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的麻类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44
颗粒名称:
漳浦的麻类生产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种植多种麻类作物,用途广泛,经历生产变迁,有起有落。今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麻类生产将长盛不衰。
关键词:
漳浦县
麻类作物
生产变迁
内容
漳浦县种植麻类作物历史悠久,种类有苎麻、凤梨麻、黄麻、龙舌兰、剑麻、红麻等。麻类用途广泛,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建筑,农业、工业、医药、军需物资,深加工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一、苎麻苎麻俗称“袋仔”,从前全县农村多利用闲杂地栽培,解放后,只剩下内地山区房前屋后零星保留,为数甚少。苎麻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繁殖方法用分株或地下茎分蘖种植。苎麻一年可收获3~4次,加工成细纤维,这种纤维在麻类作物中,品质居第一位。
二、凤梨麻过去农村种植一种叶片很长的菠萝,用其叶片泡浸加工成细纤维,称“王梨丝”,民间村妇用于“土织布”,加工和利用数量有限,现已消失不存在。
三、黄麻黄麻俗称“洋麻”,是传统种植麻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较大面积种植,用途比较广泛,种植面积居麻类生产首位,全县每年栽种1200~~4300亩,麻皮亩产80~160公斤,沿海种植较少,内地山区种植较多,以石榴、绥安、长桥为主产区。播种期在“清明”至“谷雨”,有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法,大暑至立秋收获麻皮。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尼龙,聚乙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取代黄麻用途,加上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种植黄麻的经济效益欠佳,面积急剧减少,黄麻和苎麻一样,几乎被淘汰。九十年代,黄麻在我县农业生产上已消声诺迹。
四、龙舌兰龙舌兰原产热带美洲,60世纪传入东南亚,18世纪传入我国亚热带,按其原名叫“阿玛咬”,漳浦叫“葛仔”,生活力强,分根或以珠芽繁殖,到处野生,农民利用其地下茎芽引种于园边,以其叶缘有刺,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人畜遭踏。过去,叶片纤维很少被利用,解放后才用为绳索原料。
五、剑麻剑麻类似龙舌兰,这两种人们经常混为一谈,以为一样,其实剑麻原产非洲,七十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热作所引进。剑麻最大特点是叶片的叶缘无刺,纤维质好,拉力强,耐磨,耐盐碱,延伸性小。而龙舌兰的叶片上叶缘有刺,野生性状,纤维质量差。我县国营农场是剑麻生产基地,大南坂农场,万安农场,白竹湖农场,石古农场均有较大面积栽培。剑麻采用茎芽或珠芽繁殖,珠芽繁殖产量高,寿命长。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县发展到上万亩,1983年最多达13820亩。万安农场引进的剑麻品种是东风剑麻,栽培面积2600多亩,栽培面积和加工出口量成为全省最大剑麻基地。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尤其种植大宗龙眼,已成为农村一大支柱产业,剑麻逐渐被淘汰。
六、红麻红麻在我县多种植于早地,俗称早麻。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县主要繁殖种籽,附带收一部分粗麻皮。红麻种籽远销四川、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等地,利用我县红麻“南种北移”,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又解决当地无法留种的困难。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全县每年种植红麻面积2~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红麻良种繁殖基地之一。前亭、佛昙、马坪为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年产红麻籽200~300万公斤,可供省外130~200万亩红麻栽培用种,每年可增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5000万元。红麻在我县以直播为主,播种季节一般在谷雨至立夏,收获期在立冬至小雪。
我县麻类生产经历长期生产变迁过程,有起有落,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进步,品种的改良,种类的更新,将会长盛不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仲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