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13
颗粒名称: 风物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9
页码: 142-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地方风物,漳浦县巍峨绵长的梁山山脉、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梁山西北麓古迹与今貌等。
关键词: 漳浦县 风物

内容

巍峨绵长的梁山山脉
  ·李林昌·
  梁山山脉绵亘于漳浦县西南150多公里,上(西)与平和矾山、笔架山衔接,所以说梁山是闽西博平岭山脉自平和向东南的延伸。博平岭山脉向漳浦西北方向延伸的则有石屏山山脉。梁山山脉与石屏山山屏南北对峙,以鹿溪为分野,两山脉之间是广阔的鹿溪流域平原。鹿溪中游的一段古称李澳川(是溪名也是地名),在唐朝已成一大聚落,以其地理优势,自开元四年(公元688年)起被选择为漳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70年以后因漳州辖境扩大到闽西的龙岩、漳平、宁洋一带,为了地点适中,才将州治迁到龙溪县,即今芗城区),漳浦县治一直沿袭到现在。所以旧俗以石屏山山脉逶迤到县城北面10多公里处的后到山为县城的背山,以梁山山脉逶迤到县城南面20多公里处的金刚山为县城案山。由于梁山的巍峨壮观,不但漳浦人以她为生我养我的大地母亲的象征,就是在全省,梁山也为人们所瞻仰,所以《古记》说“梁山,闽之望也”(望,名望)。
  古代《名山记》只载梁山十二峰,唐朝怀思县尉钟绍京增为二十四峰,宋吴伟诗云“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都不过就最重要的山峰而言。明黄道周作《梁峰二山赋》说“梁山九十九峰高峭遐邈,一一与九华相似,或有过之,当无不及“,但他也只就已有的莲花、狮子、金刚、力士、双髻、长剑、七星、八柱、观日、临海、晋亭、青阁、双凤、玉乳、锦石、月桂、寿星、紫云、金鸡、丹灶、香炉等峰名以外增加金光、爵目、瑞屏、隼立、鸟翔等峰名而已。“九十九峰“其实只是一个概数,形容其多,大大小小的山峰是数不清的。据现有资料,梁山山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900米以上的有6座。
  莲花峰,在沙西镇与云霄东厦镇交界处。旧县志认为是梁山的中峰,但它不是梁山最高峰,海拔960米,仅居第三名。整个山峰由巨石构成,状如佛像的莲座。其中有一个突兀的奇石,称齐帝石,这是由于南北朝时的齐武帝萧颐(公元483年至492年在位)原是刘宋的赣县令,刘宋皇族晋安王刘子勋任江州(今南昌)刺史,发动叛乱,萧赜不从,被拘禁。当时萧赜的父亲萧道成是刘宋的禁军将领,乘刘宋皇族内战的机会掌握军政大权,主持平叛。族人萧兴祖攻破江州,救出萧赜,萧赜率部下一百多人起兵,因寡不敌众,避屯梁山(当时绥安县属郡治设在揭阳的义安郡管辖,故《南齐书》记为“揭阳山中”),聚众至三千多人,出兵打败子勋。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利用平叛的机会篡夺刘宋政权,建立萧齐(即南齐)政权,即齐高帝,在位四年,由子萧赜承位,即齐武帝。因为莲花峰为齐武帝当初生聚教训之地,故称莲花峰的突兀奇石为齐帝石。
  莲花峰东北边有天然石洞,可住二百多人,可能便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齐武帝避屯之处。革命战争期间,红军游击队曾住此洞,故称红军洞,今尚遗存有石椅、石桌、石砌灶等生活用具。
  莲花峰东北五华里处有合水潭,渊深数丈,白沙溪瀑布泻入潭中,激起浪花一丈高,响声闻于一里以外,为一大奇观。此水流经“海金刚”山边,汇入祖妈林水库。
  莲花峰下原有白石庵(已废),为宋朝名士高东溪读书处。高东溪,杜浔宅兜人,到莲花峰仅十多华里路程。
  莲花峰之西为水晶坪,在盘陀镇界内。元朝大德年间曾派太监来监督民工大量开采。今为水库,库区附近仍有人挖采水晶。
  莲花峰东南为吴公坪,因宋末元初有一位姓吴士人隐居于此得名。后有杜浔丘姓人迁居于此,成为农村,为革命老根据地,后被国民党移民并村,田园抛荒,解放后杜浔文卿村在此建农场。
  吴公坪之南为吴公山,在杜浔镇界内,海拔579米,与大南坂农场界内的金刚山相对。
  莲花、金刚、吴刚三峰之间的山谷地带即吴公坪,曾经是“世外桃源”,山民有终生不曾到过县城的。盛产药材。杜鹃花布满山野,明末清初陈祖虞诗云“三月吴公春,杜鹃红于锦;七月吴公秋,杜鹃凄已甚”,形容其锦绣却荒凉的情景。
  玉里尖,即玉女峰,海拔986米,在沙西镇与云霄东厦镇交界处,与云霄将军山的余脉仙人峰隔漳江遥遥相望,玉女峰余脉则延伸到云霄大臣山,故有“将军对大臣,玉女对仙人”之谚。
  网棋石,海拔947米,在沙西镇界内。
  鸟嘴山,海拔996米,在沙西镇与云霄东厦镇交界处。
  鸡笼山956米,在沙西镇与云霄东厦镇交界处。
  (另一鸡笼山,海拔680米,在盘陀镇界内)。
  金公山,即金光山,一名海金刚,又名老人峰,海拔886米,在沙西镇西北,距土楼村5公里处。整个山体由大小不同的乱石构成。南面陡峭,高不可攀。北面较平缓,也少有人登上顶峰。东南有一石洞,洞口狭窄,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洞内宽达60平方米。清乾隆漳州知府金城在所著《浣摸心记》里说:梁山袤延至海滨,有一高峰名海金刚,层峦叠嶂,路径丛杂险要,内可通陆,外可通海,有石洞可藏千余人,一向为盗贼渊薮。
  狮子峰,海拔714米,在海金刚之北,沙西镇境内。远望像一头猛狮,近看才知道是由四块大石构成,故又名四粒石。
  狮石尖,海拔627米,也状如猛狮,在盘陀镇界内。
  梁山,海拔530米,在盘陀镇界内,南麓属云霄东厦镇界。山内原有内曾、中周、口黄三个自然村,因建水库移民于盘陀其他乡村。
  六齿山,海拔562米,在盘陀镇界内。
  笔架山,海拔479米,在盘陀镇界内。
  雀目山,海拔644米,在盘陀镇界内。远望山巅巨石形状似雀,头部有一空隙如雀目,故名,又作爵目山。其西为盘陀岭,是盘陀镇与云霄县火田镇的分水岭。
  笋石尖,海拔655米,在盘陀镇界内。
  洞仔山,海拔824米,在盘陀镇与石榴镇交界处。状如古代妇人发髻,故旧县志雅称为婆髻山。旧县志认为,梁山“脉自平和矾山,经大尖、小尖、婆髻诸山而至。”
  兵乓山,海拔699米,在石榴镇界内。
  金刚山,在县城西南方,距城15公里,大南坂农场界内。从县城角度望去,以为是梁山最高峰,其实它海拔只891米。金刚峰是一整块钟形大石,端立伸入山体的巨大盘石上,其周围山体海拔仅300多米,显得它格外突兀,状如金刚屹立,故名。但它的极顶并不似远望那样尖峭,而是一个30平方米的平台。它的东北面故然纯属峭壁绝崖,而西南面彼度55度左右,可缘石缝攀援而上,迂回经过几个平缓处,约一小时可从基部上达极顶平台上。峭壁间生石衣(石耳),为珍贵药材,以前有人结伙合作,择天气晴和无大风时辰,在平台上钻孔立桩,用大绳将有胆量者吊缒到半壁采收。
  香炉石尖,海拔742米,在金刚山之西。
  黑山尖,海拔567米,在金刚山东北。
  梁山,在古代是热带丛林的神秘世界,成书于汉代的《尔雅》说:“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汉朝以梁山为界,分属闽越和南越两个诸候国,在盘陀岭南北交通孔道上设关(因山间有许多蒲葵树而称为蒲葵关),对南北交通不无阻碍。
  然而为期不长,两个诸候国都为汉武帝所统一。
  自晋朝永嘉之乱以后为东晋朝代,中原贵族、官吏、人民大量南迁,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绥安县,辖梁山南北。隋朝将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至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平乱,就原绥安县地建立漳州和漳浦县,同样辖梁山南北。(唐、宋漳浦县辖域与绥安县相同,包括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一带)。
  由于绥安县治所设在梁山北麓的盘陀平原之东绥安溪边,梁山深处开始为人们所游赏。山上有凉亭,称晋亭,所在的山峰叫晋亭峰。传说葛洪曾到此山炼丹。
  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
  黄玉盘·黄玉昆·李林昌
  一、高山港、西庄港、杜浔港的历史存在
  梁山南麓赤岭山曾有一座天后宫,早年荒废,四十年代还残留颓墙断壁。“天后”即是为很多人所崇奉,信为能保庇航海平安的“妈祖”,天后宫即妈祖庙,一般建在港边,梁山下为什么有天后宫,是因为从龟山(高山)至西浯山之间的海积平原从前是一片汪洋。在宜隆附近有瓷窑山,又有地名叫碗窑,都有宋窑遗址,相传,在宋代,大船可直达瓷窑山,小船可达碗窑,运出瓷器。至清初,这一片海洋已部份冲积成陆域和滩涂,而自庄前、高山、屿头一线仍可停泊船只,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的十都(今杜浔、沙西二镇)杜浔港、高山港、西庄港便是这海湾上的三个港口。自二十年代以来陆续围垦造田,只留下东西两条溪道汇流入海:东溪,又名田墩溪,上游有村地名过洋,至今仍有一段咸水溪,溪水不能用于灌溉;西溪,又称徐坎溪,即杜浔溪,七十年代曾在此溪下游平原上出土船锭和海树,证实这里从前是海滩。高山、庄前、西庄(在屿头附近)历史上曾是渔、旅、商船停泊的港口。赤岭山天后宫随着这些港口的消失而颓废,而可从其遗迹印证旧县志记载,知道这些港口曾经桅樯云集。
  二、祖妈林水库风光
  祖妈林水库位于梁山南麓,1971年12月建成。址在古代高山港和杜浔港上游的雉川隹鸰门,距杜浔五公里。从杜浔乘车沿漳云线至田墩交叉路口,转向西北防汛公路,过赤岭山,便见到水库的银白色大坝。(祖妈林的建设经过和效益,《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有专文记述)。
  祖妈林风光幽美壮丽,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几百亩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九十九峰青到眼”,高耸入云的有海金刚(老人峰)、莲花峰、玉女峰、鸟嘴峰、鸡笼峰、酒瓶嘴峰、网棋石峰,它们各具形态,以形态得名,还有仙桃岭、南天柱石、狮豹相雄等景观拱列于前,构成巨幅壮观的“青山不墨千秋画”。库区绿林成荫,清爽宜人。几座红瓦粉墙的楼宇掩映其间,错落有致,堪为避暑疗养胜地。
  步出林间小道,登临溢洪道消力池,可见到整条溢洪道是从岩层炸凿出来的,宽三十多米,深二、三十米,长数百米。中间有两座拱桥,一前一后跨越溢洪道,是大坝与水电站之间的通道。拱桥上可望见驼峰堰,登临堰上,可见到那里安装着三扇孤形闸门,每孔宽十米,高近五米。一旦钢闸全开,最大泄洪量每秒六百多立方米,飞泻直下,形成巨幅瀑布,水花四溅,巨响隆隆。
  溢洪道左边是大坝,高近四十米,长四百多米,是目前漳州市各中型水库中最长的大坝,以粘土为中心墙,用花岗岩条石砌内外护坡,坝基宽大,由下而上逐渐减宽,坝顶宽六米。初临库下时,向上仰望,宛如一座金字塔横断山谷,拦腰截住雉川溪流。从坝上俯瞰坝下,则如临深渊。举目坝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们来时恰好春光明媚,湖平如镜,水碧如玉,梁峰倒影其上,偶尔见到野鸭戏逐,沉鱼飞跃。周围山峦叠翠,山花烂漫,百鸟和鸣,此情此景,怎不令陶醉。湖中有座小山,四季苍茏,红绿相映,远望酷似出水芙蓉。此山是落籍高山黄氏开基第三世祖妈——黄伯尧夫人陈氏墓域。她生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率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子孙于此山营造墓林,称“祖妈林”,有专人管理保护,至今将近六百年,原古木参天,有名贵的肉桂、檀香、樟木、楠木、柯木,间杂有藤、棕、药材、花卉,还有叶如头发而不知其名的亚热带稀有植物。可惜这些古木于五十年代建水库时全部砍光,只因水库以“祖妈林”得名,使后人于查问原委时知道那座湖中岛原是古林而已。
  水库东南干渠上有两座渡槽,南通沙西,东通杜浔灌区。渠道绕过赤岭山,又有渡槽跨越于赤岭山与松竹山之间,全长一公里多,如一条巨龙,盘越过高山村上空,渠水日夜奔流不息。从前,村民在干旱岁月梦寐以求甘露,现经常于更深夜静时听见雨声而不见雨,究实是渡槽排水孔泼下的潺潺水声,这情景令人想起,自祖妈林水库建成后,结束了流域民众历来为水利纠纷酿成械斗和争讼不休的历史。今沙西镇沙里村佛祖庙前仍保留一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何洽远《断定官陂水利便民碑记》。官陂建在宜隆社东北鼎盖石,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官陂,在十都,源出梁山九十九涧,合流入海,灌田百亩”。随着海滩围垦造田的扩大,赖官陂灌溉的田地不只千亩,陂水供不应求,时常发生水利纠纷,虽经乾隆二十八年断定按时间供水方案,而立一块石碑不能有效制止水利纠纷、涉讼、械斗还是不断发生,延续至民国时期。二十年代,由杜浔丘自明发起,集资修海堤,筑水闻堵截杜浔港,后陆续围垦,扩展埭田五、六千亩,可是无雨即受咸害,雨多即受涝旱,大部份废为荒滩。而今,杜浔、沙西两镇三万多亩良田都为祖妈林水库所有效灌溉,遇到旱天不早地,年年丰收,成为漳浦南区的粮仓。“官陂”已失去作用,只遗留“官陂头”地名。
  三、古刹海月岩
  海月岩即海月庵,在梁山南麓、沙西镇埔头村,距杜浔镇十三公里,背山面海,怪石千姿,海云百态,前眺波涛万顷,后望奇峰突兀,时隐时现于云雾飘渺之际。
  庵利用天然石洞修筑,屋顶是一片巨石,长三十一米,宽十三米。庵内正中岩壁雕刻释伽如来佛象。庵面向东海,月升照入庵内,日出也照庵内,分别称为“月升朗佛”和“日出窥禅”。
  海月岩是一座古刹,在“别有天”处有石刻:“创业已古,宋重兴”。康熙《漳浦县志》记载“相传为宋咸淳中建”。明万历年间,兴教寺高僧性德(号仰楼)来住持,进行重修,镌刻五十多处文字,广辟景点,更加闻名于世。
  海月岩胜景甚多,有内十景,外十景。内十景:落伽境、知止洞、无住境、卓锡桥、不二门、动德泉、大山岩、樵息石、苍松岭、时蔬圃。外十景:金刚拥翠、雷峰砥柱、月升朗佛、南浦窥神、铜海慈航、波澄珠圆、东皋春祐、南浦渔灯、海浮云寺、地涌温泉。以月夜景致溶海、月、岩为一体,最为游人所欣赏,尤其每逢中秋之夜,远近游客云集,狂欢达旦。
  (以上由黄玉盘、黄玉昆撰写)
  (以下由李林昌撰写)
  四、在漳水入海处
  漳江古名漳水,因唐归德将军陈政进军到云霄时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得名,以后陈元光建立州县于漳水北,便命名为漳州和漳浦县(初另设怀恩县于漳水南,仅55年并入漳浦县)。据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篇《沿革》记载:“……陈元光……开屯漳水之北,中宗嗣圣三年(笔者注:即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请建州泉潮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漳浦附州为县自此始(原注:按州名漳,漳水汨杂有章,曰漳,溪水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海门入,清浊合流,义此于此)。康熙《漳州府志》卷四《山川》也载:“自西林出者为西林溪(原注:源出平和),南流过于云霄镇城之北,又南流东纳梁山以南诸水入于海,为古之漳水,亦曰漳江”。清朝府、县志都沿袭明朝府、县志之说。
  漳水下游河面宽广,溪海交汇,波澜壮阔。南岸自竹塔以下多丘陵,几个村庄都不大。北岸(梁山下)则有荷步、船场、东坑、浯田等大村落,属云霄东厦镇。与东厦镇相连的漳浦县沙西镇,更有许多大村落,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便立在北岐开漳圣王庙的《重兴大庙碑记》记载:“梁山为吾浦东南保障,峰峦美丽,蔚然深秀,山之南漳水出焉,由云霄流入于海,其滨海四处者村庄甚多,而安溪、油车园、下崎、后五社正在南麓之际……”(此碑尚存,抄文载《漳浦历代碑刻》),不用考据这些旧地名,现在的村庄就令人难数,主要有白衣、北岐、下埔、下寨、庵兜、沙岗、涂楼、屿头、河墘等等。人文之盛主要由于地理优势,这一带有山、海、田之利。
  这里的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著名的有:
  石矾塔
  石矾塔在漳水入海处,今漳浦、云霄二县界河主航道北侧,漳浦县沙西镇界内的一块礁石上。这里原来有一块垂直的奇石兀立,高数丈,状如笋尖,称为石笋,雅称石矾,形状如“华表捍门”。漳江中游北岸(今云霄县境内)是最早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云霄人认为“名山环映,独缺东南一面”,刚好在这门户处有这么一块石矾,足以“钟灵毓秀”,所以明代人物辈出,科甲鼎盛。(民间传说则以云霄为牛地,漳江如带,是一条牛绳,石矾是栓牛的石柱,靠它栓住云霄这头“牛”)。清初郑成功以沿海为抗清基地,与清军反复征战,那石矾便成为扎系船只的天然石碇,后因台风,石矾被大船拖倒破碎,云霄人认为文物从此转衰皆因石矾破坏之故,乡绅(康熙九年进士、云霄溪美保人)陈天达募建一塔于原来石矾处盘石上,以补其缺,称石矾塔。但高不上一丈,低小不相称,后且倾颓缺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云霄诸生集于书院会议,分头募募款,共得白银4700多两,于初秋动工,经4阅月,完成建塔工程。塔基扩大到7丈2尺,高8丈2尺7寸,成为一座空心7层石塔,八面玲珑。上辟四门,正门镌额“斯文永昌”。又以余款在漳江北岸的石蛇尾渡头(今属漳浦县)建石级十余丈,在漳江南岸乌丘渡头(今属云霄县)建津亭一座,这是俗称“龟蛇把水口”的漳江入海处对渡渡口,行人称便。嘉庆云霄厅同知薛凝度立《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于北岸(今漳浦县界)。
  石矾塔自始建至重建时,云霄属漳浦县,石矾塔属于漳浦县文物,没有疑义。自嘉庆三年(1798年)云霄设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县,它是属于漳浦县还是云霄县的文物,便有争议。1994年经上级调停,两县协议,以石矾塔是云霄人集资所建,文物属云霄县保护,而其址在漳江主航道北侧,按历来该处滩涂均漳浦沙西人所经营的历史习惯,滩涂使用权归漳浦沙西乡(今沙西镇)。实际上,欣赏石矾塔最利便的还在沙西镇。
  下寨码头
  下寨码头在石矾塔西侧100多米处,是1982年底才建成的现代化码头,有500吨级两个泊位,轮船可紧靠码头,汽车可驶到轮船边,用机械装卸货物。它址在漳浦县沙西镇下埔村界内,所担负是漳浦、云霄、平和一带土产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任务,上通江浙、下通香港、汕头。对整个漳州地区的活禽活畜及鲜蔬鲜果输往香港,发挥过重要作用。
  新颖的下寨码头与古老的石矾塔互相照映,海船出入,海鸥飞翔,蔚为景观,尤其从海月岩上眺望,更有诗情画意,以“雷锋砥柱”之名列入海月岩外十景之一。
  梁山西北麓古迹与今貌
  ·李林昌·
  一、绥安溪、温源溪、县前溪
  自晋朝“永嘉之乱”后,中原大量移民南下,“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处人口增多,因而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置绥安县以管辖这一带地方。梁山下盘陀平原地处交通要道,成为一大聚落,被选择为建县治的处所。盘陀东面有一条绥安溪,绥安溪上游有一段叫县前溪,县前溪之北有温源溪汇入。明《八闽通志》,明、清《漳浦县志》均记载:“八都有绥安溪,东流合李澳川人海”;“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并转载宋《漳州图经》所说“唐嗣圣年间胡商康没遮经此洗浴”的事。两口温泉在今雀仔埔地方,合流为温源溪,向南流入官陂溪,可见官陂溪就是县前溪,据信以在绥安县县署前面得名,可以想见,绥安县县署是设在前有清溪,后有温泉的地方。
  二、蓝鼎元的理想在今日实现
  清初著名学者蓝鼎元与他的同学李杜(字逊唐,海澄县渐山人,后来中了进士,为蓝鼎元的妹夫)在未出仕时的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同游盘陀,作《盘陀宜城记》,却把这里记述得很荒凉,开头便说:“出浦南二十里许,无象、盘陀之间,有地宽旷,弥漫数里,置之荒烟荆棘者千余年矣。昔人就其西为市,市亦寥落,今未废。附近居民若晨星,数十里外亦无荐绅贤达钜公名儒。地瘠薄而人鲜少,觇风景者之所不道。”
  蓝鼎元对历史有深入研究,他不说此地自古以来荒凉,而说:“置之荒烟荆棘者千余年矣”,是明了,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至南北朝,即绥安县存在时期,这里曾有它的繁荣年代,后来因为“蛮獠啸乱”而成为一片废墟。自陈元光平乱,建立州、县,经济虽有所恢复,然而又历经元、明几次战乱,所以到清朝初期,附近一带居民还是寥若晨星。蓝鼎元与李逊唐两人深为这样“田土既多,溪水潆带”的好地方没有开发而惋惜,认为“允宜筑城以居”,设想把这里开发成“东南一大胜概”,设想的措施是:一、建一座城,将城西的旧墟市加以扩充,以招徕四方的商贩。二、西偏潴水为湖,湖边设书院,集四方学者“相师友其间”。三、城北种竹成林,建别墅于其中,道路两边种植杨柳,连接到北门。四、出城南跨水港,地当闽粤交通礼道,要沿路种松三十里,下接蒲葵关(盘陀岭),上达县城。五、盘陀东临绥安溪,纵舟顺流,可到达县城,沿溪两岸要发展种植业,使“桃李联绵,红绿参错,宛若江浙景致”。六、城中要建祖庙、官库、社仓、住宅、学塾、楼台,各有次序,花坞、果园、水池、花卉、树木,各有不同。还有说不尽的,用“凡内外宜高者筑,深者浚,亭者亭,榭者榭,阁者阁,凡花之类无不莳,果木之类无不植”一句话概括。这样一来,不上十年,盘陀便“栋宇连云霄,菁苍畅茂,人民多则田地肥美,诗画盛则名贤奋兴,人杰地灵,遂为东南一大都会”。写到这里,蓝鼎元收住遐想,感叹道:“呜呼,何其快也!”并以“闻长安乐,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嚼”这句俗语自嘲。
  蓝鼎元所设想的盘陀城很宽广,西包括盘陀墟,东临绥安溪(盘陀溪),南至水港,北至梁山下。现在虽没有建城(因为现在城没有用),而市镇已在这平原上形成。市场的繁荣超过蓝鼎元的设想好多倍,有一个面积35亩的新型农贸市场;一条大街宽50米,从原来的盘陀墟通到官陂村,长一公里多。全镇有50多家工厂,有服装、印染、鞋帽、铸造、水晶宝石、竹木家具、建筑、装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还有许多商店、服务行业。令人注目的是,祖籍漳浦的台胞、美国天仁集团总栽李瑞河先生在这里创办“天福茶庄”和为过往商人、游客服务的一系列设施,如休息站、餐饮业、茶座等,用管道引来温泉供人洗浴。过客可在此休憩、就餐、品茗,也可不花一分钱,在凉亭里随意旋开保温箱水龙头,用大杯盛茶喝个够。
  国道324线四车道的水泥路面,坦坦荡荡穿过盘陀岭隧道,南来北往的汽车每日夜7千多辆次。行人不须再“盘盘陀陀几盘陀”地跋涉了。这些,都不是生活在清初的蓝鼎元所能想到的。
  这里有桥有亭有阁有榭。果园、花卉更是红绿连绵,参错有序。稻田、蔗田,一望无际,新旧村舍粉墙白壁掩映其间。
  盘陀镇的教育设施超过蓝鼎元设想的书院、学塾好多倍,有颇具规模的中学、小学,造就很多人才。
  蓝鼎元如果生活到现在,重游盘陀,可以过着比“长安乐土”更惬意的生活,而不须用“出门向西而笑”的方法自我安慰;可以享受比肉更好的美味,而不须用“对屠门而嚼”的方法解馋。
  三、无象庵与无象铺
  盘陀虽自古是闽粤交通孔道,然而时至宋代,梁山仍然是热带丛林的神秘世界,宋龙图阁学士叶亹(诏安人,当时属漳浦)为漳浦西湖作记,首先说‘浦五千户,梁山蔽其西南,属之海,特高秀,多异峰,相传时见巨人迹。山中美果自熟,不知名数,就啖者欲持之去,辄迷失道,其奇绝如此。”盘陀岭下野象出没,北宋彭乘所著《墨客挥犀》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唯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之最犷悍者,为群象所不容,故遇之则蹂而害人(现在人们明白,野象以素食为主,故一般不害人畜,母象喜欢成群,只有春天发情期才容许公象参入,完成交配任务后便把公象逐出象群,成为独象,以蹂践人畜发泄情绪)。府、县志记载,葵岗(盘陀岭)下,宋时野象出没为患,有和尚吴祖华带徒弟来此建庵,引来群众聚居,漳州知州赵汝瀸鼓励群众猎象,禁止官吏向猎户索取象牙,象迹渐绝。一说潮州知州黄定经过这里,题赠“无象庵”匾额而象绝,这不符合科学道理,应是象迹绝了以后,黄定题赠“无象庙”匾额。
  宋朝绍兴年间漳州将一些“铺”(驿站)附设于庵,由和尚兼管铺事,因此无象庵也叫无象铺,后来庵、铺分设,铺设于产山,无象庵仍在盘陀岭下,淳珰三年(1243年)改称无象院(址在和坑,故称和坑院)。自明至清,设盘陀铺于盘陀岭下,改产山铺为无象铺,设在盘陀之东,从此该地以“无象铺”为地名,今讹音为“牛上铺”,蓝鼎元在《盘陀宜城记》中所说“盘陀、无象之间”的“无象”指现在讹音为“牛上铺”的地方。
  四、盘陀巡检司、忠勇庙
  盘陀巡检司也写作盘陀岭巡检司,设立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清康熙三年至六年先后裁撤漳浦沿海井尾、青山(在赤湖月屿堡)、古雷、后葛(在杜浔)四个巡检司,独留盘陀一司,至康三十五年(1696年)左右,盘陀巡检司移驻云霄,原来的盘陀巡检司司城坍废(康熙三十九年《漳浦县志》卷二《方域.上》记载:“盘陀司城,在八都,即宋迳心葵岭寨故直也,今废。”近有考古人员发掘考据盘陀岭下旧厝自然村附近的土楼遗迹,从残墙基部挖出明代瓷器残件,故断定该城建筑年代不早于明,城的形式为驻兵小城,以为即盘陀司城,载《漳浦文化志》。
  巡检司是县的派出机构,盘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16名,负责治安工作,对付大股的强盗则无能为力。
  嘉靖年间,盘陀一带受过倭寇多次侵扰,见于县志记载的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倭寇犯盘陀、水港、复移寇长桥。嘉靖三十九年,倭寇驻峰山,纵掠溪南,复移驻无象铺。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追剿倭寇至盘陀汤坑蔡陂岭,取得大胜利。这次是倭寇作孤注一掷的大规模行动。倭寇于嘉靖四十三年占据兴化城、平海卫,被戚继光、俞大猷克复,倭又集合二万人围攻仙游城,戚继光、俞大猷解了仙游之围,追击倭寇南下漳州,翌年二月,俞大猷追击经平和,戚继光追击经漳浦,将倭寇残部迫到广东海丰,合力将其歼灭。当倭寇窜到蔡陂岭的时候,见这里形势险要,企图占为负偶顽抗的据点,设埋伏以待戚家军。戚家军的尖兵中了埋伏,稍作退却,戚继光便指挥主力部队对倭寇进行包围、攻击,斩获倭寇首级数百颗,实际倭寇共死一千多人。戚家军也牺牲八十多人。隆庆元年,巡抚潭伦在盘陀墟南侧建立一座忠勇祠,祀阵亡将士,并立《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于庙中,歌颂戚继光的剿倭功勋。一说祠为戚继光所建,碑为潭伦所立。地方官每年春秋二次备牛羊到庙中致祭阵亡将士。庙已无存,碑上调保存于省历史博物馆。
  五、盘陀岭古迹
  见于旧县志记载的盘陀岭古迹有:
  蒲葵关,是汉代闽越和南越两个诸候国的交界关隘,因为那时盘陀岭有许多蒲葵树,所以叫蒲葵关。及至汉武帝将这两个诸候国统一在中央集权之内,蒲葵关便不存在。
  漳浦驿,有驿楼,是唐朝陈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县时设立的驿馆,负责招待过往官员,传递文书。至宋朝,改设仙云驿于漳浦县城仙云坊(今麦市街驿内巷)。在诏安设临水驿,撤销盘陀岭的漳浦驿。并自漳州至诏安设立十一个“随铺立庵”,由和尚主持的驿路分站,盘陀岭下有无象庵。
  鹿溪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
  ·李林昌·
  漳浦县的主要河流现在全条称鹿溪,从前则是分段命名。上游自平和五寨至漳浦车田(今石榴镇)称西溪,其间有盘龙溪、大水溪(今胜利村之水)、东山溪等支流汇入。石榴坂以下至梅林附近,有九曲山,溪流顺山势蜿蜒,称九曲溪,有南来的绥安溪(盘陀溪)汇入,是中游的开端。稍下又有源自陈井、掷石的岩前溪自北而来,经查厝,至岭门转向西流,至乌潭埔与源自石古的马坑溪汇合,过博济桥(在西门外五里处,宋庆元二年建,长六丈),绕包仔山,汇入九曲溪,交汇处有一块状如浴盆的凹形天然大石,浴盆土名脚桶,故俗称此石为石脚桶,乡谈以“北水西来”为可贵,并因为双溪合流淌过该石,在一般情况下深浅恰到好处,川流不息,故有“一个石脚桶可供十万兵洗浴”之说,传为神仙所造。康熙漳浦知县陈汝咸写作大脚盆。石脚桶以下,溪水经高罗山绕县城西南至城东,为古李澳川,后名南溪,也写作南河。自城东五里以下的鹿溪桥村(宋庆元四年建鹿溪桥,明嘉七年重建,清朝桥圮,而村名鹿溪桥一直沿用)至柘港(在鼓山下)叫鹿溪,曾是舟楫云集的水运枢纽。鹿溪桥以下为下游,英山上下有后港、前溪(秦溪),入海处为旧镇港。
  古李澳川原绕县城西南,至炉尾会合流经城东的北溪,汇入鹿溪。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选择将漳州州治兼漳浦县治从原陈元光屯军处迁移到这北面负山,东西南三面环水的李澳川(李澳川既是溪名又是地名),完全为了这里的地理优势。元朝至正十二年始建县城,三面以溪为护城河(北面挖壕为堑)。
  南溪(古李澳川)边有一个石厝畲,简称石畲,黄道周写作石邪,与始凿于宋嘉定八年的西湖同为游览胜地,是邻近的一对姐妹花(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九《杂志》:“石厝畲,在西郊三里许西宸岭之麓,有亭翼然,前临回溪,修竹环绕,有石几、石屏足供徙倚,飞流界练,风帆上下,诗人骚客游赏其间,石刻诗章久不可辨。”)从黄道周所说“石畲之涨纳于西湖,鹿溪之涨纳于泮水”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明代,海潮能将溪水顶托到城西以上的石厝畲一带,从斗门纳入西湖;并将溪水顶托入始凿于宋大观年间的傅公河,纳入县学里的泮池(今公安局内)。
  明朝万历年间,(以下按现在通称全条溪为鹿溪)鹿溪中游改道从地势较低的得仙坊(今鹿溪桥闸处)直至鹿溪桥村,只有少量余水仍绕城河(据黄道周于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所作《双溪碑记》说“自溪改道以来已二十又四五年”可知改道时间在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左右)。为保证地势较高的城西南一带农田灌溉,崇祯六至七年在梅林村下方(岩前溪汇入鹿溪处之下)建筑双溪坝,将水拦入李澳川故道(即南溪,又称南河)。
  至清初,双溪坝已被洪水冲毁(一说行船人偷挖坏),知县陈汝咸请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归休乡绅黄性震捐银2770两重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动工,翌年五月完竣,并填塞大脚盆,另开一河分流。陈汝咸在《修双溪坝碑记》中说‘双溪石坝虽筑而大脚盆不塞,坝虽筑无益也,大脚盆塞,不别开一河以顺其势而杀其流,虽塞无益也。”因为双溪坝未修筑以前“昔平和、梁山之水至于石坝,而今决于石坝、南靖、严前溪之水注于大脚盆,而今泄于大脚盆,顺流而奔,直出鹿溪,遂使绕城十余里之曲流竟成枯涸”。这是由于,不但双溪坝坍坏,而且溪道也比以前浅了,本来利用为石坝溢水口的大脚盆(石脚桶)已起不到应有蓄水程度的作用。“北水西流”的岩前溪之水一从大脚盆汇入九曲溪,立刻泄入新溪道,而不能流入旧溪道(南溪),所以干脆将这个溢水口填高,而另开一条渠道分水流。大脚盆填塞后,乡人称整个石坝为石脚桶,坝上蓄水丰富,就更传说为“万兵洗浴”处了。
  鹿溪因洪水冲刷而改道,然后以人力拦水分流入故道,自明清以来,鹿溪中游分成两条河道。一派是过得仙桥的主流(新溪道)。得仙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五年(1740年)三度圮而重建,这可以从三道出土石碑(今立在鹿溪桥闸桥头)及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了解到。得仙桥之东(下方)有涂陂一座,因而俗称得仙桥为涂桥。得仙桥之西(上方)有大陂,“大陂”成为陂附近一个村落的村名,鹿溪中游另一派走李澳川故道(南溪),其间有梧桐陂、梦花陂、猪母陂,节节控流。这一派水绕过县城西南,出五凤桥(即南门桥,始建于宋淳珰年间,长30丈,明永乐及宏治年间两次重建),至炉尾汇入鹿溪主流(见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志.上》)。
  鹿溪中游主流溪道上拦水坝除双溪坝外都是土坝。至清朝后期,不但土筑的大陂,涂陂被洪水冲毁,就是石筑的双溪坝也只剩下基座,起不到拦水作用。农民于必要时筑沙陂抗旱,遇雨任溪水冲崩,遇旱再筑。
  民国时期,河道发生新的变化,马坑溪不再经过乌潭埔而直接汇入九曲溪;岩前溪不再经乌潭埔与马坑溪汇合经博济桥绕包仔山入九曲溪,而是经棕口、高罗山、入李澳川故道(南溪)。南溪上的梧桐陂、梦花陂、猪母陂等石坝已坍毁,群众集资建南溪坝于西湖附近,灌溉城西南一带农田。没有出资的农民要按地亩向石坝管理人缴纳“陂仔粟”,早晚季各一次。由于双溪坝已圮,一遇旱灾,南溪便无水可供灌溉。
  1951年1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并发动民工重建双溪坝,投入劳力九千多工日,筑土石方3万立方米,挖渠道引水入南溪,1952年2月竣工,灌溉农田1500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双溪坝又只剩下基座。由于岩前溪(查岭溪)已不再汇入九曲溪(双溪坝之上的溪道)而改道从棕口、高罗山入于南溪,双溪坝原址已非双溪合流处,无第四次在原址建坝的必要。(双溪坝基座尚存)。
  鹿溪水源丰富,有灌田之利,然而一遇狂风暴雨,往往泛滥成灾。1974年12月起至次年2月,全县集中3万多名劳力,整治自梅林以下至英山的弯曲河道11.7公里,裁弯取直,缩短为8.3公里。共挖、填土石方716万立方米,将河床扩宽到130米,两岸堤高6米。这工程减轻了流域的水患。鹿溪桥闸建在原得仙桥与涂陂之间,集通车和拦水两种作用于一身。
  然而,在拦水灌田方面,鹿溪桥闸只能起到从前涂陂的作用,而代替不了从前双溪坝的作用。由于南溪的源头岩前溪被纳入鹿溪,南溪被平整为水田,只留下自西湖南侧以下至港仔口原来绕过南城下的一段利用为养鱼。原来靠南溪灌溉的城西城南一带“田洋”地势较高,即使将鹿溪桥闸的水位提高到足以将灌区的水田淹没,仍然不能灌到城西南一带“田洋”,南门一带水患是大大减轻了,却常受到干旱威胁。留下的一段“盲肠溪”正好在工厂和居民密集区,污染逐渐严重,于人民生活大不利。因此,于1978年在南溪源头之水纳入鹿溪处的“梧桐隙”上方建筑一座石陂,挖渠道引水,使自罗山以下至绥西、绥南、南门一带“田洋”有水灌溉。又于1986年1月至8月,投入资金23.7万元,组织力量,对南溪进行整治,疏浚恢复(前被平整为田又被洪水冲刷的)旧河道和开凿新河道四段共长933米,使流经高罗山下、西庙洋、西湖洋、南门桥(五凤桥)至港仔口,将原港仔口经东城角至东门兜的土渠(历史上的护城河)改砌为石渠,直通东门溪,共挖土石方1.68万立方米。这样,就恢复了南溪“绕城廓”的灌田能力。然而由于当时经费不足,这工程未臻理想,径流量不稳定,南门一带的溪水污染问题未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
  1996年初动工兴建西湖公园,结合整治南溪,才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整治,岩前溪之水将以较大的水势绕过县城西、南、东三面,在东门外与北溪汇合,入于鹿溪。而过得仙桥(今鹿溪桥闸)的一派仍是鹿溪主流,桥闸上下已辟为游乐园。
  ·附文献注释·
  黄道周:双溪碑记
  李林昌注释
  题记:双溪坝是漳浦县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黄道周《双溪碑记》记载建陂拦水入南溪故道缘起,康熙《漳浦县志》十八《艺文》有载。现尚存的康熙县志为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文字有错漏,且无作记时间,也就无从知道双溪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这里根据乾隆刻本《黄漳浦先生全集》所收录者,有黄道周的学生洪思在篇首作小引:“丰城陈候筑是溪,南埽方就绪,以衢州司李擢去;后龙游余侯日新来为漳浦令,始成其事,请予为之碑”。“埽”是用稻草或芒箕加土连成一条挡水线,以利陂堰施工,陈其亦代理知县时才在溪流涌向新溪道的南边筑好“埽”,便因为升任浙江衢州府推官而离去,后浙江龙游人余日新来接任漳浦知县,才完成双溪水利工程。另据黄道周另一学生张福和在文中加注:“陈公名其亦字石夫,江西丰城人,戊辰进士,以司常署漳浦。”陈其亦暂代漳浦知县三个月或五个月,康熙《漳浦县志》没有记载,据洪思所记,是在余日新之前,对照县志《职官志》,余日新的前任是胡一魁,可知陈其亦暂代知县是在胡一魁的任末,胡一魁于崇祯四年接任知县,为什么没有任满三年,而最后由陈其亦代理,县志无载,据传病故于任上,葬在今石榴镇境内。余日新接任的时间是崇祯七年,据此,陈其亦代知县的时间是崇祯六年。据《黄漳浦先生年谱》,黄道周于崇祯五年犯颜直谏被罢官,在历游孔林、孟林、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等名胜,并在余抗讲学后,于崇祯六年回到漳浦北山讲学,有时到漳州讲学,至崇祯十年才到北京复官。综合这些资料可知,黄道周于崇祯六年与陈代知县谈论、筹划双溪水利建设后,即开始动工,而完成这项工程是余日新任内的崇祯七年(1634年),黄道周作《双溪碑记》的时间也是崇祯七年。
  原文(括号内为注释)
  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隧有干城之色,此其人吾与之言经济矣。(蘧舍——即旅馆,原隰——平原和低地;干城——干即盾牌,城是从前最大规模最有效力的防御工事,干城比喻捍卫国土的勇士,这里用来比喻本文所要说,在未发生灾害时就筹划防早抗涝的陈知县。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或地方。全句意思:暂时寄居旅馆,而所想是百年大计;处在平原和低地,地势不利于防卫,而不失英雄本色,我们与这样的人谈论筹划了经世济民的大事)。浦故郡治,山水奥交。(全句意思:我们漳浦在唐朝是漳州州治所在地,山水广阔丛错)。双溪从西北来,至九曲引南涧东上,迤县阳十余里,乃与潮合。(双溪——指西溪和岩前溪,西溪主流源自平和矾山,至县境会合龙岭、象牙、石榴等支流;岩前溪源自县北的丹井、掷石鸟嘴山,经查岭转向西流经乌潭埔,过博济桥,绕包仔山,至梅林附近会合西来之水,蜿蜒于九曲山下,这一段称九曲溪。南涧,指盘陀绥安溪。全句意思:西溪与“北水西流”的岩前溪汇合,连带南来汇合的盘陀绥安溪,出九曲溪,向东北,逶迤于县城西南一带十多里,东下与潮水汇合。)潮上下东自鹿溪,西至石邪。(鹿溪——从前仅指城东五里以下鹿溪桥村附近的一段;石邪——也写作石畲、石厝畲,在城西三里许,与西湖同为风景区,山水相连)。石邪之涨纳于西湖,鹿溪之涨达于泮水,环总衣带在阶除间,众流媵之,故称浦马。(泮水——县学里的水池,外有始凿于宋徽宗大观年间的傅公河,通南溪,南溪通鹿溪;阶除,屋前的台阶;媵,随嫁的婢女,这里用于比喻支流与主流的关系。全句意思:溪水受涨潮顶托到石厝畲,也就通过斗门纳入西湖;涨潮并能将鹿溪水顶托进傅公河,纳入泮池。流水好似衣带绕身,还有几条支流汇入主流,,它们的关系好似陪嫁的婢女追随女主人。将县城比作一座屋宇,流水就在屋前阶下。因为地在水边,所以称“浦”)。明兴二百余年,浦人文最盛,则亦以是水故。(全句意思:自明朝建国二百多年来,漳浦文化、教育、经济空前发达,因为有这一溪流)。仆海外来,于今三十年,见诸溪流日益清浅,桥齿浮龈常四五尺。(仆——“我”的谦称。全句意思:我从海岛迁居县城,至今三十年,见到各溪流一天比一天浅,将桥墩比作牙齿,河床比作牙龈,已经浮龈四五尺了)。每从长老出西湖,访石邪之径,登东印,询传流之渚,率瀸沟浮,湛具名概而已。(全句意思:我多次随前辈经过西湖,查询石厝畲景观,登东门外印石山,观察查询溪道情况,所见流水断断续续,流量很不稳定,鹿溪之涨,石畲之涨,现在只徒具虚名而已)。考其故,则双溪与南涧合处,为小小、水引之南泻,南洼而东淤,脱故道而走新利,由是则勿论文治,即青白合漳,汇流为浦者,何以称焉。(南涧,指南来的梁山之水。全句意思:研究其原因,是由于西来、北来之水,与南来之水都汇合于九曲溪,从小股流水脱故道溢向地势较低的南边并始,导致溪水大部分向南倾泻,南边冲成水掘,而地势较高的东北面,原有河道淤塞,即是说,溪流改道了,不但人文和政治受影响,就是自然景观也改变了,怎么还能说“青白合漳,汇而为浦”呢。)豫章陈公以名进士雅善经济,来署吾邑,甫下车,问百姓利病及境内当除建者,于是,诸先生子弟率以请仆告。(豫章——以古郡名代称江西省;署——代理或暂任;下车——官员到任的代称;先生子弟——前辈和后辈。此句在句首“豫章陈公”四字之下有黄道周另一学生张福和的注文:“张福和曰:陈公名其亦字石夫,江西丰城人,戊辰进士,以司常署漳浦。”全句意思:江西名进士陈公其亦,善于经世济民事业,奉令来暂代我们漳浦知县,一到任,就调查群众处境的好坏和境内应兴应革事宜,包括老前辈和后辈的地方人士们都推我去与陈公讨论建坝引水入南溪故道的事)。诸先生曰:“已矣,夫史起之引漳水,李冰之筑江堋,咸以灌田利民而已,今溪水以全势注南洋,则南洋日膄臾,以其馀沥绕城渠,城渠亦不汛,是何害乎?”(夫,句首语助,无义;史起——姓史名起,战国魏襄王时的邺县令;李冰——战国奏昭王时的蜀郡太守,“史起之引漳水”、“李冰之筑江堋”及以下说到的“倪宽凿六铺渠”和与六铺渠衔接的主渠“郑国渠”、“召信臣为南阳筑钳卢陂”等古代著名水利建设,都记载于《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及《前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战国时代魏文候任西门豹为邺县令,有兴利除害的政绩,但水利建设不是他办的,至魏文候的孙子魏襄王任史起为邺县令,凿渠引邺城旁的漳水灌溉阳地。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兴办许多水利工程,以江堋为最著名,江堋即都江堰,在四川岷江中游。全句意思:老前辈们说“算了吧,史起引漳水,李冰筑都江堰,都为灌田利民而已,现在本县这主要溪流全势奔向南边低地,南边田地更加肥沃,还有少量馀水绕城下河渠,城下河渠不至泛滥,这有什么不好呢?”)。陈公曰:“不然,史起之引漳水,以漳水即在邺旁;今溪水南下,不复绕郭,则是使旁邺者来靳于旁浦也。李冰之筑江堋,使双溪通成都,中以达舟航;今双溪不得道南桥,南桥之下褰裳可涉,则是使褰裳傲舟楫也。且是南渐洼,水争趣之,积久必成沮洳,使东上就故道,并力城渠,于势深壮,居人又甚利。”(靳——古代车上夹辕两马当胸的皮革,引为车马的代称;南桥——指南门外的五凤桥,始建于南宋淳珰年间,明朝两次重建;寨——撩起,裳——下衣,即裙或裤,赛裳——撩起裙裤。全句意思:陈知县说“情况不同,史起所引的漳水就在邺城旁,城下水源丰富,本县却是溪水南下,不再绕过县城,城下的河渠现在可以走马行车;李冰筑江都堰,使双溪通成都,可以通航船,而本县的双溪之水不再通过县城南门外的五凤桥,本来河很深,现在人们撩起裙裤可以在河中行走,行船却不便了,而在五凤桥以南的平地被冲成水堀,流水争相涌往,积久必成一片沼泽,若设法使南流之水东上走故道,可使城下河渠的水势盛大,源源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仆曰:“然倪宽为左内史,凿六辅渠;召信臣于穰县筑钳卢陂,其水皆在城南五六十里,皆职灌田,无损于县治,何也?”(倪宽——汉武帝元鼎六年任左内史,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条小水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灌不到的高地。郑国渠——战国时代韩王安为缓和秦国的军事威胁,派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说服秦王政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300多里渠道,自今陕西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汇合浊水,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河,受益农田4万馀顷,使这一带成为富饶之区,人们为纪念郑国的功勋,称此渠为郑国渠。召信臣——姓召名信臣,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郡利用水泉,开通沟渎,筑堤闸数十处,以钳卢陂为最著名,灌田3万多顷。穰县——今河南邓县,汉代为南阳郡治所在地。全句意思:我《黄道周》说“然而,倪宽任左内史时开凿六条辅渠灌溉郑国渠所灌不到的高地;召信臣在穰县筑钳卢陂,那些水渠都在城南五六里外,既起灌溉南部农田的作用,于县城一带也无不利影响,这又作何解释?”)陈公曰:“不然,西北都居皆高原,故远贵其通泽,东南都为水地,近貴其流恶,今使通泽者苦潦,流恶者苦早,则异日之劳费有十于今日者矣。且郑国、南阳之水亦不幸在五十里之外,岂绝其衣带与之走险哉?”(全句意思:陈知县说“情况不同,本县县城西北面地势高,所以需要引水灌溉,东南面是水地,以流水不要太盛为好,现在却是南面水地苦受涝害,西北面苦受干旱威胁,若任其自然发展,将来治理费用要超过现在十倍,何况您所说的郑国渠和南阳郡的水渠,偏巧都在距城五六里外,却并不是使原来近水的地方缺水而将水引向不能有效灌溉的地区。”)仆曰:“然微公今日无所闻是言也,然仆犹难焉,倪宽为左内史,召信臣为南阳,皆四五年乃迁去,犹有所谓白公、杜诗者踵就其事,今公署此邑不过三五月,以三五月定千载之计,又以三五月荷二十载之役,异旌且下,吾侪嗷嗷指甘露为时雨,疏矣。(白公——汉朝太始年间为赵大夫,凿渠二百里,引泾水注渭河,灌田4500顷;杜诗——汉朝建武七年任南阳太守,修治坡地,广辟田土。全句意思:我(黄道周)说“陈公说得对,我今天第一次听到这样有独到见解的话,但我感到,建坝工程很大,倪宽任左内史和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任期都四五年,而陈公您不过奉令来暂代知县三五个月,用三五个月的时间来兴办二十年才能完善的事业,而且这是久长的大计,调令一到,陈公就要升任新职,我们县人恐怕很难盼来一位能完成这艰巨任务的好官。)陈公曰:“是何忧乎?天下固多才,白公之去倪宽,杜诗之去召信臣,近者十六载,远者四五十年,犹之日暮也,今天下贤者在京辅无以自见,率乐为郡县相要害导利益,与士人夫讲论留注,惠鲜无穷,白公、杜诗亦何虑远乎?”(去——时间距离;日暮——早晚之间,比喻时间短。全句意思:陈知县说“这有什么值得忧虑?天下人才多的是,现在比从前更多,从前白公、倪宽的开凿水渠,杜诗广辟田土与召信臣兴修水利,时间距离,短的十六年,长的四五十年,现在有不少贤才在京师不能有所作为,都乐意到地方上来发挥才能,还怕像白公、杜诗那样的能人不会很快到县里来吗?”)于是,诸先生拜手颂言曰:“噫,陈公之虑周矣,夫自溪徙以来垂二十年更四五载,乐以吾侪嗫嚅不敢建白者,谓是数事耳,今乃知其不然。如使水有走易之乐,城无环渚之利,就下者忧沼,流恶者苦澡,即使西门豹、翟子威起为治,吾侪又何赖焉?如子所云,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隰有干城之色,其在斯人乎,其在斯人乎!”(子,对别人的尊称;西门豹一姓西门名豹,战国时代被魏文候任为邺县令,兴利除害,曾破除“河神娶妇”迷信,免去一年投一名处女入漳水溺死的陋俗;翟子威一姓翟名方进字子威,汉成帝时任朔方刺史,治理有方,后任丞相,封高陵候。全句意思:老前辈们听了我(黄道周)转述陈知县的话,都表示赞成,合手称颂,说陈公的考虑很周到。自溪流改道以来已二十四五年,我们之所以不敢建议以人工补救,正是怕一任知县不能完成,没有人继续操办,听了这一席话,才明白事情不会这样。若是任溪水继续涌向新溪道,再无环城之利,而低洼的南面有涝害,即使如西门豹、翟子威这样的贤官来治县,我们县人又有什么赖以维持生活和发展经济的条件呢?如您(黄道周)说的‘处蘧舍有百年之思,相原隰有干城之色’,陈知县正是这样的人啊!)于是,命仆复记其事,为之铭曰:为鸿语鹄,双溪当复,为鹄语鸿,双溪当东,西湖生波,傅公通河,梁峦含晖,其乐则那,陈候规之,惠我人多。(鸿即大雁,鹄即天鹅,都飞得很高,常用以比喻志气远大;乐——爱好;那——美好;侯——对府、县长官的尊称。铭文意思:有远大的志气就能完成远大的事业,双溪合流之水恢复东上就故道,溪水随潮汐起落进出于西湖和傅公河,傅公河通泮池,池水澄清,有“梁山倒影”的景观,这为人们所爱好的美好环境,是陈知县规划的实现,无数人得到实惠。)
  乌石古道胜迹
  林祥瑞
  在未开辟汽车路以前,漳浦县城往东区的大路是:出东门,经黄仓街、新亭、塘脚营、大埔、北叶,过倒亭隙,贯穿乌石乡全境,通过浯江桥,往小境、山边,直到赤湖、佛昙等地。这条大路没有经过荒山野岭,都是在平野田舍间穿行,即使是两山夹峙的倒亭隙,也是人烟密集的地方,所以这条大路自古畅通,少有强徒剪径拦劫情事,沿途村落的住民比较可以安居乐业,经济情况较好,文化较发达,文物古迹较多,尤其在浯江(乌石)境内,文物古迹极丰富。
  这里将乌石古道沿途的胜迹概述于下。
  一、海云山之麓:出县城往东望,巍峨的海云山挺拔屹立,是漳浦县城东方的屏障。到距城5公里处的大埔村,已开始步入荔乡。距大埔不远,便是海云山西麓的石厝村。“石厝”并非因有“石屋”得名,而是该村原为石姓人聚居地,后来石姓式微,为林探花(士章)大兄林维祯后裔所衍居。是乌石宗林氏长房的长房,俗称“大房大”。
  过了石厝是北叶村,在古道左边,紧靠海云山,古道右边飞凤山下为南叶村,村民原都姓叶,是清初“迁界”时从佛昙白石迁移到这里定居的叶姓之后代,原有东、西、南、北四叶(东叶岩埭、西叶即今南北叶,南叶芹山,北叶彭林),现在岩埭,芹山为林姓聚居地,南叶、北叶也已是林、叶混居。
  过了北叶,迎面望见“倒亭隙”,古代曾在此建亭供行人休息,后来亭倒了,便得了一个“倒亭”的地名,由于地处海云山与飞凤山中间的低谷,漳浦中部中原四山环抱,独有这一“隙”,称为“倒亭隙”。这里有一座“惠民桥”,领导建桥者为明崇祯年间漳浦知县余日新。桥的上方,筑一石陂,截坑水灌田,是乌石六房林乔岳于清康熙年间所建。陂有闸门,有跌水(缓冲池),有小石渠,规模虽不大,在当时还属于少有的水利工程。
  过了惠民桥,步上荔枝园,路左边有两座并列的坟墓,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倒亭与日军战斗牺牲的华安军战士,一是排长陈日辉,一是列兵蔡水湖。
  往前不远,有一个土地公庙。这是路亭倒了以后乡人所建小庙,以代路亭,因此这土地公庙又名“复兴亭”,有对联云:“复奋驱驰,到此稍息;兴起不怠,继续前程”。
  出复兴亭往东走,迎面屹立的是雄伟壮观的“云岳钟秀”坊表。坊表顶部于清同治十二年被飓风摧毁。据《漳浦县志》光绪《再续志》戴:“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飓风大作,飞瓦拔木,东、北二路华表、墓道多被摧折。”但此坊表基础坚固,四支大石柱岿然不动,上面横梁镌刻“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冬十月吉日立。”石匾掉在地上,一面刻“云岳钟秀”,一面刻“科第世家”(现已收藏于乌石大厅)。坊表四周荔枝树浓荫蔽日,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品赏荔枝,谈论乌石古代人文鼎盛景况,饶有兴味。在乌石遥望此处落日景观,即胜景“倒亭夕照”。
  离坊表百米处,道左翌立一石碑,记述明崇祯知县余日新建造深水坑、惠民二桥事迹。石碑后面的荔枝园中,有一个古代的兵营。倒亭隙北有海云山,南有飞凤山,两山夹峙,形成隙口,既是交通孔道,又是军事要地。兵营早已撤守,后来居民进住,称为兵营顶村。又几经沧桑,兵营顶的民众又迁居别处,或出外谋生,现在尚留“兵营顶”地名。
  过了深水坑,又有一道坑沟,古石桥保持完整无损,有人说,此坑也叫深水坑。石桥西端翌立一道清广西兵备道林虎榜的神道碑。(林虎榜归休后居住县城“三世明经”府第,死后神道碑立在乌石故乡)。桥头又翌立一座“节孝”坊表,清乾隆年间为林日衍未婚妻许氏立。据说,林日衍是苑上林守让的儿子,与龙溪(南浦)许酆(即许湛官)之孙许忭一起到漳州参加府考,回家时同到许家,被留宿一夜,日衍与许忭之妹一见钟情,归家后立即托人向许家提亲,许家应允,即订亲行聘,但不久林日衍患急病身亡,许氏不改嫁,到林家守寡,抚育养子成人。她的侄儿,举人林维乔疏请表彰,朝廷准其在乌石立坊表,褒其节孝。大学士蔡新、御史蔡善述各为其题联,蔡新题联为“玉洁冰清,四代老姑仍处女;天长地久,九泉白发未亡人。”
  此处桥下坑水从海云岩佛寺前流下来,坑在近山处,有两石分立于坑两旁,形状一如狮,一如象,俗称“狮象把水口”,这是从前沿坑爬上海云岩佛寺的第一关。海云岩寺就在海云山半山腰,俗称半山岩,胜景“海云夜月”便在这里。这佛寺在五代时已有,闽王妃子曾在此学仙修道。据传,到了明代,寺中出野僧,站在岩前白扇一招,过路女子就迷迷糊糊走上山,到寺上拜佛,一踏上拜石,触动机关,拜石能自动翻转,使女人陷入地下密室,受野僧糟塌。用白扇招引女人之说不可信,而暗设机关密室坑害来拜佛的妇女则有之,后来官军来剿,将佛寺夷为平地,现在其遗址上尚可看到地下密室、活动拜石遗迹。这种故事在旧小说中常有,而现在还能找到遗迹的,怕只有这里了。胜景“灵龟观海”就在寺后峰顶,在半山望石龟,十分逼真,“龟壳”上的菱形形案看得一清二楚,石龟也好像延颈回首,向人们点头打招呼。
  再走不远,路右边就是大厢村,路边荒地上有一块正六面形的石雕,四个侧面都雕佛象,俗称四面佛。这原是佛寺经幢塔身的一段构件,其所以废置在这里,是自海云岩出野僧,为官兵剿灭,寺庙被毁后,民众将一些遗存佛象,包括这原属塔身一段的“四面佛”移到大厢村南边的岩下丘厝村房,建一间佛庵奉祀,称为“岩下宫”,,到清末民初这“宫”才倒圮,至今附近老人尚能记述当年“做醮”盛况。“宫”旁有举人林维乔的宅第,称“顶大厝”,其东南方,溪的南岸有海云楼,是林维乔的祖父林守让所建。顶大厝和海云楼俱已坍毁。林维乔之父林桂芳在海云岩旧址旁的别墅“海云别业”也只存遗迹,仅存几个刻字的石匾而已。
  再行几步,就过一座小石桥,桥下流水源头在莲花峰南侧,那里有一个石洞,从前,洞内停息着成千上万的蝙蝠,方言称蝙蝠为密婆,称此洞为密婆洞。夏夜蝙蝠飞出,铺天盖地,都到荔枝园中吃荔枝果,为害甚大。现蝙蝠已不多见,而洞名尚存。
  前面是山兜村,村在路南。从这里北望莲花峰,孤拔挺秀,便是“莲花叶艳”胜景。
  过了山兜村,路转向东北,岩山在古道左侧,山下有一座小小的三王公庙,虽已无人奉祀,而“三王公”却成为此处地名。三王公原是隋朝时潮州一带奉祀的三山神,后被封为大王、二王、三王,所以称为三王公,漳浦古代曾隶属潮州,深受其文化影响,因此村社也多奉祀三王公。“开漳圣王”陈元光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三首,足见三王公历史之悠久。
  过山兜村,路转向东北,步上荔园,便到十字路口,地名西坂店。这里有一条沟通旧镇与长桥的大路,与这县东大路交叉,从前有西坂人来此开店,供应茶水点心,故称西坂店,曾经很热闹,以至成为地名。西坂店的东南方,隔着一条小溪,是一个小村庄,名西坂,从前却是一大聚落,住着地方豪强蔡孟贞。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沙县邓茂七起义,派其重要将领杨福荣南下。“漳民张福荣、曾钦童、陈皓、蔡孟贞等应之,遂陷漳浦、南靖、长泰诸县。保定伯梁瑶、都督范雄擒杀漳民应贼者。”事载《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这个蔡孟贞是漳浦一个富家,投机响应起义军,最后遭受官军擒杀。据传说,受连累被杀者不少,其尸体就在西坂社后挖一大穴掩埋,称“骷髅堀”,后人怕厉鬼作祟,不敢开发利用,以至荆棘丛生,遗迹至今尚存,当地人称为“刺帕仔人客”,意为荆棘中的无主鬼魂,时常有人祭拜。但西坂人并没有被杀绝,仍有后裔传行下来,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西坂人蔡明复中式进士,官至南京户都主事。其子蔡笃敬迁居莆田濑溪,衍族成村,以故里西坂为村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后裔蔡震仲请漳浦人蔡新为其撰《莆田白沙西坂蔡氏族谱序》,文载蔡新《辑斋文集》。
  过了西坂店,走上东墘大桥,桥下流水从海云山大坑流出,是乌石小溪的另一水源。上游有顶陂,下陂两座古老的小型水利工程,也是林乔岳所建。再往上溯是水磨坑,从前有几座水磨,利用水力推动木轮带动石滚碾麦(或米)成粉,早已坍塌,而遗址历历可辨。水磨上方是大坑,丰水期出现瀑布,为“岩坑悬瀑”胜景。
  大坑上方有上下两坎水田,各有水田数丘,又有旱地种植茶树。有泉称铜井,因而田地称铜井田。在上下铜井田之间的大尖锋,有座古墓,碑文“滨阳吴先生之墓”,据查,象牙崎溪人吴宗熹字伯昆号滨阳,万历七年19岁中举,翌年联捷登进士第,官工部主事,曾主考广西乡试,万历二十年卒于家,当时崎溪属南靖县,吴宗熹为何葬在海云山大尖峰,令人费解。
  大尖峰下是莲花峰,莲花峰之下有一座赤土山,名“赤脚落”,是由于陡坡在40度以上,下山必须脱鞋才不会被“马齿砂”滑倒而得名。乌石岩山遍山黑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土壤几乎全部流失,独这座金字塔形的山峰除下面有块大石外,全是赤土,历经千万年而不流失,蔚为奇观。山下有一古墓,因山的形象而名“石狮披铁甲”。墓的前方300米处便是西坂店。
  过东墘大桥是顶厝村,村中有“云间读书处”,石匾额尚存。清初著名诗人赵潜在此读书,晚年寄寓松江之野,著有《冷鸥堂集》。松江旧名华亭,别称云间,所以人称赵潜为赵云间,著名书法家叶瑞钟为其题额“云间读书处”。
  二、芙蓉山之麓:古道从东墘顶厝村后绕过,转东绕过荔枝林,过田垅,便是芙蓉山南的落龙埔,一抹平川,有路往南,便是明清时代乌石武生童学习骑射的跑马道。跑马道尽处是一大片大松树林,松林东边是“御屏紫帽石”,如屏如乌纱帽,胜景“御屏松涛”即在此处。其东为海云家庙,俗称乌石大厅。松林南边是后埔村,有兰亭书院、杨厝厅、铜钟井等古迹。
  芙蓉山是乌石的公墓地,现南边已辟为果园,种植荔枝近千株。山后有后垅、大油甘、石牛尾等村庄,著名的贞义妈墓、丹峰墓和清晏楼都在那边。石牛尾有清末兄弟二秀才建的住宅,两座四合院,各建后楼,连接两边“护厝”,是那时一种富裕之家的标准住宅,俗称“楼仔抱大厝”,俗谚“有石牛尾富,也无石牛尾厝”指的便是这两座并列的民居。
  从落龙埔到紫薇山西麓的鹊石山,道路几乎是笔直的。中间经过一片水田,田间有一口大潭,潭边有一用几片石筑成的小小土地公庙。据传,郑成功曾率军经过此地,在小庙休息,饮马于潭,所以人们称此潭为“国姓潭”。
  三、紫薇山之麓:沿古道走向紫薇山西麓,迎面见到一个小石亭,亭内立着林策(丹峰)墓道碑,所以俗称此处为石亭仔山。墓道碑上刻着“赐同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江西按察司佥事,前大理寺右寺正丹峰林公墓道。”碑亭建于明嘉靖年间,经四五百年风雨,仍岿然屹立。沿紫薇山南麓向东行,便是石亭后边的鹊石峰,峰下有“客鸟过枝”墓,是乌石五世祖松轩之墓,其子“贞义公”亮庵附葬。林丹峰为松轩六世孙,亮庵的玄孙,子孙科甲连绵。
  向前走不远,地名顶围,是举人林成纲故居,原为成钢祖父的书舍,即后来黄琮在紫薇山读书时居住的紫薇馆,后人称为紫薇书院,已无存。
  过了紫薇馆,有一座单拱的三板小石桥,石板已被走成凹形。石桥东端左边有山路通往紫薇洞佛寺及王公庙、文昌宫等处。王公庙祀“广惠尊王”谢安,谢安是东晋名相,指挥抗击前秦符坚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使东晋转危为安,故受尊敬,后世皇帝尊封为王。文昌宫所祀“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从前是学生崇祀的偶像。紫薇山在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综合共存,胜景“紫薇晓钟”便在这里。现增建天后宫,计划辟为“紫薇公园”。
  沿大路继续东行,至紫薇山东端,路转向东南,约半里许,便到浯江桥,这里原以桥头为墟,得了一个“桥仔头墟”地名,以至成为村庄名,后来此地不设墟,而地名沿用。浯江桥为乡人郭宽于北宋元珰二年(1087年)所建,是有文字记载的县境最早古桥,原为十五拱石板桥,每拱长一丈以上(旧县志记载全桥长九丈)。后来东段被水冲毁六拱,剩下九拱,后人用木料补架四拱,其馀用石头和泥沙填筑。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石板桥之上用松木架设简易公路桥以通汽车,抗战时折毁。现为石拱公路桥。从前溪道甚深,海船可直驶至桥前,小船可上达赤土、长桥一带,桥头墟边曾经舟楫云集,盛极一时,后溪壅塞,已不通舟。
  站在桥上向东看,有一个小小庙宇,祀“山西夫子”关羽,关羽的“忠义”精神为历代帝王所利用,至封为“帝”,民间称为关帝君。在一般的关庙里,关平、周仓和牵马军士只是配祀,此庙不同,关羽、关平、周仓塑像甚小,而那牵马军士比一般人还高,民间称为“将军爷”,他“牵”的一头“赤兔马”也有真马那么大,面对紫薇峰,群众迷信那“将军爷”和“赤兔马”得了灵气,会跑出去偷吃园中的番薯,将马前脚打断一支,惹得“将军爷”大显威灵,群众称他“马王公”,多来朝拜,正殿的“帝君”反受冷落,不再称此庙为关帝庙,而称为“马王公庙”。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况,为此处关帝庙所独有。
  过了语江桥,即跨出乌石地区,荔枝树逐渐减少,这主要由于土壤、季风、降雨量条件不同,也同耕种习惯有关。
  浯江桥之东就是古东窑寨,今称寨内村,现墟场就设在这里,是附近一带最大的农贸市场。路之西北有慎修楼。路之东南为上蔡村和下蔡村,是明代兄弟进士蔡升、蔡杲和举人蔡朋故里。
  沿大路继续往东,约二里处,地名小境,南边有锦江楼。小境有一条小溪,清廷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令“迁界”,溪之东为“界外”。霞陵城建在锦江楼东一里处(当时尚无锦江楼),是介于界外和界内之间的一个军事城堡。清统一台湾后撤走驻军,成为一座空城,后为乌石林姓所居。
  出了小境,到丹山(灶山)之麓的产树埔,今称示埔村,村旁丹山谷口建有著名的詹厝坡,传为明御史詹惠所建。
  沿丹山之麓往东,已少见荔枝树,意味着离乌石已渐远。
  漳浦县署前的“戒石”
  ·柯庆德·
  我家在旧县衙门口(今文化馆宿舍斜对面)。从前,县衙门前有一座“仪门”,是进入县衙的第一道大门,一般人不敢乱闯。在我儿童时代(民国十几年,公元20世纪20年代)已经没有仪门,只用一道正中留着通道的矮墙围住县衙(那时叫做县政府)大门前面的一片石埕,卫兵站岗站在大门口,一般人还是可以经过矮墙内的大石埕的,因为那是从西街林厝巷经过“公界内”再经县政府前面,从“死人巷”通北街的捷径。我们一群小孩常在县政府门口游玩,看到县政府门口西边竖立一道碑石。大人告诫我们:在清代,这仪门内的石埕是不准一般人进来的,现在可以来玩,但千万不可动那块碑石,因为碑石下面的石板盖住一口古井,古井里有一条自古活到现在的“枯歹鱼”(月鳢),已经“成精”,它要升天,顿时天黑地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地就要下沉,县人都要葬身海底,是一位贤明的县太爷用石板盖住古井,然后用这块碑石镇压在石板上,“枯歹精”才不会升天,要是碑石倒了,“枯歹精”就公升天,全县都要遭受灭顶的灾难。我们小孩对那碑石和碑石底下的妖物都感到十分神秘。
  民国23年(1934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漳浦成立,专员朱熙兼漳浦县长,专署与县政府合署办公。翌年,县政府门前墙外一片空地布置一新,东边筑钟楼(钢筋水泥结构),从已经无佛无和尚的兴教寺搬来唐朝大铜钟,挂在钟楼上。西边筑凉亭,周围栽花种草。清晨鸣钟为号,朱专员带领一群公务员在凉亭前练太极拳。从别处寺庙搬来两只大石狮,摆在县政府大门口两边。那神秘的碑石仍立原地,但它的威严已被它前面的石狮取代。那时我已二十多岁,当了乡村“简易小学”校长,有时到县政府接洽事务,才看清楚那碑石是固定在那里,基部埋入地下,而不是压在石板上,底下并无一口古井,所谓“镇压枯歹精”的传说纯属子虚乌有。我看清那碑石上的镌字,一边镌刻一行横书“民之父母”,一边镌直书四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知道那是告诫官吏的铭语,立在官署大门右边,使官吏们每天上班,一进仪门便能望见,铭记心中。那是非常庄严的戒命,民众对它寄以“保护”的期望,传说为“镇压妖精”可以说是一种“寓言”。
  后来我眼界渐阔,见识渐多,知道那叫“戒石”,那四句铭语叫“戒石铭”,并非本县所独有,但外地所存已经无多,我只在泉州府衙见过一道,比漳浦的大得多,也许是府县级差之故。
  解放后,县政府改坐北朝南为坐南朝北,原大门处改建为房屋,那戒石被遗弃,后来被历史博物馆发掘出来,作为馆藏文物供人参观,才又引起人们对它的议论,但它的历史众说纷纭,大都属于附会。
  根据全国性的历史资料,戒石碑始创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6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各地官府翌立一定模式的戒石碑。但宋太祖的政令没有贯彻到漳浦(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陈洪进向宋太宗赵光义献纳他割据的泉二州,漳浦才正式属宋朝管辖)。戒石碑之设始于宋而盛于明,全国各地戒石碑并非都在同时翌立。有宋一代,漳浦可能未翌戒石碑,因为县志记载的宋朝县署前文物只有南宋定年间(1208~1224年)赵师缙任知县时建的宣诏亭(在左)和颁亭(在右)。明朝第一任漳浦知县张理则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县署的同时,在县署仪门内建有“戒石亭”。戒石牌是立在戒石亭里而的,当是亭与碑同时建立。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具体时间无记载),县署为“寇乱”所毁,戒石亭当是于同时被毁,以后没有重建,而戒石碑一直保留下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