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浔中心小学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43
颗粒名称: 杜浔中心小学简史
分类号: G725
页数: 8
页码: 2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浔中心小学(前身紫阳小学)建立于1910年,经历了一系列学制改革和历史事件,包括抗日教育、革命活动和体育运动等。学校历任管理者和教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人才。该校的教学工作和少先队活动也取得了许多荣誉和成绩。历经各种考验,学校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面积达3167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
关键词: 杜浔中心小学 学校 漳浦县

内容

杜浔中心小学的前身紫阳小学,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由漳浦县知县谢刚国会同当地仕绅发起创办的,是我县较早的官办小学之一,校址在正阳村文昌官(萃英书院旧址)。初期,学校推行《癸卯学制》,学生多数是富家子弟,分高、初等,初等修业5年,高等修业4年。辛亥(1911年)革命后,贯彻《壬子癸丑学制》,招收六岁学童入学,初等学制改为4年,高等改为3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执行教育部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则壬戌学制),改初等教育学制为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朱熙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着手整顿学校,饬令将镇上的丘林小学(1915年办,校址文卿大宗)、正本小学(1912年基督教会办,址在礼拜堂)、文光小学(1921年办,址在范阳)并入紫阳小学,升格为“漳浦县立第二中心小学”,作为第二区示范校(当时全县分五区,南部为第二区),委任余炳文(莆田县籍,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专科毕业)为合并后的首任校长,开设1至6年级,学生200余人。1935年前后,中共莆仙地区组织受到国民党宪兵破坏,组织上通过有关部门将张兆汉(中共党员,解放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长,已离休)、陈鸿滨(进步人士,曾任厦门市民主党派负责人,市政协常务委员)安插在杜浔中心小学任教,嗣后共青团员张振辉、进步人士陈常炽(厦门市人)前后到该校任教,他们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与抗日活动,校长余炳文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热情地支持革命工作。时值抗战伊始,在进步教师的推动带头下,师生一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抗日爱国教育,成立“小话剧团”、“歌咏队”、“舞蹈队”、“大刀队”、“晨呼队”等,教师还充分利用手中的笔画出系列的漫画图片,编写“闽南话歌谣”,内容通俗,哲理明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利用假日、节日举行“抗日救国演讲比赛”;配合当地“抗敌后援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到附近村庄演出,戏文通俗,民众喜闻乐见,演出内容有《抓汉奸》、《松花江上》、《塞上风云》、《婚姻自主》等,鼓舞广大的青少年,千万民众反封建、反独裁、反法西斯暴行,激发反对日本侵略、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斗争意志。
  三十年代起学校就重视体育运动,开场地,建球队,练身体。高年级(五、六年)经常参与球队训练,教师加以指导,利用节、假日与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藉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艰苦的磨炼,终结硕果,民国廿四年(1935年)福建省第五行政区体育运动会时,学校运动队被选为县代表队参赛,取得总分第一,荣获冠军,为我县争得荣誉。
  民国廿八年(1939年)学校改名为“漳浦县杜浔中心小学”格局不变。余炳文校长他调,由许升扶(东山县籍)接任。四十年代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形势影响下,同学们尚能刻苦学习,为以后的升学、就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许氏卸任后的校长有郑文炳、卢泗道、邱耀坤(均是本县籍)。从建校起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秋,据统计有毕业生813人(其中女生59人)。
  1949年9月下旬,漳浦解放,县人民政府委派陈焕彬(旧镇人)为解放后杜浔中心小学首任校长。学制沿用过去六年制,有6个班级,学生220人。1950年文卿(邱姓)、原性(洪姓)、范阳(卢姓)三所国民学校奉令并入中心小学,因教室容纳不了,另设西南分校(址在文卿砖仔埕)。1951年并入总校。焕彬校长调任绥安,以后校长相继有黄玉盘、卢两曲、陈暨南、林有任、蔡石峰、李森炳、郑明记、林其仲。这一段时间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并参与社会各种活动。建国初期,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从中接受教育。学校配合形势任务,演出歌剧《鸭绿江上》、《赤叶河》、《一贯道》、《千年铁树开了花》、《兄妹开荒》等。唤起群众投入三大革命运动。
  1952年春,学校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进行教学改革,停止春季招生。1953年春试行“五年一贯制”(不分初小、高小),组织教师学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马卡连柯的《教育学》、《女教师笔记》、上海曹孚教授的《教学讲座》。各班级设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发学生的智力,师生动手自制各科教具,弥补学校经费。教师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运用空隙时间辅导民校,有的亲自教课,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校创造民主管理学生的“开花结果”形象化教育方法,试验结束,效果颇好,得到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校内外同仁的赞扬,在县召开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会上介绍经验,得到推广。
  1953年起学校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学习全国劳动模范、高小毕业女生徐建春参加农业劳动的先进事迹,克服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倾向。当时绝大部份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不沽名、不钓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校为家,以教为荣,一心扑在教学上,齐抓共管,团结一致,学校工作名列全县前茅。
  1955年贯彻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守则》,成为对师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和劳动教育的有力“武器”。学校结合创建“卓娅班”活动,各班以实际行动争取,使学校在思想、学习、纪律等方面得到一次大的飞跃。经过一段时间各班积极争取,结果由基础较差、进步面较大的“六年乙班”摘取桂冠,评上“卓娅班”,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毕业班工作居全县上游,评为“红旗校”。校风、教风、学风达到新的水平,得到领导与群众的高度赞扬。是年,在校学生14班460人,教职工23人。1956年秋,附设初中班,两班100人,1958年初中班与小学脱钩,独立建校。是年冬春之交反右派斗争后,贯彻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执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在大跃进形势的鼓动下,师生参加大炼钢铁运动,投入教育革命与除“四害”(消灭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讲卫生,参与大办民校活动。1960年学校成立中共支部委员会,培养与吸收符合党员标准的同志加入党的组织。1961年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学校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作全面整顿。1963年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时代的精神风貌。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春节座谈会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影响身体健康问题的意见。点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校纳入社、队单位。是年秋,全校有22班813人,教职工33人。发动群众聚资2万多元,建教室480平方米。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教学秩序受破坏。运动初期,教师挨整,中期两派群众争斗不休,后期清队(清理阶级队伍),教师被列为“牛鬼蛇神”、“黑五类”、“臭老九”,受到打击、斗争、处理,甚至个别致死人命。取消读课本,以《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著作选读》、《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取代语文;军体取代体育,革命文艺取代音乐。停设算术、历史、地理等课。
  1969年始业由秋季改为春季招生。改校名为“杜浔小学”,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70年实行五年一贯制,1971年强调军体课程,高年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1972年至1975年开展“教育学大寨”、“学朝农”,实行“开门办学”,再次强调政治思想教育,提出“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给教育带来的严重灾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各项工作指明方向,开始拨乱反正,撤消学校革命委员会,恢复原来的“杜浔中心小学”校名,去掉按部队的“班、排、连、营”的班级称谓,1981年增设思想品德课,组织师生学习六鳌龙美小学(今淑华学校)少先队员、革命烈士黄淑华先进事迹。是年,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改五年制为六年制,新生学习采用教育部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课本。1983年建立升旗制度。1985年后陆续组织师生学习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展宣传普及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性,发动群众办学,集资11万余元,新建教室780平方米。是年,全校有29班1205人,教职工47人。1986年又集资5万元,扩建教室240平方米。1989年有32班1393人,教职工67人(其中专职教师61人)。1995年达到24班学生1125人(其中女生531人)教师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1%,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杜浔中心小学少先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六十年代曾被评为专区、县的先进单位,其经验曾在县的会议上作介绍。1953年学习“东山七少年”,学生深受教育,提高敌情观念,少先队员卢开法、洪祈水、洪喜庆等发现逃亡地主×××隐藏在其家的地窖里,立即报知学校大队部转报区公所将其拘捕,受到区、县政府表扬,团县委的奖励。
  五、六十年代总辅导员前后有卢友文、柯清元、刘观澜,他们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而呕心沥血,深入调查研究,积累丰富资料,掌握儿少特点,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先队工作在总辅导员卢万法精心设计下,更上一层楼,队的活动全面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认真落实“面向新世纪,创造新主人”的指导思想,加强少先队教育系统化、基础建设规范化的活动。1985年开展“一斤稻谷,一片心意”活动,效果显著,荣获全国少先队“创造杯”奖,1986年少先队大队长邱富生荣获“全国好队长大雁奖”,1987年开展“小主人在行动”队会,荣获省“最佳杯”、“优胜杯”称号。1988年6月,开展“小储蓄与队服”活动,得到省级奖章。9月,举行“红领巾小储蓄”活动,荣获全国“红领巾阵地建设优胜奖”;10月,少先队大队部的“可爱少年之家”,荣获省少先队活动的“十佳阵地”。10月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学校少先队受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红旗大队”。福建电视台“小星星”节目播映该校“红领巾之家”内容。1989年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副大队长邱燕妹荣获“全国好少年”称号。
  1992年秋,学区、中心校领导班子新旧更替,调整充实,卢万法出任校长,同时一大批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被提到领导岗位,新班子团结一致,奋发务实,带领师生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跃居全县上游,列为福建省小学德育教育试点校;评为县、市“文明学校”,504中队评为省“少先队先进集体”。五年级数学竞赛荣获县集体优胜奖;1993年省“小火炬杯”数学竞赛初选获集体三等奖;参加县作文竞赛三位选手均获二等奖;县“六·一”节《希望在改革》演讲比赛获一、二等奖各一名。
  少先队工作连续两年获得两个全国优秀活动奖;三个省优秀活动银牌奖;评为县儿少工作红旗单位;县劳动实践先进集体;订阅报刊的“全奖学校”。1994年举行的第一届“九章杯”中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初选有5位同学分别获三等奖,杜浔中心获集体三等奖。1995年该校少先队又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优异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支持办学,热心助校相继涌现,1993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时,校友邱裕益捐助价值万余元的豆浆饮料;1994年又捐献6100元用于装备鼓号队,深受诸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该校平时重视教师的思想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1993年初考语文、数学平均成绩71.6分;巩固率65.2%;毕业率100%;合格率82.4%;优生率35.1%,综合率名列全县前三名。
  杜浔中心小学建校85年来,培养大量人才。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的46年来,共培养毕业生5648人(其中女生2332人,占毕业生总数41.2%)是解放前的813人(其中女生59人)的5.95倍。在教师中发展党员102人(其中90—95年发展49人),共青团员284人。莘莘学子从母校毕业后,或继续深造,或刻苦自学,或拜师学艺,人才辈出,如五十年代初期毕业的同学卢继传在大学深造后,现任中央《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等职;六十年代毕业的刘启力同学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有的出任各级行政领导,有的成为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人民教师、律师、解放军战士或军官,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进城市、下农村、到海岛、上山区,做出有益于人民的事。现该校校舍面积3167平方米,其中可用教室24间2528平方米,基本达到“一无二有”目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本书记述了有关漳浦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物、政协委员风采、抗日记事、抗战时期学生生活、文物的发现和保护、研究以及金浦风情的内容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清元
责任者
谢刚
相关人物
朱熙
相关人物
张兆汉
相关人物
陈鸿滨
相关人物
张振辉
相关人物
陈常炽
相关人物
余炳文
相关人物
许升扶
相关人物
郑文炳
相关人物
卢泗道
相关人物
邱耀坤
相关人物
陈焕彬
相关人物
陈暨南
相关人物
蔡石峰
相关人物
李森炳
相关人物
郑明
相关人物
林其仲
相关人物
凯洛夫
相关人物
曹孚
相关人物
徐建春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白求恩
相关人物
杜浔
相关人物
黄淑华
相关人物
卢开法
相关人物
洪喜庆
相关人物
卢友文
相关人物
柯清元
相关人物
刘观澜
相关人物
卢万法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邱富生
相关人物
邱燕妹
相关人物
邱裕益
相关人物
卢继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杜浔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紫阳小学
相关机构
丘林小学
相关机构
南京中央大学
相关机构
六鳌龙美小学
相关机构
福建电视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正阳村
相关地名
文昌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天全县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绥安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大寨镇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