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黄道周:双溪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18
颗粒名称:
黄道周:双溪碑记
分类号:
1
页数:
8
页码:
163-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
关键词:
黄道周
双溪碑记
内容
题记:双溪坝是漳浦县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黄道周《双溪碑记》记载建陂拦水入南溪故道缘起,康熙《漳浦县志》十八《艺文》有载。现尚存的康熙县志为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文字有错漏,且无作记时间,也就无从知道双溪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这里根据乾隆刻本《黄漳浦先生全集》所收录者,有黄道周的学生洪思在篇首作小引:“丰城陈候筑是溪,南埽方就绪,以衢州司李擢去;后龙游余侯日新来为漳浦令,始成其事,请予为之碑”。“埽”是用稻草或芒箕加土连成一条挡水线,以利陂堰施工,陈其亦代理知县时才在溪流涌向新溪道的南边筑好“埽”,便因为升任浙江衢州府推官而离去,后浙江龙游人余日新来接任漳浦知县,才完成双溪水利工程。另据黄道周另一学生张福和在文中加注:“陈公名其亦字石夫,江西丰城人,戊辰进士,以司常署漳浦。”陈其亦暂代漳浦知县三个月或五个月,康熙《漳浦县志》没有记载,据洪思所记,是在余日新之前,对照县志《职官志》,余日新的前任是胡一魁,可知陈其亦暂代知县是在胡一魁的任末,胡一魁于崇祯四年接任知县,为什么没有任满三年,而最后由陈其亦代理,县志无载,据传病故于任上,葬在今石榴镇境内。余日新接任的时间是崇祯七年,据此,陈其亦代知县的时间是崇祯六年。据《黄漳浦先生年谱》,黄道周于崇祯五年犯颜直谏被罢官,在历游孔林、孟林、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等名胜,并在余抗讲学后,于崇祯六年回到漳浦北山讲学,有时到漳州讲学,至崇祯十年才到北京复官。综合这些资料可知,黄道周于崇祯六年与陈代知县谈论、筹划双溪水利建设后,即开始动工,而完成这项工程是余日新任内的崇祯七年(1634年),黄道周作《双溪碑记》的时间也是崇祯七年。
原文(括号内为注释)
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隧有干城之色,此其人吾与之言经济矣。(蘧舍——即旅馆,原隰——平原和低地;干城——干即盾牌,城是从前最大规模最有效力的防御工事,干城比喻捍卫国土的勇士,这里用来比喻本文所要说,在未发生灾害时就筹划防早抗涝的陈知县。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或地方。全句意思:暂时寄居旅馆,而所想是百年大计;处在平原和低地,地势不利于防卫,而不失英雄本色,我们与这样的人谈论筹划了经世济民的大事)。浦故郡治,山水奥交。(全句意思:我们漳浦在唐朝是漳州州治所在地,山水广阔丛错)。双溪从西北来,至九曲引南涧东上,迤县阳十余里,乃与潮合。(双溪——指西溪和岩前溪,西溪主流源自平和矾山,至县境会合龙岭、象牙、石榴等支流;岩前溪源自县北的丹井、掷石鸟嘴山,经查岭转向西流经乌潭埔,过博济桥,绕包仔山,至梅林附近会合西来之水,蜿蜒于九曲山下,这一段称九曲溪。南涧,指盘陀绥安溪。全句意思:西溪与“北水西流”的岩前溪汇合,连带南来汇合的盘陀绥安溪,出九曲溪,向东北,逶迤于县城西南一带十多里,东下与潮水汇合。)潮上下东自鹿溪,西至石邪。(鹿溪——从前仅指城东五里以下鹿溪桥村附近的一段;石邪——也写作石畲、石厝畲,在城西三里许,与西湖同为风景区,山水相连)。石邪之涨纳于西湖,鹿溪之涨达于泮水,环总衣带在阶除间,众流媵之,故称浦马。(泮水——县学里的水池,外有始凿于宋徽宗大观年间的傅公河,通南溪,南溪通鹿溪;阶除,屋前的台阶;媵,随嫁的婢女,这里用于比喻支流与主流的关系。全句意思:溪水受涨潮顶托到石厝畲,也就通过斗门纳入西湖;涨潮并能将鹿溪水顶托进傅公河,纳入泮池。流水好似衣带绕身,还有几条支流汇入主流,,它们的关系好似陪嫁的婢女追随女主人。将县城比作一座屋宇,流水就在屋前阶下。因为地在水边,所以称“浦”)。明兴二百余年,浦人文最盛,则亦以是水故。(全句意思:自明朝建国二百多年来,漳浦文化、教育、经济空前发达,因为有这一溪流)。仆海外来,于今三十年,见诸溪流日益清浅,桥齿浮龈常四五尺。(仆——“我”的谦称。全句意思:我从海岛迁居县城,至今三十年,见到各溪流一天比一天浅,将桥墩比作牙齿,河床比作牙龈,已经浮龈四五尺了)。每从长老出西湖,访石邪之径,登东印,询传流之渚,率瀸沟浮,湛具名概而已。(全句意思:我多次随前辈经过西湖,查询石厝畲景观,登东门外印石山,观察查询溪道情况,所见流水断断续续,流量很不稳定,鹿溪之涨,石畲之涨,现在只徒具虚名而已)。考其故,则双溪与南涧合处,为小小、水引之南泻,南洼而东淤,脱故道而走新利,由是则勿论文治,即青白合漳,汇流为浦者,何以称焉。(南涧,指南来的梁山之水。全句意思:研究其原因,是由于西来、北来之水,与南来之水都汇合于九曲溪,从小股流水脱故道溢向地势较低的南边并始,导致溪水大部分向南倾泻,南边冲成水掘,而地势较高的东北面,原有河道淤塞,即是说,溪流改道了,不但人文和政治受影响,就是自然景观也改变了,怎么还能说“青白合漳,汇而为浦”呢。)豫章陈公以名进士雅善经济,来署吾邑,甫下车,问百姓利病及境内当除建者,于是,诸先生子弟率以请仆告。(豫章——以古郡名代称江西省;署——代理或暂任;下车——官员到任的代称;先生子弟——前辈和后辈。此句在句首“豫章陈公”四字之下有黄道周另一学生张福和的注文:“张福和曰:陈公名其亦字石夫,江西丰城人,戊辰进士,以司常署漳浦。”全句意思:江西名进士陈公其亦,善于经世济民事业,奉令来暂代我们漳浦知县,一到任,就调查群众处境的好坏和境内应兴应革事宜,包括老前辈和后辈的地方人士们都推我去与陈公讨论建坝引水入南溪故道的事)。诸先生曰:“已矣,夫史起之引漳水,李冰之筑江堋,咸以灌田利民而已,今溪水以全势注南洋,则南洋日膄臾,以其馀沥绕城渠,城渠亦不汛,是何害乎?”(夫,句首语助,无义;史起——姓史名起,战国魏襄王时的邺县令;李冰——战国奏昭王时的蜀郡太守,“史起之引漳水”、“李冰之筑江堋”及以下说到的“倪宽凿六铺渠”和与六铺渠衔接的主渠“郑国渠”、“召信臣为南阳筑钳卢陂”等古代著名水利建设,都记载于《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及《前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战国时代魏文候任西门豹为邺县令,有兴利除害的政绩,但水利建设不是他办的,至魏文候的孙子魏襄王任史起为邺县令,凿渠引邺城旁的漳水灌溉阳地。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兴办许多水利工程,以江堋为最著名,江堋即都江堰,在四川岷江中游。全句意思:老前辈们说“算了吧,史起引漳水,李冰筑都江堰,都为灌田利民而已,现在本县这主要溪流全势奔向南边低地,南边田地更加肥沃,还有少量馀水绕城下河渠,城下河渠不至泛滥,这有什么不好呢?”)。陈公曰:“不然,史起之引漳水,以漳水即在邺旁;今溪水南下,不复绕郭,则是使旁邺者来靳于旁浦也。李冰之筑江堋,使双溪通成都,中以达舟航;今双溪不得道南桥,南桥之下褰裳可涉,则是使褰裳傲舟楫也。且是南渐洼,水争趣之,积久必成沮洳,使东上就故道,并力城渠,于势深壮,居人又甚利。”(靳——古代车上夹辕两马当胸的皮革,引为车马的代称;南桥——指南门外的五凤桥,始建于南宋淳珰年间,明朝两次重建;寨——撩起,裳——下衣,即裙或裤,赛裳——撩起裙裤。全句意思:陈知县说“情况不同,史起所引的漳水就在邺城旁,城下水源丰富,本县却是溪水南下,不再绕过县城,城下的河渠现在可以走马行车;李冰筑江都堰,使双溪通成都,可以通航船,而本县的双溪之水不再通过县城南门外的五凤桥,本来河很深,现在人们撩起裙裤可以在河中行走,行船却不便了,而在五凤桥以南的平地被冲成水堀,流水争相涌往,积久必成一片沼泽,若设法使南流之水东上走故道,可使城下河渠的水势盛大,源源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仆曰:“然倪宽为左内史,凿六辅渠;召信臣于穰县筑钳卢陂,其水皆在城南五六十里,皆职灌田,无损于县治,何也?”(倪宽——汉武帝元鼎六年任左内史,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条小水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灌不到的高地。郑国渠——战国时代韩王安为缓和秦国的军事威胁,派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说服秦王政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300多里渠道,自今陕西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汇合浊水,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河,受益农田4万馀顷,使这一带成为富饶之区,人们为纪念郑国的功勋,称此渠为郑国渠。召信臣——姓召名信臣,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郡利用水泉,开通沟渎,筑堤闸数十处,以钳卢陂为最著名,灌田3万多顷。穰县——今河南邓县,汉代为南阳郡治所在地。全句意思:我《黄道周》说“然而,倪宽任左内史时开凿六条辅渠灌溉郑国渠所灌不到的高地;召信臣在穰县筑钳卢陂,那些水渠都在城南五六里外,既起灌溉南部农田的作用,于县城一带也无不利影响,这又作何解释?”)陈公曰:“不然,西北都居皆高原,故远贵其通泽,东南都为水地,近貴其流恶,今使通泽者苦潦,流恶者苦早,则异日之劳费有十于今日者矣。且郑国、南阳之水亦不幸在五十里之外,岂绝其衣带与之走险哉?”(全句意思:陈知县说“情况不同,本县县城西北面地势高,所以需要引水灌溉,东南面是水地,以流水不要太盛为好,现在却是南面水地苦受涝害,西北面苦受干旱威胁,若任其自然发展,将来治理费用要超过现在十倍,何况您所说的郑国渠和南阳郡的水渠,偏巧都在距城五六里外,却并不是使原来近水的地方缺水而将水引向不能有效灌溉的地区。”)仆曰:“然微公今日无所闻是言也,然仆犹难焉,倪宽为左内史,召信臣为南阳,皆四五年乃迁去,犹有所谓白公、杜诗者踵就其事,今公署此邑不过三五月,以三五月定千载之计,又以三五月荷二十载之役,异旌且下,吾侪嗷嗷指甘露为时雨,疏矣。(白公——汉朝太始年间为赵大夫,凿渠二百里,引泾水注渭河,灌田4500顷;杜诗——汉朝建武七年任南阳太守,修治坡地,广辟田土。全句意思:我(黄道周)说“陈公说得对,我今天第一次听到这样有独到见解的话,但我感到,建坝工程很大,倪宽任左内史和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任期都四五年,而陈公您不过奉令来暂代知县三五个月,用三五个月的时间来兴办二十年才能完善的事业,而且这是久长的大计,调令一到,陈公就要升任新职,我们县人恐怕很难盼来一位能完成这艰巨任务的好官。)陈公曰:“是何忧乎?天下固多才,白公之去倪宽,杜诗之去召信臣,近者十六载,远者四五十年,犹之日暮也,今天下贤者在京辅无以自见,率乐为郡县相要害导利益,与士人夫讲论留注,惠鲜无穷,白公、杜诗亦何虑远乎?”(去——时间距离;日暮——早晚之间,比喻时间短。全句意思:陈知县说“这有什么值得忧虑?天下人才多的是,现在比从前更多,从前白公、倪宽的开凿水渠,杜诗广辟田土与召信臣兴修水利,时间距离,短的十六年,长的四五十年,现在有不少贤才在京师不能有所作为,都乐意到地方上来发挥才能,还怕像白公、杜诗那样的能人不会很快到县里来吗?”)于是,诸先生拜手颂言曰:“噫,陈公之虑周矣,夫自溪徙以来垂二十年更四五载,乐以吾侪嗫嚅不敢建白者,谓是数事耳,今乃知其不然。如使水有走易之乐,城无环渚之利,就下者忧沼,流恶者苦澡,即使西门豹、翟子威起为治,吾侪又何赖焉?如子所云,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隰有干城之色,其在斯人乎,其在斯人乎!”(子,对别人的尊称;西门豹一姓西门名豹,战国时代被魏文候任为邺县令,兴利除害,曾破除“河神娶妇”迷信,免去一年投一名处女入漳水溺死的陋俗;翟子威一姓翟名方进字子威,汉成帝时任朔方刺史,治理有方,后任丞相,封高陵候。全句意思:老前辈们听了我(黄道周)转述陈知县的话,都表示赞成,合手称颂,说陈公的考虑很周到。自溪流改道以来已二十四五年,我们之所以不敢建议以人工补救,正是怕一任知县不能完成,没有人继续操办,听了这一席话,才明白事情不会这样。若是任溪水继续涌向新溪道,再无环城之利,而低洼的南面有涝害,即使如西门豹、翟子威这样的贤官来治县,我们县人又有什么赖以维持生活和发展经济的条件呢?如您(黄道周)说的‘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隰有干城之色’,陈知县正是这样的人啊!)于是,命仆复记其事,为之铭曰:为鸿语鹄,双溪当复,为鹄语鸿,双溪当东,西湖生波,傅公通河,梁峦含晖,其乐则那,陈候规之,惠我人多。(鸿即大雁,鹄即天鹅,都飞得很高,常用以比喻志气远大;乐——爱好;那——美好;侯——对府、县长官的尊称。铭文意思:有远大的志气就能完成远大的事业,双溪合流之水恢复东上就故道,溪水随潮汐起落进出于西湖和傅公河,傅公河通泮池,池水澄清,有“梁山倒影”的景观,这为人们所爱好的美好环境,是陈知县规划的实现,无数人得到实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