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84
颗粒名称: 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7
页码: 29-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地方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七秩春秋英才辈出——记漳浦第一中学、职业教育的奇葩——漳浦职业中专学校、干部培训基地——漳浦县委党校等。
关键词: 漳浦县 教育事业

内容

七秩春秋英才辈出——记漳浦第一中学
  ·郑汉琛·
  漳浦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发展,至1996年,全校占地面积近百亩,学生2100多人,教职工200多人。有办公楼、教学楼、科学楼、教师宿舍楼、图书馆、大膳厅、生理化教学实验仪器齐全,还有语文实验室、微电脑室、电教室。图书馆存书3万多册,订阅报刊一百多种。建校以来,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初中毕业生。已成为省重点二级达标学校、省重点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校和全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一、初创阶段
  漳浦一中前身县立绥安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暂以黄道周讲学处“明诚堂书院”为校舍。校长余高坚在漳州另有职务,不经常在校,设备因陋就简。这一年正值“南北战争”白热化之际,学校诞生在北洋军阀垂败的不稳定环境中。年末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地方人士黄荣昌、蔡春晖等组织绥安中学委员会,公推蔡春晖(旧填美孚行老板蔡崎的长子)为校长。翌年春迁校于射圃今址。1928年以后恢复校长负责制,继任校长先后为叶嘉隆、蓝长泽、陈大道、黄则吾、黄沂浣,除陈大道是顺昌人外,都是本县早期大学毕业生。1934年春季黄沂浣任校长时,学校改名漳浦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夏,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到任,认为漳浦是一个农业县,而耕作技术落后,为改进农业,应办农业职业教育,经报省政府批准,于1935年秋季改为漳浦县立园艺职业学校,调专员公署农业技正陈达元(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为校长。只办一年,便因经费问题停办。校舍被用为驻军旅部。
  二、复办于抗战期间
  园艺职业学校停办后,虽有私立纯美初级中学接着开办,使县境中学教育不至中断,但“纯中”偏处佛昙,距县城有90多华里之遥,出县至漳州就学则在100华里以上,尤其抗战期间学校内迁,公路破坏,莘莘学子求学困难,地方父老吁请恢复县立初中,教育界名士陈则蔡于1939年呈请县政府转请省教育厅批准复设县中,并委陈则蔡为校长。陈接受委任,即向驻军索回校舍,积极筹备,1941年秋开始招生上课。他任职至1946年秋辞职,6年间扩建校舍,增建大礼堂,充实设备,广招学生,都在抗战期间县财政困难情况下进行,大部份建设费由他运用社会关系向殷商富户劝募。抗战胜利后他筹办道周高中,任董事长,辞初中校长职务,推荐黄沂浣接任。1949年春,蔡启昌接任校长。
  三、解放后的发展1949年秋漳浦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仍由蔡启昌任校长。1950年秋,蔡启昌调龙溪农校任教,陈子义接任校长。1951年由陈长泰接任。1952年黄宗锦任校长,增办初师班,招生50人。
  1953年秋,许周泽任校长,招收第一届高中班,学校扩大为完全中学,改校名为“漳浦第一中学”。1954年起,县委相继派党员陈金龙、蔡地发、蔡新生、梁统业到校工作,加强领导。这时期虽然办学条件还很差,而师生目标明确,团结一心,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配合协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56年秋,第一届高中毕业生41人,当年考入高等院校24人,占60%。1957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66人,当年考入高等院校31人,占47%。虽初办高中,条件差,经验不足,而成绩却颇显著,受社会好评,对以后各届也有好影响。
  1956~1966年,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师生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学习的自觉性更高。1959年高中第四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物理成绩名列全省第四。1960年高中第五届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达90%以上。1958年秋,学校增设速师班,招生90人。1959年毕业,统一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这期间,学校为国家培养近千名高中毕业生,后来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成为专家、教授、工程师、著名人士,有的成为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能手,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破坏。曾几易校名为“城关五七中学”、“城关中学”、“漳浦中学”。1971年春至1976年,又有四届高初中学生毕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原名为“漳浦第一中学”。师生精神焕发,学校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1980年秋,林丰年任校长,一批教学骨干被提到领导岗位上,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面貌发生极大变化。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八一届和八五届成绩更显著。初中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也逐年上升。几年间,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县优秀党支部、县工会工作、青年工作、妇女工作及报刊发行工作先进单位。3年间,教职工中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表彰的有119人次,其中全国表彰2人次,省表彰5人次,地区表彰17人次,县表彰95人次。一批批教学骨干与工作骨干先后被吸收入党,全校党员数从10人发展到41人,于1985年6月成立党总支,由胡清南任总支书记。学校注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才,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全优生、三好生逐年增加。1992年林丰年校长退休,由何重印任书记兼校长。
  学校办起簿籍印刷厂和微生物实验厂,把教学、科研与勤工俭学密切结合起来。微生物实验厂荔枝保鲜北运、复方三十烷醇等科研项目受到部门及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分别荣获龙溪地区行署1982年及1984年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校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八十年代,县电力公司、鹿溪糖厂、弹簧钢板厂、县科委、科协、统战部、丝钉厂、合成氨厂等单位踊跃集资,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华侨柯汉扬出于爱国爱乡爱母校的感情,于1984年为浦一中母校设立“春晖奖学金”,激发了学生为“四化”刻苦攻读的积极性,在校内外产生良好影响。1986年又献款数万元,在校园荷花池旁建造“春晖亭”,进而辟池、亭附近一片土地建设“柳园”,美化学习环境。接着,1991年县拨款建成科学楼。1996年,县再拨款建成宏伟的教学大楼,于70周年校庆大典举行剪彩仪式。
  自1988年以来,办学效益更加稳步持续提高。1995年高考,应届及往届毕业生考上各类大中专的人数达436人,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上省专线以上的135人,居漳州市同类重点中学的第二位,上线率居第一位。中考“四率”均超过省教委下达给二级学校的指标要求。1992~1994年,连续3年被漳州市誉为“办好初中先进校”。自1987年以来,教师有21人次获省表彰,有8篇教学论文获全国奖,9篇教学论文获省级奖。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几年来,有4人次获全国奖,28人次获省级奖,210人次获市级奖。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微电脑、无线电、航模、书法、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组织和武术、田径、男女篮球队,既活跃校园生活,又挖掘培养技能专长。田径队每年参加福建省重点传统校田径赛,团体总分均居前三名。自1987年以来,有7人次获全国奖,137人次获省奖,522人次获市奖。为各类体育院校输送160名体育专业人才。1994年暑假,田径男队代表福建省赴烟台参加全国传统校田径赛,获团体第十名。音乐美术舞蹈比赛67人获市奖。为高校输送88名音美专业人才。由于各种人才涌现,被誉为全面发展且有特色的学校。语文教研组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成绩卓著,曾创办《读与写》小报,推广及于各校,每期发行万余份。
  漳浦一中以显著的办学效益赢得荣誉,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省文明单位”、“省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青年教师创优评优活动先进集体”、“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省新风杯奖”。学校党建工作、计生工作、校园治安工作、女工工作、文体工作,团队工作多项获市级表彰。
  漳浦一中所发挥的效益越显著,就越发得到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得到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和寓居台湾人士的赞助。柯汉扬于1993年逝世后,“春晖奖学金”由其夫人杨淑惠继续办理。1995年起,一中老校长陈则蔡的儿子,美籍华人陈中民博士及其四弟佑民(台湾银行家)又在一中设置奖学金。1996年春,一中70周年校庆将临之际,历届校友和各界人士热烈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掀起集资办学热潮,共捐献100多万元支援一中改善办学条件,可见全县人民及海内外人士对漳浦一中寄望之殷切。
  四、英才辈出
  70年来,漳浦一中为海内外培养了千万名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著名的有:
  王增炳 1948年在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为名教授,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学校行政工作。主编《陈嘉庚兴学记》等6本专著,与人合作编写专著8本,发表论文20余篇。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
  杨志坚 1948年在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指挥学院院部师职研究员。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曾参与编写《现代军事院校管理》一书。
  李书成 1949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调任驻日本国大阪总领事。著有《日本列岛》、《日本人的一生》及中日文注释丛书。
  许福熙 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上海肿瘤研究所所长。获过上海科技奖,《光明日报》曾报导他的先进事迹。
  阮三河 1951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曾任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两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现任漳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林照道 1951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主任医师。曾任广西首届内科消化学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出席过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编著{戒烟、防癌、益寿》一书,发表论文30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现退休。
  林庚金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内窥镜室主任。毕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各种教学杂志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参与全国性高等医学教材编写工作。
  林武存 1956年漳浦一中毕业。现任第三军医大学医教部主任。四川省科普协会会员,曾参加《全军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识》等4本专著的编写,发表医学论文和科普作品30多篇。
  卢继传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高级编辑、名记者、科普作家,著作涉及各门类学科,有多部专著、译文出版,在国内各报刊杂志发表100多万字文章。现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曾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间菲、德等国。
  陈孔明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国家对外经贸部副司长,并受聘为北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有《利用外资务实》等专著问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曾出访美、日、德、以等国,其论文风行于国际。
  陈添元 1960年漳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青岛海军潜艇学院防救研究室副主任,大校军衔,从事海军教育事业,编写教材一百多万字,发表论文13篇,多次获奖,荣获先进军人、优秀教师称号,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成果三等奖,海军授予三等功。
  余满松 1960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军医、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人民军医出版社社长,正师职军官,大校军衔,博士生指导教师。先后著书3本在全国公开发行,发表学术论文25篇。两次获军队科技三等奖。曾出席日中学术会议。
  曾镇南 1964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专职评论家,曾获文艺评论奖。著有《泥土与族藜》、《生活的痕迹》、《蝉蜕期中》、《当代作家话》、《未明集》等。
  吴协生 1968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福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漳州市文联副主席,职称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发表《书法的“形”“神”探讨》等多篇论文。首创“双管齐书”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作为国家珍贵礼品远送美、日、英、法、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等地区,为博物馆、艺术馆所收藏。
  杨百屯 1974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秘书长、副主席、博士部部长、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等职。现在英国讲学。
  张群豪 1985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负责人,治疗冠心病的国家级新药“血管通”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多篇,编著CHNESEPATENTMEDICLNE(英文版)及《当代名医临症精华》等专著。
  林武强 1985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获全国帆船锦标赛第一名,1990年获“帆船运动健将”称号。
  邵少蕙 1947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福建省亚热带果树研究室主任,对华南柑桔缺硼间题及“花而不实”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发表过多篇科研论文,其事迹刊登在《福建日报》、《人民中国》等报刊上。
  吴开云 解放前漳浦一中初中毕业。曾任漳浦县委副书记、云霄县委书记、漳州市委统战部长等职。现退休。
  许振祖 1947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副教授、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海洋游生物学》、《中国海洋挠足类》等书和科研论文,曾获省水产科技奖。
  陈翠年 1949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1991年起被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曾出访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进行文化学术交流。
  卢拱照 1949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广东省惠阳卫校副校长。编写过40多万字参考书。1983年被国家卫生部聘请为《儿科学及护理》教材主编,1983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
  陆为桢 1949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宁德地区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1981年参加中国医疗队往西非塞内加尔工作,获塞国国家级狮子勋章和证书。
  王宗开 1951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航空工业部125厂设计员、工程师。1983年获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经济委员会新产品金龙奖,1983年获全总、国家经委优秀成果奖,60年代参加编写《电蚀加工》一书。
  蔡定国 1952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在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从事医学科研工作。至今共完成科研报告和论著48篇,向国家科委上报科研成果一项。
  王永川 1953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藻类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20多篇论文。1982年曾应加拿大科学院邀请,前往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研究所工作。
  许崇安 1954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为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漳州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福建新闻协会理事。1984年被评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阮仲铭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被选为漳浦县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漳州市第七、八届政协常委。现为中国农学会会员、高级农艺师、漳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先后主持和参加科技推广项目16项,其中《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和搜集》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一等奖。1993年10月起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洪阿实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是知名的同位素海洋专家,兼任全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委员会委员,为美国质谱学会会员。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与人合作出版专著一部,有数十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奖励。多次出访,获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中交流协会证书。
  胡良彬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在南京大学任教,著书一本,翻译国外书籍2本,在全国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5篇,曾获国家科技奖。
  陈士年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贵州省市政建设设计室主任、工程师,参加过180多项工程设计,编著许多规划讲义、专著。
  林智祥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高级农艺师,曾任副乡长、县人大常委。1963年培养出“漳浦一号”番薯优良品种。1978年获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孙伟汉 195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任漳浦县地震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委员。著有《福建某地蓝宝石》等论文10多篇。主编地质矿产报告数十份。1985年在福建某地发现并评价蓝宝石等宝石矿,填补了我国该类矿石发掘研究的空白,获地质矿产部找矿一等奖。1993年起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陈睦传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和显微电子镜技术教学和研究工作,任教研室副主任。出版4本专著,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获高教部及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郭仲珂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教授,任北京宣武区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兼书记、北京市老人医院院长,兼任《中国防痨通讯》杂志编辑,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个人。
  许龙江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科研秘书,为工会主席。其学术论文曾在全国声学会宣读,曾获山东省1980年科技二等奖。
  曾伟强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在北京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曾于1979年领导一个研究项目获天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984年又获“核磁共振遗传物质研究”应用成果奖。
  蔡汉章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副主任医师,在漳州任国家体训基地医务所所长,曾发表十多篇有关女排医护保健的学术论文,多次受国家奖励。
  许元隰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厦港变电站负责人,曾获省电力系统先进工作者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立三等功两次。
  黄以结 195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编著或主编《赵家堡》、《漳浦史话》、《漳浦文化志》等书。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柯选火 1958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历任漳州市政府秘书、科长、漳州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长,现任师院办公室主任。
  陈高捷 1958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中学政治处主任,1985年起任漳浦县机关干校、电大工作站、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漳浦函授站、漳浦成人中专党支书、专职副校长等职。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吴信魏 1958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福州军医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福建省卫生厅药政处处长、省药检所所长。其科研成果“坑道战备贮水研究”、“检水检毒研究”、“营养需要量研究”、“眼睛适应调查研究”等多次获全军、军区科技奖。著有《实用医学统计手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法》、《卫生手册》等书。
  林炳文 1959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工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曾设计二个科技项目,分别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被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立过三等军功。
  石守勇 1959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厦门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激光导光技术课题组长、《激光》杂志审稿人、编委。为发展我国物理科学技术作出贡献,填补了我国某些科技项目的空白,多次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李晚 1959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北京钢铁设计总院工程师。参加过我国及援外大中小工程设计和试验研究12个项目,获冶金部优秀设计奖、发明奖,通报表扬。
  吴溪春 1960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漳州支队长,参加过保卫祖国领海的战斗,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扬。现退居二线。
  杨玲 1960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漳浦四中校长、副县长、选为福建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现任漳浦县政协主席。
  巫宏毅 1960年漳浦一中高毕业。现任漳浦县教育局局长,多次获省、市、县表彰,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刘牧童 1963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漳州支队边防分局中校局长,荣立过三等功。现退休。
  柯兆利 1963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厦门大学学报编辑。著有《宋明理学史》下卷、《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等。已故。
  林志民 1965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漳浦电视台、广播电台转播台台长。1979年制作地下线探测器,获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
  许火 196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漳浦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曾参加我国核试验飞行和新机种试飞,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一级飞行员称号。
  朱惠兰 196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漳浦县“中百”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曾被选为省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获全国总工会优秀积极分子称号。
  谢淑女 196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在漳浦县绥东小学任教,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5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漳州芗城区实验小学教师。
  王亚忠 1966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现任漳浦绥南无线电厂厂长、上海恒达电器公司董事长。自1984年以来分别被评为县、市、省优秀青年厂长、省优秀农民企业家。1985年赠送母校漳浦一中学习机键盘及黑白电视机数台,先后支持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十多万元。
  吴锡镇 1974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现在漳浦县卫生防疫站工作。
  陈汉扬 1961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时自请支援边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医石油管理局从事钻井、行政、综合管理等工作三十多年,自1991年至今任管理局副局长,主管全局日常生产和后勤工作。
  刘炳麟 1963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中共三明市委委员、市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林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国林业学会森林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起先后分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ABT生根粉研究与推广特等奖”、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省柴节煤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系统“引进人造板生产线达产达标先进工作者”称号。
  柯云瀚 197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长。现任漳州市文联副主席,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自1993年以来分别获第五十四回国际书法交流赛银奖、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银牌奖,作品收藏于日本、美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处博物馆。1990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馆长”称号。
  柯志明 1977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曾任共青团漳州市委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市人大常委、团中央十三大代表。曾获福建省“基础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团干”称号及“育苗奖”。现任中共云霄县委副书记。
  蔡森民 1959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新华社福建分社通讯室主任兼供稿中心副主任。
  林仲文 1973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漳浦县政协副主席、文联副主席。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全国奖”。
  张弓 1966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吉林大学漳浦县应用技术研究所副主任、菲利克斯机电制品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总经理。所研制完成的国家火炬项目“旋转永磁退磁机”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全磁力手”于1994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5年被列为“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许惠渊 1963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北京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乡镇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兼中国乡镇企业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乡镇企业、国际贸易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曾赴美国学习、考察。发表过《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学》等专著19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承担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
  蔡和睦 1952年漳浦一中初中毕业。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曾任福建省农委副主任,现任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曾被选为省农协常委、省政协经科委副主任、中共省“六大”代表。曾被聘为国务院农村发展部及农业部特约研究员,主持过国家科委及省多项研究课题,多次获奖。发表过论文数十篇,主编出版专著多种。
  张贵后 满族。1960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保健食品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成果有“对虾、河鳗、甲鱼及珍禽人工饵料中生物活性物质添加剂”和人体保健食品、饮品等十多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在国家专业性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黄建闽 1974年漳浦一中高中毕业。现任教设部驻香港综合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工程师(正处级)。
  ——写于1996年11月
  职业教育的奇葩——漳浦职业中专学校
  吴银生·张惠阳
  金漳浦的梁山鹿水之畔,有一处钟灵毓秀,起凤腾蛟的宝地,虽无丹桂飘香,绿荷滴翠,却绽开着一朵艳丽夺目的职业教育之花,以她绰约的丰姿装扮着一方热土,这就是漳浦职业中专学校。校址建在县城北郊的虎山下,环境优美,而又位于国道324线与省道牛旧线交汇处,交通利便,讯息灵通,是读书学艺的好去处。这所学校还很年轻,而自办学15年来(至1996年)已向社会输送近3000名合格毕业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漳浦职业中专的前身是漳浦职业中学,创办于1981年。校园辟自荒野,起初只有孤零零一座教学楼,外地学生在校外租住民房,教师在校内也无住处。上体育课要到离学校一公里远的县体育场,其他设施也少而且简。政府不断投入资金,社会各界热烈支持,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自力更生,迎难而上,陆续筑起综合楼、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校门、围墙,铺设水泥校道和运动场,建立电脑室、电教室、电工室、语音室、练功房、模拟餐厅和客房等,配备许多专业教学设备,单PC386、486电脑就有60多台。设有幼师、财务微机、涉外财会、财税、旅游服务、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畜牧兽医、美术、装璜、广告设计、烹饪、服装等十几种专业,在校学生近1200人,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千人校”之一,办学规模居全市县级职校之首。1995年4月25日,经省教委批准,正式升格为漳浦职业中专学校。
  全校教职员工立志把这所学校办成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兼备的中等专业人才的基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学校得天时、地利、人和,靠胆识、智慧和拼搏,从艰难中崛起,成为漳州市一所知名度较高和吸引力较强,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骨干职业学校。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涵养素质,艰苦创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努力打好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基础。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手脑并用能力。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认真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有幼师、财会、旅游、电子计算机、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等8个专业和学科加入省、市校际教研中心成员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并从社会上招聘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加强教学力量,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以能吃苦、业务精、适应能力强著称。自1991年至1996年的5年间,财会类专业共培养出130多名国家级珠算能手,其中2人达到国家能手一级水平;幼师专业开办9届,参加全省统一录用考试,已有39人被国家正式录用为教师,其余毕业生也都活跃在城乡各地幼儿教育战线上。在1994年和1995年两年,该校有28名毕业生在对口招生考试中被高等院校录取。该校学生还在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中创造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1995年10月,在全省职校财经专业四项全能比赛中,该校代表队荣获第7名,这一成绩居全市之冠。在省职校第8届幼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余静同学获声乐一等奖,填补了我市空白,陈翠锦获钢琴独奏二等奖、李通英获舞蹈三等奖。历届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良好表现引起社会各界纷纷来向学校预约聘用。学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来设置专业,培养社会各界需求的人才。并拓宽办学道路,与县财政局、卫生局、土地局、社企局、计生委、税务局、旅游局、畜牧中心等部门合办财务微机、涉外会计、财政税收、西医士、地政、电子电器、计生服务、旅游服务、畜牧兽医等专业。
  为把学生推向社会,学校成立以校长吴银生为组长的学生就业指导小组,深入社会,热情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来,到厦门航空宾馆、厦门海鲜舫、漳州天缘阁酒家、漳浦天福茶庄等处实习的旅游学生被招聘一空。广东东莞启德电子厂、泉州恒安集团也不远千里而来,招聘两批共40名电子电器专业学生。畜牧兽医的专业生全部对口就业。旅游专业两名学生经过近百关考核,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厦门航空公司录为空中小姐。
  学校正在进一步发展办学规模,拓宽办学道路,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办学模式,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校园和校舍面积。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加紧建设,秋季可投入使用。学校上下一致,正在努力增创新优势,朝着省级重点职专和省级文明学校的目标迈进。
  干部培训基地——漳浦县委党校
  许德胜陈兆正柯登金
  中共漳浦县委党校是一所党委培养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也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1949年9月23日,漳浦解放。10月1日,中共漳浦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同月,县委设立青干班;同年12月,改称为农村干部训练班;1952年2月,改称为县委干部学校;同年12月,改称为县委干部训练班;1953年9月,改称为县学;1956年改称为党训班,县委干部学校;直至1959年6月才改称为县委党校。
  校长 张维正(1955.9~1956.2)
  副校长 李山(1953.9~1954.6)
  副主任 王和亭(兼,1954.5~1955.6)
  吴荣圭(1955.11~1956.6)
  詹昭德(1959.5~1968.9)
  叶添涛(1959.6~1959.10)
  黄奕鼎(1964.9~1968.9)
  县委党校及其前身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无定址办公,1957年才设在旧广播站的两间平房(现县委会前左侧,已拆除改建)办公;1961年改在原漳浦农校(绥安镇辕门村);1962年改在原漳浦初师(址在埔顶今解放军团部);1962年改在原农展馆(现县电影公司);1973年租用县第三招待所(现县委会)等处办公;1975年6月址在绥安镇千秋楼东。
  1949年10月,为了解决新解放区任务艰巨而干部不足的问题,县委、县府决定公开招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加以短期培训,学习当时的形势,党在新解放区的任务、政策,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树立革命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观点新作风等。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一段的学习培训后分配到县、区党政机关工作。这批干部后来不少成长为县、区工作的骨干。
  1950年9月,县委举办两期乡干训练班。鉴于当时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同时派出第七舰队进犯台湾海峡,台湾国民党军蠢蠢欲动,派遣大批特务到大陆组织200万政治土匪,攻打区、乡政府,残杀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中不少人思想动摇,对敌斗争意志受挫。因此,县领导组织全县乡级主干集中进行当前国内外形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剿匪反霸保卫翻身果实及剿匪的方针政策等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基层干部坚定立场,鼓舞斗志,树立抗美反蒋斗争心胜的信念;广泛发动群众支援抗美援朝,投身剿匪反霸斗争,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宣传。同时进行土改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宣传教育,以鼓舞广大农民群众的斗志。
  这两期乡干训练班,每期11天。训练对象:乡长、农协会主席、武装队长,每期185名左右。
  1951年9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同年12月作为草案在党内下达。1952年,县委为了宣传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土改各区试办互助组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的开展劳动互助、爱国增产运动打下有利基础,举办了4期乡级五大主干和互助组长训练班。从1952年9月14日开始,到同年11月18日为止,举办4期训练班的人数计2753名。由于县领导重视,这次典型试办基本是成功的,达到了摸索经验,锻炼了干部,为今后全面开展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3年,党中央确定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第一个是1953年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第二个是1953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0月,县委举办有县、区、乡三级主要干部参加的总路线学习班,主要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及农业合作化,统购统销政策,学习后组成大批工作队下乡宣传总路线,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进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
  1955年,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精神,为了提高乡干部的政治质量和政策水平,共举办7期训练班,每期9天左右。1~3期训练对象为54年下半年新吸收的和55年计划发展的党员积极分子计1200名;4~7期训练对象为党支部书记、委员、乡长、民兵队长、区一般干部计1126名。训练内容:(1)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3)党在农村工作的阶级路线和阶级政策;(4)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5)农村党支部的主要工作任务;(6)党员的义务和权利。1955年6月,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随后中央作出相应决议。同年10月底,县委举办会训结合的学习班,参加对象为县、区、乡三级党政领导,抽下乡的合作化工作队员等近千人,主要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央的决议及我县全面掀起农村合作化高潮的任务、政策和方法。
  1956年4月10日到10月4日,共举办7期训练班,每期7天左右。各期训练对象分别为乡文书(160名),妇代会正副主席、委员、代表(268名),团支部正副书记(278名),财政干部、学校教师(111名),农业社正副社长、乡生产主任(509名),乡文化干部(88名)。训练内容:(1)过渡时期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2)当前农村的基本任务;(3)党的干部政策;(4)革命的人生观;(5)业务学习。
  1957年1月20日至11月26日,共举办7期党训班,每期12天左右。1~2期训练对象为农村党员(1100名);3~4期为农村合作社正副主任(1550名);5~7期为村党支部委员(550名)、农村新党员(550名)、渔业社正副主任、农业社妇女副主任、乡妇联主任、团支书、民兵队长、乡政委(550名)。培训内容:(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农村的阶级斗争;(3)工业和农村的关系;(4)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5)合作化政策任务。
  1958年4月2日至11月,举办乡干部与积极分子训练班。训练对象为党支书、乡长、社主任、乡一般干部以及知识青年积极分子等258名。训练内容:(1)目前的形势与任务;(2)党的干部政策;(3)革命的人生观。接着又举办4期党员训练班,训练内容:(1)国内外形势;(2)总路线;(3)农村的新形势和宣传工作的新任务;(4)党的基本知识。
  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由于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贯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思想原则,所以在此阶段举办的县委训练班的教学较切合实际,对基层干部和党员学习和贯彻党在这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中心任务起了一定作用。同时,训练了一大批党的积极分子和党的基层组织骨干,为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培植“土改干部”“合作化于部”的千部作风,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艰苦朴素等一代干部新风做出一定的贡献。1958年以后,由于我们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风接踵而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以运动冲击教学,最后发展到停止办学搞运动,使党校的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1959年5月,县委委任詹昭德为党训班副主任。同年6月,党训班正式改称为县委党校,詹昭德任专职副校长。1960年2月,县委任詹昭德为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副校长,从此以后詹昭德同志一直任党校副校长、校长、常务副校长,直至1995年4月退休,他为党校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60年,为了培养提高工农理论教育队伍,深入开展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运动,从2月6日开始,陆续举办10期党员训练班,受训人数1767名。训练内容:(1)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列主义;(2)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法宝;(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4)怎样做党的驯服工具;(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着手纠正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风,对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并强调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从1961年至1965年,这个时期党校各类班次学的重点是大力宣传中央的“八字方针”、“人民公社60条”、中央关于甄别定案,纠正“反右倾”“拔白旗”等政治运动扩大化的错误,教育干部团结起来向前看,在干部作风上,加强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等传统作风教育,掀起学雷锋、学焦裕禄、学先进模范人物活动,在对外政策上,进行中苏关系交恶的原因、性质及对策的教育。因此,尽管总体上“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在党内还存在分歧,但从当时基层党政干部的工作热情、生活作风、干群关系看还是比较好的,为当时克服三年暂时困难,争取国民经济的好转起一定作用。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各级党政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而陷于瘫痪状态。1968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宣布撤销县委、县人委及其所属工作机构,党校当然也被撤销了。当时设立一个县革委学习班,把原县委、政府的领导及各工作机构的干部集中学习八个月,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套理论、方针进行灌输、进行清队和斗批改。
  1971年7月30日,县委恢复成立。1973年12月25日县委党校恢复成立。
  校长 刘琏振(县委书记兼任,1973.12~1974.11)
  黄步翔(县委书记兼任,1974.11~~1983.3)
  副校长 詹昭德(1973.12~1988.3)
  蔡大兴(1973.12~1978.5)
  陈伍才(1984.1~1991.6)
  余顺和(1986.6~1991.6)
  1987年3月,县委书记承光大表示不兼任党校校长,县委于1988年4月任命詹昭德为校长。
  1973年至1977年,由于批林批孔、反派性、“反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此起彼落,教职员或抽下乡抓中心,或到县直参加运动,党校无法办班。1976年10月14日,党中央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举国同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由此结束。
  197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人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澄清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颠倒的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要开展“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要求各级党委切实办好党校,把办好党校作为党的一项事业看待。
  1977年,党校举办4期农村干部学习班,学习中央关于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件和拔乱反正的政策精神。
  1978年5月开始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校举办各类班次,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尖锐地提出江青反革命集团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对江青反革命集团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再次阐述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提高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的认识,使我们打破精神枷锁,思想得到大解放。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9年以后,县委党校举办了各类班次的训练班,科局领导、乡镇领导及乡镇干部、村级干部都受过训练,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完整。党校举办培训班、轮训班、分期分批组织县、乡、村干部进行培训、轮训,学习“中特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几乎每年都举办3~4期的理论班(每期3个月),学习形式以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的基本知识等。
  1985年,接上级指示(经省委组织部、省教委批准),县委党校举办全日制党政干部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经全国成人中专入学考试录取后脱产学习两年。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语文、数学、地理、法律等,共举办三届:85级中专班41名(班主任何耀昌、林玉枝),86级中专班15名(班主任陈兆正),87级中专班26名(班主任林玉枝)。
  1988改办中专班为专修班,学制一年,共举办两届:88级专修班31名(班主任张文强),89级专修班36名(班主任何耀昌)。
  1988年11月,上级任命原副校长兼办公室主任余顺和继任办公室主任;任命张文强为办公室副主任;任命原教研组长何耀昌为教务处主任;任命林玉枝为教务处副主任。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级党校要努力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
  根据中央统一规定,县委副书记黄河俊(1991.5~1992.12)、胡寿春(1992.12~1993.12)先后兼任党校校长。詹昭德为常务副校长(1991.5~1993.12)。1993年12月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欧友祥兼任校长;1995年8月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育闽兼任校长;1996年5月由县委书记刘子维兼任第一校长,张育闽继任校长。
  此时期先后任副校长的有:
  余顺和(1986.6~1991.6)
  柯云瀚(1992.3~1993.10)
  许德胜(1993.10~1995.4起主持工作)
  林作良(1995.8起)
  党校党支部:书记许德胜,副书记林作良,组织委员何耀昌,宣传委员张文强。
  从1992年起,党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干部党校学历班,学制3个月,脱产全日制学习。学习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法律、思想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等。
  第一期学历班学员45名(班主任何耀昌)。
  第二期学历班学员49名(班主任许耀和)。
  第三期学历班学员41名(班主任陈兆正)。
  第四期学历班学员46名(班主任柯登金)。
  1989年,经上级批准,县委党校设立函授站,招收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党政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学员经成人高考录取后入学,学制三年。
  1989年招收经济管理专业9名,毕业9名。
  1990年招收党政管理专业28名,毕业25名;经济管理专业21名,毕业19名。
  1991年招收党政管理专业7名,毕业6名;经济管理专业26名,毕业20名。
  1992年招收经济管理专业16名,毕业8名。
  1993年招收经济管理专业14名。
  1993年起,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县委党校设函授站,当年招收党政管理专业1名,经济管理专业22名。
  1994年招收经济管理专业43名。
  1995年招收党政管理专业54名;经济管理专业44名。
  县委党校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教育培训干部,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领导干部。
  1991年培训10班次,培训1624人次。
  1992年培训13班次,培训2850人次。
  1993年培训9班次,培训2086人次。
  1994年培训《邓小平文选》三期1708人次,还举办如下班次:科级干部508人,妇女干部38人,岗位培训208人,非党青年干部49人。
  1995年除各类班次外,还对全县中小学青年教师近2000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1996年1月至6月底,分三期举办了二个主体班(基层党员教育骨干培训班30人,村委主任培训班即小康建设骨干培训班245人。同时选派四位教师到九个乡镇场和四个县直单位讲课,上半年共培训党员、干部2480人次。
  1996年录取中共中央函授大专班学员123名(其中党政管理专业71名,经济管理专业52名)。
  县委党校校园面积15.2亩,总建筑面积4303平方米,有教室、办公室、图书室、礼堂、会议厅、食堂、学员宿舍、教师宿舍等。图书室藏书5100册。
  县委党校现有高级讲师2人、讲师4人、助理讲师4人、教员2人、行政人员4人、后勤工作人员3人。有党员18人(包括离休人员5人。)
  县委党校正在制定1996~2000年的发展规划,我们相信,党校将越办越好。
  成人教育事业的丰碑——漳浦县机关干校
  杨志云
  漳浦县直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是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的一所复合型成人教育学校。自创办(复办)16年来,一直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主动适应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不断发展壮大,在为我县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已发展成为集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多种证书教育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中、高等成人教育办学主体。
  此校的前身是县直机关一个文化补习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1年初,由老一辈成人教育工作者林有壬、王举才主持,克服缺师资、缺校舍、缺经费的困难,复办了这所学校,规模小,条件差,仍然摆脱不了供干部、职工初、高中文化补习的性质和地位。1985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心扩大这所机关干校的办学规模,加强校务委员会,并调陈高捷来任专职副校长,着手解决了办学基地、教师配备、经费来源等间题,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1985年底,经由市教育局验收合格,开办了常年业余高、初中教学班,可以颁发与普通中学同等效力的高、初中毕业文凭。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形势的深入发展。县政府和主管局决定在机关干校的基础上创办干部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专职副校长陈高捷率领全校教职员工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克服了教师、设备、经费等诸多困难,于1986年获省教委批准开办了漳浦县干部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统一领导,首批招收86年级财会专业学员60名,1989年改名为漳浦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漳浦工作站,始建于1982年,当时由漳浦机关干校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分工管理。于当年招收英语学科生33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30名。1985年8月,电大工作站实行独立建制,由林有壬任站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当年招收党政干部管理专修科一班34人(脱产学习两年)。1989年11月,鉴于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漳浦机关干校与成人中专学校、电大工作站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体制。这样,机关干校的高、初中、大、中专的办学层次和结构已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县成人教育事业迈向多开式、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特别是1992年以后,为适应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各级各类高、中级人才的需求,机关干校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努力外引内联,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渠道不断扩宽,办学效益不断增强。1992年,干校与县财政局取得联系后,即马上组织创办以财政局副局长周秀华任站长、陈高捷任副站长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漳浦函授站,几年来,共招收学员195名。同(1992)年11月,干校主动与漳浦(竹屿)盐场实行横向联合办学,创办漳浦成人中等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竹屿教学班,招收学员30名,漳浦盐场由此获得1994年度全国企业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的殊荣。由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漳浦成人中专学校于1994年被省教委授予“合格学校”称号。1993年9月至1994年4月,干校又在原有基础上开办电视中专计生管理专业和土地管理专业,共收学员100名。1994年以后,干校经过集思广益,取得多方支持,租用县电影公司一幢面积4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为教室,购进39台486电子计算机,克服设备、经费、师资等诸多困难,顺利创办了成人中专普通班(全日制)和电视中专普通班(全日制)。每年可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纳入全省普通中专招生计划。1994度和1995年度,共招收公关与文秘、法律、旅游、财会四个专业学员共160名。1996年度计划招收公关与文秘、法律、财会、电算化及工业民用建筑等四个专业学员共200名。干校还在1995年起至本世纪末,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青年干部外语培训工作。1996年初,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下,从1996年8月起,干校承担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执法培训任务。
  漳浦机关干校发展至今(1996年)已拥有11个大、中专的专业设置。逐步形成了岗位培训与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与多种证书教育、业余教育与全日制教育配套成龙,相得益彰的办学结构和网络体系,现有在校生1504人。规模与水平已挤入全省同级同类学校的先进行列,并且挤列于全漳州市同级同类学校的前茅。为漳浦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铺搭了一座人才的金桥,成为各符其实的全县成人教育的中心基地。
  漳浦机关干校有着较为健全的领导班子,组成了由主管教育副县长林清波任兼职校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孟恩、宣传部副部长何友麟、教育局局长巫宏毅任兼职副校长、陈高捷任专职副校长的校务委员会,日常工作由陈高捷主持。干校还建立一支思想文化素质较好,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为干校的继续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人才基础。学校的教学设备逐步充实和完善。现拥有三间教室,两间办公室,一间图书室,共320平方米,有录像机两台、彩色电视机两台及收录机等配套教学和办公设备。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学校规模、层次、结构的不断壮大和拓展,办学基地已显得局促和狭小,日益成为学校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制约因素。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写于1996年10月
  人民教师的摇篮——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柯清元
  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前身是1954年9月成立的县教育科教学研究组(简称为县教研组)。其职贵是负责全县小学的教学研究、改革工作。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范围扩大,教研组于1960年2月扩办为“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设在实验小学校园内一幢三小间加天井的平屋里(已拆建),教职工12人,分设小学教研组、函授组、工农教育教研组、幼儿教研组。1965年函授教育归云霄师范负责,校内原来的函授教育组随之撤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办。1973年起复办,改校名为“漳浦县教师培训班”,由县财政拨款在一中校园南侧建一幢三层的办公、教学两用大楼。培训班的任务仍然是担负着全县学校的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培训。从1974年到1977年政治运动频繁,教学、培训工作难以开展。1978年8月恢复原校名“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嗣后,又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旧校址左侧再建现有这座四层大楼,1980年8月,新校舍落成启用。当时进修学校除负贵教研、培训外,还附设云霄师范漳浦分校;并设中师班,安排录取经统考及格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1982年毕业120人,1987年毕业75人,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在本县任教。
  嗣后,学校经过1985年和1995年两次较大的调整,加强班子建设,充实骨干力量,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建校以来学校的主要工作是:
  一、抓紧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是进修学校主要任务之一。培训的对象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与学员来源而定。分在职与离职(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培训。“文化大革命”前举办三期,学员300人,每期学习半年左右,着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1960年下半年至1961年上半年学习省编的中师函授语文、数学教材。1961年9月至1962年7月继续举办一年期的教师培训。设2个教学班,学员100人。学习语文、数学,理化、生物等科,以求扩大学员的知识面。1981年到1985年举办5期,对退休教师的补员子女,文化程度较低的,予以集中培训,学员220人,学习内容有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法等。1985年举办师范班、在、离职函授、小教自学考试函授班等,计12期,达到中师毕业水平的742人。1958年,龙溪地区教育干校函授部撤销,函授师范教学下放由县负责,从此,函授教育成为进修学校主要任务之一。1985年县组织高中66届毕业的在职小学教师299人参加中师自学考试,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两科,有235个学员各科考试均及格,获中师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进修学校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教学大纲、新教材、汉语拼音、教材教法、自然、体育、音乐等教材,还有幼儿园教养员参加的各类型培训,时间7天至1个月不等。参加培训者从1978年至1986年共1091人。1978年起举办中学教师短期培训,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时间少者1周,多至1个月。其中以英语科培训最为突出,从1978年至1983年每年坚持假期培训。这一段时间参加各科培训的教师共1604人(次)。此外,还举办小学行政干部培训班,有校长、教导参加。学习内容有政治(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律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参加培训者43人。(各类培训情况参见附表)。
  二、教研工作:教学研究工作是进修学校又一项主要工作。“文化大革命”以前县的小学教研人员以实验小学为教研基地,定期深入到各学区、中心校蹲点,走遍全县各地,包括革命老区的龙岭、山城、车本和海岛岱嵩、整美,及于与邻县交界的官浔、北旗等校,巡回听课,然后将各小学校长集中到学区通报听课后的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共同探讨如何掌握各科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额和办好学校的途径。“文化大革命”以后,小学教研人员由原来3人增加到现在的11人。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从一年级起步和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数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其他班级。利用寒暑假集中各学区的骨干教师到县进行教学研究,以讲话、听课为契机,推动教改工作的开展。推广邱学华的小学教学尝试教学法。1984年暑假开始,教研人员主要工作放在各年级语文、数学练习卷的编写上。1986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研人员以县实验小学和绥安学区各小学为重点,每周二深入课堂听课,推动教师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他时间教研人员则分片负贵各学区、中心小学,深入课堂听课,还抓了实验小学进行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教改实验班(自1984年9月开始,进行了四个学期)。赤岭的前园小学、白竹湖的顶城小学采用中央教育部科学研究所编写的语文教材,按集中识字,加快识字量,达到提前读写的目的。(自1985年9月开始)。
  此外,还开展各科教学竞赛活动,以丰富教研内容。1985年上学期组织小学语文、数学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选出语文、数学两科一等奖、二等奖各6名,合计22人得奖(含其他奖)。自1979年至1985年,各科竞赛得奖师生共54人,(其中集体奖12个)。
  中学教研活动由学校的中学教研室具体抓。从1978年春才开始(过去教研工作只抓小学)。学校配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的教研人员,开展这5科的教研活动,当时因为政治运动频繁,人员调动、正常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1984年8月,调配英语、物理、化学专职教研员,工作继续进行。教研内容主要是抓初中各科任课教师教材教法的进修与考核。以六所完中(第一至第六中学)招生区为主轴,分为六片中学各科教研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听课活动,探索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各科复习考试,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班教改与升学指导等工作。中学在教改方面的尝试有漳浦一中初中语文采用中央教育部教科所编写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阅读、写作与汉语教材分开)和漳浦一中、漳浦二中采用中国心理学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教学辅导教材的教改实验班,实验后与普通班比较,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1994年8月,学校整顿班子,新的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重整办学新模式,排除或减少非教学性研究、培训的活动,专心在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质量上用功夫。现(1996年)学校办有各类在职培训班23个、学员达到1537人,其中公办、代课教师中师函授班学员540人;幼师函授班122人;小学教师大专自考助学培训班86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职教师44人,内含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中级专业职称20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5.8%。近年来,学校深化内部管理改革,以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效益质量的提高,现已逐步形成校级决策,处级监控服务、组织实施的良性管理网络,实行校组二级目标、二级考评、二级奖惩的管理体系,保证了学校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服务的高效益、高质量、高水平。几年来学校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在省、市以上刊物的18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12篇,达到省级以上水平的论著和教学用书四部,学校中学教研室被评为福建省教研先进单位。
  脱稿于丙子年仲秋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