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县署前的“戒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20
颗粒名称:
漳浦县署前的“戒石”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旧县衙门前有一块戒石碑,传说能镇压妖精,其实只是用来告诫官吏的铭文。戒石碑始创于宋乾德三年,漳浦县可能未立戒石碑。明朝第一任漳浦知县张理则于洪武三年扩建县署的同时,在县署仪门内建有“戒石亭”。
关键词:
漳浦县署
戒石碑
内容
我家在旧县衙门口(今文化馆宿舍斜对面)。从前,县衙门前有一座“仪门”,是进入县衙的第一道大门,一般人不敢乱闯。在我儿童时代(民国十几年,公元20世纪20年代)已经没有仪门,只用一道正中留着通道的矮墙围住县衙(那时叫做县政府)大门前面的一片石埕,卫兵站岗站在大门口,一般人还是可以经过矮墙内的大石埕的,因为那是从西街林厝巷经过“公界内”再经县政府前面,从“死人巷”通北街的捷径。我们一群小孩常在县政府门口游玩,看到县政府门口西边竖立一道碑石。大人告诫我们:在清代,这仪门内的石埕是不准一般人进来的,现在可以来玩,但千万不可动那块碑石,因为碑石下面的石板盖住一口古井,古井里有一条自古活到现在的“枯歹鱼”(月鳢),已经“成精”,它要升天,顿时天黑地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地就要下沉,县人都要葬身海底,是一位贤明的县太爷用石板盖住古井,然后用这块碑石镇压在石板上,“枯歹精”才不会升天,要是碑石倒了,“枯歹精”就公升天,全县都要遭受灭顶的灾难。我们小孩对那碑石和碑石底下的妖物都感到十分神秘。
民国23年(1934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漳浦成立,专员朱熙兼漳浦县长,专署与县政府合署办公。翌年,县政府门前墙外一片空地布置一新,东边筑钟楼(钢筋水泥结构),从已经无佛无和尚的兴教寺搬来唐朝大铜钟,挂在钟楼上。西边筑凉亭,周围栽花种草。清晨鸣钟为号,朱专员带领一群公务员在凉亭前练太极拳。从别处寺庙搬来两只大石狮,摆在县政府大门口两边。那神秘的碑石仍立原地,但它的威严已被它前面的石狮取代。那时我已二十多岁,当了乡村“简易小学”校长,有时到县政府接洽事务,才看清楚那碑石是固定在那里,基部埋入地下,而不是压在石板上,底下并无一口古井,所谓“镇压枯歹精”的传说纯属子虚乌有。我看清那碑石上的镌字,一边镌刻一行横书“民之父母”,一边镌直书四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知道那是告诫官吏的铭语,立在官署大门右边,使官吏们每天上班,一进仪门便能望见,铭记心中。那是非常庄严的戒命,民众对它寄以“保护”的期望,传说为“镇压妖精”可以说是一种“寓言”。
后来我眼界渐阔,见识渐多,知道那叫“戒石”,那四句铭语叫“戒石铭”,并非本县所独有,但外地所存已经无多,我只在泉州府衙见过一道,比漳浦的大得多,也许是府县级差之故。
解放后,县政府改坐北朝南为坐南朝北,原大门处改建为房屋,那戒石被遗弃,后来被历史博物馆发掘出来,作为馆藏文物供人参观,才又引起人们对它的议论,但它的历史众说纷纭,大都属于附会。
根据全国性的历史资料,戒石碑始创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6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各地官府翌立一定模式的戒石碑。但宋太祖的政令没有贯彻到漳浦(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陈洪进向宋太宗赵光义献纳他割据的泉二州,漳浦才正式属宋朝管辖)。戒石碑之设始于宋而盛于明,全国各地戒石碑并非都在同时翌立。有宋一代,漳浦可能未翌戒石碑,因为县志记载的宋朝县署前文物只有南宋定年间(1208~1224年)赵师缙任知县时建的宣诏亭(在左)和颁亭(在右)。明朝第一任漳浦知县张理则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县署的同时,在县署仪门内建有“戒石亭”。戒石牌是立在戒石亭里而的,当是亭与碑同时建立。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具体时间无记载),县署为“寇乱”所毁,戒石亭当是于同时被毁,以后没有重建,而戒石碑一直保留下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柯庆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