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客馆”——漳浦近代孤儿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01
颗粒名称:
“客馆”——漳浦近代孤儿院
分类号:
C916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光绪十七年,基督教浦邑堂会设立启蒙堂后设立孤儿院,收养被抛弃的女婴。孤儿院由英国姑娘负责管理,收养的女婴被称为“客馆孩子”或“姑娘养女”。孤女们接受简浅的基督教义,长大后可升入基督教会办的中学深造,学成后回到养正女校担任校长等。
关键词:
漳浦县
近代
孤儿院
内容
清末光绪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浦邑堂会于设立启蒙堂(后改为逢源小学)后设立孤儿院,院址在新路尾,紧靠逢源小学(今实验小学)西南边,收养被抛弃的女婴(有的将自己女婴送到孤儿院)。基督教会将收养女婴作为一项慈善事业,以扩大教会的社会影响,发展教徒。由英国姑娘(不结婚的教会女士)负责管理孤儿院,人们俗称孤儿院为“客馆”,称其所收养的女婴为“客馆孩子”,又称为“姑娘养女”。
孤儿院经常收容女婴10多人,最多时20多人。幼婴阶段,由保育员(本地人)喂以代乳品,过哺乳期的,以吃粥为主。童婴伙食费每人每月银元2元多,连同穿、用,每人每月费用5元左右。伙食很节俭,经常吃稀粥,以腌菜、咸江鱼仔(小鱼)佐餐,吃干饭和鲜菜加猪肉的次数很少。所穿都是大孩子穿过不能再穿的,捐送给孤儿院的旧衣服。日常生活除由保育员照料幼婴外,并由较大的孩子照顾较小的孩子,很有秩序。
孤儿院的房屋最多时有7间,床铺视年龄大小安排,除乳儿外,较大的女孩是1~2人1床,较小女孩是每床2~3人。孤女们到5~6岁要学习劳动,同时要入蒙学堂(幼儿园)读书,接受简浅的基督教义。礼拜六上午英国姑娘把孤女们聚集在会议厅做祈祷,然后令孩子们到姑娘楼附近寻找预先藏好的玩物,如小玩具、糖果、小书画、钱币等,搜出的玩物尽归孩子所有。下午由保育人员带往源梁医院检查身体。星期日较大的女孩都要参加礼拜。
孤女们在蒙学堂学习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其成绩和年龄插入养正女子小学,至养正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基督教会办的中学,如漳州的进德女中、泉州的培元中学,厦门的怀仁女中深造,个别成绩优良的孤女,专门培养其进入神学院学习。学成后,有的回校执教,有的被聘到各处基督教会做宣导工作,她们自幼受基督教义薰陶,长大后成为坚信基督的教义传播者,如林玉印就是“客馆”出来的姑娘养女,毕业后即回到养正女校担任校长,负贵管理学校。其他姑娘养女有的嫁后随丈夫前往国外,有的嫁给当时的地方新贵,有的嫁给外县的豪绅子弟,这仅是其中小部分。
孤儿院的创办历时50多年,至民国33年(1944年)才告结束,最早负责人为英国姑娘安美瑜,最后为本县人林藻及黄启祥。结束时,孤女只有5人,被需要的家庭领去,黄启祥自己领回1人,当作妹妹看待,培养读初中。
(本文根据访间年近百岁,亲历亲睹者余秀德、黄仁和等人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草牧
责任者
安美瑜
相关人物
林藻
相关人物
黄启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