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72
颗粒名称: 浯江景观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3
页码: 133-145
摘要: 这段描述详细介绍了福建乌石地区的紫薇胜迹,包括谢东山庙、文昌宫、紫薇寺、紫薇洞和天后宫等地标和古迹。同时也提及了海云岩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乌石林氏大宗祠海云家庙和三凤厅等古建筑。这些地标和建筑物反映了乌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 浯江景观 海云岩 福建乌石地区

内容

乌石人杰地灵,明、清两代,人才济济,为漳浦第一望族;地理形胜得天独厚,文物胜迹也令人叹为观止。现简介如下。
  一、紫薇胜迹
  紫薇山在乌石北侧,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北面紧连龟林山,浯江就从北边山脚下绕过,环山文物胜迹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以集中在紫薇峰下的谢东山庙、紫薇寺、文昌宫、紫薇洞和新建的天后宫最享盛名。并且从奉祀的各种神佛的情况,可体现出我国自明、清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缩影。
  (1)、谢东山庙:俗称王公庙、惠王庙,祀东晋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带领九十万军队,进攻东晋。东晋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派侄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抗击秦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斗的胜利使东晋转危为安,并决定南北朝对立局势的形成。后代的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庙奉祀。历代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封号。《漳浦县志》有关崇祀谢安的记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元光)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足见谢安庙祀历史的悠久。
  紫薇山王公庙在紫薇峰下,坐北向南,其始建时间应不迟于南宋。因南宋半壁江山绝似东晋,所以百姓倍加怀念尊崇谢安。庙祀神象五尊:正殿祀王公和王妈,即谢安及其夫人。左偏殿祀元帅谢玄,玄字幻度,因淝水战功,得以配享庙祀;右偏殿祀岩妈和尾妈,据说是谢安的两个女儿。正殿对联为:“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又柱联二副,其一为“东山逸兴无双品,晋代衣冠第一人”;其二为“屐韵筝声江水碧,白云明月夜峰青。”每年正月初五日至十七日,紫薇山下二十多个村子轮流迎奉赛会。香火长盛不衰。有谶诗四十首,百姓用以占卜休咎,祈求平安。庙宇今在修建之中。
  (2)、文昌宫:宫在王公庙右前方三十米处,祀文昌帝君。“文昌”原系星名,也称“文曲星”。后来,道教把四川的梓潼神张亚子说成是文曲星的化身,主宰人间功名、禄位,这种传说得到官方的认可,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主宰天下文运之神,令天下学校祠祀。紫薇山文昌宫约建于元末明初,其时,民间普遍开办社学,因而建官奉祀文昌帝君。明弘治间,朝廷虽下令“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但民间尚继续奉祀,祈求魁星高照,科场得利。嘉靖间,探花林士章幼时在紫薇洞读书,每夜都到文昌宫灯前就读。民国初期,私塾被废止,乌石开办西河小学,文昌宫无人奉祀,年久失修而倒塌,遗址尚存。
  (3)、紫薇寺:寺在王公庙右边,文昌官后面,是一个小佛寺,殿上供三尊佛像,两壁画十八罗汉。左侧僧舍数间,颇为幽静。紫薇山原来没有佛寺,据林春斋在《乌石宗谱》中记载“昔岩庙建在篱山庵,居水口,极得地,今移紫薇山。”篱山庵在乌石东南方,今岩埭村对面的小山上。约于明朝中期,寺移建于紫薇山。这是由于明朝初、中期,经乌石林氏的开拓,乌石已成为浯江两岸的文化中心,佛寺也应运而兴。天启、崇祯间,黄周道慕名游览紫薇山,为紫薇寺题刻石匾“白云深处”,置于寺围墙石窗上,又题“惜阴”二字(未详刻置何处),鼓励在山中求学的士子。原佛寺拆毁多年,1989年,乌石文物保护董事会集资重建,台湾林瑶棋先生赠匾额,寺貌为之一新。
  (4)、紫薇洞:在王公庙左边(东面)近百米处,是一间以巨石为顶的石室,洞口向南,深6米,宽5米。从洞右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豁然开朗,爽气沁人。远处罗列着天马山、伏虎山、塔山,浯江从左绕来,流过浯江桥,直奔白沙港,水光潋滟,帆影点点,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洞后以石砌为壁,有小石门通向洞外。传说曾有一位仙人在此当私塾先生,每次授完课,都从此小石门走到洞外,就不见踪影。用“仙”的神奇色彩,来为山增名是从前一般人的心态,但此山确也来历不凡。嘉靖三十年,县丞林文相题“紫薇洞”三个大字,刻于石壁上。《漳州府志》、《漳浦县志》都有记述此洞,但都把海云岩的石洞误为紫薇洞。在紫薇洞读书成名者极多,尤其以林士章探花及第,名扬全国。闽、粤不少士子纷纷前来求学,并取得成就,成为一代名人。“科甲题名石”上刻列明朝在此读书成名者有十五人,其中进士九人:乌石人林功懋、林一新、林士章、林汝诏、林士宏,本县人蔡时鼎、刘霖、林茂桂,广东饶平人黄琮;举人六人;乌石人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旗,广东潮州人黄文炳、揭阳人张风翼。
  此外,清朝在此读书成名者尚有进士二人:乌石人林琛、林颙等。黄琮官至福建左布政使,他的《题紫薇山》诗碑和“紫薇主人”林昭的《冬游紫薇洞记》碑就在洞与王公庙之间的“科甲题名石”旁,其下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进出,流经一个人工雕琢的螺旋形图案的水道,注入石盆中,再溢出流到谷中,泉水十分甘冽,其螺旋形图案似阴阳而变形,更象数学中的“螺线”,倍添神秘感,极为耐人寻味。
  (5)、天后宫:新建的天后官在紫薇洞的下方,现已建成后殿和中殿,颇为壮观,将来全部落成后,将成为闽南最雄伟的天后宫,可与闽中的湄洲天后宫相媲美。乌石天后宫奉祀的妈祖(林姓称为“姑婆祖”)圣像,据传说是探花林士章从湄洲天后宫“请”回奉祀的,原来祀在县城北门外的天后官,后来,乌石及沿海林姓长年把金像迎去奉祀,以乌石大厅和其他宗祠作为临时行宫,以至永驻乌石。八十年代,北门外天后宫反而从乌石“挂香”回去,新雕圣像奉祀;乌石紫薇山天后官的建成,使千年妈祖圣像有了新的行官。从此,结束了“县城北门外有行宫没有圣像,乌石有圣像没有行官”的历史。
  二、海云古刹
  海云岩,又称半山岩(闽南方言称在山中的佛寺为“岩”),在海云山(即乌石岩山)石龟峰的半山腰。据《漳浦县志》记载:“海云庵在海云山,巨石层叠为屋,旧有神僧居之,庵在山半,泉石清奇。相传闽王宫人学仙于此。”漳浦八景之一的“海云夜月”,就是指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是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从山下至寺门,有千级石阶可登,其半岭有古榕绿荫,可供游人小憩。佛寺约建于隋、唐间,坐西向东,寺后左、右各有一石洞,北边石洞中有南宋绍兴十九年春,僧希可书写的记事碑文石刻,记述他到此拜访谦、章二道人(道人是和尚,不是道士),并会见秋凉等四位长老之事,足见当时海云岩香火兴旺,僧人众多的盛况。约于南宋末,又于佛寺左边并列着建一座开漳圣王庙,四方善男信女,前来虔诚朝拜。后来,佛门弟子中出了败类,在圣王庙左侧筑一间地下密室,有暗道通庙中拜石下,并且装有机关,可使拜石翻动,坑害了不少虔拜的信女。不久,官府发觉此事,派兵剿灭野僧,寺庙被拆毁,现在尚可看到地下密室、暗道、活动拜石等遗址,对此,游览者无不感到惊奇与慨叹。
  寺旁铺设一道“水拱”,是用石槽连接成引水渠,蜿蜓数百米,至峰顶石龟脚下,泉水从大石缝中流进石槽,到寺旁注入水池中,任人饮用。民间传说:石龟是得道的灵龟,古神僧叫小和尚每天清晨去石龟下,用禅杖撞石龟屁股,就有白米流出,其量正好够全寺僧人一天吃用,而且每天只许撞一次。有一次,小和尚偷懒,想多撞出一些米,省得明天又要上山撞米,结果撞得龟尿直流淌,从此再也撞不出米来了,而龟尿却成为一股清泉,一直流到现在。
  历代诗人对海云岩的吟咏颇多,元至正间,漳浦县县尹黎应物咏《海云岩》诗一首:“岩屏高敞海云颠,此地王姬旧学仙。石磴香尘飞玉屑,妆台枯藓印金钿。帐空鹤怨余千载,花落莺啼别一天。绝顶灵龟张口吻,飞流终日喷甘泉。”此诗吟咏闽王姬学仙的故事、灵龟飞喷甘泉的奇景。关于闽王宫人至此学仙修炼之事,似非虚谈,而“旧有神僧居之”也似实有其人。据《宋高僧传·唐五台山海云传》记载:“释海云,未详氏族乡里。来游圣迹,始于南台侧,选峭绝峰峦幽僻林谷而特居之。其刻苦玩道,俭而能遵,从其游者,寡而无众。昔传海云是普贤菩萨应身也。”僧名海云,是否即住过海云岩的神僧,若是,是僧因寺得名?还是寺因神僧而得名?抑或仅为偶合而已,彼此毫不相干?记此仅供读者参考。
  三、古建筑大观
  乌石有许多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明朝和清初,其中以乌石林氏大宗祠海云家庙,“三凤齐鸣”的府第三凤厅,会魁府第震宁居和“安澜普庆”的锦江楼等最为著名。而探花林士章的府第“尚书府”和他归休隐居的别墅“长桥土堡”分别在县城和漳州城北的流冈,这里不予记述。
  (1)、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堂号“世德堂”,是乌石林氏大宗祠,明正统十三年(1448)乌石七世祖林普玄创建,初具五间三进的规模;正德十五年(1520)普玄第六子林震(乌石六房公)率子侄辈重修;万历八年(1580)普玄的曾孙林一阳、林成纲。玄孙林楚(春斋)、林士章等在原址重新构筑,即为现在宏敞雄伟的建制,是闽南第一大的家庙。
  乌石大厅坐落在乌石正中央,坐西朝东,前面正对丹山印石峰,近处为梅岭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为巨大屏障;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紫帽御屏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脚下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所以林春斋在《构海云家庙平基告后土祝文》中写着:“云岳毓精以作祖,丹山呈日而寅宾,腾龙干北极之枢,伏虎献南山之寿。紫帽御屏殿其背,金马玉堂罗其襟。中建绿野之堂,上受天元之神。冲气休萃,贤德幸生。”乌石大厅三个大门的对联更概括了它的地理形胜。正中大门联:“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浯江环玉带,不啻组绶荣身。”左边大门联:“金锅在侧,龙山献龙图之瑞;玉笏满前,梅岭兆梅鼎之祥。”右边大门联:“天马镇南方,……;云龙腾北极……”乌石大厅是五开间三进的土木建筑,宽24米、长5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土墙,内面全部用雕屏和柱子支撑横梁、斗拱构成,共有大柱三十六支,小柱八支。前面石雕麒麟墙肚,刻花屏窗,有三个大门,三部与之对应的陡阶、倒吊莲花和丹凤朝阳的青石门盾。这种建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厅堂金碧交辉,横梁上挂满匾额,有嘉靖皇帝御赐褒彰六世祖妣陈氏的“旌表贞义”、赐林士章的“探花及第”,万历皇帝御赐林士章的“忠爱”匾,还有“进士”、“会魁”、“文魁”、“武魁”、“拔元”、“理学乡贤”等匾三十多个,清代中期以后的进士、举人,因挤不出挂匾的位置,只好挂到小宗祠堂。另有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福建省政府颁给的“功侔卜式”匾,表彰乌石群众和海乌中心小学师生踊跃献款购买飞机抗日的功绩。
  家庙前面有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广场,前端竖立着六十多座石旗杆座,分为左前、右前、左侧、右侧四大群,探花林士章的八角旗杆座竖立在左边最前方,成为漳浦县乃至漳州府科举顶峰的标志。广场前面是一个大鱼池,长160米,宽80米,面积约12800平方米,波光荡漾,澄碧见底。每当早晨,丹山旭日东升,潭光映射,广场倍添光明;每当夜晚,紫薇佛灯,倒影闲潭,与当空皎月,相互辉映,蔚为奇观。潭底左前方有一大一小的石块,称“大瓣”、“二瓣”,旱天时,若大瓣露顶,潭水剩一半,若小瓣也露顶,潭水剩四分之一,则旱情严重,以此测旱情,十分应验。家庙左右距墙中点50米处,各有一水井,称“龙目井”,井水甘醇清冽,尤以北(左)井为佳,至今尚为民众饮用。
  乌石大厅历代不断进行整修,:清康熙间,乌石十四世林琛主持,进行重修;清末同、光问,前落被大风摧毁,进行修复;1974年,旧镇镇政府、浯江中学联同浯江所属各村,以“公办民助”形式,进行整修,用为中学校舍。现乌石大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乌石文物展览馆”,是乌石旅游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漳浦县旅游景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学校舍已另建)。
  (2)、三凤府第:三凤厅,在乌石大厅东南一华里处,嘉靖二十七年(1548)林黼建。明嘉靖间,林黼的大儿子林一初、二儿子林一阳俱中举人,三儿子林一新登进士第,世称“三凤齐鸣”。他们的府第称三凤厅,以至成为这个自然村村名,至今沿用。
  三凤厅坐北向南,背倚紫薇山,面对天马山,是三进五间的“六壁”,主屋及右边“护厝”共有房屋三十多间,栉次鳞比,古朴幽邃。大门对联为:“三风家声传旧德,九龙世业整新规。”阐述了“三凤”是继承周朝号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的林皋的家声。大门前方广场上竖立四个石旗杆座,分别为三凤兄弟和一新的儿子举人林士旗所立的。广场前是一个宽50米,长8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鱼池。府第后面是一个占地十多亩的花园,中有假山珍石、奇花异卉,古木参天,十分清静幽雅。现花园围墙倒塌,而整座建筑完整无损。
  (3)、会魁府第:震宁居,在三凤厅东面500米处,清康熙五年(1666)会魁林建,坐西南向东北,是“同字形”的建筑,前为四方院,中为二层楼房,林颙自题楼匾“震宁居”,左、右、后三面环以护厝,共有房屋四十多间。前面广场上有三个石旗杆座,一是会魁林颙及其孙林峭岳等所立。整座建筑虽不甚宏伟,但也颇具规模。现除四方院倒塌外,其余尚保持完整。
  (4)、锦江楼:乌石林氏在明清两代共建了八座楼堡,其中较著名为万安楼、晏海楼和锦江楼。万安楼在赤土乡万安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功懋建,现大部分倒塌,仅存门楼;晏海楼在潭仔头村,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春斋建,现已拆毁,仅存大门及门内春斋手植万年春花。
  锦江楼在深土镇江头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乌石十六世林升泽建,是漳浦县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圆楼。全楼分内、中、外三圈,内圈每层有房屋12间,三层共有房屋36间;中圈高墙内为单层房屋28间,外圈为平屋,有房屋40多间,全楼共有房屋一百多间,在兵灾、匪患和宗派械斗中,起了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全楼至今尚保存完好无缺。1988年,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有许多镜头在楼中拍摄。
  四、乌石十二景
  乌石处处风光秀美,景色引人入胜,大小景点几十个,主要有十二景:
  (1)、海云夜月:在海云山海云岩,著名的“漳浦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七景”都在城郊,唯有海云夜月在离县城三十里的乌石。海云岩是千年古刹,自古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名人有不少题咏,赞赏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
  (2)、紫薇晓钟:从前,紫薇山中遍布寺、庙、宫、洞,到处花木掩映,风光旖旎,每当晓钟一动,寺庙中钟磬声;文昌宫、紫薇洞中学童、士子琅琅读书声;武生童的闻鸡起舞声;农夫、牧子的踏歌声。晓岚微缭,晨炊初烟;荔枝滴翠,江舟扬帆。融汇成一幅农村耕读晨曲图卷,有如世外桃源。今有复建的紫薇寺和新建的天后官。游人络绎不绝。(3)、倒亭夕照:“倒亭隙”谷口是乌石西面的一个门户,南飞凤山,北海云山,两山夹峙,形成隘口通途,古代漳浦东关外大路从这隘口通过,建有凉亭供路人休息,后凉亭倒了,故地名“倒亭”。著名的明朝“云岳钟秀”坊横跨大路而立。每当傍晚,夕阳照耀着西边的天空,山峦、田野、荔林、村庄都披映着晚霞,这时,近处的海云山背着太阳,已是暮色苍茫,更显得崇峻肃穆;远处透过倒亭隙,矾山在落晖中明亮辉耀,更显得宁静凝远,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无比奇特。
  (4)、印石朝阳:“乌石大厅”坐西向东,大门正对丹山(灶山)印石峰,每天清晨,东方破晓,朝霞满空,太阳象一颗金球从印石峰喷薄腾升,象骊龙领下的夜明宝珠一样,大厅前的潭中也映出另一个太阳,柔和可爱。忽而,万道金光耀眼,山野、荔林俱浸沐在晨曦之中。这时,印石峰顶的太阳已不可正视,而潭中波光粼粼,太阳的倒影尚隐约可见。所以,大厅的大门联有“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之句,就是描绘这生机勃勃的日出景色。在乌石大厅门前观日出,令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别有一番情趣。
  (5)、灵龟观海:海云山石龟峰顶的天然巨石,酷肖伸颈回头望海的大龟,形象十分逼真,数十里之外,均能望见。从县城东望,崇峻圆秀的海云山巅,北边直刺苍穹的是“王姬升天石”;南边斜探大海的则是“灵龟巨首”。前人因景而流传一则神话;东海千年大电修炼得道,仙人指点它爬到海云山的顶尖峰升天石上,即可升天,并嘱咐它切勿回头。灵龟刚爬到这南侧峰顶时,忽闻天风鼓浪,涛声吼啸,顿时想起了东海故居,不禁回首一望,就这样化为石头,永远留在这峰顶,回首望海了,被叫做灵龟石。灵龟石下常年不断地流淌着泉水,《漳浦县志·方城志》记载了这股“清泉”,海云寺僧人用石渠聚汇引流,注入寺旁水池中,成为饮用的甘泉。民间则有“龟撞米”的传说。古人诗云:“绝顶灵龟如可问,卜居终日濯甘泉”。
  (6)、伏虎听经:大林山状如伏虎,故又名伏虎山,在大林村东面,也有一则因景而衍生的神话:古代有一位神僧住海云岩,弘场佛经,普渡众生,有一只老虎常在山下的浯江之滨,听神僧讲经说法,听着听着就伏着不动,化成一座小山,头上的毛也脱落下来,露出了光亮的额头。站在海云岩向前眺望,伏虎山就象一只俯伏在地上的老虎,活灵活现,其神态好象至今仍在侧耳倾听佛法,虎额上的巨石硕大无朋,而整块石头尚有一大部分埋在土中,一旦露出全貌,将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独石山。
  (7)、莲花吐艳;海云山的莲花峰,峰顶有巨石层叠耸立,如一朵含苞怒放、蕴妍吐艳的莲花,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相传,闽王姬每天在莲花朵上修仙炼道,得道后,到顶峰的升天石上升天而去。莲花石南侧石室遗址尚存。得道升天之说属于神话,而据传为王姬修炼处的海云山经常白云盖顶,云雾缭绕,“莲花”浮荡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莲花瓣”巨石上镌刻诗一首,概言浯江(乌石)人杰地灵:“云山九岛起云烟,九岛云烟起半天。半天九岛芙蓉帐,芙蓉帐里石龙缠。石龙落结浯江地,落结浯江科甲联。科甲联登三及第,及第联登探花先。”据说浯江平原是海滩冲积而成,现九座山峰从前是九个岛屿。
  (8)、荔林飞丹:乌石是著名的荔枝产地,“乌叶”荔枝闻名海内外。乌石全境都种植荔技,《漳浦县志》记载:“乌叶荔枝,乌石一村特盛,味最佳。”《福建通志》记载:“漳州荔枝极盛,漳浦为最,而紫薇山中产相袍紫、马上娇为珍品,啖之两腋生风,飘然欲仙。”
  乌石的荔枝品种主要有三种:鸟叶、早红、金钟。乌石人习惯把荔枝种植单位叫做“围”,常是几围、十几围连成一片。乌叶与早红以整围混种为多,单株间种较少,而金钟树干高大,多种植在边角地,拔地而起,有如擎天巨柱。从紫薇山上眺望,近处、远处,山间、田野一片浓绿,郁郁苍苍,四季如春。六、七月间,荔枝红了,万点朱殷,簇拥枝头;漫山遍野,铺锦飞丹。
  (9)、浯桥帆影:浯江桥在乌石正东面,漳浦往厦门(至屿仔尾)公路从桥上通过。据《漳浦县志》、《漳州府志》记载,桥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乡人郭宽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慎蒙重修,是一座长九丈(注:长度疑有误)、宽一丈,酾水十五道的石板桥。清末民初,桥东端倒塌,随后,全桥渐毁。六十年代,新建一座长114米,宽4.5米,高6米的石拱桥。比古桥更加雄伟。古时,浯江河道深,流水量大,帆船可由白沙港驶至浯江桥下,上游船只也顺流而下。乌石古墟场楼脚墟就在桥西二里处的潭仔头社,是浯江两岸货物的集散地。后来,为了更便利于货物运销,墟场移到浯江桥西端北侧,称桥头墟(即现在的桥头墟村),浯江溪上,曾经百舸争流;桥下千帆云集,极尽农村集市的繁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林光鼎在《重新垢洗书院记》写着:“浯江一水,环如衣带,浯桥宛若长虹,烟气空蒙,与天相际,风樯出没隐见,此亦极山水之大观矣。”
  现在,由于溪沙淤积,河床日浅,舟船已不能驶到浯江桥下,帆影消失了。然而,换来的是桥上日通万车的更加繁荣景象,也颇为壮观。
  (10)、御屏松涛:乌石大厅后面百米处,有巨石数片,岿然屹立,形如古代乌纱帽和御赐屏风。御屏后有一片大松树林,长约400米,宽200米,面积80000平方米,有松树数百棵,西南边沿还有巨大樟树、枫树十多棵,参天蔽日。轻风吹拂,林中即发出号号涛声;大风时,声闻数里,有如“十万军声半夜潮”。这在平原田舍间极为少闻。御屏石后有一块听涛石,每当松涛大作时,卧在听涛石上,真如置身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之中。
  现在,松树林已化为田园和民居,浯江中学、小学就在附近,在听涛石上听学校的钟声,学生的读书声和操场上体育活动声,别具韵味。
  (11)、岩坑悬瀑:海云山又称乌石岩山,在正东面莲花峰与大寨峰之间,形成一道深壑,俗称岩山大坑,两峰之水汇入坑中,坑内布满大石头。平时,坑水在石下伏流,到了下边的水磨坑,才露出石外为明流,其落差水力曾带动十几部水磨,哗哗的流永声,吱吱的水磨转动声融汇。每当夏天,大雨滂沱时,坑水骤涨,溢出石外,乱流争跌,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奇观。尤其在暴雨之后,飞流狂奔,悬空下泻,形成七、八段瀑布,附近村庄可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远近十多里都能望见岩坑瀑布的奇景。现水磨已坍毁,而瀑布奇景在暴雨时仍会出现。
  (12)、石塔凌空:乌石东南方塔山上,有座石塔,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高约十米,共七层,塔壁有石碑镌刻“第一峰”,因为塔山是天马山最东边的高峰,下临浯江溪口和白沙港。塔山浑圆,石塔更显得突兀凌空。从六鳌海上北眺,石塔遥遥在望;到白沙港望石塔,即知浯江溪口的方位。石塔成为船只驶入浯江的航标,曾在古代航海上起重要作用。
  乌石出了探花林士章,乌石盛产乌叶荔枝,这是尽人皆知,而乌石灿烂的文物古迹却少为人知。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台湾、海外宗亲、同胞对家乡的热爱,乌石的古文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后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本书记述了有关漳浦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物、政协委员风采、抗日记事、抗战时期学生生活、文物的发现和保护、研究以及金浦风情的内容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谢安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苻坚
相关人物
谢玄
相关人物
林功懋
相关人物
林一新
相关人物
林汝诏
相关人物
林士宏
相关人物
蔡时鼎
相关人物
刘霖
相关人物
林茂桂
相关人物
黄琮
相关人物
林一阳
相关人物
林成纲
相关人物
林楚
相关人物
黄文炳
相关人物
张风翼
相关人物
林琛
相关人物
林颙
相关人物
林昭
相关人物
郭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海乌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乌石镇
相关地名
文昌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梓潼县
相关地名
水口乡
相关地名
岩埭村
相关地名
天马山镇
相关地名
塔山乡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揭阳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湄洲镇
相关地名
云岩区
相关地名
大观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龙山区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矾山镇
相关地名
正东镇
相关地名
丹山镇
相关地名
天马镇
相关地名
漳州府
相关地名
潭水镇
相关地名
林皋镇
相关地名
赤土乡
相关地名
万安村
相关地名
溪口乡
相关地名
六鳌镇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海云夜月
相关专题
紫薇晓钟
相关专题
倒亭夕照
相关专题
印石朝阳
相关专题
灵龟观海
相关专题
伏虎听经
相关专题
莲花吐艳
相关专题
荔林飞丹
相关专题
浯桥帆影
相关专题
御屏松涛
相关专题
岩坑悬瀑
相关专题
石塔凌空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谢东山庙
相关作品
文昌宫
相关作品
紫薇寺
相关作品
天后宫
相关作品
海云岩
相关作品
海云家庙
相关作品
三凤府第
相关作品
会魁府第
相关作品
锦江楼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紫薇洞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