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50
颗粒名称: 政协委员风采
分类号: K827.57
页数: 13
页码: 46-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集文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香港企业家,担任香港集达有限公司总经理和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他在福建省漳州市政协和漳浦县政协补选中当选为委员和常务委员。杨集文先生的个人经历和事业发展也得到了介绍。陈和鹏是福建漳浦县水产局副局长,为水产养殖和科研贡献良多。文章还提到了陈和鹏委员的个人经历和贡献。林开居是福建漳浦县的一位企业家,担任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厂长,也是政协常委和县人大代表。
关键词: 杨集文 股份合作制企业 漳浦县

内容

爱国爱乡 情连浦港
  ——杨集文委员
  严利人
  1994年12月和1995年1月,一位著名的香港企业家分别被漳州市政协、漳浦县政协补选为委员、常务委员,引人嘱目。他就是香港集达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杨集文先生。
  杨集文先生1950年8月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石埕村一个侨眷家庭。他的父亲是华侨,1972年在海外病逝。集文的一个哥哥在印尼,一个哥哥在台湾,均从商事业有成。集文1951年移居厦门市,1957--1961年就读于厦门市第一中心小学,1961--1963年就读于浙江省义乌市稠城中心小学,1963--1968年就读于厦门市华侨中学,1969——1979年上山下乡于上杭县太拨公社。1974年结婚,妻汤玲玲,厦门市人,生有二子一女。1979年3月移居香港。第一年在义利运输公司做码头搬运工人,那活计又苦又累又危险,他凭着十年上山下乡劳动的功底,咬着牙关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苦难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也使他积蓄了第一笔资金。第二年他进海丰船务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第三年他成立“椰裕隆”贸易公司,从事船上的伙食和生活用品供应。1987年他成立“集达”有限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接着成立“裕贤”有限公司,发展中国内地市场。此后,他收购了两家台湾航业公司,又分别在新加坡、加拿大、上海、厦门、宁波等地成立分公司,加上香港、台湾,共有20多家。事业红红火火。迅猛发展。
  谈起自己“传奇”经历,总结成功的诀窍,他说,第一感谢祖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事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而自己则抓住了机遇。1989年发生政治风波,香港房地产大跌,他坚定地站在爱国者立场,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出资280万港币购下某大厦一个单元。后来房地产直线上升,仅这一项投资,就净增值1300多万港币;第二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赚了钱不花天酒地,而是克勤克俭用于投资新项目,发展事业;第三是太太的支持。太太汤玲玲是他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又一起上山下乡,一同赴港,同甘共苦,聪明贤慧,相夫教子,成为贤内助。
  事业有成,不忘根本。杨集文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注着家乡建设,先后捐助20多万元支持故乡佛昙镇修“育才路”、建漳浦县联谊大厦等公益事业,大笔资助亲属读书和兴办侨属企业,牵头组团回乡考察洽谈投资项目。1994年10月,他发起筹备成立香港漳浦同乡会,得到旅港乡亲的热烈响应。众人推选他当会长,他深感荣幸。他深情地说:“我们家乡漳浦,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海外的乡亲为之欢欣鼓舞。早在十年前,我就萌生一个愿望,把在港的乡亲团结起来,一方面通报信息,互利互助,促进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促进漳浦与香港的交流,造福桑梓,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内心感到分外的激动和高兴。”
  同乡会的会长是一个没品没级的“官”,既要花精力,又要赔钱财,但他乐此不疲。1995年2月26日,同乡会举行隆重成立庆典,他带头捐款28万元港币,还借出位于德辅道西703号四楼宽敞的办公场所作为会所,使旅港乡亲有了自己的“家”。
  为了开设漳浦在港的窗口,1995年6月中旬,在杨集文先生的热心倡导下,漳浦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香港集达有限公司在香港合资创办香港浦达有限公司,公司就设在同乡会会所内,主要从事经营进出口贸易、劳务中介服务、投资咨询服务等。在他的身上,既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又有现代实业家的胸襟和精明。他告诉我们:“本人希望能把香港和海外的乡亲团结在一起,集合众人的力量,利用同乡会这个纽带和桥梁,发动更多的人到漳浦投资兴业,开发这块宝地,共同把漳浦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人间天堂。”表达了一位赤子拳拳报国之心。
  汗润海角 福泽渔家
  ——记陈和鹏委员
  蔡红茂
  以科研成果特别显著而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的陈和鹏,十几年来,默默耕耘,为漳浦,为福建,也为全国的水产养殖和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漳浦沿海群众交口称赞的牧渔人。为漳浦的水产开发、引进创造了五个全国、全省之最,即华贵带孔扇贝养殖面积全国之最;翡翠贻贝养殖面积全国之最;对虾养殖面积长江以南之最;海上田园建设规模全省之最;羊栖菜养殖面积全省之最。
  陈和鹏,中共党员,1954年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曾就读于漳浦第二中学、集美水产学校、厦门大学海洋系和中国科学院函授大学管理心理学系。现任漳浦县水产局副局长,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福建省八届人大代表,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漳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漳浦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陈和鹏委员从事水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十八个春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经历了无数个惊涛骇浪。1977年秋,他从水产学校毕业刚分配到福建水产研究所(厦门),就参加了福建闽南渔场调查,这是一次规模较大,旨在对全省海洋渔业生产测报出渔情、渔讯消息的海上科研活动。参加这种调查,对水产科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来讲,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在调查期间,他以惊人毅力,战胜了晕船、呕吐的困难,拒绝了同事和领导多次劝他返岸休息的好意,终于,他从不适应到适应,开始了海上科研工作,通过一周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台湾海峡浅滩渔业资源调查任务,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前辈的好评。其实,小陈这种吃苦耐劳、知难而上的坚强毅力,是在接受再教育中锻炼出来的。1973年,和鹏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放下书包深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二年多的时间里,他学农活、学技艺、学管理,在广阔天地里锻炼,磨就一身坚强、刚毅之气。特别是从事半年多的护林工作,面对农村盗砍盗伐严重的现象,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他坚守岗位、日夜巡逻,根据举报,对盗林户进行清查、处罚,他的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仍不退懈,坚持到底,刹住了偷林毁林的歪风,得到村党支部和绝大多数群众的高度赞扬。1975年秋,在当地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推荐下,经过考试,他作为一代的“工农兵”学员被录取到集美水产学校念书。在校期间,他品学兼优,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任务,走上水产科研第一线。
  1978年冬,福建省水产厅拟进行海岸带浅海礁区、岛屿水下调查作业,他首批应调,被派往辽宁省大连学习潜水作业,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取得最好的成绩,也为后来的水下作业打下了基础。
  1979年,他承担了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华贵带栉扇贝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经南北选点比较,最后确定在东山海湾畔的古雷镇下绥村。从繁华热闹、条件优越的厦门,转而到这天涯海角、荒凉僻静之地,交通不便,没有电,连淡水都很困难。可是他从无一句怨言,从不向组织上要求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他依靠煤油灯照明从事艰难的科学实验。在历时六年的工作中,突破了扇贝人工育苗及养殖的基础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把该成果转入中间实验阶段。在这六年里,小陈全身心投入扇贝培育的研究,整年与海水、药物、贝壳打交道,以基地为家,风里来,雨里去,在海滩上留下一层又一层的脚印,用人生黄金时间作代价,撬开了科学的窗口。1981年夏,他的父亲病重期间,又值生物季节,实验和观察正处在关键性阶段,为了事业,他难得回家看望,坚持战斗在实验基础上,直到父亲病故的消息传来,才连夜赶回家,却见不上父亲最后一面,乡亲们说他是怪人,有人谴责他是不孝子,他只有默默地把泪水吞进肚里,处理后事后又匆匆赶回基地,因为这里不能没有他!每当回忆此事,悲伤之情难以忘怀,心中总留下深深的歉意,唯祈望九泉之下的老父宽。1984年,陈和鹏由于长期与实验药物接触,产生了药毒反应,到厦门住院治疗20多天出院,因项目研究的需要,顾不上休息又返回项目区,至今留下了难以治瘉的后遗症——严重过敏性鼻炎。
  1985年扇贝项目研究告一段落,省、市科研人员返回各自单位,而漳浦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找水产研究所协商,把陈和鹏作为科技人员引进留了下来,并任命他为漳浦县海珍品实验场(古雷下〓)副场长,继续从事水产科研推广工作,这对保持扇贝科研项目的连贯性和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的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副书记戴全成、县水产局局长方荣和等领导同志一直十分关注扇贝项目研究的进展,经常亲临实验场指导,关心科研人员生活,解决实验中的困难。通过三年的努力,扇贝科研成果迅速被交付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县推广养殖面积6000多亩,成为全国之最,年产值3000多万元。漳浦县海珍品实验场的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项目研究,是全省从南到北11个布点中唯一获得成功并发挥效益,发展壮大的一处。这一成果,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大力表扬,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和多项的行政表彰。1990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七五’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漳浦有50多万亩的浅海滩涂,是宝贵的资源。开发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振兴漳浦经济的关键一环。八十年代,养虾业迅速兴起,全县围垦养殖对虾4万多亩,沿海潮间带中潮区被虾池占据,而传统的牡蛎条石养殖大部分被破坏,且大量的污水直接、间接地带入牡蛎养殖区,造成牡蛎死亡率高、产量低、质量差,牡蛎养殖大幅度滑坡。他目睹这一现状,想在心里,急在行动,如何开展利用低潮区水域,把牡蛎养殖损失夺回来,提高牡蛎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是他确定的又一研究项目。他认真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到全国各地沿海调查了解、取经,探讨新的牡蛎养殖模式。经过几个月的周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于1986年筹集资金,立题在东山湾古雷镇的油澳村、半湖村海区设立实验点,并组成了技术攻关组,自己担任组长,下滩涂,走蛎区,划破了脚皮,割破了手指,血滴和汗水湿润了滩涂,但他从不退懈,也没叫过一声苦。他把传统的养殖方法进行一次大胆的改革,摸索出“牡蛎海区半人工采苗及棚架式养殖方法”,经过三年的反复实验论证,亩产比传统的养殖方法提高二倍,颗大质佳,市场销路广,价格高,取得了质量、效益双丰收,这种养殖方法很快被渔农所接受,一年时间就在漳浦推广了近万亩,而且还遍及东山、龙海直至广东。吊养牡蛎模式的成功,解决了牡蛎与对虾争滩涂的矛盾,提高了浅海利用率,大大地减少了牡蛎收获花费的人力,同时也取消了传统牡蛎捞取时受潮水涨落限制的缺点,深受海区人民欢迎,获得了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正当他在开展扇贝和牡蛎项目实验的期间,漳浦的对虾养殖业正在兴起,他虽没有把对虾作为专项开展研究,但却充分利用时间,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为了解决起步阶段虾苗供应的困难,创办了对虾育苗场,帮助虾农解决养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养虾业形成规模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山湾是福建省三大优良港湾之一,素有闽南“金三角”、“宝葫芦”之称。1987年,国家科委将东山湾区域渔业综合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七五”星火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完成了《东山湾渔业资源综合技术开发》科研项目并取得了预期的效益,被国家科委授予“‘七五’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为了进一步开发东山湾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水产资源,国家科委将“东山湾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二个国家级重点“星火”计划项目。“八五”期间重点开展“翡翠贻贝高产养殖技术应用”、“鲍鱼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应用”等课题攻关,他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搞好项目实验研究的同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先进适应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技术咨询,把科学技术的火种撒向广阔鱼村和千家万户,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植入农村经济的胚胎,在东山湾形成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发展的海洋渔牧场,进而带动全漳州市黄金海岸线的全方位开发。至此,古雷“海上田园”正式形成,这里养殖翡翠贻贝15000亩,扇贝套养海带8000亩,羊栖菜4000亩,鲍鱼5000平方米、吊养牡蛎12000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海上田园”。
  从在实验基地从事科研到正式调入工作,陈和鹏在漳浦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他完成了扇贝的项目研究和推广,攻克了牡蛎半人工采苗及棚架式养殖的技术关,而最大的功绩是建设了面积数万亩、年产值超亿元的“海上田园”,填补了漳州市的空白。在这风风雨雨的十六个春秋里,他埋头苦干,把青春和智慧献给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献给广大的海区人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在实验、研究和推广的同时,注意把实践化为理论,先后发表技术论文二十多篇,获得国家、省、市、县科技成果奖十多项。他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进而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从漳浦县海珍品实验场副场长、场长调升漳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水产研究所所长到漳浦县水产局副局长。他的成就和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荣誉,他作为科技人员,被推选为漳浦县科技拔尖人才,漳州市市管中青年科技干部,漳州市科技拔尖人才,漳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人大代表,漳州市劳动模范,省、市党代会代表,漳浦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一项闪光的荣誉,都是一股工作上的动力,党和人民的胜任,是对他的鞭策。他担任了行政领导,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工作,还继续承担省、市下达的专项实验研究和推广任务。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说现在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停步就会落后,何况漳浦有那么优美的水产资源可供开发,这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做为水产战线上的一兵,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做一些工作,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和父老乡亲的哺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人生的旅途上,他向着辉煌跋涉,在科学的海洋,他不断的探索耕耘,我们相信,明天,他将会有更多的硕果奉献给人民。
  1995年10月
  不守旧摊子,要抱金娃娃
  ——林开居委员的创业历程
  严利人
  林开居霞美村人,1946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漳州农校,当过农村兽医,搞过家庭手工业,受过冲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养对虾,搞围垦,办罐头厂,事业红红火火,企业越办越兴旺,成为一名拥有200万元固定资产、年产值2500万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厂长。1994年初,他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
  历经磨难终不悔
  林开居祖祖辈辈是农民,六十年代初,他成为公社兽医站的兽医。在那“吃大锅饭”的年头,他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使许多农民羡墓不已。但青年时代的林开居却不甘心安于现状,脑袋瓜里老是打转着要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的念头。这个念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逐步变成现实。
  那是196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他身背兽医药箱,手持专给猪牛打针的大针筒,为生产小队中毒的耕牛打针。当他打好针站起来时,突然发现围观的村民们头上戴的都是斗笠,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发现”,与他创业的念头一碰撞,立即使他兴奋不已:农民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最不能离开的恐怕就是斗笠。如果能编制方便耐用的斗笠进行销售,不是可以赚钱吗?
  说干就干,他办起了家庭斗笠加工厂。他当时在旧镇兽医站,工作之余,就踩起自行车,乘着黄昏,溜到南浦购买竹片、竹叶等原料,又摸黑运回霞美。家里腾出一间房子,当为作坊,发动全家人编作,编好后挑着走村窜巷去销售。由于他家的斗笠体积小、不招风,轻便耐用,很受农民欢迎。几角钱一顶斗笠的小生意居然做得十分红火,春去秋来,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林开居为第一次尝试的成功,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在那阶级斗争、“吃大锅饭”的年头,林开居家的小作坊成了“地下黑工厂”,成为“暴发户”。1975年夏季,他家的作坊被贴上封条,加工工具及几年心血汗水换来的两千元钱被没收。第二天,他进了学习班,不料这一进就是三年。他百思不得其解,一不偷二不抢,何罪之有?!他不灰心,不气馁,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寻找机会东山再起。1980年,党和政府给他落实政策,洗清了不白之冤。
  开发滩涂搞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像春风吹绿了大地、吹暖了人心,林开居迈开大步奔富路,积极投身山海开发行列,迅速成为“先富起来”的部分人之一。1987年林开居与另一人合伙承包刘坂垦区90亩虾池养殖对虾,第一年就获得好收成。第二年起他一人经营,又连续三年获得盈利。1990年他投资27万元围海90亩。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大干时,却遇到了挫折。1991年他养虾200多亩,盛夏时流行性虾病暴发,虾苗大批死亡,这一年他亏本30多万元。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沉入海底,他苦闷,彷徨,连续几昼夜睡不好觉。一方面寻找原因,改进养殖方法,另一方面他决定改变投资方向,再闯创业新路。这两个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在养殖方面,他参观少数盈利养殖户,向水产科技人员请教。改变高密度投苗、单一化养殖的办法,采用虾、鱼、蟹混养,终于走出低谷,使养虾业重现生机。1994年养殖草虾收成一吨多,获利10多万元。当年他投资28万元,又围海52亩,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之一。
  抓住机遇办工业
  正当林开居养虾亏本,苦闷、彷徨之际,漳浦县委七届二次会议召开了,作出了大办乡镇工业的决议,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期以工兴县,兴工富民。林开居眼前豁然开朗,连夜驱车赶往县城,向某单位领导借来《决议》,认真细读。
  第二天他又到厦门、泉州、福州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市场,决定立足当地丰富的原料,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个大胆的想法一提出,全家人摇头,妻子脸色煞白:“难道以前受到的罪你忘了?!”他再次陷入苦苦的思索,经过半个月的思想斗争,下定了艰苦创业的决心。他相信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不会变,他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一展抱负,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92年他与人合股在杜浔镇兴办福联罐头厂,当年就盈利10多万元。1993年初他回霞美镇创办恒源罐头食品厂,联合了两个股东,租赁了停产的冷冻厂厂房,但还面临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一大堆困难。首先是上百万元的资金,三个股东四处奔波,东借西凑,终于解决了前期资金。接着他自己驾驶汽车,上福州,下汕头,既当采购员,又当搬运工,日夜兼程,把全套设备的部件一趟又一趟地运回来。经常废寝忘食,忍饥挨俄,有时整天顾不上吃饱一餐饭。又是连续十多天的挑灯夜战,他与请来的技术员一起,依照图纸,把设备安装了起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93年4月15日,他一手创办的恒源罐头食品厂投产了。当看到第一听罐头从机器上滚落出来时,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艰苦创业谱新篇
  “办企业难,农民办企业更难。”罐头厂生产不久,因封口技术处理不当,造成批量罐头胀罐,导致直接损失10多万元。惨重的代价使他痛下决心,要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他打听到外地有位辛工程师,是研究罐装封口的专家,立即前往面请,但辛工程师已被别人聘用。第一次他碰了一鼻子灰,第二次他在辛工程师家门口苦等了大半天,第三次终于有机会向他倾吐苦衷,辛工程师同情地点了点头,又为难地摇了摇头。时过一月,他又第四次来到辛工程师家中,使他惊讶不已;“你这是四顾茅芦,我佩服你的创业精神,我去定了!”就这样,他请来了一尊尊“财神菩萨”,厂里现有16名技术人员,其中有2名工程师、3名大学毕业生,一系列技术问题能自己处理。从此,这个厂的产品100%合格,100%出口。目前年产芦笋、蘑菇等罐头二千多吨,产值二千多万元,为当地提供税源50万元以上,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为300多名剩余劳力敞开了就业大门,为农副产品开辟了销售渠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开居办企业盈利全部投入再生产,他考虑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作出更大的贡献。罐头厂三个股东除领取一份不高的工资外,至今没有分红。他的虾池实行虾蟹鱼混养,赚的钱又投入围海再生产。1989年他加盟当地的台资企业台裕水产养殖公司,投资15万元,成为股东。同是台裕公司股东的台商陈先生,敬佩他精明能干,愿与他合资600万元创办恒源罐头有限公司,由林开居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于1885年4月22日批准成立。除生产罐头外,还从事蔬菜速冻。他们已在霞美工业区购地23亩,正在基建厂房。林开居正在创业路上谱写着新的篇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本书记述了有关漳浦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物、政协委员风采、抗日记事、抗战时期学生生活、文物的发现和保护、研究以及金浦风情的内容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