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鸟石天后宫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63
颗粒名称:
漳浦鸟石天后宫沿革
分类号:
G129
页数:
11
页码:
170-1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乌石天后宫是供奉妈祖林默的庙宇,建筑宏伟壮观。林士章曾迎回妈祖并在庙中供奉。有多种传说关于妈祖显灵和林士章迎回妈祖的时间。
关键词:
漳浦县
乌石天后宫
妈祖传说
内容
漳浦乌石天后宫在漳浦县旧镇镇浯江村紫薇山。天后宫后殿奠基于1992年5月,至1993年1月落成。1993年6月继建中殿,至1994年12月落成。天后宫坐东北向西南,背靠紫薇山,面对天马山,浯江从东边绕过,流入浮头湾,乌石景色尽收眼底,极得山水之灵秀。天后宫占地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规模宏敞,中殿飞檐流角,金碧交辉,气势雄伟壮丽。
一、林士章迎回妈祖的传说
乌石天后宫祀妈祖林默,漳浦林姓尊称妈祖为“姑婆祖”。乌石妈祖圣像据传为乌石探花林士章从莆田湄洲祖庙请回供奉的,原来建行宫在漳浦县城北门外官道旁。
关于林士章迎回妈祖的传说有以下几种:
(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林士章赴京参加会试,路过泉州洛阳桥,桥上遇一女子迎面而来,林士章左避右闪都被挡住去路,那位女子要林士章对对子,她出了上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一时对不出下联,那女子莞尔一笑,让开了路,顷刻不见踪影。林士章赴京会试后参加殿试,皇帝出一上联:“扇中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林士章灵机一动,顿时想起洛阳桥上那位女子的上联正好可做此对的下联,于是冲口念出:“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皇帝称赞说:“对得好,只是脂粉味浓些,卿真是探花才也!”林士章急忙跪下谢恩,因而高中探花。林士章归家省亲时,路过莆田湄州,瞻仰妈祖尊容,觉得绝似洛阳桥上的女子,顿时感悟,原来是妈祖点化他,于是就把湄洲妈祖请回家乡供奉。
(二)林士章任京官后,给假归家省亲,特地到湄洲参拜妈祖。先时,林士章祖父林竦务农勤耕,广种荔枝,采果晒制成干,用船运载到浙江温州、宁波出售。有一次,海上遇大风浪,船将翻复,望见一女神相助,幸免于难,事后得知此女神即湄洲妈祖显灵,于是就嘱咐林士章要到湄洲参拜妈祖。林士章此次参拜,就请回妈祖圣像归家供奉,以慰祖灵。
(三)林士章偕继配郑氏夫人自京城归家省亲,特地到湄洲参拜,请回妈祖供奉。郑夫人未嫁时,曾梦见一女神请她吃仙果,并令两侍女持夜明宝珠照路,说:“送夫人回府。”郑氏醒后,觉得身心清爽,神智倍增,依稀记得女神酷肖妈祖。后来,林士章原配柳氏逝世,娶郑氏为继室,诰封夫人。有一次,郑夫人进宫朝见太后,天色已晚,太后令两宫女持宫灯送归府。郑夫人深感妈祖的点化,就迎妈祖归家奉祀。到湄洲参拜时,预先刻一尊妈祖放在夫人轿中,进庙后采取掉包的方法,将庙中妈祖圣像换下来放在轿中,抬回家乡。至今,漳浦尚有“无锣无鼓,偷请妈祖”的民谚。
(四)万历九年(1581年),林士章致仕归家时,特地到湄洲参拜妈祖,请回圣像供奉。
二、探花林士章身世简介
林士章(1524—1600),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七都乌石大厅北平村(今旧镇镇浯江村大厅边北平)人。乌石林氏始祖林安,生长于福州长乐后市村。南宋景定年间,徙居漳浦县东关外安仁乡浯江保西径坊,子林进,“定居海云山下,因三山(福州古称)之乌石名为乌石”。这是为纪念祖地福州乌石山,所以取“乌石”为徙居地的名称,漳浦从此就有了地名“乌石”,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明洪武以来,乌石林氏逐渐发展兴盛,至嘉靖三十七年,科甲连登,人才辈出:族叔祖林纯一举人,族叔林功懋、林策、林一新俱进士,林一初、林一阳、林成纲俱举人;族兄林士宏、堂兄林楚俱举人。至此,乌石林氏已成为漳浦显赫的望族。林士章生长在这官宦家族的氛围中,深受其薰陶。
林士章祖父林竦,字迁瞻,号忍庵;父亲林烽,字世明,号省庵,虽世代务农,但也知书习礼,课子读书。林士章兄弟七人,他排行第五,因而以《孝经》篇目“士章第五”取名为士章,望其能忠孝传家之义。林士章自幼聪颖过人,读书紫薇山中的紫薇洞,诗文有大雅之风,福建提学朱衡“以国士遇之”。
嘉靖三十八年,林士章果然不负众望,一鸣惊人,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名扬全国。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两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终南京礼部尚书,万历皇帝御赐“忠爱”匾额。万历九年,致仕归家,过了近20年的村居生活。
三、迎回妈祖时间的推断
民间传说虽是虚构成分居多,但还是要以某些事实为依据,并非全是凭空捏造。现据有关史书、家乘和林士章墓志铭等资料,结合上面的传说,探讨林士章迎回妈祖的时间。
林士章自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及第后,长期在京城任职,其中,只有两次较短的时间在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和礼部尚书。在任职期间,明确记载归家时间有4次:(一)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照例给假回乡省亲,“竖旗拜祖”;(二)嘉靖四十一年,母丧,归家守制,至嘉靖四十五年,起复原官;(三)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父丧,再次归家守制,至隆庆六年,起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四)万历九年五月,致仕归家。上述4次归家,其中,两次遭丁忧,都不可能去莆田迎妈祖,况且林士章原配柳氏也在嘉靖四十一年去世,在处理双重丧事后,迟至4年后才起复翰林院编修。隆庆二年,林士章升国子监司业。隆庆六年,林士章以久次起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元年(1573年),转调北京国子监祭酒时,双亲已逝世,无用给假省亲,且从南京到北京并无路过家乡。所以,此次转调,林士章没有归家。
嘉靖三十八年与万历九年两次归家与传说中迎回妈祖的时间相同。但嘉靖三十八年,林士章归家荣宗耀祖,正是显示自身价值的时刻,不会迎妈祖来冲淡的。况且,官方接送繁忙,无暇顾及迎奉妈祖之事;再者,如果于此时迎回妈祖,林士章尚未在县城建府第,应是把妈祖迎回乌石,这样,妈祖庙就该建在乌石,而不是建在漳浦县城。
万历九年五月,林士章致仕回乡,这最有可能是迎回妈祖的时间。万历二年,林士章升任礼部右侍郎,万历五年,转礼部左侍郎。但就在此年,权相张居正父丧“夺情”,林士章会同礼部尚书马自强,侍郎王锡爵上疏反对,因而得罪了张居正。万历八年,林士章任礼部侍郎已满6年,按例,京官任职6年即可考绩提升,然而,张居正暗中指使给事中、御史搜集材料,对林士章多次攻击、弹劾。万历八年十二月,林士章再次上疏引罪乞罢,皇帝不允许。万历九年正月,林士章与吏部尚书王国光、礼部尚书徐学谟,侍郎何雒等各以考察自陈。二月,林士章升南京礼部尚书。五月,“南京试御史徐金星论劾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太常卿张卤不堪祀典,乞赐罢斥。吏部复,士章原无显过,仍宜留用,卤屡经论列,似难展布。上令士章照旧供职,张卤回籍听用。已而,士章引疾乞致仕,许之。”林士章致仕时,年仅58岁,他正欲实现其忠君爱国的怀抱,然而,张居正专横跋扈到极点,言官的弹劾,使林士章不愿再旅险仕途,因此,“当飨用之方殷,遍乞身而勇退。”当时,林士章的心情是抑郁而沉重,但也感到无官一身轻,因而,他在回乡时到湄洲参拜妈祖,并请回奉祀,这完全符合他当时的心态。传说中的(二)、(三)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其为实现祖父迎妈祖的宿愿和按郑夫人的心愿请回妈祖奉祀,都可以做为致仕时请回妈祖的动机。
林士章迎回妈祖时,他的府第已建在县城多年,所以,就在县城建庙奉祀。
四、史书关于县城妈祖庙的记载
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纂的《漳浦县志》载:“天后庙二,一在北门外,一在南门外。后本兴化人,明封天妃,国朝晋封天后,祠庙沿海皆有之。”由此可知,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漳浦县城北门外就有妈祖庙,但没有说明修建的时间。《漳浦县志》首修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继修于万历七年(1579年)和三十三年(1605年),但这些志书现已无法看到。现存万历元年癸酉编纂《漳州府志》按各县进行编写,留下宝贵的资料。其中,有关漳浦县“宫庙”的记载:“漳浦县庙二所,灵慈庙,在县西北隅,即天妃庙;?湖庙在西门外。上二庙今废。”万历癸西《漳州府志》是根据嘉靖九年修的《漳浦县志》增修至隆庆六年。据此记载,漳浦县城只在西北隅有过一座名叫灵慈庙的妈祖庙(?湖庙所祀何神,这里不予探讨),但在嘉靖九年以前就倾圯荒废,至隆庆六年,尚未建新的妈祖庙,重建妈祖庙是万历元年以后的事。这样,林士章于万历九年迎回妈祖并在北门外原灵慈宫附近建庙奉祀,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五、妈祖庙为什么要建在北门外
林士章的府第称尚书府,建在县城南街城隍庙旁,迎回妈祖时为什么妈祖庙不建在附近的南门,却建在不近水滨的北门外?据传是迎回妈祖时,圣轿抬至北门外稍为休息,要进城时,圣轿竟抬不动,于是就在停轿处建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妈祖庙建在北门外的原因有三点:
(一)已废灵慈庙在县城西北隅,在其旧址或附近建庙是符合其历史沿革,庙名仍沿古称为“灵慈庙”。
(二)北门外地势高坦,虽不在水滨,但背遥倚罗山,面对梁山诸峰,且地处南北交通之官道,人烟密集,人杰地灵,适宜建庙。
(三)万历间,城北是林姓聚居地,其中有三个官宦家族:(1)浦北林氏林埙家族。林埙,成化十二年岁贡,官至宁府长史,其家族衍居北门内外一带及东罗等地;(2)港头林氏林表家族。林表,成化五年进士,官至镇远知府,其孙林敬、玄孙林绍分别官至长沙知府和山东副使,在北街顶建“世大夫第”,其家族衍居北街顶一带;(3)新路林氏林梓家族。林梓,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通政使,位列九卿,其子林宰、林采分别官至兵部侍郎和广西副使,其家族称“十八顶纱帽”,是新兴的豪门巨族,衍居县城西北隅新路一带。这些林姓家族都奉祀妈祖,所以,林士章迎回妈祖时,建庙在北门外也就顺理成章。
北门外妈祖庙建在官道西侧,坐北向南,庙为三开间两进的土木结构,庙前有庭院,庭院东边建一座大门,正对官道,过往客商也都进庙参拜,香火旺盛。
在北门外建庙后,城南才从北门灵慈庙挂香、雕像,在南门外溪边兴建妈祖庙,坐南向北,面对南门外五凤桥。庙宇规制与灵慈庙相同,庙名为“金南水镇”。其建庙年代约于万历中期,现存原庙中石柱镌刻:“西湖蔡宗俊舍柱两条,祈求子孙荣盛者”、“西湖蔡宗传喜舍石柱一条,祈求子孙昌盛者。”由西湖蔡氏辈序:“大宗一而祚衍长”可知,舍石柱者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蔡宗禹同属“宗”字辈,为西湖蔡氏始祖直翁以下第五世。其时,传衍未繁,堂兄弟年龄相差无几,且舍石柱之事应在成家立业之后,所以,其舍石柱建庙年代约为万历中期,比北门外建庙稍迟些。南门外妈祖庙建在南门溪边,常遭大水淹没,鉴于此情况,建庙时设计,在庙的后墙妈祖殿两旁,自庙内地面用石条竖两个1.5米高的大石窗,当洪水泛滥时便于排涝,这成为“金南水镇”建筑的独特之处。
六、北门外妈祖庙残存干支纪年的考证
北门外妈祖庙历来有过多次重修,近年修整时,在壁画和画栋之间发现有戊子、已丑两个干支纪年,字迹依稀可辨。戊子和已丑是两个紧接的年份,每六十年重复出现,实际作画时间不一定前后两年相连,可能相隔六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自明万历九年至清光绪间,属戊子、已丑的年份有:(一)明万历十六、十七年(1588—1589);(二)清顺治五、六年(1648—1649);(三)康熙四十七、四十八年(1708—1709);(四)乾隆三十三、三十四年(1768—1769);(五)道光八、九年(1828—1829);(六)光绪十四、十五年(1888—1889)。在这些年份中,万历十六、十七年距林士章迎回妈祖时间已七、八年,林士章归家不久,为避县城喧嚣,在漳州城东北十里的流冈附近建长桥土城隐居,建妈祖庙应在未迁漳州时,不会迟至七、八年后才建庙;顺治五、六年,正值战乱时期,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无人顾及修庙之事;康熙四十七、四十八年,距万历九年已120多年,且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时,妈祖庙应有一次大修。假若康熙间的修建只是上述纪年干支中的一个,那么,另一个纪年的修建应是上述乾隆、道光、光绪间的一个年份。当然,自乾隆以来,也会有不属戊子、已丑年进行修建的,如民国21年(1932年)曾有一次翻修,其岁次为壬申。
七、“有行宫没有圣像”与“有圣像没有行宫”的历史事实
北门外灵慈庙约于清代中后期改名慈后宫。原庙中有一对联:
灵在天上,世界达得大德;
慈为圣母,裔孙共感神恩。
对联首字嵌入“灵慈”两字,足见此联专为灵慈庙而作。对联中第三、四字,上下联分别嵌入“天上”、“圣母”字样,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继封为“天后”。由此可知,此对联作于康熙十九年以后,庙名尚称为灵慈庙。至于改名为慈后宫是在妈祖封天后之后,取灵慈的“慈”,天后的“后”,名为慈后宫。
对联下联有“裔孙”两字。从广义来说,妈祖是宋代人,后人既尊为“妈祖”,也就都可称为她的裔孙;从狭义来说,应是指林姓子孙。北门一带虽为林姓聚居,但也有程、陈、刘等姓混居,因而,“裔孙”的含义应是广义与狭义并存。
上述对联在1984年重修后尚保留。南门妈祖庙移用此对联,把上联首字“灵”改为“后”,以表示区别。
世事沧桑,自明至清,漳浦县城城南、城北居民姓氏起了很大的变化。原有“南叶北林”之称,即城南叶厝巷同知叶穆、叶谐的家族和城北林埙、林表、林梓的家族。后来又有“南詹北程”之称,即城南叶姓至正德间,被御史詹惠家族所替代;城北的程姓至万历、天启间,出了大理寺丞程绍南、解元程样会,其家族也由弱而强。最后,至清代末年,各巨族都衰落,城南、城北已为各姓混居。
北门林姓最先式微的是林埙家族,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林埙去世后,家道逐渐中落,至明末清初,浦北林氏大部分迁到东罗、麦园埔、上洞等地居住,至今,北门已没有浦北林氏;号称“十八顶纱帽”的新路林氏,至清初尚是一个大家族,然而,在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七年间,陈汝咸任漳浦知县,整顿赋役,澄清吏治,打击地方豪强,新路林氏首当其冲,曾有林家婢女讥笑陈汝咸“见狗也唱喏”的传说,从此一蹶不振,至今,县城已无其后裔;港头林氏在北街顶建“世大夫第”,至清朝虽尚保持大家族,但气派已不如从前。
与之相比,漳浦东关外林姓大为崛起,至清朝中期,林士章的祖籍乌石林氏已繁衍顶、下乌石五、六十个村子;路下林氏也繁衍几十个村子,这两个林姓大家族都崇奉北门外行宫的妈祖。除农历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同时拜祭外,自二月至十一月,各地按自然村或地区轮流迎奉,称为“迎姑婆祖”或“迎妈祖”。这样,北门外行宫的妈祖就长期在乌石(浯江)、旧镇、赤土、深土、六鳌、霞美等地“行香”,至十二月才送回北门外行宫过年。约于清末民初,乌石林氏出于对妈祖的崇敬,有一年,把妈祖留在乌石大宗祠海云家庙(俗称“乌石大厅”)中过年。从此妈祖就不再回北门外行宫,行宫中只刻块妈祖圣牌奉祀。按“一神一庙”的惯例,北门外妈祖庙不可另雕圣像,而乌石也不可另建妈祖庙。因此,长期形成“北门有庙(行宫)无翁(圣像),乌石有翁(圣像)无庙(行宫)”的历史事实。
八、漳浦乌石天后宫创建及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1984年,县城北门外妈祖庙重新修建时,就到乌石妈祖圣炉挂香回庙,另雕妈祖圣像供奉;1989年,衍居台湾的乌石宗亲林瑶棋、林瑞国等相继回家乡拜祖,得知乌石妈祖是四百多年前由探花林士章从湄洲迎回供奉的,至今,在乌石尚未建行宫,于是,与乌石乡亲商议建天后宫之事。
1992年,由林瑶棋、林瑞国等台胞捐献巨款,乌石宗亲及远近信士随之响应,各尽其力,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5月24日,举行行宫后殿奠基仪式,至1994年12月8日,中殿落成,行宫命名为“乌石天后宫”。自林士章于万历九年迎回妈祖建庙,庙的名称由灵慈庙而慈后宫而乌石天后宫,至此已历时414年。从此,妈祖在乌石有了行宫。
乌石天后宫建成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结束了“北门有行宫没有圣像,乌石有圣像没有行宫”的历史;
(二)加强海峡两岸的团结和文化交流,促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三)扩大妈祖信仰的国际传播,促进世界妈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乌石天后宫规模宏伟壮观,居闽南妈祖庙之冠,可与闽中湄洲祖庙相媲美,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海外信士纷纷前来朝圣,乌石紫薇山成为朝圣与旅游的胜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