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赤岭畲族乡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60
颗粒名称:
赤岭畲族乡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2
页数:
6
页码:
157-1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赤岭畲族民俗文化中的岁时风俗和婚礼风俗。赤岭畲族在长期与汉族接触过程中,民俗大体上已汉化,但仍有个别风俗体现民族特色。
关键词:
漳浦县
民俗文化
岁时风俗
内容
赤岭畲族在长期与汉族接触过程中,民俗大体上已汉化,但仍有个别风俗体现民族特色;在汉化的风俗中,有的在汉族地区已改变,而赤岭乡尚保留一些古老的民俗,这也构成本乡民俗的特色。
一、岁时风俗
岁时风俗也称“年节”,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年节”。
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与全国人民一致。正月半做上元,大房头的祠堂点元宵灯,自十二日起至十五日止。灯有纸灯和玻璃灯两大类。祖祠大门口挂桶形大灯,左右各一盏,灯笼书写“蓝府”二字。灯笼上下边沿画花纹图案。厅门正中挂柑形圆灯一盏,灯笼写祠堂名如:种玉堂、卜翰堂等,灯笼都是用纸糊的。纸灯尚有圆筒灯、四角灯、六角灯、雨伞灯等,灯笼写有:富贵春、蓝府、添丁进财等吉祥字样,纸灯内点烛,光亮通明;玻璃灯有四角灯、六角灯等,用花生油燃点。正月十五日又是天官大帝生日。
二月初二日是司命灶君生日,家家户户做“大猪菜粿”拜灶君。
三月初三日,称三月节,户户做粿,到祖祠拜祭祖宗。粿料较随意,每户可按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爱好安排,有的用糯米,有的用籼米,有的用番薯粉等,这是赤岭畲乡民俗的特点。
四月过立夏,有“三天吃立夏,三天吃补夏”的风俗。各户都做面粉煎或面粉粿。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都缚粽,有肉粽和碱粽两种。午时祭水花,人人擦抹雄黄酒,驱除邪气。家家备一束驱蚊草,一头执在手里,一头点燃,口中念着:“草烟送蚊虫,送去吃树花,倚树丛。”驱赶蚊虫。
六月十五日称六月半,每户都做“半年圆”,拜祭祖宗,圆是用白米做成,一部分加颜料成“红圆”,分三层,同放在蒸茏里炊熟,底白色,中红色,表面柑形,称为“满天星”。
七月十五日中元,也称普渡。都做面粉“发包”和米糕,但有的村社没有做普渡,十五日又是地官大帝的生日,普遍都有拜祭。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兼土地公生日,每户都买中秋饼和猪肉拜祭土地公。拜祭形式有在厝内拜和田头拜,田内插土地公旗,祈求庇佑能获得好收成。
九月初九日称九月节,家家户户用米做白圆,每粒都用指按一凹痕,畲乡以外的人称为“狗脚迹”,这被认为是至今尚保留的畲族标志。
十月十五日称下元,是水官大帝生日,逐户做“红龟粿”和红圆拜祭水官大帝。
十一月冬至日称冬节,家家户户吃汤圆,拜祭祖宗,但丧人家不能做汤圆,只做糕,其出嫁女儿要送汤圆给娘家,娘家以糕还礼。这与别的乡镇不同,别的乡镇是守丧人家端午节不能缚粽。
十二月忙于过年。祖父母、父母应给未成年的子孙分红包,称压岁钱;已成年的子孙应给祖父母、父母红包,称为添福寿。
二、雨霁顶三界公生日
赤岭乡山平村雨霁顶祀三官大帝,所谓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古代认为三位大帝是分别掌管天界、地界、水界之神,所以也称为三界公。三官大帝各有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这也是世俗所谓上元、中元和下元,到时,群众都到雨霁顶拜祭一番。但三官大帝又有一个合祭的日期,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之间选择一天为拜祭日子,每三年一次,即农历干支纪年逢寅、申、巳、亥年举行。漳浦、龙海、芗城等县、区信徒前来参加祭祀活动,最多人数达四、五万人,常年也有三万多人。这是超越赤岭畲族范围的大型的民俗祭祀活动。除了祭拜形式外,装有“辇”和“艺”,还有舞龙、舞狮等文艺活动。“辇”是在一个宝塔式的六、七层台架上,糊上纸雕和各种图案等民族美术工艺品;“艺”是在一个长方形台架上,装满彩花,台架上坐着一对化装的穿着畲族服装的童男女。“辇”和“艺”都是由四个人扛着游行,很具民族特色。
三、婚礼风俗
在人民政府公布、贯彻《婚姻法》前,一般婚姻都由专业性质的媒人或亲友介绍,双方父母或长辈同意后,即可进行通婚礼仪。此时,男女双方都互不相识,也从未见过面。并且同姓不通婚,都是二姓合婚。婚娶要行六礼:(一)问名;(二)订盟;(三)纳采;(四)纳币;(五)请期;(六)迎亲。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一)问名。即互通姓名,放定金,俗称“吊串项”。若双方(尤其是女方)家中人畜平安,家具没有损坏,则婚事可成。
(二)订盟,也称“吃小定”。男方给女方猪脚肉、糖仔、糕仔、饼等礼品。女方把这些礼品分给亲戚、邻居,表示此女与人家定亲。
(三)纳采,也称“吃大定”,俗称“行礼”。男方送给女方猪肉,要整只猪除头、尾外的带骨猪肉,劈成两半。还有贡糖、猪脚、聘金、“洗屎裙仔红包”,布料、茶果等等。婚书、盒仪书写有格式,男方婚书写“纳采之敬”,礼品有“全猪成头”、“福糖成双”、“猪肩成曲”、“聘金成封”、“龙烛双辉”、“桔柿成双”、“婚书成通”、“盒仪成对”等套语;女方回贴写“旋吉之敬”,还有“婚书成通”、“启书成封”、“金榴成树”、“莲蕉结果”、“棉苎双色”等套语。
(四)纳币,俗称“送裙袄”。男方婚贴写“纳币之敬”,还有“凤冠成顶”、“襜袄成领”、“绣裙成幅”、“婚员全肩”等套语;女方回帖写“复币之敬”,还有“珠履成双”、“绵袜成双”等套语。
(五)请期,俗称“送日”。男方送给女方迎娶的日期,婚帖写“请期之敬”。女方在认可该迎娶日期后,随即发出回帖,写“于归之敬”等套语。
(六)迎亲,俗称“娶新娘”。首先,男女双方各自在家中给新郎、新娘进行冠、笄,俗称“尚头”。然后,各自换上白内衣,新郎外穿蓝色长衫,戴礼帽,新娘外穿红袄,戴凤冠。各自请父母吃“韭菜肉”,“韭”谐音“久”,寓意为父母添福寿。
迎亲的花轿到女家后,女方父亲或兄长背新娘上轿(与别乡镇牵扶上轿不同),轿前挂包袱,轿后挂一个画着八卦的米筛,轿顶饰一颗木制的小红髻。
花轿到新郎家门口停下,轿放在一个“胶掠”(状如簸箕的大型晒物篾器)中,轿前铺红毯或新草席,头上遮盖竹筛,给新娘步行入屋内,然后由新郎拿出“篮仔米”,新郎新娘共牵提“篮仔米”,进入房中。进房后,吃合卺酒,俗称“酒文桌”,以示夫妻和合,永结同心。桌上摆十二碗食品:公鸡、鸭母、猪肚、腰心酒、韭菜肉、包仔、肉卷仔、豆仔、米糕、鱼、梨、芋等。
婚后第二天,新娘“出厅”,新郎陪同拜“天地公”、拜祖宗,此时礼服都不能脱,要等到妻舅来“探房”后,礼服才可脱下。婚后第四日,新娘回娘家做客,称为“回礼”,头戴小髻,身穿红袄,但不可久留,要当天回夫家。
《婚姻法》贯彻后,婚事新办,手续简便,不用繁琐礼俗。娶亲时不用花轿,早先用自行车,后来用摩托车,现在已有用小汽车娶亲,移风易俗,新事新办。
四、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也很繁琐,现在已逐渐简化。成人死后移尸上大厅,一般情况是守尸一天,守棺一天,第三天出葬。孝男孝妇祭拜死者,祭时要读祭文。孝男要手持“红灯仔”和哭丧棒。死父时哭丧棒用竹;死母时,哭丧棒用“公母木”,又俗语说:“死父扛去埋,死母外家来”。若母丧,必报知外家前来勘尸和“封钉”等手续。
五、喜庆礼俗
男女结婚后生第一胎孩子称“首弄”,生男孩子称“弄璋”,生女孩子称“弄瓦”(出自《诗经、小雅》),生男孩要于正月初二办“丁桌”,祭拜祖宗,正月十五日出钱演“丁戏”。孩子出生后2~4天,向娘家报喜,娘家在6~8天内送鸡和酒给产妇“做月内”。孩子弥月(满月)时,每户分给红圆一碗,人家要回给米一碗或红包。孩子满四个月,要做豆心粿两个相连,俗称“牵仔粿”。分给亲属和邻居,也送给外家,外家要回赠带尾帽、被裙、衣裤、鞋袜等。周岁做生日,称“度际”,做“红龟粿”分给亲属、邻居和外家(娘家),外家同样要回赠夹裘、鞋帽等物品。
老人做生日称庆寿,男人71岁,女人70岁才举行庆寿(汉族地区习俗为男61岁、女60岁举行庆寿)。女儿要做49个“红龟粿”向父母拜寿,由长子或孙敬捧“鸡蛋甜面线”给父母或祖父母吃,祝贺其长寿。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沂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