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绥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18
颗粒名称: 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绥西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绥西村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是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该村曾经是废墟,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绥西村的发展成就体现在农业、工商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方面,包括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村里的集体固定资产高达1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200元。绥西村的成功得益于村“两委”的领导、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党的政策。除了经济发展外,该村还支持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绥西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关键词: 漳浦县 亿元村 工商业

内容

绥西村原来十分荒凉。在县城西隅西湖之滨,曾经是瓦砾遍地的废墟,因为原先清朝富豪们的花园楼阁,于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阳历1865年2月16日)太平军攻破漳浦城时被付诸一炬,夷为平地,只遗留“后楼”地名,和几个用三合土筑成的鱼池,积满污水,以及一头架在池中,一头架在岸边的“水阁”遗迹。小时(三十年代)我从那边经过十分害怕,因为传说池中有水鬼,那原是水阁的池中石柱被说成是钉着水鬼的“石钉”。还有一片土墩,据说下面便是“骷髅堀”收埋着无数死于战乱中的遗骨,亡魂出没于这一片废墟上。清未的战乱,继之以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真是满目疮夷。
  绥西村(行政村)有西湖、埔顶、西门三个自然村,住民原来大都务农。有部份村民早先原非农民,他们住在西街的三房巷、打锡巷、龙亭巷、金芳巷、许官巷、驿内巷、造花巷、街仔前一带,成份复杂,有地主、商家、小职员、小贩,以及打零工、“挑大路担”的贫民。土地改革时,地主改造为劳动者,贫民分到土地,商家也有因经营维艰自愿转入农业的,于是,这些市镇居民成为农民。
  现在,绥西人没有农、工、商的界限,有的一家人有几种职业,亦农、亦工、亦商,因为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工商业迅速发展。原先的三个自然村也与街市相连了,因为,随着人口增长,那些原住街巷间的村民再也不能在原来狭窄的住处呆下去了,纷纷在西部郊虎仔山下一带扩建新居,非农业户要建房也只能建到城外去,那原来十分荒凉的郊野便成为楼房林立的新市区了。西街闹市区与原来西郊三个自然村连为一体。
  绥西村除了抓住原来的农业生产不放外,并发展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三十多家,其中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有7家。自1992年以来,绥西全村年社会总产值一亿多元,成为福建十三个“亿元村”之一,是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其中,农业产值350万元,工业产值55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550万元。现村的集体固定资产有1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00元。村民不必上缴“三金”和农业税、公粮,全由集体经济理清。
  绥西村的成就,有人归功于村“两委”,有人说是由于地理位置好,有人认为是党的好政策所使然。三者都说得对,但如果只强调其中一项而忽视其他二项,就都是片面的。其实,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结果。试想,如果是“四人帮”的“天”,极左路线之“时”,连私栽一株果树都要砍,连自种一株南瓜都要拔,连在自留地里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印度草”都要锄除,村领导人推行今日这样的富民措施,会不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斗吗?如果是“地”在听不到汽车声的山旮旯里,办“绥城酒家”、机砖厂、办“漳绥石油公司”和加油站行吗?当然,共天时地利者未必都能有如绥西那样大的成就,决定因素还在“人”,“事在人为”是一句成语,也是现实。绥西村有处于闽粤交通线上的“地利”,以村两委密切配合的“人和”,缘改革开放的“天”,不失“时”地抓住机遇,领导广大村民奔小康。集体富了,水涨船高,个人也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村干部得到群众拥护和上级信任,领导班子四位主干:党支部书记李传来、副书记林寿森、村委主任戴程山、副主任蔡天华,都是几届连任,这样稳定的领导班子,步调一致地从探索到实践,经过艰苦奋斗,领导村民有方,才实现了“亿元村”,被誉为“漳浦第一村”。绥西,从前曾被说成“睡狮”,如今被称为“醒狮”。
  绥西村的具体成就:
  农业方面,全村只有近千亩水田,而人口三千多,每人平均只有三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十分重要,这只有依靠科技。村里采取集体育秧的办法,实现种子杂优化,使水稻每亩年产量达到一吨,自1992年以来成为“吨谷村”。绥西村被征用许多土地,开发工业区又动用很多土地,但那大都是山坡地,原来是“冢仔埔”,有的虽经过开荒种杂粮,而产量甚低,对于水田则不肯轻易减少。
  有人说绥西是靠“卖土地”富起来的,那似乎说得有点“理由”,但如果把土地使用权转让赔偿款分净吃光,就是再多的钱也只是“过眼云烟”。绥西村无论集体或个人,都善于运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无限的事业。如:1984年,村两委利用土地转让赔偿款,对原来在穷困情况下因简就陋兴建起来的“绥西旅社”改造扩建、充实设备,改为“绥城酒家”,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5000平方米,是一座含有旅社、餐厅、各种商店、金融业、停车场等经营项目的综合大楼。这座大楼的经营收入,使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一万多元增加到4.4万元。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兴办企业。几年中,全村从事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等行业的村民达到4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
  接着,村两委投资135万元,抽调人员协力办起一座有24门轮窑的机砖厂,1988年开始生产,年产1000万块红砖,年产值150万元,税利40多万元。
  自1990年起,绥西村与镇、县三级联办“绥安工业区”。
  进入九十年代,绥西村共有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制工业三十多家,主要有:
  引进外资,办起了绥兴雨伞厂,来料加工“洋伞”,产品复出口,年产值2500万元。
  建良板材有限公司,村与港商合办,开发石板材出口,年产值1000万元。
  绥安轧钢厂,股份制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
  绥西机砖厂,村办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绥城酒家,村办企业,年产值250万元。
  土建机械队,股份制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以上七家骨干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
  全村村办企业十多家,村民股份制企业二十多家,欣欣向荣,有很大一部份是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起了明显变化,由以农为主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两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如:集资扩建绥西小学校舍,建成一座拥有1400平方米标准化教室的教学大楼,兴办几个幼儿班;成立老人协会等。
  绥西村两委并不以有这样的成就为满足,他们还有宏伟的目标和计划,领导村民向前迈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妇女社会地位转变、投身革命的漳浦妇女、下垵女民兵、在外地工作的漳浦女英、台北的两位文学科学姊妹卢慧贞和卢慧兰等内容。此外,还包括金浦晚霞、教育、乡(镇)村春秋、政协委员风采、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一村民
责任者
李传来
相关人物
林寿森
相关人物
戴程山
相关人物
蔡天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绥兴雨伞厂
相关机构
绥安轧钢厂
相关机构
绥西机砖厂
相关机构
绥城酒家
相关机构
土建机械队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绥西村
相关地名
三房巷
相关地名
打锡巷
相关地名
龙亭巷
相关地名
金芳巷
相关地名
许官巷
相关地名
驿内巷
相关地名
造花巷
相关地名
新市区
相关地名