿化步伐,建设沿海绿色长城,促进沿海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8年起,在全省沿海县的临海乡(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每期五年,由国家和省投资。”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定》,要求“全省狠抓七年,完成宜林荒山的造林绿任务……即‘三’是指三明、南平、龙岩、厦门等地市3年内,‘五’是指福州、莆田、漳州、泉州、宁德等地市5年内基本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和疏林地封育、改造任务;‘七’是指全省在7年内实现绿化八闽大地目标”。此项任务简称“三、五、七”工程。198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平和县召开全省实施“三、五、七”造林工程动员大会,声势浩大的“三、五、七”造林工程高潮在八闽大地掀起。漳浦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于1989年8月以浦委(1989)26号文作出《关于三年绿化荒山、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全县党、政领导必须高度认识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感,切实把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形成全党重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气候,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真正抓出成效来”。从1990年起,全县掀起“三、五、七”造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潮。经过3年艰苦奋斗,成绩显著。经省林业厅验收确认,3年造林合格面积(成活率85%以上)504370亩。在三、五、七造林工程结束后,在没有大规模造林投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全省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二期项目的机遇,切实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造林,同时采取强有力措施护林和补植,确保三、五、七造林小班都能成林,于199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绿化达标”。面对林业大好形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实现绿化达标后,要清醒认识存在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建设林业强县。”于1996年3月召开“全县林业工作会”,县长洪德庆在报告中指出:“实现绿化达标,只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第一步。”“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林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增强加快发展林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加快林业两个体系建设步伐,努力把我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资源永续利用、科技兴林先进,绿色产业发达、林业实力雄厚的林业强县,经过5年努力,力争跨进全省先进行列。”会后,全县人民按县委、县政府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林业工作,全县掀起沿海防护林二、三期工程建设高潮,生物多样性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竹业和名特优经济林工程的建设高潮;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用材林基地,名、特、优水果基地,绿麻竹基地,花卉和森林旅游基地,增加有林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资源质量,使漳浦林业从以生态林业为主变为生态林业、产业林业同步发展,扎实地向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迈进。200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漳浦生态林业和产业建设全面发展大好形势,又作出“关于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引导漳浦林业向更高水平林业强县迈进,提出“要深刻认识新时期漳浦林业重要地位、作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林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承担着建设绿色家园和发展绿色产业双重任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有良好森林生态作支撑。因此,在漳浦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重要地位;在加强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在参与海西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改革创新,建立以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机制;立足开放搞活,发展以闽台、港、澳、侨、外合作为特色的外向型林业;立足科技兴林,构筑以种苗为先导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立足以法治林,立足统筹协调,促进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城市林业与乡村林业协调发展,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使漳浦林业生态更加完备,产业更加发达,科技更加进步,管理更加先进,市场更加开放,效益更加明显,为福建绿色海峡西岸建设作出应有贡献。”2005年起,全县按县委、县政府的新要求,掀起林业生态建设、产业体系建设新高潮,向林业跨越式发展迈进。县委、县政府在林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适时地做出重要决策,组织具体实施,这是漳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林业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保证。
  二、造林管理机制改革,极大提高造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狠抓造林管理改革,做到造林工程化、专业化、容器化、标准化、投资规范化,经营体制多元化。造林工程化是指造林也和盖房子一样,要进行规划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和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造林,也称工程造林;原来,领导知道那里有荒山,春季就组织群众到那里造林,责任心不强,技术差,造林质量差,1988年后,造林前一年必须对将造林林地详细踏查,按技术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报省林业厅审批,次年按批准的小班、面积、树种及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造林。造林专业化是指采用专业队造林。原先认为造林人人会、造林季节到了,就来个群众运动,上山造林,造林成效极差。从1983年办县办林场后,开始组织有一定造林基础的人组成专业队进行造林,造林成效有所提高。1988年后,随着省厅对造林面积验收严格和投资结算规范化,为确保按省厅批准的小班造林面积百分百达标,争取到投资,所以从1988年起,采用有2年以上成活率百分百达标的专业队(有资质的工程队)签订合同承包造林,明确造林小班面积,树种、技术要求,年底成活率指标,合格面积投资标准。由于造林专业队权、责、利明确,责任心强,又有多年造林经验,所以造林成效大大提高。1999年实施沿海防护林国债建设项目后,还实行专业队投标造林。造林验收标准化是指年度按省林业厅批准的小班造林后,于每年10月份由县林业局按省厅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自查,把合格的小班汇总上报,省林业厅于年底派技术人员到实地逐班核查,最后确认年度全县造林合格面积。1988年以前,年度造林面积由各县自报,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上报面积有水分,有的戏称“按每年上报面积,漳浦土地都可栽好几遍了。”从1988年后上报和省林业厅确认的造林面积都是实的。造林容器化是指造林用苗基本采用容器苗。原来造林都是用裸根苗造林,由于裸根苗造林受造林季节、造林时及造林后雨量的制约,造林成活率很不稳定,老错过季节造林或造林后遇少雨干旱、成活率极低;一些阔叶树(如桉树、相思树)裸根苗造林虽然成活了,也长得很慢。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新造幼树的生长量,从1984年开始,不断摸索用容器苗造林,1985年起柠檬桉造林基本上用容器苗造林。随着容器苗育苗技术的推广,用容器苗造林的树种逐步增多。1992年起,用容器苗造林面积达80%以上;1997—2005年用容器苗造林面积达94%以上;2005年后,容器苗造林面积占98%以上,现在只有湿地松还用一部分裸根苗造林。改用容器苗造林后,若造林后半个月内能下场雨,成活率都可达90%以上,而且新造幼树生长快,特别是桉树、相思树、木麻黄生长量都可提高三倍以上。造林投资规范化是指省厅在批准造林设计书时,同时下达各对应树种、林种的投资标准,预拨部分造林资金。第二年年初,再据省厅派员验收确认县上年度各林种、树种合格面积和对应投资标准结算下拨造林投资。确认的合格面积少、结算投资就少。县林业局与造林专业队的投资结算也按省厅验收的该专业队年度造林合格面积和对应的标准进行结算,这就促使造林工程队必须掌握好各个技术关键按技术要求施工造林,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赚到钱。从1988年以后,省厅对县造林投资,县林业局与造林专业队结算都采用该制度进行结算。此外,造林经营体制改革力度大,出现国有、集体、个私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引入个私经营林业、林农利益有了保障,大大调动个私发展林业积极性,目前,个私林业发展很快。
  三、林业基地建设规模大,成效好。
  1、海岸建起绿色屏障。漳浦海岸线长达216km,其中沙岸130km,是全省海岸线长度居第二的县,所以历史上风沙灾害严重。沿海沙地土壤脊薄,产量低,民间流传“种花生买(不会)结仁,栽番薯买(不会)倒藤”。为了加快沿海地区绿化步伐、抵御风沙灾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8年起,在全省沿海县的临海乡(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我县从1988年起共开展四期,第一期1988~1992年;第二期1993~1997年;第三期1998~2002年,第四期2003~2007年。每期前一年都进行总体规划和第一年年度作业设计。经省厅批准后,按设计要求组织专业工程队造林,县林业局加强造林施工指导和监督,每年都按量按质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造林任务,每年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任务占全市的1/3左右。特别是1999年争取到全省首批八个国债投资沿海防护林项目县后,加大投资规模,加强工程监理、严格验收。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5年共争取致到国债投资969.1万元,省配套资金98.26万元,造沿海防护林92487亩。经省厅各年度验收,从1988~2007年共营造沿海防护林361144亩。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树种搭配科学,林种结构合理,基干林带基本合拢,防护功能较好的沿海绿色长城,改善了沿海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1995年前后,原来产量极低的赤湖东城村,月示村成为县里的丰产示范片。由于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于1993年4月3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指挥部在漳浦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作会议。”总指挥、副省长童万亨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建设经验,表扬先进,部署第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按照会议安排:当时分管林业的陈辉副县长在会上介绍我县实施第一期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建设经验,参会的200多名代表分二路参观了我县深土镇、赤湖镇、佛昙镇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对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十分赞赏。1996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漳浦县“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县”;2000年,省林业厅授予漳浦县“1999年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营造林先进单位”。
  2、用材林基地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仅有中西林场及石榴、长桥、赤岭等少量发展杉木用材林,但因漳浦立地条件差,杉木产量低,病虫害多,80年代后很少再栽杉木,重点发展柠檬桉、湿地松用材林基地,全县发展了石坑林场、眉力林场、赤岭、石榴等的柠檬桉基地6万多亩,但因柠檬桉要求较肥沃的土壤,所以难以大规模发展柠檬桉基地。1984年,中西林场、下蔡林场引种湿地松,表现耐脊薄、抗风、病虫害少、树干直。1989年在赤湖、东城、亭里、沙荒场及深土金塘岭种植一万多亩湿地松,表现很好,至1995年县湿地松用材林基地有8万亩。1990,县林业局从省林科院引进巨尾桉容器苗1万株在石坑林场种植100亩,虽然造林后只抚育施肥一次,但长势仍很好,当年抑闭成林,六年后砍伐,每亩出材4.0立方米,人们看到巨尾桉的希望,当时想推广巨尾桉用材林栽培,但因当时龙眼、荔枝价格高、种果方兴未艾,所以巨尾桉基地发展不起来。到了2000年荔枝、龙眼价格大跌,种果已没效益,同时,2001年省政府出台鼓励个私造林优惠政策,市林业局大力推广巨尾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2001年掀起了种植巨尾桉速丰林热潮,出现了象王建春一年栽巨尾桉1700多亩的典型,县里召开现场会推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种巨尾桉的希望,长得快,当年可郁闲成林,一年平均长4m多高,价格又好,一个种巨尾桉速丰林的高潮迅速掀起,人们象原先找地种荔枝一样找地种巨尾桉,巨尾桉用材林基地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全县有用材林基地34万亩,其中巨尾桉30万亩,优良相思2万亩,湿地松2万亩。这些用材林基地都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进行造林、抚育。如今,一片片巨尾桉林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三十万亩巨尾桉用材林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7万立方米,一年可新增价值8000万元以上。一年的生长量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全县森林蓄积量总和的60%。
  3、名特优水果基地建设。1984年,县委、县政府引导人民大念“山海经”,引导和鼓励农民承包低山、近山种植见效快、效益高的荔枝、龙眼。大力推广荔枝、龙眼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及“福眼”等龙眼新品种,新栽培荔枝、龙眼投产快、产量高、价格高。早载荔枝、龙眼的农户都获得丰厚利益。90年代起掀起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名特优水果,建设名特优水果基地热潮。不仅农户,还有许多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也纷纷包山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名特优水果,不但加快荒山绿化步伐,也增加了果农收入。我县荔枝、龙眼、名特优水果基地建设发展快、规模大、质量高,因此,中国经济林学会于1996年12月在我县召开“全国经济林建设研讨会”,我县有二篇文章在会上交流。据1998年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全县有荔枝、龙眼、杨梅名特优水果基地69万多亩,其中荔枝47万亩,龙眼22万亩。但是,1999年10月9日的台风和12月22日严重霜冻使漳浦的荔枝、龙眼树损失惨重。同时,由于荔枝、龙眼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采收时间短,且保鲜难度大等原因,从2000年起荔枝、龙眼价格大跌,甚至到了收不回当年成本的地步,雇工管理的果园更是亏本。因此,逐步放弃果园管理、甚至抛荒,2003年后逐步改种巨尾桉。荔枝、龙眼名特优水果基地规模逐步缩小。
  4、黑荆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黑荆木材可制刨花板、造纸;枝桠可培殖食用菌,树皮可提取栲胶,是优质工业原料林。1988年,为了加快黑荆工业原料林培育,满足市场对栲胶的需求,省林业厅统一规划漳州市的华安、南靖、长泰、漳浦、平和为黑荆工业原料林基地县。该基地由省林业开发公司投资、管理,漳州市成立漳州市黑荆林场,各县设分场,人、财、物隶属于漳州市黑荆林场。省规划漳浦建设3万亩黑荆基地。我县接任务后,于1988年7月成立“漳浦县黑荆基地建设指挥部,局长任指挥,后改叫“黑荆分场”。1988年8月正式启动,指挥部队员进驻梁山林场白花洋山上,组织工程队上山整地,育苗、造林。经省设计院逐年实地验收,1989年完成造林3799亩,平均高1.5m,地径2.0cm;1990年造林7200亩,平均高2.0m,地径2.40m,至2004年,全县共完成黑荆基地造林30000亩。除1989年造林因林地海拔高、风大、生长量未达标外,其余各年度高生长,地径平均值均超过省林业厅规定的技术指标。1991年,省林业厅赖纪锐厅长带领各相关处、室领导到长桥镇割后村黑荆基地考察,对漳浦县割后村黑荆基地造林给予充分肯定和推广。但因黑荆种源地理分布原因,不少黑荆树造林第二年就开花、结籽,影响树干生长;其次,1994年后,栲胶需求量大减,所以从1995年起不再新栽黑荆林。
  5、绿、麻竹基地建设。南浦乡是我县的毛竹之乡,但从90年代初起,毛竹发生枯梢病,不宜再扩大毛竹栽培面积。1995年,县林业局引导南浦、赤岭、石榴等内山乡大力发展麻、绿竹致富。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考外地经验不断摸索适合漳浦气候特点的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使新栽的绿、麻竹第二年就可投产。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栽培的麻竹第二年可收回成本,新栽绿竹第二年每亩可盈利1000元左右,群众看到栽麻绿竹收益不错,纷纷栽培麻、绿竹,南浦乡马苑村不少农户把耕地种上绿竹。南浦马苑村、赤岭乡大墘村已成为“绿竹村”,南浦绿竹上市早、价格高,许多农户种绿竹致富。目前,全县有绿竹8300多亩,麻竹林5000多亩。
  6、森林旅游基地建设。现已规划三处森林旅游基地。一是县城东北角的东罗岩森林公园,2004年已把东罗岩森林公园山地补栽上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等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山地绿化已完成,以后,逐年增加主景区的绿化树种植,逐步实现绿化、美化、香化,做到四季有花香。其二是拟在眉力林场建立“漳浦白鹭森林公园”。2000年初,聘请福建林学院园林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于同年9月形成“漳浦白鹭森林公园”设计文本,该公园以眉力水库及圣能寺为中心区的3750亩范围为公园一期景区,该区有青山碧水和省重点保护植物油杉林,还有黄咀白鹭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其三是规划以梁山山脉奇峰异石、天然阔叶林等良好自然景观建立梁山森林公园,发展森林生态游。
  7、绿色家园创建扎实推进。2006年开始启动“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工作,我县认真做好“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规划,扎实组织实施,二年多来,已建成包括长桥东升村,下美黄埔村,赤岭山坪村等13个“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示范村,共种植降香黄檀、沉香、香樟、重杨木、巨尾桉、卷荚相思,马占相思等名贵或优良树种20多万株。
  8、花卉基地建设展辉煌。花卉产业是改革开放堀起的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家庭庭院到大田种植,从付业变为主业,成为漳浦的特色产业,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有个体户收购群众庭院栽培的榕树盆景等销往漳州、厦门等地。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家庭及公共场所摆花观赏越来越多,种花、卖花成了致富新路。精明的沙西人开始利用庭院和石板屋顶培育榕树盆景。“漳州市林业中心苗圃、闽南花卉中心、福建省金三角园艺发展有限公司”等在马口相继成立,为我县花卉业发展起了带头、示范作用,出现了许多花卉种植大户、企业。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把花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和漳浦花卉发展规划,利用每年“海峡两岸花博会”商机、招商引资、开拓市场、狠抓科技兴花,提高花卉产业效益,逐步使花卉产业从朝阳产业到成为我县重要产业。如今,从马口到盘陀岭隧道口百里花卉走廊基本形成,榕树盆景栽培已遍布全县19个乡(镇)和3个农场,马口已成台商投资培育蝴蝶兰等高优花卉的热土。目前有50多家外商在漳浦创建花卉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130多家花卉栽培企业和3000多个花卉种植大户,花卉从业人员5万多人。2007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4.8万亩,花卉销售收入5.4亿元,花卉出口创汇860万美元。配有大型电子屏幕占地1万平方米的“漳州花卉超市”于2001年元月8日在马口花博园隆重开业,标志着我县花卉交易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榕树盆景、蝴蝶兰、仙人球及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等漳浦特色花卉已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6月,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漳浦县“中国花木之乡”,授予沙西镇“中国榕树盆景之乡”,同时还命名“马口花卉批发市场”为“全国花卉重点批发市场”。县林业局、质监局技术人员为“漳浦沙西榕树盆景发展有限公司”起草的“沙西榕树盆景企业产品标准”经市、县有关专家评审通过,于2002年5月31日开始实施。同时,“沙西榕树盆景原产地保护规划”于2004年由国家质检总局认证通过,准予施行。我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予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人参榕生产技术规模和质量等级”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评审通过于2005年8月发布,12月1日起实施。将使我县榕树盆景生产标准化和受到“原产地保护”,榕树盆景生产发展更快、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效益更好。
  9、县办林场发展壮大。1982—1983年相继创办十个县办林场,即石坑林场、灶山林场、梁山林场、眉力林场、后井林场、坪水林场、祖妈林林场、官浔林场、大峰山林场、马口林场。1986年10月,马口林场被市林业局接管,设立“漳州市林业中心苗园”,全县保留石坑林场等9个县办林场,经营面积427600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5.9%。办场之初,县办林场有林地67000亩,其余为荒山和疏林地。县办林场成立后,利用农业银行贷款造林,1988年以后,县林业局利用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三、五、七工程、世行项目等向支持县办林场造林。林场人扎根深山、艰苦创业,加强管理,造林护林,经过十几年奋斗,昔日荒山基本绿化。至1995年,9个县办林场有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达到390637亩,其中果树13999亩。绿化程度从办场之初的15.8%提高到91.4%,林木蓄积量从办场初的12.6万立方米增长到30万立方米。2002年后,随着速生丰产林工程启动和林权制度改革,县办林场的山地发包给个私业主营造速丰林。目前,县办林场一手抓生态公益林管护,一手抓速生丰产林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多种经营,林场日益巩固发展,森林资源增加了,林场质量提高了,成为漳浦重要的林业基地、绿色银行。至2007年,县办林场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达425800亩,绿化程度达99.6%。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占全县林木蓄积量的47.8%。其中有速生丰产巨尾桉14.7万亩,卷荚相思1万亩,蓄积量57万立方米。
  科技兴林,助推林业快速发展
  八十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贯彻邓小平“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指示精神,狠抓科技兴县。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结合本县林业生产实际需要引进和推广,或探索适合漳浦气候,立地条件的优良树种,先进育苗技术,造林技术,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新造幼林速生丰产,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业生产力大发展。
  1、育苗技术推广与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和创新容器苗技术。1984年引进柠檬桉容器育苗技术,1984—1987年每年培育柠檬桉容器苗50—100万株,促进柠檬桉基地建设。1988年又探索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1989年后大力推广湿地松容器苗培育,改变湿地松只能在早春的下雨天造林限制,加快湿地松用材林基地建设;1990年后又开始摸索台湾相思、木麻黄容器苗培育和裸根苗、容器苗造林后幼树生长对比实验,培育大量台湾相思、木麻黄容器苗,不但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且生长量分别提高3倍和2倍。二是推广巨尾桉等林木组培技术,为优良母树快繁找到捷径。1993年,漳州林木组培中心在马口成立后,引进广西巨尾桉组培技术,推广巨尾桉组培育苗。从1993年一1997年已成功培育巨尾桉、香樟等46种组培苗250万株。至2008年已培育巨尾桉组培苗5000多万株。目前,漳浦已建了3个组培室,仅2008年就育桉树组培容器苗1600万株,供给本县及外省、市、县造林。其三探索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育苗取得成功。为了快速培育优良品系木麻黄容器苗,改变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和成活不成林的局面。1995年,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考省林科院相关资料,自行摸索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技术,经过两年实践终于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苗,提供本县及龙海、云霄等培育木麻黄容器苗。用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而且生长快,造林2年就可成林。
  2、造林技术推广与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和工程造林技术。从1984年开始,造林就逐步改为容器苗造林,1992年,用容器苗造林面积占80%左右;2000年以后,用容器苗造林占96%以上。用容器苗造林使造林基本不受季节限制,更不必冒雨造林,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1988年开始推广工程造林。推广容器苗和工程造林技术,使造林实现质的飞跃,成活率大提高,新植幼树速生丰产。二是大力推广和探索桉树、优良相思、湿地松、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199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巨尾桉,优良相思、湿地松、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新造林木速生快长,桉树1年郁闭成林,平均高达4m多,立地条件好的可达6m,六年可主伐;优良相思、湿地松2年可成林,10年可主伐;新植麻、绿竹比粗放经营早2年投产,产量增加2倍以上。其三是沿海沙荒地木麻黄采伐迹地更新技术探讨取得较好成效。1988年之前,沿海木麻黄砍伐后再用实生苗的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仅30%左右,病虫害多,经多年补植,也是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多是灌木状残次林。探讨沿海沙荒木麻黄采伐迹地更新技术及适宜更新树种成为当时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试种、摸索,找到采用优良品系木麻黄、湿地松、厚英相思块状或带状混交及配套造林技术,取得较好成效。赤湖、深土沿海沙荒地种植湿地松生长快、树干通直,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容器苗造的林分生长快,当年平均1.5m以上,第二年可成林,厚荚相思也长势很好,从1998年后,沿海沙地木麻黄采伐迹地都采样这种模式造林,更新效果好。
  3、新树种引进力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新树种引进力度很大,特别是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引进,促进林业经济大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湿地松和马占相思、大叶相思等30多种相思引进,90年代巨尾桉、尾叶桉和卷荚相思、灰木相思等的引进,增加了漳浦人工造林树种,筛选出巨尾桉,卷荚相思、厚荚相思、湿地松等适合漳浦大面积栽培的用材林树种。2006年从广东引进红树林新树种无瓣海桑和拉贡木,已在我县沙西、旧镇、六鳌等沿海滩涂种植700亩。目前,长势良好,可望成为防浪林的主打树种。此外,还引进抽木、椰子树、刚果12号桉、降香黄檀、沉香,以及夹竹桃相思、红花紫荆、兰花楹、火艳木、红花刺桐,大王椰子、假槟榔、华棕、海枣、黄金叶等珍贵树种,园林绿化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1000多种。降香黄檀、沉香已种植20多万株、柚木已种200多亩。
  4、森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推广大大减少“无烟火灾”损失。三十年来,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很大,成效显著。一方面是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从1979年开始,推广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基本实现有虫无灾,彻底改变过去松林被吃光枯死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还推广白僵菌、木麻黄毒蛾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木麻黄毒蛾也取得成效,木毒蛾发生面积逐年减少,虫口密度大大降低。2002年,引进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园蚧取得较好效果,松林恢复了生机。目前,已推广3万多亩,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森林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此外,我县于2004年在全省最先建立林业地理信息系统。2001年,省林业厅科技处、福州大学在我县开展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我县技术人员积极参予,经过两年多努力,建立了漳浦县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使森林资源管理进入现代化、信息化。
  依法治林结硕果,森林资源增三倍
  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3部林业法律,10件法规。6件地方法规和10多件部门规章相继颁布实施,严格采伐管理,凭证采伐、运输、持证加工。林地、野生动植物、名木古树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都有法可依,是森林资源保护步入法制化较规范的年代。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护,使漳浦森林资源较快增长。改革30年,森林覆盖率年均净增1.36%;林木蓄积量年均净增3.53万平方米。
  1、资源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狠抓依法治林,林政管理走上法制化。林木凭证采伐,木材凭证运输,持证加工、经营木材,培育和销售林木种苗。征占用林地必须审批,野生动、植物保护走上正轨,二次开展名木古树调查,全县811株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每年续档进行动态管理。
  2、林地管理进一步加强。林地是发展森林资源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过去人们对林地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占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毁林开垦、养殖、采沙、采矿、建房等屡有发生,使林地资源逐年减少。《森林法》发布后,逐步加强林地管理,集中整治与经常性查处结合,使林地管理常态化。如1993年、1998年、2004年进行全面清查、严厉查处、责令恢复。从1990—2007年共查处违法占地案件584件,面积4321亩,责令恢复原状,并处罚款634.4万元,有效保护林地安全。对因经济建设需要,确需占用林地的,县林业局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征占用林地报批材料,从1990—2007年共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29宗,面积6798.3亩,并按“占一补一”原则安排异地造林,增加森林植被。
  3、生态公益林保护步入轨道,日趋完善。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是实现林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1994年,当时分管林业的县政府陈辉副县长就以超前意识和敏锐思维提出“两型”林业构想,要求县林业局搞好漳浦县林业分类经营方案,一方面加强生态林造林、保护,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林业。200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生态公益林界定与保护工作的规定”精神,我县从2000年启动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编制了“漳浦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漳浦县生态公益林界定工作,全县共界定生态公益林83398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45.7%。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32990亩,占全县林业用地23.77%,主要是“山体坡度36。以上,土质脊薄、岩石裸露”的林地和“沿海岸线至第一层山脊及平地1000m以内的沙地,以及国防用地周围林地”如坪水尖、梁山、灶山、岩山等山脉;省级生态林40099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22.01%,主要是中、小型水库集雨区。2001年起,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全县聘用生态公益林护林员211个,分片包干管护,同时县林业局还组织造林工程队对公益林区补植造林。2008年,还开展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改革,使生态公益林管护更有成效。
  4、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林业发展。在1981年之前,林业经营体制是国营和集体。据1978年资料,当时全县国营林地261570亩,占16%,集体经营1372387亩,占84%。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让林业经营者有权、有责、有利,即具有所承包山地使用权、经营权、受益权,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大大调动个私发展林业积极性。1981—1982年开展林业三定,明确了山权、林权,谁经营谁受益,当时划给农户自留山89042亩,可以继承,引入个私经营林业机制。1982年,全县国有261570亩,占16%,集体1284245亩,占78.55%,个私89042亩,占5.45%。1983年,县委、县政府引导人民“大念山海经”,发动群众包山种果造林,但因林木经营周期长、受益慢,群众尚无包山种树积极性,只有马坪村陈友松联合体包山2000多亩种马尾松。而当时荔枝、龙眼价格高,受益快,群众种果热情高,纷纷包山种植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个私经营林业比例逐年增加。至1998年,全县个私经营林地达79785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43.8%。2000年起,大力推广巨尾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人们看到种巨尾桉的高效益。2002年启动了集体林权改革,更激发个私包山造巨尾桉、优良相思、湿地松积极性,个私经营林业迅速发展。据2005年资料,国有林权200556亩,占11.01%,集体林权410586亩,占22.54%,个私林权1210446亩,占66.45%。估计至2008年底,国有林权为180556亩,占9.97%,集体林权380536亩,占20.89%因(国有、集体又有一部分山被个体承包造林经营),个体1260446亩,占69.14%。个体经营后,由于山林权、责、利明确,造林、护林积极性大增,群众像种田一样经营林地,造林质量好,抚育管理到位,林木生长快,林分质量好。
  5、森林防火新举措,七年实现无森林火灾。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决贯彻《森林防火条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新举措,预防和尽量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危害,取得较大成效,1996年以后,发生火灾逐年减少、危害越来越轻。从1990—2007年中有七年实现全县无森林火灾,10年森林火灾均没有突破省规定的森林防火“双控”指标,仅1995年发生一起特大森林火灾,突破双控指标。防火工作新举措有:
  ①建立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省建立县级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县与乡(镇)场主要领导,乡(镇)场与村(工区)也建立防火责任制。
  ②建立防火信息及时报告制度。县防火办和各乡(镇)场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报告火情信息。
  ③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90年代开始,逐步建设木荷、杨梅、大叶相思、火力楠等生物防火林带,起到较好防火隔离作用。
  ④县建立骨干扑火队,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能迅速赶往火场有效扑火。
  ⑤采用先进扑火工具,如铁扫帚、灭火弹、风力灭火机等,提高灭火功效。
  6、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基本达到有虫(病)无灾。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森林资源的大破坏,所以我县森林资源基本上是文化革命以后新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森林病虫害发生较多,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克服了那种“农业病虫害都顾不上,哪能管到树木病虫防治”的错误思想,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森林病虫防治科技含量,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卓著成效,再也没有出现70年代那种成片松林被虫吃光、枯死的现象,从森林病虫“重灾县”变成防治工作先进县,森林病虫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基本实现有虫(病)无灾。
  ①森林病虫测报网络健全。全县建立以县森防检疫站和31个乡(镇)林场兼职测报员组成的测报网络。县林业局多次对测报员进行培训,测报员按要求开展测报,县森防检疫站对各测报点进行抽查,对提供材料不准确的点责令重新调查测报、纠正,准确提供病虫发生动态。2003年,漳浦县森防检疫站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站”。
  ②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之前,市、县一级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逐步展开,现已成正轨。一方面是抓好县域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如1989年、1999年、2005年分别开展本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发现我县已发生湿地松褐斑病,毛竹枯梢病,松突园蚧、刺桐姬小蜂等检疫对象,尚未发现“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检疫对象。其次是对县外调入的木材、苗木、种籽及木质包装材料加强检疫,严防检疫对象输入;对运出县外的木材、竹材、苗木、种籽、木质包装材料加强检疫,杜绝染灾于人。
  ③主要森林病虫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1979年开始,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虫取得卓越成效,松毛虫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少,危害程度一年比一年轻;应用白僵菌、木麻黄毒蛾核多角体病毒,人工采木毒蛾卵块等措施结合防治木麻黄毒蛾也取得成效,近10多年来,松毛虫,木毒蛾均未大面积发生,基本实现有虫无灾;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园蚧,取得很好成效,使片片松林恢复生机。多种苗木病虫害及时防治,使苗木正常生长,使我县成育苗和苗木调出大县。
  ④运用飞机防治森林病虫害。漳浦历史上共两次使用飞机防治森林害虫。第一次是1979年4月,当时因松毛虫,木毒蛾大发生,面积达20多万亩。省林业厅调查核实后决定用飞机治虫。当年使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化学农药和白僵菌,迅速控制虫害的危害和蔓延。第二次是1991年12月,当年越冬代松毛虫发生7万多亩,为较快控制松毛虫危害,用飞机喷洒白僵菌液,由于喷后天气较适宜白僵菌发育,防治取得较好效果。
  7、山林纠纷调处和县、乡界勘定取得成效。
  ①山林纠纷调处取得突破性进展。30年来,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山林纠纷的调处工作。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政府副县长陈桂味同志及90年代,时任县政府行政复议办主任戴鹏飞同志主管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后,使山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共调处了乡(镇)际、村际纠纷13起,其中乡(镇)际10起,村际3起,面积达800多亩,如霞美镇五社村与杜浔镇过洋村,霞美镇黄埔村与杜浔院边林,赤岭乡油坑村与玳瑁山茶场、白竹湖农场与马坪镇京野村……的山林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化解了矛盾,促进安定团结。
  ②县、乡界勘定工作顺利完成。为了利于安定团结,消除不稳定的隐患,国务院要求用五年时间完成省、市、县、乡、村界的勘定工作。据省政府部署,我县于1996年12月启动勘界工作,县林业局派出高级工程师参加县民政局开展勘界工作,至2003年基本完成县、乡界勘定工作。在市勘界办的支持下,在县勘界办和县山林纠纷调处办共同努力下,妥善调处了县际纠纷20处,其中,漳浦与云霄2处,漳浦与平和3处,漳浦与龙海15处。同时于2000年底前完成与云霄、平和、龙海225km的县界勘定,其中,漳浦——云霄县界25km、漳浦——平和界线35km、漳浦——龙海县界165km,这225km县界都沿线埋设了界桩。从2000年起,开展县内乡(镇)场际界线勘定工作。至2003年,完成全县31个乡(镇)场65条498.5km的乡(镇)场界线勘定,促进了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
  目前,漳浦林业人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创新改革,开放搞活,科技振兴,统筹协调,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使漳浦生态体系更加完备,林业产业更加发达、文化更文明、科技更进步、管理更先进,为实现漳浦林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推动漳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梁山秀、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繁荣的金漳浦即将到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金和
责任者
黄步翔
相关人物
洪德庆
相关人物
童万亨
相关人物
陈辉
相关人物
赖纪锐
相关人物
戴鹏飞
相关人物
陈桂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