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88
颗粒名称: 畲乡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
其他题名: 我的第一母校——顶坛民族小学
分类号: G628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蓝亚斗先生创立的顶坛民族小学的发展历程,并展现了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文章以作者七岁时就读于该小学的经历为出发点,描述了学校的建校背景、校园生活、教师形象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学校在解放后的改名、学校搬迁、师生生活和教学环境改善等历史变迁。最后,文章表达了对母校发展的祝愿,以及对母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漳浦县 畲乡小学 教育

内容

七岁那年,我跨入小学门槛,就读于顶坛民族小学的前身私立顶圩维新小学。该小学是当地开明士绅蓝亚斗先生于1921年8月创立的,校址在新城自然村南边。解放后,共产党接管学校。1951年8月,学校搬迁到现在的顶圩自然村,改名为顶圩小学。当时,这里有一座大教堂,建于1919年。星期天,经声朗朗,教徒来自湖西及附近乡村。为了学校搬迁,在教堂两边扩建四间“护厝”做教室,这是学校第一次建设。我们就在里面读书,前面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操场,全校学生在此做操和体育活动。北厢的院里有颗桑树,屋后有一株大的皂英树。夏天,蝉声绵绵。学校的东北边是一条大溪,溪水流过湖西,经赤湖流入大海。溪水潺潺,长年不息。夏天,同学们在溪里洗澡戏水、游泳、抓鱼……,大溪给了我许多知识,我懂得一点游水,也是在那里练出来的。蝉声、钟声、流水声、圣经声、读书声构成一幅自然的优美图画,这母校特有的天然景观,是在世上难以找到的。
  学校改为公立后的第一位校长是蓝德模,他一直担任到1954年8月。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老师还有蓝玉璋、蓝斯文。高兴的是他们都还健在,都是七十多岁人,而且身体非常健康。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过着较清贫的生活,敬业乐群,别无他求,别无他想,这些可能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吧!
  三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朝夕相处,他们和霭可亲,爱生如子,对同学的缺点总是耐心开导,从不训斥。上课循循善诱,讲课慢条斯理,一派儒雅风度。为人善良,可亲可敬。以至于我一生从内心上把他们奉若神明、孔子形象、为人标准。受到他们影响,我总感到,教师的职业最神圣,受人尊敬,当我走上教师岗位时感到多么自豪。
  当时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顶圩小学是初级小学,学生不多,四个班,采取复式教学(一个教师在一间教室里对几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授课)。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图画、体育,一个老师要教几门功课。
  当时,“含笔蘸砚”的老师待遇较低,生活是清贫的。据统计,解放初,全县小学教师170多人。政府采取大米工薪制,每月大米100市斤。第二年,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按学历、工龄、工作、思想评定小学教师工资。最高大米200市斤,最低165市斤。那时,每年寒暑假还要到县城参加学习,自带被子、日常用品,按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改造和业务学习。
  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读书人不多。我的家庭条件也不好,但父母亲重视子女教育,认定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全班12人,无一女生,初小毕业考入湖西中心小学才5人,蓝宝元、蓝宝龙、蓝旺枞、蓝天赐和我。同学们学习是认真的,记得从不迟到。作业不多,一般在学校完成。
  校园里生活也是有趣的。本校同学还来自山后、丰卿村的孩子,同学们和睦友好相处,从不打骂,至今还保持着深厚同学之情,常来常往。那时学校也开展体育活动。课外活动自由自在,跳绳、打球。夏天,在溪里戏水,中午到校后,坐在大皂荚树下乘凉、聊天。皂荚里的皮肉有洁物去污作用,学生们可随意在树下检几个,剥开去核后拿回家洗衣服。
  我于1953年7月初小毕业后便离开了母校。1972年调回湖西侨中任教,以及后来在县教育局工作,分管小学教育工作,才有更多机会回到母校身边,并关注母校的发展。
  1957年,这初级小学由于学生增加,升格为完全小学。学校进行第二次建设,把教堂两边的“护厝”再延伸扩建六间教室,基本解决了教师办公和住宿之用。学校进行第三次扩建是1973年,学生增加了,教师增加了,教学、办公、活动场地等严重不足,村党支部书记黄绍宗重视教育,决定把学校西边水田3.5亩填土作为操场,学校北边2.5亩园地也征用为校园,这是一次重大办学举措,是学校历史上的辉煌之举,先后共投入8万元,建设300平方米用房。这时学校已发展到12个班级,学生400多人,并附设一个初中班,学生50人,全校教师共20人。
  第四次较大规模建设是1989年6月,动工兴建一幢三层教学楼400多平方米,学校结束了没有楼房的历史。那时村支部书记蓝惠安,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为教育舍得投资。我们为母校高兴,我和当时任乡长的蓝宝元为新建大楼剪了彩。全村父老乡亲兴高采烈,在大会上,我心情激动地讲了话,表扬了蓝惠安,也赞扬了前任村支书黄绍宗为新楼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他们为顶坛小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母校第五次较大规模建设是在1995年6月,为迎接省市教育“两基”验收,蓝惠安同志在乡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带领动员全村群众,再次掀起办学热情,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共集资50万元,大刀阔斧改造校舍。除南边教室外,把校内所有旧建筑物全部拆除,在教学楼东边再建一幢三层十二开间教室980平方米教学办公大楼,翌年二月竣工。还搞了配套建设,建好学校围墙,平整了操场。
  母校已跟上时代步伐。学校的楼房是崭新的,是全村中最大幢的,最漂亮的,是全乡规模最大的一所民族小学。学校的校园是美丽的,师生们对她进行美化绿化。校门围墙完整,升旗台标准,体育设施完备,我们为母校而自豪。由衷感谢父老乡亲,在他们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时候,为了子孙后代的培养,多年慷慨解囊,几易校舍,毫无怨言;由衷感谢具有远见卓识的村领导黄绍宗、蓝惠安等带领全村父老乡亲为校舍建设挖空心思,不遗余力,不怕得失,建设这样好的学校;由衷感谢办学效益显著的校长黄厚基、蓝其维、蓝子玉等和学校教师们,他们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含辛茹苦、诚实劳动,为培育人才做出贡献。
  母校已走过了七十七个春秋,可以说是桃李芬芳,为少数民族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顶坛民族小学毕业生有3000多人,他们当中具有中师、中专学历100多人,大学毕业40多人,都在各自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其中担任大、中、小学教师的80多人,单我的老家顶坛自然村就有32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前进。母校经历了“女大十八变”的年代,容姿焕发。漂亮的楼房,明亮的教室,美丽的校园……,想起我们刚进入小学的情景,现在的这代人太幸福了!然而,比起那城里的小学,这里没有标准图书馆,电化教学室,我们的教学质量还跟不上他们,这里没有……我心里总感到,我们乡村的领导,我们的父老乡亲,任务艰巨;我们学校的校长、老师责任重大;我也感到,那些母校教育出来、时刻关注母校发展的校友们,还应该为母校做些什么?!
  衷心祝愿母校在蓝子玉校长带领下,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写于1998年夏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美成
责任者
蓝德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顶坛民族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