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人与烟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45
颗粒名称:
漳浦人与烟草
分类号:
S572
页数:
6
页码:
84-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烟草和卷烟的发展历史悠久,平和是烟叶主产地,随着吸烟习惯普及,烟草种植业迅速发展,各种档次的卷烟也相继传入。手工卷烟在抗战期间乘机应市,家庭手工业社的出现使消费者乐于购用。
关键词:
漳浦县
手工卷烟
烟草
内容
烟草于明末传入漳浦,名为淡芭菰。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志》下篇《土产》“草之属”记载:“淡芭菰,茎叶皆如牡菊而高大,花如蒲公英,子如车前,晒干切丝,燃小许置管中吸其烟,云可辟瘴逐臭者食之,亦有效以为豪举者。”该志另记载一种“烟草”:“长寸许,细如丝,能收油烟灯,今人以小盘种之,置案头。”不是从前称淡芭菰,现在称为烟草的烟草,而是一种“能收油灯烟”的小草。
淡芭菰是原产地名称的音译。它原产于拉丁美洲厄瓜多尔地区,随着西班牙占领拉丁美洲,又跨越太平洋占领吕宋(菲律宾)群岛,我国万历年间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与吕宋的通航贸易繁盛,种子传入月港,先在漳州一带繁殖,然后传于全国各地。明万历年间,莆田人姚旅所著《露书》说:“吕宋国出一草曰淡芭菰,一名曰醺,有人携漳州种之,至反多于吕宋,载其国售之。”“醺”是闽南人由于吸后有醉感而给淡芭菰起的中国名称,后来用闽南话同音字“烟”代替“醺”。于是,称这种植物为烟草。初传入时,烟叶晒干切丝,用小竹管为吸具,一头装烟丝少许,点燃,一头用口吮吸,称这种小竹管为早烟杆,土话“烟吹管”(另一种经精制的“水烟”,吸筒用金属制成,中间展“肚”装水,叫做水烟吹)。人们以为可以“避瘴”而兴起吸烟之风,成为时尚,认为吸烟“阔气”,对客人敬烟与敬茶一样,作为一种待客常礼。
随着吸烟习惯的普及,烟草种植业迅速发展。但漳浦人所种植的大都是一种烟碱特别浓的厚叶“土烟仔”,叶晒干搓成绳子,然后切成一寸许的小段,插秧几天后,在每株秧的根边土中插入一块,防治螟虫效果显著。所吸用的烟丝大都从平和、石码输入。平和、长泰为烟叶主产地,烟叶和烟丝运销各地。石码有几家著名烟庄,采购平和、长泰烟叶,配以花生油等佐料,炒煅加工,精制成“金丝烟”(烟丝金黄色,有芬芳气味)。漳浦也有烟庄,采购平和烟叶,刨成烟丝,加油炒“熟”,叫做熟烟,呈褐色,无芬芳气味,属于次品,销路不如来自石码的“金丝烟”,价低一等。
号称香烟的卷烟于民国初年销入漳浦,那是英美合资的国际烟业托拉斯“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设厂所制。该公司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伦敦成立,便派人到中国设厂,至1919年(民国8年)的17年间,相继在中国开办11家烟厂。最初,销入漳浦的属上海浦东第二厂产品,该厂开办于民国5年(1916年),翌年便将产品推销到漳州、漳浦。随后销到漳浦的还有华侨在香港所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其他烟厂的产品。当时漳浦人称卷烟为“烟枝”,又因为是机器所制,叫做“车仔烟”。有多种档次,最名贵的小罐装英国产进口烟“白金龙”每厅(50支)售价2元,只有富贵人家的喜庆筵席上才享用,较高档的“老刀牌”、“哈德门”等,每包(20支)价2角左右,也少有人买得起;低档的“大中国”、“紫金山”、“玫瑰”、“舞姝”等每小包(10支)不上1分钱,销路很大。20~30年代,吸卷烟的人逐渐增多,烟丝销路逐渐减少,唯石码“金丝烟”以质取胜。平和人在石码开设的“万山”烟庄所产大包(4小两)烟丝一直畅销,后又有“华山”烟庄所产小包(1小两)烟丝质更好,更畅销。由于旱烟杆管道容易积累烟油以至堵塞,且用久生臭味,逐渐少人使用,大部分吸用烟丝者改用薄纸卷烟丝,状如喇叭,戏称为喇叭牌。于是,便有一种用薄纸裁成长寸许宽半寸,装成小本的“烟纸”在市上出售。然而,大部分嗜烟者还是喜欢享用机制卷烟,认为既方便又大方,敬客不失体面。
抗战期间,市上进口的及上海制的卷烟绝迹,土产手工卷制的卷烟乘机应市。最初是漳州有人以“家庭手工业社”名称手卷出产,50支成1束出售,价低廉,称“经济烟”,消费者感到并不比自己手卷“喇叭牌”贵,乐于购用。接着,市上出现一种木匠制售的小型手工卷烟机,很多嗜烟者花两元便可购买一架,自己卷烟自己吸;有的家庭购置几架,便办起“家庭卷烟手工业社”卷烟出售,原料大都是一些原来用于旱烟杆的劣质烟丝,慢慢地便为一些较讲究的嗜烟者所厌弃。市上最畅销的是龙岩产“白宫牌”、广东大埔百堠墟产“柳燕牌”、因为那些“名牌”所采用的烟叶是永定或广东大埔、南雄“正地道”产品,能吸引嗜好者。平和烟商急起直追,周耕民在漳州办厂生产“灯塔牌”卷烟,以质量不亚于“柳燕”和“白宫”,而运输较便捷,很快便几乎占领了漳州、漳浦一带卷烟市场。而随后,是云霄所产卷烟占上风。云霄先后办起7家卷烟厂,都采用平和及南雄烟叶为原料,搭配加工,质量超过漳州“灯塔牌”。云霄7家烟厂中以华美、张合成2家最著名。华美原是经营烟丝的和山号,老板方志道,其资金之雄厚为全漳州地区数一数二,可以左右云霄市场。张合成老板张武渊则由小商发展成巨贾,以善经营而与方志道同执漳州地区卷烟业之牛耳,产品几乎占据了浦、云、诏、东4县卷烟市场。漳浦市上所见卷烟,大都是张合成产品“骆驼”、“金片”,华美产品“红叶”、“金石”及漳州产“灯塔”等牌。漳浦商家曾组成“绥中工业社”于县前街,生产卷烟,不久便因无竞争能力而收盘。
抗战胜利后,云霄7家卷烟厂大都到上海或宁波购回机器,改手工为机器生产,产品一度占领漳浦卷烟市场,在漳州地区各县都很畅销,并销到潮汕、泉州一带。好景不长,上海名牌“老刀牌”、“黄金龙”、“哈德门”等卷烟汹涌而来,美国“骆驼”、“摩尼”等名牌卷烟也藉《中美商约》的关税优惠充斥市上,云霄大部分烟厂倒闭,最后只乘下张合成、华美两家以廉价竞销,维持至解放后纳入国营。
云霄在抗战胜利后与上海和美国卷烟的竞争中,才知道平和产的晒烟不适合于生产卷烟,开始引进烤烟种子,推广种植,收购为卷烟原料。解放初张合成烟厂还是私营的,1950年从山东青州引进烤烟种子,这次推广种植最成功(河南、山东一带烤烟是民国时期英美烟草公司从美国引进的)。不几年间,云霄的烟叶生产超过历史上的产烟大县平和。
漳浦人一向是烟草的消费者,至1963年才有盘陀农民从云霄引进烤烟种子,开始种植。由于经济效益甚高,不久便在漳浦各处遍地开花。
漳浦从不产烟到产烟,发展很快,农民收入大增。一方面,漳浦人的吸烟消费,发展更为迅猛。不但消费量居各县之首,所吸用的烟也由低级向高级跃进,旱烟杆早已绝迹,自己手卷“喇叭牌”也极罕见,甚至人们不敢把较低档的卷烟拿出来请客,而以“中华”、“阿诗玛”、“红双喜”、“恭贺新禧”、“红塔山”等高档烟为时尚。与人相见若不敬上一支烟,以为失礼,辞谢一支烟,也被认为“却之不恭”,这种“时尚”使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感到诧异,县人吸烟消费之高,也令外地人咋舌。
近来外地已兴起不吸烟之风,尤其公共场所,不可以吸烟,但此风久久吹不进漳浦,1997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沈元坤才开始禁止在办公室和会场吸烟。“吸烟有害论”在漳浦还不普遍,如何对待“烟”的问题,各有观点不同,“烟有益”论者认为,种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门路,种烟、吸烟都为国家增加税收。“烟有害”论者认为吸烟是一种无谓的消费,而且能引发肺癌、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及口腔、咽喉、膀胱等癌症,心血管、胃肠等疾病。
据《漳浦县卷烟市场调查报告》:“1996年漳浦全县77万人,吸烟率27.9%,以每人每月抽3条推算,社会容量30936箱。”等于说漳浦每月消费卷烟30936箱(每箱50条,即500包),1年共371232箱,值几亿元。而县烟草公司售出的卷烟,最多年份1996年12549箱,利润36.5万元,税金21万元;收购烟叶最多的年份1991年,收购7.12万担,金额881万元,企业盈利115万元,财政收入336万元,总计全县每年农民交售烟叶的收入加上企业利润,财税收入,不上500万元,与县人吸烟总消费相比,简直如小巫见大巫。至于人民身体健康的损失,无可估量。
农民种烟能增加收入,这显而易见,且有数据可稽,今后还要继续种。一方面,“吸烟有害”的宣传势必加强,且会对在公共场所吸烟作出限制,但不会禁绝吸烟。烟草专卖措施必须加强,从过去的情况看,烟草的最大得利者不是烟农,也不是财政,而是冒牌烟的制造者和走私商,这没有具体数据也少有具体事例,人们只见到一些人突然暴富而难知其底蕴,但只要看到卷烟的实际消费量与烟草公司出售量的差距之大,便可知道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澳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