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绥安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22
颗粒名称: 两个绥安县
分类号: K295.7
页数: 6
页码: 180-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历史上有六个绥安县,其中两个在建安郡,一个在晋安郡,一个在义安郡,一个在南安郡,一个在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分设前。漳浦县前身的绥安县地包括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等地,但不在建安县校乡西偏。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绥安县

内容

历史上有六个绥安县,地点和兴废时间各不相同。其中有两个绥安县,虽然兴废时间不同,建县时不同属一郡,但现在同属于福建省,容易混淆,有必要将这两个绥安县的建县历史背景、县域范围、县治地点、历史沿革等的不同情况列出对照,以便一目了然。
  福建的开发是自北而南的。东汉末年,孙策(后为其弟孙权)割据东南一带,五次派兵入闽,征服了地方势力(少数民族),派一员侯官镇驻今之福州(原设冶县已名存实亡),后来“侯官”成为行政区域名称,属会稽郡管辖。侯官管辖范围主要在闽东、闽北一带,对于闽南、闽西还是鞭长莫及。孙氏未称帝,还是沿用汉献帝“建安”年号,于建安初年分出侯官的北乡(闽北)设置建安(今建瓯)、南平(今南平)、汉兴(今浦城)3县。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析建安县的桐乡设置建平县(今建阳),及至“三国”局面形成,孙权之孙孙休(景帝)于吴永安三年(公元260设立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县,即今建瓯,除辖原有侯官县、建安县,改汉兴为吴兴县,从南平分设建平县,析建安县校乡分设将乐县,从校乡西偏分设绥安县,又增置昭武县(晋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东平县(未详),在闽南增设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晋改名晋安县,隋改名南安县)共10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从建安郡分出侯官、东安二县设立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这时,龙溪(今芗城区及龙海市一部分)、兰水(今南靖)末设县,地属东安县管辖;现今的漳浦至诏安一带也未设县,地属南海郡(广东)的揭阳县管辖。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6年)从南海郡分设东官郡(郡治在今广东宝安县西南头镇)。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建安郡的绥安县改名绥城县。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从东官郡分设义安郡,郡治设海阳,即今广东潮安县东北。义安郡辖海阳、海宁、潮阳、义招、绥安5县。这个绥安县就是漳浦县前身的绥安县。
  南北朝的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从晋安郡分设南安郡,从南安郡的南安县分设龙溪县和兰水县,辖九龙江北、西二溪流域一带。
  隋朝裁并许多郡县。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撤销绥城县建制,将其地并归郡武县管辖。开皇二十二年(公元602年)将建安、晋安、南安3郡合并为建安一郡,将全闽各县合并为建安、闽、南安、龙溪4县,兰水、绥安二县并入龙溪县(一说大业三年绥安并入龙溪县)。从此,故绥安县地(包括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一带)从广东方面移归建安郡(今福建)管辖。
  唐朝起,州(郡)县逐渐增设(与本文无关的略去不谈)。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设绥城县。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又撤销绥城县,将其地并属邵武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将故绥城县地分设黄连、归化2镇,是建宁、泰宁、宁化3县的前身。2镇升为3县的经过:唐开元十三年(726年)置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宁化县。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设建宁军,五代南唐改为永安镇,又改为永安场,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福建尚在南唐管辖下,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在设建宁县之前,南唐于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宋朝元珰元年(公元1086年)改为泰宁县。
  隋朝并入龙溪县的绥安县故地,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设立漳州和所属漳浦、怀思二县,怀思置在漳江南,漳浦置在漳江北,附州为县。(漳江旧名漳水,明、清府县志都记载:漳水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海门入,清浊合流有章。)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怀思并入漳浦县。同时,将龙溪县从泉州划归漳州管辖。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从漳江北移设于李澳川,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州治移设龙溪,漳浦县治仍旧。以后,漳浦县于元朝至治年间(约1321年)划出西部合龙溪、龙岩二县部份地方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南靖分设平和县。嘉靖九年(1530年)漳浦县再分出南部设诏安县,隆庆元年(1567年)再分出东北部合龙溪县沿海地方设立海澄县,清嘉庆三年(1798年)再分出第六都设云霄厅(民国二年改县),东山县则于民国五年从诏安分设。
  总之,漳浦县前身的绥安县地包括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等地,设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的绥安县则已于东晋义熙元年改名为绥城县,以后分设建宁、泰宁、宁化3县。那个绥安县(绥城县)县治在建宁城西3里许,属于建安郡,由于建安郡后来改名建州,所以康熙《漳浦县志》称其为“建州之绥安”,此外,别无建置于吴水安元年的“建立漳州的绥安”。(康熙《漳浦县志》注文中“吴永安元年析建安校乡西偏置绥安县”与《八闽通志》所说“吴永安三年析建安校乡西偏置绥安县”同是一个绥安县,不同古籍记载同一个县的建置时间相差两年是常有的事。无3年间同在建安县校乡西偏设两个绥安县之理;将它作为漳浦县前身的绥安县更无理由,因为漳浦不在闽北与江西交界处的建安县校乡西偏,而在闽南与粤东毗连处。
  显然,明万历《漳州府志》说“漳浦吴曰绥安、晋曰绥城”是将建宁县前身的绥安县(绥城县)的建县时间误为漳浦县前身绥安县的建县时间。万历《漳浦县志》也有同样错误。康熙《漳州府志》和《漳浦县志》已经加以纠正,康熙《漳浦县志》在注文中说:“旧志载‘吴永安元年析建安校乡西偏置绥安县’乃建州之绥安,建州即今建宁也,误。”但康熙《漳浦县志》只说“绥安之为县,著于晋而废于隋”没有考据出建县的具体时间,说“不知何时建置”,还因为晋朝从建安郡分设晋安郡辖闽东南一带而误以为绥安县属于晋安郡。不过,比万历志祥实一些的是有一段注文:“又据潮阳志载,绥安属义安郡。漳浦八都有绥安溪,据广东志,大埔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曰高昌山,其下有绥安溪,注云,一名梁山,漳浦县界。”又在同一部县志卷十九《杂志》的《古迹》里说“今八都有绥安溪,即县故址也。”这等于从认同广东志书关于绥安县属义安郡的记载里找到绥安县县治在八都(盘陀)的根据。康熙《漳浦县志》实际采取的是一种多说并存而有所侧重的方式。这部县志在卷十九《杂志》的《谈丛》里又说“潮阳志云,绥安晋属义安郡,即今云霄也。”
  康熙修漳浦县志比明朝修志较为进步的做法,是集七名秀才协助两位缙绅修志,并由知县主持,不似万历修志只由三两个缙绅修篡,而且是以嘉靖九年只由一个进士主笔,两个庠生协助,以七个月完成的最早县志为基础。那部嘉靖县志的修篡方法是,采取《八闽通志》和《漳州府志》的资料,并“稽以传记,参以见闻,订讹补缺,增加修辑,门分类别,综核诠次”,由于人手、时间、资料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不少缺点,误以改名绥城县的绥安县为漳浦县前身的绥安县便是一例。康熙漳浦县修志人手比较多,时间比较充裕,参考资料比较丰富。但对一些事的记载多说并存,可能是修志人员看法不一致之故。记事截至清未的民国《福建通志.地理志》卷三《沿革》核对各种古籍,作出比较简明的记载:“漳浦县(在漳州府南少西,冲繁难,本冶县及南海郡地,晋义熙九年分东官(即东莞)立义安郡,置绥安县,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龙溪,唐垂拱二年分南界地濒于漳水者置漳浦县,隶于漳州,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县从之,二十九年省怀恩县入焉,贞元二年徙州治龙溪后以漳浦为属县,宋因之,元析地置南靖,明析地益海澄,益平和入诏安,清析地置云霄厅。”
  这里顺便谈一谈我对绥安县治地点的看法:漳浦八都有绥安溪,成书干明弘治已酉(1489年)的《八闽通志》已经引据宋《漳州图经》加以记载,不是清康熙《漳浦县志》才有。八都即盘陀,而火田在六都,可见绥安溪即盘陀溪而不是火田溪。盘陀溪的上游有一段叫县前溪,县前溪的北面是温源溪,即宋《漳州图经》所载“唐嗣圣年间胡商康没遮洗浴处。”《八闽通志》和康熙《漳浦县志》都转载《漳州图经》这则记载,并载:“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这两口温泉在今雀仔埔,其南为官陂,可见县前溪即今官陂那条溪,绥安县县署是建在后有温泉,前有清溪的地方,可能无建县城(至今未发现有实据可证明为绥安县城的古城遗址)。
  参考资料:《八閊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建宁县志》、《泰宁县志》、《潮州府志》、《宋书.州县志》、隋书《地理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