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16
颗粒名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分类号: D616
页数: 135
页码: 1-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情况。其中包括项南与漳浦的改革开放、县委书记立下军令状——漳浦县念山海经侧记之一、乐在青山碧海间——记黄步翔的山海情结、林涛绿浪涌群山——漳浦林业30年散记、碧海银滩创大业——漳浦水产养殖业30年、政通人和风正帆悬——漳浦工业30年、打造现代交通推动经济建设——漳浦县交通建设30年、饮用水的历史性飞跃——漳浦县城自来水工程建设纪实、千年梦圆歌盛世——西湖公园建设纪实、与时俱进18年——绥安工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概略、回顾漳浦宾馆创建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改革开放 30周年

内容

项南与漳浦的改革开放
  严利人
  在人们的印象里,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总是那么步履匆匆,总是那么廉政勤政。就在他逝世的当天,从早到晚,工作日程也是安排得满满的。1997年11月10日22时30分,项南在公务活动过程中,因心脏病突发遽然倒下,享年79岁。他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实在是太劳累了!
  这么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么清正廉洁的好官,怎么说走就走了呢?项南虽然离开人世11年了,但他仍活在人民心中。人们在谈及项南时,怀念崇敬之情,均溢于言表。漳浦县委原书记黄步翔说:“往事历历,项南的教诲犹在耳边。他的做人、做事、做官、做文章,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项南一生坚持真理,为人坦率正直,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宽容大度,生活节俭朴素。他崇高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革命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一)
  漳浦的改革开放,漳浦的大念山海经,是与项南的大力倡导分不开的。他在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来过漳浦5次,在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期间,来过漳浦2次,他对漳浦的山山水水倾注了满腔热忱。当时我作为漳浦县委报道组记者,参与其行程并采访报道,有着切身的感受。可以说,福建的山海经是从漳浦念起来的,漳浦是项南在福建推进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1年初,项南在担任省委书记后不久,即来到漳浦县考察。在这里听到的看到的都令他兴奋,他称赞当时的县委书记黄步翔等人“思想活跃,富有创业精神。对继续增产粮油糖、开发山、利用海很有一套设想,有那股子肯想问题有事业心的劲头,那股子不满现状敢冲旧框框的勇气”。1982年,漳浦县掀起山海开发的热潮,县委书记黄步翔发动大种荔枝,因天旱死掉了一批苗木,有人写匿名信诬告。项南旗帜鲜明,对黄步翔说:“你不应受到批评而应受到奖励!”并亲自为福建日报撰写社论《不许诬告》。1983年9月,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肯定山海开发的成绩,他为顶马场起名“漳浦县花果中心”,并题写对联:“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指出:“远山要绿化,坡地要果化,溪边岸上要竹化,村庄要香化,道路要白叶桉化。”1984年他又来到漳浦,把县台湾工作部的全体同志找去座谈,交待他们利用民间交往的渠道开展对台贸易,引进台湾的农业优良品种。于是,有了台湾草虾,有了百果园,有了闽台农业合作的蓬勃兴起……
  (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项南品德高尚,行为光明正大,我在与他一段接触交往中,油然产生了高山景行的敬意。
  那是1993年初,我计划将自己的新闻作品集出版,起名《金浦潮》,以反映漳浦县改革开放十四年来的进程和成果。请谁题写书名和作序呢?厦门日报记者林育农建议:“请项南!他对漳浦的改革开放最了解、最支持、最有发言权。”“他肯吗?”“肯!项南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项南写去一封信,很快就有了回音。2月13日他在北京用毛笔回信:“来信收到。写序没有最新材料,也无基本数据,不好写。可否速寄一点资料给我,包括县委、县府1992年的工作总结,然后再作考虑写与不写。现在把书名寄去,横竖各一,供你选择。”随信附“金浦潮”题字两幅,令我兴奋异常。随后我将有关材料寄去,心想有项南的书名题签就很不错了,所以对写序的事并不抱有太多的奢望。
  1993年5月14日,项南的秘书从福州温泉宾馆打电话告知我序写好了,我一听喜出望外。正好有出差任务,第二天我即赶往福州,直扑项南下榻的温泉宾馆。秘书见到我,即递给我一封信并《赞拓荒者(代序)》,信中说:“很对不起,现在才交稿。你看这样写行不行?如可用,请多加修改。并把打印稿给我两份。”接着,我进入会客室,拜见项南,在座的有省文联主席许怀中。项南很客气地与我打了招呼,就把我介绍给许怀中:“他是漳浦的记者,写了很多文章,现在出书请我写序。这篇序我花了功夫,已改了三稿,你再帮助推敲推敲。”许怀中接过文稿,认真地看了,称赞写得好,并未提修改意见。项南感慨地说:“从古到今总少不了这样的怪事:干事的,经常挨批评,受冤枉,日子很不好过;不干事的,倒很主动,永远当个批评者。当别人一旦有误,他就居高临下,抓住不放,用大帽子压人,搞得别人一无是处,而他的日子却过得挺自在。”他指着文稿中“谁成天捉摸人”一句,说:“捉摸人三个字,是这样写,还是写成琢磨人,或琢摸人,请订正。另外,文中引用的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请与原文对照一下,以免引用出错。”项南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他的许多文章脍炙人口,想不到他又是这样地谦虚谨慎,一字一句地与晚辈的我一起推敲,并“请多加修改”,令我感动和不安。言谈中,他对拓荒者的种种遭遇深感同情和不平,我告诉他,黄步翔调离后,漳浦人民怀念他,在漳浦寄选市人大代表时,他唯一的以全票当选。项南听了很高兴地说:“人民是明白的,历史是公正的!”5月18日,项南从南平传来序言的定稿,文中又有许多修改,并加了一段话:“漳浦县那位因开拓而闻名的县领导,在他调离漳浦多年之后,仍然在人大代表选举中,获得最高的选票,这就是人民对拓荒者的最大信任。”
  (三)
  此后,我与项南有过多次信件往返,又请他为《金浦乡讯》题写了报头,他一连写了四幅,供我选用。如今,看到项南的这些亲笔信,感到特别亲切。知恩图报,有债必偿,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项南是大官、大手笔,我是基层新闻工作者,地位悬殊,他能平等待我,有求必应,于是我就欠下了他的人情债。想要从物质上报答,只能是碰壁。项南是现代清官,律己甚严,当时来漳浦吃饭四菜一汤,多一样也不要;一次到大南坂农场会议室,想听听汇报,一看桌上摆着梨、苹果,连坐都不坐,批评几句扭头就走。那次我去福州拜见他,又是麻烦他写序,思来想去,带了点土特产送他。他说:“我从来不收人家的礼物,你的心意领了,但东西一定要带回去!”后来,我给他寄去了稿费,心想这总该收下吧,想不到1993年9月13日,他来信说:“谢谢你给我如此丰厚的稿费,实在不敢当。我已如数交给基金会,作为扶贫之用了。”并附收据,注明民族团结杂志社“民间扶贫任重道远”一文稿费105元;《金浦潮》题词及序稿费200元,计305元。另外,他给《金浦乡讯》提写刊头的稿费40元也作了捐赠,同一张收据上注明:“人民日报4月5日‘谈先富帮后富’一文稿费80元、福建日报5月2日文章30元,老区报323期‘富不忘贫’20元、今日中国杂志访谈录15元计185元。”他把这些合理合法的收入统统奉献给了他所从事的事业,奉献给了贫困地区的人民,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由此我想到了高山,想到了大海,想到了“求名当求千秋名,计利当计万世利”。项公没有走,他的功烈光照八闽,仁风播行千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县委书记立下“军令状”
  ——漳浦县念山海经侧记之一
  沈淮森
  老将军巡视漳浦
  一九八〇年的一个秋高气爽日子里,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同志乘一辆帆布吉普车直奔旧镇倒松驻军一营营部,在团长徐孟国的陪同下,拜访在这里连队蹲点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老将军(中将),向老将军汇报漳浦县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向山向海进军,制订开发山海的“九字”方针——林果茶、鱼虾贝、粮油糖。即在一百八十万亩荒山荒坡发展林、果、茶;在二百二十多公里海岸线的浅海滩涂发展鱼、虾、贝;在五十三万亩耕地上主攻粮、油、糖。老将军听后很受感动,要黄步翔同志带路实地考察。于是两人乘坐一部吉普车,沿着漳东线向东北方向进发,直达前亭镇江口村参观乡办的三千亩垦区(近海滩涂围垦)的大虾池。又转身南下,沿着漳东线南下转杜古线,驱车近百公里来到古雷半岛的下垵村,参观县海珍品试验场,听取海珍品试验场方荣和场长有关扇贝养殖的情况汇报。并请老将军品尝试养的鲍鱼。老将军越听越看越欢喜,午后不休息,吉普车调头进入漳东线再转向牛旧线,朝着国道324线来到大南坂农场。车停在大南坂农场场部对面的山坡上,正在现场指挥开山造梯田的副场长张耀同志立即向两位领导汇报改种菠萝,扩种柑桔、荔枝,建立水果基地的情况,老将军边看边听边问,连进场部休息喝水的时间也节省,马不停蹄又沿着324线北上到了长桥顶马山。检查共青团漳浦县委组织各级团干在这里开发坡地平整为梯田的现场。黄步翔同志亲自作了汇报:一是要在山上梯田里扩种各种果树,试种各种花草,建设一座花果山,为全县大种水果、绿化荒山荒坡作示范;二是在山下的水田里,把原古雷下垵女民兵排播种粮食的顶马场,改为甘蔗示范场。顶马场原是供下垵女民兵排播种水稻为主的小农场,由于种田经验不足,管理不善,收成一斤谷子成本一元钱,实不划算。(当时统购统销粮食部门收购的粮价0.1元/斤),于是便收回,改为全县推广科学种蔗的示范基地,为即将兴建日榨二千吨糖厂打基础……直到太阳下山两位领导才回到县里,一天奔走了三百多公里,老将军越走越看越兴奋,对黄步翔同志的敢闯敢抓、科学试验精神十分赞赏。
  书记立下“军令状”
  为了实施山海开发计划,黄步翔同志一方面在长桥公社春建大队抓点,组织社员上山沿水平线挖穴种荔枝,成活后挖沟整成条壕式梯田;另一方面筹划一个大规模种果活动。一九八一年建军节那天黄书记召集分管财贸的副县长毕孝绳、财政局长温赞同、供销总社主任刘枋林、外贸公司副经理何光辉和农业局长张如崧等同志座谈,提出一个一年种植二百万棵荔枝的宏伟目标,座谈会上一些同志有异议,争论焦点是在目标“二百万”还是“一百万”。黄步翔同志细致分析:一、全县农村已落实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千家万户生产积极性;二、林权政策已实施,广大社员在山上有了用武之地;三、改革荔枝种植方法,推行挖穴开沟条壕式种果,省工省本效果好;再说:只有规模种植,才能成片管理。他充满信心说:“只要我们县委、政府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大力支持(无偿送果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在统一认识基础上,黄步翔同志率先表示负责动员各级领导带头,组织社员完成二百万株荔枝的挖穴任务和种植任务;分工毕孝绳同志与财政、供销、外贸部门负责人筹集果苗款人民币70万元(每株0.35元);农业局张如崧负责组织农业干部和果农高压荔枝苗二百万株。并当场拟出种果协议书,县委书记带头签字,人人都要保证目标的实现。
  这时县里正在筹建日榨二千吨的鹿溪糖厂,项目投资三千四百万元,在计划经济时代,上千万元的项目需经国务院批准。为了争取项目到位,县委决定黄步翔同志上京跑国务院。经过了解,得知轻工部部长是省长马兴元同志的老战友,恰巧,马省长正在龙溪地区视察检查工作。于是黄步翔的吉普车直开漳州宾馆五号楼(接待中央和省领导的地方),适逢地委书记刘秉仁同志正在向省长汇报工作,在座的还有老将军朱绍清、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许一鸣等同志。马兴元省长得知黄步翔来意后转身进去房间给老战友写介绍信。朱绍清同志忆起巡视漳浦大念山海经情景,询问黄步翔:你的花果山干得怎么样?黄步翔立即汇报:在省委、地委的亲切关怀下,县里已统一认识,决心大干一年,种植荔枝等果树二百万株。许一鸣同志一听又问是否真的。黄步翔同志当场从手提包里找出一张种果协议书送给许一鸣同志参阅。当天,许一鸣同志把种果协议书改为“县委书记立下军令状”,将协议原文作为正文,文稿在新华社发表。《北京日报》首先刊登,弥后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漳浦县开山种果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大炮”总比机枪好
  “军令如山”,责任重大。一九八二年春,县委在长桥公社春建大队召开荔枝种植现场会,参观黄步翔同志指挥创建的荔枝山,这些挖穴开沟建设条壕式果园种植的荔枝,不到三年时间,绿叶满枝头,十分喜人,大大鼓舞了全县广大农村干部、社员信心。接着又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上山种荔枝,在顶马山对面的几个山头分区划片,责任到人。人人自带工具(铁镐、锄头、粪箕等),深挖穴(宽60公分,长80公分,深1米20公分)、填绿肥,保种保活。打铁先得本身硬,县委常委、县政府正、副县长两套班子领导带头包山头,书记黄步翔、县长卢亚来都卷起裤管子,挥锄挖穴种果,汗流夹背,中午不休息。遇到大雨天,照样坚持,从未间断,没人退却,直至任务完成。以无声命令动员全县人民上山扩种荔枝,建设水果基地。功夫不负实干人,汗水结出丰硕果。这一年,全县仅种植荔枝一项就达127万株,但由于冬旱,成活的只有70多万株。有资料表明:解放前,漳浦全县仅有荔枝树12万株,解放后三十年新种的也只有47万株。而这一年栽活的荔枝就超过历史的一倍以上。加上这一年新种的龙眼、香蕉、柑桔、橄榄、柿子等果树,仍达二百万株以上。
  一九八三年秋天,省委书记项南、常委温秀山同志在龙溪专员公署副专员黄长茂同志陪同下,再次到漳浦检查工作。当时,漳浦的山海开发有了较大进展。在山区的顶马山甘蔗示范场建立起水果品种实验基地,在海边的竹屿盐场(原化工厂)建立了对虾育苗基地,并在省农行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10个集体所有制林场,绿化了百万亩荒山。黄步翔同志在顶马场向省市领导汇报工作时,对当年没有完成种植荔枝200万株任务,而被一些人讽刺为“大炮”,作了深刻检查。项南同志立即说:“孙中山先生在号召国民推翻帝制时,不也是被人称为‘孙大炮’吗!大炮总比机关枪好,要干的人总比不干的人好。漳浦种了那么多的果树,是实炮不是空炮。要分清军令状的功过是非,要正确对待敢说敢做的干部,你们不是要作检查,而是要受奖励。”在山上,项南同志建议把“基地”改为“中心”,亲笔为花果中心设计一个大门,横额是“漳浦县花果中心”,对联是“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在右边墙上写中心宗旨,左边墙上划了花果山远景图。并当场题词,希望漳浦:四时有不谢之花,长年有不缺之果。大大鼓舞了漳浦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发山海的信心。
  乐在青山碧海间
  ——黄步翔的山海情结
  程德源
  二十五年前,人们在担心山秃了怎么办,天旱了怎么办,浅海上的小鱼小虾值不了多少钱怎么办,这些怎么办里还有更多的怎么办以及对前景的迷惘,在缠绕着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绪与思索。二十五年后,即1983年至今跨过新世纪的2008年,人们从开阔的视野里,看到群山无处不绿,沟渠细水长流,垦区鱼腾虾跳,大田葱绿稻黄。于是,农村里的百姓们,经常会在丰收喜悦的日子里,念叨一个名字——黄步翔。他当年以“敢负子孙债”的胆略,向国际银行举债9000万美元,在省委老书记项南的支持下,率领漳浦县干部齐心协力,带领75万人民以开发建设“五个中心”的模式,“大念山海经”。而今,有金漳浦之称的大地上,终于“黄土变成金”,碧海中收获着喜悦,青山里收获着丰硕。一跃葱笼八百旋,梁山鹿水尽欢颜。虽然眼下龙眼荔枝价格不济,但鲍鱼扇贝却是身价席珍,梅李香蕉芒果价也适中,比起当年的荒山废滩无法经营之状,人们怀念老书记黄步翔的功绩贡献,自然也是人心所至,得恩思报的古之常情了。
  当年的县委黄书记,今年也已77岁了,属猴的。念山海经那会儿,他老说自己属猴,就是要大闹花果山,开发水簾洞。现在老人到那里去呢,许多人在打探。老县委书记没有走远,退休后的十几年,他和妻子一直在漳浦当年首度开发花果中心的顶马山上(现叫龙山品种园),租赁了一座约65亩的未经开垦过的小山包,把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全部投资到山上。经过13年的惨淡经营,如今满山翠绿,亲手栽种的荔枝、龙眼树,绿荫成林,正进入盛果期,亲手饲养的鸡鸭一群群、一批批。每到收获的季节,硕大的龙眼、鲜红的荔枝堆满技头,压弯了枝条。果园的顶部黄书记用人家拆下的铁条模板盖了个小屋,供夫妻栖息之所,并美其名曰:“荔眼山庄”。小屋前的廊柱上悬挂着项南同志到漳浦观察时的题词——大念山海经、黄土变成金的对联。对联经风吹日晒剥落损害,13年中更换过4次。去年干脆请人精制铜字镶上,来个“永久牌”。从这件小事中,使我们从更深层面上看到老书记的山海经情结,对漳浦工作、漳浦人民的关注情结,真所谓对联动人,景致动人,情感动人。
  老朋友、老部下经常上山看望被中央电视台戏称为厅级农民的黄步翔。老人家也喜欢和大家谈一些“大念山海经”的往事。他最常说的几句话,我想大家也是喜欢听的。他说:“我是农民出身,当了县委书记,就是要为农民多着想。当官就是那么一回事,是组织上信任你培养你,你就得一心一意工作,为人民谋福祉。在漳浦13年多,领导也多次考虑过给换岗提升,但我老觉得山海经没念完,一再请求留下。现在我也不后悔,我做到了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虽然目标没有完全达到,但意是尽到了。老太婆(指妻子老陈)常常埋怨我,在漳浦忙了大半辈子,退下来后要求县领导给亲孙儿安排个合同工都不肯帮忙……买官卖官没有好下场,买工卖工也不值得,还得靠自己本事。品行要端正,当官的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一失足就成千古恨。”老书记言传身教,语重心长,话语掷地有声。
  黄步翔在和老部下谈大念山海经历史时,也每每叨念当年那些勤勤恳恳的同事和部下。黄步翔念山海经,始于1981年底,当时在领导层里,大伙的心思不尽相同,反对的意见时有出现。“黄大炮”“给子孙负债”的骂声也时常有之。但这位“大炮书记”也不示弱,他在1983年春节后的三级扩干会上再次出语惊人:现在听说有用锯子锯石板,你相信吗?反正我相信。打飞机就得用高射炮,搞建设,就得放宽眼光看世界。1983年县委班子换届,新班子成员多数从农村基层提拔上来的,念山海经的心也渐渐齐了,于是念山海经的大行动也就开始了。老书记现在念叨的几个名字:黄色周(副书记)、戴全成(副书记)、杨燕诗(县委常委)、陈辉(县委常委),还有卢亚来、张如崧、吴启明、邱德建、毕孝绳、林新安、郑党等,都是当年大念山海经的领军人物。黄色周还以县委副书记身份首先在大南坂承包近千亩的山地搞开发,种上了凤梨和荔枝龙眼。杨燕诗也在家乡承包荒山搞了一个家庭果园,带动全村人向山进军。戴全成、陈辉、林新安分工分管开山和垦海,这些领导不分白昼黑夜,尽其所能尽其心智,不少人后来都因劳成疾,其中陈辉英年早逝。
  黄步翔也喜欢说到当年大胆启用5个有大学学历的青壮干部领办花果中心、水产养殖中心、糖蔗中心工作,引导知识分子投入漳浦山海开发。他说:有了正确的决策,关键就是用人,一是能正确领会县委意图,二是有发动群众作群众工作的能力,不然老百姓不理解不行动,三是能吃苦耐劳,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每说到此,他总会有所叹息:叹息的是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心里的小九九都在所谓的“进步”二字上,少管事、多请示;少说话、多倒茶,少栽刺、多种花;你说这行吗。当年我拉出来使用的五个大学生,搞了三年,这些同志就没有计较名利,现在山上花果茶、田里蔗粮蕉,海里鱼虾贝,物质变丰富了,五个人功不可没,值得现在年轻干部学习。
  你到黄书记现在的“山寨”里,如果你没急着要走,老书记会拿出自己用“青仁乌”(一种大豆)米酒招待你吃午饭,那一定是个绝对平等对话的“家宴”。从山说到海,从小孩说到大人,从儿子说到媳妇,什么都可以聊。老书记刚从市人大副主任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身在官场,疲惫不堪,身患糖尿病、高血压、胃病、冠心病和肥胖症,在漳州8年住了8次院,而且越住病越多,身子越虚弱。于是他下决心重返山水间,再与山海为伴。在新鲜空气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健康。他花了一礼拜时间找了一块少人问津的沙砾山包,按照条壕式方法开挖水平梯田,然后用工资、用赊帐方法,买蘑菇土、买“咸土皮”、买花生藤、买豆饼混合做基肥,填满条壕。次年,再挖穴,又施足有机肥料,如此5年,终于把土质瘠薄的砂砾地养成果园地,种上了荔枝、龙眼、枇杷。之后又根据山上缺水的状态,在山下挖了一个小山塘,起初是挑水上山,后来安上一部小型抽水机把山下的水盘到山上屋里的小水池,再用塑料管通到园里搞滴灌,成节水灌溉示范。尔后,在各单位的支持下,通上了电,安装了电话、电视机,2002年,在民营企业家黄全和的赞助下,又修了一条盘山水泥路,“荔眼山庄”终于有模有样了。至今,黄步翔在山上又呆了13年,与做了漳浦13年县委书记时间恰是相同。这13年里的艰辛,也许只有老书记的妻子才知道,遇上老伴埋怨,老书记还是一切照旧,那“哈哈哈”的爽朗的笑声,还象当年一样粗犷豪放乐观豁达。当然,这时黄步翔的笑声里,也透着常人的情感,也会愁这愁那的,会愁资金不足,会愁果子价格不看好。1997年,他花钱到海南岛去引进了一批妃子笑、糯米糍一类的荔枝品种和水南1号2号一类的龙眼品种,想方设法改良果树品种,有好的品种才能卖个好价钱,这是一个常规果农的正常心态,老书记也如此,开山种果就要讲效益。笔者调到科协后,常上山去看望他老人家,提起搞科普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果农走出传统农业的束缚,建设高水准、高质量的果园,老书记满口应承,在99年就搞起了果园综合改造、节水型灌溉、果树嫁接更新、山地土壤改良等示范项目。十多年来,老书记的果园成型了,周边的果园也在妨效,整个龙山水果品种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无尽生机。这个龙山品种园,是友人给起的名字,因其山势如条游龙,大家就给这个当年的砂砾山丘命名龙山这样吉祥的好名字了。老书记曾开玩笑说,我这只猴制服了海龙王,要大海变成蓝色银行,猴子自己的窝也要搞好,漳浦这块宝地要成为绿色银行。
  二十五年过去了,当年参加大念“山海经”的中年人成为老头子,当年的青年人也大都年逾耳顺之年。他们都是大念“山海经”的见证人。见证过当年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也见证几多遗憾、几多辛酸。见证今天的碧海银滩、林涛绿浪。当年项南同志的预言——“四时有不谢之花,常年有不缺之果”早已实现。
  老书记在龙山品种园里的13年里,是他第二次履行大念“山海经”。这些年,虽然没有当年千军万马的叱咤风云壮阔场面,唯老书记夫妻二人实实在在厮守山头,伴着清风明月,伴着风雨冰霜,也伴着硕果累枝的喜悦。说来也怪,过去老书记身上的各种毛病,现在全都不见踪影,他每天一餐喝二两米酒,吃自己种的菜,粗茶淡饭,日子过得挺自在的、挺充实的。他的这一生,注定与山海结缘,乐在碧海青山间。山魂海魄,实实在在地烙印在他老人家的情感世界里。
  山和海是有灵性的,漳浦人也是多情义的。
  林涛绿浪涌群山
  ——漳浦林业30年散记
  林金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光阴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漳浦林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兵,笔者亲历改革开放30年漳浦林业的发展变化,从漳浦山河大地由秃到绿的巨变,深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伟大。深感今天青山绿水的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开创漳浦林业的新篇章。
  这30年,是漳浦林业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漳浦林木种苗事业迅速发展、造林面积最大、质量最好、成效最快,造林管理最规范的时期;也是林政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森林资源迅速增长的年代;是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年代:也是花卉业从无到小,从小到大、成为漳浦重要产业的年代;是漳浦从荒山超百万亩的全省落后县变成全省30多个沿海县(市、区)中的林业“强县”的年代。国家林业部授予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省政府授予漳浦县“造林绿化达标县”;2000年,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授予漳浦县“中国花木之乡”,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漳浦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改革开放30年,森林资源快速增长。从2007年森林资源续档资料与1980年林业区划资料对比看出:有林地面积从1980年的509630亩增加到2007年的1605769亩,净增1096739亩,增长315.08%;荒山从1980年的1064111亩到2007年的121856亩,净减942255亩,减少88.55%;林木蓄积量从1980年的47.9739万立方米到2007年的140.2万立方米,净增加92.2261万立方米,净增192.24%,年平均净增3.53万立方米;林地绿化程度从1980年31.7%到2007年91.7%,净增60%,年均净增2.22%;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17.3%到2007年的53.96%,净增36.66%,年均净增1.36%。如今的漳浦,一座座山峦披绿装,一条条溪流水澄清,千山绿涛澎湃,万壑百鸟和鸣。
  育苗改革力度大,良种壮苗促丰产
  苗木是造林物质基础,有了良种壮苗,新造林木才能速生丰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漳浦绿化步伐,我县吸取八十年代初从外县调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教训,提倡自育苗、自造林,狠抓育苗机制改革,育苗技术创新。过去粗耕粗作大田育苗变成按“标准育苗”,育苗实现“专业化、容器化、标准化”,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2008年共育各类苗木合格苗52341万株(不含花卉、园林绿化、果苗)。其中裸根苗类:木麻黄1610万株,桉树340万株,松类30116万株,相思类2440万株、其他1903万株;容器苗类:木麻黄680万株,相思类816万株,桉类13658万株、松类1646万株,黑荆845万株。
  育苗机制改革主要有:从过去合同计划育苗到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化育苗;从由林业局统一苗木包销到育苗户自育自销;从由林业局支付苗木款改为造林单位支付苗木费;从由林业局补助育苗户到育苗户自负盈亏。经过不断改革,到1998年全部取消合同苗,由育苗户自行育苗、销售。许多有经验的育苗户选择交通方便、立地条件适宜地块办起育苗场。如今全县有注册办证育苗场11家(不含花卉,园林果苗)。新育苗木除满足本县造林外、湿地松、木麻黄、桉树、优良相思容器苗还销往全省各地。
  育苗技术推广和创新方面:一是大力推广和摸索容器育苗技术,1984年大面积推广柠檬桉容器育苗技术、培育柠檬桉容器苗,建设赤岭、长桥、赤湖西潘、半石等柠檬桉基地,1989年又摸索湿地松、台湾相思容器苗营养土配方及育苗技术,1989年后大量培育湿地松和台湾相思容器苗;1995年摸索木麻黄容器苗营养土配方及育苗技术,1996年后就大量培育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苗的容器苗。1992年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82.8%;1997至2005年后,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94.3%;2005年后,容器苗占同期育苗的98%以上。二是苗木繁殖采用新途径。过去用种子培育实生苗,苗木分化严重,特别是从病虫树或未成年树采集的种子育苗质量更差。80年代后开始摸索苗木无性繁殖技术,现已推广巨尾桉、卷荚相思等的扦插技术,推广巨尾桉组培技术,并还成功培育桉树、香樟、黑荆等50多种林木果树组培苗。从2003年起,每年可培育1000多万株巨尾桉组培苗供造林;1996年还探索成功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从1997年起,平均每年育70万株左右木麻黄优良品系水培苗供给本县及龙海、云霄等县、(市)育容器苗造林,既保持了母树优良性状,又加快育苗速度。
  强化措施抓造林、百万荒山披绿装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漳浦营造林事业最辉煌时期。这个时期,党委、政府最重视林业,造林面积最多,造林质量最好,成效最快。1992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提前一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199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绿化达标”,多次被省评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县。由全省有名的荒山超百万亩落后县变成“林业大县”,全省三十多个临海县(市、区)中的林业强县。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造林2262947亩(1988年后每年上报的面积都是实的),是前三十年(1949—1978年)造林面积1475654亩的1.54倍。
  一、党委、政府重视,措施有力。
  1980年林业区划统计结果,漳浦有荒山1064111亩,是全省五个荒山超百万亩的县之一,引起县委的高度关注。县委书记黄步翔看到林业问题严重性和重要性。为了改善漳浦生态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漳浦经济,县委、县政府决心把林业抓上去。黄步翔等主要领导跑遍漳浦山山水水,决定在各乡(镇)结合部的远山、高山和大、中型水库集雨区创办林场,造林绿化,并于1982——1983年先后组建十个县办林场(其中马口林场于1986年10月移交市林业局管理),利用农行贷款和县财政每年拨出资金支持造林和林业管理;其次县建立“花果中心”,引导全县人民包山种果,加快近山低山绿化,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加快沿海地区绿化步伐,建设沿海绿色长城,促进沿海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8年起,在全省沿海县的临海乡(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每期五年,由国家和省投资。”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定》,要求“全省狠抓七年,完成宜林荒山的造林绿任务……即‘三’是指三明、南平、龙岩、厦门等地市3年内,‘五’是指福州、莆田、漳州、泉州、宁德等地市5年内基本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和疏林地封育、改造任务;‘七’是指全省在7年内实现绿化八闽大地目标”。此项任务简称“三、五、七”工程。198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平和县召开全省实施“三、五、七”造林工程动员大会,声势浩大的“三、五、七”造林工程高潮在八闽大地掀起。漳浦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于1989年8月以浦委(1989)26号文作出《关于三年绿化荒山、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全县党、政领导必须高度认识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感,切实把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形成全党重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气候,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真正抓出成效来”。从1990年起,全县掀起“三、五、七”造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潮。经过3年艰苦奋斗,成绩显著。经省林业厅验收确认,3年造林合格面积(成活率85%以上)504370亩。在三、五、七造林工程结束后,在没有大规模造林投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全省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二期项目的机遇,切实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造林,同时采取强有力措施护林和补植,确保三、五、七造林小班都能成林,于199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绿化达标”。面对林业大好形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实现绿化达标后,要清醒认识存在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建设林业强县。”于1996年3月召开“全县林业工作会”,县长洪德庆在报告中指出:“实现绿化达标,只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第一步。”“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林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增强加快发展林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加快林业两个体系建设步伐,努力把我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资源永续利用、科技兴林先进,绿色产业发达、林业实力雄厚的林业强县,经过5年努力,力争跨进全省先进行列。”会后,全县人民按县委、县政府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林业工作,全县掀起沿海防护林二、三期工程建设高潮,生物多样性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竹业和名特优经济林工程的建设高潮;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用材林基地,名、特、优水果基地,绿麻竹基地,花卉和森林旅游基地,增加有林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资源质量,使漳浦林业从以生态林业为主变为生态林业、产业林业同步发展,扎实地向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迈进。200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漳浦生态林业和产业建设全面发展大好形势,又作出“关于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引导漳浦林业向更高水平林业强县迈进,提出“要深刻认识新时期漳浦林业重要地位、作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林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承担着建设绿色家园和发展绿色产业双重任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有良好森林生态作支撑。因此,在漳浦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重要地位;在加强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在参与海西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改革创新,建立以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机制;立足开放搞活,发展以闽台、港、澳、侨、外合作为特色的外向型林业;立足科技兴林,构筑以种苗为先导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立足以法治林,立足统筹协调,促进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城市林业与乡村林业协调发展,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使漳浦林业生态更加完备,产业更加发达,科技更加进步,管理更加先进,市场更加开放,效益更加明显,为福建绿色海峡西岸建设作出应有贡献。”2005年起,全县按县委、县政府的新要求,掀起林业生态建设、产业体系建设新高潮,向林业跨越式发展迈进。县委、县政府在林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适时地做出重要决策,组织具体实施,这是漳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林业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保证。
  二、造林管理机制改革,极大提高造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狠抓造林管理改革,做到造林工程化、专业化、容器化、标准化、投资规范化,经营体制多元化。造林工程化是指造林也和盖房子一样,要进行规划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和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造林,也称工程造林;原来,领导知道那里有荒山,春季就组织群众到那里造林,责任心不强,技术差,造林质量差,1988年后,造林前一年必须对将造林林地详细踏查,按技术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报省林业厅审批,次年按批准的小班、面积、树种及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造林。造林专业化是指采用专业队造林。原先认为造林人人会、造林季节到了,就来个群众运动,上山造林,造林成效极差。从1983年办县办林场后,开始组织有一定造林基础的人组成专业队进行造林,造林成效有所提高。1988年后,随着省厅对造林面积验收严格和投资结算规范化,为确保按省厅批准的小班造林面积百分百达标,争取到投资,所以从1988年起,采用有2年以上成活率百分百达标的专业队(有资质的工程队)签订合同承包造林,明确造林小班面积,树种、技术要求,年底成活率指标,合格面积投资标准。由于造林专业队权、责、利明确,责任心强,又有多年造林经验,所以造林成效大大提高。1999年实施沿海防护林国债建设项目后,还实行专业队投标造林。造林验收标准化是指年度按省林业厅批准的小班造林后,于每年10月份由县林业局按省厅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自查,把合格的小班汇总上报,省林业厅于年底派技术人员到实地逐班核查,最后确认年度全县造林合格面积。1988年以前,年度造林面积由各县自报,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上报面积有水分,有的戏称“按每年上报面积,漳浦土地都可栽好几遍了。”从1988年后上报和省林业厅确认的造林面积都是实的。造林容器化是指造林用苗基本采用容器苗。原来造林都是用裸根苗造林,由于裸根苗造林受造林季节、造林时及造林后雨量的制约,造林成活率很不稳定,老错过季节造林或造林后遇少雨干旱、成活率极低;一些阔叶树(如桉树、相思树)裸根苗造林虽然成活了,也长得很慢。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新造幼树的生长量,从1984年开始,不断摸索用容器苗造林,1985年起柠檬桉造林基本上用容器苗造林。随着容器苗育苗技术的推广,用容器苗造林的树种逐步增多。1992年起,用容器苗造林面积达80%以上;1997—2005年用容器苗造林面积达94%以上;2005年后,容器苗造林面积占98%以上,现在只有湿地松还用一部分裸根苗造林。改用容器苗造林后,若造林后半个月内能下场雨,成活率都可达90%以上,而且新造幼树生长快,特别是桉树、相思树、木麻黄生长量都可提高三倍以上。造林投资规范化是指省厅在批准造林设计书时,同时下达各对应树种、林种的投资标准,预拨部分造林资金。第二年年初,再据省厅派员验收确认县上年度各林种、树种合格面积和对应投资标准结算下拨造林投资。确认的合格面积少、结算投资就少。县林业局与造林专业队的投资结算也按省厅验收的该专业队年度造林合格面积和对应的标准进行结算,这就促使造林工程队必须掌握好各个技术关键按技术要求施工造林,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赚到钱。从1988年以后,省厅对县造林投资,县林业局与造林专业队结算都采用该制度进行结算。此外,造林经营体制改革力度大,出现国有、集体、个私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引入个私经营林业、林农利益有了保障,大大调动个私发展林业积极性,目前,个私林业发展很快。
  三、林业基地建设规模大,成效好。
  1、海岸建起绿色屏障。漳浦海岸线长达216km,其中沙岸130km,是全省海岸线长度居第二的县,所以历史上风沙灾害严重。沿海沙地土壤脊薄,产量低,民间流传“种花生买(不会)结仁,栽番薯买(不会)倒藤”。为了加快沿海地区绿化步伐、抵御风沙灾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8年起,在全省沿海县的临海乡(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我县从1988年起共开展四期,第一期1988~1992年;第二期1993~1997年;第三期1998~2002年,第四期2003~2007年。每期前一年都进行总体规划和第一年年度作业设计。经省厅批准后,按设计要求组织专业工程队造林,县林业局加强造林施工指导和监督,每年都按量按质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造林任务,每年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任务占全市的1/3左右。特别是1999年争取到全省首批八个国债投资沿海防护林项目县后,加大投资规模,加强工程监理、严格验收。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5年共争取致到国债投资969.1万元,省配套资金98.26万元,造沿海防护林92487亩。经省厅各年度验收,从1988~2007年共营造沿海防护林361144亩。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树种搭配科学,林种结构合理,基干林带基本合拢,防护功能较好的沿海绿色长城,改善了沿海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1995年前后,原来产量极低的赤湖东城村,月示村成为县里的丰产示范片。由于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于1993年4月3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指挥部在漳浦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作会议。”总指挥、副省长童万亨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建设经验,表扬先进,部署第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按照会议安排:当时分管林业的陈辉副县长在会上介绍我县实施第一期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建设经验,参会的200多名代表分二路参观了我县深土镇、赤湖镇、佛昙镇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对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十分赞赏。1996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漳浦县“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县”;2000年,省林业厅授予漳浦县“1999年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营造林先进单位”。
  2、用材林基地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仅有中西林场及石榴、长桥、赤岭等少量发展杉木用材林,但因漳浦立地条件差,杉木产量低,病虫害多,80年代后很少再栽杉木,重点发展柠檬桉、湿地松用材林基地,全县发展了石坑林场、眉力林场、赤岭、石榴等的柠檬桉基地6万多亩,但因柠檬桉要求较肥沃的土壤,所以难以大规模发展柠檬桉基地。1984年,中西林场、下蔡林场引种湿地松,表现耐脊薄、抗风、病虫害少、树干直。1989年在赤湖、东城、亭里、沙荒场及深土金塘岭种植一万多亩湿地松,表现很好,至1995年县湿地松用材林基地有8万亩。1990,县林业局从省林科院引进巨尾桉容器苗1万株在石坑林场种植100亩,虽然造林后只抚育施肥一次,但长势仍很好,当年抑闭成林,六年后砍伐,每亩出材4.0立方米,人们看到巨尾桉的希望,当时想推广巨尾桉用材林栽培,但因当时龙眼、荔枝价格高、种果方兴未艾,所以巨尾桉基地发展不起来。到了2000年荔枝、龙眼价格大跌,种果已没效益,同时,2001年省政府出台鼓励个私造林优惠政策,市林业局大力推广巨尾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2001年掀起了种植巨尾桉速丰林热潮,出现了象王建春一年栽巨尾桉1700多亩的典型,县里召开现场会推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种巨尾桉的希望,长得快,当年可郁闲成林,一年平均长4m多高,价格又好,一个种巨尾桉速丰林的高潮迅速掀起,人们象原先找地种荔枝一样找地种巨尾桉,巨尾桉用材林基地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全县有用材林基地34万亩,其中巨尾桉30万亩,优良相思2万亩,湿地松2万亩。这些用材林基地都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进行造林、抚育。如今,一片片巨尾桉林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三十万亩巨尾桉用材林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7万立方米,一年可新增价值8000万元以上。一年的生长量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全县森林蓄积量总和的60%。
  3、名特优水果基地建设。1984年,县委、县政府引导人民大念“山海经”,引导和鼓励农民承包低山、近山种植见效快、效益高的荔枝、龙眼。大力推广荔枝、龙眼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及“福眼”等龙眼新品种,新栽培荔枝、龙眼投产快、产量高、价格高。早载荔枝、龙眼的农户都获得丰厚利益。90年代起掀起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名特优水果,建设名特优水果基地热潮。不仅农户,还有许多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也纷纷包山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名特优水果,不但加快荒山绿化步伐,也增加了果农收入。我县荔枝、龙眼、名特优水果基地建设发展快、规模大、质量高,因此,中国经济林学会于1996年12月在我县召开“全国经济林建设研讨会”,我县有二篇文章在会上交流。据1998年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全县有荔枝、龙眼、杨梅名特优水果基地69万多亩,其中荔枝47万亩,龙眼22万亩。但是,1999年10月9日的台风和12月22日严重霜冻使漳浦的荔枝、龙眼树损失惨重。同时,由于荔枝、龙眼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采收时间短,且保鲜难度大等原因,从2000年起荔枝、龙眼价格大跌,甚至到了收不回当年成本的地步,雇工管理的果园更是亏本。因此,逐步放弃果园管理、甚至抛荒,2003年后逐步改种巨尾桉。荔枝、龙眼名特优水果基地规模逐步缩小。
  4、黑荆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黑荆木材可制刨花板、造纸;枝桠可培殖食用菌,树皮可提取栲胶,是优质工业原料林。1988年,为了加快黑荆工业原料林培育,满足市场对栲胶的需求,省林业厅统一规划漳州市的华安、南靖、长泰、漳浦、平和为黑荆工业原料林基地县。该基地由省林业开发公司投资、管理,漳州市成立漳州市黑荆林场,各县设分场,人、财、物隶属于漳州市黑荆林场。省规划漳浦建设3万亩黑荆基地。我县接任务后,于1988年7月成立“漳浦县黑荆基地建设指挥部,局长任指挥,后改叫“黑荆分场”。1988年8月正式启动,指挥部队员进驻梁山林场白花洋山上,组织工程队上山整地,育苗、造林。经省设计院逐年实地验收,1989年完成造林3799亩,平均高1.5m,地径2.0cm;1990年造林7200亩,平均高2.0m,地径2.40m,至2004年,全县共完成黑荆基地造林30000亩。除1989年造林因林地海拔高、风大、生长量未达标外,其余各年度高生长,地径平均值均超过省林业厅规定的技术指标。1991年,省林业厅赖纪锐厅长带领各相关处、室领导到长桥镇割后村黑荆基地考察,对漳浦县割后村黑荆基地造林给予充分肯定和推广。但因黑荆种源地理分布原因,不少黑荆树造林第二年就开花、结籽,影响树干生长;其次,1994年后,栲胶需求量大减,所以从1995年起不再新栽黑荆林。
  5、绿、麻竹基地建设。南浦乡是我县的毛竹之乡,但从90年代初起,毛竹发生枯梢病,不宜再扩大毛竹栽培面积。1995年,县林业局引导南浦、赤岭、石榴等内山乡大力发展麻、绿竹致富。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考外地经验不断摸索适合漳浦气候特点的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使新栽的绿、麻竹第二年就可投产。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栽培的麻竹第二年可收回成本,新栽绿竹第二年每亩可盈利1000元左右,群众看到栽麻绿竹收益不错,纷纷栽培麻、绿竹,南浦乡马苑村不少农户把耕地种上绿竹。南浦马苑村、赤岭乡大墘村已成为“绿竹村”,南浦绿竹上市早、价格高,许多农户种绿竹致富。目前,全县有绿竹8300多亩,麻竹林5000多亩。
  6、森林旅游基地建设。现已规划三处森林旅游基地。一是县城东北角的东罗岩森林公园,2004年已把东罗岩森林公园山地补栽上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等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山地绿化已完成,以后,逐年增加主景区的绿化树种植,逐步实现绿化、美化、香化,做到四季有花香。其二是拟在眉力林场建立“漳浦白鹭森林公园”。2000年初,聘请福建林学院园林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于同年9月形成“漳浦白鹭森林公园”设计文本,该公园以眉力水库及圣能寺为中心区的3750亩范围为公园一期景区,该区有青山碧水和省重点保护植物油杉林,还有黄咀白鹭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其三是规划以梁山山脉奇峰异石、天然阔叶林等良好自然景观建立梁山森林公园,发展森林生态游。
  7、绿色家园创建扎实推进。2006年开始启动“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工作,我县认真做好“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规划,扎实组织实施,二年多来,已建成包括长桥东升村,下美黄埔村,赤岭山坪村等13个“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示范村,共种植降香黄檀、沉香、香樟、重杨木、巨尾桉、卷荚相思,马占相思等名贵或优良树种20多万株。
  8、花卉基地建设展辉煌。花卉产业是改革开放堀起的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家庭庭院到大田种植,从付业变为主业,成为漳浦的特色产业,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有个体户收购群众庭院栽培的榕树盆景等销往漳州、厦门等地。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家庭及公共场所摆花观赏越来越多,种花、卖花成了致富新路。精明的沙西人开始利用庭院和石板屋顶培育榕树盆景。“漳州市林业中心苗圃、闽南花卉中心、福建省金三角园艺发展有限公司”等在马口相继成立,为我县花卉业发展起了带头、示范作用,出现了许多花卉种植大户、企业。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把花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和漳浦花卉发展规划,利用每年“海峡两岸花博会”商机、招商引资、开拓市场、狠抓科技兴花,提高花卉产业效益,逐步使花卉产业从朝阳产业到成为我县重要产业。如今,从马口到盘陀岭隧道口百里花卉走廊基本形成,榕树盆景栽培已遍布全县19个乡(镇)和3个农场,马口已成台商投资培育蝴蝶兰等高优花卉的热土。目前有50多家外商在漳浦创建花卉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130多家花卉栽培企业和3000多个花卉种植大户,花卉从业人员5万多人。2007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4.8万亩,花卉销售收入5.4亿元,花卉出口创汇860万美元。配有大型电子屏幕占地1万平方米的“漳州花卉超市”于2001年元月8日在马口花博园隆重开业,标志着我县花卉交易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榕树盆景、蝴蝶兰、仙人球及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等漳浦特色花卉已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6月,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漳浦县“中国花木之乡”,授予沙西镇“中国榕树盆景之乡”,同时还命名“马口花卉批发市场”为“全国花卉重点批发市场”。县林业局、质监局技术人员为“漳浦沙西榕树盆景发展有限公司”起草的“沙西榕树盆景企业产品标准”经市、县有关专家评审通过,于2002年5月31日开始实施。同时,“沙西榕树盆景原产地保护规划”于2004年由国家质检总局认证通过,准予施行。我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予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人参榕生产技术规模和质量等级”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评审通过于2005年8月发布,12月1日起实施。将使我县榕树盆景生产标准化和受到“原产地保护”,榕树盆景生产发展更快、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效益更好。
  9、县办林场发展壮大。1982—1983年相继创办十个县办林场,即石坑林场、灶山林场、梁山林场、眉力林场、后井林场、坪水林场、祖妈林林场、官浔林场、大峰山林场、马口林场。1986年10月,马口林场被市林业局接管,设立“漳州市林业中心苗园”,全县保留石坑林场等9个县办林场,经营面积427600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5.9%。办场之初,县办林场有林地67000亩,其余为荒山和疏林地。县办林场成立后,利用农业银行贷款造林,1988年以后,县林业局利用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三、五、七工程、世行项目等向支持县办林场造林。林场人扎根深山、艰苦创业,加强管理,造林护林,经过十几年奋斗,昔日荒山基本绿化。至1995年,9个县办林场有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达到390637亩,其中果树13999亩。绿化程度从办场之初的15.8%提高到91.4%,林木蓄积量从办场初的12.6万立方米增长到30万立方米。2002年后,随着速生丰产林工程启动和林权制度改革,县办林场的山地发包给个私业主营造速丰林。目前,县办林场一手抓生态公益林管护,一手抓速生丰产林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多种经营,林场日益巩固发展,森林资源增加了,林场质量提高了,成为漳浦重要的林业基地、绿色银行。至2007年,县办林场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达425800亩,绿化程度达99.6%。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占全县林木蓄积量的47.8%。其中有速生丰产巨尾桉14.7万亩,卷荚相思1万亩,蓄积量57万立方米。
  科技兴林,助推林业快速发展
  八十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贯彻邓小平“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指示精神,狠抓科技兴县。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结合本县林业生产实际需要引进和推广,或探索适合漳浦气候,立地条件的优良树种,先进育苗技术,造林技术,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新造幼林速生丰产,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业生产力大发展。
  1、育苗技术推广与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和创新容器苗技术。1984年引进柠檬桉容器育苗技术,1984—1987年每年培育柠檬桉容器苗50—100万株,促进柠檬桉基地建设。1988年又探索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1989年后大力推广湿地松容器苗培育,改变湿地松只能在早春的下雨天造林限制,加快湿地松用材林基地建设;1990年后又开始摸索台湾相思、木麻黄容器苗培育和裸根苗、容器苗造林后幼树生长对比实验,培育大量台湾相思、木麻黄容器苗,不但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且生长量分别提高3倍和2倍。二是推广巨尾桉等林木组培技术,为优良母树快繁找到捷径。1993年,漳州林木组培中心在马口成立后,引进广西巨尾桉组培技术,推广巨尾桉组培育苗。从1993年一1997年已成功培育巨尾桉、香樟等46种组培苗250万株。至2008年已培育巨尾桉组培苗5000多万株。目前,漳浦已建了3个组培室,仅2008年就育桉树组培容器苗1600万株,供给本县及外省、市、县造林。其三探索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育苗取得成功。为了快速培育优良品系木麻黄容器苗,改变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和成活不成林的局面。1995年,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考省林科院相关资料,自行摸索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技术,经过两年实践终于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苗,提供本县及龙海、云霄等培育木麻黄容器苗。用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而且生长快,造林2年就可成林。
  2、造林技术推广与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和工程造林技术。从1984年开始,造林就逐步改为容器苗造林,1992年,用容器苗造林面积占80%左右;2000年以后,用容器苗造林占96%以上。用容器苗造林使造林基本不受季节限制,更不必冒雨造林,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1988年开始推广工程造林。推广容器苗和工程造林技术,使造林实现质的飞跃,成活率大提高,新植幼树速生丰产。二是大力推广和探索桉树、优良相思、湿地松、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199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巨尾桉,优良相思、湿地松、麻绿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新造林木速生快长,桉树1年郁闭成林,平均高达4m多,立地条件好的可达6m,六年可主伐;优良相思、湿地松2年可成林,10年可主伐;新植麻、绿竹比粗放经营早2年投产,产量增加2倍以上。其三是沿海沙荒地木麻黄采伐迹地更新技术探讨取得较好成效。1988年之前,沿海木麻黄砍伐后再用实生苗的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仅30%左右,病虫害多,经多年补植,也是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多是灌木状残次林。探讨沿海沙荒木麻黄采伐迹地更新技术及适宜更新树种成为当时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试种、摸索,找到采用优良品系木麻黄、湿地松、厚英相思块状或带状混交及配套造林技术,取得较好成效。赤湖、深土沿海沙荒地种植湿地松生长快、树干通直,优良品系木麻黄水培容器苗造的林分生长快,当年平均1.5m以上,第二年可成林,厚荚相思也长势很好,从1998年后,沿海沙地木麻黄采伐迹地都采样这种模式造林,更新效果好。
  3、新树种引进力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新树种引进力度很大,特别是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引进,促进林业经济大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湿地松和马占相思、大叶相思等30多种相思引进,90年代巨尾桉、尾叶桉和卷荚相思、灰木相思等的引进,增加了漳浦人工造林树种,筛选出巨尾桉,卷荚相思、厚荚相思、湿地松等适合漳浦大面积栽培的用材林树种。2006年从广东引进红树林新树种无瓣海桑和拉贡木,已在我县沙西、旧镇、六鳌等沿海滩涂种植700亩。目前,长势良好,可望成为防浪林的主打树种。此外,还引进抽木、椰子树、刚果12号桉、降香黄檀、沉香,以及夹竹桃相思、红花紫荆、兰花楹、火艳木、红花刺桐,大王椰子、假槟榔、华棕、海枣、黄金叶等珍贵树种,园林绿化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1000多种。降香黄檀、沉香已种植20多万株、柚木已种200多亩。
  4、森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推广大大减少“无烟火灾”损失。三十年来,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很大,成效显著。一方面是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从1979年开始,推广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基本实现有虫无灾,彻底改变过去松林被吃光枯死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还推广白僵菌、木麻黄毒蛾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木麻黄毒蛾也取得成效,木毒蛾发生面积逐年减少,虫口密度大大降低。2002年,引进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园蚧取得较好效果,松林恢复了生机。目前,已推广3万多亩,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森林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此外,我县于2004年在全省最先建立林业地理信息系统。2001年,省林业厅科技处、福州大学在我县开展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我县技术人员积极参予,经过两年多努力,建立了漳浦县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使森林资源管理进入现代化、信息化。
  依法治林结硕果,森林资源增三倍
  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3部林业法律,10件法规。6件地方法规和10多件部门规章相继颁布实施,严格采伐管理,凭证采伐、运输、持证加工。林地、野生动植物、名木古树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都有法可依,是森林资源保护步入法制化较规范的年代。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护,使漳浦森林资源较快增长。改革30年,森林覆盖率年均净增1.36%;林木蓄积量年均净增3.53万平方米。
  1、资源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狠抓依法治林,林政管理走上法制化。林木凭证采伐,木材凭证运输,持证加工、经营木材,培育和销售林木种苗。征占用林地必须审批,野生动、植物保护走上正轨,二次开展名木古树调查,全县811株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每年续档进行动态管理。
  2、林地管理进一步加强。林地是发展森林资源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过去人们对林地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占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毁林开垦、养殖、采沙、采矿、建房等屡有发生,使林地资源逐年减少。《森林法》发布后,逐步加强林地管理,集中整治与经常性查处结合,使林地管理常态化。如1993年、1998年、2004年进行全面清查、严厉查处、责令恢复。从1990—2007年共查处违法占地案件584件,面积4321亩,责令恢复原状,并处罚款634.4万元,有效保护林地安全。对因经济建设需要,确需占用林地的,县林业局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征占用林地报批材料,从1990—2007年共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29宗,面积6798.3亩,并按“占一补一”原则安排异地造林,增加森林植被。
  3、生态公益林保护步入轨道,日趋完善。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是实现林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1994年,当时分管林业的县政府陈辉副县长就以超前意识和敏锐思维提出“两型”林业构想,要求县林业局搞好漳浦县林业分类经营方案,一方面加强生态林造林、保护,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林业。200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生态公益林界定与保护工作的规定”精神,我县从2000年启动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编制了“漳浦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漳浦县生态公益林界定工作,全县共界定生态公益林83398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45.7%。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32990亩,占全县林业用地23.77%,主要是“山体坡度36。以上,土质脊薄、岩石裸露”的林地和“沿海岸线至第一层山脊及平地1000m以内的沙地,以及国防用地周围林地”如坪水尖、梁山、灶山、岩山等山脉;省级生态林40099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22.01%,主要是中、小型水库集雨区。2001年起,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全县聘用生态公益林护林员211个,分片包干管护,同时县林业局还组织造林工程队对公益林区补植造林。2008年,还开展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改革,使生态公益林管护更有成效。
  4、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林业发展。在1981年之前,林业经营体制是国营和集体。据1978年资料,当时全县国营林地261570亩,占16%,集体经营1372387亩,占84%。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让林业经营者有权、有责、有利,即具有所承包山地使用权、经营权、受益权,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大大调动个私发展林业积极性。1981—1982年开展林业三定,明确了山权、林权,谁经营谁受益,当时划给农户自留山89042亩,可以继承,引入个私经营林业机制。1982年,全县国有261570亩,占16%,集体1284245亩,占78.55%,个私89042亩,占5.45%。1983年,县委、县政府引导人民“大念山海经”,发动群众包山种果造林,但因林木经营周期长、受益慢,群众尚无包山种树积极性,只有马坪村陈友松联合体包山2000多亩种马尾松。而当时荔枝、龙眼价格高,受益快,群众种果热情高,纷纷包山种植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个私经营林业比例逐年增加。至1998年,全县个私经营林地达79785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43.8%。2000年起,大力推广巨尾桉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人们看到种巨尾桉的高效益。2002年启动了集体林权改革,更激发个私包山造巨尾桉、优良相思、湿地松积极性,个私经营林业迅速发展。据2005年资料,国有林权200556亩,占11.01%,集体林权410586亩,占22.54%,个私林权1210446亩,占66.45%。估计至2008年底,国有林权为180556亩,占9.97%,集体林权380536亩,占20.89%因(国有、集体又有一部分山被个体承包造林经营),个体1260446亩,占69.14%。个体经营后,由于山林权、责、利明确,造林、护林积极性大增,群众像种田一样经营林地,造林质量好,抚育管理到位,林木生长快,林分质量好。
  5、森林防火新举措,七年实现无森林火灾。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决贯彻《森林防火条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新举措,预防和尽量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危害,取得较大成效,1996年以后,发生火灾逐年减少、危害越来越轻。从1990—2007年中有七年实现全县无森林火灾,10年森林火灾均没有突破省规定的森林防火“双控”指标,仅1995年发生一起特大森林火灾,突破双控指标。防火工作新举措有:
  ①建立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省建立县级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县与乡(镇)场主要领导,乡(镇)场与村(工区)也建立防火责任制。
  ②建立防火信息及时报告制度。县防火办和各乡(镇)场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报告火情信息。
  ③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90年代开始,逐步建设木荷、杨梅、大叶相思、火力楠等生物防火林带,起到较好防火隔离作用。
  ④县建立骨干扑火队,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能迅速赶往火场有效扑火。
  ⑤采用先进扑火工具,如铁扫帚、灭火弹、风力灭火机等,提高灭火功效。
  6、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基本达到有虫(病)无灾。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森林资源的大破坏,所以我县森林资源基本上是文化革命以后新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森林病虫害发生较多,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克服了那种“农业病虫害都顾不上,哪能管到树木病虫防治”的错误思想,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森林病虫防治科技含量,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卓著成效,再也没有出现70年代那种成片松林被虫吃光、枯死的现象,从森林病虫“重灾县”变成防治工作先进县,森林病虫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基本实现有虫(病)无灾。
  ①森林病虫测报网络健全。全县建立以县森防检疫站和31个乡(镇)林场兼职测报员组成的测报网络。县林业局多次对测报员进行培训,测报员按要求开展测报,县森防检疫站对各测报点进行抽查,对提供材料不准确的点责令重新调查测报、纠正,准确提供病虫发生动态。2003年,漳浦县森防检疫站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站”。
  ②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之前,市、县一级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逐步展开,现已成正轨。一方面是抓好县域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如1989年、1999年、2005年分别开展本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发现我县已发生湿地松褐斑病,毛竹枯梢病,松突园蚧、刺桐姬小蜂等检疫对象,尚未发现“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检疫对象。其次是对县外调入的木材、苗木、种籽及木质包装材料加强检疫,严防检疫对象输入;对运出县外的木材、竹材、苗木、种籽、木质包装材料加强检疫,杜绝染灾于人。
  ③主要森林病虫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1979年开始,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虫取得卓越成效,松毛虫发生面积一年比一年少,危害程度一年比一年轻;应用白僵菌、木麻黄毒蛾核多角体病毒,人工采木毒蛾卵块等措施结合防治木麻黄毒蛾也取得成效,近10多年来,松毛虫,木毒蛾均未大面积发生,基本实现有虫无灾;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园蚧,取得很好成效,使片片松林恢复生机。多种苗木病虫害及时防治,使苗木正常生长,使我县成育苗和苗木调出大县。
  ④运用飞机防治森林病虫害。漳浦历史上共两次使用飞机防治森林害虫。第一次是1979年4月,当时因松毛虫,木毒蛾大发生,面积达20多万亩。省林业厅调查核实后决定用飞机治虫。当年使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化学农药和白僵菌,迅速控制虫害的危害和蔓延。第二次是1991年12月,当年越冬代松毛虫发生7万多亩,为较快控制松毛虫危害,用飞机喷洒白僵菌液,由于喷后天气较适宜白僵菌发育,防治取得较好效果。
  7、山林纠纷调处和县、乡界勘定取得成效。
  ①山林纠纷调处取得突破性进展。30年来,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山林纠纷的调处工作。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政府副县长陈桂味同志及90年代,时任县政府行政复议办主任戴鹏飞同志主管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后,使山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共调处了乡(镇)际、村际纠纷13起,其中乡(镇)际10起,村际3起,面积达800多亩,如霞美镇五社村与杜浔镇过洋村,霞美镇黄埔村与杜浔院边林,赤岭乡油坑村与玳瑁山茶场、白竹湖农场与马坪镇京野村……的山林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化解了矛盾,促进安定团结。
  ②县、乡界勘定工作顺利完成。为了利于安定团结,消除不稳定的隐患,国务院要求用五年时间完成省、市、县、乡、村界的勘定工作。据省政府部署,我县于1996年12月启动勘界工作,县林业局派出高级工程师参加县民政局开展勘界工作,至2003年基本完成县、乡界勘定工作。在市勘界办的支持下,在县勘界办和县山林纠纷调处办共同努力下,妥善调处了县际纠纷20处,其中,漳浦与云霄2处,漳浦与平和3处,漳浦与龙海15处。同时于2000年底前完成与云霄、平和、龙海225km的县界勘定,其中,漳浦——云霄县界25km、漳浦——平和界线35km、漳浦——龙海县界165km,这225km县界都沿线埋设了界桩。从2000年起,开展县内乡(镇)场际界线勘定工作。至2003年,完成全县31个乡(镇)场65条498.5km的乡(镇)场界线勘定,促进了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
  目前,漳浦林业人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创新改革,开放搞活,科技振兴,统筹协调,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使漳浦生态体系更加完备,林业产业更加发达、文化更文明、科技更进步、管理更先进,为实现漳浦林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推动漳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梁山秀、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繁荣的金漳浦即将到来。
  碧海银滩创大业
  ——漳浦水产养殖业30年
  陈木枞
  漳浦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省海洋大县,也是水产养殖大县。全县海岸线长267公里,有11个沿海乡镇(场)共76个临海行政村。海域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1.7倍,,其中滩涂面积161.3平方公里(24.2万亩)。有大小岛屿27个,海湾47个,水产养殖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沿海渔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从1990年至2007年,我县水产养殖产量逐年均居全省第一,这是漳浦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努力奋斗的结果。漳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她饱含着漳浦历届领导和全体人民创业的艰辛和汗水。
  漳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提高于90年代,并在90年代末基本形成现有的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以前,漳浦的渔业体制同全国沿海县区一样,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制度。解放初期,渔村各自组建渔业专业组,开展渔业合作化运动,由县政府水产科统一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和四定(定产值、定工分、定工具、定成本)的生产体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此时沿海渔民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和简单水产品粗加工,水产养殖份量较小。最大的养殖场有霞美山前泥蚶养殖场和沙西庄前泥蚶养殖场,养殖面积也只有一百多亩左右。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一大二公”的影响,渔民的积极性不高,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基本停滞不前。全县水产品均在1万吨左右徘徊,水产养殖产量只有1500吨左右,期间的1972—1975年呈逐年下降态势。
  改革开放后,全县水产品总量逐年上升,水产养殖占总量的比例加大,从改革开放前的15%上升到1983年的32%、1984年的42%,到1985年养殖、捕捞,各占渔业产量的半壁江山。2005年提升到84%,居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水产养殖产量占总量比例增长过程,客观反映我县水产养殖发展变化的历程,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发展战略的结果。200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36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占31.2万吨,养殖面积达29.5万亩。
  在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浓墨重彩的是时任漳浦县委书记的黄步翔。正是以黄步翔为“班长”的县委、县政府班子,乘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从漳浦县情出发,大念“山海经”,始终咬住山海开发不放松,带领全县人民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围滩造塘(池),养虾殖贝,开创漳浦养殖业新局面,为当今“耕海牧渔”的大好局面奠定扎实雄厚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漳浦水产养殖业发展经历了三次飞跃,形成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业的三大亮点、三大转折。一是70年代末起步,80年代兴起的对虾养殖热;二是90年代初的贻贝养殖热;三是20世纪初的鲍鱼养殖热。首先掀起我县水产养殖热潮的是对虾养殖。正是有对虾养殖热潮的兴起,才有随后第二次第三次的养殖热潮。
  70年代末,漳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海开发,县委书记黄步翔亲自挂帅,规划我县水产养殖发展蓝图,并付诸实践。
  1979年12月,在漳浦旧镇成立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漳浦公司。该公司既有公司经营运作机制,又承担着引导和推进全县对虾养殖业的职责,主要任务是通过多方融资,开发和扶持对虾养殖,并承担种苗的引进和产品出口业务。同年,漳浦县也是龙溪地区第一口虾池在前亭镇江口村建成,面积20亩,该口虾池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县水产养殖业大发展拉开了序幕。
  1980年,漳浦县第一个人工育苗室在漳浦县前亭镇崎沙村建成,隶属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漳浦公司,该育苗室也是当时龙溪地区第一个人工对虾育苗室。育苗室的建成投产以后,全县相继建有对虾育苗场(室)30多座,改变过去靠捕捞天然虾苗进行养殖的传统作法,为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提供基本条件,推动围垦建虾池的热潮。1983年,县委在竹屿成立了漳浦县水产养殖中心,养殖中心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县开展对虾养殖,既提供技术服务,苗种、饲料供应,又与国内外银行合作融资,发放虾池围垦和对虾养殖资金。同时,又开展对虾产品收购、加工、营销工作,努力做到种、养、加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中心主任由时任漳浦县委常委的陈辉兼任,并从水产局、海防部、农委等相关部门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到中心担任领导和技术骨干。还聘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水室主任陈明达任科技副县长,重点抓对虾养殖生产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力量。为了让陈明达带领的专家组能够安心在漳浦全力开展对虾养殖技术指导,黄步翔书记指示在水产养殖中心建专家楼,这在全省县级基地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县委的重视程度和远见卓识。
  漳浦县水产养殖中心下辖育苗场、饲料厂、冷冻厂、养殖场。建成的育苗场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对虾育苗场,育苗水体达3000多立方,每年育苗5000—8000万尾,共育苗98000万尾。于1984年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龙溪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漳浦县水产局合作,又开展“长毛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当年培育出合格亲虾1588尾,1985年生产出0.8—1.2cm规格的长毛对虾苗5376万尾,可满足4000亩虾池养殖用苗,为漳浦大面积推广对虾养殖提供充足的苗种。随着水产养殖中心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逐步成熟,漳浦沿海各地水产业能人通过聘请省内外水产专家,相继在杜浔、佛昙、六鳌、沙西各地建立对虾育苗场,从事育苗生产。在加强人工育苗研究,实现长毛对虾苗种,自供自给的同时,漳浦县水产局又不失时机地从外地引进高、新、优品种,优化我县对虾养殖品种结构。84年起,开始从山东省日照市引进中国对虾(即东方对虾)苗种,长期派驻技术人员在山东省日照市,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引进高品质苗种,在苗种引进高峰的1987年,共调运24班机4.3亿尾东方对虾苗。
  1984年前,我县对虾养殖尚处在开发初期,养殖规模小,主要是受苗种供应和金融支撑的限制。84年后,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新品种的引进,世界银行、国内银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县对虾养殖热潮的掀起解决了苗种和资金这两个瓶颈问题。同时,广大养殖户通过几年来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对虾亩产已从80年的9.34公斤提高到48.3公斤,对投资创业更有信心和热情。各地不断涌现出众多的养虾万元户,进一步激励更多渔民主动投入到水产养殖行业中去。养殖对虾成为当时渔民跨入万元户行列的捷径之一。例如1987年,旧镇白沙村的陈墩仁养虾12亩,亩均产量637公斤,创历史最高亩产;又如沙西白衣村的陈开周,养虾3.47亩,亩均产量463.8公斤,亩均收入5121.64元,共盈利17772.10元,一夜之间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元户。像他们在养虾中取得成功的例子枚不胜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事迹传遍漳浦大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养虾热的升温。1987、88两年是漳浦养虾发展的高峰。1988年,全县已有对虾养殖面积3.5万亩,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对虾养殖大县。
  漳浦县大力发展对虾养殖的成功为龙溪地区乃至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业树立了典范。1986年,省委书记陈光毅和原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莅临漳州,指示要总结推广漳浦大念“山海经”的典型经验。漳浦县委、县政府在成绩面前不自满,而是自加压力,向规范化、产业规模化方向,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目标迈进。为进一步加强领导,1984年,县委调县海珍品实验场场长方荣和任水产局长(方毕业于厦大生物系),随后又选任政府副县长(兼水产局长一段时间),从而大大地加强工作的协同性和组织指挥力,充分调动全县各种资源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县政府于1987年制定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若干优惠政策。提出切合漳浦实际的“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因地制宜”的渔业发展方向,同时,从融资、电力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从引进外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给予支持,走多品种、多模式发展道路。陆续引进了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高优高品种,到1988年基本形成对虾养殖大布局。这一时期的漳浦水产养殖业处在县委高度重视、部门全力以赴、沿海乡镇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态势,养殖户热心精心养护,虾池普遍高产高收,沿海村社无不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为进一步挖掘海洋发展潜力,县委县政府在90年初提出在巩固对虾养殖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养殖。规划建设“海上田园”,推广海上立体养殖,实施壮大“蓝色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迎来了全县开发浅海养殖的热潮,其中贻贝养殖是热点。贻贝的繁殖力极强,对海洋生态环境要求不高,附在木桩、岩石上即可快速生长繁殖。我县沿海有较丰富的木麻黄资源,可供做附着基,就地取材,成本较低,给大面积养殖贻贝提供条件;贻贝又是海中珍品,在发展初期,每斤鲜贝市场售价达2—3元,而成本在0.5元/斤以下。为此,县委选择把贻贝养殖做为浅海开发的突破口。1991年,在下蔡林场海区,用木麻黄作附着基,采用延绳式或浮筏式养殖模式试养贻贝取得成功。当年10月,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组织沿海五县有关负责人到场参观,并作了重要指示,指出要把贻贝养殖做为突破口,全面开发“海上田园”。领导的重视,进一步催化开发的热潮。政府鼓励、干部积极参股,为群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迅速形成全民参与的投资的开发热潮。许多干部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资金,与亲戚、朋友合股,开发贻贝养殖,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短短2个月,从古雷湾到浮头湾,海上到处竖立起附苗用的木麻黄木桩,一坵坵一片片,犹如陆地田园;岸上到处是在加工、运载附苗材料的人群,可谓人山人海,一派繁荣景象。到1993年,也就是仅用二年时间,全县已发展贻贝养殖8000多亩,产量超万吨。1996年后,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发展势头才逐步减弱。
  如果说贻贝养殖热潮中,存在投资者过热,对市场容量估计不足,导致产品滞销,养殖户亏损,那么鲍鱼养殖热的兴起则是养殖业者理性的选择。政府也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地发动,而是认真做好技术性工作的研究,制定详细的科学发展规划和标准,加强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水、电、路等,为渔民或投资业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鲍鱼是海珍之王,早在70年代,东山县就专门建立鲍鱼增殖站,专门研究鲍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到1977年初步获得成功,但由于苗种批量生产技术未能成熟,人工养殖发展相对缓慢。
  1992年,东山县引进台湾九孔鲍育苗取得生产性突破,育苗技术有了新的进展。于是在1993年,县水产局与绥安镇绥西村合资在古雷下垵组建我县第一家鲍鱼养殖公司——漳浦县海珍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各出资一半。聘请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长期从事鲍鱼技术研究陈炳能工程师任技术顾问,技术人员由县水产局抽调。当年投入鲍鱼育苗生产,产苗200万粒,获得生产性成功,并随后推广到几个重要养殖乡镇。为了吸取过去对虾养殖因缺少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虾病大面积发生的深刻教训。1997年,县政府制定颁发《关于实施鲍鱼养殖基地发展规划的意见》,县水产局又根据《意见》制定古雷鲍鱼城和佛昙鲍鱼园区发展详规,规划分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吊养二种养殖模式,第一期陆上工厂化养殖占地2600亩,海上吊养500亩。
  经过1993—94二年试验和1995—97年小面积推广,水产养殖新一轮创业的条件基本成熟,广大生产者通过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认为鲍鱼产业虽然是一项投资大,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但工厂化养殖技术具有可控性较强、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1998年后普遍加大投资力度,2001年后又从原来陆上工厂化养殖向浅海吊养发展。丰厚的经济效益打造出新一轮养殖热潮——鲍鱼养殖。截止2005年,全县已有工厂化养殖企业300多家,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占地近万亩,海上吊鲍3600亩,整个下垵——岱仔海区的“海上田园”和浮头湾部分海域,已被海上吊鲍所占据。全县年产商品鲍1550吨,苗种1.5亿粒,成为漳州市第一鲍鱼养殖大县。工厂化养殖分布在佛昙、古雷、下蔡、六鳌、前亭、赤湖等地。2004年又引进北方优良品种黑鲍,更是为鲍鱼养殖业开创广阔的新天地,该鲍生长快、抗病力强、商品规格大。且不同品种轮养、套养也解决了品质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鲍鱼养殖过程中,县、乡政府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定了相应防治鲍鱼病害大面积发生的工作预案,所以在2002、2003年鲍鱼病毒较严重的年份,病害对产业的冲击较小,鲍鱼养殖业稳定发展。
  如果说80年代对虾养殖业催生了众多的万元户,而20世纪初的鲍鱼养殖热则催生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漳浦县境内最大鲍鱼企业养殖面积超2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近期还不断收购小养殖场以壮大企业规模,以期达到上市目标。古雷“灯塔”牌鲍鱼远销世界各地,并在1999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
  漳浦水产养殖业辉煌成果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是漳浦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的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大念“山海经”,战略决策的结果。水产养殖业从改革开放前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鱼、虾、贝、藻四大类几十个品种。其中,对虾、鲍鱼、花蛤、牡蛎、紫菜、青蟹、泥蚶、蛏、石斑鱼、海鳗、海带已成为水产养殖的规模养殖品种,对虾、鲍鱼、花蛤养殖规模居漳州之冠。水产养殖业成为沿海渔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到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业已形成六个养殖产业带。一是对虾养殖产业带,分布在全县沿海各地,面积上万亩的有佛昙、前亭二镇,全县养殖面积6.5万亩,养殖品种有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刀额新对虾;二是鲍鱼养殖产业带,工厂化养殖主要在古雷、佛昙,海上吊养主要在古雷下垵——岱仔海区和浮头湾近海;三是花蛤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佛昙、前亭、沙西、竹屿一带,养殖面积近4万亩,平均年产花蛤2.5万吨;四是牡蛎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霞美、古雷、沙西一带,面积5万亩,霞美牡蛎因味好质佳闻名遐迩;五是紫菜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六鳌、霞美、赤湖一带,面积2.5万亩,养殖模式为浮筏式,养殖品种在1995年前为“阔盘紫菜”,随后逐步被“坛紫菜”替代,紫菜以六鳌品质为佳,1999年,获国家工商局注册“六鳌紫菜”商标,2002年6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六是青蟹养殖产业带,主要集中在沙西、杜浔一带,主要养殖模式是与虾蟹生态混养,青蟹以沙西养殖品质最佳,沙西“红蟳”早在80年代就声名鹊起。
  漳浦县水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不平凡的。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走发展水产养殖业之路,是切合我县实际,具有漳浦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在漳浦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重重地写下一篇有内涵、有成效的发展史,成功的经验也将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渔业发展的借鉴,并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政通人和风正帆悬
  ——漳浦工业30年
  胡志阳
  30年光阴荏苒,30年沧桑巨变。我县工业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创下了辉煌成就。到2007年末,全县各类工业企业达到960多家,是1978年的10.6倍。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成为工业的主导,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年均增长18.8%。
  企业效益不断提升,财政贡献稳步增长。在工业经济工作中,我县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和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认真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好乡镇、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全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2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的87.5倍。实现税收2.18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的71.5倍。工业的强劲发展,带动全县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5.22亿元,在全市排名较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行业贡献突出。经过多年的整合提高,我县已形成了食品加工、五金电器、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四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新培育了皮革、造船、玻璃、运动器材及临海化工等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尤其是五金、运动器材、皮革制造、船舶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产业共聚集规模企业100多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县总产值70%以上。纺织服装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佛昙工业园,现有规模企业31家,年产值超7亿元;五金电器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赤湖工业区、佛昙工业园,现有企业27家,基本形成五金电镀,马达制造、家电、花园用品等产业配套链,年产值8亿元以上。雨伞帐篷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现在规模企业16家,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运动器材主要集中于旧镇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现有规模企业7家,年规模产值5亿元以上,随着投资上亿元项目立和的投产、达产,运动器材规模将进一步做强做大。目前,旧镇工业园已成为我省运动器材制造专业基地。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佛昙工业园,现在规模企业27家,年产值16亿元以上。船舶制造主要集中于赤湖游艇工业园、六鳌半岛,形成以一帆重工、神船造船、日产游艇为主的产业群。年产值可达3亿元,随着一帆重工三期投建投产,我县船舶制造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皮革制造主要集中于赤湖皮革园、黄仓工业园和绥安工业园,现有皮革项目6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50亿,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4亿元,现在随着皮革园产业园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皮革项目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皮革产业将在近年内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08年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6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1%,形成了对工业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县在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始终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本着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存量资本、政策服务招商的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活力进发。“十五”以来,全县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34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20亿元,增强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2007年,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全年共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60个,年内完成投资16.7亿元,投资量与项目数均稳居全市第二位,已有环久化工、建大钢构、诚信兆五金、立和实业、智高精密、桂宏工业等60个项目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8个,亿元项目数居全市第一位。今年1-10月,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2个,前10个月完成投资19亿元,比增20.9%,已有大唐三期、大坚电子等21个项目建成投产。到明年,随着古雷重大化工项目、台玻工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预计明年全县工业投资将超过70亿元,将在今年工业投资3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翻,我县工业经济将再次迎来腾飞的春天。
  园区建设实现突破,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原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规划,突出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的产业特色,科学编制用地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定位和分区功能。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导向等手段,引导我县开发区、工业园区向规模型、集约型、特色型方向发展,努力构建布局合理、有机联系、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工业聚集平台,打造工业增长的新亮点。全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全县已形成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旧镇工业园、金浦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赤湖工业园、佛昙工业园等七大工业园和蓄势待发的古雷港口经济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入驻项目达到839个。2007年,我县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税金1.28亿元,同比增长41.8%。
  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实施破产、资产重组、引资嫁接、出售等多种方式的改革,到2007年底,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或资产重组。近年来已依法完成鹿溪糖厂、啤酒厂、大三保公司、钢板弹簧厂和铝土矿的破产,实施了县合成氨厂改制;国有资产盘活效益明显,菲普斯照明、华乐铜业、祺源化工、扬绿化工等在国有破产或改制企业上成长起来的企业1-10月实现规模产值2.14亿元,纳税780万元。通过改革,企业转换了机制,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良好微观主体,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动力,为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打造现代交通推动经济建设
  ——漳浦县交通建设30年
  许剑英
  在历史的长河中,漳浦的水陆交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旧中国贫穷落后,漳浦交通一直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以后,漳浦交通进入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漳浦农业生机勃勃,乡镇企业异常突起,三资企业、集体个私企业千帆竞发,经济形势咄咄逼人。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逐渐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政府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全县人民齐动员踊跃参与,漳浦县交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先行工程”的启动,高速公路的修建,乡村水泥公路及港口码头的建设,漳浦交通道路和交通运输布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至2007年底止,漳浦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12条,乡道33条,村道176条,计224条,总里程1097.66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55公里,全县村村通公路,并实现水泥路面化,公路等级水平大大提高,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框架,以县级干线公路为支撑,以乡村公路以及港口码头为基础的现代交通新格局。
  古人云:“山川之行,千古不易”。但是,现代化的交通布局和先进的交通工具,改变了漳浦的穷山恶水和艰难险阻,解除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有力地推动我县政治、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启动“先行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就开始发展交通事业,增加交通设施和完善交通布局。首先对国道、省道、县道的改造,开通和发展乡村道路。1980年,国道324线在漳浦境内路段全部铺成柏油路面,1989年,盘陀岭隧道开始施工;1984年,省道牛旧线佛昙段铺设柏油路面,1986年又在松仔岭降坡改线370米;1982-1986年,先后开通11条乡村公路。其次是路桥建设,1985-1988年,先后建成100米以上大桥3座(马口桥、后港桥、溪南桥),50米以上中桥3座(马苑桥、六角桥、丰桥)。至1989年,全县公路137条,其中国道1条,省道3条,县道8条,专用公路4条,乡村公路121条,总里程74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3公里,三级公路94公里,四级公路301公里,等外公路299公里,除8个偏僻村庄通拖拉机外,其他乡村都可通行汽车,全县基本形成公路网。但是,当时只有国道324线是柏油路,省道、县道是普通碎石土路,乡村公路大都是土路,交通道路和交通设施档次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输车辆的增加,普遍存在着道路不平、雨天泥泞满目、晴天尘土飞扬和阻车、塞车“瓶颈现象”,我县交通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把优先发展交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为今后十年和“八·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199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实施“先行工程”加快公路干线建设的决议》,给漳浦交通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机遇。1994年1月,漳浦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做出《关于实施“先行工程”加快公路干线建设的决定》,全县上下,闻风而动,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反公路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广泛发动群众,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把政府行为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出现了踊跃投工投劳、捐资筹款的动人景象。
  我县的“先行工程”始于对国道324线漳浦段按部颂二级公路标准、水泥砼路面进行拓宽改造。1989年-1991年,对盘陀岭路段和漳浦城关路段的改建。盘陀岭路段改建工程主要内容是舍弃盘陀岭上岭和下岭路段,开通单孔遂道及建造连接线,隧道长820米,连接线长4.5公里,总投资2500万元,新旧路程缩短1.965公里,该工程竣工后,结束了千百年来“盘陀岭上几盘陀”,人们望岭兴叹的局面;城关路段改线改建是国道324线避开县城市区,从绥安工业开发区经过,全长6公里,新建一座鹿溪大桥,长210.4米,宽9米,双向二车道,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改建后的新线比旧路缩短了770米。1994年-1995年,国道324线进行全面拓宽改建,工程分南、北两段,全长48.62公里,路基宽23米,砼路面宽15米,同时鹿溪大桥扩建为四车道23米宽,工程总投资1.12亿元。1996年12月,为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盘陀岭第二孔公路隧道工程开工,隧道全长950米,连接线3.5公里,工程投资5578.85万元。至此,国道324线漳浦路段经过8年的拓宽改建工程全线告捷。
  省道漳东线漳浦路段的拓宽改建。该路段全程85公里,路基宽均6米,1994年全线铺设柏油路面,1997年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12米,砼路面宽9米,大、中桥20座,工程造价1.767亿元。由于该路段线长,途经九个乡镇,工程投资大,县政府决定由沿途乡镇负责辖区内路基拓宽工程,从1999年起,各乡镇陆续动工。至2007年底,累计完成路基扩宽59公里,铺砼路面51公里,改建浯江大桥1座,长145.46米,小桥4座82.5米,累计完成投资1.1754亿元。
  霞美公路飞机跑道的建设。飞机跑道建在漳云线霞美路段,1999年11月动工,2001年5月竣工,该工程全长3.92公里,其中飞机跑道长3.92公里,道基宽26米,水泥砼路面宽20米,跑道两侧清除超高障碍物90米,两端连接线长1.42公里,路基宽23米,水泥砼路面宽9米。
  县、乡、村道路改造工程。从1991-1993年,三年间全县新建和改造的县乡村道路28条,总里程112.6公里,修建了中桥4座,长202米,共投资796.8万元。1994年底,全县对省道漳云线漳浦路段、牛旧线漳浦路段沥青路面改造63.52公里;杜古线、坑虎线、三佛线、火佛线、官西线、溪寨线、割南线、前整线等8条县道铺设沥青路面101.599公里;石查线、东马线、象车线等公道铺设沥青路面14.80公里,三年共计铺设沥青路面180.01公里,总投资4280万元。这是建设国以来第一次全县性提高公路路面等级化的大建设。
  牛旧线绥安路段拓宽改建。1998年4月,漳浦县委、县政府成立牛旧线拓宽改建指挥部,决定对牛旧线最繁忙的绥旧路段先行拓宽改建,由于绥旧路段跨越绥安、旧镇二个镇,两镇政府也分别成立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果树作物、建筑物及土地征迁。1998年6月,该工程破土动工。路基拓宽改建由绥安镇政府负责从海关路口至鹿溪糖厂路口路段,长9.285公里,旧镇镇政府负责鹿溪糖厂路口至旧镇楼仔村路段,长4.62公里。至1999年路面工程全部完工。原牛旧线从人口稠密、车辆拥挤的绥安镇城区穿过。改建后新线从绥安开发区经过,以海关路口为起点,过朝阳路口至黄仓口与旧线重合;从黄仓口至旧镇楼仔村路段进行截弯取直和降坡。改建后的绥旧路段长13.905公里,路基宽40米,水泥砼路面宽30米。绥旧路段拓宽改造大大地改变了漳浦县城的交通形势。
  杜古(杜浔至古雷)公路的改建。原杜古公路是建国初期修建的支前战备公路,全长27.8公里,不少路段是沿埭岸而建,路窄弯多,有一个被称为“十八弯”路段,行车更不安全,严重地阻碍国防建设和古雷港区的开发以及古雷镇经济的发展。为此,漳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把杜古公路的改建提上议事日程,并于2001年成立杜古线国防战备项目建设工程指挥部,杜浔、古雷两个镇政府也相应成立镇公路建设指挥部,开始路基工程建设。杜古新线以漳诏高速公路杜浔互通入口和漳东线交汇处为起点,沿古雷半岛东海岸南下,至岱仔村庙前,与原杜古线交汇为起点,里程为24.35公里,路基宽23米,先铺设二车道砼路面9米,工程总投资概算为5809万元。该工程于2003年10月完工,实际建设到龙口村,里程为20.8公里。新建的杜古公路,避开人口密集的村镇,改变了以往占路为市的现象,其路线平直,宽敞美观,行车顺畅,不仅是一条交通战备公路,而且是古雷港区的一条疏港公路。
  二、修建高速公路
  漳诏高速公路漳浦路段的修建,是漳浦交通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漳诏高速公路是国家沿海主干线在闽境南部最后一段,全长140.55公里。漳诏高速公路漳浦路段从赤岭油坑入境,途经湖西、赤土、旧镇、霞美、杜浔、沙西9个乡镇48个行政村,主线全长66.6公里,湖西至佛昙连接线7.54公里,捆绑工程石榴至绥安10.5公里,工程总造价25亿元。1998年3月19日“漳浦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成立,1999年11月8日,漳诏高速公路漳浦段率先动工,全线于2002年12月28日竣工并通车运营。由于漳浦路段穿越峻岭和沿海发达地区,工程既艰险而又复杂,各承建单位不畏艰险,克服一个个困难,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共完成土石方量795722万立方米,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48.34万立方米,涵洞213道,中小桥1521米/32座,大桥1423米/8座,旧镇特大桥1466/1座,鼓志山隧道2545米/2604米双孔,互通立交桥三处(既赵家堡、旧镇、杜浔),分离式立交34处,上、下行通道80处。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漳浦县委、县政府,沿途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以及县高速办、征迁办工作人员通力协作,顾全大局,做出无私的奉献。全线共征用土地7337.939亩,拆迁房屋5.83万平方米,坟墓1.6万座,果树25.3320万株。征迁电力杆1754根,35KV高压电力线1019米,10KV高压线60790米,0.4KV线长5706米,部队电信光缆33760米。迁改供水管道13290米,村民供电、电话线5750米。在建设施工中,部份水电站、水库、渠道、石陂等水利设施受影响,部份农田作物、果树,水毁受涝,学校、民房因施工爆破受震损坏,部份交通道路被占用等。漳诏高速公路公司通过漳浦县高速办,给予一定的补偿,三年共支付各种补偿费1417.6万元(不包括征地赔偿费)。同时还投资695万元,在漳浦县境内建设了刘坂至过田公路、沙西海月岩旅游公路、田墩至祖妈林水库的防汛公路、旧镇城外漳东线至旧镇500吨级码头的疏港公路以及湖西大示桥一座。
  漳诏高速公路的修建,缩短了我县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的距离,对加快漳浦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步伐,促进古雷深水港区的开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三、农村水泥公路建设
  2003年,省政府根据交通部关于“至2010年,乡到行政村公路消灭无路面状态,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过率达到95%以上”的建设目标,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村村通水泥公路,并开始实施“年万里农村公路网工程”建设。根据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当年3月,漳浦县人大召开十三届第六次会议,做出《加快我县县乡等级水泥路建设的决议》,提出用4年时间建成县乡等级水泥路500公里,绝大部分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的目标。县成立“漳浦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机构,采取舆论鼓动、政府推动、全民发动、能人带动、县乡村部门联动的措施和办法,再一次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全县人民再一次总动员,从8-9岁小学生,到80多岁老人,纷纷捐款筹资,出谋献策,县委、县政府各科局直接挂钩各个行政村,从资金和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市及地方财政也拨款给予支持。交通部门配合当地干部群众,从工程规划、测量、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全过程的操作和管理。县委、县政府通过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至2007年11月,全县共建成农村水泥路893.3公里,总投入资金4.5346亿元,全县29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目前村道水泥路正逐步向各自然村沿伸。
  农村水泥路建设,是建国以来我县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发动群众最广泛、投入资金最多、工程质量最好的一次建设工程。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农村水泥路,与县道、省道、国道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我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变,村变,人的精神面貌大改变,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四、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
  路桥和隧道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运用,我县的路桥和隧道建设无论从工程的规模,还是工程技术水平,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改革开放初期,修建100米以上大桥3座,50米以上中桥3座,除马口大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的都是石拱桥结构,容易冲毁倒塌。1990年以来修建的桥梁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既美观又坚固,共新建千米特大桥1座,新建重建百米以上大桥10座,中桥40座,分离式立交中桥37座,小桥70座。其中,在新建的漳诏高速公路上集中了大部份桥梁,有旧镇特大桥1座,全长1466米,宽23米;大桥8座,油坑大桥,长367米,梧岭大桥,长139米,小示大桥,长132米,赵家互通立交桥,总长305米,湖西大桥,长105米,湖西改线大桥,长105米,溪东大桥与西林大桥,两桥共长528米;分离式立交中桥35座,中桥20座,小桥26座。在国道324线新建鹿溪大桥1座,长210.4米,宽23米,在省道漳东线重建浯江大桥1座,长145米,宽13米。座座桥梁,千姿百态,或小巧玲珑,或势如长虹,断崖天堑,化为通途。
  隧道建设,开创了我县交通建设的先河。1990年以后,先后建成盘陀岭隧道和鼓志山隧道。盘陀岭隧道位于国道324线漳浦县与云霄县交界的盘陀岭路段,双孔道,全长分别为822.3米、950米。鼓志山隧道位于漳浦县湖西与赤岭交界的鼓志(古致)山下,是漳诏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双孔道,全长分别是2545米、2600米。两条隧道宛如地下长龙,穿越高山峻岭,解除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望岭兴叹的困扰。
  五、港口码头建设
  开发利用漳浦绵长的海岸线和港港、港口优势,这是漳浦的未来和希望。改革开放以后,县人民政府致力于港口和旧码头的开发建设。1983年元月,下寨500吨级二泊位码头建成投入使用。1985年1月,旧镇200吨级对台贸易码头建成,1992年12月又建成500吨级码头泊位1座。1986年和1995年,先后二次疏浚旧镇港,使千年古港重获新生。2000年12月,古雷汕尾5000吨级综合建材码头建设竣工;2004年10月,六鳌3000吨级硅沙码头(包括虎头山陆岛码头)建设竣工;2007年,一德石化专用码头和古雷5000吨级滚装码头建设竣工。另外,建成6个陆岛码头(岱嵩50吨级、整美50吨级、白石100吨级、江口200吨级、林进屿100吨级、虎头山200吨级),续建5个陆岛码头(杏仔300吨级、沙洲200吨级、红屿100吨级、菜屿及横屿各200吨级)。至2007年,漳浦县已建成生产性码头岸线526米,生产性泊位总数10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泊位1个,200-500吨级泊位8个,年综合货物通过能力78万吨货,6.3万人次客。码头的建成使用,大大促进海上交通和海岛经济的开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古雷港即将成为一座临海工业城市,“福建漳州古雷港”,即将由蓝图变成现实。二十多年来,港名从古雷下垵港、漳浦古雷港、漳州古雷港,到福建漳州古雷港,这一个个名字的变换和提升,揭示着古雷港的苏醒、启动和崛起。根据交通部第三航务勘察设计院2003年完成的测量成果,古雷港区先期规划的岸线长6.87公里,规划布局万吨以上泊位22个,其中25万吨级2个,20万吨级4个,10万吨级2个,5万吨级6个,2万吨级4个,1万吨级4个。天然良港蕴藏无限商机,海内外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洽谈,从2003年至2006年底,已有9个大型项目签约,总投资210亿元。
  六、飞速发展的运输业和车辆维修业
  繁荣的市场经济,现代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给我县的运输行业带来新的飞跃,运输队伍由国营、集体单位扩展到全社会办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亦被日趋发达的陆路运输所代替。
  陆路运输。1990年,全县货运汽车478辆、总吨位1680吨;客运汽车81辆、总座位1680座:轮式拖拉机183辆、手扶拖拉机2795辆、农用车269辆。全年客运量154.95万人次,周转量6638.5万人公里;货运量280.74万吨,周转量8668.07万吨公里。至2006年,全县营运货车1442辆,总吨位4116吨,客车213辆,总座位3701座位,手扶拖拉机1310辆,农用车200辆。全年货运量517万吨,周转量37800万吨公里;客运量392万人次,周转量21560万人次。客、货运输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2培以上。
  水路运输,1990年运输船只21艘,载量3319吨,货运量5万吨,周转量1996.1万吨公里。1999年运输船7载重1990吨,货运量6.8万吨,周转量2627.5万吨公里。至2006年,我县水路运输已被陆路运输和外轮运输所替代。
  随着社会车辆迅速增加,车辆维修和车辆检测行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发展壮大。1990年,全县有经营资质的维修企业:二类企业22家,三类企业43家,专项维修企业92家。当时认证要求较低,规模较小。通过清理整顿,提高维修经营资质准入关,至2006年,全县有一类企业1家,二类企业28家,三类企业24家,检测企业1家,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七、培养和造就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队伍
  在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县打造出一支有文化、有业务素质的能征善战的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队伍,他们是漳浦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他们用辛劳和汗水铸就了漳浦现代交通的辉煌。
  从一支支农村修路队到一支支公路建设工程队,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到一个筑路工人,乃至于工程负责人,从一把把锄头、一辆辆手推车,到一台台铲车、挖土机,一辆辆载重汽车,揭示着公路建设队伍的成长过程。全国劳动模范、漳浦县政协常委黄全和和他的工程队,就是我县公路建设队伍的杰出典范。他和他的工程队甘于吃苦,注重科技,讲究工程质量,在漳浦大地上,开通一条条公路,浇注一条条水泥路,为漳浦的交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漳浦的交通运输管理队伍从1978年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93人,在这支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高中学历62人,会计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助理经济师1人,助理轮船师2人,县设立交通运输管理所,下辖10个运输管理站。他们不仅奋战在交通建设的第一线,而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交通综合大楼和一座座运管站、办公楼。交通综合大楼于1999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6.684亩,建筑面积8878m2,高12层,总投资1600万元。全县10个运管站有6个建成了办公楼,总占地面积7319m2,总建筑面积3334m2,且配备了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大大改善。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漳浦交通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如今,穿越漳浦境内的厦深铁路又开工建设了,漳浦的现代交通将更上一层楼。
  饮用水的历史性飞跃
  ——漳浦县城自来水工程建设纪实
  曾洗宇 林开封
  (一)
  我县自来水事业起步较晚,(是全省县城自来水建设的最后一个),1984年10月依托漳浦罐头厂的水厂生产设施,投资75万元,建成了日供水5000吨的一水厂。1989年又投资140万元,增建高水位水池和新设输配水干管等工程措施,日供水提高到8000吨,县城供水面积达到75%,供水普及率达到60%。1993年筹建二水厂,1997年5月1日建成投产,日供水5万吨。可以说,县城饮用水事业的发展,三十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粗放水质不稳定到工艺精湛技术先进水质优良的过程。这全然得益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果断地确定二水厂的建设规模,既争取到法国政府的项目贷款(期限三十年,含八年宽限期,利率百分之一点八),又适度超前地预留了发展空间。笔者系建设战线上的“老兵”,参与该工程的部份实践。抚今追惜,感触良多,故借政协文史园地,记述所亲历县城自来水建设往事,见证漳浦县城饮用水的历史性飞跃,讴歌为工程流汗流血的建设者们。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梁鹿大地,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工业区的发展,自来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新建水厂提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2年初,决定兴建二水厂。5月4日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县长康天厚任组长,副县长杨安乐、计委主任陈乌金任副组长,成员有相关科局领导陈玉宝、李堂镜、黄木天、黄以立、杨清河、朱志平、杨锦章等。1992年11月12日至13日,由省工程咨询总公司主持在我县召开项目评估论证会,与会共31个单位58个专家、代表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后达成共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于12月下旬提交了补充报告,1993年元月14日又在福州市再次召开了《补充报告》评估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五个单位20多名专家代表,经归纳整理提出评估意见。1993年元月30日,省计委、外经委批复,同意漳浦县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建设漳浦第二水厂,建设规模10万吨/日,总投资1.1亿人民币,分二期实施,第一期5万吨/日,计划投资8695万元。1993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二水厂工程指挥部,县长康天厚任总指挥,副县长杨安乐、陈黎明,建委副主任曾洗宇,自来水公司经理(一水厂)杨锦章为副指挥,1993年12月20日取水泵房开工,1994年5月1日举行厂区主体工程奠基典礼。1996年指挥部成员进行调整,县长洪德庆任指挥,副县长陈黎明、建委副主任朱志平任副指挥,1997年3月二水厂土建工程、设备及管道安装全部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同年5·1举行二水厂通水典礼,县城供水普及率达70%,铺设DN100以上的输水干管35公里。二水厂建设头尾历时五年,总投资(经竣工审计决算)9019万元(其中利用法国贷款2900万法郎(495万美元),国内银行贷款2800万元,国家补助款125万元;县财政拨款52万元)。
  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在项目前期工作期间,为争取国外贷款,挤上十万吨级的班车,漳浦乡亲、时任国家经贸部贷款司副司长的陈孔明全力以赴,奔波协调。最终争取到法国政府贷款,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
  工程主体设计委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承担;取水泵房及厂区工程由闽江水电工程局二处中标承建;浑水管的施工(含DN800钢筋砼预制管的制作)由广东省潮阳市水泥预制厂中标承建,利用法国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2900万法郎,(期限三十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陈孔明签字,并于1993年3月由漳浦县有关部门,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上海市政设计院与法国德利满公司签订了引进净水设备的合同,1993年8月1日生效。
  工程主要技术参数及概算。一是水量、水质、水压的确定:根据总体规划1995年城区人口为6万人,2000年8万人,用水普及率90-100%。用水定额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推算,95年生活用水1.08万吨(200公升/人日),2000年生活用水1.76万吨(220公升/人日),工业用水95年城区工业产值预计为8亿元,按万元耗水量150立米计,则日需水量3.29万吨,2000年为5.75万吨,预计2000年旧镇工业区为0.85万吨,大南板工业区1.05万吨,综上所述,1995年日需水量为6.3万吨,2000年为11.29万吨。水质:出厂水水质要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其中浑浊度小于1NTU;水压:在最高时供水最不利点的自由水头不小于20米,消防最小自由水头为15米。二是净水厂布局。场地56亩,综合池拟建二座,设计能力为5万吨/座,每组平面尺寸为50.6×30.3米,有效水深为4.7米,有效容积为6000立米,综合池由折板反应池、迷宫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及其二级泵房等构筑物组合在一座池子内。二级泵房(送水泵房)安装8台,扬程40米的飞力潜水泵。此外配备加矾、加氯库等附属建筑物。三是取水泵站:按10万吨/日设计,采用潜水泵,泵房外仓尺寸为16.5m×8m,顶部标高为10.6m,设计最低水位控制在4m,吸水室内设五台潜水泵,每台流量0.306立米/秒,扬程40米,泵房控制室总面积为226m2。四是浑水管:由二根予应力钢筋砼管,口径DN800,单管长度3.87公里,管中流速1.22米/秒,沿途设泄气阀。总造价649万元。此外,还有电气设施、仪表监测和计算机监控系统、机械设备等。五是工程概算。概算总值为10827.24万元。其中建筑工程3140.88万元,安装工程449.88万元,设备购置4120.84万元(含进口设备448.18万美元),工器具购置18.79万元,其他费用3096.85万元(含咨询、设计、安装调试等),主要材料:水泥5462吨,钢筋1149吨,木材1406m3,,板材189吨,铸铁管及配件4276吨。
  承担主体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组织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莅临工地调查研究,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确保工程质量又降低工程造价;闽江工程局二处的同志,精心施工,确保工程按质按时完成。
  工程指挥部坚持队伍精干,高效运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师郑悦代同志,他专长机电、工艺流程,孜孜不倦地带领年轻干部黄智忠、吴明坚、陈志平等人,攻克技术难关,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从中也培养锻炼了人才。还多次婉辞外单位高薪聘请,甘居工棚,坚持到底,其精神令人钦佩。此外在林林总总的进口设备外文说明书翻译上,由他带领几位同志边学习边翻译,没花一分钱顺利完成任务。开办初期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陈振生同志不负众望,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以工地为家,出色地完成了安全保卫工作。副指挥杨锦章分管一水厂并经办管网改造业务,余满齐同志担负浑水管道施工征地等事项,人手虽少,但均独当一面。
  (三)
  二水厂运行12年来,总公司不断推进强化企业管理,以“安全供水,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企业增效益,行业创新风”为目标,狠抓产、供、销三个环节的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一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为减少因停电检修造成的停水,保障城区居民正常用水,公司投入30万元,把一级水泵房和二水厂的供水电力线路由原来的二条线路分开供电改为双回路供电,于2008年4月完成了该项目的改造。继2007年制水车间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完成后,为确保加氯系统安全运行,2007年7月又投资25万元进行全面更新改造,鉴于二水厂投产至今已运行已过十年,一些自控模块及电子元件开始老化和埙坏,为确保安全供水,2006年公司投入90万元对自控系统做全面升级改造,此外,加大水源保护措施和水质管理力度,坚持“统一指导、分级把关、按规检测”对原水、出厂水的四项常规检测均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花钱保平安,花钱保质量,为确保水质检测,每年均花费1万多元送厦门水质检测中心化验。二是在供水管网管理上,通过发放自来水总公司服务联系卡等相关措施,鼓励用户极积参与,一旦管网突发事故,需要抢修时,做到快速止水、及时抢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确保管网的安全运行。三是在经营销售管理上,认真抓好抄表收费工作,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保障水压平衡管网畅通,采用高科技手段如漏水探测仪等,对约45公里的管网进行地毯式检测。四是在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发扬“团结、进取、务实、奉献”的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在扩大管网建设,拓宽供水区域方面,坚持逐年公司投管网的延伸,拓大供水范围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如2007年又投入190.12万元,铺设DN70以上的管道计6534米,新增用户2493户,主要铺设①东区南北四路和麦市广中厦二条球墨铸铁管道,②绥安工业区至霞潭3公里,③完成至旧镇12公里;至大南板6公里的管道,形成了县城中心向周边扩展延伸的三条主干线。六是建立企业监督机制,实行厂务公开,提高管理透明度,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民主集中,对重大的经营决策,承包方案都经集体研究确定,职代会表决同意后执行。总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讲大局,讲正气,讲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从2002年开始特向社会聘请20名廉政监督员,每年度召开一次行风评议座谈会,及时反映热点难点等问题,广泛听取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建议和意见,笔者曾多次出席座谈会,气氛热烈,畅所欲言,真正发挥公司与用户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构筑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对此深得各界人士和广大用户的好评和肯定。七是作为供水企业,“安全生产、优质供水”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至关重要的问题,切实抓好安全事故防患的预防和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务必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尤其对液氯设施的安全操作教育,提高对液氯泄漏的应急处理能力。八是企业自1998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十年,均完成各项指标,开创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的骄人成绩,
  1998年制水量663.2万吨,售水量388.1万吨,水费收入426万元,上缴税收42.14万元,管网及设备改造资金51.99万元,职工年收入5503元,千吨水成本517.58元。2007年完成制水量914.5万吨,销水量644.29万吨,水费收入922.22万元,上缴税收83.01万元,投入管网设备190.12万元,职工年收入15384元,新增DN80以上管道6534米,千吨水成本751.09元。设备完好率和安全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获得省市县二十多次的表彰奖励。实践证明,在政策方针确定之后,一个单位的兴衰关键在领导,在班子的综合素质,从漳浦县自来水总公司的发展过程,雄辨地证明一个不断创新、特别能战斗的班子,是最具凝聚力、向上力、亲和力的班子;只要牢记使命感、危机感,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内塑素质,外树形象,用户满意,政府放心。
  (四)
  改革创新,任重道远。
  一、保护母亲河,切实抓好鹿溪水源管理,尽力避免、减少污染,确保广大居民用上“优质水、放心水”是一件长期艰巨的工作,光靠自来水公司、鹿溪桥闸管理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尤其取水口上游的沿溪两岸群众应积极配合;保护良好的供水环境,今年,县政府把鹿溪饮用水源整治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方面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县人大也多次组织视察,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取缔部份污染源,拆除搬迁两岸(一、二级保护区)养猪、养鸭、养鹅场,取缔采沙场、严禁游泳和捕鱼作业等。近期由县财政拨款60万元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建设长度为2800米,高度为1.8米的防护栏。在原排入桥闸内的自来水取水口南岸,上埔京里片2.5平方公里排洪排污口,改道建设一条长300米的排污管道,投资40万元,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要达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就不那么容易。务必加强宣传,综合整治,强化管理,方能事半功倍。
  二、迎接新任务,接受新挑战。在科技信息时代,光有现代化设备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技术业务精通,能熟练驾驶先进设备的一流人才,对当前出现的青黄不接的困境,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应继续抓紧抓好。
  三、自来水系公益事业性质,涉及千家万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关系应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抓好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运行的安全,应筹集资金适当投入,由于总公司微利企业,为此提请县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争取持久永续的发展。
  四、自来水总公司供水管网大部分是利用一水厂铺设铸铁管网,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制约了正常配水供水,及水质质量应分期分批更新解决。
  五、改革创新是自来水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方面提请公司进一步理顺各方面关系,争取早日完成企业改制任务,更好地发挥效益,再创辉煌!
  千年梦圆歌盛世
  ——西湖公园建设纪实
  赵学樵
  漳浦县城西湖公园,建于1994年,第一期工程1998年底竣工,1999年元旦开园,2004年5月二期工程(园内配套)完成并投入使用,前后历时6年又3个月,实际投资人民币3614.21万元。她的建成,是漳浦县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长足进步的客观反映,是漳浦县城城建的必然要求;她的建成圆了漳浦人民千年的建公园梦,成为一处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成为漳浦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春一个偶然机会,漳浦西湖公园管理处李两姓同志要我去帮忙整理漳浦西湖公园的资料。本着对西湖公园建成的价值初浅的认识,满腔热忱地答应。走进西湖公园资料室,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查阅了西湖公园工程建设的库存资料,从中抄录了数本笔记;翻阅了《金浦乡讯》有关西湖公园建设期间和开园后的报导;采访了建设西湖公园的主要领导者、参与者戴全成、陈玉宝、沈淮森、陈荣耀、林开封、李两姓等同志,逐渐加深了对漳浦西湖公园建设过程及事件的认识。
  三次酝酿 千年圆梦
  西湖公园前身是漳浦西湖。
  漳浦建县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漳浦人民对梁山鹿水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历史上许多达官贤士,十分关注梁山鹿水绕抱下的漳浦县城环境的建造和维护,深知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人文的影响。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乙亥年)漳浦县令赵师缙认为“水之长生,俊秀所出也,邑其兴于善乎”。他看到绕县城西南面之南溪水源丰富,就在城廓西南面凿地辟湖,引南溪之水入湖,纳吐自然,湖周长550丈(约85亩),湖中建一亭,称之“湖心亭”。这是漳浦西湖之来由。迄今793年了。由于治县理念之迥异,天灾人祸之侵犯,西湖曾经毁而复,复而毁,历尽沧桑。西湖之水源又几经变迁,例如明万历38年间(1610年)南溪因水灾改道西移,邑人于西溪与岩前溪交汇处筑双溪坝引水入西湖,后又因岩前溪改道,双溪坝失去作用,邑人又于岩前溪新道建闸门引水入湖……民国33年(1944年),县长黄明日拟在西湖建公园,但只造湖心亭而已,亦无功而退。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漳州市十一个县(区市)只有漳浦没有公园,这与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古县很不相称。兴建公园是漳浦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圆这个梦,当代就经历了三次大酝酿、大构思的过程。
  1983年间,有识之士动议在西湖兴建公园,印尼万隆爱国侨胞获讯,于1983年至1984年,先后两次来函向县有关部门询问何时要兴建,表达愿捐建“湖心亭”,以尽赤子之心。1984年8月22日,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应漳浦人民的愿望和海内外乡亲之心声,以“建设西湖公园是与城市建设进行配套,美化城市环境,供游览憩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疏散人流,缓解交通阻塞”为由,向县人民政府报告,提出收回县鱼苗站使用的鱼池(即西湖潭)建造西湖公园的动议。由该局副局长陈荣耀组织力量编制建造公园的方案,参照杭州西湖苏堤的模式,设计公园总面积为131.26亩(其中水上面积为92.26亩,陆地面积为39亩),在湖中堤上设三座拱桥,三座排楼、一座凉亭、一座湖心亭、一座曲波桥。陆地设有儿童游艺园、花园等。这个建园方案因当时大念“山海经”时期,无意顾及,而被索于高阁。1986年,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还曾动议在县城东门烈士陵园建公园,已征用土地40余亩,后因产权瓜葛难于解决而未果。以上是第一次大酝酿大构思。
  第二次大酝酿大构思是1987年5月间,时任漳浦县委书记承光大,出自城市建设的需要,抽调县建设局工程师陈荣耀、庄亚山、卢茂山等人,前往上海的嘉定、江苏的江阴、苏州、无锡等地,参观那里的公园建设。于1988年3月着手编制西湖建园方案。规划公园总面积为149.78亩,其中水面积为72.3亩,陆地面积为77.48亩。设有水上观赏、水上活动、文化活动、娱乐休闲等功能区。总投资431.2万元。并由陈荣耀工程师组织力量制作了西湖公园建造模型,后因资金筹措困难也被搁置下来。
  在此期间,有数届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要求建设一个公园供人民群众有休闲游览之处。
  第三次大酝酿大构思是在1993年间,改革开放大潮澎湃,外来资本纷至沓来投资漳浦,开发土地、设厂办企业。绥安工业区的设立拓展了县城规模,人们的思想境界受到极大的冲击,漳浦县城需要作大手笔的规划和调整。县城乡建设委员会适应时代要求,时任建委主任陈玉宝、副主任陈荣耀大刀阔斧地修订原来城建规划,请来省建委设计室柯再仁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士年、福州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训忠等专家、学者现场指导。把城区北面扩至霞潭的岭门村、罗山村,西面扩至威惠庙、棕口村,南面扩至鹿溪河岸京里村,东面扩至黄仓村。打通四线大通道:东线打通四十米宽的(朝阳路)大道,北线打通绥安工业区的(金浦路)大道,西线打通衔接新国道324线(龙湖路)大通道,南线打通衔接东门至黄仓的大通道。县城规划区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拓展为10平方公里。把建设西湖公园列为县城建设重点,以带动县城西南部的开发建设。
  这个县城大格局的规划方案得到县五套班子的一致通过。主要领导王良才、康天厚、林奕斌高度重视,切实把城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县长林奕斌多次实地踏勘漳浦西湖潭(县鱼种站)的地理条件和周边环境状况,坚定了利用西湖潭建设西湖公园的决心。随后,县委多次召集县五套班子联席会,就建设西湖公园议题进行多次讨论,取得了共识:①漳浦是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县,至今没有公园很不配称,需要有一个高品位的公园作衬托;②现代化城镇建设需要有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公园相配套;③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需要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安定和谐形象的投资环境相对应;④人民群众日益强烈需求有一个休闲、娱乐、观赏并蓄的公园,供人游玩憩息之地;⑤以西湖为建园最佳选址方案,确定把西湖公园建设作为县城西南部开发的突破口,带动基础设施建设;⑥建园的资金筹措,以“人民公园人民建”的原则,发动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乡亲捐资,利用政策,以项目带土地,实施西湖小区开发,以地生财。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第三次大酝酿大构思终于成为现实。1994年5月10日,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戴全成任指挥,县建委主任陈玉宝、县人大常委沈淮森任副指挥,成员有绥安镇党委书记林溪河,县土地局副局长陈荣华,县建委副主任陈荣耀,绥西村党支部书记李传来等。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庄亚山。指挥部成员按各自工作职能分工负责项目申报,土地报批征用、规划设计、拆迁补偿安置、工程建设施工等具体工作。指挥部于1995年6月24日成立漳浦西湖公园工程开发部,由李两姓任主任,负责西湖公园建设工程折迁赔偿和小区开发建设等工作。工程开发部是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经济实体,独立核算。从此,西湖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名师杰作 堪称神品
  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着手编制“西湖公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1994年6月间,指挥戴全成带领陈玉宝、陈荣耀、庄亚山等人前往南京、扬州、杭州考察,副指挥沈淮森也利用到新加坡探亲的机会,对那里的公园建设留心参观。他们归来之后,对1987年第二套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充实,拟出初稿,反复征求多方意见,并于7月上旬向县长常务会议汇报,8月2日向县五套班子汇报,而后形成《西湖公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于1994年8月6日呈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11月10日,以浦政(1994)218号文作出《关于建设西湖公园的决定》,原则确定:①公园性质:具有漳浦西湖历史传统景点特色,融湖光山影、水景、花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②公园界定:东至湖滨东路,西至湖滨西路,南至湖滨南路,北至湖滨北路,占地总面积为230亩(含青少年宫用地);③建设规模:公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3000万元,园林景点建筑1500万元,总投资规模为4500万元,根据实际财力,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逐步实施;④投资形式:贯彻人民公园人民建的方针,以小区土地开发聚集资金建设公园为主要途径,其小区开发控制范围为:东至湖滨东路,西至西线24米道路,北至青年路(中华路),南至外环路。县政府赋予指挥部职能:编制公园建设及小区建设性祥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引进建设项目,测算,确定地价,安排项目用地,多种形式组织小区土地开发;管理控制区内的一切开发项目,并协调区内拆迁改建工程;组织筹集公园建设资金,实施公园建设,并建立独立的经济核算帐目。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定,7月间指挥部委托漳州市园林管理处、漳浦县规划设计室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以既有中国园林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因地制宜,以水为造园主体,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休息式为设计理念,把公园形状由椭圆形修定为两头宽中间窄的曲折状公园。这个详规于1994年9月22日和29日两次召集有关专家讨论征求意见,拟出第二方案,并于1995年元月20日,把这一方案的总体规划平面图缩印,寄发给县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社会贤达,以及海内外乡亲,再次广征意见,同时由戴全成、陈玉宝、陈荣耀等到泉州东湖参观。综合反馈意见,普遍对设计方案不满意,认为不能充分体现漳浦历史渊源和闽南特色。1995年4月8日,县人民政府以浦政(1995)63号文,对西湖公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作批复,强调“要精心组织公园各景点、造型的设计,广泛征求意见”。4月28日,根据县政府的批复,指挥部再次研究设计方案,一致认为设计一定要高起点,必须请国家级名师来设计。经县委书记兼县长林奕斌指定,由副指挥沈淮森与陈荣耀、戴秋生、卢建顺等同志北上天津,聘请名师——天津大学中科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教授。他刚从意大利参观回来,听说有福建的客人来找,即到天津大学宾馆会见沈淮森一行。第二天在他的导师办公室,沈淮森等人把设计的西湖公园平面图展示给他看,放映漳浦居民古建筑物录像,并请他来漳浦看一看,请求他帮助搞西湖公园规划设计。彭院士先是婉辞,理由是他的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比如正在建设中的山东威海市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馆需要他经常去督查;外交部在西德新盖大使馆请他设计;河北省府石家庄公园改建工程设计等他安排。同时也顾虑路途太远,不能经常看施工情况,担心不能保证设计意图的落实。经沈淮森等同志的多方宣传和邀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彭院士终于应允了。而后,由指挥戴全成、副指挥陈玉宝北上天津,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签订委托设计漳浦西湖公园合同书。
  5月26日,彭院士莅临漳浦,实地考察了西湖公园周围环境和正在施工的金鹿路现场,进一步了解漳浦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回天津后半个月就把平面规划设计图寄来。把彭一刚院士设计的平面规划图,对照我们设计的三个方案,有天渊之别:①构思格调,气势宏伟,不拘传统,创意新颖,如把东大门的方位定在正中朝麦市街,显示出这位国家级建筑大师的气魄和胆略;②特色超然,个性鲜明,彰显历史;③湖状似葫芦,园形似曲袋,园中有湖,湖中有园;④景点设置突显主体,功能齐全,不杂不乱;⑤湖面线条,简练明快,曲折有致,湖宽流畅。
  就漳浦西湖公园的设计,彭院士在国家建设部《建筑学报》发表文章,题为《超越思维定势,意在推陈出新》——福建漳浦西湖公园的规划设计。文章阐述他的设计创新理念。文中写道:“闽南属亚热带地区,又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在设计中能够体现这些特色,设计之前自然要作一番考察,特别是想从当地居民建筑中获得一点启迪。此外,还要具体了解一下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以期使规划设计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基地面积为14公顷,原为一个养鱼池,东西两端较开阔,中部相对狭窄,呈哑铃状。园的东部正对着一条主要街道,按规划意图不仅要开一个门,并且还希望借公园建设能够形成一个制高点而作为街道的底景。不过从远期发展看,将来园的主要入口却适合于选在园的西南。”“入口处理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按传统造园艺术应当插入一段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一则可以避免一览无余,另外也可借欲扬先抑而获豁然开朗的效果。……然而在这里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却不得不背离这一传统的做法,加之门的地势又高出水面近2M(注:实际高出水面3.7米),如果人为地设置屏障,必然显得生硬、做作。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入门之后索性居高临下一览开阔的湖面以及正对着它的高大的储英阁。再说,由于湖面原本曲折,又有岛上的建筑作遮掩,视觉所及依然只限于园的一个局部,尚不至有一览无余之虑。”“南门,离水面尚有一段距离,似有条件借花架的设置来界定出一条狭长空间,待游人穿过它而到达湖滨时,兴许会有顿感开朗的感觉。”“从两个门的处理情况看,在借鉴传统的态度上,切不可为某种思维定势所羁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而不拘一格。”
  在景点布局上,突出主体,避免分散,主次不明。文中写道:“无论是园的外轮廓以及水面形状,均大体保持原貌,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以水面为主体,环绕着水面安排景点的格局形式。然而在一个面积14公顷且狭长曲折的平面上,仅沿湖面的周边稀疏散落地布置景点,势必会显得松散凌乱。为此,在东部相对开阔的湖面上又以人工方法堆筑了一个小岛,并于其上设置体量较大、较集中的一组建筑。这样不仅可以在构图上形成焦点和重心,同时又可建一楼阁建筑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并兼作城市主要街道的底景。……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名储英阁,用以纪念漳浦历史上四位杰出人物。[注:黄道周(忠)、高东溪(孝)、张若仲(廉)、刘庭蕙母(节)]。至于位置,则选择在主要街道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其它景点尚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盆景园以及餐饮、碑林,小品等,……则稀疏散落地分布于湖的周边。”
  “在建筑形成和风格的创造上,……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民族性……还希望能够体现一点地域性的特色。……漳浦西湖公园的方案,构思阶段,也曾经经历过一番犹豫和曲折的探索过程。设计之前也曾到周围地区参观了一些闽南民居,比较有特色的仍然是屋顶,多呈双曲的形式,……最大特点是……一种两端开叉的燕尾脊。……这毕竟是一种无关大局的细部处理,单靠它还是成不了气候。”“正当思绪枯竭之际,突发灵感,忽然想到了惠安女所戴的斗笠。这是一种外轮廓呈曲状的圆锥体,不过这和我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举折形式的屋顶做法大相径庭,如果说传统的屋顶曲线以’吐急而溜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这种曲线则正相反——到了檐口处反而转为向下,自然也就不能’溜远’了”,“值得担心倒是这种反前人之道的做法,能否被认同。这里,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设计者自我的心理定势,……不敢从相反的方向作一点逆向思维,……始终也脱不出仿古的窠臼。……基于此,决心在这项工程中作一点新的尝试”。
  彭院士这种超越设计思维自我心理定势的实践,首先从东大门入手。他在文中写道:“以它作为试点来作一点形式上探索,如果获得成功将可以推动全园建筑设计的创新。东门设计的构思是:以4组穿斗架来支撑两片反曲形式的屋顶,从而形成门的主体,再分别从左右两侧嵌进两间可供售票、保卫使用的房间,作为主体的中央部分实际上是一个开敞而透空的’栅子’,由于两片屋顶之间留出一条很窄的空隙,于是便出现两条邻近的屋脊,从外观看便类似于前面所提到的’燕尾脊’。……想法既定后便画了一张透视图,……请了几位同志征求意见,大家认为值得一试,……还必须求得建设单位和广大群众的认同,……据反馈也表示满意。……至于群众的认同,那只能等建成之后才能听到反映了。”
  如何落实构思,在屋面材料上颇为讲究。“由于采用了反转曲线的屋顶形式,……想起了几年前常州(注:宜兴)一家建材厂所烧制的面砖,呈深灰色,规格为60×200mm,质地也很好,用来横贴便可以适应于任何曲率的屋面。”
  湖心岛上的建筑物是公园内的重点,有储英阁和民俗馆,如何突破传统楼阁的程式,以求得形式和风格的创新,彭院士对设计储英阁部分,文中写道:“该建筑实际为四层,但当地人认为’四’不吉利,我们便把重檐的那一部分夹层略为提高,这样就变成了五层”。其第四层“出檐最大,竟达3.6m,而下三层的出檐反而收小,这样便和传统楼阁下大上小的收分处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南门,不仅体量大,在造型处理上也比东门更富有变化,中部为重檐形式,两侧为’半山’形式的穿斗架,不仅有较强的虚实对比和丰富的轮廓线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时代性和地域性。”“园林设计除建筑外,绿化设计也至关重要,因此,还从厦门请来一位园艺方面的专家配合工作。”1998年6月22日,彭一刚院士给沈淮森副指挥的书简中提出:“先将碑林设想示意图寄上,……修一条2米宽羊肠小径,两侧放置若干(10-15)自然形态巨石,上刻碑文,字小者靠路旁,字大者可稍远。”他给碑林设置定了基调。据陈荣耀工程师回忆,彭院士吩咐碑林题词不能随意上,要雕刻全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的字。彭院士感慨地写道:“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要做出特色也殊非易事,……试图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园林建筑新风格,其难度将更大。……要有勇气突破既定的思维定式,力求超越自我,……在这一次漳浦西湖公园的设计中,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行事的。”
  笔者之所以长篇引述彭院士文章的有关节段,其一是为了说明一位国际闻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对漳浦西湖公园的设计,是如何刻苦创作以求得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园林建筑精品。其二是为了排除一些人对彭院士设计作品的误读。误认为这是仿唐的作品,深灰瓦白粉墙,是唐朝建筑风格。彭院士可能在设计构思中参考漳浦是唐垂拱年间建县历史因素,在色调上有所参照,但绝非仿唐建筑风格。其三是纠正不公正的偏颇非议,认为这是移植日本靖国神社的。这一误读曾一度影响公园建设进度。事实绝非仿日更非仿韩,而真正灵感来源于惠安女的斗笠。其四是为了理清公园的价值取向定位,是要创建全国名园还是一般公园。要创建名园必须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美景点来创建。笔者认为,湖西赵家堡是移植河南汴京的园林建筑,现已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为什么不能让这种古朴、庄严、穆肃的建筑风格,在漳浦西湖闪光,成为江南一枝独秀园林奇葩。漳浦西湖公园建筑风格和价值之争议也许将会继续下去,但笔者相信,历史会做出公正的判断和结论。
  彭一刚院士对漳浦西湖公园建设倾注了心血,他利用出差之机,先后四次来漳浦西湖公园建设工地视察工程建设情况,解决施工中技术难题。有一次邀请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高冀生教授一道来漳浦,高冀生教授对彭一刚院士的漳浦西湖公园的设计大加赞赏,他说:“把历史名胜建设成现代名园,是个卓有远见的举措。”“其设计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又有时代创意,独具一格。西湖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名园。”立足为民安民有序
  与设计规划同步进行的是西湖公园项目的用地申报手续、征用土地和拆迁补偿工作。
  1995年元月和7月,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依据县政府浦政(1994)218号文划定的西湖公园地界,与绥西、南门、绥南的村委会先后签订了《土地征用协议》,公园和沿湖滨道路的用地每亩补偿人民币3.2万元(赔青除外,下同),小区开发用地每亩补偿人民币3.2万元,(1996年后征用的另行协商)。同时向省市呈报用地申请,获准并办理了征地手续,为西湖公园和周边道路的建设做好了准备。
  对于拆迁工作,指挥部本着以人为本,充分照顾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拆迁工作做细做实。建设西湖公园要扩建西湖,首先遇到的是县鱼苗站的拆迁。指挥部组织人员多次对鱼苗站的建筑物、附属物进行实地勘察丈量、登记,澄清干部、职工常住户口,分项详细造册,而后于1995年元月16日、3月1日,先后召集县鱼苗站的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协商拆迁安置方案。5月30日,县委书记林奕斌召集指挥部、县财政局、水产局、人事局、鱼苗站等单位的领导就鱼苗站拆迁安置事宜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由县财政一次性拨付人民币60万元给县鱼苗站,作为搬迁安置重建的补偿金,包干使用,干部职工的安置工作由县水产局负责。会后,指挥部组织人员对鱼苗站的实物与登记册进行逐项详细核实,一点不漏。并于6月27日与县鱼苗站签订《关于征用漳浦县鱼苗场协议书》。县财政一次性拨付给县鱼苗站人民币60万元。县鱼苗站如期于6月30日搬迁结束,除留一幢办公住宅楼和一幢平房外,把其余的96.85亩土地(含鱼苗池81.11亩),全部交付给西湖公园建设工程指挥部使用,共拆迁建筑面积752.32平方米,安置常住人口9户36人,为拆迁工作打开了局面。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对被征用拆迁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湖滨北路施工中有个别户,由于安置工作一时得不到落实,只好绕过他们的房屋,修一段临时的泥结碎石路,供行人车辆通行。直至2007年8月,趁第一届漳州市旅游节暨国际茶壶茶文化节在漳浦召开之机,县长在该地段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投入人民币一百万元,用于该路段的拆迁安置,排水、造路建设,使该路段得以施工,并于9月25日建成通车。在拓宽改造旧324线国道为金鹿路和兴建湖滨路时,需要拆迁水产局、台工办以及两户居民户住房,有建筑物1790.43平方米,附属物44件,占地2440平方米,折合3.67亩,经过多次协商,先后于1995年6月、1996年11月,双方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为工程施工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在西湖公园建设项目中,共拆迁建筑物面积2397.37m2,补偿金155.74万元。
  锁定名园丰富内涵
  按彭院士的造湖规划设计图,扩大湖面是建园的第一步。该工程由漳州先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承建。1995年8月间破土动工,当天工地上红旗招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带领县直机关、企事业的干部职工、县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的学生以及驻军官兵共2千余人参与挖湖劳动,绥安镇和绥西、绥南、南门村的干部也参与作战,施工队的挖土机、装载车忙碌地工作,工地上人山人海,为西湖公园建设拉开了序幕。造湖、造湖心岛和龙湖路等需要大量土方,指挥部向大南坂农场征用山地(非耕地)30亩,作为西湖公园和小区建设取土填方和绿化苗圃培育基地。经过3个月的奋战,于11月上旬,共完成挖土方74788.4立方米,填土方89764.46立方米,合计挖填土方164552.86立方米,砌筑湖岸1869米(总长度2193米),西湖公园湖面已成型,为东大门胜利奠基提供了条件。1995年11月20日,东大门奠基,县委书记林奕斌、代县长洪德庆等县五套班子在家领导参加奠基仪式,应邀出席庆典的有市人大主任韩玉琳、市纪检书记王良才、副市长杨水来、军分区副政委陈松枝、市县老同志柯志达、卢亚来、黄步翔、柯永麟等。台港同胞、外商代表也应邀出席。庆典场面热烈隆重。
  有了好的规划设计,还要有好的建筑队伍来保证高质量施工,以切实落实设计者的思维意图。因而确定什么样的施工队伍成为关键。在考察泉州东湖公园建筑物建筑质量时,了解到该工程是福建省万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给指挥部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经过公平公正的竟争招标程序,这家企业得到公证机构确认,成为漳浦西湖公园建筑施工企业。在东大门施工中,公司总经理杨志坚十分敬重彭一刚教授的设计,亲自带着技术员飞往天津,到天津大学设计院请林赐恩院长进行图纸交底和切磋,并聘请老建筑工程师杨炳川主持漳浦西湖公园施工技术指导和监督。果然,工程经检验,工程质量优良,博得县领导和指挥部的认可,因而又获得承建储英阁、民俗馆、鹭芳亭、钟楼等项目建筑任务。
  有关东大门施工技术数据记录,如地质钻探报告、质检部门验证资料、图纸设计变更通知等资料均散失无存,笔者无从具体描述,但从外观效果观察,施工质量和工艺技术实属一流。建筑体的边角线条流畅,垂直度水平度都十分精确;地板、墙壁、柱、梁、栏杆、花坛的石料铺设、敷贴精密度高,平坦而均衡;磨光度圆滑光泽照人;石料质地优良,整墙整柱整梁通贴无缺,色调一致;屋脊屋面的深灰色面砖横贴,均衡紧密牢固,虽经十年风雨寒暑考验,仍然毫无褪色和脱落而残缺。它是一座工艺技术精湛、材料质地优良,设计宏伟古朴的建筑物,一座极具欣赏的建筑艺术品。
  从湖心岛的储英阁、民俗馆、鹭芳亭的建筑群施工记录资料中,可窥其一斑。以储英阁为例,它是西湖公园的主轴中心,高五层,位居制高点,负载量最大,建于湖心人造的小岛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有淤泥软下卧层,属饱和砾砂质,为第四纪联更新世(Q3)地层,防震要求七级。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处理,桩长8.3米,由8根φφ16和φ6固定圈组成的桩架,灌200#水泥沙浆,直径60公分,桩数24支,并实施钻孔桩施工签证单制度。经漳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测定,发现了2支不合格桩,采用锚插静在桩加固处理。使用的三材确定,水泥指定天宇牌(一、二厂生产),钢筋指定“三钢”生产。石板材均为603雪花白,屋面瓦均为浙江宜兴生产的褐色磁砖。施工中涉及工艺技术变更,均有甲乙双方签署设计更改签证备忘录,以及设计图纸修改补充通知书,并均由彭一刚亲自签证。引发材料变更的,由甲乙双方以协调会纪要形式加以确定。县建设工程监督站在每个工作层面都进行跟踪检测,写出报告:工程验收综合评定为合格。
  施工中出现与设计工艺有出入的,或甲方认为必要更改的,都及时召开施工协调会解决,做到一丝不苟以保证高质量。储英阁旋转楼梯内墙原设计工艺是粉刷白墙,甲方认为品位不高而更改为石材磨光条状贴面;屋面黑磁砖平贴不符合设计工艺意向,在彭院士指导下及时更改为叠贴工艺;阁楼天花板与柱梁之间原设计采用予制水泥花格,在甲方授意下更改为铝合金栅格;阁楼上所有栏杆原设计用不锈钢管制作,在甲方授意下全部更改为石材圆横杠、小石柱的栏杆;铺设地板垫层原设计为三合土,更改为200#水泥砂浆;阁楼的所有水泥墙面原设计粉刷涂料,在甲方授意下全部更改为石材磨光黏贴。
  2002年9月19日,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决定进行西湖公园第二阶段工程建设,包括西湖公园南大门及其配套,完善西湖小区基础设施。从西湖小区拿出一块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其所得用于支付南大门及花架、曲廊、南大门前后广场和围墙等配套的工程款。南大门及配套工程于2003年元月间破土动工,2004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南大门的建筑工程施工,由于资料散失,笔者无从了解。从建筑体外观看,该工程由县佰信建筑有限公司承建,虽能按照彭一刚院士工艺设计图施工,但装饰施工状况与一期工程项目的施工对比,有明显差距,不论施工操作水平,使用的材料制作工艺,建筑体装饰品位要求,都较为逊色。这果然被彭院士所言中:“路途太远,不可能经常察看施工情况,担心不能保证设计意图的落实”。
  县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西湖公园建设,于1998年8月5日由县长洪德庆主持的政府协调会研究决定:“要重视公园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做好排水排污系统论证,确保湖水清洁”。西湖水面积占90亩,保持水的清洁,是建设公园的基本要求。如何保证湖水的清澈,是衡量西湖公园建设质量的重大问题。2005年7月,西湖引水入湖工程启动,从岩前溪闸门原有一条引水排洪两用明渠,经过西湖公园南大门龙湖路,利用这一原有条件,在其中段加以拓宽,即从国道324线涵洞出口处起,依原明渠截弯取直,清淤加深加宽,沿渠砌筑渠道护坡石,直至金鹿路环形绿岛交接口,穿过100多米远的建筑群,与公园南大门跨路涵洞相衔接,引水入西湖公园,共砌筑石方7919立方。其间经过西湖小区和区间道路建造双孔现浇钢筋砼盖涵洞4座,其中每孔净跨4米,净长15米的有一座,每孔净跨2.5米,净长15米的有一座,每孔净跨2.5米,净长24米的有一座,每孔净跨2.5米,净长100米的有一座,还利用龙湖路原有涵洞两处,引水渠全长有1730米(其中中段砌石渠长1085米),同时实施上段明渠清淤550米,下段即西湖公园排水入南门溪,清淤约1000米,而后流入绥东溪,历时3个月竣工。公园引水工程和上段下段清淤工作的实施,为公园提供清洁水源,打造名园提供了保障。
  西湖公园除建筑物工程外,绿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为使绿化能与彭院士的意图相协调,指挥部邀请厦门万寿园园林工程师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分为七个区:绥安春晓、湖泽撷英、椰风棕韵、峡谷含翠、避署榕荫、西湖芳草、夕阳桐林。种植有乔木、灌木两种,分布于管理房、东大门、湖岸、湖心岛、码头、西湖乐坛、茶室(规划待建)、碑林、花架、雕塑墙(规划待建)、盆景园(规划待建)、老年活动中心等景点。种植乔木有:大王椰子、伊拉克蜜枣、刺桐、黄金竹等60多种。种植灌木有:海南变叶木、毛杜鹃、炮仗花、驳骨丹等20多种。地被铺植马尼拉地毯草和蟛蜞菊。绿化采取六个措施:①各乡镇捐赠;②引进优良竹类品种;③以地换绿化;④移植百年老树入园;⑤义务植树;⑥花卉盆景爱好者捐赠。
  为使西湖公园构建成“全国名园”,指挥部还邀请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为公园冠名题字。指挥戴全成专程前往北京,邀请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教授为公园东大门匾额题写”西湖公园”四个大字。副县长蔡乙鹉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储英阁匾额题写“储英阁”三个大字。蔡副县长还集录明大学士黄道周的字迹拼成“西湖公园”四个大字用于南大门匾额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袁启彤题写“西湖公园”四个大字,镶于公园西大门封闭式门壁上。群策群力损资奉献
  筹集资金是困扰西湖公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以往数次动议建公园都因资金困扰而无法落实。
  这次,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人民公园人民建”的筹集资金方案,采取四条措施。
  (1)广泛动员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乡亲捐资捐物。1995年6月,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建西湖公园的布告》,提出五条鼓励办法:①凡捐献人民币200元以下者,芳名留册,列榜表彰;②凡捐献人民币200元以上者,除第一款外,并发给荣誉证书;③凡捐献人民币1000元以上者,不论单位、个人,除第一、二款外,石碑留名;④凡在园中单独认捐或合作认捐一座建筑小品者,不论单位或个人,除按第一、二、三条款外,可在建筑物上刻石留念;⑤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还可上报省、市加以奖励。1998年2月8日,西湖公园建设指挥部作出《关于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建西湖奖励办法的补充规定》:①凡企事业单位,海内外社团均可成为认捐人,单位及其负责人均可登榜表彰;②奖励分为荣誉奖,工程投标奖和其他奖励;③荣誉奖,按个人和单位捐赠的金额,分别镌刻在金榜、银榜和铜榜石碑上,以志留念。④个人捐赠5000元以上(含5000元)者在金榜留念;捐赠1000元以上者在银榜留念;200元以上者在铜榜留念。⑤单位捐赠50000元以上者(含50000元)在金榜留念;捐赠10000元以上者在银榜留念,2000元以上者在铜榜留念。
  (2)利用政策,实施小区土地开发,以地生财。执行县人民政府制定的“以小区土地开发聚集资金建设公园为主要途径”的筹集资金原则,周密地组织小区土地开发和建设,制定详细规划,重点实施公园及小区开发建设的金鹿路、得仙路、龙湖路、湖滨西路、北路、南路、东路等道路骨架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出让生财。先后开发出让漳浦县邮电宿舍楼、综合楼等20宗项目带土地的用地101.66亩,筹得资金1713万元,以地换园,以地换路,获得资金1280万元,合计筹集到2993万元,全额用于西湖公园建设。
  (3)县财政和有关部门给予财力支持。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于1996年至1998年拨付基础工程投资款396万元,支持西湖公园建设。建设局、交通局、环保局等向省市部门争取到景点工程、绿化补助、道路补助款共85万元,投入西湖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4)以技术改造龙湖路等三条道路拓宽改造项目,经省经贸委批准立项实施,以小区土地作抵押,获得省工商银行贷款197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以上四条措施共筹措资金5646万元。
  为了发动漳浦乡亲捐资,指挥戴全成,邀请县委书记偕同,先后多次前往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通过当地乡亲联谊会发动乡亲为西湖公园捐资。从1998年2月至1999年6月,先后掀起了十次捐资热潮,1998年2月6日,县人大、政协两会的代表,委员522人,带头捐资83570元。2月8日前后,海内外乡亲纷纷勇跃捐资,有台胞三人共捐美金11500元;北京、上海、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乡亲58人共捐资人民币68420元。3月6日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有86个单位1421人,共捐人民币10.3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教育界教职员工和知识界学者,如国家计委社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省农科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第六中学、华侨大学、漳州卫校的十二位学者乡亲共捐人民币84500元。县各中小学教职工先后47个单位5105人,共捐人民币26万元。乡镇场和村委会有22个单位990人,共捐人民币7万元。指挥部先后发布20期捐资简报,及时公布各界人士热烈捐资情况和捐资单位、个人名单。还有厦门乡亲捐建鹭芳亭一座造价21万元,县交通局捐曲拱桥一座造价15万元,工商局捐桥涵一座造价12万元,水电局捐桥涵一座造价13万元,邮电局捐游船码头基础造价5万元,中福公司捐钟楼一座造价5万元。杜浔、沙西、石榴、旧镇、湖西、赤岭、古雷、长桥及中西林场,捐各种名贵风景树一千余棵,价值29550元。
  全县人民包括海内外乡亲,捐资和实物折价共202万元,捐资单位和捐资者芳名,指挥部在湖心岛民俗馆的女儿墙上镌石纪念。
  众志成城 斩波劈浪
  (一)为了加快漳浦西湖公园建设步伐,指挥部组织几次施工热潮。1996年6月28日,乘省市县城建会议在漳浦召开的东风,指挥部召开第四次成员会议,作出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实施八项工程的决定:①投建湖心岛工程(储英阁、民俗馆、拱桥);②兴建两大门工程(东大门竣工,南大门开工);③完成”两造”工程(“造湖”工程,砌筑湖岸2193米;造园工程完成竖向场地处理);④建设“两路”(园中人行道2200米,湖滨东西南北路);⑤理顺“两水”(引水改造300米,建桥涵三座,排水清淤旧河道,建桥涵一座);⑥游船码头投建;⑦公园四周围墙和园中绿化;⑧龙湖路主车道水泥路面争取国庆通车。
  1997年4月8日,由于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法人代表陈玉宝工作调动,改任副指挥沈淮森为常务副指挥、法人代表,主持日常工作。
  1997年5月4日,指挥部与福建省万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湖心岛建筑装修阶段的施工协议,施工单位确定在12月30日竣工,甲乙双方承诺各自责任。
  1997年10月6日,为加强指挥部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增派县委副书记翁福,常务副县长陈黎明任副指挥,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蔡和平、财政局长吴如山,主持建设局工作的副局长林开封,绥安镇党委书记黄荣川,绥西村支部书记林树森等为成员。指挥部领导班子充实后,于10月28日作出加快西湖公园建设具体工作安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11月至12月5日,动工建设拱桥、钟楼、游艇码头,湖心亭排水工程,两间公厕和储英阁,先贤馆(民俗馆)框架;第二阶段1997年12月16日至1998年元月16日,完成拱桥一座,涵洞两座,管理房、湖滨东路临街建筑物和周边围墙、园中道路及湖心岛建筑物装修;第三阶段1998年2月15日至3月12日,主攻绿化,争取得仙路建成。
  1997年11月8日,指挥部召开第六次成员会,部署今冬明春工作:①完成通往湖心岛的拱桥建设;②建成湖心亭、钟楼、游船码头;③完成公园管理房、两座公厕和园中环湖路。
  1998年4月16日,指挥部发出开展优质、安全、高效施工的通知,要求施工队伍,集中主要精力,大干半个月,完成景点、绿化、围墙,园内路、管理房、小区道路,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重点保证完成储英阁四层封顶、民俗馆封顶、湖心亭封顶、钟楼装修、游船码头上梁。
  1998年5月26日,指挥部召开第七次成员会议,传达贯彻县十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关于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年活动》的决议,落实县委提出的抓紧西湖公园建设,要在秋季建成并开园的要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园的精神,奋战一百天,完成建园主要工程,迎接秋季开园。县委、县府的领导分工协助指挥部做好各部门协调工作,施工队伍增加施工力量,不分昼夜加紧施工。
  1998年7月9日、9月25日和10月13日,指挥部召开施工现场办公会议,与施工单位签定按时按质完成施工计划奖罚协议,福建万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确保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到位,加快对储英阁、民俗馆、湖心亭、拱桥、游船码头、钟楼等外装修进度,其他施工单位抓紧游泳池、碑林、老年人活动广场、绿化工程、水电安装等竣工时间作出确认,保证1999年元旦开园。
  1998年11月26日,县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做好西湖公园开园前扫尾工作现场办公会,相关部门有建设、财政、文化、水电、妇联领导参加,会上确定12月20日前完成扫尾工程,具体分工;水电局负责公园出水口排水渠的清淤工程和配套游艇20艘;文化局、建设局负责青少年游泳池装修工程和进水任务;县妇联负责儿童乐园配套设施;指挥部负责储英阁、先贤馆(即民俗馆)装修和公园净化、园地平整、道路铺设扫尾;电力公司负责公园灯光系统设置安装工程。指定陈黎明副县长督查,县广电局组织跟踪报导各部门负责的扫尾工程进度。会上,还决定组建公园管理处,做好公园开园后日常管理。
  1998年12月18日,指挥部向县委、县政府作出《漳浦县西湖公园建设情况汇报》。称:已完成造湖造园、东大门、湖心亭的储英阁、先贤馆(民俗馆)湖心亭、游艇码头、钟楼、拱桥、管理房、公厕等建筑物建设,引水排水、道路绿化、碑林、老年人活动广场、水电安装等项目,基本具备开园条件。工程总耗资2997万元,完成工程总预算63.17%。
  1999年元旦,县委、县政府在西湖公园东大门举行开园庆典。是日,西湖公园披上节日盛装,数百盏红灯笼高挂,数百杆彩旗飞扬。锣鼓喧天,万人空巷。参加庆典仪式的有县五套班子领导、驻军领导,老同志代表,施工单位代表、绥西、绥南、南门村代表。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王良才,方青海、林奕斌、潭培根以及市老领导柯志达、卢亚来、黄步翔等应邀出席。还有台港漳浦乡亲代表、厦门漳浦同乡会、漳浦外商、台商代表共300多人参加庆典活动。省市建委送来花蓝,县直机关有关单位也送来花蓝、彩球、鲜花。庆典由副县长陈黎明主持,王良才、方清海、林奕斌、潭培根、黄长茂,林久来、沈元坤、钟禄贵、林永泉、洪德庆等领导为西湖公园剪彩,戴全成、杨玲为西湖公园揭牌。
  (二)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得到省、市领导的关怀,省人大主任袁启彤、副省长曹德淦等先后来西湖公园建设工地视察。县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作出果断决策,参与解决问题,出台优惠措施,帮助资金筹措,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1995年元月6日,县长林奕斌亲自召集指挥部成员和各界人士讨论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听取修改意见,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建名园,以地生财,社会捐资,财政投入等指导性意见。
  1995年5月31日,县委书记林奕斌亲临指挥部,参加商讨迁移县鱼苗场建公园事宜。
  1995年6月6日,县委书记林奕斌参加指挥部成员会议,提出当前公园建设要抓好金鹿路拓宽改造,挖湖造湖和东大门开工前准备工作。
  1996年6月,由于资金困难,龙湖路只打算建筑到与金鹿路衔接处,不再往西延伸衔接国道324线,如果这样,即西湖公园和县城西区出口就闭塞,交通不便捷。时任漳州县人大主任韩玉琳来我县视察西湖建设工程,建议指挥部要把龙湖路延伸至与324线国道相接,由当时县长洪德庆出面疏通市工商行,指挥部获得龙湖路设施贷款人民币600万元。与324线连接处喇叭口,指挥部请漳州市交通工程设计院设计,资金缺口由时任县委书记刘子维带领指挥部有关人员去漳州,以土地抵押,向市工商银行贷款人民币500万元,解决了龙湖路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三)建设西湖公园并非一帆风顺,它克服了重重困难。西湖公园建设用地197.11亩,连同青少年宫用地共为230亩。在申办公园建设用地工作中,为了赶上公园建设步伐和国家政策许可的时间点,指挥部副指挥沈淮森组织建设局技术专业人员十余人,日夜加班,赶制征地有关的图纸,花一个月时间圆满地完成了征地申报手续准备工作。建设公园初期,建设方在资金调度上经常出现危机,取得承建方的理解和支持。福建东南建筑有限公司带资100万元和工程机械、几十名工人,投入西湖公园东大门建设;漳州市先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带资200万元和挖湖造路机械,组织工人投入挖湖造路工程建设。1995年至1999年期间,房地产市场疲软,土地无人问津,指挥部在资金调度上雪上加霜,拖欠承建方工程款十分严重,1998年春节,施工队负责人不能发放工人工资回家过年,急得大哭一场,但仍然咬紧牙关,坚持施工,与指挥部共度难关。
  储英阁建筑物高达28.8米,距湖面超过30米。屋面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加上设计独特,惠女斗笠式的屋面弯曲孤度大,增加施工危险和难度,每组巨大的模板骨架,都要在地面组装好后吊提上去安装的。尤其第五层屋面陡角度达72度,高4米,宽14米左右,要在27米高空作业。在浇注水泥沙浆屋面时,操作技术要求超常严格,时有发生滑落的危险,而且几十公斤重的振动板来回振动,危险性更大。施工中,挑选技术娴熟,胆大心细,手脚利落的工人上场操作。指挥部副指挥陈黎明,基建局副局长林开封,技术员许天佑、陈耀德、陈溪文,开发部主任李两姓等,坚守岗位,日夜跟班,时刻关注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为了西湖公园绿化,把百年老树伊拉克蜜枣(棕榈科)从县水电局院内移植到公园来,由李两姓负责,租用两辆大铲车、一辆大挖掘机和一辆长挂大卡车,用了两天时间,细心地把它搬迁成功,落户在公园内露天演出场景区,现生长茂盛。
  营造碑林景点,由林开封负责组织突击施工。邀请漳州市园林管理处的技术员现场指导,租用一辆30米长臂的大吊车,三辆20吨载量大卡车,一边运土堆造小山丘,一边从旧镇镇林美村山上,收集各种形状的巨大风景石50多块,分成35组,突击三天安放,形成错落有致的碑林,效果很好,深得彭一刚院士的赞许。
  人民公园 全民共享
  西湖公园设有八个景点:东门风光、儿童天地、两水游人、登高一望、碑林观赏、峡谷含翠、绿坡休闲、桐林夕照。各景点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西湖公园开园十年来,已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各阶层群众的文化、精神享受的追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家”,成为展现漳浦千年古县风貌的窗口,成为良好投资环境的形象之一。起到了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效果。
  公园内长1500多米、宽3.5米的水泥环湖路,每天早晨、傍晚和入夜,均有几百上千群众散步其间,人头攒动,蔚为壮观。在东大门、南大门的广场、储英阁、老年人活动中心广场,每天定时地进行太极拳(剑)演练,跳交谊舞、柔力球、健美操、名目众多的健身操,打腰鼓、打羽毛球,做机械健身运动。每逢节假日,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环湖游览。游艇码头经营者备有脚踩游艇10艘,手划船3艘,电动碰碰船5艘,金龟壳游船6艘,水上滚桶2只,供游客水上游。
  绥安镇老年活动中心的曲艺音乐爱好者,每星期有三个晚上,在南大门广庭里举办曲艺音乐展示会,自娱自乐。每逢晴天晚上,东大门老年人活动广场、储英阁里、西湖乐坛(露天演示场)、南大门曲廊广场,都聚集有近三百对中老年舞友跳交谊舞。县老年大学、县文体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工会等单位,时常在东大门、南大门广场举办各种主题的文艺晚会。吸引诸多观众,让观众得到较高品位的艺术享受,陶冶情操。每逢“五一”、“国庆”“春节”期间,县文化团体在先贤馆(民俗馆)举办有书法、美术、剪纸、烟标、集邮等展览、猜谜灯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公园柳荫下,碑林间,滨湖旁,多设置形状不一的石椅,有靠背的长石椅30张,平长石椅67张,供游人憩息驻脚之用。在少年宫里,东大门前广场,设置着少年儿童喜爱的蹦蹦床,旱冰场、电动车、碰碰车。少年儿童在其父母、亲人监护下地尽情玩耍。每逢夏季,游泳池里吸引无数少年儿童游泳爱好者,尽兴戏耍。在卡拉OK厅、音乐厅、“欢乐唱”、康乐球馆,乒乓球馆集聚,众多娱乐者尽情歌唱,练习球艺。千秋事业寄予厚望
  西湖公园基本建成来之不易。从1994年5月成立建设工程指挥部至1999年元旦开园,历时4年8个月,这是第一阶段。2003年元月兴建南大门及其配套工程,于2004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历时1年5个月,这是建园的第二阶段。二个建设阶段,历时6年许,公园的主体建筑和主要景点均按彭一刚设计方案实施。公园初具规模。这是全体建设者用心血铸就的成果。公园建设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待建的雕塑墙、临水轩、水阁、茶室、盆景园、冷饮厅、九曲桥、餐厅等八个配套景点应予续建。
  第二,漳浦西湖公园定位为“全国名园”,要实现这个美誉,还寄厚望于往后漳浦执政者,努力臻善其功能设施。公园在县土地收储中心存有数十亩地可拍卖,可获得数千万元资金投入续建,绰绰有余。
  第三,西湖公园要成为名园,必须始终不逾地坚持彭一刚院士的设计方案,不动摇,不走样,只能充实提高,不能降低标准,使其风格、品位、色调、建筑质量与东大门、储英阁保持一致。新近投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即县老年大学),出现白屋脊白天窗,显然与彭一刚设计方案黑屋脊褐天窗不相符,很不协调。
  第四,要征集高品位楹联、书法作品,雕刻于各景点石柱上和碑林中。一座公园建设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总体规划要求逐渐布置完善。
  第五,西湖公园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能否管理好,维护好是一道大难题。“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的文章需要一代一代地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地抓下去。
  第六,建议把西湖公园纳入旅游机制运行,把她与威惠庙、蔡新纪念馆、孔庙、印石亭、黄道周讲学堂等组成一条历史文化旅游走廊。
  第七,西湖公园的周边道路,在湖滨北路东段与湖滨东路衔接处,由于民宅阻碍,啦叭口没有施工,形成“瓶颈”,目前已影响交通,时有出现堵塞状况,亟待解决。湖滨南路与湖滨东路衔接处,存在“断头路”,时因资金困难而未能打通,形成西湖公园环湖路不能环湖。若能打通,与湖滨商场超市衔接,将改善这一地域交通壅塞状况。
  第八,西湖公园有二公里多的引水渠,其中段从324国道涵洞至西湖分园南大门的龙湖路段涵洞,长度达1730米水渠,是零降坡,尤其有一座长达100米的涵洞,清淤任务繁重。
  第九,西湖公园范围内存在众多管理部门,各踞一方,这是违反公园管理规定。政府应协调加以解决,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与时俱进18年
  ——绥安工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概略
  吴继志
  一、绥安工业开发区概况
  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设立于1991年6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1991〕综148号文批准),区域界定在漳浦北城郊枕头山范围,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8平方公里,二期规划3.0平方公里,是漳州市重点开发区之一,1998年3月列为省级开发区。2004年3月工业区整合,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下设绥安、黄仓、旧镇、大南坂、金浦五个工业园。整合后的绥安工业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区位环绕县城、国道324线,省道山旧线、漳诏高速公路引道贯穿其间,在建的厦深高速铁路漳浦站设置在开发区内,距海西重点建设区域——古雷港3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开发区建区以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以工业项目开发为主体,经过18年来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区,整个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正朝着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和规模效益显著的方向发展。经市委、市政府授权赋予开发区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新型运行体制,以优质的服务为海内外客商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轻工纺织、运动器材、玻璃制品、五金家电、食品加工、园林器械、生物制造等产业聚群,吸引了美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国内其他地区的众多投资者在此投资。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引进企业495家,总投资9.26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223家,合同利用外资7.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全区安排就业35600多人。
  二、历程和成就
  十七年前的绥安工业区,当地群众称其为“枕头山”,是一片墓冢林立、杂草丛生的荒野。当时,全国各地创办开发区的热潮涌动,漳浦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选择在交通方便、紧靠县城但又是荒坡野岭的枕头山作为创办无污染的工业集中区。建设之初,县政府仅提供50万元贷款作为周转金和20吨平价柴油指标。工业区建设是在“一张20吨平价柴油票,一片荒山地,一幅简易规划图,一辆推土机”的艰难创业背景下,白手起家,举步维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租借的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开始,踏上了创业的征程,在荒山野岭的枕头山上,打响了开发建设,发展工业经济的战斗。绥安工业区从此诞生了。
  建设初期,县委领导亲自挂帅,建设局、土地局、外经贸委(局)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班子,日夜奋战在开发建设的第一线,从规划征地、拆迁安置、平整配套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企业等工作都凝集着县领导和工业区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纵观与时俱进的18年,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是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所在镇(场)村的大力支持,全县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攻艰克难、不断推进的结果。
  1991年,区内基础设施投入1900万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703万美元;内资项目2个,总投资140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9600万元,出口创汇425万美元,税收入库80万元。
  1995年,区内基础设施投入3500万元;引进外资项目12个,总投资5200万美元;内资项目10个,总投资2086万元;实现工业产值52124万元,出口创汇1766万美元,税收入库384万元。
  2000年,区内基础设施投入700万元;引进外资项目7个,总投资3751.5万美元;内资项目6个,总投资128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42000万元,出口创汇4120万美元,税收入库1552万元。
  2004年,区内基础设施投入4560万元;引进外资项目27个,总投资8426万美元;内资项目27个,注册资本7743万元;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27154万元;直接出口创汇10089万美元;税收入库3837万元。
  2007年,区内基础设施投入6810万元;引进外资项目26个,总投资6843万美元;内资项目49个,注册资本12305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82家,规模工业产值28.4亿元);直接出口创汇18065万美元;税收入库15074万元。
  三、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
  航空: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120公里,距规划中的漳州机场60公里。
  铁路:厦深快速铁路贯穿开发区,漳浦客货站设在绥安工业开发区内。
  公路:国道324线贯穿绥安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省道山旧线、漳东线贯穿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旧镇工业园,沈海高速公路(漳诏段)漳浦互通口设在旧镇工业园。
  港口:距厦门港110公里,距漳州港80公里,距东山港100公里,距古雷港30公里。
  通讯:拥有23万门程控电话,数字移动通讯、光缆、各类宽带覆盖全境,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及数据传输。
  供电:由华东电网统一供给,同时漳浦县境内水电、风电资源充足。区内建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2座。
  供水:区内有日供水10万吨级自来水厂1座,可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排水:区内配有雨污分离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建设中。
  环保绿化:区内设有环境美容处,每天上企业收集生活垃圾和无公害工业垃圾;区内道路两旁由开发区负责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雅。
  四、园区概貌
  1、绥安工业园:绥安工业园地处漳浦县城关的西北侧,与县城连成一片,纳入漳浦县城总体规划范围,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轻工纺织、生物制药、机械电子、商贸流通等行业。绥安工业园区是开发区的中心园区,管委会、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国地税等部门就设置在园区内。区内有仂元工业、肯博纺织、同溢堂药业、伟伊化纤、大茂食品、漳孚彩印等上规模企业落户,已形成以纺织服装、户外用品、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园艺工具、包装印刷等产业群,有40多个世界性和国家、地区性品牌的产品在这里生产。目前,工业园区已开发3.2平方公里,先后引进180多家企业,建成了一座行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工业园。
  2、黄仓工业园:黄仓工业园位于县城的东部,同样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范围,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精细化工、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区内有盈丰食品、中绿食品、西帝西环宇工业、聪颖工业、鑫永源照明器材等上规模企业落户,已形成以食品加工、家用电器、照明器材、金属制品、包装材料等产业群。目前,工业园区已开发建设1.6平方公里,共引进100多家企业,园区投资建设,正积极拓展二期开发,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3、旧镇工业园:旧镇工业园地处漳浦县旧镇镇李仔园,沿省道山旧线距黄仓工业园区1公里。下设2个专业园区,即健身器材制造专业园区和玻璃制品制造专业园区,沈海高速公路漳诏段漳浦互通口就设在园区内,交通十分便捷。工业园总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近期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运动器材(用品)、玻璃制品、仪器仪表、五金塑胶等行业。园内已有台玻工业、欧旻工艺制品、隆宝工业、天马健身器材、桂宏工业、村哲工业等上规模企业落户,已形成以运动器材、玻璃制品、汽车配件、五金塑胶、仪器仪表、钢管制品等产业群。工业园区现已开发2.5平方公里,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60多家企业落户,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区域。
  4、大南坂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位于漳浦县城西南面大南坂农场辖区内,国道324线贯穿全境,建设中的厦深高速铁路漳浦站设在园区内,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日用品、精密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行业。区内已有彩露华化妆品、智高精密机械、庆星日用品、丰收园果菜等上规模企业,已形成日用品、化妆品、农副产品加工、五金配件、机械制造等产业群。截止2006年底,工业园区已开发2.2平方公里,吸引70多家企业落户。随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大南坂工业园必将兴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5、金浦工业园:金浦工业园位于漳浦县城西南郊、厦深高速铁路漳浦站东南侧,国道324线从园区北侧经过,距县城中心3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园创办于2004年5月,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是漳浦县首个乡镇“飞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健身器材、纺织、电子工业等行业。区内已有立和实业、钰明山机械、三慧食品等上规模企业,已形成健身器材、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群。截止2006年底,工业园区已开发1.5平方公里,吸引17家落户。随着工业园区的深入开发,金浦工业园必将是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亮点。
  五、组织建设
  1991年6月24日,县委、县政府(浦政〔1991〕综148号文)决定成立漳浦县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和漳浦县绥安工业区开发总公司,1991年9月,县委(浦委综〔1991〕86号文)任命县委常委陈启生同志兼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和绥安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1993年4月,漳州市人民政府(漳政〔1993〕综46号文)批复同意成立漳浦县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为漳浦县人民政府在该区域内的行政管理机构,机构级别为正科级。
  1993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1993〕综234号文)任命朱志平同志兼任绥安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陈启生同志同时免兼总经理职务。
  1995年8月,县委、县政府(浦政〔1995〕142号文)任命欧友祥同志兼任漳浦县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1996年1月29日,中共漳浦县委(浦委综〔1996〕5号文)明确绥安工业区党委人员设置及调整隶属关系,决定原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委隶属县委直接领导,机构设置与乡镇党委建制同,党委会由委员5-7名组成,设书记1名,副书记1-2名。
  1996年1月30日,中共漳浦县委(浦委任〔1996〕10号文)任蔡水枝同志为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委书记,朱志平同志为党委副书记。
  1996年2月,蔡水枝同志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浦政〔1996〕14号文)。
  1997年6月,县委、县政府(浦政〔1997〕79号文)任命蔡水枝同志为漳浦县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1997年11月,陈共新同志任绥安工业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浦委任〔1997〕52号、浦政〔1997〕153号文)。
  1999年6月,吴继志同志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政〔1999〕综89号文)。
  2000年7月,罗雄同志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挂职)(浦政〔2000〕综115号文)。
  2002年6月,中共漳浦县委(浦委干〔2002〕21号文)任陈德贤同志为绥安工业区党委委员、书记。
  2002年8月,阮学军同志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委干〔2002〕29号文)。
  2002年9月,吴继志同志改任绥安工业区党委委员、副书记(浦委干〔2002〕58号文)。
  2002年9月,黄东辉同志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政〔2002)综104号文)。
  2002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2002〕综125号文)将绥安镇辕门村划归绥安工业区管辖并整合为辕门社区。
  2003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2003〕综126号文),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漳政〔2003〕综133号文)文件通知:王朱申同志任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副处级)。
  2003年11月,王朱申同志任中共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委员会委员、副书记(浦委干〔2003〕52号文)。
  2003年12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2003〕综139号文)任王朱申同志为绥安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2004年3月,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发区整合方案的通知》(漳政〔2003〕综85号文)精神,绥安工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设立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辖绥安工业园、黄仓工业园、旧镇工业园、大南坂工业园和金浦工业园。管委会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社会事业发展局和财政局(浦编字〔2004〕06号文)。
  2004年3月,中共漳浦县委(浦委〔2004〕25号文)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中共绥安工业开发区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开发区党工委作为县委的派出机构,与开发区管委会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决定重大事务。
  2004年3月,中共漳浦县委(浦委干〔2004〕11号文)任命蔡和平为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书记;王朱申、许少麟、陈德贤、王文智、吴继志为委员、副书记;林甲主为委员。
  2004年4月,漳浦县人民政府(浦政〔2004〕综65号文)任柯文森、陈建华同志为绥安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4月,黄国强、李少平、蓝主保任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浦委干〔2005〕10号文)。
  2005年4月,林耀宗任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大南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浦政〔2005〕综44号文)、(浦绥工管〔2005〕13号文)。
  2006年4月,韩顺扬任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书记。
  2007年元月,李春跃任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金浦工业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浦政〔2007)综001号文、(浦绥工管〔2007〕01号文)。
  2007年11月,戴文利、林建耀兼任绥安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书记。
  2007年11月,洪艺明任绥安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浦委干〔2007〕60号文)。
  2007年12月,洪艺明任绥安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工业区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浦绥管〔2007〕27号文,下同)。
  王添文任黄仓建设发展公司总经理、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惠祥任旧镇工业区经济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顾漳浦宾馆创建
  刘达峰
  漳浦宾馆位于县城旧县堂所在地,占地约为10多亩,是漳浦县的接待单位。宾馆的创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硬件建设和服务方面达到一定规模,并以自已的功能责任,为全县的社会和经济建设发挥了接待窗口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初期创建:漳浦宾馆的前身称漳浦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初建于文化革命时期的1970年夏季。由军代表、革委会主任姜学硕等领导研究决定,建设一幢二层招待楼房,选在现今漳浦宾馆一号楼地点,属县革委会土地,原址是空什地,瓦砾土堆,部分栽种桉树。由县革委会办公室负责基建,并成立基建组。抽调粮食局基建股郑炳森同志负责设计及质量监督,调柯革华同志负责财务,张长发等2名下放干部采购及施工管理。县建筑公司赤湖工程队承建,包工不包料。为节约资金,平整土地由干部及学习班置留人员负责,部分家属也主动参与,调县革委会汽车连车辆运沙土、石料及其它建筑用材,从县朝阳渠调用旧的木材材料,用补贴炸药、油料等降低石料价格。历经一年多时间,建成一幢混石结构本瓦屋面二层楼,建筑面积650平方米,32间客房,可容纳60多床位,基建支出2万多元,(不包括基建平调材料)。客房内配套木板双头床,简易办公桌椅,被褥也是普通的居民用品,简陋的集体小便处等设施。后将旧一号楼前面的五间干部宿舍及一幢旧民房改造翻修为食堂。调入2名职工为服务员,从漳浦县招待所(县第二招待所前身)借调3名员工到食堂工作。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于1972年元旦正式开业。事务由办公室总务组兼管,财务在第二招待所核算。
  1974年,原驻县委会守备五师师部搬迁,县革委会收回房产。为解决会议食宿条件,县领导决定将原扩干会楼房(1958年建的大食堂,现政府部分地点),利用原旧县委会的房屋,成立招待会议的场所,称为漳浦县第三招待所。漳浦县革委会招待所改称漳浦县第一招待所,负责内部客人的接待。1982年10月,时任县委书记黄步翔决定,将原县革委会常委办公宿舍楼划归县一所合用,该幢三层楼系1975年建成,石混结构,面积830平方米,经改造设18间客房36床位,添置简单木床、用具,将原一号楼连接县常委宿舍楼(后称二号楼)建筑围墙,并建一简单平房为总台登记处,舖设空地上的水泥路及布置花草,于1983年2月春节后营业,借用第二招待所5名员工,包括原有的员工已达14名。1983年6月,县领导首次任命一所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开始独立核算。
  (二)中期发展:198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县委决策大念山海经及工业建设形成高潮,对台小额贸易开始运行,来往的客人日渐增多,接待条件已不适应客人的需求。7月,县委书记黄步翔、县长卢亚来等领导决定,选址在县一所食堂前面的空地(栽种2棵龙眼树)及原革委会组织组办公的二层楼房拆除建设小迎宾楼,由县建设局设计室朱志平同志设计,建一幢混石结构三层楼房,惠安工程队承建,水电安装由省七建公司水电队负责,于1983年10月动工兴建,即为三号楼,建筑面积965平方米,15间标准客房,3间套房,全部配备卫生间设备。藤木床,软沙发,得到县外经委、对台部二个单位从对台小三通贸易14寸彩色电视机、窗式空调机的支持,总投入17万元,财政拨款10万元,1984年4月装修完成投入使用,改善了漳浦一所客房接待条件。
  住宿条件缓解后,餐厅更显未能配套。1984年底,规划在一号楼与三号楼中间建一幢餐厅。经县领导同意,向市建设银行贷款5万元,时任县长张如松同意,由县财政担保贴息,县一所归还借贷。1985年5月起,拆除旧食堂及三间平屋,临时食堂借用旧县堂解决就餐,新餐厅设计由县设计室蔡天佑同志负责,框架结构的二层楼,先建成一层后又续建南面一小二层楼与三号楼连接,由县一建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并整理一号楼至餐厅到三号楼水泥路面,包括水电添置等,投入7万多元,于1986年元旦开始使用,使漳浦一所餐厅条件得到改善。
  1986年,县政府新办公楼落成后搬迁,县委决定将革委会办公楼(1973年建,现今五号楼)划归一所使用,改装为客房楼,南北两面增建卫生间,并由县建设局设计室卢茂山同志设计,调县一、二建筑公司各一个工程队分开施工,投资10万元,水卫设施及藤木床、用具、电视机、吊扇等设备,总投资20多万元,于1986年12月26日漳浦建县1300周年正式开业接待客人。五号楼在当时招待市、县会议及来县参观人员住宿起到重要作用。
  1987年底,漳浦一所的住宿床位已达265床,餐厅能容纳同时就餐人数只有200人,高峰时只能分批就餐,已不能适应配套需要,经上报县领导,得到时任县委书记承光大支持,由县财政拨款4万元,建设原餐厅设计二层,并增加传菜用升降机,配套餐用具,空调机,后增添置柴油炉灶等。共投入10多万元,缓解了用餐需求,完善食宿相应配套。并铺设五号楼到大门,一号楼至餐厅的水泥路面,改建二号楼客房增建卫生间配套。将空地置为停车埸,增设洗衣房设施,使接待条件更为配套,得到了各县区同行的肯定。
  (三)后期扩建: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来浦的外国客人,台港澳侨同胞日渐增多,对食宿档次要求更高,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990年11月县领导计划筹建一幢标准客房楼,拆除旧一号楼重新建设,当时代县长吴志明同志从财政拨款20万元,作为基建启动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搁置。至1992年底,时任县委书记王良才、县长康天厚等县领导决定,拆除旧一号楼,新建标准客房楼,由县设计室陈海滨同志设计,五层砖混建筑,原财政拨款20万元为启动资金,其余款项由宾馆自筹,设计经王书记审核后更改为六层楼,于1993年3月由惠建漳浦分公司承建,由于资金欠缺,王良才书记提议向二个乡镇借款60万元,并亲自往省、市财政部门要求暂借周转金,得到110万元的支持。又向县财政局借30万元。从土建、装修到配套设施,历经1年3个月,建成壹幢面积2740m2,50间客房、容纳100床位,配套二间会议室楼房。该楼按三星级添置房间设施,装修豪华的大堂等,宾馆重新配套2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柴油热水炉,增添一台250V变压器,架设从宾馆大门口至变压器房的地下电缆线及自来水管道等设施的配套。于1994年7月2日漳浦县首届乌石荔枝节,新一号楼正式开业。由于提高客房设施规范化,开业后经济效益突显。历经3年时间,还清全部债务及所投入的资金共计500多万元。
  1995年底,时任县委书记林奕斌同志,邀请县规划办,对宾馆总体发展做一次规划,原县人委会所在地全部规划为宾馆发展的建设用地,并就麦市街泰怡园至大门,道路的取直做出决定。把原革委会通讯班三间平房,西面的公共厕所,原人委会的二层小客房,革委会车库拆除,建设一幢综合楼,配套餐饮及娱乐设施对外服务;第二步将原县人大办公楼(1954年建,原人委会县长办公楼)、宾馆二号楼,及一幢宿舍楼拆除为建设漳浦县会议中心地点。先综合楼建设,县财政补助40万元,其余由宾馆自筹解决资金,由县设计室陈海斌同志设计,经4家建筑单位投标后,决定由惠建一公司承建,带资120万元,土建完成后经验收付工程款60%。后设计定案北面临小商品街4间店面及一楼接待大厅,西面厨房配套,二三层餐饮,四、五层楼为客房。于1995年11月动工,1996年3月完成土建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五层楼,总建筑面积2260m2。包括水电设施客房配套,餐饮用具,柴油灶等配套总投资近300多万元,。在1996年10月,时任县委书记刘子维,县长洪德庆为解决会议中心装修资金落实,拨款100万元,宾馆动用于综合楼装修及工程欠款,使综合楼顺利完成。于1998年5月1日开业。宾馆总床位达305床,餐厅可同时容纳700人就餐,全馆员工102人,增扩了接待条件。
  1996年5月筹建县会议中心时,县电信局八达公司有意经营保龄球馆,通过县领导同意,协调将会议中心第一层给八达公司经营保龄球馆,属宾馆配套项目,条件是三层大楼按会议中心设计图纸由八达公司出资投建,土建完成后各自装修,使用期限20年。1996年8月,会议中心大楼动工兴建,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3000m2,12月土建完成。1997年2月春节期间,八达公司的保龄球馆装修完成开业。春节后,宾馆先装修会议中心水卫及园柱、楼梯走廊石板材部分,投资20多万元,使会议中心外观及土建工程完成。
  1997年12月,综合楼及会议中心大楼土建完成,宾馆规划大门重新设计。时任县委书记沈元坤同志先征求设计室意见后,决定大门方案及装修项目,并配套值班室,临小商品街四间店面,于1998年元月动工,4月份完成建筑工程,总投资约30万元。沈书记邀请其老师沈荣煊先生书写宾馆大门的“漳浦宾馆”及会议中心大楼上的“漳浦县会议中心”两处铜字书法,制作完成后,于1998年4月安装在外墙上。
  1998年6月,县领导决定装修会议中心二、三层,由县委办公室负责,县宾馆向县建行申请贷款100万元,转还县会议中心装修用款。县委办负责人决定由厦门一装修公司承包装修、会议桌椅、物具添置设备。于1999年元月,接待县“两会”召开时,作为县政协第十届会议的主会场正式开业。
  二、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县宾馆初建时期,由于硬件设施简陋,只能沿用旅馆的卫生整理方法和服务程序。服务员的文化知识偏低,服务质量较差,遇到重要接待,就得请市宾馆派人协助,服务质量只停在讲究卫生等简单方式。
  1983年起,注重对服务质量的提高,着手先从招工改革,三号楼开业后招收了一批女服务员,对身高、文化程度、口语表达能力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并邀请漳洲宾馆服务师前来指导服务程序规范、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的培训。后安排餐饮、客房的服务员及厨师分批到市直二家宾馆学习培训。同时还组织员工理论考试,实际操作竞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促进了服务质量提高。通过市旅游局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三级厨师1名,四级厨师4名,餐饮初级服务师4名,客房中级服务师1名、初级服务师6名。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服务骨干力量,服务质量循序渐进,受到了国内外宾客的好评。宾馆也受到市局的表彰。1985年获得县文明单位;1989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
  1990年后,全市各县宾馆归党委办公室口,市管理局、接待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县宾馆在建设标准客房后,分几批从职业中专旅游班、技工学校毕业生从优选聘人员,充实到服务队伍,通过实际操作培训、服务骨干以老带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分批到广东、潮州、饶平、泉州、厦门、龙岩等地学习,请市级宾馆服务师讲授,使服务标准达到程序化、规范化。多次在市级组织的操作技能,服务程序技能技巧等竞赛中受到表彰。1995年经省管理局等单位考核。首批被评定为二级宾馆(全省3个县)。
  三、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从1972年革委会招待所成立起,定性为内部接待单位,房租收取只能按当时所规定的住宿标准收费,收入部分除补贴接待餐费及费用支出外,年年亏损,靠拨补持平。
  1983年县一所实行独立核算,增加客房二号楼住宿费收入,全年总营业额9万元,首次扭亏为盈。1984年客房三号楼开业后,由于住宿条件改善,客房收入达到13万元,餐厅营业额达到14万元。1987年,五号楼开始经营,客房收入45万元,餐厅也达到40多万元。1990年省财政厅、管理局下达对全省县级宾馆管理意见文件实施后,调整了客房价格,年收入都是翻倍增长。1993年客房收入达到91万元,餐饮营业额110万元,县宾馆年营业额突破二百万元。1994年新一号楼7月开业,全年的客房收益达到175万元,餐厅营业额143万元,年纳税收15万元。1997年宾馆全年营业额突破550万元。缴纳税收达20多万元。
  县宾馆从独立核算起,年年的经济收益都以二位数或翻倍增长,收入担负县委、县政府班子接待费用及工资费用外,全部用于更新改造、设备添置、新建楼房设施,归还借贷等,为宾馆的硬件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宾馆从创业到发展壮大,受到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全体老员工的辛勤工作,同心协力、默默奉献的奋斗精神,他们付出了艰辛汗水和心血。有这样一支素质高、思想好、凝聚力强的团队,才使宾馆的设施建设得到发展,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他们对宾馆的创业发展功不可没,将永载在漳浦宾馆的发展史册。
  四、发挥接待功能作用
  从宾馆的前身县革委会招待所创建时起,直接对各级干部到县下乡指导、调查、检查及会议提供食宿方便及安全保障内部服务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宾馆逐步转变经营理念,在保障内部接待任务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拓展经营范围。同时还被省指定为外国客人、港澳台侨胞下榻的定点宾馆。历年来,共接待过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士,上万名港澳台侨胞回乡探亲、旅游、经商等对外服务工作,体现对外接待服务作用;至1999年元月,顺利完成各等级的内部接待任务,接待过全国会议、省市级会议、及各省市县参观考察团有一千多批次。在内部一级接待方面曾接待过时任中央领导彭冲、方毅、杨成武、叶飞、张克辉、丁关根等同志,接待历任的省委书记、省长有廖志高、马兴元、伍洪祥、项南、胡平、陈光毅、贾庆林、贺国强、王兆国、习近平,陈明义等同志;老红军及军队领导刘永生、卢胜、卢叨、朱绍清、熊兆仁、柯志达、洪有德等。从初创到后期扩展,县宾馆对内外接待工作发挥了功能作用。
  五、机构沿革
  漳浦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自1972年元旦开业起,隶属县革委办公室,由总务组(现称行政科)负责行政领导,历任的总务组长林秋午、江清茂(军代表),余庆春、黄育贤、黄亚辉、王国英等同志均兼管过事务工作;财务核算由县第二招待所兼管。1974年后改称漳浦县第一招待所,由一位管理员经办日常事务。1983年6月县政府任命刘达峰为一所所长负责全面工作,实行独立核算。党的组织隶属总务组支部,1985年5月批准成立漳浦县第一招待所党支部,由所长兼任支部书记。
  1988年4月,市编委批准第一招待所为副科级单位。县政府下文实行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对外称漳浦宾馆,设经理,内部接待保留漳浦县第一招待所。主管部门从成立革委会招待所起到1991年隶属县革委会、县政府办公室领导,1991年后由于省市机关划分对口领导,漳浦宾馆属主管单位县委办公室领导。1995年漳浦宾馆党支部隶属中共漳浦县委办公室总支委员会。
  漳浦宾馆从创建到今,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对全县的接待服务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宾馆将持续发展,为我县各项事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
  值得记住的榕树
  县宾馆一号楼南面与餐厅中间的大榕树,是在拆现今三号楼南面与人委会旧食堂巷道围墙上移栽的。榕树在墙上已成活几十年,树径有10多厘米,根沿墙爬下,树高有3米。1983年7月拆围墙时,时任县长卢亚来同志指示要留下移种,把移栽地点定在一号楼后面,可绿化场地。指导将移栽的榕树去叉留下主树杆,切断细根部分。按卢县长的要求,挖好洞穴,深1米、宽1米,时逢暑天农历七月初七日,卢县长下乡回城,亲自动手修剪,倒插栽种,再将树干用草绳捆绑,保持水分,洞穴周边复盖稻草,交代每天浇水,20天后,向上的原根部开始复苏,至今根丝下垂,树壮叶茂,已成长了20多年。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
  ——漳浦县关工委20年
  黄开枝
  漳浦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从县关协成立至今,已经历20个春秋。2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五个方面的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为培养教育青少年工作做出了贡献。至今,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关心下一代组织网络,关工委的作用与影响不断扩大。
  关工委由来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风云剧变,国内风波骤起,如何保证老一代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永不变色,成为中共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随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逐年退出领导岗位,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对于一切已经和即将离休退休的老干部,中央寄予殷切的期望。”“中央希望他们,继续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希望老同志利用一切适合于自己情况的方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它对我们的社会改造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的《决定》对广大老同志既是鼓舞,也是寄予厚望。在中央《决定》的鼓舞下,一个以老同志为主体、以关心教育青少年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应运而生了。河南省安阳市的老红军、老干部率先行动起来,他们给安阳市委写信,建议批准他们成立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协会,以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在安阳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个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安阳市关心下一代协会于1984年3月18日正式成立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致贺词。
  198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与团中央联合向全国发出通知,充分肯定安阳的做法是“一条新形势下发挥离退休老干部作用,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在漳浦县委的重视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我县于1989年9月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县关协由柯永麟(原漳浦第一任县长)、李宋保(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作祥(原县委顾问)、刘玉福(原守备五师副师长)、齐德芳(原县委副书记)等老同志担任会长、副会长。1990年3月县委批转县关协“关于乡镇场基层建立关协组织的报告”后,全县有24个乡镇场、10所学校、40个行政村相继成立关协组织,会员1092人。中共中央又于1990年5月18日批准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导。全国关工委成立后,经县委批准,县关协于1994年6月更名为漳浦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动员一批原县顾委委员和县处级、科局级干部担任县关工委的顾问,正副主任和委员。同年8月,设立了农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委员会、企业街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校家庭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委员会、报告团等,作为县关工委工作机构。1996年底为加强乡镇关工委组织建设,县委组织部下发文件,把各乡镇在换届中退居二线的领导调整充实到乡镇关工委班子中,任常务副主任、秘书长。1998年,县委还为县关工委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解决办公室人员编制问题。1998年7月县委以浦委综(1998)34号文向全县各乡镇场、机关各单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1997年至今,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每年都转发县关工委年度工作意见。2000年,县关工委调整内部机构,设立五个工作委员会,一个报告团,(即:家教、帮教、科教、志愿辅导员、文化市场督导员工作委员会、报告团)。20年来,县委先后6次下发《关于调整充实漳浦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县委组织部先后3次调整、增补、聘请有关领导为关协、关工委领导和委员。现任县关工委主任:李宋保(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刘玉福(原守备五师副师长)、副主任:吴锡鑫(原县党史办主任)、陈求良(原县人民部部长、政府调研员)。县委、县政府又以浦委办[1997]70号、浦委[2003]75号和浦编办[2003]3号文件,确定县关工委办公室为机关行政编制,在编人员3名,挂靠县委老干部局。积极争取资金为办公室配备了一部桑塔那普通型轿车、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办公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经费预算等,较好的解决和改善了关工委的办公条件。2006年以来,全县各级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闽委办[2006]20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关工委的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推进。现在,我县关心下一代组织网络已经形成,全县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28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17个社区、45所中学、25个中心学校、38家民营企业等都建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各级关心下一代组织446个,参加关工委成员人数4416人,其中“五老”参加关工委人数2524人,“六大员”(报告员、帮教员、家教员、科教员、志愿辅导员、文化市场督导员)队伍2105人。
  活动带来活力
  20年来,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主任李宋保的带领下,广大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紧跟形势、结合当地实际,协同有关部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教育和服务活动。
  1、主旋律教育富有成效。全县各级关心下一代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国内外形势等诸方面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都不失时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每年都突出一至二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报告活动。如,199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1996年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7年的迎香港回归,1998年的颂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和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二十周年,1999年的迎澳门回归和开展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2000年的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台湾问题、弘扬漳州“五种”精神,2001年的纪念建党80周年,2002年的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3年的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4年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党8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的弘扬伟大的抗灾(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大地震)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发扬奥运精神等宣讲报告活动。通过巡回报告、演讲座谈、图片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632个报告团(组)、12160名报告员,共开展主旋律报告活动1.5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到450万人次以上。
  2、帮教工作春风化雨。各级关工委组织始终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失足青少年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位置,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为重点,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村、进监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防患于未然;二是深入劳教场所看望帮教失足青少年。县关工委、公安局、综治办、司法局等单位组织人员,连续五年到龙岩监狱、漳州劳教所对犯罪青少年开展面对面的帮教活动,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接茬帮教和安置工作,使之转化为有用之才,避免重新犯罪;四是配合政法机关开展“远离毒品,告别昨天”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增强帮教的针对性,提高帮教水平。如在调研中发现佛昙镇有不少青少年介入吸毒,老同志们多次深入镇、村做工作,该镇下坑村组织10名老同志劝戒毒小组,苦口婆心的找吸毒者进行劝导工作,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原全村有29名吸毒者除6名送市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外,其余的都在就地改掉恶习,重新做人,现无发现重新吸毒现象。五是举办法制教育班,对轻微违法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帮教工作,促使其改变恶习,预防犯罪;六是组建关爱工作团(组),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根据闽关工委[2005]13号文件精神,我县各级关工委组建关爱工作团(组)204个,参加关爱工作的人数985人,其中老同志690人;七是开展营造“平安校园”活动。全县各学校普遍配备法制副校长和建立法制教育室,有76名公安干警、边防武警、法官、检察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建立法制教育室70个。各级关工委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绥安镇在帮教工作始终做到“三心、三登门、六个原则”,达到很好的帮教效果。该镇常务副主任刘绵热心关爱解教、刑释人员,多年来,经她结对帮教过的已有36名成家立业,没有出现重新违法犯罪的,深受“两劳”释解人员、家属、亲友好评。她先后被市关工委评为“十佳”帮教员、荣获省、市、县、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又如,旧镇镇关工委配合政法部门《认真办好法制教育班,挽救轻微失足青少年》的经验,受到省关工委法制委、市关工委的肯定,此文编入市法制教育与帮教工作经验选编。20年来,全县各级关工委进行法制宣传报告291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50万人以上;举办法制教育班412期,有17560名轻微违法青少年接受教育;帮教失足青少年7500多人,通过帮教后转好和基本转好的占86.8%,并出现了许多转化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典型人物的事例。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使被帮教的青少年满意、家长满意、政法机关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
  3、爱心工程排忧解难。各级关心下一代组织除了以“六大员”为依托,在不同领域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外,还坚持为青少年办好事实事,热忱献上一份份爱心。始终把开展扶贫助学、奖学奖教活动当作工作的重点来抓。采用的主要办法有:一是广开渠道筹措资金。适时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县关工委于1997年、1999年、2002年、2005年四次集中时间,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献爱心”捐资活动,几次共收到单位和个人捐资款148.2万元,为十几年来扶贫助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扶贫助学采取的几种形式。(1)固定对象助学与临时助学相结合。县关工委集中颁发扶贫助学金为:1997年11万元、1998年9万元、1999年5.05万元、2000年10.8万元、2001年11.18万元、2002年24万元,2003年10万元、2004年11万元、2005年10万元、2006年8万元、2007年8.4万元、2008年3.2万元。同时,结合每年高考中榜的品学兼优的老、少、边特困生提供扶助,资金8万元。给培智学校资助1万元,以对弱势群体表示诚挚的关爱。近几年来,利用欢庆“六一”儿童节之机,对县城或受灾严重地区的小学、幼儿园进行走访慰问,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共计10万多元。20年来,县关工委共发放扶贫助学金150.03万元,扶助特困生12500人。(2)企业结对助学与机关部门助学相结合。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界人士开展助学结对子,是扶贫助学的一种好形式。同时,采取结实对的办法,有结至初中毕业的也有结至大学毕业的。据统计全县扶贫助学结对子2752对,扶贫资金110万元。(3)乡镇自身筹资助学与外界支持助学相结合。如深土镇关工委近几年来,每年开展两次扶贫助学活动,为全镇557名特困生发放助学金6万多元;又如,前亭镇2003年就集资18.8万元,其中江口、桥仔头、后蔡3个村募捐13.5万元,资助特困生161人。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大力争取台胞或内外企业家的支援,使所在地贫困学生的资助款都得到落实。(4)基金助学与单位、个人结对助学相结合。如县关工委和20个乡镇关工委都先后建立扶贫助学奖学奖教金制度,目前,基金总额100力元。县、乡(镇)关工委就是利用这些基金逐年向特困生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的,此举得到特困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收到很好社会效应。(5)重点对象资助与减、免、缓学杂费和其他规费相结合。各乡镇、学校在开学初对本辖区特困生进行调查摸底,对因家庭特别困难的,采取减、免、缓学杂费的办法,让其按时入学开课,保证了入学率。乡镇还对纯二女户入学费用减免和补助。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质量。三是加大乡镇、村、学校关工委扶贫助学奖学奖教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全县各乡镇、村、学校关工委向47292名特困生发放扶贫助学金1075万元,向87537名学生发放奖学金280万元,向3618名教师发放奖教金360万元。
  4、科教工作有新进展。1998年7月省关工委漳州会议贯彻中关工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后,全县各级关工以抓好农村青少年两个素质教育,提倡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的活动,逐步在全县农村中展开。县关工委协同有关部门于2003年成立县农村科技110联动服务、农业155工作协调小组,由县关工委一名副主任和科教委主任参加协调小组。在青少年学科技、用科技方面,关工委的主要职能是参与、配合有关部门抓好青少年的科技培训,以培训为突破口,培养青少年科技兴农意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奔小康提供智力保障。几年来,我县各乡镇关工委普遍参与这项工作。石榴镇关工委以镇青少年农业科学教育服务中心为依托,认真实施科教兴镇和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立足当地实际,服务农业生产,在青少年科教工作中,突出“三抓”:即抓教育、抓载体、抓培训。做到“四个结合”:即技术指导与物质供应相结合;技术人员轮班坐诊与包片深入果园、田间现场指导相结合;举办科技讲座与印发科技材料相结合;选好载体典型带动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切实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主动迎接挑战,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该镇关工委总结的《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科技兴农促增收》的典型材料载入漳州市关工委农科技工作经验选编。赤岭乡党委、政府对青年农民学习科学技术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乡关工委配合农技、科协部门举办果树、淡水养殖、食用菌、畜牧兽医等专业培训班56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8万多人(次)。如山平村青年农民蓝文龙在荔枝果园里养土鸡的事迹曾发表于闽南日报。六鳌镇关工委组织青年科技员、养殖和捕捞能手等30多人,以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对生产环境中的各个相关阶段作精细讲解,组织青年养殖人员现场参观培训,对鲍鱼育苗、对虾的高温期防护等技术含量较高项目,由镇政府牵头多次聘请外地资源技术员进行实地探研。目前,六鳌镇的“对虾、鲍鱼、紫菜养殖、网箱养鱼”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形势喜人。官浔镇关工委一抓农科技培训;二抓技术咨询;三抓“五老”人员的帮、传、带;四抓典型示范。沙西镇关工委注意引导青少年学科技、用科技兴趣,开展“新世纪我能行”榕树栽培科技教育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建成面积2亩的红领巾榕树栽培科技实验园,以此作为青少年学科技、用科技和劳动实践的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的科技员队伍327人,进行科技宣传、培训、咨询服务达到1.4万多人次,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达18.8万多人次。
  5、家庭教育惠及后代。为引导青少年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县各级关心下一代组织主动配合妇联、教育部门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示范校活动,努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计生委、县卫生局、县文明办、县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发文,成立漳浦县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小组。县关工委、县宣传部、县妇联、县教育局等部门以浦妇[2004]第13号文件,向全县各乡镇场、县直各有关单位发出《漳浦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教工作的意见》,各级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漳浦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家庭教育的各项指标,全面实施《漳浦县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在家教工作中主要突出四抓:一抓载体。家长学校是家教工作的载体,到目前为止,全县建立“家长学校”353所;二抓队伍。家教员是“家长学校”的基本成员,全县现有家教员1407人;三抓教材。结合本学校实际,提高家长为国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教育子女方法。以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要内容为教材;四抓典型。2000年以来,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关工委注意把“家长学校”示范校工作当做争创市级“家长示范校”的重点来抓,经几年来的努力并通过验收,全县有实小、实幼、绥安中心学校、沙西中心学校、长桥中心学校、官浔中心学校、霞南中学、象牙中学等8所学校达到市级“家长示范校”。通过开设家长学校,举办家教讲座,印发家教资料,传播家教知识,征集家教论文,深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家长学校”开设讲座8472课次,受教育的家长达72万多人次。
  6、争创“五好”带来新变化。从2000年开始,根据省、市关工委关于争创基层“五好”关工委活动的意见,(“五好”即: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建设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探索创新成果好)。全县先后有20个乡镇、241个村(社区)和21所学校关工委开展争创活动。通过市、县关工委验收,并报市关工委审批,20个乡镇都被评为全市争创“五好”活动先进关工委,村(社区)关工委的创“五好”工作由县关工委组织抽查验收评选。有238个村(社区)被评为创“五好”活动合格村,其中有69个村(社区)评为创“五好”活动先进单位。还有42个村(社区)关工委为2009年创“五好”单位。经过九年来的努力,这些乡镇(村)关工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呈现了新的面貌。(1)乡镇党政领导切实加强了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把关工委工作摆上议事日程;(2)从验收情况看,关工委班子确实得到加强;(3)乡镇关工委切实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家长的思想品德教育;(4)经常性开展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和奔小康联动服务活动;(5)“两法”教育做到经常化、社会化,帮教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6)这些乡镇家教工作也普遍得到加强和提高;(7)扶贫助学奖学奖教成效显著,有力促进教学质量;(8)市、县关工委切实加强了对乡镇、村(社区)、学校关工委的具体指导。
  7、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县各级关工委在开展争创“五好”先进关工委活动的同时,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学习、工作、活动、汇报等各项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提高。在自身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县、乡镇关工委每年都以县委、县政府两办、乡镇党委文件转发关心下一代工作意见;县委常委会每年听取一次县关工委的工作汇报,并下发会议纪要,对县关工委提出的建议或问题都给予答复和基本解决;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2002年修订了县关工委工作章程,并由县委办公室转发各乡镇、学校,指导关工委自身建设的开展,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县委关心重视下,落实了县关工委办公室人员编制,同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专职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为老同志服务;县关工委的活动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乡镇关工委的经费基本做到实报实销。(2)树立典型,表彰先进。20年来,各级关工委在工作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1999年~2002年的四年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表彰就有3次,表彰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9个,先进个人59名,优秀教师354人。这次是第四次表彰大会,表彰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17个,先进工作者45名,优秀教师128名。(3)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首先是县关工委坚持每星期一的主任办公会议制度,每半个月学习一次,三个月或半年一次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全委会议,总结一年来工作,部署新一年的工作。其次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进基层关工委顺利开展。20年来,撰写调查报告18篇,出工作简报140期,专题报道84篇,前后被中国火炬、闽南日报、金浦报,省、市关工委简报和县委、县政府信息、工作要讯所采用。(4)加强制度建设。县、乡镇关工委都建立了工作章程、工作制度、组织机构一览表,建立了“三簿六册”。(即:会议记录簿、好人好事登记簿、帮教对象登记簿;报告员、科教员、家教员、帮教员、校外辅导员、文化市场督导员花名册。)(5)认真做好《中国火炬》杂志的订阅工作。自1997年以来,全县征订《中国火炬》4409份,平均每年441份,连续10年被中关工委评为宣传报道和征订发行工作先进集体。
  20年来,县关工委先后被福建省关工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单位)。全县有106个(次)关心下一代组织和785名(次)个人被省、市、县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2000年5月,县关工委主任李宋保被中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漳浦县残联工作18年
  陈素丽 许剑英
  1990年,漳浦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在这18年中,漳浦残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我县政治经济及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他们用辛劳和汗水换来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也使全县33000多残疾人看到生活的未来,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扶助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残疾人饱受歧视和虐待,过着比健全人更为艰难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残疾人与广大民众一样,翻身得解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了专门机构,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给残疾人事业带来勃勃生机。
  1990年以前,我县的残疾人事业,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县民政局直接负责,社会各界热心支持,在创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以及残疾人康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产水平的限制,我县残疾人事业依然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救助、就业、教育等方面,对残疾人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
  1990年以来,县人民政府相继在县、乡镇组建管理、服务残疾人的组织机构,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和实施漳浦县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纲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扶残助残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县残联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密配合各有关部门,在开展宣传活动、康复救治、劳动就业、扶贫解困、权益维护、教育与文体等方面,为残疾人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有力地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服务残疾人的机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广大残疾人终于挺起腰杆,绽开笑容,直面人生。他们沐浴党和政府的阳光,感受社会各界的温暖,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建立残联办事机构。
  1990年11月26日,漳浦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漳浦县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县残疾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县残疾人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1993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漳浦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领导成员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各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研究残疾人事业,发挥各部门职能,及时解决具体问题,使残疾人各项工作逐步得到落实。同时,县成立“漳浦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后改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对残疾人救治就业进行服务指导。从1993年开始,在各乡镇场建立残联基层组织,在各行政村(居)成立残疾人协会,在社区选聘残疾人联络员,形成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至2007年,全县共有22个乡镇场成立残疾人联合会,有293个行政村(居)成立残疾人协会,聘请社区联络员5名,各乡镇场都配备了专兼职的残联干部。县人民政府为残疾人兴建一座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大楼于2000年7月动工,总投入资金160万元。2002年9月30日竣工投入使用。该大楼集残疾人康复训练、聋儿语训、就业培训、用品用具供应、办公等为一体,成为我县开展残疾人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残联机构的建立和综合服务大楼的落成,为我县残疾人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二、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残疾人事业,宣传、激发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是残联一项重要工作。县残联成立以后,认真配合宣传、广电等有关部门,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每年“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节日,县残联能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及县残工委领导成员积极参加宣传和慰问活动,他们深入各乡镇及残疾人家中,及时解决残疾人事业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和要求。社会各界也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科技助残、医疗助残、法律助残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电视、广播、报刊开办残疾人专题节目,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从而增强全社会助残扶残意识和社会氛围,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从1990年至2007年,共发宣传稿件257篇,印发宣传材料5500份,开展法律咨询1200人次,义诊3000人次,送慰问金37万元。
  三、做好康复工作。
  完善社会康复服务体系,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改善残疾人状况,是残联工作的重要内容。1990年以前,我县就成立“三项康复”领导小组,进行残疾人“三项康复”即肢体矫正、白内障复明、聋儿语训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990年以后,县政府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大康复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康复体系,康复范围也扩大到孕妇、婴幼儿补碘,以及精神病防治等。同时,落实康复优惠政策:对小儿麻痹症、白内障患者的手术费给予减免50%或全免,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手术,县民政局、县残联给予适当补助,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检查、指导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服务。至2007年,全县有20个乡镇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有285个行政村成立康复领导小组,县、乡两级建立和完善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001例,儿麻矫正手术及其他肢体矫正手术400例,安装假肢105例;开办聋儿、弱智儿童78名;培训精防医生、管理员、康复员180人次,共完成4812名精神病人调查,共治疗精神病人1203人;在山区10个乡镇开展对孕妇、新婚夫妇、婴幼儿补服碘油丸13200名。
  四、安排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体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残疾人事业条例》及省市关于残疾人按比例劳动就业规定,县人民政府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制定出台残疾人就业的方案、措施和优惠政策。残疾人劳动就业采取创办福利企业安置就业、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个体分散安置就业以及收取劳动就业保障金等方式,并对残疾人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和参与社会能力。从1990年至2007年,全县创办福利企业8家,集中和分散安置劳动就业的残疾人有2397人,收取按比例劳动就业保障金475.7万元,接受各种职业培训的残疾人达1933人。
  五、残疾人的扶贫解困。
  1990年以来,县人民政府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残疾人实行扶助优惠的若干规定》、《漳浦县人民政府扶助残疾人的实施办法》、《漳浦县关于切实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对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政策扶助、扶贫开发和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每年春节及助残日等重要节日,都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活动,共慰问贫困残疾人1280户,款物25.6万元。从1992年开始,各部门、各乡镇根据政府出台的扶持优惠政策,认真减免各种费用和负担,农村减免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及其他社会负担;学校减免学杂费;工商减免工商管理费,邮电、水电、广电减免初装费30%,税务减免个人所得阁、免征营业税。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共减免各种费用约1000万元。从1993年开始,县残联争取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扶助残疾人发展生产,脱困致富,共有贫困残疾人2000户取得扶贫贷款,共发放贷款资金达65万元。从1998年开始,县人民政府把贫特困残疾人列入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县残联认真做好贫困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至2007年,全县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有4766人,城镇有770人,使5000名残疾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为101个农村贫困残疾户实施危房改造,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六、积极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制建设,使残疾人工作走向依法轨道,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990年以来,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根据该法和省实施办法,制定了一系列扶助残疾的政策法规,各部门也制定了优惠残疾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开展执法大检查,以促进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聘请漳州金浦律师事务所律师为残联常年法律顾问,明确指定基层司法办或法律服务所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办理残疾人证等工作。至2007年,共有残疾人接受法律咨询208人次,法律援助119人次,办理残疾人证件两次近三万本(1992-1998年漳浦县残疾人证16000多本;1998年以后换发全县残疾人证13000多本)。接待处理来信128件,来访101件。
  七、开展特殊教育与文体活动。
  1990年以前,我县残疾人特教与文体工作还是一片空白。许多残疾儿童父母把残疾子女看成家庭负担,不愿送去上学;对于文体活动,残疾人只有观望而没有参与的份儿。随着《残疾人保障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制定出台,我县把残疾人教育列入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文化体育等职能部门认识到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以来,我县的残疾人教育以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采取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特殊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开办特教学校、特教训练班,把残疾少年儿童纳入义务教育轨道。1993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复开办“漳浦县培智学校”,将该校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享受中心学校待遇,配备专职教师6名,后勤人员4名,当年招收弱智儿童12名,聋哑儿童14名,学校对学生实行“一缴八免”的优惠。1996年县政府制定《漳浦县教育实施细则》,县教育局根据文件要求,制定全县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并与各学区小学签订发展特殊教育责任书》,当年,县培智学校扩招聋哑、弱智学生60名,各学区创办14个弱智特教班;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585名,占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的57.35%。2006年11月,在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漳浦县培智学校新校舍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07年,全县有1899名残疾少年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入学率达98%,有108名盲生接受初等教育,298名盲生和864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社会各界资助,培养61名残疾大学生;先后开办1个特教学校和5个特教训练班,共有164名残疾儿童入学学习。此外,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1个,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共培训残疾人2803名。积极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着重培养和选拔文体苗子,参与残疾人运动会和文艺汇演,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1998年,县培智学校文艺节目《小海妞》参加市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参加省文艺汇演,获二等奖,参加全国汇演,获开智奖;1999年,选送弱、聋学生参加省比赛获一等奖;2000年,选送二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市比赛,获四等奖;2001年参加市首届羽毛球比赛,获聋哑组男子一、二、三等奖,女子一、二等奖,单位获优秀组织奖,推选二名盲人参加市文艺汇演和省、全国汇演,获省二等奖,全国汇演三等奖;2005年,选送4名运动员参加省第五届残奥会,获3金1铜和破1项记录,选送3名运动员参加省第三届特奥会,获3金1银1铜的好成绩;2007年,选送残疾人何俊松参加全国第七届残奥会,获羽毛球双打银牌。
  总之,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的残疾人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凝聚着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许多关爱,凝聚着残疾人工作者许多心血,也激发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