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最长的引水工程——朝阳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83
颗粒名称: 漳浦最长的引水工程——朝阳渠
分类号: TV67
页数: 5
页码: 56-6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漳浦县朝阳渠引水工程的建设历程和技术细节。文章详细描述了朝阳渠的建设过程,包括施工方式、民工团组织、建筑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朝阳渠的具体技术参数,包括渠道长度、建筑物工程、引水量、水库连通及发电情况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朝阳渠建成后对当地农田灌溉和水利发电的重大作用,以及未来计划中的朝阳水库电站工程。
关键词: 漳浦县 引水工程 朝阳渠

内容

漳浦县为解决沿海旧镇、深土、六鳌等镇早区农田灌溉和人饮用水,于1969年12月中旬动工兴建全县最长的引水工程——朝阳渠。施工中,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发动和组织全县受益与非受益区群众,以乡(镇)、场成立民工团,并在驻军、机关干部的大力支援下,高峰期上场军、民4万多人,打三个战役:第一战役集中4.3万人,大打开挖土石方歼灭战,在短短的20天中,提前完成了土石方开挖任务;第二战役突击完成渠道22公里前的建筑物工程;第三战役完成了全部建筑物的建设。建渠大军以坚强的毅力,开山劈岭,跨河填谷。旧镇民工团和支援部队通力协作,在层层岩石中凿开了咽喉地段的“铁骨岭”——阉鸡崎深挖方。各包干段民工团,因地制宜,大搞技术革新。佛昙等民工团,运用渔船桅杆吊帆的原理,采用简易的“井字架”、“独木架”和倒吊“勾缝架”垒砌石墩;有的民工团还创造使用“人字翻槽架”、“八字吊装架”和“绞车式”加“推磨式”的连环土吊车,成功地把每节长10米、重5吨的钢丝网水泥槽身,吊装在高22.8米的高墩上;建筑“愚公渡槽”时,又采用“空心墩”、“空心拱”等革新项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劳力和木材、水泥、石料,大大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奋战1年,投入劳力31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6万立方米),总投资4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5万元),于1970年国庆节剪彩,全线基本建成通水,把西北的南溪水调往东南。源源的南溪水顺着新开挖的渠道穿山越涧,流入眉力中型水库,经水库调蓄,通过水库左干渠绕灶山下,再流向海滨,沿途受益绥安、长桥、赤土、万安、旧镇、深土、六鳌等7个乡(镇)、场,有效灌溉农田面积2.09万亩(不含眉力水库下游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是一处解决漳浦沿海严重缺水早区灌溉的引蓄结合的中型引水工程,对发展农业生产和供给沿海人民的生活用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朝阳渠位于漳浦与平和两县交界的九龙江支流南溪上游,引水口设在南浦乡美林村九十九坎河道上,砌筑石坝高3米、顶长64.6米、顶宽2米,坝上设放水闸7孔(高1.7米、宽1.2米)和进水闸1孔(宽2.69米),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1台,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主渠道总长37公里,主要建筑物37座长3.2公里(其中渡槽16座长3.5公里),设计渠首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正常实际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流经南浦乡龙桥村,在3.37公里处跨越南溪,筑“U”字形薄壳钢丝网渡槽长60米、高24.5米,渠水流过渡槽后,盘过7座山丘、越过3条溪流,设计流入眉力中型水库流量3立方米/秒(正常实际流量1.8立方米/秒)。同时,配套支渠3条共长14公里,与桥内、苦竹、石墓等小(一)型水库连成“长藤结瓜”水利网。引水灌溉,利用落差结合发电,于1973年3月在1.4公里处建1级水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2台;1979年5月在6.5公里处建2级水电站,装机容量375干瓦/3台;后又在20公里处兴建3级(甘棠)水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1台,设计年总发电量226万千瓦时。为加强渠道、电站工程管理,于1978年6月1日由县革委会浦革(1978)综77号文,下达《关于整顿现有水利工程组织管理的通知》,撤消原朝阳灌区革委会,恢复和建立朝阳渠管理处,配备专管人员60多人,认真搞好渠道除险加固、防渗堵漏和电站设备维修。渠道管理干部、职工自行研制“塑料油膏”(加热后再搅拌滑石粉),处理好“U”字形薄壳钢丝网渡槽接头漏水160节,止水率达98%。同时,推行工程、灌溉管理责任制,并建立养渠专业队,搞好挖潜配套,定期清淤、岁修渠系,使80%以上渠段基本达到不塌、不淤、不决、不漏的标准要求,保证输水畅通。1972年,开始续建万安、城关2条支渠;1988年,为解决水源地区南浦乡后坑、兴巷、马苑等村农田灌溉用水,新建盘山后坑支渠长6.5公里。1989年10月,还建立朝阳渠自供(电)区,把南浦、大坪、兴巷等村级小水电站并入县电网,线损率降低到12%以下,提高供电效益,保证抽水用电。
  朝阳渠渠首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770毫米,多年平均年迳流量1.2亿立方米,丰水年来水量达5300万立方米。为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1981年3月15日,朝阳渠管理处与眉力水库管理处签订了《引水入库纪要》,规定了交接水验收登记、年终结算兑现和奖赔办法(由县水利电力局(81)浦水字第011号文备案),充分调动了渠道管理人员引水入库的积极性。1989年降雨量1432毫米,渠首引水量4140万立方米,其中引入眉力水库水量812万立方米,比1988年增加40%;丰水年的1990年,渠首年降雨量2517毫米,引水总量达5805万立方米,结合完成发电量206万千瓦时,余水引入眉力水库水量850万立方米,这一年实现扭亏增盈,水、电收入30多万元,当年盈余3.5万元。以后,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收入自给有余。
  俗语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朝阳渠水尾的赤土乡,引用朝阳渠水扩种水稻面积1000多亩,与建渠前对比,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50万公斤。赤土村山南自然村是全县闻名的旱灾区,有望天田面积600多亩(其中遇旱经常绝收的占1/3)。朝阳渠建成通水后,山南变“水乡”,村民爱水如爱粮,组织热心水利的老农专职管好埔阳支渠长2.5公里(打坑至愚公渡槽),每亩年计收农业水费35元,负责送水到田,一般每年引用朝阳渠水130万立方米,确保1000多亩农田旱年高产稳产,与建渠前对比,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5万多公斤;水源充足,每年还冬种烤烟,户均10多亩,户均收入1万多元。
  朝阳渠建成后,原计划再建水库。1969年~1970年,即由省水利规划队、水科所两次进行勘测。由于“文革”干扰和纠正“一平二调”,至1992年10月,县水利电力局以浦水字(92)第086号文件,再上报兴建朝阳中型水库。1993年10月16日下午,当时由代县长林奕斌主持召开了抓紧朝阳水库工程立项协调会议,并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3)21号文作出《会议纪要》。
  计划中的朝阳水库电站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02.2平方公里,设计填筑拦河坝最大坝高73.6米、坝顶长250米、坝顶宽8米,总库容2321.1万立方米,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供水和防洪综合利用。计划装机容量4000千瓦/2台,年均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有效灌溉农田面积4.15万亩;向县二水厂年供水量1500万立方米;减轻南浦乡、官浔镇洪涝灾害面积2.5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计划总投资1000万美元,10年可收回投资总额。但由于资金困难至今仍未正式动工。受益区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兴建朝阳水库电站工程,以尽快解决20多年来朝阳渠一直“有渠无库”的问题。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朝阳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