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鹿溪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17
颗粒名称:
鹿溪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158-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主要河流现在全条称鹿溪,从前则是分段命名。上游自平和五寨至漳浦车田称西溪,中游分两条河道,一派是过得仙桥的主流,另一派走李澳川故道。下游英山上下有后港、前溪入海。
关键词:
漳浦县
鹿溪河道
水利建设
内容
漳浦县的主要河流现在全条称鹿溪,从前则是分段命名。上游自平和五寨至漳浦车田(今石榴镇)称西溪,其间有盘龙溪、大水溪(今胜利村之水)、东山溪等支流汇入。石榴坂以下至梅林附近,有九曲山,溪流顺山势蜿蜒,称九曲溪,有南来的绥安溪(盘陀溪)汇入,是中游的开端。稍下又有源自陈井、掷石的岩前溪自北而来,经查厝,至岭门转向西流,至乌潭埔与源自石古的马坑溪汇合,过博济桥(在西门外五里处,宋庆元二年建,长六丈),绕包仔山,汇入九曲溪,交汇处有一块状如浴盆的凹形天然大石,浴盆土名脚桶,故俗称此石为石脚桶,乡谈以“北水西来”为可贵,并因为双溪合流淌过该石,在一般情况下深浅恰到好处,川流不息,故有“一个石脚桶可供十万兵洗浴”之说,传为神仙所造。康熙漳浦知县陈汝咸写作大脚盆。石脚桶以下,溪水经高罗山绕县城西南至城东,为古李澳川,后名南溪,也写作南河。自城东五里以下的鹿溪桥村(宋庆元四年建鹿溪桥,明嘉七年重建,清朝桥圮,而村名鹿溪桥一直沿用)至柘港(在鼓山下)叫鹿溪,曾是舟楫云集的水运枢纽。鹿溪桥以下为下游,英山上下有后港、前溪(秦溪),入海处为旧镇港。
古李澳川原绕县城西南,至炉尾会合流经城东的北溪,汇入鹿溪。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选择将漳州州治兼漳浦县治从原陈元光屯军处迁移到这北面负山,东西南三面环水的李澳川(李澳川既是溪名又是地名),完全为了这里的地理优势。元朝至正十二年始建县城,三面以溪为护城河(北面挖壕为堑)。
南溪(古李澳川)边有一个石厝畲,简称石畲,黄道周写作石邪,与始凿于宋嘉定八年的西湖同为游览胜地,是邻近的一对姐妹花(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九《杂志》:“石厝畲,在西郊三里许西宸岭之麓,有亭翼然,前临回溪,修竹环绕,有石几、石屏足供徙倚,飞流界练,风帆上下,诗人骚客游赏其间,石刻诗章久不可辨。”)从黄道周所说“石畲之涨纳于西湖,鹿溪之涨纳于泮水”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明代,海潮能将溪水顶托到城西以上的石厝畲一带,从斗门纳入西湖;并将溪水顶托入始凿于宋大观年间的傅公河,纳入县学里的泮池(今公安局内)。
明朝万历年间,(以下按现在通称全条溪为鹿溪)鹿溪中游改道从地势较低的得仙坊(今鹿溪桥闸处)直至鹿溪桥村,只有少量余水仍绕城河(据黄道周于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所作《双溪碑记》说“自溪改道以来已二十又四五年”可知改道时间在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左右)。为保证地势较高的城西南一带农田灌溉,崇祯六至七年在梅林村下方(岩前溪汇入鹿溪处之下)建筑双溪坝,将水拦入李澳川故道(即南溪,又称南河)。
至清初,双溪坝已被洪水冲毁(一说行船人偷挖坏),知县陈汝咸请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归休乡绅黄性震捐银2770两重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动工,翌年五月完竣,并填塞大脚盆,另开一河分流。陈汝咸在《修双溪坝碑记》中说‘双溪石坝虽筑而大脚盆不塞,坝虽筑无益也,大脚盆塞,不别开一河以顺其势而杀其流,虽塞无益也。”因为双溪坝未修筑以前“昔平和、梁山之水至于石坝,而今决于石坝、南靖、严前溪之水注于大脚盆,而今泄于大脚盆,顺流而奔,直出鹿溪,遂使绕城十余里之曲流竟成枯涸”。这是由于,不但双溪坝坍坏,而且溪道也比以前浅了,本来利用为石坝溢水口的大脚盆(石脚桶)已起不到应有蓄水程度的作用。“北水西流”的岩前溪之水一从大脚盆汇入九曲溪,立刻泄入新溪道,而不能流入旧溪道(南溪),所以干脆将这个溢水口填高,而另开一条渠道分水流。大脚盆填塞后,乡人称整个石坝为石脚桶,坝上蓄水丰富,就更传说为“万兵洗浴”处了。
鹿溪因洪水冲刷而改道,然后以人力拦水分流入故道,自明清以来,鹿溪中游分成两条河道。一派是过得仙桥的主流(新溪道)。得仙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五年(1740年)三度圮而重建,这可以从三道出土石碑(今立在鹿溪桥闸桥头)及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了解到。得仙桥之东(下方)有涂陂一座,因而俗称得仙桥为涂桥。得仙桥之西(上方)有大陂,“大陂”成为陂附近一个村落的村名,鹿溪中游另一派走李澳川故道(南溪),其间有梧桐陂、梦花陂、猪母陂,节节控流。这一派水绕过县城西南,出五凤桥(即南门桥,始建于宋淳珰年间,长30丈,明永乐及宏治年间两次重建),至炉尾汇入鹿溪主流(见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志.上》)。
鹿溪中游主流溪道上拦水坝除双溪坝外都是土坝。至清朝后期,不但土筑的大陂,涂陂被洪水冲毁,就是石筑的双溪坝也只剩下基座,起不到拦水作用。农民于必要时筑沙陂抗旱,遇雨任溪水冲崩,遇旱再筑。
民国时期,河道发生新的变化,马坑溪不再经过乌潭埔而直接汇入九曲溪;岩前溪不再经乌潭埔与马坑溪汇合经博济桥绕包仔山入九曲溪,而是经棕口、高罗山、入李澳川故道(南溪)。南溪上的梧桐陂、梦花陂、猪母陂等石坝已坍毁,群众集资建南溪坝于西湖附近,灌溉城西南一带农田。没有出资的农民要按地亩向石坝管理人缴纳“陂仔粟”,早晚季各一次。由于双溪坝已圮,一遇旱灾,南溪便无水可供灌溉。
1951年1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并发动民工重建双溪坝,投入劳力九千多工日,筑土石方3万立方米,挖渠道引水入南溪,1952年2月竣工,灌溉农田1500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双溪坝又只剩下基座。由于岩前溪(查岭溪)已不再汇入九曲溪(双溪坝之上的溪道)而改道从棕口、高罗山入于南溪,双溪坝原址已非双溪合流处,无第四次在原址建坝的必要。(双溪坝基座尚存)。
鹿溪水源丰富,有灌田之利,然而一遇狂风暴雨,往往泛滥成灾。1974年12月起至次年2月,全县集中3万多名劳力,整治自梅林以下至英山的弯曲河道11.7公里,裁弯取直,缩短为8.3公里。共挖、填土石方716万立方米,将河床扩宽到130米,两岸堤高6米。这工程减轻了流域的水患。鹿溪桥闸建在原得仙桥与涂陂之间,集通车和拦水两种作用于一身。
然而,在拦水灌田方面,鹿溪桥闸只能起到从前涂陂的作用,而代替不了从前双溪坝的作用。由于南溪的源头岩前溪被纳入鹿溪,南溪被平整为水田,只留下自西湖南侧以下至港仔口原来绕过南城下的一段利用为养鱼。原来靠南溪灌溉的城西城南一带“田洋”地势较高,即使将鹿溪桥闸的水位提高到足以将灌区的水田淹没,仍然不能灌到城西南一带“田洋”,南门一带水患是大大减轻了,却常受到干旱威胁。留下的一段“盲肠溪”正好在工厂和居民密集区,污染逐渐严重,于人民生活大不利。因此,于1978年在南溪源头之水纳入鹿溪处的“梧桐隙”上方建筑一座石陂,挖渠道引水,使自罗山以下至绥西、绥南、南门一带“田洋”有水灌溉。又于1986年1月至8月,投入资金23.7万元,组织力量,对南溪进行整治,疏浚恢复(前被平整为田又被洪水冲刷的)旧河道和开凿新河道四段共长933米,使流经高罗山下、西庙洋、西湖洋、南门桥(五凤桥)至港仔口,将原港仔口经东城角至东门兜的土渠(历史上的护城河)改砌为石渠,直通东门溪,共挖土石方1.68万立方米。这样,就恢复了南溪“绕城廓”的灌田能力。然而由于当时经费不足,这工程未臻理想,径流量不稳定,南门一带的溪水污染问题未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
1996年初动工兴建西湖公园,结合整治南溪,才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整治,岩前溪之水将以较大的水势绕过县城西、南、东三面,在东门外与北溪汇合,入于鹿溪。而过得仙桥(今鹿溪桥闸)的一派仍是鹿溪主流,桥闸上下已辟为游乐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