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县城区市街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31
颗粒名称:
漳浦县城区市街变迁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8-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城旧街道历史悠久,东西走向横街众多,有北街、西街等主要街道。小巷有拉尿巷等。市场设在街边,引起争执。民国时扩宽街道,铺设路面。
关键词:
漳浦县
城旧街道
街道历史
内容
一、旧街概况
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漳浦县城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县前街、学前街、院前街、新路街。这些街道。明代已存在。
北街、西街是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要直街。县前街、学前街、院前街、新路街是东西走向的四条横街。南街和东街也是东西走向,经过几个曲折,由南门可经学前街(即官学口街,以历代的那里设“官学”得名,现公安局处)至东街出东门。县前街以在县署(民国时期改称县政府)前面得名,民国二十七年县长吕思义将其改名府前街。这条横街自西街的鹿市头(万年春巷口)经北街头至铺仔口(以明清时代在那里设“县前铺”作为传递文书的驿路分站得名)折入东街。院前街以在兴教寺佛院前得名,民国前期在那里设麦市,从此被叫做麦市街。它自西街古井头(又称石狮头,即许官巷口)至火烧巷头与北街衔接。
新路街至清末已不存在,必要说明一下。它是县城最北的一条东西走向横街,自北门附近直通至西门附近,其开辟时间比上述各街都迟,所以叫新路街。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这街上有一座豪华的官绅府第,主人林梓、林宰,父子进士,父任通政使,子任兵部侍郎,全家十八人任官,号称“新路林”,那府第别称“十八顶纱帽”(在今体育场至商业局一带)。明亡后,那世家便没落了。清末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元1865年2月16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部下从漳州来攻漳浦县城,用土炮打开西北角一处城墙(在今短途车站处),进占县城,新路街在战乱中被毁为废墟。后来,梅林村一户姓陈的来将靠近西门的原新路街废墟辟为园地,一户霞潭村姓蔡的来将靠近西门的“新路尾”废墟辟为园地,都就地建屋安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英国传教士来漳浦县城传播基督教,用极低廉的价钱向蔡家购得新路尾一大片土地,建起教堂、源梁医馆、牧师楼、姑娘楼、牧师楼、逢源小学、养正女学,新路尾成为一片新区。民国25年(1936年),是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漳浦成立的第三年,专员兼县长朱熙决定在漳浦举行第五行政区体育运动大会(俗称九县运动会),征召民工,将靠近西门的原新路街一带杂地开辟为运动场。但只举行过两次运动会(一次全地区九县,一次全县的)便让它荒废着。新中国成立后才建成县体育场。
县城旧街道原来宽2.5米至3米,街两边商店的人可以对谈,有时相骂,可将唾沫吐到对方脸上。民国8年(1919年)粤军司令陈炯明占据漳州期间,派王雨若任漳浦县长,扩宽县城街道,(由工会长柯安邦揽建),各段宽度不一,西街长700米,宽5.5~6.5米,东街长450米,宽4.5~5.5米,北街长575米,宽4.5~5.5米,县前街长230米,宽4.5~5.5米,南街长305米,宽4.5~5.5米,院前街(麦市街)长230米,宽4.5~5.5米。将折除的墙土填在路面,因此路面高于屋内地面。拆城墙石块经稍微加工去铺设街道,只铺西街、县前街、东街。街道扩宽后,将市场设在街两旁,米市设西街、麦市设院前街(从此院前街叫做麦市街),糖市设古井头,鸡鸭市设后沟巷,菜市分设北街火烧巷头、县前街北街头、西街鹿市头、古井头四处,柴草市设西城边,逢一、四、七为牲畜墟日,猪苗墟设西水门(俗称南水门),牛墟设北门兜(后迁设西门外,今金融巷原为护城壕,以设牛墟而得名为牛墟巷)。
市场设在街边,往往引起店家与排摊人的争执。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县政府前面至县前街之间建设市场(在今文化馆宿舍处)才改变这情况。
几条街各有几条小巷,后路通城边偏僻处。西街有造花巷、许官巷、龙亭巷、打锡巷、三房巷(讹音田斑巷)、准提室巷(讹音为水鸡室),后面都通“后楼”至西城边。“后楼”以清初官绅之家的后花园,有楼、亭、水池、台、阁得名。龙亭巷底曾有一座“龙亭”,有假山,有猴洞,都于清末战乱时被夷为废墟。
许官巷口的古井头,于民国前期设菜市,农民在许官巷摆桶供人小便,因此被叫做拉尿巷。许官巷透过麦市街与火烧巷遥遥相对,因此有“拉尿对火烧”的俗谚。
西街南部的准提室巷,原名西塔巷,巷内有始建于元代的泗洲佛院,院内有塔,称西塔。院早已坍废,塔残存。清康熙年间,这巷口建一座准提佛室,因此地名改称准提室。此巷末尾通至西水门(俗称南水门),出水门过桥便到王顶村(水门在粮食局旧址,已废)。
北街有三舟巷、刘厝巷、火烧巷、司马第巷、忠孚巷(讹音东埔巷),后通北城边。东埔巷最大,至城边有东水门。(水门有东、西、南三座,原为排泄城内积水而设,除南水门俗称仙脚穿仍为出水口外,东西二水门后被利用为通城外的间道捷径)。出东水门过一座“歪桥”通宪台、荔枝林、草谭等村(溪名北溪,源于水磨岭和水吼山,流过城东,为城东的天然护城河,70年代裁弯取直后填平,现故道上楼屋林立)。
南街(包括城隍庙口)及越过西街下尾仔与之相连的官学口街、东街,是县城最南的东西向横街,有盐仓巷、下尾巷、花亭巷等,后面通到东南城边。下尾巷附近有南水门,县城大部分阴沟的污水都从南水门排出港仔口,阴沟被说成“仙肠”,南水门被叫做“仙脚穿”(仙的肛门)。“仙脚穿”逐渐堵塞,主要原因在于傅公河(始凿于宋大观年间,明中叶及清初都有疏浚)至清末已淤为平地,故道上逐渐建起房子,只留一条水沟排污,水沟又逐渐被淤积污泥,并受人为填塞。恢复“仙脚穿”的排污功能,是一件老大难问题,至1997年夏,新到任的县委书记沈元坤亲临现场组织疏竣,才基本得到解决。
城西北无排水出城任务,不设水门,在未被太平军用土炮轰开“倒城隙”以前,出城都要从西门或北门,新路街可能少有巷道通城边(新路街被毁,无从考据)。后来“倒城隙”成为通途。
二、旧街改造与新街建设
解放后,由于街道石板有部分松动,将石板全部挖去建漳浦旅社(今第二招待所),改用三合土(壳灰、沙、泥三项配合)夯设路面,质量较差(后陆续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原西街最北只到今拐向青年路处,地名顶仔头。70年代初,由县革委会副主任许慕唐主持,从顶仔头向北延伸(经体育场前)至环城路短途车站(旧车站),长255米,宽19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当时为漳浦县城最宽畅的大街。
1964年开始自顶仔头向西开辟一条新街,命名为青年路。当时缺乏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又因“文化大革命”,建设中断,青年路路线几经移易,至1980年始开通至旧日324线(今金鹿路)。1984年并越过旧日324线,开通至西施岭下。自顶仔头(今金谷酒家处)经人民大会堂前,拆除西门楼,通至旧324线之一段为青年路,混凝土路面,长770米,宽22米。过旧日324线至西辰岭下这一段,命名为中华路,长395米,宽22米。
1985至1986年,自许官巷口(第二招待所)至顶仔头(今金谷酒家)处,路面从原6米扩宽至19米,长16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1989年至1993年,将许官巷、麦市街、火烧巷改建成一条笔直的东西向大街,宽19米,长535米。1995年“东线工程”行进中,又将麦市街延伸至献台村前。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东线工程”是漳浦自1994年起所进行的扩展城区东、西、南、北”四线工程”的首先实施者。“四线工程”都是以主、次干道和小区道路(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为网络,建设办公商住综合小区(新村),使新区与旧区联成整体。
东线工程,于1997年基本建成。主干道是东西走向的朝阳路,它从环城东路的妈祖宫附近向东跨越宪台溪(北溪)通至草潭社(改名东阳新村),路面宽40米,长1511米。次干道是南北走向的大亭路,它从大亭新村沿7米宽的排洪渠,直通至献台新村,路面宽24米,长1000米。主次干道在环保大楼和邮电大楼处交叉,构成壮伟的十字街。小区(新村)道路路面宽度有12米、9米、6米三种等级,笔直整齐,交叉有序,楼房整齐美观,设施齐全,入夜时分,路灯齐亮,十分壮丽,为绥城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北线从旧车站(短途车站)向北越过绥安开发区至霞潭岭门,命名为金浦路,路面宽40米,全长近2公里,北段道路1公里已完成,现在正准备将南段近1公里改建整治,与西街取直。
西街从中华路经县检察院西侧、县法院南侧到新324线,由绥西村负责开发建设。97年初完成,命名为西城路。
南线从现324线“漳浦大桥”附近向南绕西湖外围,先建至王顶新村(西段),于1995年下半年由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建设,已于1996年完成路建,命名为龙湖路,宽40米,长1.73公里。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还自龙湖路中段交叉,沿旧日324线改建为32米宽街道,长514米,命名为金鹿路。在龙湖路、金鹿路、西湖之间兴建商住小区。
在建设“四线工程”的同时,自环城东路经环城北路至龙泉路,就原属于牛旧线经过漳浦城区路段的柏油路改建为24米宽水泥混凝土街道。于1995年完成。
1996年又完成环东路工程。它自现324线埔顶附近向东越过绥安开发区,开拓至朝阳路的河尾自然村附近,为四车道混凝土公路。自河尾村以下为柏油公路,出黄仓街与牛旧线衔接,作为牛旧线经过漳浦城区的新走线,以减轻龙泉路、环城东路、朝阳路的车流负担。
1996年又改建湖滨路。它从青年路人民大会堂前向南,沿西湖东侧(原西城墙)至故西水门(俗称南水门),长510米,暂宽6米。
这些新路、新区的建设,使原来不上3平方公里的漳浦城区扩大到6.8平方公里。楼宇林立,各种设施逐步改善,已经以一座崭新的小城市屹立在鹿溪平原上。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林梓
相关人物
林宰
相关人物
李世贤
相关人物
朱熙
相关人物
沈元坤
相关人物
王雨若
相关人物
陈炯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