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浦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69
颗粒名称: 金浦风情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6
页码: 110-145
摘要: 这段文章描述了漳浦县的园林景观、花卉培植以及盆景制作布置的兴衰历史,并对重要园林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记述。文章以蔡朝阳先生的诗歌《故里风光》为主要内容,并选录了其中的14首诗及其浅解,展现了对故乡风光的深厚热爱之情。在诗歌中,蔡朝阳先生通过描绘漳浦县东南海岛整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故乡的迷人风光和乡愁之情。除此之外,文章还介绍了整美古名金井,描述了整美小海岛的自然地貌和民俗风情,以及盘古开天辟地的民间神话,以及紫薇山的庙宇和宫观。通过叙述这些内容,展现了漳浦县的古朴风情和丰富文化底蕴。
关键词: 园林景观 花卉培植 盆景制作

内容

漳浦园林和花卉盆景古今谈
  曾永茂
  漳浦自古为文化之邦,园林景观及花卉的培植,盆景的制作布置,历史悠久。中间因战乱破坏,几经凋零。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粮为纲,园林、花卉、盆景未引起重视。今值盛世,到处出现郁郁葱葱景象,百花齐放,千红万紫,花木嫣然。本文仅记述本县重要园林的兴衰及今日花卉、盆景的发展情况。
  (一)公共园林
  1、西湖
  西湖在西门外,始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周围550丈,水面80亩。湖中有亭。堤岸种植桃、柳。有斗门通南溪,湖水澄清,红花绿树掩映,以“湖泽储英”之名列为八景之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长黄明日计划辟为公园,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重视西湖的开发利用,1958年辟为鱼苗场。现规划建西湖公园,已动工开建。
  2、印石山
  印石山在东门外,山势如“飞凤舒翼”,以山上有大石方形似印得名为印石山。自古以来松树成林,“风至则松涛交响,铮铮如鼓乐声”,以“印石松风”之名列为漳浦八景之一。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漳浦县令傅希龙在印石下建亭,后人称为“遗爱亭”,俗称印石亭,原为木质结构,后废。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华侨蓝秋金以母亲之名重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六角亭,名“汉寿亭”,群众仍习惯称印石亭。当时福建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辟印石山为“中山公园”,并营造“中山纪念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专员公署迁漳州,朱熙不再兼漳浦县长,抗战开始,中山公园管理处撤消,园林无人管理,园景被破坏,树木被砍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印石山为烈士陵园。1986年定为“东湖公园”拟建点,投资11.83万元,征地35.27亩,已设立苗圃,发展林木果树4000株,各类花卉9000株,绿林成荫,四季鲜花千红万紫,竞吐芬芳。
  3、兴教广场
  兴教寺始建于唐朝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几经沧桑,民国期间只存三进屋宇一座。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九路军破除迷信,佛像全毁,最后一个和尚“士堂师”离去,兴教寺已不存在,后屋宇被利用为民众教育馆(后改为图书馆),广场辟为体育场。东侧筑平台一座,供公演话剧和游艺节目,及开大会时作讲台之用。西侧有古榕、古樟多株,树干大可数围,覆盖面甚广。绿荫下布置石桌石椅,为群众休憩场所。古榕古樟于1958年大炼钢时被砍去烧炭。兴教寺旧址现为中共漳浦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大院内又布置成幽美的园林。
  4、田螺山
  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县建设局长的地方绅士柯安邦在城东旧城垣边(今环城东路)建一座假山,广植树木花草,绿荫下布置石桌石椅供人休憩,名“逸趣公园”。有曲径自下旋转而上尖峰,状如田螺,故群众称为田螺山。山下有亭有池,伴以绿树翠竹、奇花异草,蔚为景观。柯安邦的政治背景是北洋军阀,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自广东北伐入闽,柯安邦失败,田螺山遂废。
  (二)宗教园林
  宗教场所和社团比较重视林园建设,不用说山间的寺庙,就是县城的兴教寺、应城寺(在今绥东小学)、北门外的关帝庙,也都曾古木参天。著名的宗教园林有:
  1、海屋
  旧镇“海屋”佛庵是始建于明朝的胜景,绿荫碧波,令人心旷神怡。清朝乾隆年间维修,贡生李实薰题刻“引人入胜”四大字于门首天然大石上,内多怪石,有历代题刻多处。民国初年当地读书人郑芬隐居于此,构竹亭于盘石上,号称“观澜亭”。抗日战争期间利用“海屋”为青年服务社,设有招待所。现为旧镇老人活动场所,寓台人员献款建小楼一幢。
  2、基督教会花园
  清末光绪年间,基督教由英国教士传入漳浦县城。当时新路尾是经过太平军之役后的一片废墟,一户霞潭村人迁居该处,辟为农地,教会用极低康的代价购得大片土地,建立教堂、医馆、学校、医生楼、牧师楼、姑娘楼,尚有宽阔的空地,栽花植树,蔚成一处新颖的园林,奇花异草新树,有些由外国引进。平时不准一般人入内,只有春节开放让人参观。
  (三)官绅园林
  1、水阁
  最早见于旧县志记载的官绅宅院花园是“水阁”,在县城西南隅,原来是官建的,后为缙绅所占用。始建于宋朝,在鱼池上建凉亭,挂匾“水阁”。嘉定(1208--1224)年间,县令欧赓改名为“静凉阁”,绍定(1228--1233)年间县令赵师缙又改名为“风露香”。民间传说“陈我峰移城给西湖蔡家造福”,说陈梧(号我峰,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归休后,为将与其住宅邻近的“水阁”围在城内而移建西南隅城墙,使城内范围略有扩大,为西湖社“挡住风拔”,以后西湖蔡姓人文大有发展。按旧县志记载的明朝一次改建县城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犯境,知县刘钦命以县城城墙欠坚固,为加强防御而更建,工事接近完成时倭寇兵临城下,刘知县领导兵民且战且筑,“令富民分食饥民,以消内叛”。陈我峰当时作为一个归休的富绅,拿出财粮协助知县建城,这种事是可能的,大约在这次重建城墙时,西南隅城界略有扩展,将本在城外的“水阁”围在城内。但以后“水阁”范围内成为居民区,所住的并非陈我峰后裔,而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林功懋(号竹溪)的后裔。故“陈我峰移城占水阁”故事不确实。
  至民国时期,林功懋的后裔林丰兴继承管理“水阁”。鱼池亭阁之外有假山幽洞、书轩画室、石苑花卉,绿柳成荫。现“水阁”已废,改建民宅,而地名仍称“水阁”。
  2、藏书家吴与的庭园
  另一处见于文字记载的宋朝漳浦官绅宅院园林是藏书家吴与所置。吴与字可权,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曾任四会、怀安等县县令及潮州通判等职。家中藏书二万卷。并广植花果于庭院,供其母王太儒人观赏。吴与漳浦人,其庭院今无可考。
  3、赵家堡
  明朝的官绅私人花园首推赵家堡,为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第九世孙赵范于万历年间所首建,而建成为一座外具防御功能,内为花园式构筑的城堡,纯属其子赵义之功。赵范字范之号鸿台,隆庆辛未科进士,历任无为州及磁州知州、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分巡温处道等职。赵义,太学生,曾任中书舍人,工书法,善吟咏。赵家堡占地139亩,右后方有完壁楼,正中有“官厅”,正后方有“松竹村”园林,正前方有鱼池,池上有“汴派桥”,有凉亭,“官厅”右有读书处“辑卿小院”,右前方有武庙、佛庵,构成庞大的园林景观,自清末以来失修,今已部份修建。
  4、“李老爷”后裔的花园
  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进士李瑞和,号宝弓,任御史,入清不仕,人称“李老爷”。其第四子延丰,生孙延眼、开禧、启美,均为康熙年间监生,建花园式住宅于后沟巷,俗称大埕内。至民国期间,其后裔尚保留部份奇石花木,其地今为东市场。
  5、黄布政的“后楼”花园
  清初康熙年间(1690年左右)湖广布政使黄性震(漳浦湖西人)在县城建府第,前临西街,后濒西湖,有鱼池水阁花园楼台。清末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下攻破漳漳浦县城,这些楼阁花园被毁,遗存“后楼”地名。今布政府第为中医院,“后楼”为住宅区。
  6、“相府”花园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归休后,在漳浦县城准提巷建府第,人称“相府”,有后花园。至民国初期,府第完好,后花园假山、凉亭、奇石精雕尚存,尤以“仙女送花”、大花盆等青石雕为奇特。至第八、九代孙没落,花园荒废。蔡新府第今为绥安法庭。
  7、富商曾家花园
  清同治年间(1870年左右)殷高隆兴行老板曾登楷在其准提巷双头庙附近住宅院内建花园,奇花异草蔚为景观。今花园已废,而“花园内”地名沿用。
  8、富商陈家花园
  清光绪初年(1880年左右),殷商陈建川在其北街东埔巷住宅院内建花园,是另一处花园虽废而地名“花园内”尚存的地方。
  9、“南派”绅士黄宝忠的住宅花园
  民国初年绅士黄宝忠在其下尾仔住宅院内建花园。黄与民初国会议员杨士鹏(佛昙人)等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组织“乡约”民军反抗割据漳州的北洋军阀张毅,一度攻占漳浦县城。后张毅反攻,“乡约”失败,黄宝忠住宅及花园被烧毁。至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阀入闽,黄任省参议员,不久病逝。现其后裔重建住宅。
  10、“北派”绅士柯安邦的“箴园”
  民国初年绅士柯安邦在其东街旧宅附近建一座园林式新宅院,名日“箴园”,竹木成荫,花草争妍。柯依附据漳北洋军阀张毅,民国十三年“乡约”民军攻占县城,烧毁柯的“金谷银行”及“箴园”。现柯的后裔在箴园故址重建住宅。
  (四)文人及平民的花园
  1、叶教授的住宅花园
  民国初年,前清秀才又经北京民国大学肄业的漳浦县城人叶庆士,曾在厦门及爪哇任师范教职,工楷书,善绘画,应聘任荷兰国立莱丁大学汉学教授期满回乡,在城东射圃建宅,种批杷为生。宅院内置花园,怡然自得。
  2、李塾师的学塾花园
  民国初年,塾师李绍学在其打锡巷住宅辟“惜阴书屋”招生授徒,书屋前后辟花园,植花草树木,制作盆景,尤以古榕为奇巧。
  3、名师林庆馀的“适庐”
  漳浦县最早的大学毕业生(民国八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全国毕业会考第三名,人称“洋探花”)一生任中学教师。其在北街的书斋名“适庐”,是一处花园式小庭院,反映着书斋主人的清高品德和文雅风度。
  4、风雅之士曾锦文的花卉盆景园
  民国时期的风雅之士,书画花卉盆景爱好者曾锦文,建花卉盆景于准提室巷。子曾永茂继承其艺术。
  5、黄校长的住宅花园
  民国时期两度出任漳浦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的黄沂浣,建住宅于郡荣顶,外观甚简陋,而院内百花争妍,树青草绿,景色宜人。
  6、补鞋匠林有壬的住宅花园
  麦仔市街林有壬是一个补鞋匠,而其宅院也布置成花苑,风度不凡。
  7、家庭妇女的花圃
  一般家庭妇女爱好花卉者不少,有的在天井中架起两三条石板,按照前低后高排列,石板上摆起花盆,或是利用破钵破硿破盆子,种一些菊花、鹰爪、金凤、指甲花、剪春罗、芍药、春仔花(玫瑰)、蔷薇之类,有的将花卉放在墙头,每天站在板凳上浇花,居然也嫣红姹紫,赏心悦目。
  花卉、盆景的发展
  最早将花卉推向市场的是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的漳浦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蔡启昌,于1947年利用东街一处旧宅地办起“绿窗花圃”,种花出售。但当时愿意出钱买花的人很少,“绿窗花圃”实际上只是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业余兴趣而已,并没有人常驻卖花。解放后蔡启昌调到漳州任教于龙溪农校,该花圃就荒废了。
  漳浦从前有“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一些官绅之家后代没落,其花园随之消失。至抗战期间,一般家庭种花只停留在“石板放破盆”或“墙头置缽”形式。能在院内筑“花台”的人家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漳浦种花之风仍不盛行,这与一般人家住宅狭窄有关。小小的天井里,杂物尚且无处堆放,自然没有摆设花卉的空间。
  从前漳浦住宅一般都是土木结构,屋顶盖瓦片。八十年代初,漳浦出现很多钢筋水泥结构或块石砌墙,上盖石板的新住宅,将屋顶修成平台。平台上可以放置很多花卉,既美化环境,又能遮蔽阳光直射,成为一种住宅的隔热好设备。又由于自来水喷射的利便,漳浦县城及各集镇开始出现很多“屋顶花园”。
  随着种花之风兴起,漳浦形成花卉市场。起初是漳州“百花村”妇女搬运花卉搭车而来,在漳浦县城青年路人民大会堂前的空阔地带以及绥安中心市场等地摆放兜售。后来本地花卉大户开起花卉店铺,不仅供应本地需要,而且运销广东等地,有的售出香港转销国外。
  自1985年春由绥安镇文化站站长卢溪河及花卉专家蔡启昌、蔡水钟等发起,由县文化局主持,举办漳浦县第一届花卉展览起,每年举行一次,促成漳浦种花之风大盛。著名的养花大户有郑芳成、曾永茂、曾鼎安、张弓、林志道、林致祥、吴江龙、张羽、蔡水钟、许茂发等二十多户。小有名气的种花户有一千多户。蔡启昌家中有花卉600多盆,花木100多种,且雕艺精巧,千姿百态,令参观者目不暇接。连年获得本县花卉盆景展览一等奖的“花王”陈满水建立起“金浦花木园”,培植榕树、各种兰花、铁树、雪梅、印度松、上海牡丹等花木200多种6000多盆,成为远近驰名的养花大户,每年出售花卉盆景收入5万多元。李马太的屋顶有榕树千余盆。王振木以多种茶花著名。张文兰花最多。
  现在漳浦有品种繁多各色各样的兰和菊;茶花有白有红,有单色、双色、五色;绣球花有粉红、朱红;莲蕉花有黄有红,石榴花有红有白;芙蓉花有朱红、粉红;印度石竹有花白、粉红、金黄;圆仔花有花白,有红:万年青有全青的,也有青白相间的;金凤有红、黄、白;梅花不是鲜红便是洁白;以芬芳著称的有茉莉、玉兰、含笑、桂花、夜来香、七里香;以鲜艳著称的有玫瑰、蔷薇、芍药、夹竹桃、一丈红、扶桑、杜鹃、一串红、金银花、长春花、太阳花、五月花等;奇巧的有鹰爪、天竺葵、蟹爪、五色椒、含羞草、圣诞树等,名贵的有昙花、君子兰等;可兼药用的有七叶一枝花、猫须草、虎耳草、金钱草、射干、芦荟等,可兼得果子的有桃、李、杏、桔;可攀援墙头或篱笆的有牵牛花、壁梅等,其他种种,不胜枚举。盆景最常用的是榕、矮竹、仙人掌、文竹、葫芦竹等。
  花卉盆景艺术家和爱好者们为共谋增进本县花卉盆景艺术水平,促进发展,由16人发起组织花卉协会,联系县科协同意为主管单位,转报县民政局批准成立。在县民政局、文化局、科委、科协等有关部门支持下,筹备就绪,于1994年7月17日召开首次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成立机构,名单如下:名誉会长蔡启昌,顾问林惠国,会长张弓,副会长曾永茂、陈满水、曾鼎安、陈寿生,秘书长曾鼎安(兼),理事:张弓、陈满水、曾鼎安、陈寿生、阮云辉、许茂发、王维正、郑芳成、林美荣、林智宁、林志道、曾忠顺、卢溪河、张羽。
  ·金浦风情·
  佛昙风光
  印尼侨胞 蔡朝阳
  编者附记:本篇原名《故里风光》,为万隆侨胞蔡朝阳先生所作,原诗20首,都附详文浅说,爱国爱乡之情洋溢纸上。这里选录其中14首及其浅说,读起来也似欣赏一幅幅家乡风情画,对了解佛昙一带的历史地理及民俗乡谈有所帮助。
  蔡先生对文学、音乐、美术都有较深造旨。抗战初期任教佛昙纯美中学时,曾发动学生掀起抗战戏剧和歌咏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侨居印尼。1981年春,澳洲广播电台等6单位主办华文书法比赛,亚洲各国参加比赛者一万多人,蔡先生以楷书隽拔名列前茅,华侨同乡都引以为荣。
  蔡先生于1994年病逝万隆,特录其著作以传后世,并誌悼念之意。
  (一)
  闽海绥安有岛焉,沙丘迤逦景清妍;
  吾乡整美宅南岸,东望台澎海接天。
  祖国台湾海峡两岸,闽南有个古县绥安,就是现在的漳浦,建置于晋朝。
  县城东北七十里,佛昙东海面,有个小岛屿,虽是一片沙漠,但风景却很秀丽。岛上有九个村庄,六个座落在西岸,东南只有一个,是最小的。江口乡最大,在最北,我的故乡整美,是其次的,在最南。人口大约两千左右。
  整美古名金井,俗称井尾或井美。清末民初,有一初塾,但自塾师去世后,一直没有人再当塾师了。男女村童,几乎全部失学,状甚可怜!五十多年前,我目睹神伤,自告奋勇,行文上书,请准县政府教育局,开办一所乡小学,并定名叫整美,从那时起,乡村的名称也改用这两个字了。
  这小海岛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湖泽川流,连硬土壤或大石头也不多,尽是晶莹不过的沙地。向东远眺,一望无际,汪洋浩瀚水连天,隔着海峡,可爱的国土台湾和澎湖群岛就在彼岸了。
  (二)
  长十里余广半之,西瞻内海尽旖旎;
  古桥跨港通南北,潮退涉滩两适宜。
  这弹丸小岛叫做整美半岛,全长只有十华里多,北部稍宽,约合长的一半,越是向南走,越见狭窄些。它的三角形轮廓,有点像南美洲地形的缩影。朝向西看,一片椭圆形的内海,就像是个内陆的大湖泊,风光很是旖旎可爱!
  岛的西北,有一道石桥,长不过百丈左右,不知是什么朝代架造的。跨过江口港,直透对岸侨仔头乡,连着南北,和大陆接通起来。潮涨时,安步当车桥上走,潮退尽了,也可足履平地涉泥滩,熙来攘往,两称便利。
  (三)
  松林郁郁拂青天,皇后乳峰映眼前。
  港上三丘成鼎足,名山枕首白云巅。
  故乡原为不毛之地,沙丘濯濯,树木稀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植树,沙漠变绿洲,岛上松林蔽天。栽植的树木,叫做木麻黄,树种说是来自越南。葱茏的林海,拂着蔚蓝的碧空,上下相映成趣。
  离开江口乡不远,两座悦目的大沙丘,映现在眼前,奶峰般地可爱,叫做皇后乳山,可能这是因为传说以前我乡出过一位蔡皇后的原故。
  港上有三座小土丘,鼎足分立着,其中两个,小到没有人居住。港的外围二三十里地方,有三大座名山,也是鼎足而立的。高高的山峰,好像欹着枕头,卧在白云缥缈间。春夏之交,被云雾笼罩的时候,仿佛蒙在一张薄纱帕里,露出抱着琵琶半掩面的羞态!
  (四)
  谪仙填海唤飚风,箍颔鸬〓变岱嵩。
  敲草鞋泥留赤屿,小嵩覆地畚箕同。
  这首诗是说一个民间神话。神话固然是无稽的,但可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时,有个谪仙下凡,游抵我故乡一带,竟被这么引人入胜的美景迷住了,连声叫好不绝,流连忘返不忍去。只是美中不足,引为憾事的,就是港水深了些,风浪太大了,行人渡江过海好危险,因而突发仁心,决意马上动工,内定当夜把它填平。于是乎,口里念念有词,呼风唤雨,调来无数虾兵蟹将,漏夜工作,拼命填江塞海,登时飞沙走石,尘土蔽空,山海雷鸣,四方震荡。说时迟,那时快,眼看就快填平,大功将告完成了。忽地金鸡一声报晓,大地曙光黎明,谪仙急急整队收兵,急返天庭报命。剩下一担泥土,连忙倒入海中,正待铺平,但是措手不及,变成一只“箍颔鸬鹚”站立水中,长守海上,这就是今日的岱嵩岛了。这岛离开我乡不过咫尺,春秋佳节,演唱社戏,台上灯光,闪烁可见,锣鼓钟声,隐约可闻。岛上东西两面,民房栉次鳞比,井井有序,可是地狭人挤,没有耕种余地,居民与港争土,视海如田,全数以渔为业。离国背乡到海外谋生的,不绝于途,直至近来,各地限制华侨新客移民入境,乃止。
  再说,这个謪仙喘呼呼地逃,挑在肩上的畚箕忽然意外地掉进海里去,一会才再浮起来,但已变成一座覆在海上的畚箕山了。这个畚箕山叫做小嵩,它比岱嵩还要小得多,小到没田没屋没人住。但是泥土层层分明,五色缤纷,令人目不转瞬地百看不厌。
  最后,谪仙又忙把草鞋脱下,敲掉了鞋底的泥土,然后风驰电掣,一溜烟儿掉头就跑,这一小撮赭泥土,立刻变为一座若有似无的小赤屿了。
  (五)
  北隅太武瞰金厦,玳瑁港西窥漳码。
  绵亘天南横灶山,葛洪炼药云端下。
  著名的南太武山,高踞内海的北方,俯瞰着厦门金门两大岛。太武山顶原有一古塔,雄视厦门港,听说抗日战争时期被占领厦门的日军用大炮轰坏了!
  港的西方,有座名山玳瑁,上有茶园,下有农场,夏凉冬温,风光娱人,是闽南不可多得的避署胜地。战前有漳泉厦鼓的英美人士,多喜于署天渡假于此。
  另一座,更是久负盛名的,叫做灶山,又名丹山,在港的南方,与太武南北遥遥相对。好几十里的山脉,绵亘在锦湖乡以南一带。传说晋朝名士抱朴子(葛洪仙)在此山中,修道制药炼仙丹。
  吾浦全县有四名山:一梁,二灶,三太武,四玳瑁。梁山在城南,从佛昙望去,因为视线给灶山遮住,所以不能直接看到。
  (六)
  南峰洞耸海边疆,整美鼻头镇水乡。
  灯火碗山誇独秀,孑然南碇海中央。
  南峰洞山耸起在南海边疆,从我乡向南眺望,极目可及,传说,古时杨文广平蛮十八洞,把这个洞也说成其中之一。
  整美有一条小丘陵如屋脊一般,由岛的中部隆起而成的。高出来的地方叫做望高山,一直向南延伸,及入港口的海中入海处陡了些,俗称整美鼻头,有如一列屏风,矗立海边,捍卫着港内大大小小的二三十个水乡。
  离开整美鼻头,偏南约十华里海滨,也就是在大坑和安角二地通路中间,有座叫做“灯火碗”的山,具有堪夸独秀的景色。它的上下两半山色截然不同。上半是岩石,黑色的,状如一盏灯火碗(油盏灯),下半全给细沙掩没着,白色的,形状像马鞍,所以也叫做灯火鞍山。
  孤零零地,孑身立大海中的南碇,是厦门港外的三碇之一,它正对着我乡的港口。另一个,正对着厦门港的,叫东碇。较小较平的一个,叫北碇,听说是在金门岛附近。南东二碇,形状略同,大小相若。三碇南北纵列,屹立南海,东海两个大海中。南碇富海产,品类多,有经济上的价值。岛的东面,峋岩壁立,怪石嶙峋,上下左右横铺直砌如蜂房。傍碇航行的轮舶,由此而过,便可亲眼看及。鬼斧神工。别处实在不易多见。
  (七)
  端午龙舟纷竟渡,芙南桥右屈原岗;
  鸿儒江左港头洞,墨客骚人引兴长。
  整美西面的佛昙,是环绕港边最大的乡镇,也是前清漳浦分县衙(分驻县丞,俗称分县)的所在地。它的北部一座芙蓉山,山南有一条贯通南北的石桥,叫做佛潭桥,或称芙南桥,或叫浮南桥。抗战时期,实行焦土政策,自行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建钢骨水泥的,汽车可以并驾齐驱,通行无阻了。
  桥东的浅港中,有一堆天然乌石山,寸泥不染,八面威风地巍然屹立,叫做屈原岗。年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各乡举行龙舟联合大比赛,纪念爱国忠臣楚大夫屈原。五、六这两天,午刻,海潮回涨时分,男男女女,攘攘熙熙,万人空巷,壁立江边,鞭炮动地,锣鼓喧天,是整年中最为盛极一时的乡间佳节。
  夹在佛昙和港头两大乡间的一水长流,叫做鸿儒江,流经芙南桥下。江的入港处左侧,即港头乡附近,有个港头洞,是港内不可多得的风景区。良辰吉日,骚人雅仕,登临其间,心旷神怡,可以引发不少诗兴。
  (八)
  龙井甘泉王看印,佛头倒影芙蓉盛;
  龟蛇聚会猫瞧鼠,黄蜂出巢钟鼓鸣。
  龙井甘泉,景在吾乡,有一大古八角井,历代相传,古时深不见底,汲者不敢俯首探视,打水时,只好紧闭双眼,瞎把汲桶放下,然后闭目用劲,徐将汲桶凭栏揪起。久而久之,终把井栏磨得深陷,其凹痕宽狭恰好容下一条粗绳。古井由底至顶,全用花岗石叠成,片片如鳞。清水甘泉,日夜徐徐从沙渍石缝中渗出,其甘如饴,用以烹烧煎煮,香洌无比,有茶癖者,莫不大翘拇指,真是无人不赞,有口皆碑!夏天溽暑,来此牛饮的人,精神振奋,乐而不疲,津生渴止,凉沁心脾!
  讹传另在某滨海处,有井,潮起,井入海中,潮落井出,其水甘也如故,没有丝毫碱涩味。话虽如此说,但却无能道出其确处,显系以讹传讹而已。
  王公看印,景亦在吾整美。整美鼻头上,有神庙,祀某王公。潮落,海中暗礁,庙前可以看见。秋汛高潮退尽后。礁石露出水面,对着庙里的神像前。风平浪静的月夜,泛舟港口,亦隐约可辨。
  佛头倒景在下坑社芙蓉山脚。山上有危石如大佛头,山下有清水潭,石影刚好映在潭水里。(此潭已填平,上筑民居)。
  “芙蓉茂盛”这一景,也在下坑。社后有山,山有石笋,错综林立,丛聚一隅,就像怒放的芙蓉花盛开在树上似地一样美。
  “龟蛇聚会”这一景,在岑兜和下坑两村之间。岑兜社边有一小山,山上有石片隆起,活像昂然挺直的龟头。低平部份,小石点缀其间,好比龟甲一般,俗叫龟仔山。隔江对面下坑社海滨,横着一长石条,潮水回涨,拍石时,波光水影,上下荡漾,仿佛一条巨蟒的长尾巴摆动着,龟南蛇北,两相对峙,故名。
  “猫公瞧鼠”景在白石乡港口,那儿有两块巨石,活像公猫直对着一只老鼠,瞪住不放。可惜这美景,横遭无妄之灾,被残毁了!
  “黄蜂出巢”景在佛昙沙仔头海中。这儿有一堆赭色混凝土,坚硬如石,随着潮汐的涨落,时隐时现于海里,自古以来,任受浪潮冲击,造成层层条痕,就像是黄蜂飞出去了,留下来一个空壳的蜂窝儿。
  最后一景,叫做“钟鼓齐鸣”,景在康厝社的朱子祠。那儿有石,形如鼓。又有风动石,风吹石动,击之以小石或木棒,因回音共鸣的物理作用,彼响斯应,声似钟鼓齐鸣。
  (九)
  八景风光负盛名,四周山水共幽清;
  浦澄接境陈仓岭,二海连彼镇海城。
  故乡一带的八景,以及四周山水优美的风光,大抵有如上述。在东坂乡西北约十里,邻近马坪圩有一座山,叫做陈仓岭,以前是往返漳码厦必经的地方,也是漳浦和海澄(现龙海市)两县的接境。岭上两座界碑并立。所谓“一泡尿淹过两县”就是这个地方。岭上东顾,全港风光,尽收眼底。
  站在我乡望高石上,向北远眺,镇海古城,巍然在目。这儿就是东海和南海连波合流交界的地方。查看祖国海岸线图,山东半岛以北是渤海,以南是黄海,长江口以南起,是东海;东海止于厦门港南的镇海。由镇海圻起,直至我国与越南交界的北部湾,叫南海。镇海卫以前漳浦辖、后来改隶于海澄。
  (十)
  乡镇念余环海望,纵横阡陌接农庄;
  村前渔火星星亮,月下银澜闪闪光。
  环绕佛昙港沿岸的乡村,少数村落,杂姓共村而水乳交融,一向和睦相处,大部份村落都是清一色,聚族而居的,其中以弘农杨氏为最多,余如黄、蔡、林、陈、戴、庄、许、钱、江、董、谢等都有。村镇隔海相望,阡陌纵横相通。潮退,村民下海捞捕,夜间沿岸及海上,渔灯闪闪,明月斜照波澜上,映出银灰色的微光,别一有种幽雅宁静的光景。
  (十一)
  港□吾乡舟毕呈,三礁出水舶难行;
  番船撞毁番船坞,东碇塔灯始照明。前清时代,整美是海防上一个汛地,驻有守军。汛地遗址,历历犹存。地处港口,扼全港咽喉。大小船只出入,都须由此经过。港外偏北,离岸不远的海中,有三礁横卧着。乡人在头礁处,筑有捞鱼的石沪,配合起落的时间,驾小舟过海到“沪”里去捕鱼。鱼产之外,还有螺、蟹及紫菜、石花草等海藻类繁殖着。
  头礁稍大,露出水面,二三两礁,潮涨时,没入海中。潮退,三礁联成一线,自北而南,可以徒步往返。这时,港水淤浅,不利巨舶航行,这是唯一的缺憾!
  大约将近两百年前的时候,有艘大洋轮,说是浓雾蔽天,咫尺见不到人,竟然错了航,误把南碇认做东碇,折而西行,要进入厦门港,不料撞毁于整美鼻头海岸上,弄得船破人亡,损失不赀!结果,猛把海岸撞成一条大鸿沟,遗迹至今还在。这条鸿沟,叫做“番船坞”。据说,闯祸了后,才在厦门港口东碇岛上造起一座灯塔,安置照海灯,夜夜开光照明。从此以后,船舶航行出入,便得安全而万无一失了。
  (十二)
  登石云梯怀故垒,梳妆楼下面长流。
  探花簪鬓皇天妒,金首将军御赐头。
  佛昙下坑社西郊外,有一座古垒,旁连着一方千斛石,正面镌刻着“石云梯”擘窠三大字,书法十分道劲,不知是何时谁家的大手笔。石壁由下而上,凿成一道一二十级的梯阶,虽然没有扶手,但可攀登而上。顶巅坦荡荡地,可以高举足,蹁方步,依此寄傲,引吭高歌,遊目聘怀,逍遥自在。
  “梳妆楼”在下赵社海滨,相传是明朝进士赵范(号赵鸿台)的女公子起居室。堂皇壮丽,不可一世,不知掷尽几许民膏民脂而后建成的!危墙虽已倾圮可是其址犹存,巍峨宏伟之状,还是可想而知。高楼面海,内港风光,一目暸然。诚能身逢盛世,优遊息影于其间,桃源仙境,恐亦不过如是罢了!
  距离前亭乡不远地方,小小的白竹湖社,是一个神童杨某的故里。这个神童的名字,我记不起了。传说他还是在童稚之年,便已高中探花及第。古时大魁三及第,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都享有特殊恩宠,钦赐高车驷马,遊街之日,扬宗耀祖,煊赫过市。当出发前,例由皇后亲自为其簪鬓插金花,看他才华出众,赏识无比,摩其肩,抚其鬓,连声叫绝,说道:“杨小鬼呀,你这天寿仔,真是天上有,地下无的人间世聪明透顶的绝才!自古以来,那有像你的这么小小年纪就中探花了的。”不料这话一出,竟成谶语。遊街之后,皇帝赐假还乡,抵家不久,真的忽得急病,一命呜呼哀哉了。
  (闽南话“天寿”即短命,是妇人咒骂的常用语,但也作为“妙极”的形容词,显然属于闽南口吻,不可能出自皇后金口,故这故事必是当地人编造无疑。)
  金首将军的故事,又是另一个乡族。相传明朝有个将军,说是给倭寇打死了,首级惨被敌人砍了去。举国悲愤万分,朝廷从优抚恤,为着慰死安生,褒扬忠荩,御赐金头一颗,隆礼厚葬。为防不逞之徒劫棺取宝,谕令广造九十九座凝塚于家山各处。这些墓群,乡民叫它亭仔墓。因为墓碑上有亭子,碑文藏在亭檐底下,故名。近有从家乡观光回来的说:在六十年代,所谓大跃进期中,古墓大都被折毁,取砖供给造炉炼铁之用。
  (十三)
  困处状元林震屿,播迁帝裔赵家城。
  蛟龙得水翰林墓,白马翻沙国舅茔。
  漳州府状元林震,长泰县林墩社人。乡谈传说,他家贫,又不幸身染麻疯恶疾,全家人怜而爱之,不忍置之死地,把他放生在我乡附近的一个荒岛上。
  听说古时患麻疯的人,不得留住家中,与人共处,他须离群索居于荒陬僻壤间,任凭自生自灭。
  某大年夜前夕,他的老家酿酒迎春,嫂嫂忽见一条黑眼蛇,淹毙在酒坛里。乡人历代相信,蛇肉清血解毒,祛秽辟邪,尤其黑眼蛇,更是妙药中的至宝,毒攻毒,可以治麻疯。他那手足情深的哥哥,虽不知乃弟林震是否健在,一心一意想要治好他的病,不辞长途跋涉,梯山航海,携带这坛毒蛇酒,到荒岛上去。说是爱感动天,一息尚存的林震,忽见哥哥来了,欢同再世,兄弟抱头痛哭,淌下无数欢喜泪,这也不必细叙了。却说林震自从一连好几天喝下了蛇酒后,恶疾果然全好了,长出新肤嫩肉,洁白红润如幼婴儿。
  乡谈又说,林震因处荒岛上时,自力更生,捞拾鱼虾螺蟹以充饥。暗得鬼神阴助,朝朝暮暮,听见群童读书声,伊唔吟哦,不绝于耳。亏他博闻强记,朝斯夕斯,很快地满腹经伦,能诗能文了。兄弟俩欢天喜地,相偕返里。抵家未几,科场考试开始,他便报名入闱去应试了。
  一帆风顺,平步腾云。通了县试,再经省试,最后晋京会试,科甲联登,不费吹灰之力,殿试高占鳌魁中状元。这个蕞甭无名小岛真有幸,从此起名林震屿,今日故乡的人,连妇孺也早已皆知了。
  阅览吴吟世编撰《闽南名贤传》所载:林震事继母至孝。他是明宣德庚戍科(1430年)状元。是年,状元林震,长泰人。榜眼龚錡,建安人(今建瓯)。探花林文,莆田人。三及第都在福建省,真是未有之盛,传为科举场中的千古佳话。
  佛昙古时有赵家城,是宋室皇裔闽冲郡王赵若和建造的,址在今下赵,又有梅月城,址在今岸仔头,是宋帝昺崖山败亡时保护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后裔所建。而同是南宋遗臣的杨国舅(帝昺之兄昰的舅父杨亮节)因追寻少帝及杨太后不着,把因跋涉患病的小儿子寄养在佛昙,自己带着长、次二子出去再找,后来定居金门。而那个小儿子杨世隆流落大荟山脚,养鸭为生,徐徐发迹,数百年后,终于子孙繁衍,扩进至于梅月城与赵家城附近,形成三雄鼎立的局面。为了睦邻相安,忍辱求全,赵、黄两姓相继播迁,移族众于内地,明万历年间,赵鸿台重建赵家城于湖西,黄性震也于清康熙年间在湖西建诒安城。
  幼时,我随双亲定居佛昙,记忆所及,佛昙乡间有“剿黄灭赵”之一语。又有杨黄二姓誓不通婚的事实,这些都是封建遗毒,思想落后的有力证据,亟须彻底改革的!同是炎黄子孙,竟然分门别户,萁豆相煎,实在令人痛惜。
  但,幸亏乡中有一甚嚣尘上,脍灸人口的故事,可以助进亲爱团结、和睦相处的精神。
  话说明朝进士赵鸿台为要测验当地群众心理,特意于一个元宵节日,糊制纸屋一幢,内置泥土一团,蜡烛一对,银元宝四锭,欢迎如云的游人游春、观灯、猜谜,凑热闹。谜底四句,出自四书。时年尚幼的杨一葵(后中进士),挺身而出,不慌不忙地,伸手取下那一团泥土,放进自己的口袋里,边放边说:“吾土地也!”再把四锭银元宝丢弃地上,说:“迁其重器!”继而燃起了那一对蜡烛,说:“吾已点也!”最后,挪起蜡烛火,索性把这座纸屋付之一炬,说:“毁其宗庙!”这四句谜底,均出于四书梁惠王下篇。赵鸿台见状,不禁愕然,叹日:“杨氏人才,经已出世,这是鹊巢鸠占的先兆呀!”因此,后来遂与杨氏商议移城了。
  儿时所闻若是,姑妄誌之,姑妄言之。这个故事究系谁作,作于何时,均不知详,料系出自杨姓。而据赵、黄两姓族谱记载,他们迁入湖西,一为避海寇,一为明末的战乱。
  清初雍正朝蔡世远,号梁村。乾隆朝蔡新,字缉斋,号葛山。这两叔侄,漳浦南郊下铺社人,都是翰林,且是名相。洞野蔡村有座相爷墓,即是蔡世远的墓葬(守墓人衍成洞野村)。此墓负山面海,坐北向南,居高临下,离海不过数箭,风景优美,拟以“蛟龙得水”四个字,实很相宜。
  整美最近的邻乡是后蔡。后蔡的沙丘中,有国舅墓。六十多年前,我偶然有机会,跟先祖他们。前往造谒一次。后蔡的族亲,全都移居楼下蔡村去了,但是国舅墓,依然原封不动在旧址。最近调查所得,因为开荒造林,墓的全貌无从看到,完全埋没沙泥中了。依稀记得幼时所见,露出沙面的很小部份碑石是新月型的,碑文尚未出土。墓在沙丘,每逢朔风怒号的季节,沙尘漫天飞扬,称它是“白马翻沙”,没有不妥吧。
  (十四)
  荣膺天宠蔡皇后,姑嫂香消姑嫂礁。
  古迹洋洋垂世世,乡谈娓娓话期期。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要选皇后入官,特地召见钦天监:问道:“朕要选官,问卿正官出生在何方?”钦天监奏说;“皇后贵为人上人,应在人上人中去找寻,依照天象仔细看,准定出在南海滨。”皇上随即颁诏书,派出人马下江南,直捣金浦金井村。选美大会时,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水泄不通。村中农家女蔡氏,慧而孤,依姑嫂为生。生得沉鱼落雁,无异仙女下凡,只惜臭头烂耳,长年戴帽遮丑。相传古时,我乡金井是个桑麻地,每逢采桑季节,村女蠕动,结队而出,这个癞头女,自也不能例外,但她得天独厚,虽然烈日当空,未尝汗流浃背,为因有一朵乌云,到处跟她而行,盖在她的头上。
  选美大会那天,她也钻进人丛中去了,可是人材娇小,只好爬到土砻顶上去看热闹。不一会儿。忽给大员瞥见了,立即传令,请她下来。大员心中有数,相信极品皇后必是站在砻上的小女郎儿无疑。因为土砻的“砻”和人在人上的“人”,这两个字的闽南话,正跟国语“郎”字同音。人上人,就是砻上女郎的意思。大员和蔼可亲地对她赞赏有加,馈送多珍,催她回家沐浴,再来集队,等候移銮进宫。蔡氏女频频点首,恭敬如命。回到了家,嫂嫂为她烧汤洗身。她异想天开,告诉嫂嫂说:别把浴后的盆中水泼掉地上去!洗发时,头上铿锵有声,癞头皮如雪片纷纷下,痂落发生,其长过膝,乌油油地,光洁鉴人。但是浴盆中水。脏而且臭,嫂嫂迫不及待,把它丢得一干二净。夜深了,大家分头入睡,一宿无话。明早清晨,凉风入室,芬芳扑鼻,嫂嫂异之,开门欲知究竟,乍见浴盆底里,黄金闪烁夺目,弄得啼笑皆非,追悔莫及,自怨自艾,恨不得昨晚的洗澡水,全部给它留起来。
  “整美皇后”的故事虽然查无实据,但民间津津乐道,娓娓动听。
  整美东北岸有一个古迹,叫做姑嫂礁。有关的传说,是如此这般的:从前有姑嫂两个人,很是相亲相得。有一天,同到海里去挪海菜,这位嫂嫂是不久以前从内地迎娶过来的新娘子,不谙水性,还没懂得如何走在海岸边的滩石上。行行重行行,忽地踏到长满滑苔丛生的“鸡屎膏石”上面去,重重地跌了一大交,四脚朝天倒栽葱,扑通一声,掉进海底。小姑急得败坏,慌做一团,惊惶失措,呼天抢地,没力将她救起,直到海水四涨,终因援救无人,水从后头包抄过来,可怜弱女,双双香消玉殒,灭顶海中。
  此外,还有其他古迹,如畚箕山前苏厝港,白石海边小孤塔等,年代久远,迄今犹存。更有“破肚将军蓝理爷”,“横收路税叶进士”,以及“饮水思源蔡家儿,万里寻亲遭婉拒”诸美谈,脍灸人口,都是上下相传,乐道不疲的。
  浯江景观
  林祥瑞
  乌石人杰地灵,明、清两代,人才济济,为漳浦第一望族;地理形胜得天独厚,文物胜迹也令人叹为观止。现简介如下。
  一、紫薇胜迹
  紫薇山在乌石北侧,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北面紧连龟林山,浯江就从北边山脚下绕过,环山文物胜迹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以集中在紫薇峰下的谢东山庙、紫薇寺、文昌宫、紫薇洞和新建的天后宫最享盛名。并且从奉祀的各种神佛的情况,可体现出我国自明、清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缩影。
  (1)、谢东山庙:俗称王公庙、惠王庙,祀东晋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带领九十万军队,进攻东晋。东晋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派侄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抗击秦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斗的胜利使东晋转危为安,并决定南北朝对立局势的形成。后代的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庙奉祀。历代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封号。《漳浦县志》有关崇祀谢安的记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元光)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足见谢安庙祀历史的悠久。
  紫薇山王公庙在紫薇峰下,坐北向南,其始建时间应不迟于南宋。因南宋半壁江山绝似东晋,所以百姓倍加怀念尊崇谢安。庙祀神象五尊:正殿祀王公和王妈,即谢安及其夫人。左偏殿祀元帅谢玄,玄字幻度,因淝水战功,得以配享庙祀;右偏殿祀岩妈和尾妈,据说是谢安的两个女儿。正殿对联为:“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又柱联二副,其一为“东山逸兴无双品,晋代衣冠第一人”;其二为“屐韵筝声江水碧,白云明月夜峰青。”每年正月初五日至十七日,紫薇山下二十多个村子轮流迎奉赛会。香火长盛不衰。有谶诗四十首,百姓用以占卜休咎,祈求平安。庙宇今在修建之中。
  (2)、文昌宫:宫在王公庙右前方三十米处,祀文昌帝君。“文昌”原系星名,也称“文曲星”。后来,道教把四川的梓潼神张亚子说成是文曲星的化身,主宰人间功名、禄位,这种传说得到官方的认可,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主宰天下文运之神,令天下学校祠祀。紫薇山文昌宫约建于元末明初,其时,民间普遍开办社学,因而建官奉祀文昌帝君。明弘治间,朝廷虽下令“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但民间尚继续奉祀,祈求魁星高照,科场得利。嘉靖间,探花林士章幼时在紫薇洞读书,每夜都到文昌宫灯前就读。民国初期,私塾被废止,乌石开办西河小学,文昌宫无人奉祀,年久失修而倒塌,遗址尚存。
  (3)、紫薇寺:寺在王公庙右边,文昌官后面,是一个小佛寺,殿上供三尊佛像,两壁画十八罗汉。左侧僧舍数间,颇为幽静。紫薇山原来没有佛寺,据林春斋在《乌石宗谱》中记载“昔岩庙建在篱山庵,居水口,极得地,今移紫薇山。”篱山庵在乌石东南方,今岩埭村对面的小山上。约于明朝中期,寺移建于紫薇山。这是由于明朝初、中期,经乌石林氏的开拓,乌石已成为浯江两岸的文化中心,佛寺也应运而兴。天启、崇祯间,黄周道慕名游览紫薇山,为紫薇寺题刻石匾“白云深处”,置于寺围墙石窗上,又题“惜阴”二字(未详刻置何处),鼓励在山中求学的士子。原佛寺拆毁多年,1989年,乌石文物保护董事会集资重建,台湾林瑶棋先生赠匾额,寺貌为之一新。
  (4)、紫薇洞:在王公庙左边(东面)近百米处,是一间以巨石为顶的石室,洞口向南,深6米,宽5米。从洞右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豁然开朗,爽气沁人。远处罗列着天马山、伏虎山、塔山,浯江从左绕来,流过浯江桥,直奔白沙港,水光潋滟,帆影点点,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洞后以石砌为壁,有小石门通向洞外。传说曾有一位仙人在此当私塾先生,每次授完课,都从此小石门走到洞外,就不见踪影。用“仙”的神奇色彩,来为山增名是从前一般人的心态,但此山确也来历不凡。嘉靖三十年,县丞林文相题“紫薇洞”三个大字,刻于石壁上。《漳州府志》、《漳浦县志》都有记述此洞,但都把海云岩的石洞误为紫薇洞。在紫薇洞读书成名者极多,尤其以林士章探花及第,名扬全国。闽、粤不少士子纷纷前来求学,并取得成就,成为一代名人。“科甲题名石”上刻列明朝在此读书成名者有十五人,其中进士九人:乌石人林功懋、林一新、林士章、林汝诏、林士宏,本县人蔡时鼎、刘霖、林茂桂,广东饶平人黄琮;举人六人;乌石人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旗,广东潮州人黄文炳、揭阳人张风翼。
  此外,清朝在此读书成名者尚有进士二人:乌石人林琛、林颙等。黄琮官至福建左布政使,他的《题紫薇山》诗碑和“紫薇主人”林昭的《冬游紫薇洞记》碑就在洞与王公庙之间的“科甲题名石”旁,其下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进出,流经一个人工雕琢的螺旋形图案的水道,注入石盆中,再溢出流到谷中,泉水十分甘冽,其螺旋形图案似阴阳而变形,更象数学中的“螺线”,倍添神秘感,极为耐人寻味。
  (5)、天后宫:新建的天后官在紫薇洞的下方,现已建成后殿和中殿,颇为壮观,将来全部落成后,将成为闽南最雄伟的天后宫,可与闽中的湄洲天后宫相媲美。乌石天后宫奉祀的妈祖(林姓称为“姑婆祖”)圣像,据传说是探花林士章从湄洲天后宫“请”回奉祀的,原来祀在县城北门外的天后官,后来,乌石及沿海林姓长年把金像迎去奉祀,以乌石大厅和其他宗祠作为临时行宫,以至永驻乌石。八十年代,北门外天后宫反而从乌石“挂香”回去,新雕圣像奉祀;乌石紫薇山天后官的建成,使千年妈祖圣像有了新的行官。从此,结束了“县城北门外有行宫没有圣像,乌石有圣像没有行官”的历史。
  二、海云古刹
  海云岩,又称半山岩(闽南方言称在山中的佛寺为“岩”),在海云山(即乌石岩山)石龟峰的半山腰。据《漳浦县志》记载:“海云庵在海云山,巨石层叠为屋,旧有神僧居之,庵在山半,泉石清奇。相传闽王宫人学仙于此。”漳浦八景之一的“海云夜月”,就是指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是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从山下至寺门,有千级石阶可登,其半岭有古榕绿荫,可供游人小憩。佛寺约建于隋、唐间,坐西向东,寺后左、右各有一石洞,北边石洞中有南宋绍兴十九年春,僧希可书写的记事碑文石刻,记述他到此拜访谦、章二道人(道人是和尚,不是道士),并会见秋凉等四位长老之事,足见当时海云岩香火兴旺,僧人众多的盛况。约于南宋末,又于佛寺左边并列着建一座开漳圣王庙,四方善男信女,前来虔诚朝拜。后来,佛门弟子中出了败类,在圣王庙左侧筑一间地下密室,有暗道通庙中拜石下,并且装有机关,可使拜石翻动,坑害了不少虔拜的信女。不久,官府发觉此事,派兵剿灭野僧,寺庙被拆毁,现在尚可看到地下密室、暗道、活动拜石等遗址,对此,游览者无不感到惊奇与慨叹。
  寺旁铺设一道“水拱”,是用石槽连接成引水渠,蜿蜓数百米,至峰顶石龟脚下,泉水从大石缝中流进石槽,到寺旁注入水池中,任人饮用。民间传说:石龟是得道的灵龟,古神僧叫小和尚每天清晨去石龟下,用禅杖撞石龟屁股,就有白米流出,其量正好够全寺僧人一天吃用,而且每天只许撞一次。有一次,小和尚偷懒,想多撞出一些米,省得明天又要上山撞米,结果撞得龟尿直流淌,从此再也撞不出米来了,而龟尿却成为一股清泉,一直流到现在。
  历代诗人对海云岩的吟咏颇多,元至正间,漳浦县县尹黎应物咏《海云岩》诗一首:“岩屏高敞海云颠,此地王姬旧学仙。石磴香尘飞玉屑,妆台枯藓印金钿。帐空鹤怨余千载,花落莺啼别一天。绝顶灵龟张口吻,飞流终日喷甘泉。”此诗吟咏闽王姬学仙的故事、灵龟飞喷甘泉的奇景。关于闽王宫人至此学仙修炼之事,似非虚谈,而“旧有神僧居之”也似实有其人。据《宋高僧传·唐五台山海云传》记载:“释海云,未详氏族乡里。来游圣迹,始于南台侧,选峭绝峰峦幽僻林谷而特居之。其刻苦玩道,俭而能遵,从其游者,寡而无众。昔传海云是普贤菩萨应身也。”僧名海云,是否即住过海云岩的神僧,若是,是僧因寺得名?还是寺因神僧而得名?抑或仅为偶合而已,彼此毫不相干?记此仅供读者参考。
  三、古建筑大观
  乌石有许多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明朝和清初,其中以乌石林氏大宗祠海云家庙,“三凤齐鸣”的府第三凤厅,会魁府第震宁居和“安澜普庆”的锦江楼等最为著名。而探花林士章的府第“尚书府”和他归休隐居的别墅“长桥土堡”分别在县城和漳州城北的流冈,这里不予记述。
  (1)、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堂号“世德堂”,是乌石林氏大宗祠,明正统十三年(1448)乌石七世祖林普玄创建,初具五间三进的规模;正德十五年(1520)普玄第六子林震(乌石六房公)率子侄辈重修;万历八年(1580)普玄的曾孙林一阳、林成纲。玄孙林楚(春斋)、林士章等在原址重新构筑,即为现在宏敞雄伟的建制,是闽南第一大的家庙。
  乌石大厅坐落在乌石正中央,坐西朝东,前面正对丹山印石峰,近处为梅岭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为巨大屏障;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紫帽御屏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脚下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所以林春斋在《构海云家庙平基告后土祝文》中写着:“云岳毓精以作祖,丹山呈日而寅宾,腾龙干北极之枢,伏虎献南山之寿。紫帽御屏殿其背,金马玉堂罗其襟。中建绿野之堂,上受天元之神。冲气休萃,贤德幸生。”乌石大厅三个大门的对联更概括了它的地理形胜。正中大门联:“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浯江环玉带,不啻组绶荣身。”左边大门联:“金锅在侧,龙山献龙图之瑞;玉笏满前,梅岭兆梅鼎之祥。”右边大门联:“天马镇南方,……;云龙腾北极……”乌石大厅是五开间三进的土木建筑,宽24米、长5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土墙,内面全部用雕屏和柱子支撑横梁、斗拱构成,共有大柱三十六支,小柱八支。前面石雕麒麟墙肚,刻花屏窗,有三个大门,三部与之对应的陡阶、倒吊莲花和丹凤朝阳的青石门盾。这种建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厅堂金碧交辉,横梁上挂满匾额,有嘉靖皇帝御赐褒彰六世祖妣陈氏的“旌表贞义”、赐林士章的“探花及第”,万历皇帝御赐林士章的“忠爱”匾,还有“进士”、“会魁”、“文魁”、“武魁”、“拔元”、“理学乡贤”等匾三十多个,清代中期以后的进士、举人,因挤不出挂匾的位置,只好挂到小宗祠堂。另有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福建省政府颁给的“功侔卜式”匾,表彰乌石群众和海乌中心小学师生踊跃献款购买飞机抗日的功绩。
  家庙前面有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广场,前端竖立着六十多座石旗杆座,分为左前、右前、左侧、右侧四大群,探花林士章的八角旗杆座竖立在左边最前方,成为漳浦县乃至漳州府科举顶峰的标志。广场前面是一个大鱼池,长160米,宽80米,面积约12800平方米,波光荡漾,澄碧见底。每当早晨,丹山旭日东升,潭光映射,广场倍添光明;每当夜晚,紫薇佛灯,倒影闲潭,与当空皎月,相互辉映,蔚为奇观。潭底左前方有一大一小的石块,称“大瓣”、“二瓣”,旱天时,若大瓣露顶,潭水剩一半,若小瓣也露顶,潭水剩四分之一,则旱情严重,以此测旱情,十分应验。家庙左右距墙中点50米处,各有一水井,称“龙目井”,井水甘醇清冽,尤以北(左)井为佳,至今尚为民众饮用。
  乌石大厅历代不断进行整修,:清康熙间,乌石十四世林琛主持,进行重修;清末同、光问,前落被大风摧毁,进行修复;1974年,旧镇镇政府、浯江中学联同浯江所属各村,以“公办民助”形式,进行整修,用为中学校舍。现乌石大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乌石文物展览馆”,是乌石旅游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漳浦县旅游景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学校舍已另建)。
  (2)、三凤府第:三凤厅,在乌石大厅东南一华里处,嘉靖二十七年(1548)林黼建。明嘉靖间,林黼的大儿子林一初、二儿子林一阳俱中举人,三儿子林一新登进士第,世称“三凤齐鸣”。他们的府第称三凤厅,以至成为这个自然村村名,至今沿用。
  三凤厅坐北向南,背倚紫薇山,面对天马山,是三进五间的“六壁”,主屋及右边“护厝”共有房屋三十多间,栉次鳞比,古朴幽邃。大门对联为:“三风家声传旧德,九龙世业整新规。”阐述了“三凤”是继承周朝号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的林皋的家声。大门前方广场上竖立四个石旗杆座,分别为三凤兄弟和一新的儿子举人林士旗所立的。广场前是一个宽50米,长8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鱼池。府第后面是一个占地十多亩的花园,中有假山珍石、奇花异卉,古木参天,十分清静幽雅。现花园围墙倒塌,而整座建筑完整无损。
  (3)、会魁府第:震宁居,在三凤厅东面500米处,清康熙五年(1666)会魁林建,坐西南向东北,是“同字形”的建筑,前为四方院,中为二层楼房,林颙自题楼匾“震宁居”,左、右、后三面环以护厝,共有房屋四十多间。前面广场上有三个石旗杆座,一是会魁林颙及其孙林峭岳等所立。整座建筑虽不甚宏伟,但也颇具规模。现除四方院倒塌外,其余尚保持完整。
  (4)、锦江楼:乌石林氏在明清两代共建了八座楼堡,其中较著名为万安楼、晏海楼和锦江楼。万安楼在赤土乡万安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功懋建,现大部分倒塌,仅存门楼;晏海楼在潭仔头村,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春斋建,现已拆毁,仅存大门及门内春斋手植万年春花。
  锦江楼在深土镇江头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乌石十六世林升泽建,是漳浦县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圆楼。全楼分内、中、外三圈,内圈每层有房屋12间,三层共有房屋36间;中圈高墙内为单层房屋28间,外圈为平屋,有房屋40多间,全楼共有房屋一百多间,在兵灾、匪患和宗派械斗中,起了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全楼至今尚保存完好无缺。1988年,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有许多镜头在楼中拍摄。
  四、乌石十二景
  乌石处处风光秀美,景色引人入胜,大小景点几十个,主要有十二景:
  (1)、海云夜月:在海云山海云岩,著名的“漳浦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七景”都在城郊,唯有海云夜月在离县城三十里的乌石。海云岩是千年古刹,自古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名人有不少题咏,赞赏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
  (2)、紫薇晓钟:从前,紫薇山中遍布寺、庙、宫、洞,到处花木掩映,风光旖旎,每当晓钟一动,寺庙中钟磬声;文昌宫、紫薇洞中学童、士子琅琅读书声;武生童的闻鸡起舞声;农夫、牧子的踏歌声。晓岚微缭,晨炊初烟;荔枝滴翠,江舟扬帆。融汇成一幅农村耕读晨曲图卷,有如世外桃源。今有复建的紫薇寺和新建的天后官。游人络绎不绝。(3)、倒亭夕照:“倒亭隙”谷口是乌石西面的一个门户,南飞凤山,北海云山,两山夹峙,形成隘口通途,古代漳浦东关外大路从这隘口通过,建有凉亭供路人休息,后凉亭倒了,故地名“倒亭”。著名的明朝“云岳钟秀”坊横跨大路而立。每当傍晚,夕阳照耀着西边的天空,山峦、田野、荔林、村庄都披映着晚霞,这时,近处的海云山背着太阳,已是暮色苍茫,更显得崇峻肃穆;远处透过倒亭隙,矾山在落晖中明亮辉耀,更显得宁静凝远,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无比奇特。
  (4)、印石朝阳:“乌石大厅”坐西向东,大门正对丹山(灶山)印石峰,每天清晨,东方破晓,朝霞满空,太阳象一颗金球从印石峰喷薄腾升,象骊龙领下的夜明宝珠一样,大厅前的潭中也映出另一个太阳,柔和可爱。忽而,万道金光耀眼,山野、荔林俱浸沐在晨曦之中。这时,印石峰顶的太阳已不可正视,而潭中波光粼粼,太阳的倒影尚隐约可见。所以,大厅的大门联有“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之句,就是描绘这生机勃勃的日出景色。在乌石大厅门前观日出,令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别有一番情趣。
  (5)、灵龟观海:海云山石龟峰顶的天然巨石,酷肖伸颈回头望海的大龟,形象十分逼真,数十里之外,均能望见。从县城东望,崇峻圆秀的海云山巅,北边直刺苍穹的是“王姬升天石”;南边斜探大海的则是“灵龟巨首”。前人因景而流传一则神话;东海千年大电修炼得道,仙人指点它爬到海云山的顶尖峰升天石上,即可升天,并嘱咐它切勿回头。灵龟刚爬到这南侧峰顶时,忽闻天风鼓浪,涛声吼啸,顿时想起了东海故居,不禁回首一望,就这样化为石头,永远留在这峰顶,回首望海了,被叫做灵龟石。灵龟石下常年不断地流淌着泉水,《漳浦县志·方城志》记载了这股“清泉”,海云寺僧人用石渠聚汇引流,注入寺旁水池中,成为饮用的甘泉。民间则有“龟撞米”的传说。古人诗云:“绝顶灵龟如可问,卜居终日濯甘泉”。
  (6)、伏虎听经:大林山状如伏虎,故又名伏虎山,在大林村东面,也有一则因景而衍生的神话:古代有一位神僧住海云岩,弘场佛经,普渡众生,有一只老虎常在山下的浯江之滨,听神僧讲经说法,听着听着就伏着不动,化成一座小山,头上的毛也脱落下来,露出了光亮的额头。站在海云岩向前眺望,伏虎山就象一只俯伏在地上的老虎,活灵活现,其神态好象至今仍在侧耳倾听佛法,虎额上的巨石硕大无朋,而整块石头尚有一大部分埋在土中,一旦露出全貌,将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独石山。
  (7)、莲花吐艳;海云山的莲花峰,峰顶有巨石层叠耸立,如一朵含苞怒放、蕴妍吐艳的莲花,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相传,闽王姬每天在莲花朵上修仙炼道,得道后,到顶峰的升天石上升天而去。莲花石南侧石室遗址尚存。得道升天之说属于神话,而据传为王姬修炼处的海云山经常白云盖顶,云雾缭绕,“莲花”浮荡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莲花瓣”巨石上镌刻诗一首,概言浯江(乌石)人杰地灵:“云山九岛起云烟,九岛云烟起半天。半天九岛芙蓉帐,芙蓉帐里石龙缠。石龙落结浯江地,落结浯江科甲联。科甲联登三及第,及第联登探花先。”据说浯江平原是海滩冲积而成,现九座山峰从前是九个岛屿。
  (8)、荔林飞丹:乌石是著名的荔枝产地,“乌叶”荔枝闻名海内外。乌石全境都种植荔技,《漳浦县志》记载:“乌叶荔枝,乌石一村特盛,味最佳。”《福建通志》记载:“漳州荔枝极盛,漳浦为最,而紫薇山中产相袍紫、马上娇为珍品,啖之两腋生风,飘然欲仙。”
  乌石的荔枝品种主要有三种:鸟叶、早红、金钟。乌石人习惯把荔枝种植单位叫做“围”,常是几围、十几围连成一片。乌叶与早红以整围混种为多,单株间种较少,而金钟树干高大,多种植在边角地,拔地而起,有如擎天巨柱。从紫薇山上眺望,近处、远处,山间、田野一片浓绿,郁郁苍苍,四季如春。六、七月间,荔枝红了,万点朱殷,簇拥枝头;漫山遍野,铺锦飞丹。
  (9)、浯桥帆影:浯江桥在乌石正东面,漳浦往厦门(至屿仔尾)公路从桥上通过。据《漳浦县志》、《漳州府志》记载,桥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乡人郭宽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慎蒙重修,是一座长九丈(注:长度疑有误)、宽一丈,酾水十五道的石板桥。清末民初,桥东端倒塌,随后,全桥渐毁。六十年代,新建一座长114米,宽4.5米,高6米的石拱桥。比古桥更加雄伟。古时,浯江河道深,流水量大,帆船可由白沙港驶至浯江桥下,上游船只也顺流而下。乌石古墟场楼脚墟就在桥西二里处的潭仔头社,是浯江两岸货物的集散地。后来,为了更便利于货物运销,墟场移到浯江桥西端北侧,称桥头墟(即现在的桥头墟村),浯江溪上,曾经百舸争流;桥下千帆云集,极尽农村集市的繁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林光鼎在《重新垢洗书院记》写着:“浯江一水,环如衣带,浯桥宛若长虹,烟气空蒙,与天相际,风樯出没隐见,此亦极山水之大观矣。”
  现在,由于溪沙淤积,河床日浅,舟船已不能驶到浯江桥下,帆影消失了。然而,换来的是桥上日通万车的更加繁荣景象,也颇为壮观。
  (10)、御屏松涛:乌石大厅后面百米处,有巨石数片,岿然屹立,形如古代乌纱帽和御赐屏风。御屏后有一片大松树林,长约400米,宽200米,面积80000平方米,有松树数百棵,西南边沿还有巨大樟树、枫树十多棵,参天蔽日。轻风吹拂,林中即发出号号涛声;大风时,声闻数里,有如“十万军声半夜潮”。这在平原田舍间极为少闻。御屏石后有一块听涛石,每当松涛大作时,卧在听涛石上,真如置身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之中。
  现在,松树林已化为田园和民居,浯江中学、小学就在附近,在听涛石上听学校的钟声,学生的读书声和操场上体育活动声,别具韵味。
  (11)、岩坑悬瀑:海云山又称乌石岩山,在正东面莲花峰与大寨峰之间,形成一道深壑,俗称岩山大坑,两峰之水汇入坑中,坑内布满大石头。平时,坑水在石下伏流,到了下边的水磨坑,才露出石外为明流,其落差水力曾带动十几部水磨,哗哗的流永声,吱吱的水磨转动声融汇。每当夏天,大雨滂沱时,坑水骤涨,溢出石外,乱流争跌,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奇观。尤其在暴雨之后,飞流狂奔,悬空下泻,形成七、八段瀑布,附近村庄可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远近十多里都能望见岩坑瀑布的奇景。现水磨已坍毁,而瀑布奇景在暴雨时仍会出现。
  (12)、石塔凌空:乌石东南方塔山上,有座石塔,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高约十米,共七层,塔壁有石碑镌刻“第一峰”,因为塔山是天马山最东边的高峰,下临浯江溪口和白沙港。塔山浑圆,石塔更显得突兀凌空。从六鳌海上北眺,石塔遥遥在望;到白沙港望石塔,即知浯江溪口的方位。石塔成为船只驶入浯江的航标,曾在古代航海上起重要作用。
  乌石出了探花林士章,乌石盛产乌叶荔枝,这是尽人皆知,而乌石灿烂的文物古迹却少为人知。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台湾、海外宗亲、同胞对家乡的热爱,乌石的古文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后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本书记述了有关漳浦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物、政协委员风采、抗日记事、抗战时期学生生活、文物的发现和保护、研究以及金浦风情的内容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