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59
颗粒名称:
漳浦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9
页码:
148-1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人的婚礼习俗保留了中原文化,如行聘礼品、迎亲仪式等。漳浦人婚礼中还有一些特色习俗,如新娘坐榕树枝、送竹子等,寓意婚姻永固和子孙兴旺。
关键词:
漳浦县
婚礼习俗
中原文化
内容
漳浦人的祖先是自晋、唐以来的中原移民,风俗习惯基本上沿袭中原文化。这里引据一些古籍记载来证明,漳浦风俗与中原古风俗基本一致,而又在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有些变化,有一些漳浦特色。
一、婚礼
漳浦在旧俗婚礼中,还保留着某些古代特色。行聘时,备酒肉饼礼品之外,有二对或四对大饼,用红丝绳穿连着,分别写着“二姓合婚”、“百子千孙”。女方收一半,奉回一半。送回男方的一半,按例给新婚夫妇共享,故称为“公婆饼”。女方回赠糯米糍和一对用红丝绳连贯一起印着鲤鱼模型的礼饼,称“公婆鱼”,还有桂圆、花生、栳叶、槟榔等果蔬。旧《漳浦县志》说“栳叶、槟榔二物非浦产,浦人用之似无谓,或日:“栳取偕老,槟榔,取与郎相敬如宾。”现栳叶和槟榔已被莲蕉和石榴取代,意取“莲蕉生贵子,石榴多结子”。
迎亲时,男方送一榕(浦人叫“松”)树枝到女家。女方回赠一株带根的竹,意取婚姻永固如“竹苞”,子孙兴旺如“松茂”之义。
漳浦有些富户,虽无居官,但婚娶时,新郎戴红顶“碗帽”(瓜皮帽),身穿长衫马甲。新娘身着红袄,头戴凤冠,俨然如朝廷命官命妇。死后,铭旌、墓碑冠以“进士”或“孺人”头衔,一般人尚不了解其中缘故。据《东都事略(卷外)冯京传》《宋会要·选举·发解》、《江西出土墓志选编》等古籍记载,唐宋直至金元时代,有些“进士”,并非经殿试复试的及第进士,而是国子监生、太学生、贡士、举人、秀才,未经省试府试,也称为“国子监进士”、“太学进士”、“乡进士”、“州进士”、“府进士”,不象明清时代,“进士”、“贡士”、“举人”、“秀才”有严格区分。漳浦读书人于明清时代,仍依唐宋金元惯例,冠以“进士”头衔,这完全是显示虚荣的排场。
为何有些人在夜间娶亲?据《仪礼》郑玄注:“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取“阳往阴来”之义。夜里娶妻,“执烛前导”。《诗·唐风·绸缪》歌咏新郎夜里娶亲诗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三星”即“参星”。“束薪”,据闻一多说:“古无蜡烛,以薪裹动物脂肪而燃之,谓之曰:“烛”。(《庄子内篇校释》)。如南方民间夜里迎神赛会,常用甘蔗渣束成“火龙”。或包在竹竿头,灌入花生油,点燃当烛炬引导前行。夜里娶亲和新娘哭嫁,都是原始社会时期抢婚制度的遗迹。这风俗绵延数千年,后世即使在白日迎亲,在仪仗行列中,仍有掌彩灯或举灯笼的人列队在前引导,沿袭古礼夜里举烛娶亲遗迹。
新娘乘轿到达、由新郎小弟或侄儿请新娘出桥,新娘赏给红包。新郎或女傧相陪同进门,跨过火炉,在厅堂举行婚礼。新郎新娘并肩正面而坐,亲属长辈为证婚人作陪,饮合卺酒,小叔请吃合婚红圆,取团圆相亲之义,照例赏给红包。婚礼完毕,新婚夫妇共扛一篮米进入洞房。
结婚吉庆之日,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亲戚好友恭贺礼物,各有一对写着金色喜字的大红花烛。厅堂、洞房烛光通宵达旦。北周庾信诗云:“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庾子山集·和咏舞》)。南朝何逊诗云:“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何记室集·看伏郎新婚》)。“花烛”成为结婚的代名词。从古代于夜里“绸缪束薪”、“执烛前导”娶亲。到近代于日间仍有“掌彩灯”、举灯笼”仪迎亲,大红花烛贺喜、洞房花烛通霄达旦,几千年来,“花烛”一直作为象征婚姻物品陈设沿袭至今。
花烛之夜,大摆宴席,难免铺张浪费。宴请亲戚好友及长辈,母舅坐首席,畅饮喜酒。村中青年男女好事者,待酒席一散,就开始闹洞房。新娘端坐于妆台处,任人持灯观看,语言相戏,甚至流于庸俗,新娘不声也不笑。如此风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燕丹遗风也。”可知花烛之夜闹洞房的陋俗,是古代的遗风。
翌晨,新婚夫妇鸡鸣则起,准备“四果汤”,(桂圆、柿饼、莲籽、红枣,加上冰糖,用开水冲泡),先拜祖宗,再敬父母和直属长辈,称新娘“拜茶”,接受“四果汤”者,要准备红包赏赐。
新婚第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省亲,称“归宁”,俗叫“做客”。古时七日归宁,今改三日做客,礼物之外,还携带两株带尾甘蔗,(此后每年正月初“做客”,也有仍携甘蔗的),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蔗甜蜜。岳父母设宴请女婿坐首席,新女婿一生只能享受这一次特殊荣誉。席间有许多礼节,事先虽有长辈指教,但届时往往忘记这些礼仪,贻笑大方。故民间有句俗谚:“等到识礼,已无囝婿可做。”娘家回赠一对“小鸡”或“小猪”,称“带路鸡”、“带路猪”,祝愿男家六畜兴旺。
旧俗婚娶多在农事空间的冬季,除夕将临之际,娘家派遣小舅提篮送花到姐姐新房,放置床上,称阿舅“送花”,象征“花喜”,为早生贵子之兆。
正月初二或初三,女婿女儿携“米粉肉”,或称“偎仔肉”,孝敬岳父母。其实这只是礼节仪式,世俗首次不能收受任何礼物。第二年,女婿可不必同往,礼物可酌情收受。此后年年如常,风雨无阻,直至岳父母谢世为止。故有民谚:“有孝女儿初二三,无孝女儿待月半”。现在不拘形式,多讲究实惠,提前于大年除夕之前,备送红包、鸡鸭、海味、茶酒等孝敬,称“送年”。
二、丧葬习俗
《礼记·祭统》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由此可知冲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是衡量人格的重要标准。
漳浦丧葬礼俗沿袭古礼。《礼记·问丧》说:“死三日而后敛”。等待远方亲戚奔丧,筹措资金,制作衣服,购置棺材等有充分时间。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丧礼》说:“始死浴尸、含饭、小敛、大敛,而后入棺。”所谓“含饭”,即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玉、珠”等物,事死如事生。所谓“小敛、大敛”,简要说,用白布直一幅、横三幅包扎尸体,称“小敛”。然后再用白布四幅,或直或横包扎结实,称“大敛”。本世纪以来,人的思想观念有所变化,殡葬不受时间限制,古代“含饭、小敛、大敛”等处理尸体的礼俗逐渐简化,而更重视对死者的整容。诸如洗净尸体,换新衣服,梳头发,理须眉,挂手套,穿鞋袜,戴帽子或首饰,化装如活人,然后移遗体于厅堂,让亲戚好友吊唁、瞻仰遗容,告别遗体,而后入棺,也叫“入殓”。一般要放置烟茶及日常用品于棺中,尸体盖上被单,然后盖棺封钉。
自古以来,世俗存在“肉体虽死而灵魂永存”的传统文化心理。尸体入棺之后,官宦之家,或民间富户,延请僧人念经做佛事,超度死者“灵魂”,脱离地狱苦海。或停柩数月,七日做一场佛事,有的连续做七场(四十九日)“罗天大醮”,迷信这样能使死者“灵魂”脱化升天,庇荫子孙后代。或先世祖宗因故未曾做佛事者,则乘此机会补做,称“寄库”。有的延请僧人为死于外地的亲人念经“招魂”。这些迷信活动,至今已较少见,尚未除尽。
父母之丧,民俗仍按古代丧服礼制:“衰冠、绳缨、营履”(《礼祀·丧服》)。即孝子头上束七尺白布,戴草瓣“衰冠”,脚穿草鞋,孝妇头盖七尺麻布,孝男孝妇都身披麻衣,腰缠麻瓣绖带,日夜哭泣守灵,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弄得身体赢弱,送葬时,悲痛难以支持,往往要由别人搀扶。古时,父丧手持竹杖,竹圆象征“天”,母丧手持桐杖,削成方形象征“地”。现在父母之丧,统一用竹杖,俗称“哭丧杖”。
民间迷信风水之说,葬地必延请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堪察,选择环境幽美,山脉气势流贯而凝聚,周围山脉成拱卫之势,川流溪涧环抱而不泻,局面阔而恢宏,没有风隙、流水、白蚁之患的“风水宝地”。早在清初康雍时代,漳浦人、礼部侍郎蔡世远曾批评民间为选择葬地,竟然有“不修人事,专恃吉地”,而停柩三年不葬的;有“阴谋横据,相争相夺”葬地,而争讼不休的;有迷惑于堪舆家房分好坏之说,“使死者不归土,而生者不得相和”的愚昧怪现象,愤然诘问:“几见有检身乐善,孝敬恭睦,而家不兴者乎?几见存心险刻,门内垂隔,而能获福者乎?”(清《漳浦县志》卷二十一《风土·丧葬攻惑文》)。
明清时代许多高官显宦的坟前排列着石牌坊或石望柱、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等,是厚葬的物证。民国时期,那种隆重的礼制已经革除,仍有一些富人把坟墓造得比较气派,葬礼讲排场,解放后已革除。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先富起来,竞相讲究葬礼,竟有送葬队伍多至上千人的。
旧礼制,为逝去亲人服丧三年。早在公元前春秋时代,孔子已经教导学生遵守。东汉安帝以法律形式规定:“不为亲行三年服,不得选举。”自此“守丧三年”成为衡量“孝道”的重要标准,行孝成为人们出仕入官的重要途径。历代官宦父母之丧,守制三年。
漳浦自唐初陈元光传播中原传统文化,宋理学大儒朱熹知漳州,朱子《家礼》传播穷乡僻壤,儒家孝道思想深入民间,所以官制与民风孝道传承一千多年。不过,三年丧制并非实数。《礼记·三年问》说:“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官制不按科举取士,出仕入官不受三年丧制约束,民间逐渐改为“服丧一年”。
三、岁时风俗
大年春节,元旦早起祭祖宗。乡里不分贫富,老少衣冠楚楚,穿红着绿,访亲会友,恭贺新春。家家酒席相待,往往不醉不痛快,直至初五为止。
十五元霄节,神话中的天官诞辰。张灯结彩,放烟花爆竹,喜庆元霄。城镇踩高跷,舞龙戏狮,沿街遨游。文人雅士悬挂灯谜,猜中者受奖。大族宗祠搭灯棚,新娘在婆婆或婶婆陪同下,进祠堂观灯,告慰祖宗,迎祥纳吉,叫“新娘穿灯脚”。农村鼓乐喧天、贺新婚,贺得子。入夜家家门前燃火堆,抬神跳火。主妇趁队伍巡回三次后,引“火种”放入灶门内,祝愿新年如火旺盛。
二月,春分祭“社神”(即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称“春祈会”。《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诸候为百姓立社,曰国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疏注:“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漳浦与全国各地一样,城邑人口多,立许多“社”,农村依自然村立社。自古以来,“社”成为自然村单位名称沿用至今。
三月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源自春秋时代,骊姬乱晋,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后,春穆公出兵护送入晋,为晋文公。随从逃亡者都封官赐爵,唯独曾割股肉给予充饥的介子推被忘了。介子推也不向前叙功,背着老母离城进山。晋文公闻讯深感内疚,亲自入山寻找,终无消息。有大臣建议:介子推是孝子,若放火烧山,他定会背母亲出山。晋文公出于无奈,终于让其引火烧山,竟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山中。晋文公后悔莫及,令全国臣民每年于此日上山致祭,而这一天不生火,名为“寒食节”。清明节,家家上山踏青扫墓,荒山野岭,哭声往往相闻,纸钱撒满冢间。今社会团体,学校师生也于清明节扫革命烈士公墓。
四月初八为洗佛节,古称“龙华会”,据说为释迦牟尼诞辰。寺庙和尚沿家唱梵曲,前后十多天,称为“洗佛”,索取主人布施,叫“洗佛钱”。
立夏,吃“面熬煎”(用面粉熬成薄而韧的圆形薄饼。现代城镇有专业熬薄饼出售),用花生拌白糖为馅,或用笋丝、豆芽、韭菜炒肉、虾为馅,卷成圆筒状,称“春卷”,清香可口。农村普遍用面粉拌糖熬煎,称为“麦卷煎”。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清扫宅院,门上涂一束带泥的菖蒲,一些坚持旧俗的人头插艾草,沐俗艾水,饮菖蒲酒或雄黄酒。儿童胸佩香囊(内装香料或薄荷丸),说能除邪消灾,实际也有点杀菌消毒作用。户户包粽子,相传为吊祭爱国诗人屈原,守丧的不包。江河上龙舟竞渡,中流角逐,锣鼓震天,先到达终点为胜,获得奖赏。现在成为体育竞赛活动。
七月初七,古称女儿“乞巧节”,吃糯米饭。现代富户人家,用莲只、桂圆、柿饼、冬瓜、红枣,薏米和白糖混合蒸糯米饭,称“八宝饭”。当夜称七夕,设瓜果于庭中宴会,长辈讲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鼓励女儿向织女学习勤劳和技巧,名叫“乞巧”。
七月十五中元节,神话中的地官诞辰,佛教则称“盂兰盆会”。寺庙备丰盛斋品,召僧人做佛事。家家在门前祭礼无主亡灵(俗称“好兄弟公”),称为“普度”。漳浦向来与全国各地一样,家家预先备好许多食品祭亡灵,时值夏令,苍蝇传染霍乱造成瘟疫情事常有发生,被称为“鬼节”,现在禁止之列。
八月十五中秋节,《礼记·祭法》说:“秋分祭社神”,叫“秋社”。传至中唐时代,每年八月十五日,成为赏月怀人的中秋节。家家蒸糯米糍,买月饼,到“社祠”和田间祭土地神。儿童吃月饼赏月,聆听长辈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
九月初九重阳节,“重九登高”是自古流传至今的好风俗。成年人游山玩水,儿童放风筝比赛。现定为老人节,取祝寿“久久”之意。
十月十五下元节,神话中的水官涎辰。此时五谷入库、喜庆丰年,农村或演戏娱神“谢祈安”。
十一月冬至,吃红圆,取合家团圆之义,称“添岁”。明漳浦进士李瑞和诗:“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民间习俗将小红圆涂于门户、牛头、灶头,或整碗放置几桌上,称“祀耗”。
腊月廿四日,家家拂尘洒扫,世俗相传众神要上天,凡寺庙或家中都备牲醴、果品敬神,焚烧印着幡幢、甲马、仪仗图形的黄纸,叫“送神”,除夕将届,晚辈备糖果茶酒向长辈、亲朋好友拜年,叫“馈岁”。受馈赠者回赠柑桔,祝吉祥如意。儿媳、女婿备红包、鸡鸭、海味、果品向父母、岳父母拜年孝敬,祝健康长寿,叫“送年”。父母或长辈送给孩子红包,叫“压岁钱”。家家贴春联,张灯结彩,蒸年糕,杀鸡宰鸭。除夕祭祖宗,送灶神,放爆竹。灶边门边倚着带尾甘蔗,祝愿来年生活如甘蔗从头到尾节节甜,称“辞岁”。全家男妇老幼一同吃团圆饭,共饮团圆酒,称“围炉”。(餐桌下放置炉火),意取万事吉祥如意,兴旺如火之义。等待零时开门放炮迎新年,称“守岁”。新年正月初四日清早,再备牲醴敬神,说是“近神”下天。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玉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