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情怀故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01
颗粒名称: 游子情怀故园心
其他题名: 记侨胞蓝缵绪先生二三事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8
页码: 149-156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旅居印尼的蓝缵绪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首先,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蓝缵绪先生在家乡和坑中学落成庆典上的庄重形象和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其次,文章介绍了蓝缵绪先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视,以及他在家庭中传承乡土风情和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接着,文章描述了蓝缵绪先生对父母的孝顺和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画面。最后,文章详细叙述了蓝缵绪先生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和捐资支持,包括对故乡学校、祠堂等的贡献。通过这些内容,文章表达了对蓝缵绪先生的敬佩和对他的怀念之情,并将他塑造成一个舍己为人、孝敬父母、关心家乡、重视传统的楷模人物。
关键词: 漳浦县 蓝缵绪 和坑中学

内容

我县旅居印尼的知名侨胞蓝缵绪先生,离开我们已有8年了,而他那爱国爱乡的可贵精神至今依然深深地铭刻在海内外乡亲的心中。本文笔者仅藉此楮墨,将所见所闻的蓝缵绪先生的印象略加记述,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意和缅怀之情。
  (一)
  我第一次认识蓝缵绪先生,是应邀参加他所创办的和坑中学落成庆典的这一天,时间是1987年2月20日。
  和坑村位于佛昙与赤岭之间,沿途青山排闼,腹地沟壑纵横,绵延十多里。几户至数十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就散落在草木葳蕤、簇生如发的山窝窝里,那果木繁茂,绿枝掩映的村落便是和坑。蓝缵绪先生的故乡就在这里。
  我们驱车前往和坑中学,甫定,只见一位身材魁梧且满面红光的长者缓步向我们走来。他身着合体的深蓝色西装,扎着深色的领带,显得十分庄重大方。我的同事告诉我,这就是人们所敬仰的蓝缵绪先生。他俨然不象人们印象中手执拐杖、头戴礼帽,金链绕颈、金戒盖指的大番客。他以谙熟的乡音,十分恭谨地同宾客们亲切致候,浓烈的乡情感人至深。有幸的是:他就在我邻边落座。
  不大一会儿,学校的一位领导送给他一份为他准备的发言稿。只见他在几番推辞之后才接在手里看了起来,不时还皱起眉头,看他勉为其难的样子,我赶忙走过去询间,他有点尴尬地说:“我本来就不太会说话,又这么多,很不习惯”。我知道他不善言辞,一时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眼下,庆典活动不到个把小时就要开始,情急之中,我自荐给他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并请他配合。他勉强的同意了。
  我们两个让到另一个房间。为了节省时间,我即以创办和坑中学为题,直言不讳地请教他。他稍沉思了一下,十分平静地说:“我的祖父蓝澄清,是清末的秀才,他在这里创办了养正学校,就是现在的和坑小学的前身。我的父亲蓝长江和叔父长泽先后把小学加以完善和扩大,方便了周围山村孩子们的读书,也培养了一些人才,”我认真地记录着,不时还向他询问,他深情地说:“我在南洋经商,深深感觉到文化不足之苦。我也了解过世界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我想他们之所以比较发展,拥有大量的人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个国家要兴旺发展,培养人才是最要紧的。”他说到这里,神情显得十分凝重。稍许,他接着说:“我是在家乡长大的,虽然在海外,但上辈人在家乡办的教育,我有责任加以发展,为家乡出点力。这几年,我一直在想办中学的事,只因为所赚的钱不多,只好慢慢添置设备,慢慢建设起来,到今天才这样子,还很不够的,而家乡就给我这么多的鼓励……。”他的话里带着愧意。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正是蓝缵绪先生钟爱祖国,决意要在他家乡创办中学的原由,也是我起草发言稿的最好内容。当即,我摊开纸张就写起来。尔后,他又十分仔细地阅读了发言稿,欣然同意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了10年,当时的那篇发言稿也已散失,但与蓝缵绪先生谈话的情景宛如在眼前,他的言语常在我心中回荡,久久不会忘记。
  (二)
  蓝缵绪先生是一位十分崇尚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人。凡接触过蓝缵绪先生,或到过他家的人都这样的告诉我:他的南国家庭里,乡音竟浓,乡情竟重。从谈话到伦理观念,从家庭摆设到崇拜信仰,从习俗礼仪到起居饮食,几乎都保留着家乡的原味。他一生所持的是中国护照。
  蓝缵绪先生常说:“我的祖根在故乡,以此为荣耀。”为了让海外子孙不忘自己的血脉,他数度归来,奔走于修缮蓝氏总祖家庙、祖墓及房系祖祠的事情。八十年代以来,他几次携带子孙和蓝氏侨生回国观光,回祖居地拜谒先祖宗堂,认识故里乡亲。教育他们慎终追远,效仿先贤,热爱故乡。
  蓝缵绪先生教育子女是十分严格的,要求孩子们在家里要说家乡话,行传统礼仪,懂祖国文化,并把学习中文作为子孙的必修课。1965年9月至今,当地废除华文教育,他毫不犹豫地将子女送到新加坡和台湾读中文。两个儿子先后留学过日本和加拿大,成为从事国际商贸的外国商业代理,然而他们会说国语,会写中文,且应用自如,这在海外侨胞的家庭里是不多见的。有幸的是:今年清明时节,笔者幸会了专程回来扫墓的蓝缵绪先生的三子旭群先生,并直接以家乡话或普通话与之亲切交谈,且得到他当场以中文签字的名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令人感慨万端。足见蓝缵绪先生用心之良苦,子女对祖国文化之虔诚。
  蓝缵绪先生有一位风雨相伴、甘苦相依的伴侣陈丽珍。她虽是侨生,然贤淑无比。侨亲们称赞她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丈夫的事业。特别是家乡公益,可以说是夫唱妇随。和坑村上了年纪的乡亲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年这位洋小姐随同蓝缵绪先生回到故里的情景。说她长幼有序,符人伦之要义,合晚辈之规范,端茶倒水,洗衣烧饭,样样都做。还给婆婆梳头、宽衣、洗脚,甚至剪脚指甲,俨然没有一点洋小姐样,至今故里还传为美谈。
  蓝缵绪先生孝敬父母,可谓奉晨昏于万里。早年他去南洋时,仅是打工和做小生意而已,渡日艰辛,却将积蓄全部奉给父母。后来,父亲客居南洋二十余载,他一直侍奉左右,直到老人百年。在他生意和事业有成之时,更不忘报答养育之恩。他所创办的和坑中学的礼堂,即以父亲名字“子扬”命名,作为永远的纪念。早时,他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厦门,住上楼房,过着安逸的生活。1983年,母亲不慎摔伤成疾,他又雇请专人照料。长子旭初还特别购置一部轮椅给老祖母用,凡老人所需,无不周到备至。南国属热带气候,四季如夏,而蓝缵绪先生则心存夏历。每逢新春佳节,四季交际,总不忘给母亲写信请安告慰,嘱咐身边好生照护;每次回国,总是先到母亲膝下报安,亲聆训诲,亲自陪同游览风光。他还特别嘱咐子女,凡去香港或日本,一定回国看望祖母。老太君虽是桑榆晚晴,且依仗轮椅,但身体仍十分硬朗,谈笑风声,尽享天伦之乐,直到百岁荣归仙国。俗言道:父孝子顺。蓝缵绪先生的3个子女遵从父母嘱托,从万里之外赶回为祖母奔丧。悲恸之情,令人潸然泪下。一位侨胞告诉我:蓝缵绪先生去世后不久,与其相濡以沫感情甚笃的妻子即身患重病,至今半身瘫痪。她的子孙日夜守候,数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侨亲们誉之为孝道的典范而广为颂扬。
  (三)
  蓝缵绪先生是一位视侨亲公益和家乡公益为已任的人。在谈到他热心公益事时,他的三子旭群先生十分感慨地说:“我的爸爸是一位认为做公益事是最快乐的人。”这也是人们对蓝缵绪先生最感念之处。
  新中国成立,湔雪民族百年之耻,崛起于世界东方。海外赤子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怀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青年时代的蓝缵绪先生于五十年代初就参与发起成立万隆漳泉公会。这是一个义务性地服务于侨亲的进步社团。公会创立之时没有会所,活动很不方便,蓝缵绪先生即主动让出自有的一块房地,作为建会馆之用。他在公会里任总务职,无论是认捐公益,还是扶贫济困,总是率先垂范。1960年,当地排华风潮时,他几乎都丢开了自己的生意,为安排受难的侨胞回国,夜以继日地工作。当年曾经同他一道在公会里工作的杨维廉先生说:“缵绪先生在公会里,对工作十分热心,只要是公会的事,他随叫随到,从不管自己的生意有多忙。对于帮助侨亲的事,他一向带头出钱出力,很受大家的敬重。”
  蓝缵绪先生捐献于家乡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早些年时,尽管他年轻且家业小,但凡侨亲发动的公益捐款,他从没二话,捐赠在前。有的侨胞知道他财力有限,担心捐款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因而分给他比较适中的款额。他知道后还会责怪的,在这方面,他从不认输,向来慷慨出资。侨亲赞扬他是家乡公益的热心人。
  七十年代末,祖国实行改革开放,内外交往,日益频繁,海外侨胞关心祖国的热情与日俱增。蓝缵绪先生又一次回到了家乡这块热土,他目睹政府的英明政策和家乡的巨变,深受感染,更激起对家乡公益事业的垂注,在侨亲中牵头支持家乡公益建设成了他致力的份内事。
  蓝缵绪先生为人坦诚豁达,且生性耿直。故乡的许多公益项目,他总是先从自己的亲友中发起。有的亲友一时不太理解,说他是“傻鬼先捉自己人”。他时常奔走于雅加达和万隆,同侨亲共推公益之举,经常走门串户去筹集。为了联络一位侨胞,有时要等待多日,恭候多时,甚至连夜造访,这也是常有的事。他经常不惜破费,以酒楼请客为名,联络感情,推动公益捐款。许多侨胞深为所动,纷纷解囊支持,就这样,集掖成裘,共襄了一项项社会公益的落实。有时遇到捐款不足整数,他即自己出钱贴足。侨亲称赞道:“交给缵绪先生的钱,无论是公益还是私托,都最放心。”
  1986年,蓝缵绪先生专程回家乡主持和坑中学的建设。时值印尼货币大幅度贬值,生意先后受到损失和影响,而学校建设又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长子旭初闻讯,毫不犹豫地拆出自己生意上的资金支持。学校落成时,有人建议以蓝缵绪先生的名字或以华侨中学来命名,蓝缵绪先生全然不肯,说:“我和我的上辈办学校是为了和坑及周围乡村的孩子们读书方便,不是为名,还是以和坑中学为好。”1988年,蓝缵绪先生在学校设立奖学基金,旭初先生深为父亲的可贵精神所感动,当即表示要为奖学基金添砖加瓦,以鼓励办好学校。甚为可惜的是:旭初先生于1991年5月不幸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
  1988年,漳浦海外联谊大厦募捐筹款,因患心脏病而在家疗养的蓝缵绪先生获悉,再也躺不住了,硬是撑起身体,出门找侨亲商量。许多亲友都来劝告他,他却说:“人生走到现在,要再为家乡做公益,机会不会很多的。”他先将自己作为医疗和生活之用的2万港元捐献出来,又发动捐资8万港元,于1989年10月托人先带回。时值港币升值,他即写信交代将捐款兑换成人民币,以增加公益资金。就在他写信后的一个星期,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旭群先生在谈到他父亲的一生时,满怀着崇敬的心情激动地说:“父亲在异国50年,除了从印尼回家乡,从没有到那个国家去旅游过。我们有时给他的一些钱,他也都带回家乡去办公益事业。”据悉,蓝缵绪先生的子女遵从父亲的遗愿,将祖母去世时留下的4万港元也捐献给家乡公益,并表示将父辈兴办的学校和公益事业发扬光大。数十年来,由蓝缵绪先生捐资的社会公益事业,除和坑中小学的建设外,有龙海、漳浦的蓝氏祖祠、祖墓的修建;由他参与牵头发动和捐资的公益项目还有:漳浦的华侨大厦、联谊大厦、华侨中学、马坪中学、华侨医院及救护车、运输车辆等等,捐资款额有数百万元之多。
  1992年秋,笔者的领导和同事应邀赴南国访间,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蓝缵绪先生的寓所。只见临街的店面后是一座早已陈旧的平房,屋内摆设十分简陋;在店面与平房之间的空地上便是简易搭棚,一些铁件和钢材就堆放在这里,这就是蓝缵绪先生的家。当年他所经营的铁件加工和钢材生意也都在这里,与现时经济之比,充其量只是小康之家而已。睹物思人,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除了激动的泪水,便是不尽的感慨。蓝缵绪先生把他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颗海外赤子之心,都凝聚在他一生所热诚追求的家乡公益事业之上。
  蓝缵绪先生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眷恋的故土,而他的功德,他的人品,则永远是我们的楷模,永远与家乡同在,流芳千秋!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蓝缵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和坑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