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15
颗粒名称:
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147-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山港、西庄港、杜浔港是梁山南麓的三个港口,早年荒废,只留下两条溪道汇流入海。祖妈林水库风光壮丽,是一个人工湖,高耸入云的九十九峰青到眼,拱桥、景观拱列于前,构成巨幅壮观的青山不墨千秋画。
关键词:
漳浦县
风物
梁山
内容
一、高山港、西庄港、杜浔港的历史存在
梁山南麓赤岭山曾有一座天后宫,早年荒废,四十年代还残留颓墙断壁。“天后”即是为很多人所崇奉,信为能保庇航海平安的“妈祖”,天后宫即妈祖庙,一般建在港边,梁山下为什么有天后宫,是因为从龟山(高山)至西浯山之间的海积平原从前是一片汪洋。在宜隆附近有瓷窑山,又有地名叫碗窑,都有宋窑遗址,相传,在宋代,大船可直达瓷窑山,小船可达碗窑,运出瓷器。至清初,这一片海洋已部份冲积成陆域和滩涂,而自庄前、高山、屿头一线仍可停泊船只,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的十都(今杜浔、沙西二镇)杜浔港、高山港、西庄港便是这海湾上的三个港口。自二十年代以来陆续围垦造田,只留下东西两条溪道汇流入海:东溪,又名田墩溪,上游有村地名过洋,至今仍有一段咸水溪,溪水不能用于灌溉;西溪,又称徐坎溪,即杜浔溪,七十年代曾在此溪下游平原上出土船锭和海树,证实这里从前是海滩。高山、庄前、西庄(在屿头附近)历史上曾是渔、旅、商船停泊的港口。赤岭山天后宫随着这些港口的消失而颓废,而可从其遗迹印证旧县志记载,知道这些港口曾经桅樯云集。
二、祖妈林水库风光
祖妈林水库位于梁山南麓,1971年12月建成。址在古代高山港和杜浔港上游的雉川隹鸰门,距杜浔五公里。从杜浔乘车沿漳云线至田墩交叉路口,转向西北防汛公路,过赤岭山,便见到水库的银白色大坝。(祖妈林的建设经过和效益,《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有专文记述)。
祖妈林风光幽美壮丽,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几百亩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九十九峰青到眼”,高耸入云的有海金刚(老人峰)、莲花峰、玉女峰、鸟嘴峰、鸡笼峰、酒瓶嘴峰、网棋石峰,它们各具形态,以形态得名,还有仙桃岭、南天柱石、狮豹相雄等景观拱列于前,构成巨幅壮观的“青山不墨千秋画”。库区绿林成荫,清爽宜人。几座红瓦粉墙的楼宇掩映其间,错落有致,堪为避暑疗养胜地。
步出林间小道,登临溢洪道消力池,可见到整条溢洪道是从岩层炸凿出来的,宽三十多米,深二、三十米,长数百米。中间有两座拱桥,一前一后跨越溢洪道,是大坝与水电站之间的通道。拱桥上可望见驼峰堰,登临堰上,可见到那里安装着三扇孤形闸门,每孔宽十米,高近五米。一旦钢闸全开,最大泄洪量每秒六百多立方米,飞泻直下,形成巨幅瀑布,水花四溅,巨响隆隆。
溢洪道左边是大坝,高近四十米,长四百多米,是目前漳州市各中型水库中最长的大坝,以粘土为中心墙,用花岗岩条石砌内外护坡,坝基宽大,由下而上逐渐减宽,坝顶宽六米。初临库下时,向上仰望,宛如一座金字塔横断山谷,拦腰截住雉川溪流。从坝上俯瞰坝下,则如临深渊。举目坝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们来时恰好春光明媚,湖平如镜,水碧如玉,梁峰倒影其上,偶尔见到野鸭戏逐,沉鱼飞跃。周围山峦叠翠,山花烂漫,百鸟和鸣,此情此景,怎不令陶醉。湖中有座小山,四季苍茏,红绿相映,远望酷似出水芙蓉。此山是落籍高山黄氏开基第三世祖妈——黄伯尧夫人陈氏墓域。她生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率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子孙于此山营造墓林,称“祖妈林”,有专人管理保护,至今将近六百年,原古木参天,有名贵的肉桂、檀香、樟木、楠木、柯木,间杂有藤、棕、药材、花卉,还有叶如头发而不知其名的亚热带稀有植物。可惜这些古木于五十年代建水库时全部砍光,只因水库以“祖妈林”得名,使后人于查问原委时知道那座湖中岛原是古林而已。
水库东南干渠上有两座渡槽,南通沙西,东通杜浔灌区。渠道绕过赤岭山,又有渡槽跨越于赤岭山与松竹山之间,全长一公里多,如一条巨龙,盘越过高山村上空,渠水日夜奔流不息。从前,村民在干旱岁月梦寐以求甘露,现经常于更深夜静时听见雨声而不见雨,究实是渡槽排水孔泼下的潺潺水声,这情景令人想起,自祖妈林水库建成后,结束了流域民众历来为水利纠纷酿成械斗和争讼不休的历史。今沙西镇沙里村佛祖庙前仍保留一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何洽远《断定官陂水利便民碑记》。官陂建在宜隆社东北鼎盖石,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官陂,在十都,源出梁山九十九涧,合流入海,灌田百亩”。随着海滩围垦造田的扩大,赖官陂灌溉的田地不只千亩,陂水供不应求,时常发生水利纠纷,虽经乾隆二十八年断定按时间供水方案,而立一块石碑不能有效制止水利纠纷、涉讼、械斗还是不断发生,延续至民国时期。二十年代,由杜浔丘自明发起,集资修海堤,筑水闻堵截杜浔港,后陆续围垦,扩展埭田五、六千亩,可是无雨即受咸害,雨多即受涝旱,大部份废为荒滩。而今,杜浔、沙西两镇三万多亩良田都为祖妈林水库所有效灌溉,遇到旱天不早地,年年丰收,成为漳浦南区的粮仓。“官陂”已失去作用,只遗留“官陂头”地名。
三、古刹海月岩
海月岩即海月庵,在梁山南麓、沙西镇埔头村,距杜浔镇十三公里,背山面海,怪石千姿,海云百态,前眺波涛万顷,后望奇峰突兀,时隐时现于云雾飘渺之际。
庵利用天然石洞修筑,屋顶是一片巨石,长三十一米,宽十三米。庵内正中岩壁雕刻释伽如来佛象。庵面向东海,月升照入庵内,日出也照庵内,分别称为“月升朗佛”和“日出窥禅”。
海月岩是一座古刹,在“别有天”处有石刻:“创业已古,宋重兴”。康熙《漳浦县志》记载“相传为宋咸淳中建”。明万历年间,兴教寺高僧性德(号仰楼)来住持,进行重修,镌刻五十多处文字,广辟景点,更加闻名于世。
海月岩胜景甚多,有内十景,外十景。内十景:落伽境、知止洞、无住境、卓锡桥、不二门、动德泉、大山岩、樵息石、苍松岭、时蔬圃。外十景:金刚拥翠、雷峰砥柱、月升朗佛、南浦窥神、铜海慈航、波澄珠圆、东皋春祐、南浦渔灯、海浮云寺、地涌温泉。以月夜景致溶海、月、岩为一体,最为游人所欣赏,尤其每逢中秋之夜,远近游客云集,狂欢达旦。
(以上由黄玉盘、黄玉昆撰写)
(以下由李林昌撰写)
四、在漳水入海处
漳江古名漳水,因唐归德将军陈政进军到云霄时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得名,以后陈元光建立州县于漳水北,便命名为漳州和漳浦县(初另设怀恩县于漳水南,仅55年并入漳浦县)。据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篇《沿革》记载:“……陈元光……开屯漳水之北,中宗嗣圣三年(笔者注:即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请建州泉潮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漳浦附州为县自此始(原注:按州名漳,漳水汨杂有章,曰漳,溪水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海门入,清浊合流,义此于此)。康熙《漳州府志》卷四《山川》也载:“自西林出者为西林溪(原注:源出平和),南流过于云霄镇城之北,又南流东纳梁山以南诸水入于海,为古之漳水,亦曰漳江”。清朝府、县志都沿袭明朝府、县志之说。
漳水下游河面宽广,溪海交汇,波澜壮阔。南岸自竹塔以下多丘陵,几个村庄都不大。北岸(梁山下)则有荷步、船场、东坑、浯田等大村落,属云霄东厦镇。与东厦镇相连的漳浦县沙西镇,更有许多大村落,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便立在北岐开漳圣王庙的《重兴大庙碑记》记载:“梁山为吾浦东南保障,峰峦美丽,蔚然深秀,山之南漳水出焉,由云霄流入于海,其滨海四处者村庄甚多,而安溪、油车园、下崎、后五社正在南麓之际……”(此碑尚存,抄文载《漳浦历代碑刻》),不用考据这些旧地名,现在的村庄就令人难数,主要有白衣、北岐、下埔、下寨、庵兜、沙岗、涂楼、屿头、河墘等等。人文之盛主要由于地理优势,这一带有山、海、田之利。
这里的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著名的有:
石矾塔
石矾塔在漳水入海处,今漳浦、云霄二县界河主航道北侧,漳浦县沙西镇界内的一块礁石上。这里原来有一块垂直的奇石兀立,高数丈,状如笋尖,称为石笋,雅称石矾,形状如“华表捍门”。漳江中游北岸(今云霄县境内)是最早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云霄人认为“名山环映,独缺东南一面”,刚好在这门户处有这么一块石矾,足以“钟灵毓秀”,所以明代人物辈出,科甲鼎盛。(民间传说则以云霄为牛地,漳江如带,是一条牛绳,石矾是栓牛的石柱,靠它栓住云霄这头“牛”)。清初郑成功以沿海为抗清基地,与清军反复征战,那石矾便成为扎系船只的天然石碇,后因台风,石矾被大船拖倒破碎,云霄人认为文物从此转衰皆因石矾破坏之故,乡绅(康熙九年进士、云霄溪美保人)陈天达募建一塔于原来石矾处盘石上,以补其缺,称石矾塔。但高不上一丈,低小不相称,后且倾颓缺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云霄诸生集于书院会议,分头募募款,共得白银4700多两,于初秋动工,经4阅月,完成建塔工程。塔基扩大到7丈2尺,高8丈2尺7寸,成为一座空心7层石塔,八面玲珑。上辟四门,正门镌额“斯文永昌”。又以余款在漳江北岸的石蛇尾渡头(今属漳浦县)建石级十余丈,在漳江南岸乌丘渡头(今属云霄县)建津亭一座,这是俗称“龟蛇把水口”的漳江入海处对渡渡口,行人称便。嘉庆云霄厅同知薛凝度立《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于北岸(今漳浦县界)。
石矾塔自始建至重建时,云霄属漳浦县,石矾塔属于漳浦县文物,没有疑义。自嘉庆三年(1798年)云霄设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县,它是属于漳浦县还是云霄县的文物,便有争议。1994年经上级调停,两县协议,以石矾塔是云霄人集资所建,文物属云霄县保护,而其址在漳江主航道北侧,按历来该处滩涂均漳浦沙西人所经营的历史习惯,滩涂使用权归漳浦沙西乡(今沙西镇)。实际上,欣赏石矾塔最利便的还在沙西镇。
下寨码头
下寨码头在石矾塔西侧100多米处,是1982年底才建成的现代化码头,有500吨级两个泊位,轮船可紧靠码头,汽车可驶到轮船边,用机械装卸货物。它址在漳浦县沙西镇下埔村界内,所担负是漳浦、云霄、平和一带土产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任务,上通江浙、下通香港、汕头。对整个漳州地区的活禽活畜及鲜蔬鲜果输往香港,发挥过重要作用。
新颖的下寨码头与古老的石矾塔互相照映,海船出入,海鸥飞翔,蔚为景观,尤其从海月岩上眺望,更有诗情画意,以“雷锋砥柱”之名列入海月岩外十景之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玉盘
责任者
黄玉昆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下寨码头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祖妈林水库
相关作品
海月岩
相关作品
石矾塔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