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11
颗粒名称: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2
页码:
13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自然灾害,其中包括了50~80年代漳浦风、水、旱灾。
关键词:
漳浦县
自然灾害
内容
50~80年代漳浦风、水、旱灾
·陈章兴·
我从1955年12月至1994年12月在本县水利部门工作,1984年3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浦政电字(84)第80号文批准)后,任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经办每年防汛抗旱日常工作,较全面地了解各个时期风、水、旱灾情。这里仅将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记述自50~80年代所受风、水、旱三灾概况。
一、台风暴雨:
漳浦县位于东南沿海,历年常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热带气旋发展到风速每小时34~63海里、风力8~11级时,便为热带风暴,我国称为台风,风力12级及12级以上称为强台风。台风常带来暴雨(据国家气象局规定: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为暴雨,等于或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在200毫米以上的为特大暴雨),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则引发江河洪水和潮害,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水利工程毁坏、公路电讯中断、庄稼受淹被冲,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
本县自50~80年代历次受台风暴雨袭击影响所造成的较大洪涝灾害:
1952年6月14~15日,台风暴雨,降雨量149毫米,受淹农田面积5.3万亩。同月25日又暴雨,降雨量164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5万亩。
1953年5月12~13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24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6万亩。
1955年8月28~31日,台风暴雨,洪水泛滥,受淹农田面积11万亩。
1956年9月18~20日,台风暴雨,降雨量239毫米,受淹农田面积3.8万亩。
1957年5月23~26日和28~29日两次台风,连降暴雨,降雨量257毫米,毁坏各类水利工程246处,倒屋92间,农作物被冲压3.3万亩。同年7月2~5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06.5毫米,早稻已收割,灾情较轻。
1958年7月16~20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49米,受淹农田面积4.66万亩。
1959年8月19~23日,第3号台风(登陆厦门)、暴雨正面袭击本县,降雨量城关84.4米、湖西133.6毫米。倒屋571间,死43人、重伤6人,受淹农田面积2.75万亩,海堤塌坡决口470处长22.6公里,渔船破损241只。同年9月10~12日,一次降雨量390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万多亩。
1960年6月9日,第1号台风(登陆香港)带来暴雨袭击本县,降雨量255米(最大日雨量117.4毫米),石榴降雨量504毫毫米(最多),洪水泛滥,受淹农田面积33.8万亩,倒屋1263间,死5人、重伤12人,渔船损失344只,水利工程被冲毁451处,江、海堤决口483处,总长24公里(其中海堤长13.7公里),史称“6.9”灾害。
同年8月8日,第8号台风正面袭击本县,9日暴雨,降雨量247毫米,受淹农田面积5.1万亩,冲毁海堤71处、江堤158处共长7.2公里。
1961年5月19日,第3号台风于13~14时在香港登陆后,转东北方向影响本县,21日暴雨,降雨量城关107.9米,佛昙、赤湖300多毫米,石榴多达400毫米,县城南门水位超过警戒线1.5米,灾情比“6.9”灾害更严重。受淹农作物面积16.5万亩(其中受淹6昼夜水稻面积3.2万亩),海堤塌坡决口704处长6.8公里,山围塘损坏12座、渠道崩塌52处长500米、其他水利工程损坏338处,小船受损13只,损失海带115吨、蚶苗2000万多粒。
同年9月10~12日连续两次台风(其中第22号台风在厦门登陆,本县风力11级以上),带来暴雨,降雨量分别为97.9米和121.4毫米,南溪官浔水位超过警戒线4米以上。历来未曾有过洪水的旧镇下蔡自然村,水淹公路33厘米以上。全县受淹村庄66个,受灾人口1.2万人;房屋倒272间、损坏793间;受淹农作物面积19.9万亩;山塘冲坏5座、渠道决口4处长546米、江堤决口746处长7.7公里,同时受农历八月天文大潮影响,海堤决口55处长627米。
1963年6月16~17日降雨量273米(南浦多达529毫米),受淹自然村71个,死3人、伤21人,淹没农田面积9.2万亩,江堤塌坡决口2257处长10.4公里。
同年7月1日,第4号台风(在广东澄海登陆)、暴雨袭击本县,降雨量346.4毫米(日雨量266.7毫米)。同月27日,台风暴雨,降雨量城关389.9毫米(日雨量278.3毫米),县城东溪在10分钟内水位涨高1米多,涌入东街,街道上水有1米多深,为从来所未见。全县被损坏山围塘80座、桥梁15座、公路16处长2.5公里,江、海堤决口5311处总长2603米(其中海堤长1261米),受淹农田面积12.9万亩(其中受冲压面积2.1万亩)。
1965年7月26~27日,第10号台风(26日21时在泉州登陆)、暴雨袭击本县,26日14时至28日11时,降雨量389.9毫米(27日降雨量278.3毫米),梁山水库24小时暴雨量494.9毫米。降雨量较多的有:盘陀515.3毫米(27日15时至16时暴雨量102.5毫米)、沙西477.8毫米、城关421.7毫米(27日16时至17时暴雨量102.5毫米),县城南门桥27日24时水位超过警戒线1.33米。造成“7.27”灾害,受淹农田面积12.9万亩;水利工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山围塘194座、石陂148座、水闸123座和渠道塌坡决口长20.3公里;倒屋960间,死3人、重伤28人。
1969年4月12日台风,19时至13日凌晨3时连降暴雨,降雨量城关、石榴、长桥在347~392毫米之间,鹿溪水位超过警戒线3米多。受淹农田面积4.69万亩,被泥沙冲压农作物面积13.94万亩,冲坏山围塘23座,倒民房59间、仓库3座、冲毁公路43处长1.69公里,长桥公路上水漫树梢。雷击死1人。
1972年8月19日,第9号台风带来暴雨,降雨量城关397.2毫米。南溪水位超过1960年“6.9”灾害。全县倒屋1257间,伤8人;农作物受淹面积20.4万亩;江堤塌坡决口900多处、冲坏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处和公路46处。
1973年7月3~4日,第4号台风(3日14时在厦门登陆)正面袭击本县,5日暴雨,申内水库4小时降雨量279毫米,其他各地降雨量在90~130毫米之间。全县倒屋1202间,损坏房屋3520间、仓库158间,沉船98只,折断电杆356根,冲毁桥梁17座、山塘19座、海堤塌坡192处长4.5公里、江堤决口507处长570米,受淹早稻面积8.2万亩。重灾区石榴、城关、南浦等地,死7人、伤15人。
1975年9月23日,第11号台风在东山县登陆,本县最大风速33米/秒,城关降雨量143.2毫米。
1979年6月11月零时30分~12日凌晨3时,降雨量200多毫米。赤岭东坑果林场考池小(二)型水库(坝高9.8米,库容19.2万立方米),坝中溢流堰右侧与土坝接头的挡土翼墙倒塌,大坝顶决口长28米(中部长20米、底部长8米)、深11米(河床被刷深2米多),受淹农田面积270亩(其中冲压农田面积54亩、柑桔312株)和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台26千瓦)1座。
1980年第4号台风提前在5月份影响本县(正常年台风季节在?~9月份),风力10级以上,3天降雨量200毫米以上,发生“5.24”洪水灾害。7月中旬又受到第6号台风影响,梁山水库降雨量325米。9月19日3时,第15号台风在古雷半岛登陆,中心风力12级以上,正逢农历八月天文大潮,旧镇桥闸19日5时15分潮水位(黄零)5.6米(超过闸顶高程0.3米),比正常潮水位高1.4米,海水倒灌淹田面积0.2万亩。这次台风是1969年以来在福建省登陆台风风力最强的一次,破坏性较大,海堤塌坡决口长25.9公里(其中沙西长9.8公里、霞美长4.3公里、旧镇长7公里),占当时全县海堤总长的13.4%。
1981年第16号台风于9月22日(凌晨在广东陆丰登陆)影响本县,零时至6时风力9~10级,1时至2时风力11级以上。21日下午出现台风雨,降雨量集中在22日零时至8时,城关降雨量228毫米(1960年“6·9”洪水一次3天降雨量225毫米);水库区降雨量:梁山水库457毫米(至24日降雨量518米)、后并水库313毫米、祖妈林水库263毫米(溢洪水深1.49米)、眉力水库256米。南浦降雨量283米(其中21日6时206米)。官浔康庄新厝自然村,水位超过1960年“6.9”洪峰水位0.18米;县城南门水位超过1960年“6.9”洪峰水位0.25米。这次洪水,降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快、影响范围广、受淹时间长、破坏性较大。全县受淹村庄95个、6733户、人口34412人,民房倒塌2614间、损坏1088间,倒塌校舍57间、仓库172间,因灾死亡7人、伤554人。
1983年上半年,阴雨多、气温低、暴雨频繁,出现历史罕见的“三个一百天”:即低温阴雨一百天、暴雨洪涝一百天(发生“4.9”、“5.12”和“6.19”三次洪水)和夏、秋于早一百天。如“4.9”灾害,降雨量300多毫米,由于入春以来连续低温阴雨,山泉饱满,河流上涨,加上降雨时间短、雨量集中,引起山洪暴发。中、小〈一)型水库溢洪27座,祖妈林水库溢洪水深2.36米。洪水泛滥成灾,全县受淹村庄158个;春收作物受淹面积7.6万亩;冲坏山围塘41座、石陂172座、涵洞327座、渠道塌坡决口634处长24公里;江堤塌坡决口2931处长80多公里;倒塌和损坏民房2369间、仓库247间、校舍99间。
在“4.9”灾害中,沙西南门岭小〈一〉型水库大坝发生漏水:3月29日水位28.6米、库容量141万立方米,大坝突然漏水3孔;4月8日至10日库区降雨量409毫米(其中9日暴雨量304毫米,17时溢洪水深0.3米),水位上涨至29.34米时,又漏水4孔;10日5时40分又新增漏水孔2处。据4月11日中午观测:在水位29.7米时,漏水总量10.51立方米/小时(最大)。同时,第二平台高程18.64米至21.9米处,发生烂坝面积259平方米。13日10时,2号孔与3号孔之间裂缝(从西南到东北方向)长0.2米、宽2米,局部有滑坡现象。与此同时,上游套库——月眉小〈二〉型水库〈正常库容47.3万立方米〉已溢洪水深0.35米,洪水泄入南门岭水库,大坝危在旦夕。县、市领导和水利部门技术员共60多人赶上水库,与当地干部、群众1110人(其中基干民兵510人),指导参加抢险;驻军32851和32855部队,闻讯也派去指战员200多人加入抢险战斗。经会诊采取五大抢险措施:〈1〉再加大泄洪量(卧管放水增加到4孔,涵洞泄洪量扩大到0.9立方米/秒);(2)压载稳住大坝(背水坡导渗压载,垒叠沙土包1.5万袋,压载面积1500平方米);(3)抛红粘土防渗(迎水坡抛红粘土800立方米,大大减少漏水量);(4)大坝灌浆堵孔(打4孔总进尺329.6米,灌水泥浆5760公斤,并采用木桩护坝、破布堵孔、镀锌管导流和混合20%防渗药水封孔等办法,堵住漏水):(5)溢洪道拆降2米(增加过洪量5立方米/秒)。终于保住大坝,使下游7个自然村人口1.2万人和耕地面积0.7万亩,免受淹没损失。
同年7月25日15时50分,第4号台风中心在深土大店村附近登陆,最大风速45米/秒,六鳌半岛一棵千年树龄大榕树被连根拔;鹿溪糖厂一个重量600吨吊塔被刮倒。全县倒塌民房6686间、厂房121间(损坏496间)、校舍578间(损坏4328间),因灾死亡14人、重伤299人,船只沉没17只、损坏824只。1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长192公里(占总长51.9%);5座变电站避雷针和露天设备网络,都受到严重的损坏;用户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大部份都被摧毁,造成全县停电。即动员和组织各有关部门领导、技术员、工人共111人,投入突击抢修。
漳州市供电局支援32人、汽车1辆,长泰县电力总站支援14人、汽车1辆,龙海县(市)电力公司支援8人、汽车1辆,南靖县电力公司支援19人、汽车1辆,诏安县电力公司支援18人、汽车1辆,东山县电厂支援15人。这支外援生力军,在晴雨交错、高温湿热的恶劣天气下,早出晚归,中午吃饭在工地,不畏艰险,爬杆操作,抢修输电线长49.8公里。南靖、诏安、东山三县协作,会战内湖水电站至城关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长15.6公里(其中新换杆43根、换接线长12公里),原计划7天,提前2.5天完成抢修任务。全县奋战1个月,于8月29日基本恢复了生活照明和工农业生产用电。
这一年,省、市拨给漳浦县抗灾救灾资金487万元(其中水利电力99万元、民政96万元、教育80万元、农垦69万元、工业53万元)。同时,下拨柴油340吨、汽油100吨、水泥1850吨、钢材310吨、木材1800立方米、原粮100万公斤、化肥900吨和瓦片1000万个,支援灾区抢修水毁工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85年6月23~28日,第4号台风于24日12时从广东海丰登陆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本县环流36个小时,风力8~9级,阵风11级以上,一棵树龄18年的桉树被拦腰折断,拆船厂万吨油轮被风浪推移18米,撞坏了码头石堤。台风带来暴雨,降雨量普遍在200米以上,梁山水库降雨量492.5毫米(水晶场水库降雨量561.5米),鹿溪、南溪两岸洪水泛滥,受淹和冲压农作物面积10万多亩。水利工程受到不同损坏。灾后,立即组织抢修,迅速恢复生产。全县投入劳力10.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4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材料费17万元,重点抢修渠道塌坡决口12处长649米、江堤塌坡决口5处长122米、海堤塌坡决口21处长430米,以及整修石陂6座、水闸5座和涵洞18座。
1986年遭受第7号台风和“7.12”洪水袭击,普降暴雨,梁山水库降雨量284.9毫米。接着,受到第17号台风影响和农历八月天文大潮袭击,旧镇桥闸(八月十五日)零点20分潮水位(黄零)3.15米,比1985年同日最高潮水位增高0.35米。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灾抢险斗争,战胜了风、水、潮灾害,灾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仍达1.94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100万公斤。
1987年4月13日以后,出现罕见的低温阴雨天气。5月17日8时至20日8时,连降暴雨。祖妈林水库降雨量530.5毫米,水位猛涨10米,拦蓄洪水1608万立方米。大部份地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发生“5.12”洪水灾害,受淹农田面积6.4万亩,受淹自然村43个,倒塌民房239间。漳汕线盘陀岭段塌坡土石方0.2立方米,300多辆汽车受阻(至21日上午10时才通车)。后汛期(7~9月),虽然再受第12号、19号台风和大潮袭击,但由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战胜了水、风、潮灾害。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21亿公斤,比增2750万公斤。1987年县防汛抗早办公室,再荣获全省防汛抗洪先进单位。
二、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而时间短的猛烈旋风,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风速可达100米/秒,移动速度每小时约数十公里,如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本县个别年份在局部地区曾出现龙卷风:
1977年7月25日15时40分~16时10分,前亭圩仔、大社两村受龙卷风袭击,风力12级以上,树木被摧折,瓦屋倒塌6间、屋顶被掀掉482间,轻伤75人、重伤14人、死5人。政府即拨款救济,伤者送县医院救治。
1983年4月9日,石榴象牙地区受龙卷风袭击,中心风力11级以上,刮走屋瓦、拔倒大树。
1985年7月22日,官浔康庄村受龙卷风袭击,灾情较轻。
三、干旱
漳浦县虽号称雨水充沛,但降雨量时空不均,经常发生干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大大减轻干早威胁。50~80年代40年间,发生干旱110次,其中旱情较严重的有26次:
1952年10月25日~12月1日无雨,受早农田面积5.96万亩。
1953年7月7日~8月17日干旱(期间部份地区下雷阵雨),受早农田面积13.6万亩。
1954年9月11日~11月6日无雨,受早农田面积31.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9万亩)。
1955年4~5月旱,沿海旱情严重;9月11日~10月12日又早,全县受早农田面积12.05万亩。
1956年6月16日~9月18日,早92天,受早歉收农作物面积23.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9.15万亩)。
1957年7月6日~9月13日无雨,受旱农田面积19.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48万亩)。
1958年11月1日~12月30日旱,受旱农田面积16.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4万亩)。
1959年9月12日~1960年3月12日,干旱180天,受早歉收农作物面积26.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9.9万亩)。
1961年5月28日~6月26日旱,受早农田面积1.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61万亩)。
1962年10月15日~1963年5月31日,干旱228天,受旱农田面积28.6万亩(其中部份绝收)。
1964年10月15日~1965年2月4日,干旱113天,受旱农田面积2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2万亩)。
1965年9月下旬~10月26日旱,受早面积9.5万亩。
1966年8~9月早,6条溪流断水,受早农田面积28.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万亩)。
1971年3月干早,受早水田面积16.3万亩;同年7月~9月又早,受旱农田面积9万多亩。
1972年2月旱,受旱农田面积17.5万亩。
1976年11月~1977年5月25日旱,受旱农田面积20多万亩。
1979年秋早60天。
1980年春早35天。
1981年8月早(上半月降雨量仅5.3毫米),受早农田面积13万亩。首次人工降雨,8月27日~9月4日,在南浦、火烧埔和眉力、祖妈林、后井等水库,作业7次,发射三七炮弹80发、EJ—503小火箭240发,降雨量共108.5毫米,使受早农作物面积8万多亩旱情得到缓和。
1982年秋旱80天。
1983年6月21日~7月24日、7月28日~8月17日,天气高热少雨(25~27日降雨量20~50毫米),干早55天,受早水稻面积15.4万亩;10月15日以后,又出现30天秋早。
1984年6~7月干旱,7月分地面蒸发量254.1毫米,比历年平均同月增加33%,受旱水田面积14.6万亩。
1985年9月下旬~10月无雨,10月26日旱情升级为中旱,受旱农田面积9.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5万亩、地瓜面积4万亩、甘蔗面积2万亩)。
1986年7月中旬以后,发生夏、秋百日干早,受早农田面积22万亩(晚稻面积10万亩,其中晒死面积0.5万亩)。全县每天投入抗早劳力12.5万人(其中县、乡镇干部0.5万人),出动抽水机509台4873马力和各种抗旱工具,兴修引水渠道88条长52公里和临时性抗旱沙土陂231座、沙堀堀378穴,加上水利工程供水,抢插晚稻面积23.95万亩、枪种地瓜面积8.9万亩、套种玉米面积1.2万亩。
1988年6月上、中旬基本无雨(但局部地区出现“6.2”洪水),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夏、秋干旱,受旱农田面积16.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万亩)。中、小(一)型水库发挥抗旱威力,灌溉供水量1.6亿立方米,保灌晚稻面积23.5万亩,确保粮食作物增产150万公斤。佛昙镇水利管理站,管好水利设施,做好抗旱工作,使全镇保灌农田面积扩大到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1988年12月6日被评为全国(244个)区乡水利水保管理服务站先进单位。
1989年6月上旬~7月份无雨,夏、秋干旱。这一年,降雨量1140毫米,比正常年减少1/3左右,但县管“七库、三闸、一渠”,为灌区19.7万亩农田抗旱供水2.18亿立方米,天旱地不旱。全县粮食年产量2.56亿公斤,比1988年增产3476万公斤,单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国务院表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