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30
颗粒名称:
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32
页码:
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漳浦县的工程建设情况,包括津浦县城东线建设、漳浦县城区市街变迁、漳浦海堤工程建设。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城市建设
内容
津浦县城东线建设——写在东线工程建设四周年之际
陈桂味
谨以此文,献给东线工程的建设者和工作者们。
在漳浦县城东隅,一个规划有序,道路宽畅,楼宇林立,建筑新颖,基础设施功能比较齐全的新城区,近几年间正悄悄崛起,这就是漳浦城建的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以第一期拆迁动员会为开工标志,屈指数数,至今已历四周年。四年来,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在县五套领导班子的共同关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配合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与成功。要问其间的酸甜苦辣,艰难曲折,确不易用一篇文章,用一段文字所能准确反映出来的。
本文记述的,仅是笔者在工程进展的笔记中摘取其概要,而对工程建设者、工作者们呕心沥血忘我劳作的场面,对他们在突击加班,挑灯夜战的情景,则无法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笔者作为工程的一名工作者,有心将四年来的主要工作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今后热心研究城建工作的部门和同志们,提供一些工作线索;也为今后的城建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同时,也为表达我对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工程的建设者们感激之情,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谢谢大家的辛勤劳动和真诚合作!
一·决策
1993年4月6日,是漳浦城建史志值得记载的日子。这一天,县委召开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会议,专题研究漳浦城建工作,确立近期城建的“四线工程”。会议在宾馆5号楼三楼会议厅举行,调整后的漳浦县城总体规划图及部分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图挂满会议厅的墙壁。会议由县委书记王良才主持,县长康天厚、县人大主任戴全成、县政协主席杨玲以及五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县建委主任陈玉宝、规划办主任庄亚山分别介绍县城总体规划和调整后的整体布局,近期城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议及建设思路,与会的领导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大多数同志认为:漳浦城建过去一段很长时间欠规划欠发展,三中全会以后,建设起步也较晚,城建已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现在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根据县城的地形特点,必须走向东向北发展的县城拓展路子。会上,还就城建的建设方式、建设资金来源、实施组织形式提了很多意见建议,也介绍了外地城建经验——如何做好做活土地文章,走以地生财,以地养路的城建办法。
作为闽南“金三角”的开放县,素有“金漳浦”雅称,建县一千三百余年的漳浦县县城名实不符甚远,县城仅有西街(路面宽5.5~6.5米不等,长700米)、东街(路面宽4.55.5米不等,长450米)、北街(路面宽4.5~5.5米不等,长575米)、府前街(路面宽4.5~5.5米不等,长525米)、南街(路面宽4.5~5.5米不等,长305米)、麦市街(路面宽4.5~5.5米不等,长230米),这些“街道”有的断头,有的无尾,破旧不堪,且道路功能极不完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革委会副主任许慕唐组织开拓西街北段(自顶仔头即今金谷酒家至旧车站,路面宽19米,长255米),使县城北部与过境公路(牛旧线)相衔接。1964年开建青年路,从与西街衔接处(今金谷酒家)建至绥西小学,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980年续建至西郊县医院,路面宽22米,长770米,使县城西郊与原国道324线相衔接;1984年又连接至罐头厂,这段名中华路,长395米,宽22米。
80年代至90年代初,县城旧城区局部得到改造,如1985~1986年西街的县中医院地段(金谷酒家至第二招待所,长165米),路面拓宽至19米;1989~1993年,麦市街的拓宽及西头许官巷,东头火烧巷的打通改造,从而使麦市街与环城东路(原公路牛旧线漳浦城关段),及西湖的湖滨路相沟通,拓宽后的麦市街,路面宽19米,长535米(东线工程东西次干道,又与麦市街衔接,成为麦市街向东延伸的前一段,这是下话)。总之,县城虽经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几次街道扩宽改造,道路有所延伸,功能有所改善,但毕竟还是围绕旧城区做文章,传统的道路格局:西街——县前——北街——麦市街,除加建青年路、中华路外,没有太大的突破。
话又回到1993年4月6日五套班子城建专题决策会上,与会同志对调整后的县城总体规划比较满意,对走“改造旧城,拓展新区相结合,新区旧区相衔接”的县城发展路子,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王良才书记在最后的会议小结上,代表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调整后的县城总体规划,近期城建要抓“四线工程”。从而使县城得到拓展,道路基础设施功能得到改善。“四线工程”中的北、东、西三线初定是:北线工程——从旧车站农械厂路口至霞潭岭门,全长2800米,道路红线宽40米;东线工程——从盐务处办公楼(妈祖宫附近)至东门溪宪台村后,全长840米,道路红线宽40米;西线工程——从中华路经九六医院(现驻军团部)东侧到工业南路,全长1249米,道路红线宽40米。四线工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县城四个方位建四条道路,而是以这些主干道为轴心,旧城改造与新区拓展相结合,建成几个新区。比如东线工程,以东西走向路面宽40米的主干道(今已命名为朝阳路)为轴心,南北走向路面宽24米的次干道(今已命为大亭路),以及若干条路面宽12米、9米、7米的小区道路为配套的小区,使县城东部得到扩展,新旧区有机衔接。
在领导的分工方面,会议是这样确定的:“北线工程”由胡寿春副书记牵头负责(分工后不久,胡便上调市法院工作,北线属绥安开发区地段,由开发区副主任朱志平组织实施);“东线工程”由我牵头负责;“西线工程”由欧友祥牵头负责(欧当时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后改任县委副书记,1997年4月调市政府工作);“南线工程”考虑拆迁量太大,确定近年内不搞全线拆迁改造,成熟一段改造一段的办法(1994年5月10日,县委成立“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1996年下半年该指挥部已承担了南线工程西段——从现324线至王顶的建设任务;南线工程东段——从南门至绥东东街路口,由于折迁量太大,暂缓考虑)。会后,“南线工程”也就没有成立机构和组织人员进行落实。由“四线工程”派生出“环城东路整治工程”(即省道牛旧线城关地段,从旧车站至绥东东街口),整治前是柏油路面,整治要求是按城市道路建设要求:地下排水排污、给水、电力、电讯管线配套,道路按宽24米等级街道要求铺设水泥路面,这个工程实施时,由杨荣忠常委牵头,分别由绥安镇和县建委组织施工(绥安镇施工自旧车站至麦市街交口,因筹措建设资金受阻,自麦市街交口至绥东东街口这一段改由县建委组织实施)。
“四线工程”的提出,表明县委、县政府对城建的决心和态度,这宏伟的决策,是漳浦城建史上前无古人的。
二·筹备
有了正确的决策,还要有一个正确的实施方案和一个组织实施的工作班子。1993年5月14日,县长康天厚主持召开“东线工程”实施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副县长陈辉、杨安乐、人大常委沈淮森、政协副主席陈桂味,以及计委、建委、土地局、绥安镇、绥北村、绥东村领导同志,会上对东线规划方案和实施条件,作了实质性讨论,着重解决了如下间题:一是用地控制范围;二是新征土地的价格;三是组织机构(明确提出东线工程要以县土地开发总公司为依托,财务管理由土地开发总公司财务兼);四是建设模式、资金来源(以地生财,以地养路,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五是强调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6月1日,县建委、县土地开发总公司关于县城东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报县政府研究审批,《方案》根据5月14日的会议精神制订。6月16日,县政府以浦政综137号文件批准这个方案(即漳浦县人民政府关于东线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同一日,县政府又以浦政综138号文批准绥北洋小区详细规划(绥北洋小区所指的便是东线工程所要实施的范围)。
工程的组织机构也相应产生。设东线工程指挥部,由我担任指挥、林永章(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土地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和陈玉宝(县建委主任)担任副指挥。指挥部设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小组,分别由陈合龙(房管处主任)、庄亚山(县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仲乾(县土地局人秘股长)担任组长。工作人员从建委、土地局和土地开发总公司抽调,财务由土地开发总公司财务兼任(独立核算),他们是:卢建顺、曹惠芬、洪美燕、曾庆新、王中诚、蓝中盛、黄宏星、蔡耿生、刘玉才、苏奋勇、陈锦贵、陈锦坤、黄连续、杨顺生。(杨顺生同志系县城镇综合开发公司的技术干部,中专毕业,前亭江口人,借调东线后一直负责测量放样工作,该同志性情谦和寡言,工作谨慎细致,1995年就因患肝病住院治疗一阶段,愈后又投入工作,1996年4月间,肝病复发,4月下旬从县医院转漳州驻军175医院,29日,治疗无效在医院逝世,时年28岁。顺生同志英年早逝,我部人员都深表哀痛。患病住院期间,指挥部和该单位的领导及同志们到医院看望慰问,指挥部对其医疗费用及时全部给予解决。逝世后,我部派代表前往前亭原籍参加送葬)。杨顺生逝世后的测量放样工作,建委再派蔡志伟同志到指挥部承担此项工作,黄连续、陈锦贵配合。
县政府对东线工程实施方案批复的文件下达后,指挥部便着手抓建设用地招业主预约,以筹措工程启动资金。照政府文件“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建设项目,多渠道组织资金,在优先考虑行政办公等公建项目的同时,可以按商贸综合用地要求,组织公有制企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单位、三资企业集中建设,以加快该区建设步伐”的要求,向一些已知有基建可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预约的邀请。六月下旬,指挥部连续召开两次座谈会,有县邮电局、交通局、环保局、农业局、外经委、农行联社、金兴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前来参加。会议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单位能够接受规划及其地价,带头预约建设用地。但多数单位对此反应冷淡。集中他们提出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工程拆迁量大,担心工程能否顺利进行。路何时能够开通,预约地何时才具备建设条件;二是对每亩地价12.3万元,认为前所未有的大价钱,承受不了。因此,许多同志等待不到会议结束,就悄悄离去,第一次座谈会没有多大效果。第二次座谈会后,也只有县农行联社、金兴公司、县邮电局、环保局等几个用地比较迫切的单位进行建设用地预约的具体工作,签订预约用地协议,并陆续交了一部分的土地预约金。从而解决了工程的启动资金。
指挥部同时进行以下四项前期工作:一是拆迁摸底工作,根据所规划的拆迁红线,在拆迁范围内入户丈量其户屋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澄清逐户常住人口;房屋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等情况。二是落实5月14日召开的协调会的具体事项,与被用地单位绥北村、石斋村签订有关用地范围、面积、土地补偿费支付等问题的协议。三是做争取银行贷款和争取外资合作方面的工作。四是编写拆迁方案和安置新村详细规划。总结以前拆迁安置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在未作拆迁动员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好安置新村(小区)地点,做好安置新村(小区)的详细规划——这是拆迁前关键的基础工作。
三·拆迁
城建拆迁工作,是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有人说拆迁是天下第二难事,是有一定根据的。
东线工程的拆迁量比较大,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3年9月至94年初,拆迁主干道(朝阳路)所必须通过的北门兜居住区,阳朝村中部居住区;第二阶段1995年4月至9月拆迁石斋村的草谭、后田自然村和食品公司种猪场;第三阶段1996年9月至1997年底,拆迁南北次干道(大亭路)种猪场前后民宅和北门兜南侧民宅,工程总拆迁民宅178户和1厂1场1单位。第一阶段拆迁民宅73户,拆迁占地面积14387㎡,建筑面积10634.6㎡,单位拆迁面积有:铸造厂占地面积6629㎡、建筑面积3494㎡,盐管处占地面积1264.3㎡、建筑面积1198㎡;第二阶段拆迁民宅81户,拆迁占地面积14559.6㎡、建筑面积5496㎡;第三阶段拆迁民宅21户,拆迁占地面积2560㎡、建筑面积2685㎡,单位拆迁面积有食品公司种猪场占地9334㎡、建筑面积2519㎡。
首期拆迁必须从地处朝阳路口的盐管处、铸造厂入手,由此打开缺口。单位有单位的特点和难处——人多话杂,稍有闪失,就可能引发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处理铸造厂拆迁补偿协议时,围绕“补偿不足以建新厂”,双方开展了将近半年的“拉锯战”。这个厂是二轻局下属一个生产铸铁锅的集体企业,共有职工120人,随着社会发展,液化气的普及,厨房设备的革新,铸铁锅销路日渐萎缩,拆迁前的1992年,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职工大部分外出自谋职业,主车间被南安一户生产铸铁件的租赁承包,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有关“拆迁补偿要足于建设一个同规模的新厂”的指示,指挥部多次研究,采用较有利于这个企业的拆迁方案。动迁阳朝村一部分住户,所拆迁民宅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才建成,也增大了拆迁难度。还有麦市街“泰怡园”拆迁安置出现的一些问题,辐射到东线的拆迁户,给他们布下一层“安置难”阴影,给我们本来难度就很大的拆迁工作雪上加霜。
1993年8月19日,东线指挥部召开拆迁动员会,以解决第一阶段拆迁任务。康天厚县长、胡寿春副书记、林拱海副县长等领导同志及县纪委、政法委、监察局、绥安镇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东线工程副指挥林永章主持会议,林副县长作拆迁动员报告,我就拆迁安置补偿有关事宜作说明,胡副书记、康县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拆迁户有50余人(每户一人)到会,(有20余户没有到会)。拆迁动员会的召开,标志着工程开始启动。指挥部分北门兜和阳朝两个拆迁小组,同时入户动员、丈量、登记等工作。拆迁小组工作人员安排是:北门兜小组由刘玉才、曾庆新、王中诚、吴高玉、周武金等人组成,刘玉才为组长;阳朝小组由陈合龙、黄宏星、蔡耿生、苏奋勇组成,黄宏星为组长。拆迁总负责人陈合龙(房管处主任),建委副主任林开封同志经常深入作具体工作指导。
由于拆迁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主要是补偿资金和安置地这两个硬件),并且把公平竞争机制引入拆迁工作——指挥部制订印发了《拆迁安置说明》,把拆迁安置环节详细操作办法公诸于众,如为鼓励拆迁户搬迁交房积极性,把搬迁交房的时间顺序与选择安置宅基地的次序挂钩,并且将拆迁补偿款支付办法、安置选择宅基地办法、搬迁交房时间界限与奖金等都作具体详细规定,可操作性强。起初,有一部分人不相信,但一部分人还是持信任态度,因此,在动员会的隔天,就有七八户要交房让我们拆除,到8月31日(动员大会后12天内),已有38户签署拆迁合同并交房,占拆迁户的52%,到9月25日,共62户签署拆迁合同,把房屋交给我们拆除,到10月中旬,签署拆迁补偿合同和交房工作基本结束(只剩下一户,继续做说服工作)。房屋拆除工作也分别由四个施工队伍进入拆除。整条道路路基填方也在同时进行,主干道的雏形日渐明显。
随着第一期拆迁工程的顺利进展,1994年12月8日,县委书记王良才、县长林奕斌、副书记陈启生等到东线现场办公,指示东线工程要乘胜东进。(见县委会议记要1994年第7号)。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见,东线要跨溪向东推进,开发草谭、河尾、后田地段,经过测量和规划设计,第二期实施方案于1995年2月8日编制完成,报请县政府审批,3月7日,县府以(95)27号文件批准实施东线二期建设方案。二期建设拆迁任务(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拆迁)由林主生、林建佑、林永临、陈锦坤具体负责,林主生为组长。这两阶段的拆迁,在总结第一阶段拆迁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工作方法有所改进,比如不再由指挥部包建宅基,安置用地确定后由拆迁户一手统建,这样更加保障了拆迁户利益。林主生同志在建设局长期从事拆迁方面的工作,业务熟悉,办事公正,有相当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在所负责的第二、三阶段拆迁安置过程中,比较第一阶段更加有条不紊,更为得心应手,拆迁户的意见更少了。
第二期工程启动前夕(1995年2月中旬),与林主生同时借调指挥部工作的,还有土地局人秘股副股长唐耀钦,以调换林仲乾回土地局工作。唐耀钦同志来指挥部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工作,任开发部主任,为东线工程法人代表。该同志到任以后,东线指挥部开始有了正常的办公地点和办公序秩,办公室又聘请姚丽凤、曾美玲做描图、资料管理工作,又聘请林文燕协助会计工作。工作人员实现集中办公,统一管理。1995年初,副指挥林永章同志(政府办主任,原土地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因工作需要,不再兼任工程副指挥。工程指挥部的领导成员,从二期工程以来,由陈玉宝、唐耀钦、庄亚山和我组成。陈玉宝在大亭路剪彩之日(1997年元月18日)起,离任荣调厦门工作,不再担任县建委主任职务,也不再担任东线副指挥。这样,自玉宝离任后,东线的领导机构,便剩下我和耀钦、亚山,决策议事一般都扩大到指挥部的正式人员。
东线工程的拆迁安置,总体上来说是比较顺利的,尚未发生与拆迁户有冲突性矛盾和“强制执行”的事情,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负责拆迁安置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也感谢拆迁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居住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居住条件的创造和追求,是人生一件大事,房产是每个家庭的主要财产,在现有条件下,营造一处住宅,都要倾尽一个家庭一代甚至两代人的积蓄,确实来之不易。国家建设需要动迁,从一搬、一拆、一建、再搬,这全部过程,是十分劳烦艰辛的过程,切身处地,将心比心,……。我们每每基于拆迁户的角度思考,运作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对待拆迁户的补偿费及时兑现,安置地的按时落实,拆迁安置过程的公正、平等竞争,安置新区基础设施配套的落实等方面,是倾注很大的心血,做到深思熟虑,小心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座落在东胜路(12米宽街道)和座落在河尾社前的“东阳新村”这两个拆迁安置新村,楼房林立,布局有序,建筑新颖,相当壮观,拆迁户喜迎新居,安居乐业,这已成事实。
四·建设
就指挥部的建设任务而言,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排洪排水、排污、给水、电力电讯等。
在第一阶段拆迁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指挥部的工作重点转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最先遇到的是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各类架空线路的迁移改建任务,主要有:电力公司自“朝阳城”第一幢东侧至罗山的一万伏高压线路一对,沿今东胜路的里程有一公里,迁建费15万元;有军用电话线两条,一条明线,自大弯地段(今东胜路安置新村)到宪台自然村,自西北——东南方向跨越东线用地范围上空;一条是地缆线,从楼仔顶自然村至后田自然村,自西北一一东南方向横穿二期用地;有县、镇广播线路二条:一条自镇政府至罗山,一条自北门兜至草谭后东延至赤土、湖西方向的明杆架空线路;还有通朝阳新村、宪台自然村等的电话线路、闭路电视线路、自来水管线路,好多处、好多对需要迁移改建。在上述管线主管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大部分在同年下半年迁建完成,解决了用地范围内的“制空权”问题,然后进入实际性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从解决全小区排洪排水入手,开挖小区北部长近一公里的排洪渠(西自绥北村的扶马桥地片,东至宪台溪),并要赶在1994年夏季汛期之前,拦截上游洪水入渠出宪台溪,尽快解决县城东区易涝这一难题。排洪渠原计划是一条断面宽4~5米的土渠(见县府(93)137号文件《东线工程实施方案》),进入施工前夕,经水电、气象、建委等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这条排洪渠负担着东线开发区上游北部,包括辕门、油车、绥安工业开发区东部,共19平方公里(不包括罗山一带及水磨岭水库的排水泄洪这一因素)排泄洪水的拦截入溪(宪台溪)任务,用土渠道是承受不了的,经过几天的讨论,统一了认识,指挥部按二十年一遇的洪水过水断面条件重新设计,使排洪渠的岸堤断面和牢固程度与洪水量相适应,渠面宽7m,岸堤全用石砌体,排水口(朝阳路以南)加以钢筋混凝土板块盖渠面,排水、道路两用。
排洪渠的设计以庄亚山为主,蓝中盛协助,渠上道路小桥梁由水电局杨银辉设计,工程施工队按地段分二队同时进行,陈国南队由绥北村配合,刘清溪队由石斋村配合,指挥部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有蓝中盛、林永临等。建委正副主任陈玉宝、林开封、陈荣耀、曾洗宇经常深入现场指导,尤其在处理穿越阳朝新村与楼仔顶新村地段,开挖断面靠近沿边民宅,预防有塌方倒屋危险的果断决策,排洪渠横穿朝阳路及其出口位置的选择,他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没有对现场情况的及时明确掌握,没有相当的工程技术经验,事故就可能发生。
排洪渠建成后,至今已经受了三次暴雨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96年8月1日晚至2日上午8时许的台风暴雨,过程降水量达250毫米,其时又逢夏收乍过,上游洪水夹带大量稻草、香蕉杆等杂物,同时涌入排洪渠,加上下游环城东路的东门兜桥桥孔被洪水的夹带物堵塞,宪台溪油车村地段溪堤崩塌了好几处,宪台溪上游的洪水从决堤处涌入排洪渠,造成排洪渠道两个地段洪水满溢,进入朝阳路、东胜路,部分地方水深40~50公分。排洪渠启用已有3年,它经受了好几次台风暴雨的考验、洗礼,它解决了东线小区排水泄洪问题,也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县城东区排涝间题,社会效益是很明显的。
排洪渠建设后的基础设施主体是道路工程,东线工程全部道路共有12条,分主次干道和小区道路三个等级,主干道为东西向的朝阳路,路面宽40米(包括建设用地临街退用地红线3米,共46米),长1511米。次干道为南北向的大亭路以及麦市街东段东线工程部分,路面宽24米(包括建设用地临街退红线2米,共28米),长1020米。其他小区道路,有路面宽12米、9米、6米几种等级,小区道路占地面积50多亩(33655㎡)。全部道路占地面积192亩多。主次干道的规划设计,由省规划设计院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持设计,其他小区道路由县规划办设计。路基地下管线有排水管、排污管、给水管和电讯管线,主干道多一条路灯电缆线。全小区地下排水排污管线实行雨、污水分流,为将来与县城污水处理厂相衔接提供条件。
主次干道建设实行招投标,主干道于1994年9月上旬发函邀请福州、漳州、泉州、厦门四家市政公司参加投标,9月23日,实际来浦参加投标的只有漳州、福州两家,结果,漳州市政公司中标。大亭路北段和其他小区道,采用“以地换路”方式来建设(受资金回收的制约,指挥部无法按计划以资金支付方式建设工程,便采用以建设用地向工程队换取路道工程,即将建设用地作价顶抵工程款,施工队得到的是建设用地,工程竣工验收时,双方按“土地款额”与工程量作结算),用这种形式承包工程,有资质的施工队响应者不多,因为所承包的工程全部资金要由承包的施工队自筹,同时又担心所“换”到的地今后要如何处置。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漳浦分公司经理王才源接受了这一条件,承包了大亭路北段和一期小区12米宽以下道路工程。
在工程结算方式上,只有朝阳路西段(以溪为界)采用按图施工,按实结算,并委托县建行作决算,其他路段工程,全部采用按图施工,签订合同时就一次定死单价的大包干形式。我们认为,采用大包干形式,明朗直观,便予操作,可以克服双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可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不正之风。事实已证明,大包干的形式,合同一经签订,甲方代表只要把住质量及工程进度即可,省掉了施工过程中许多一时难以敲定又讨价还价的杂事。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是以对工程行情、单价的十分把握和严格把关为前提的。东线的每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承建,属投标的,按投标程序进行,属“以地换路”的,都由指挥部主要成员研究决定,并都始终参与检查、指导、验收等。
工程承建单位是:朝阳路(含桥)、大亭路南段、麦市街东段(东线与麦市街衔接部分)等主次干道,由漳州市政工程公司承建,队长游少容,技术人员:阮伟中、许永强、游智谦。大亭路北段以及一期小区道路工程由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漳浦分公司承建,经理王才源,工程技术人员许启生(以及临时聘请技术人员,略)。二期小区道路工程由惠安建筑公司东岭工程队承建,队长刘清溪。
五·收支
“实施方案”对每期工程收支都作了测算。1993年第一期实施方案的收支测算比较粗糙,与实际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对工程认识比较肤浅,对可供建设用地的地价制订偏重于社会承受力方面(当时提出每亩用地12.3万元,是漳浦历来最高地价,考虑地价若定得过高,社会接受不了,也等于工程落空)。1995年第二期实施方案的收支测算,在第一期工作实践基础上,在对这种运作方式的工程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制订的,比较细致。与实际差距较小,突出方面:一是对可供建设的用地分地段作价,突出地段差;二是对工程量和工程单价的测算比较准确。
属一期工程的建设用地,每亩12.3万元,临街的建设用地,另加“延长米”款(临40米宽道路的,每米收2000元,临24米宽道路的,每米收1500元,临12米宽道路的,每米收600元,临7米、6米宽道路的,每米收300元)。属二期工程的建设用地,按地段定价,临街的延长米照旧日。地段是这样划分的:临40米宽道路两侧的地价每亩25万元,另加临街“延长米”每米2500元;临大亭路北段(属拆迁地段)每亩25~27万元,另加临街“延长米”每米2000元;临12米宽道路两侧的地价每亩20万元,另加“延长米”每米600元;临9~7米宽道路两侧地价,每亩16万元,另加“延长米”每米300元;没有临街的建设用地每亩13万元。
东线用地分两期,由县土地局与被用地单位——绥北村、石斋村村委会签订预征用地总协议。建设用地预约按县政府文件要求——允许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集体、联合体(个体)、三资企业单位共同开发的这一要求,面向社会,共同开发。用地地点、面积的确定,是以用地单位预约时间的顺序和建设项目立项情况,由用地方为主进行考虑,“先得先,后得后”,自行选择,确定后,用地单位与指挥部签订“预约用地协议书”,将预约面积、交款办法、土地交付建设使用时间、建设要求等,用协议形式固定下来,用地单位按协议分期预交土地款(实际过程中,大多数用地单位未能如期缴交土地款,个别单位尾欠部分自1994年拖欠至今)。东线工程唯一的“收入”就是建设用地土地款一项。
工程支出方面,主要有:(1)支付绥北、石斋两村土地补偿费每亩3.2万元;(2)支付拆迁补偿费;(3)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款(道路桥梁、排洪渠等);(4)支付小区范围内的“三杆”(电力、电讯、广播线路)迁移改建和新建费用;(5)支付自来水管线迁建和新管线铺设安装费用;(6)耕地占用税及垦复基金;(7)办公费用;(8)借贷利息等。
工程收支情况大致如下:(工程尚未结束,准确数字见总决算)
(一)用地情况:总用地面积577.3亩,其中新征用地505.87亩,拆迁面积71.43亩。在总用地面积中,可供建设用地290.41亩,占总用地50.3%,拆迁安置用地59.54亩,占总用地10.38%;基础设施用地226.93亩,占总用地39.3%,在基础设施用地中,道路用地192.08亩,排洪渠23.02亩,幼儿园、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用地11.83亩。
(二)资金情况:应收建设用地土地款5308.72万元,应支(总投资)款5400万元左右,其中支付土地补偿费1584.672万元,支付拆迁补偿费830.36万元,支付基础设施投资2476.74万元(朝阳路1511米,包括路面、管线、桥梁、路灯、绿化、自来水管线投资1320.64万元,大亭路及麦市街东段长1020米,投资435.9万元,12米~6米宽道路小区面积计33655㎡及排水排污干管投资400.2万元,900米长的排洪渠,投资320万元);支付其他投资(“三杆”迁建、小区配电、新旧区排水排污管线、工地临时道路填方、军用电缆线迁建、测设费等)159万元;支付耕地占用税和垦复基金250万元,应支付管理费50万元。应支付借贷利息80万元。
按县政府对工程的总体要求,必须做到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目前,工程尚未结束,能否达到“收支平衡”,还拿不出一个准确的数目,按我们测算,收支可接近平衡。不容乐观的是预约用地单位拖欠土地款情况比较严重,催讨难,工程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并如期(1998年)完成,还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经过四年的共同努力,东线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整个小区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胜利在望。“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以地养路,以地生财,基础设施自我完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的城建路子在漳浦首次获得成功,得到省市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较好评价,也得到漳浦各界的较好评价。
漳浦县城区市街变迁
·李林昌·
一、旧街概况
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漳浦县城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县前街、学前街、院前街、新路街。这些街道。明代已存在。
北街、西街是南北走向的两条主要直街。县前街、学前街、院前街、新路街是东西走向的四条横街。南街和东街也是东西走向,经过几个曲折,由南门可经学前街(即官学口街,以历代的那里设“官学”得名,现公安局处)至东街出东门。县前街以在县署(民国时期改称县政府)前面得名,民国二十七年县长吕思义将其改名府前街。这条横街自西街的鹿市头(万年春巷口)经北街头至铺仔口(以明清时代在那里设“县前铺”作为传递文书的驿路分站得名)折入东街。院前街以在兴教寺佛院前得名,民国前期在那里设麦市,从此被叫做麦市街。它自西街古井头(又称石狮头,即许官巷口)至火烧巷头与北街衔接。
新路街至清末已不存在,必要说明一下。它是县城最北的一条东西走向横街,自北门附近直通至西门附近,其开辟时间比上述各街都迟,所以叫新路街。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这街上有一座豪华的官绅府第,主人林梓、林宰,父子进士,父任通政使,子任兵部侍郎,全家十八人任官,号称“新路林”,那府第别称“十八顶纱帽”(在今体育场至商业局一带)。明亡后,那世家便没落了。清末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元1865年2月16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部下从漳州来攻漳浦县城,用土炮打开西北角一处城墙(在今短途车站处),进占县城,新路街在战乱中被毁为废墟。后来,梅林村一户姓陈的来将靠近西门的原新路街废墟辟为园地,一户霞潭村姓蔡的来将靠近西门的“新路尾”废墟辟为园地,都就地建屋安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英国传教士来漳浦县城传播基督教,用极低廉的价钱向蔡家购得新路尾一大片土地,建起教堂、源梁医馆、牧师楼、姑娘楼、牧师楼、逢源小学、养正女学,新路尾成为一片新区。民国25年(1936年),是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漳浦成立的第三年,专员兼县长朱熙决定在漳浦举行第五行政区体育运动大会(俗称九县运动会),征召民工,将靠近西门的原新路街一带杂地开辟为运动场。但只举行过两次运动会(一次全地区九县,一次全县的)便让它荒废着。新中国成立后才建成县体育场。
县城旧街道原来宽2.5米至3米,街两边商店的人可以对谈,有时相骂,可将唾沫吐到对方脸上。民国8年(1919年)粤军司令陈炯明占据漳州期间,派王雨若任漳浦县长,扩宽县城街道,(由工会长柯安邦揽建),各段宽度不一,西街长700米,宽5.5~6.5米,东街长450米,宽4.5~5.5米,北街长575米,宽4.5~5.5米,县前街长230米,宽4.5~5.5米,南街长305米,宽4.5~5.5米,院前街(麦市街)长230米,宽4.5~5.5米。将折除的墙土填在路面,因此路面高于屋内地面。拆城墙石块经稍微加工去铺设街道,只铺西街、县前街、东街。街道扩宽后,将市场设在街两旁,米市设西街、麦市设院前街(从此院前街叫做麦市街),糖市设古井头,鸡鸭市设后沟巷,菜市分设北街火烧巷头、县前街北街头、西街鹿市头、古井头四处,柴草市设西城边,逢一、四、七为牲畜墟日,猪苗墟设西水门(俗称南水门),牛墟设北门兜(后迁设西门外,今金融巷原为护城壕,以设牛墟而得名为牛墟巷)。
市场设在街边,往往引起店家与排摊人的争执。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县政府前面至县前街之间建设市场(在今文化馆宿舍处)才改变这情况。
几条街各有几条小巷,后路通城边偏僻处。西街有造花巷、许官巷、龙亭巷、打锡巷、三房巷(讹音田斑巷)、准提室巷(讹音为水鸡室),后面都通“后楼”至西城边。“后楼”以清初官绅之家的后花园,有楼、亭、水池、台、阁得名。龙亭巷底曾有一座“龙亭”,有假山,有猴洞,都于清末战乱时被夷为废墟。
许官巷口的古井头,于民国前期设菜市,农民在许官巷摆桶供人小便,因此被叫做拉尿巷。许官巷透过麦市街与火烧巷遥遥相对,因此有“拉尿对火烧”的俗谚。
西街南部的准提室巷,原名西塔巷,巷内有始建于元代的泗洲佛院,院内有塔,称西塔。院早已坍废,塔残存。清康熙年间,这巷口建一座准提佛室,因此地名改称准提室。此巷末尾通至西水门(俗称南水门),出水门过桥便到王顶村(水门在粮食局旧址,已废)。
北街有三舟巷、刘厝巷、火烧巷、司马第巷、忠孚巷(讹音东埔巷),后通北城边。东埔巷最大,至城边有东水门。(水门有东、西、南三座,原为排泄城内积水而设,除南水门俗称仙脚穿仍为出水口外,东西二水门后被利用为通城外的间道捷径)。出东水门过一座“歪桥”通宪台、荔枝林、草谭等村(溪名北溪,源于水磨岭和水吼山,流过城东,为城东的天然护城河,70年代裁弯取直后填平,现故道上楼屋林立)。
南街(包括城隍庙口)及越过西街下尾仔与之相连的官学口街、东街,是县城最南的东西向横街,有盐仓巷、下尾巷、花亭巷等,后面通到东南城边。下尾巷附近有南水门,县城大部分阴沟的污水都从南水门排出港仔口,阴沟被说成“仙肠”,南水门被叫做“仙脚穿”(仙的肛门)。“仙脚穿”逐渐堵塞,主要原因在于傅公河(始凿于宋大观年间,明中叶及清初都有疏浚)至清末已淤为平地,故道上逐渐建起房子,只留一条水沟排污,水沟又逐渐被淤积污泥,并受人为填塞。恢复“仙脚穿”的排污功能,是一件老大难问题,至1997年夏,新到任的县委书记沈元坤亲临现场组织疏竣,才基本得到解决。
城西北无排水出城任务,不设水门,在未被太平军用土炮轰开“倒城隙”以前,出城都要从西门或北门,新路街可能少有巷道通城边(新路街被毁,无从考据)。后来“倒城隙”成为通途。
二、旧街改造与新街建设
解放后,由于街道石板有部分松动,将石板全部挖去建漳浦旅社(今第二招待所),改用三合土(壳灰、沙、泥三项配合)夯设路面,质量较差(后陆续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原西街最北只到今拐向青年路处,地名顶仔头。70年代初,由县革委会副主任许慕唐主持,从顶仔头向北延伸(经体育场前)至环城路短途车站(旧车站),长255米,宽19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当时为漳浦县城最宽畅的大街。
1964年开始自顶仔头向西开辟一条新街,命名为青年路。当时缺乏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又因“文化大革命”,建设中断,青年路路线几经移易,至1980年始开通至旧日324线(今金鹿路)。1984年并越过旧日324线,开通至西施岭下。自顶仔头(今金谷酒家处)经人民大会堂前,拆除西门楼,通至旧324线之一段为青年路,混凝土路面,长770米,宽22米。过旧日324线至西辰岭下这一段,命名为中华路,长395米,宽22米。
1985至1986年,自许官巷口(第二招待所)至顶仔头(今金谷酒家)处,路面从原6米扩宽至19米,长16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1989年至1993年,将许官巷、麦市街、火烧巷改建成一条笔直的东西向大街,宽19米,长535米。1995年“东线工程”行进中,又将麦市街延伸至献台村前。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东线工程”是漳浦自1994年起所进行的扩展城区东、西、南、北”四线工程”的首先实施者。“四线工程”都是以主、次干道和小区道路(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为网络,建设办公商住综合小区(新村),使新区与旧区联成整体。
东线工程,于1997年基本建成。主干道是东西走向的朝阳路,它从环城东路的妈祖宫附近向东跨越宪台溪(北溪)通至草潭社(改名东阳新村),路面宽40米,长1511米。次干道是南北走向的大亭路,它从大亭新村沿7米宽的排洪渠,直通至献台新村,路面宽24米,长1000米。主次干道在环保大楼和邮电大楼处交叉,构成壮伟的十字街。小区(新村)道路路面宽度有12米、9米、6米三种等级,笔直整齐,交叉有序,楼房整齐美观,设施齐全,入夜时分,路灯齐亮,十分壮丽,为绥城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北线从旧车站(短途车站)向北越过绥安开发区至霞潭岭门,命名为金浦路,路面宽40米,全长近2公里,北段道路1公里已完成,现在正准备将南段近1公里改建整治,与西街取直。
西街从中华路经县检察院西侧、县法院南侧到新324线,由绥西村负责开发建设。97年初完成,命名为西城路。
南线从现324线“漳浦大桥”附近向南绕西湖外围,先建至王顶新村(西段),于1995年下半年由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建设,已于1996年完成路建,命名为龙湖路,宽40米,长1.73公里。西湖公园工程建设指挥部还自龙湖路中段交叉,沿旧日324线改建为32米宽街道,长514米,命名为金鹿路。在龙湖路、金鹿路、西湖之间兴建商住小区。
在建设“四线工程”的同时,自环城东路经环城北路至龙泉路,就原属于牛旧线经过漳浦城区路段的柏油路改建为24米宽水泥混凝土街道。于1995年完成。
1996年又完成环东路工程。它自现324线埔顶附近向东越过绥安开发区,开拓至朝阳路的河尾自然村附近,为四车道混凝土公路。自河尾村以下为柏油公路,出黄仓街与牛旧线衔接,作为牛旧线经过漳浦城区的新走线,以减轻龙泉路、环城东路、朝阳路的车流负担。
1996年又改建湖滨路。它从青年路人民大会堂前向南,沿西湖东侧(原西城墙)至故西水门(俗称南水门),长510米,暂宽6米。
这些新路、新区的建设,使原来不上3平方公里的漳浦城区扩大到6.8平方公里。楼宇林立,各种设施逐步改善,已经以一座崭新的小城市屹立在鹿溪平原上。
漳浦海堤工程建设
⊙陈章兴
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海峡,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为低丘滨海台地,滩涂面积23.65万亩。海岸线(海洋水面与陆地含岛屿接触的分界线)总长322公里,蜿延曲折,形成古雷、六鳌、整美三个半岛,和江口、佛昙、浮头、东山内澳四大港湾与菜屿列岛等大小50多个岛屿。随着人口的发展,历史上沿海地区人们便在滩涂上修筑阻挡海潮侵袭的海堤(即海塘),在人工堤岸内垦植(殖)。1948年8月,我从家乡旧镇取海道到厦门升学,在旧镇港乘座“振成号”小轮船出“封锁线”,绕过六鳌半岛虎头山,沿大澳、将军、前湖、江口等海湾航线行驶。首次乘船,怀着好奇的心情,坐在船头上,观看水光山色。邻接海洋边缘的金浦海堤,堤段分散,堤身低矮。1949年9月我参加工作后,从文教部门调入水利行政单位,查资料记载:解放前,漳浦县海堤长120公里,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埭田、埭沟面积0.44万亩。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漳浦县人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沿海地区把整修加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年久失修的海堤,作为保护庄园的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1950年~1954年,沿海地区投入劳力77.5万工日、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其中最多的1952年投劳36.6万工日、完成土方47.5万立方米);1955年贯彻“民办公助”的政策,国家补助资金2万元,受益群众投入劳力加固险工海堤长43公里。1956年4月,漳浦县人民委员会设置水利科(1958年改为水利电力局),我在办公室工作。当年5月下旬,县在旧镇霞屿举办“海堤锥探”训练班,抽调沿海水利干部、农民技术员43人参加学习。训练班结束后,于6月18日~24日,开展海堤加固突击周活动,重点消除险工隐患。在4个月(6月至9月)中,投入劳力13.2万工日,整修加固海堤险段长25公里(其中锥探长7.8公里、外坡种红树林长23.8公里)。经过五、六年的巩固和发展,至1958年底,海堤扩大到长达155.5公里(其中险工地段缩少到长27公里,占17.4%)。大跃进时期,漳浦县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兴建水库蓄水工程和整修加固海堤。经实侧:1960年底全县海堤长148.44公里(其中土堤长128.96公里、沙堤长18.91公里、石堤长0.57公里),保护农田面积7.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8万亩)。进入六十年代,一面提高现有海堤抗潮标准,一面围海造田。新筑海堤的村:1960年~1963年有旧镇公社狮屿、桥头、埔尾和前亭公社桥仔头等;1965年~1966年有旧镇公社城外、旧城(城内)、秦溪、梅宅、梅竹,杜浔公社何埭、北坂,沙西公社河乾,古雷公社西林、岱仔,六鳌公社大澳,前亭公社过港、江口等;1967年~1969年有沙西公社下寨、庵兜、高林,霞美公社白石,深土公社龙美,前亭公社桥仔头、田中央等。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期间,沿海地区本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方针,大举向海进军,大搞围垦筑堤:1970年~1974年重点有桥仔头、庄厝、东坂、先锋、中社、庄前、白衣等;1975年~1976年重点有大社、下坑、亭里、白沙、山前、鳌中和港口、下窟、油澳、龙口等。新建海堤挡住海潮,引用上游桥闸、水库的水源,开发堤内新垦区,发展种植、养殖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漳浦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省委大念“山海经”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开发山海资源。沿海地区在国家补助资金的支持下继续大搞海堤工程建设。1978年1983年,国家下拨在建和新建海堤补助资金共66.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5万元,不足部份贷款70万元,续建和新建东门、下(寮)营(里)、南境、跃进埭、亭里、月屿、前湖、石埕、东坂、大社、庄厝、后蔡、过港、江口、霞屿、桥头、埔尾、山前、中社、白石、何埭、北坂、屿头、庄前等海堤(围垦面积2.03万亩)。前亭镇于1978年7月在江口湾新筑海堤长1.2公里(其中堵港段长310米)和挡潮排涝闸1座(设计过闸流量379立方米/秒),投入劳力89.6万工日(其中技工13.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3.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万立方米),总投资147.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0万元),围滩总面积6300亩。接着,国家水产总局于1979年再投资216万元,划出低滩地面积2070亩,建立对虾养殖场,1986年出售商品虾20.5万公斤,总产值382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8.8倍和9.6倍。1982年5月,前亭镇庄厝和后蔡两村联合,投入劳力16.7万工日,其中1.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4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其中贷款29万元),在后蔡海湾修筑海堤长2公里(底宽16米、堤高5~6米、顶宽2米)和挡潮排洪闸2座,围滩面积2670亩,引用石过陂水库水源冲淡,开垦面积1310亩。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海堤管理工作。沿海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建管并重”的方针和“谁垦、谁养、谁受益”的政策(凡有经营能力的个人或联合体,都可以承包开发集体荒滩,产品有权自行处理),充分调动了渔、农民管好海堤、开发荒滩的积极性。1984年沿海地区划分“两滩”(责任滩和自留滩)面积10.1万亩,承包总户数1.43万户(其中家庭承包0.93万户、联合体404个0.5万户)。当时,主要有四种承包管堤形式:(1)两委包堤,按亩负担。如沙西镇白衣村,由村两委承包中岸至下崎堤段长550米,先由个人垫付护堤维修费1300元(年终结算由保护面积分摊负担),当年完成土石方475立方米(其中石方20立方米),加固海堤险段长125米和整修单孔水闸1座。(2)村委牵头,三金统支。如旧镇镇埔尾村有海堤长3公里,村委牵头组织海堤抢修专业队,报酬由村“三金”(年收4000元)统一支付,一周中投劳500多工日,加固海堤长700米(其中险工段长400米)。(3)全村统筹,人口负担。如赤湖镇月屿村有海堤长2.3公里(保护农田面积1000多亩),每年大潮前由村统一组织劳力进行加固,按受益人口负担积累工(亦可以资抵工)。(4)合股承包,渔利投入。如古雷镇港口村有海堤长3.05公里,由25个专业户合股承包,划出养殖面积400亩(年渔利收入1万多元),专款投入海堤险段砌石护坡和整修水闸。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精神后,漳浦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沿海地区再次掀起了“筑堤围海热”。至1989年底,除继续开发已围未垦面积1.58万亩外,四年来投入劳力125.5万工日(其中技工19.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0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1.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667.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材料费447.5万元)。霞美镇(海岸线长8公里,滩涂面积1万多亩)刘坂、山前、过田等3个村,1986年1月联合采取按划定围滩面积分担农建工的办法,投入劳力4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2万立方米),投资146.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0.8万元),在刘坂社前2公里处的海滩上,北起山前村、南至陂下溪,新筑海堤长2464米(围滩面积2230亩),即实行“镇村联办”租赁(12年)承包责任制,当年投产,养虾1100亩、养鱼500亩,四年出售商品对虾1.7万担,上缴集体承包款228.8万元。至1989年底统计:漳浦县海堤总长216公里(其中保护千亩以上海堤长110.4公里、保护万亩以上海堤1处长19.6公里),是漳州市沿海县市最长的,居全省第二位,保护65个村人口15.8万人、种植面积7.5万亩和养殖面积2万多亩(年产值1.75亿元以上)。但按照海堤达标要求,大部份堤身单簿、堤顶高程低、外坡无护砌,仍经不往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的袭击,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漫顶、决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如1992年遭受“7.5”洪水和第12、16号强热带风暴影响,以及受农历八月天文大潮的袭击,海堤崩塌331处长19.7公里(其中决口55处长2.1公里),受潮害农田面积2.5万亩,对虾池35口面积1750亩。
“八五“期间,重点提高现有海堤防风挡潮功能,制订和分期实施达标规划,设计标准采用11级以上风力,堤顶高程为历史最高潮位+波浪爬高(累计频率10~200)+安全超高0.5米以上,要求堤顶高程5米以上、堤顶宽3米、内外坡为1∶1.5~2、外坡干浆砌护坡(碎石垫层厚0.3米),内外坡堤脚两侧留3~5米护坡地,并营造防风林带。1993年,漳浦县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加固海堤达标为民办实事的12个沿海重点县之一。县和各沿海镇人民政府即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10个沿海镇全面开展海堤加固达标建设。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局级领导干部、水利工程师配合镇水利站技术员共33人,挂点驻镇、包村,加大“人民海堤人民建”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劳力、资金快速到位。万亩片沙西镇海岸线长21.5公里,海堤长19.6公里(其中1925年遗留的高林至庄前旧堤长9公里),保护10个村总面积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万亩、虾池面积0.2万亩(年产值1560万元)和人口3.5万人,即发挥依山(梁山)就地取石和村村有采、砌石基建队的“两大”优势,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断面土方工程由劳动积累工负担,护坡砌石工程所需资金由“三金”(水利基金、虾池股金、村公益金)解决,大打海堤加固达标歼灭战,平均每天上场劳力1610人(最高峰上场劳力4850人);驻军32851部队也出动军车24辆(次)、指战员1100多人(次)支援抢修重点堤段。全镇投入劳力28万工日(其中技工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0.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927万元(其中群众含以劳折资投入665万元,占71.7%;镇财和县财补助73万元,占7.9%;省补助111万元、市补助78万元,共189万元,占20.4%),全线砌石护坡,荣获漳州市1995年度海堤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11月14日~15日通过省级验收,海堤高程4.2米、防浪墙高0.8米,堤顶宽3.2米,内坡草皮护坡、外坡条石护砌。1996年第8号台风(风力11级)带来暴雨345毫米,最高潮位3.6米(超过历史最高潮位0.45米),接着,又遭受农历八、九月天文大潮考验,沙西镇达标海堤安然无恙。古雷镇海堤长12.6公里,大部分是沙堤,不堪受台风和天文大潮同时袭击。记得1961年9月10~12日受22号台风和农历八月天文大潮袭击,我被派到古雷抓防汛(潮)工作,当时为保护寮尫段沙堤,在一天凌晨,我曾和当地干部、群众手挽手地筑成一道“人堤”,挡住风浪。1995年~1996年,古雷镇西林、港口、下窟、东林、油澳、陂内、半湖和西寮等村,投入劳力12.2万工日(其中技工1.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9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5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64万元,占63.5%),完成海堤加固达标长12.6公里。六鳌半岛1995年~1996年有龙美、新厝、鳌西、下寮、店下、营里等6个村,自筹资金46.5万元、镇财政补助38万元,完成海堤加固达标长5.2公里。下寮村新建海堤长1.4公里,为一次达标到位,群众再集资20万元、镇财政再补助16万元,把全线海堤砌石护坡(当年垦建投产面积80亩)。深土镇南境村于1995年9月动工新建南境海堤长1.75公里(排涝闸2座),投入劳力14.9万工日(其中技工0.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57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2.6万元),于1996年7月建成投产,开发耕地、养殖面积0.45万亩,年创产值900万元。1994年~1996年,沿海地区累计投入劳力103万工日(其中技工1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77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8万立方米),总投资2618万元(其中省市政策性补助635万元、县和镇财政补助433万元、群众自筹含以劳抵资1550万元),完成达标海堤长65公里,占省核定任务103%。
为控制沿海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丰收,沿海地区在原有营造防风林带的基础上,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4年~1996年结合海堤加固达标,每年抓住三月春雨好造林的时机,在海堤沿线内侧营造防风林带长165公里(有的外坡种红树林),面积近20万亩。赤湖镇在海滨沙滩上更新营造9道宽各15米、面积2万多亩的防风林带,使赤湖变成锦湖。六鳌镇沿着海岸线更新营造以木麻黄树为主的防风林带面积1.4万多亩,被誉为“东海绿洲”。古雷镇海岸线长17.3公里,已筑起“绿色长城”,更新营造防风林带面积2万多亩,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上千立方米的渔业、建筑和生活用材。
海堤工程是国家和人民的集体财产。为管好用好千秋伟业——“金堤”,各沿海镇均建立海堤管理机构,配备专管干部、技术员共113人;128个沿海重点村,均成立海堤管理站或专管小组,配备脱产、半脱产护堤员140多人。同时,划界定权立牌,建立规章制度和护堤公约,计收护堤费,促使海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沿海农村奔小康、发展工农业生产、造福子孙后代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