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胞与祖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02
颗粒名称: 三胞与祖地
分类号: D634
页数: 20
页码: 97-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联谊大厦筹建经过、侨乡马坪、紫薇公园与长春中学等文章。
关键词: 漳浦县 三胞 祖地

内容

漳浦联谊大厦筹建经过
  李松辉
  (一)热心人士协力筹建
  1988年5月,漳浦县政协副主席陈柳枝、统战部长林笃诚二位同志和在社会上有影响,对“三胞”(海外侨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有关系的各界人士讨论,一致认为:本县素有“金漳浦”和“海滨邹鲁”的美称,是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7万多根在漳浦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上21个国家和地区;开拓台湾的漳浦人,在宝岛至今传衍近百万子孙,这些同胞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优良传统,尤其自我国改革开放10多年来,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10多年来,三胞来县寻根认祖旅游参观、探亲访友、经商贸易、投资办厂、文化交流,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者,络绎不绝,每年由数百人次增加到一千多人次,有越来越增加的趋势。为深交旧友,广交朋友,发展三胞联谊活动,做好接待、服务、引进工作,迫切需要建设一座海外联谊大厦,作为海内外乡亲联谊活动中心。
  1988年7月,通过协商,政府批准,成立漳浦县海外联谊大厦筹建理事会,负责筹建事宜。推选县政协副主席陈柳枝为顾间、侨办主任、侨联主席陈贻彪为理事长、退休的原政协副主席陈万年和政协常委李松辉、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会长沈淮森3人为副理事长,台属联谊会名誉会长蔡启昌、统战部长林笃诚、副部长邱友才、对台部部长陈锦铁、知名人士陈育嗣、陈犀锋、张兆基、王国英、吴永喜、柯阿可、陈汝英、黄沧海、李林昌、林进道、陈镜波、邱耀坤、蓝定角、吴淑琼等为常务理事、理事。会长陈贻彪统领会务;宣传联络组由李松辉、陈万年、蔡启昌、陈育嗣负责;工程施工组由沈淮森负责,由县政协三胞办副主任郑目兼施工员;财务组由陈育嗣兼出纳,陈犀锋兼会计,后由蓝雅丽兼任会计,文书由李林昌兼任。除给施工员补贴外,全为义务职。筹建理事会在县政协办公。全体理事都运用三胞关系,发挥优势,共同为筹建大厦而努力。
  (二)三次选址,择定“钻石宝地”
  联谊大厦是海内外同胞的联络枢纽,必须选择建在县城交通利便的中心地段。第一次于1989年由县委书记王良才、县长康天厚批准在青年路人民大会堂东侧空地,筹建会已购条石围墙,并请工程师设计制图,后来考虑到前面要建百货大楼,后面已建人大办公楼,联谊大厦夹在中间,缺乏活动场地,决定改换地址。第二次于1991年,批准在西大街与环城北路交汇处北侧三角地带,筹建会已建围墙,并于1991年11月19日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台、港、侨20多位乡亲前来参加。翁化清、柯炳坤二先生代表台北漳浦同乡会送来银盾祝贺。银盾正中浮雕“宏基永固”四大字,署名参加祝贺者:台北漳浦同乡会名誉会长陈则蔡、陈志谟、黄秉心、会长陈建仁、常务理事陈并方、陈文俊、柯和坤、卢涌泉、黄其贤、理事蔡国达、卢三让、刘敦煌、林竞锋、郑顺良、柯明喜、陈锡琛、陈中柱、陈玉祥、杨再生、王水旺、王舜琪、陈耀南、刘睦英、黄元宗、王坤土、柯化马、叶集民、监事陈耀汉、陈达财、陈延年、陈秉诚、杨西明等32人。后来为服从城市规划,该地要辟为广场,联谊大厦另行择址。第三次,于1993年批准在西大街与环城北路南侧交汇处蜜果厂折迁地段,40米宽大街与民主路横街衔接处,用地面积680平方米,无偿使用(按价值人民币60万元),县长康天厚并批给换地搬迁补助费2万元。
  大厦用地更换二次(共三次择址)引起台湾乡亲误解。筹建会同仁,乘翁化清、柯炳坤、卢涌泉、蔡国达、张缉熙、黄其福、黄其贤、蔡奇男、洪垂青等先生返乡探亲会友的机会,为之解释,并请他们到新址参观。翁化清先生善观地理形势,称赞这是“钻石宝地”。由统战部替办申请立项手续,得到福建省计划委员会于1993年12月4日发下第5858133930064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计划许可证》。
  (三)三胞踊跃献建设费
  筹建会于1988年7月27日向台、港、侨三胞发出《为建造海外联谊大厦募捐启事》,并发动全体理事及台属联谊会理事,分别联络三胞朋友,扩大宣传。三胞乡亲接到《启事》和私人信函后,热烈响应,慷慨解囊,共襄盛举。
  筹集大厦建设资金,以多种方式多渠道进行。最先行动的是陈柳枝、邱友才二位同志,于1989年5月9日至17日,前往香港开展联谊活动,以短短9天时间,不分日夜,挨家逐户走访乡亲杨集文先生等51人,宣传劝募。香港乡亲一致欢迎,人人响应,即时解囊献款请陈邱二位携回。陈邱二位接着配合林笃诚、陈贻彪、王国英、吴永喜等同志向海外侨胞陈壬水、蓝赞绪等10多位乡亲劝募,得到热烈响应,一致乐。筹建会同志乘三胞返乡机会,做好接待、宣传、服务工作,先后得到海外华侨陈凯宁(台北乡亲陈汕的女儿)、吴成就、郑大进、杨淑惠(故柯汉扬夫人)、蔡水木、旅台乡亲王永城、商隆盛、林蓬莱及来祖地办天福茶庄的美国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等先生女士热心解囊捐献。
  台湾漳浦同乡会会长陈建仁、名誉会长陈则蔡、陈志谟、黄秉心及柯和坤、陈茂春、卢涌泉、蔡国达、张缉熙、陈文俊、翁化清等先生热烈响应,多次集会讨论研究,决定按照家乡旧区域分头募集,绥安区域由陈则蔡,佛昙、湖西、金塘、马坪区域由陈建仁,杜浔、霞美、沙西区域由卢涌泉,旧镇区域由陈茂春,长桥区域由黄秉心,石榴一带由张缉熙,赤湖区域因陈志谟先生赴美医病,由陈文俊先生募集。由于这些名望人士发动,即在乡亲中掀起献款热潮。款项由同乡会总干事柯和坤汇集,造册载名献款者姓名、金额、住址、电话号码,送回家乡存查。
  漳浦台属联谊会名誉会长蔡启昌偕夫人林清秀女士于1994年3月赴台探亲,把募集联谊大厦作为中心任务,得到(已故)郑邦卿先生的夫人谢彩蓉女士等响应。谢女士即解囊献款。
  筹建理事会于收到献款后即发给捐资《留念书》,并列榜公布。款到齐后即铭刻于石碑,嵌入大厦厅堂主壁上,永久纪念。
  全部捐资者芳名款额如下:
  台湾乡亲(按故乡地区分列,金额新台币):
  绥安区域:陈则蔡20万元、蔡国达10万元、陈汕8万元、柯和坤6万元、翁化清、柯化马、李致雨、蔡奇男各5万元,叶鸣林、叶集民、胡举和、陈湖波各3万元,陈志山、蔡光辉各2.5万元,柯元鼎、黄百年、柯炳坤、林竞峰各2万元,柯明喜、柯乌面、程建寅、柯凤舞、柯瑞益、蔡丽娟、戴红木、查石佛、胡润泽、蔡俊惠、王陈阿满、王水旺、胡常文、蔡福源、朱文贵各1万元,又王永城人民币7千元、商隆盛美金5百元、林蓬莱人民币1千元,加上柯和坤寄来集款期间存息台币1万元,绥安地区寓台乡亲36人共捐献新台币105万元、人民币8千元、美金5百元。
  佛昙、金塘、湖西、马坪区域:陈建仁、杨海佛各5万元,陈秀夔、陈达三、蓝成才各3万元,黄淑员、杨德辉、陈薰容、陈田溪、杨日发、杨令池各2万元,杨志伟、杨葛雷、杨仕英、杨培印、陈春雄、杨旺火、陈建民、陈藕水、陈临金、陈高明、杨西明、杨再生、杨星辉、杨子麟、杨汉文、杨维、杨晓璋、杨兆景、陈介斌、林绥安、黄观亮、郑长年、陈泰顺各1万元,陈子信、蓝吴玉莲各5千元。另:林启达港币8千元。佛昙、马坪、湖西、金塘寓台乡亲37人共捐献新台币55万元、港币8千元。
  杜浔、沙西、霞美区域由卢涌泉发动,募款献建漳浦第四中学图书馆“万卷楼”及漳浦联谊大厦,共募集新台币200万元,其中150万元给四中图书馆,50万元给联谊大厦,捐献者:卢毅挥15万元、林海清8万元、郭光辉7万元,卢六英、林通祥、邱阿川、洪垂青、卢三让、陈妈思、刘元德等各5万元,卢春德、陈水莲、洪祥麟、刘汶川、张玉达、林木连、林国达、林清洁(合陈荣华)、黄金如、卢志勤、卢永原等各3万元,陈荣是、陈草贞、陈清枞、陈志谟、林炽昌、李世泽、刘万寿、蔡泗马、沈贵盛、涂士乐、洪其求、洪文纲、洪子顺、洪木阵、洪成球、邱宝玉、邱河水、邱间坤、邱清荣、阮其阳、刘少喜、卢友云、黄家贵、卢如苞、卢元龙等各2万元,涂阿春、吴丁座、林耀、林祥发等各1.5万元,戴阿居、戴玉君、戴林邦、戴万、陈建仁、林元龙、陈寿源、洪玉印、洪查谨、洪澄士、洪德里、洪羚羊、洪水德、洪其中、吴乾益、沈水来、林秉秀、林文定、林札智、林耀坤、林隆固、吴有国、黄四海、陈开排、邱协春、邱水金、邱两木、邱憨润、李坤生、黄水碧、邱城、邱添丁、邱竹城、邱百川、邱天生、陈柑、陈顺贵、李大谋、李良国、李杜扁、刘桂阳、刘万发、刘己、卢国仁、卢赞德、卢涌泉、林镇爱等各1万元。
  旧镇区域:陈茂春10万元,其子女陈斯兰、陈斯宇、陈思平、陈思苓、陈思伦、陈思荔各2万元(茂春及其子女共22万元),陈荣是2万元,林德水、张珠、陈炳海、蔡振成、林必显、陈素香、陈桐木、杨思敏、林玉昆等各1万元,陈茂大、陈茂道、陈荣国、林露志等各5千元,王坤土、王明钦各3千元,旧镇寓台乡亲23人共捐献新台币35.6万元。
  石榴一带:张缉熙、余广济、郑谢彩容各10万元,黄元宗、陈约道各2万元,王家殖、王舜琪、叶宝珍、陈裕仁、许进益各1万元,石榴一带寓台乡亲10人共捐新台币39万元。
  赤湖区域:陈瑞和30万元、陈文俊5万元、陈海长2万元、陈玉祥、陈井方、陈达财各1万元,赤湖区域寓台乡亲6人共捐献新台币40万元。
  长桥区域:黄秉心10万元、黄其福、黄子斌、黄锄荆、黄丰泰各2万元,黄其贤、黄淡月各1万元、叶华5千元,长桥区域寓台乡亲8人共捐献新台币20.50万元。
  天福茶庄台胞李瑞和捐献人民币1万元。
  以上台湾同胞共捐献新台币345.10万元、人民币1.8万元、港币8千元、美金5百元。
  香港乡亲捐献(除注明者外均港币):杨集文5万元、杨锡富1万元、杨太杰、柯桂英、蔡渭滨各5千元,陈惠卿、陈龙建各3千元,吴国泰、王奕镜各2千元,陈德元、林友树各1.5千元,杨仕章、吴金良、陈民耀、陈奕德、戴茂林、杨桂林、刘玉池、陈浩忠、周娟娟、陈春生、黄尚明、柯文源、柯华生、陈一石各1千元,蓝连有、蓝仕明、杨国珠、陈宗文、杨朝生、陈志邦、蔡朝明、杨淑湛各5百元,陈劳建,杨腾强、陈芳远、杨汉英、陈忠盛、杨义仔、杨麒麟、杨桂芳、杨两成、杨天滋、杨其长、杨仲添、杨火珠、杨英明各4百元,〓道甫、许友竹各人民币2千元,赖吉林、郎荣全各人民币1千元,香港乡亲51人共捐献港币11.16方元、人民币6千元。
  海外侨施峒献(除注明者外均港币)。柯汉汤2.5万元,陈壬水、蓝赞绪各2万元蓝丰丑、蓝天龙、陈福荣各1万元,黄良寿、黄有才各6千5百元。篮〓源6千元,杨朝茂、蓝来成、黄曲发、吴成就各5千元、〓桃3千元,〓合成2千元,杨瑞枝、陈汝英(侨眷)各1千元、陈惕铨美金5百元,陈凯宁人民币3千千元、人民币2千千元,〓水木人民币币1千元,海外华侨及侨,21人共捐献港币14.1万元,美金5。。元,人民币6千元。
  三〓总计捐献新台币345.1万万,人民币3万元,港币26.06万元,美全1共折合入民币145万元。
  原与承建单位整订合同,工程费为人民币180万元,连同增加项目,全部建设资金需225万元,所筹资金未足,县卖书记林奕斌对大厦建设非常关心,知道资金有困难,特批蛤人民币8万无补助,不足都分,经筹建理事会讨论决定自行筹措解决,电梯竖并已建好,安装电梯需人民币5060万元,候下一步设法安装。
  (四)安全施工,注重质量。
  大厦工程按高质量要求。首先注重基础建设,1993年6月土地平整好,请漳州市地质钻探队前来钻探,深钻5.1米,钻探完毕,将资料送请北京机械电子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院长、总建筑师曾志强率领工程师到实地勘察,然后精心设计,起初设计9层,由于资金所限,改为7层。设计图纸全部送来后,本拟公开招标承建,后由为大厦筹款奔走两岸的寓台乡亲柯炳坤先生介绍,决定由漳浦第二建筑公司项目经理陈展火承包,签订合同,定1993年12月开工,1994年10月完成。
  开工后,施工组沈淮森和施工员郑目按图纸施工,严格认真。陈贻彪、沈淮森、李松辉、陈万年、蔡启昌、陈育嗣、李林昌7位同志组成监工组,轮流值日,现场监工,逐日将施工情况记入日记。
  施工过程中,沈淮森与县建委副主任陈荣耀为解决重要施工问题,多次到厦请教曾总工程师,曾总工程师也多次到现场指导。
  为使大厦更加堂皇,在原签施工合同上增加一些项目,采用高级铝合金窗和高级玻璃屏幕,楼梯扶手采用不锈钢,第一层大厅装饰吊顶,地板铺设高级石板材,在第7层加盖电梯室70平方米。
  主体工程建到第五层时,引起来往人群注目,从梯顶垂下一副红色布联:
  联谊通四海,炎黄子孙为家乡康乐皆欢庆;
  大厦媲金岗,梁鹿儿女于漳浦富强尽感荣。
  联谊大厦门额上“联谊大厦“四大字为陈则蔡先生所书。铜板特制,金光闪耀。
  大厦工程注重质量,经县建委多次检查评比,名列前茅。但承建方籍口资金周转不灵,拖延1年6个月才完成。筹建会同仁以工程质量得好评而感安慰,又为不能如期完成而遗憾。
  (五)隆重的落成庆典
  1996年4月5日,春意盎然,漳浦县海外联谊会成立大会与联谊大厦落成典礼接续举行。参加庆典的有:漳州市委副书记郑立中、副市长林奕斌、市政协副主席承光大、漳浦县委书记刘子维、县长洪德庆、政协主席杨玲、人大常委会主任戴全成及统战、对台、侨联、台属联谊会、各机关、团体领导人等。专程前来参加庆典的有侨胞杨嘉文、陈壬水、蓝天龙、黄良寿、陈建宗、杨仲生、黄元祥、曾淑金、曾玉金,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杨集文、副会长吴天籁、蔡东阳、杨清溪、杨炳川和香港乡亲陈贯珩、陈龙建、吴委员、部荣金、杨小龙、杨仲琪、陈河水、陈国强、蔡东汉、林水金,台胞李瑞河,台湾漳浦同乡会荣誉会长陈瑞和以及柯炳坤、翁化清、蔡国达、陈汕、林惠国、陈草贞、洪德里、郭光辉、陈裕仁、林蓬莱、魏宜、叶集民、陈德云、赵炳能等先生。
  庆典由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杨安乐主持,筹建会代表沈淮森报告大厦筹建情况。市委副书记郑立中、副市长林奕斌、市政协副主席承光大、县委书记刘子维、侨胞杨嘉文、陈壬水、台胞李瑞河、港胞杨集文等先生为大厦揭幕。
  发来贺电的有:香港漳浦同乡会,电文:“欣悉漳浦县海外联谊会成立,联谊大厦落成,并将举行隆重庆典仪式。我们谨代表旅港四千多乡亲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我们深信,海外联谊会的成立和联谊大厦的落成,将成为联络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谨此电贺。”台湾乡亲陈则蔡、黄秉心、陈建仁、翁化清、陈茂春、陈瑞和、陈井方、卢涌泉、柯炳坤、陈中柱、陈文俊、柯和坤等先生联名发来传真电报:“欣悉联谊大厦将于四月五日举行落成庆典,特电庆贺。筹建理事会诸乡长为筹建工作付出了诸多心力,借此用申最诚挚的敬意,并祝愿联谊大厦甲地徵祥,气象维新,区区徵忱,敬祈亮察。”并由柯炳坤先生送来特大的祝贺镜一面。
  联谊大厦是三胞捐资建设的,从倡议、筹建到大厦落成,历经八个春秋,好事多磨,而种种困难终为两岸同胞所共同克服,结成硕果。应该感谢台、港、侨三胞乡亲的慷慨捐献,应该感谢县委、县政府、县政协、计委、建委、建行、电力、电讯、自来水公司、二建公司、万安公司、消防大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深信,联谊大厦落成后,一定起着联结海内外乡亲,发挥海内外联谊活动中心的作用,为扩大联谊,繁荣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侨乡马坪
  陈芳浦
  马坪,以在马山之坪得名(坪,丘陵区的局部平地)。马山号“朝天马“,状如天马行空,乡人以它为奋发腾飞的象征。自明、清以来,马坪人纷纷向外发展,以至成为本县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80年代几度回乡谒祖会亲的华侨陈建宗、陈壬水等在祖祠附近竖立“根”字石碑;马坪开发台湾宜兰先人的后裔陈永瑞等几度组团回祖地寻根认祖,竖立“饮水思源“石碑留念。
  马坪旧称福兴堡,属漳浦县二十三都,是佛昙、白水二侨乡之间又一侨乡,地处漳浦、龙海二县(市)毗邻处。自始祖陈辉孙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300年左右)肇基以来,子孙便一直与天灾人祸拼搏,开发了数十个村庄,并自明清以来陆续出洋和到台湾谋生,传于东南亚和台湾的后裔比祖地人口还要多。
  明代出国者已无可稽考。清康熙至雍正、乾隆、嘉庆年间(1663~1820年)突破朝廷禁令从港尾卓岐偷渡往南洋各地的,也由于在番邦娶妻,后裔成为有中国血统的马来人。封建皇朝视违禁出国侨居为“自绝于化外,名虽汉人,实与彼地番种无异”,因而与祖地失去联络。
  清朝后期,人民生活更加困难。自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开放海禁,西方殖民者出于对开发南洋殖民地的需要,大量中国人出洋谋生。由于刻苦耐劳,中国人在南洋形成巨大的经济实力,便开始为祖地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清廷也开始重视华侨。至民国时期,漳浦的华侨也开始为故乡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做出贡献。马坪华侨一马当先。
  漳浦县最早的侨办学校“育才小学”于民国六年(1917年)在马坪诞生。创办人陈照馨是在侨居地贩卖猪肉出身的,勤俭粒积至开土产商行,便倾尽积蓄在故乡办学,自己出资1500银元,不足部份发动同乡华侨赞助,出资者主要有:一、陈福寿(又名土萨),少时读过私塾,出国后由肩挑小贩勤俭粒积发展到与人合营布庄,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州工业停顿布价暴涨之机致富。他出资800银元赞助育才小学建校。二、陈添兴,少时在家乡读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到爪哇帮助父亲陈文矮(同治年间出国的华侨)经营土产杂货店,后继父业而发展扩充(事迹见《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他出资200银元赞助创办育才小学。三、陈康寿(又名康卿),是照馨堂弟,出资400银元赞助创办育才小学。其他出资者还有陈玉规、陈玉宇、陈清河等40多人。
  陈昭馨于民国17年参加以杨纯美为董事长的“漳浦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任董事。该公司开辟自佛昙至旧镇和自县城至象牙庄的公路。并由陈照馨主持,于民国18年建成自佛昙下坑至马坪的公路,通行汽车。
  第二、三代马坪华侨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教育,他们对故乡公益事业的贡献更大。著名的有:
  光绪年间出国经商的陈清印之孙化龙之子铭谦、铭川、女美钦、翠琴、淑女,都受过中学或大学教育。铭谦任华侨社团主席。铭勋曾任中学校长。1987年,翠琴、淑女及侄儿们捐资20万港币建马坪基督教堂,捐资2万港元支援“白(水)马(坪)公路”建设。1990年,铭川之子迪鹏与柯汉扬合资修建纯美中学旧校舍为“杨纯美纪念馆”,纪念杨纯美的办学精神,以励来兹。
  引人瞩目的是,1961年华侨集资建献马坪中学校舍1588平方米,主要出资者陈壬水、陈建发、陈建娘等。1985年,陈壬水、陈宝鼎、陈福荣等又献10万港元设立“育才奖学奖教基金”。
  陈壬水之父陈连丛(又名连璧),于民国15年(1926年)别妻出洋谋生,用脚踏车载布到山区兜售。壬水于父亲出洋后不久在家乡诞生,长大后父亲已渐有积蓄,寄钱回来供他读书,于1947年在龙溪师范毕业,在绥安、马坪二中心小学各任教一学期,1948年10月随父母出国,先在华文中小学任教,结婚后经营商业,历十多年奋斗,终于有成,以热心公益,被推选为社团主席。
  1985年回乡探亲,采纳陈芳浦“建设新马坪”的5条建议,与同乡华侨陈建宗、陈贯珩等共同发起协助人民政府建设“新马坪”,获海内外人士响应,在家乡党政领导下,首先发动同乡侨胞捐资支持办好学校,继则协助政府建设以“白马公路”为主的“十字”公路,辅以乡道,使四通入达,以利发展经济,再则协助建设马坪大街、鸿源街、市场,又出资建村路、机耕路、候车室。他先后共献8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新马坪”。
  民国初年出国,从贩卖猪肉发展到经营屠宰场的陈柳罗,其子女是协助建设“新马坪”的一支重要力量。柳罗的长子陈建宗,前后在纯美中学读初中,寻源中学读高中,抗战期间受警官训练,战后派到台湾当警官,后回乡,然后去国外任教,兼任华侨社团秘书,多次募款支援家乡建设。弟建发,妹建娘,在国外经商致富,为马坪中心小学增建教室,并与陈壬水合资为马坪中学建“爱乡楼”一座,是陈壬水与同乡华侨为马坪中学合建的三楼之一(余二楼为“爱国楼”、“群贤楼”)。建发、建娘又为马坪镇侨联会会所建设及祖祠“鸠山堂”的主要出资者,并为乡村购置一些彩电、冰箱等设备。建宗另一位弟弟陈建民历任马坪中学校长,马坪镇侨联主席,对故乡多所建树。
  光绪年间出洋谋生,由小商发展到开布店的陈天宋之长子陈振昌,1921年生于侨居地,少时回乡,就读于佛昙纯美中学,抗战期间带同乡50多人出国侨居,1941年受同乡委托,携一批侨汇回乡,分送侨眷亲收,逢太平洋战争爆发,遂滞留故乡。解放后,向侨胞募款4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家乡。曾膺选漳浦县侨联主席、县政协委员、漳州市侨联常委、市人民代表。现经常往返居住于香港和故乡。
  光绪年间出国的归侨陈石水之长子陈清闲,民国时期当“客头”,带很多马坪人出国谋生;次子陈彩辉,由贩卖猪肉发展到经营“猪笼”(屠宰场),解放后多次献款赞助马墟村建电网,建马墟小学校舍、围墙,临终还献3000元港币为马墟小学造铁门;三子清钦,抗战期间毕业于重庆大学文学系,任驻华美军翻译,抗战胜利后任民国政府驻外领事,新中国成立后,转业经商,多次献款支援家乡建设(已故)。
  清末民初出国,先在其兄水群所开瑞成布店帮忙,然后自己大展鸿图的陈水银,以保证质量和薄利多销而发展为著名的布类进出口批发商,曹于民国六年献献支援陈熊馨建育才小学.30年代,育才小学已改为公办的马坪中心小学,校长陈子中为免师生和行人涉水过玉湾溪而筹歌建木桥,陈水银即寄50银元赞助,陈水银曾与马坪热心人士商议建中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故而未能实现。战后,水银病尴海外,其长子陈坤耀,于于1959年回乡探亲,见玉庵溪石桥又已冲毁,即主动提出,捐献15000港元,建一座有13座桥墩,长60多米的石拱桥)每拱桥面用特别宽厚的5条石板铺成,可通小车.(1974年溪流裁弯取直,为遁汽革而改建公路桥),
  1937年出国当肩挑布服的陈潭源,发展到开布店,批零兼售,于1963年为母校马坪申心小学献款建教室一间,1981年又献款筑学校围墙,并献款赞助马坪中学的“爱国樱”及县侨联建设;1994年再捐建教室二间,并赞助玉庵社祖祠建设,共捐资8万多元人民币。
  与人合作经营织布厂的侨胞陈海漳、陈羊朝,也合作为马坪中心小学建教室一间,名“海朝室”。海泽多次献歌修建马坪中心小学校舍。
  30年代出国当小贩,后经营灯罩厂致富的陈振成,献教赞助马坪中学“爱国楼”建设,并支援乡村通电及修建玉庵祖祠。
  出国谋生从小本生意发展到开百货商店的陈茂兴(又名长兴),也是“爱国楼”出资者之一,并献7000元人民币助建“白马公路”,又献1万元港币修理田里祖祠和赞助乡村通电。
  陈溪道及其子民源,为马墟小学献建“明兴楼”一座,并出资助建马坪中学“爱国楼”及县、镇侨联、支援乡村通电,先后共献款10多万元。
  陈港和之子荣民、荣辉、民丰三兄弟都为建“爱国楼”献款,并为中学添置图书、仪器、赞助乡村通电。
  资助学校和公路建设的还有陈振国的子女益生、益才、益振、船振、月英,陈汝根之子家福等,真是群策群力,共底于成。
  “四马路”即马坪通佛昙的佛马路,通白水营的“白马路”、通赤湖的“赤马路”,通仙都的“仙马路”在马坪墟交汇,那里立着一座铭记捐资者芳名的石碑,并竖起一座“骏马”雕象,作为马坪镇奔腾不息的象征。以马坪墟为中心,各种商店、厂房、邮电大楼及其他建筑物林立,与漫山遍野的果林、稻田相映成趣,直有一番“新马坪”景象,这由于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且得力于华侨的赞助。
  台胞对乌石祖地的贡献
  紫薇公园与长春中学
  ·高聿占、王文径·
  一、乌石寻根
  八十年代初,台湾海峡的坚冰逐渐融化,这一变化似浩荡的春风吹暖了两岸炎黄子孙的胸怀,台胞纷纷回到大陆寻根认祖。
  1988年11月18日,台湾省台中县真生医院院长林瑶棋先生偕夫人赵品琰女士,从厦门驱车来到乌石。林医生随身带着他编撰的《西河青龙族谱》。族谱中记载着渡台一世始祖林良(字青龙)至十一世裔孙世系表(林瑶棋为第九世),其中有林良兄弟从漳浦乌石迁到金门沙尾后坑,又迁到台湾,之后除其长兄返回乌石奉侍父母外,250年来林良一系在台湾已繁衍成数千人口的大族。根据有关资料,证实乌石就是台湾台中龙井乡林氏的祖地。
  族谱中也记载,为两岸群众所尊奉的“妈祖”林默与闽台林姓的世系关系。
  在《西河青龙族谱》的《自序》中,林医生写道:“夫树有根本,人有祖先,绵长世泽,当悉源流,本固枝荣,祖荣孙盛,溯源追远,应不愧为人之子孙”。林医生因有这种数典不忘祖宗的思想品德,寻根溯源的愿望终于实现。
  在林姓宗亲的陪同下,林瑶棋先生夫妇游览了乌石紫薇山、海云家庙等文物古迹,并祭奠了“贞义祖妈”基。临别前,他激动地说:“我回台湾后,一定要告诉所有的乡亲,要他们回来乌石寻根拜祖。”
  在林瑶棋先生的宣传鼓动下,1989年4月8日,台中县龙井乡“林开荣祭祀公业管理委员会”派出由林腾泽、林贻谷二先生率领的谒祖团,一行16人到乌石拜祖会亲,并朝拜祀在“海云家庙”里的“妈祖”,献1200元为筹建“天后宫”(妈祖庙)第一批奠基款。
  二、建“天后宫”和“紫薇公园”
  1991年8月,林瑶棋伉俪第三次到祖地乌石,详细了解乌石及旧镇的历史及现状,深为故乡历代文化鼎盛人才辈出而倍感光荣,立志协助故乡发扬祖德宗功而光大之,即倡议成立“青龙奖学金”,率先献4000美元以为倡导。同时,林医生再朝拜“妈祖”,见村人虽已为妈祖建了一间“新居”,却甚简陋,认为应该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妈祖宫,才配得上这尊千年圣像(乌石人林士章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历任国子监祭酒等官,最后于万历二十三年以南京礼部尚书归休,途经湄州朝拜妈祖,“请”回这一尊雕塑于宋雍熙年间的妈祖像,故称“千年圣像”)。林医生回台湾后,便撰写文章在台湾各报发表,宣传乌石的幽美环境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有一尊“千年妈祖圣像”,号召筹建乌石天后宫,配合培育过很多人才的“紫薇洞书院”和佛教胜迹“紫薇寺”,加上园林,成为旅游名胜“紫薇公园”。县、镇人民政府赞同这个设想。当地群众积极协助,纷纷献款,共集资10万多元,合林医生乐捐的12000美元,先从建设天后宫后殿开始,于1992年奠基。在工程进行中,得到林瑞国先生大力支持。
  三、捐资兴学
  林瑞国先生的祖先世代相传,原籍金浦县南门外七都乌石乡,传到他这一代是第九世,居彰化,又移到南投草屯镇发展。早年从政,后投身商界,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由于他精力充沛,目光敏锐,性格豪爽,处事果断,且乐于助人,有很大的号召力,事业发展很快,身兼以其父命名的长春关系企业、台臂建筑有限公司、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董事长,在彰化、南投一带商界中有很高声誉,是南投商界十杰之一。他对社会福利事业极关心,台湾大德高级工业企业职业学校就是由他为主创办的。海峡开放的大门一打开,他马上将眼光瞄向大陆市场,首先在广东南海、东莞一带开办企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地,他多次出游,考察了几个省份。1991年10月底,他与夫人从台湾专程到大寻找祖地,化了7天时间,走遍莆田、泉州、安溪等地,沿途边考察商情边查询金浦七都,在几乎失去希望时,11月2日下午正准备回台湾,又在漳州市对台部联系下,找到漳浦县对台部接待科科长翁镇南,得到翁科长及有关人士的帮助,找到旧镇,这才得悉,先辈梦魂萦绕的故乡金浦乌石就在这里,祖先当年耕耘过的土地就在海云山下浯江之畔。当他双手捧起浸透了祖先汗水的泥土时,不禁热泪盈眶。
  当天,瑞国先生参观了祖祠“海云家庙”、紫薇山、祖妈墓等古迹。他对林姓宗亲说,他的渡台祖先是南门外七都人,渡台后最初是到宜兰,后来迁到彰化,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九代。他说:“任何人都有先祖,对先祖要尊敬,对祖地要热爱,我会再来的……。”
  1992年6月2日,林瑞国先生第二次回故乡,听说乌石天后宫正在兴建,马上沿着崎岖的小路上了紫薇山。他极为欣赏这里的地理环境,在仔细询问工程进展情况时,得知资金缺口很大,马上拿出10万元台币。瑞国先生以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对故乡山水的热爱,表示回台湾一定要与林瑶棋等先生一起,认真研究乌石天后宫的总体规划。8月23日他第三次回乌石故乡,重上紫薇山,再捐12500美元。1992年底,一座三开间的天后宫后殿便矗立在紫薇山上,1993年1月举行落成暨“妈祖入殿”庆典。林瑞国先生见紫薇山的前途初见,便再献款150多万元人民币作为建设天后宫正殿之用。
  林瑞国先生十多次偕同夫人、兄弟、女婿及公司董事、经理等到旧镇一带考察。他更加热爱故乡这方热土,为旧镇镇党委、政府的真诚所感动,对旧镇镇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象关心自己的事业一样关心旧镇的事业,决心帮助故乡的宗亲早日振兴,早日富裕,因此,他的投入是无私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他以一个大企业家的敏锐眼光关注着旧镇的未来,根据他的设想,乌石天后宫一建成,便使紫薇公园形成更具规模的,内容更为丰富的旅游区,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乌石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优越的就学条件,重振紫薇书院当年的鼎盛学风,为国家造就更多人才。在一次考察中,他看到浯江中学还借用海云家庙作为校舍,感慨万分,旧镇镇长王文平就向他介绍中学准备搬迁重建的计划,瑞国先生听了很感兴趣,即与在场的阮富贵、林武雄二先生表示,要捐资为乌石地区重建一座中学,并重修海云家庙。县、镇二级政府即与林瑞国先生等察勘校址,选择在省道漳云线边浯江平原的适中地点建校,用地60亩,经请专家设计,教学楼三层,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外墙以白条瓷砖贴面,宏大而凝重,明净而显朝气。林瑞国为主,阮富贵、林武雄为辅,共投入人民币165万元,于1993年1月3日奠基,1995年10月初落成,命名长春中学,即是原来的浯浯江中学。粉墙白壁,与紫薇山的红色天后宫互相辉映,周围是浩瀚的浓绿荔枝林,庄肃而又幽雅。
  1995年10月9日,长春中学举行落成庆典,林瑞国先生率领台湾的亲朋和公司同仁60多人,专程来参加这浯江之滨、乌石山下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庆典,漳州市副市长张向忠、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对台部、教育局、建委、体委、文化局、旅游局的领导、漳浦县委书记林奕斌、县长洪德庆、人大常委会主任戴全成、政协主席杨玲、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对台部、教育局、建委、文化局、旅游局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了剪彩仪式,对林瑞国先生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林瑞国先生正继续实施他的投资计划,重修海云家庙这一闽南地区最大的宗祠,并进行园林、亭榭等“紫薇公园”的配套建设。三大项目一完成,林先生的祖居地乌石,就将成为集旅游、宗教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区域,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林先生与公司同仁在对旧镇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认真的考察之后,已做出了在旧镇投资兴办企业的重大决策。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