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最早的教会学校——马坪育源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91
颗粒名称: 漳浦最早的教会学校——马坪育源小学
分类号: G512.73
页数: 4
页码: 104-107
摘要: 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漳浦县马坪育源小学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在清末,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教会开始在马坪办学。马坪成为漳浦县境最早传入基督教的地方,教会办的蒙养学堂和蒙养院成为全县最早的基督教学校。马坪育源小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学校从事蒙学的教育工作,学生主要来自教会会友的子女,教学内容包括数学、识字、智力启发、生活技能以及宗教、美术等方面。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修建新礼拜堂、扩大办学规模以及新增夜校等。学校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大规模发展,学生主要来自马坪各自然村及外地。学校于1949年停办,存在时间长达六十年。许多校友在海内外各行各业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表示感激,认为受到的良好基础教育对其后的成就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马坪育源小学 教会学校

内容

英美传教士于清末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即开始兴办学校,传入漳浦的基督教也是这样。位于漳浦县东北隅的马坪,地近白水营,交易往来频繁,而白水营与“五口通商”之一的厦门有水路交通的利便,基督教在厦门传播之后即传入白水营,并迅速传入马坪,成为漳浦县境最早传入基督教的地方,教会办的蒙养学堂(幼儿园)和蒙养院(小学)也是全县最早。
  基督教传入马坪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马坪庙兜人陈太乙在白水营听传信教后,引英国传教士宾为霖到马坪传教。咸丰十年(1860年)基督教会在马坪后康新圩典店屋一间为讲道堂。1873年由后康新圩迁移仙都之西洋圩正式建礼拜堂。1888年选聘李神道为牧师(李毕业于鼓浪屿回澜神学院,曾在该校任教,乃原纯美中学校长李克柔之父)。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基督教会在马坪顶圩典破楼房一座,修理后,将教会从西洋圩迁移该处。李神道牧师利用这座楼房之讲道堂及其它房间办学。并于1890年开始招生上课。起初办蒙学堂(外地孩子可寄宿就读,类似托儿所兼幼儿园)为我县最早之蒙学堂。学生来源以教会会友之子女为主。开始只数十人,男女同班,同在女校校舍上课。起初数学教以1—100自然数,以手指、柴枝、竹签等为辅助教具。用卡片逐字进行识字教学。启发学生智力方面,由教师用白色玻璃瓶装水,分别渗透黑、红、青、蓝、黄等颜色让学生识别颜色,有时用不同颜色的布或纸让学生识别;又用动物剪纸(教师自制)如“羊纸图”,教师有意将“羊头”、“羊尾”另置,由学生拼凑为整体。日常生活方面,教学生自己穿衣,扣钮扣,穿鞋,结鞋带;写字用沙盘。手工有绘画、剪图案,做玩具;女孩子学拿针、穿线、缝布等,较大的女学生则学缝手巾,个别的还学绣枕头囊等。游戏方面有:“瞎子抓跛子”、“围圆圈放手巾”、“跳大翁”等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基督教会在顶圩购地皮新建礼拜堂,建二层楼房一座和平房一排七间。楼房的楼上房间为办公厅。大厅作教室;楼下大厅为礼拜堂。礼拜堂于星期日作礼拜讲道之用,平时也作教室上课。平房部分作教室,部分作教师宿舍及供学生上课与住宿之用。这时学校分为“蒙学堂”、“男校”、“女校”、“妇校”及“夜校”。而以“男校”为主,“男校”名为“育源”;“女校”、“妇校”起初同一教室上课,按识字程度分开教学(类似复式班教学)。后来“妇校”、“夜校”多收文盲妇女,教以汉文及拉丁字母以拼读闽南方言,俗称“白话”(类似速成扫盲班)。后“女校”及“妇校”合称“毓德女校”。教材是读《农民千字文》,而算术是教《珠算》等。总校名叫“育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按清廷颁布学制,称育源小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学校教育大发展,除马坪各自然村都有学生到育源小学就学外,前来就读的外地学生还有佛昙、港头、井尾、赤水、龙文时、杨尾桥、石步溪、江口、镇海、厦门以及南靖和溪等地。这时,“男校”按一、二、三、四年级分班,楼上已不够用,又以楼下礼拜堂及平房之厅间为教室,学生多达百余人,其规模除城关之学校外,首屈一指。此时,按民国政府颁布之小学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施教。育源小学只办初小四个年级,毕业后升学高小需到外地就读。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马坪旅印尼侨胞陈照馨先生等集资倡办“育才小学”(完小),育源小学的毕业生才获就近升学于“育才小学”高小部。
  在育源小学及毓德女校和蒙学堂任教的男教师有:李神道、王荣基、林振南、蓝敬重、蓝明奉、杨允恭、陈明勋、陈达四、黄恩典、甘添寿、黄应求、黄士诚、陈茂协等;女教师有李淑德、庄清洁、杨爱惠、薛廉节、黄谦怀、李玉霞、吴清云、叶金钹、朱得意、杨婉、陈碧玉、陈淑敏等。溪东社秀才陈烈扬也受聘任教于该校。
  育源小学的负责人是由教会的牧师兼任,教务由牧师和传道负责安排。蒙学堂一班由一位女教师负责,寄宿生也有一位女教师负责管理。后蒙学堂改为幼儿园,园长是黄仁慈女士。
  育源小学自1890年创办至抗日战争爆发,因经费无着,日校停办,夜校仍继续上课,至1949年才全部停办,存在时间为一个甲子年(六十年)。校友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作家、诗人、书法艺术家、高级工程师、农艺师、外交人员、外语翻译人员;有的成为党、政、军各级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家、个体专业户、牧师等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们都感念在育源小学时受到的良好基础教育,才有后日的成就。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芳浦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马坪育源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