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基督教会办学梗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漳浦基督教会办学梗概
分类号: G628
页数: 6
页码: 98-104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漳浦县基督教会办学的历史概况。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批洋人和传教士相继进入内地,其中基督教会也开始在漳浦办学。起初办学是以教堂为阵地,在县城北隅新路尾建校,起初学校名称为“蒙学堂”,后改为“书业院”,最终改为“逢源小学”。学校采用了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手工、唱歌、图画、体操等课程,学制为七年。随着国内形势变化,学校也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调整。除了逢源小学,漳浦县还有养正女子学校、长桥教会小学、马坪育源小学、杜浔正本小学等基督教会办学的学校。这些学校承载了基督教会在漳浦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
关键词: 漳浦县 漳浦基督教会 漳浦私立逢源小学

内容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英国政府迫使清王朝承认诸多不平等条款,其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漳浦与厦门隔海相望,自此,一批批洋人、传教士相继进入内地。在金浦大地建教堂、设医馆、办学堂。不上半个世纪,基督教会办学几乎遍布全县集镇或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起初办学是以教堂为阵地,以“主日学”形式出现(由于教徒常带孩子去做礼拜,教会为防孩子吵闹,将他们集中起来,派一个教师带领,另辟一间教室,叫主日学),一半参照当时政府的法规、意图,一半按教会意旨行事。教会办学就其时间来说,“校龄”大都不长,唯有县城的“逢源小学”逾越半个世纪。现就全县基督教会办学的主要部分综述如下,望老前辈及知情者补充厘正之。
  漳浦私立逢源小学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月,校址设在县城北隅新路尾(今实验小学校园内),由以英国基督教会为背景的“中华基督教浦邑堂会”创办。起初,校名称为“蒙学堂”,属于启蒙性质(方言为“新破笔仔),嗣后改为“书业院”,学堂第一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吴封浚(又名吴坝,晋江人),副职是英人密牧师;第二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杨约西(佛昙人),副职是英人越牧师;第三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吴茂寿(鼓浪屿人),副职是英人莫亨利。直到1904年改校名为“逢源小学”后才设校长,现将历任校长姓名、籍贯、任职时间依次列表如下:
  逢源小学初办时,教室是在今实验小学教学大楼前面偏西的那一排平屋(已拆建),东与孤儿院相接近(在实小最早校门左右),西靠近源梁医院(今实小新校门前的旷地)。起初,学制七年,校训是“仁、义、礼、智、信”。课程设置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手工、唱歌、图画、体操等。使用的教科书多是灌输一些崇洋媚外的资料,有的还摘取儒家学说中一些封建、陈旧的言论,以印证基督教义,使中国人容易接受,当时洋牧师所说的“孔子加耶稣,没有不可克服的障碍”,是洋人在华办学心理的真实写照。
  辛亥革命后,逢源小学按照民国政府学制,采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本,与其他小学不同的是高小每周加两节英文课。
  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1925~1927年)校长王达赐任内,建一幢土木结构的教学、办公两用兰层大楼,1925年开工,1927年落成,约1200平方米(已拆迁),成为当时全县一流校舍。
  黄德庇初任校长(学监)时,曾聘请鼓浪屿英华书院毕业生黄铁印(本县前亭人)任英文教员。以后又聘请林笃信、英国传教士嘉牧师、南医生任课,教学上颇为出色。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于教会办学经费紧张,养正女校并入逢源小学。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经费更为困难,1944年,逢源小学申请将初小部分改为绥北国民学校,使用原养正女校校舍,获准后,按公立学校待遇,绥北国民学校由政府拨给经费和员工食米,(当时货币贬值,公教人员主要靠政府每月发食米90市斤生活)。后逢源小学高小部分也经费无着,全部由县政府发经费和员工食米,绥北国民学校并回逢源小学。
  洋教士在中国办学,有其文化渗透的目的,然而,也为中国培养许多有用人才,逢源小学也不例外。该校自18911952年办学61个春秋,许多毕业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成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在逢源小学启蒙,以后深造成才的较著名者有:
  林笃信,赤土万安村人,美国哈佛大学市政建设学硕士,历任上海大厦大学教授,江汉海关监督等职。
  黄则吾,长桥乡人,协和大学毕业,历任集美幼师教务主任,校长、漳浦中学校长。出洋后,历任南非、新加坡等国华侨中学校长。
  郑德超,长桥乡人,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为国培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颇有建树。
  林遵行,万安村人,协和大学毕业,鼓浪屿医院院长。
  林列,万安村人,燕京大学毕业,曾任龙岩县长等职。
  陈达元,赤湖人,金陵大学毕业,曾任漳浦园艺职业学校校长,民国“监委”。
  黄卫世,长桥人,协和大学毕业,曾任厦门幼师校长,省人大代表。
  黄则初,长桥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曾任北伐军军官。
  郭仲琦,石榴人,新中国的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中民,绥安人,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士,任该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仅就笔者所知者而言,其他不能一一记录,请原谅。
  漳浦养正女子学校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由英国教士创办,属于小学体制,附设蒙学堂(即幼儿园);又附设妇学,招收教会文盲女会友,教汉字及“闽南白话”(用拉丁字母拼写方言)。办学初期由英国姑娘(不出嫁的女教士)安玉瑜、力希宁主持校务,后英国基督教会又派姑娘霞以利,斐美珠来校协办,并培养本校毕业生余秀德(已故百岁老人“达聪先生娘”)为教师。民国时期按中国小学学制,采用教育部审定的课本,高小班加设英语一课,课本采用教育部审定的“英语初阶”。除正常教学外,每周日师生要参加宗教活动,学生百余人,几乎都是教友子女。
  民国九年(1920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集资及校友赞助,在新路尾(浦邑堂会礼拜堂右后侧)建一幢二层土木结构的楼房,面积565平方米,俗称“红楼”,曾是1932年入漳的红军第三军指挥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因经费困难,养正女校并入逢源小学,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的1944年,逢源小学经费更困难,把初小部分改为绥北保国民学校,以养正女校校舍为绥北国民学校校舍,实际为逢源小学的初小部分,改名国民学校是按照当时公办校名,由县政府发给经费和员工食米。1947年绥北国民学校停办,并回逢源小学,县政府全部按公办学校发给经费和员工食米。
  长桥教会小学长桥基督教会所办。据《基督教闽南长老会八十年简史》载:“长桥堂会乃属坑尾堂会,其设立学校、育才不亚于逢源小学”。首任牧师陈永乐,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起任职十余年,其间增建学校。牧师陈永乐在任内病故,1911年(清宣统三年),再聘杨允信为长桥堂会牧师,继续办学,虽然该校只办初小,且地处农村,但办学历史悠久,许多学生升学逢源或养正小学,出了不少人才,除在逢源小学毕业生中介绍者外,还有林玉印(女,又名林洁英)学业有成,历任漳浦、云霄、金门、厦门等地教会女子小学校长,终任泉州神学院院长,享年96岁。又如黄卫民、黄既齐、黄秀锦等均在长桥启蒙,再在“逢源”或“养正”毕业,后再深造,出社会后活跃于教育、医务、科研、工程、企业各界。
  马坪育源小学公元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由马坪基督教会牧师李神道倡办,校务由堂会长执主持,利用礼拜堂作教室,男女分班上课,每班少至十余人,多至二十余人不等,经费来源由教会津贴或会友捐款(请参阅本辑《育源小学》一文)。
  杜浔正本小学校址在杜浔文卿村文场后自然村,清光绪中期创办。办学初期以“主日学”形式教些单字新词。后发展成除星期日外的整日学习,办一个综合班,利用礼拜堂后座作教室,经费由会友筹集,聘请原云霄俊源小学教师王正道、本县医生郭益昌担任教学。课程设国文、算术、书方(练习毛笔字)、唱歌、图画等。据福建师大教授郑德超博士于1987年回忆:当时的学生有郑文超、郑德超、卢正吉(范阳人),附近乡村来就读的有黄金元,林贵权、黄瑞仔、林有仔、林天赐、陈春简等,1932年停办。
  此外,基督教会创立较早的佛昙、旧镇、南浦(小龙溪)都曾办过小学。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清元
责任者
吴封浚
相关人物
杨约西
相关人物
吴茂寿
相关人物
黄德庇
相关人物
王达赐
相关人物
林安国
相关人物
陈兆麟
相关人物
杨思诚
相关人物
郭泽龙
相关人物
黄铁印
相关人物
林笃信
相关人物
黄则吾
相关人物
郑德超
相关人物
林遵行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黄卫世
相关人物
林列
相关人物
黄则初
相关人物
郭仲琦
相关人物
陈中民
相关人物
安玉瑜
相关人物
林玉印
相关人物
郭益昌
相关人物
王正道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长桥教会小学
相关机构
马坪育源小学
相关机构
杜浔正本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